心理諮詢師是否傾向於對某種個案感興趣?

本題已加入圓桌 ? 困境中的心理諮詢 2 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想請教一下各位心理界的大師:從職業道德的角度上,當然優秀的諮詢師針對每個個案應該用一樣的認真嚴謹態度。但是拋開職業道德,大多數心理諮詢師是否會對某一種個案感興趣?這樣做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首先一個黑人問號臉:為啥要管做心理諮詢工作的人稱之為大師?你不知道這個詞兒是罵人的么?


回答:是的。諮詢師關起門來說話,的確有對某一類來訪者更感興趣的情況。當然,這種「黑幕」並不適合拿出來說,因為這種言論會讓來訪者們幻想,自己是否是自己的諮詢師喜歡的類型?我能否發展出我的諮詢師喜歡的癥狀?

例如聽說過的,某些諮詢師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更加感興趣。因為邊緣的來訪者在關係中非常不穩定,這實際上給諮詢師造成了很大的技術困擾。甚至有人將邊緣性人格障礙稱之為「諮詢師殺手」。這些諮詢師更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

相反,還有些諮詢師更喜歡一般心理問題,或嚴重心理問題等相對較輕的情況,來訪者人格相對完整而穩定,這樣的工作能夠讓諮詢師更好的將生活和工作分開,避免被動加班的苦惱。


另一個問題:諮詢師是否應該有擅長的領域

這是一個我跟很多同行意見有分歧的地方。我認為諮詢師不應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因為所謂擅長某個領域,實際上是過去的經驗促進了當前的工作,也就是諮詢師在用自己的固有經驗理解當前來訪者的問題。這實際上容易(是容易,而非絕對)造成對來訪者的誤解。

另外,來訪者所帶來的問題,通常不是他們的核心問題。因此看似都是婚姻矛盾,但有些人是因為成長與一個天天衝突的原生家庭,有些人卻是因為成長與一個冷漠梳理的家庭,有些人因為文化差異太大導致融合困難,有些人卻因為文化差異太小導致盲區一致……因此我們在判定一名來訪者的核心問題時,經常會剝離開其帶來的問題,轉而聚焦於那些更深入、未被意識到的問題。

同樣是因為和父親的關係中得不到支持,一個人因此導致了婚姻不幸福,另一個人因此導致了職業發展受阻。那麼在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時,思路是否要一致?那麼這諮詢師,究竟是擅長婚戀問題?還是職業發展問題?


回應 @花火 的一部分內容。諮詢師有時候的確會「招」某些來訪者。

例如我自己在某一階段工作中,經常碰到那種成績不好,不愛說話,學習上「滾刀肉」,幾乎沒什麼朋友的青少年來訪者,但他們卻在遊戲、運動、藝術等看似沒用的領域有所建樹。還有一段時間,經常碰到思考人生的大學畢業生。

我的師姐,在懷孕期間經常碰到婆媳關係問題的年輕少婦。

我媳婦兒最近天天遇到輟學在家的高中生。

我過去的一名同事,天天遇到所謂的「網癮少年」,但她自己從不打遊戲,也深信自己沒有打遊戲的天賦。

還有一名同事,經常遇到那種撒謊跟說真話一樣的小學來訪者,每天活在自己幻想的玄幻世界中。

一方面是調侃,另一方面也許有一些道理。在動力學理論背景下認為,來訪者會「聞著」諮詢師的味道前來求助。例如有些來訪者的潛意識中,希望自己「病」的非常嚴重,於是他們就去找那些跟自己盲區相似的諮詢師。結果讓每一位諮詢師頭痛不已。這時候,來訪者的潛意識感覺自己果然「病入膏肓」,極大地滿足了自戀。有時,是諮詢師自己的潛意識放出了某種信號。例如在我曾經的個人分析中發現,自己之所以招惹這樣的來訪者,是因為這些來訪者都在通過「墮落」的方式,來尋求生命的意義,通過劍走偏鋒的方式,來間接的維繫自戀。當然,這些有可能也是我自己當時的願望。

無論心理諮詢師對哪種來訪者感興趣,
你也許會對這個公眾號感興趣
微信搜索公眾號tianjinpsy即可訂閱我的個人微公號
《心理小廚 | tianjinpsy》
更適合心理學愛好者和新手諮詢師閱讀。


好問題!當然會有啊!而且某個諮詢師相對更容易吸引某種類型的來訪者,或者某個諮詢師選擇怎樣的理論取向或與怎樣特定的來訪群體工作,常常與該諮詢師自身的議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不是心理諮詢師,沒少接觸心理諮詢相關,正在參加心理培訓的學徒過來說幾句。

心理諮詢也是跟骨科、耳鼻喉科、內科和外科等治療生理疾病的科室一樣分門別類。比如,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心理創傷治療和婚姻與家庭治療等。從學習和培訓階段,選擇學習哪種療法以及接受哪種體系的培訓,類似報讀醫學院的哪類學科,實習的時候要輪一圈,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和擅長項看自己適合分去哪個科室。就跟醫學院的學生差不多,同期的同學可能在各個科室里上班的都有。這樣自然會直接影響到心理諮詢師將來面對怎樣的諮詢人群(可以按他們的年齡、性別、諮詢需求等條件來劃分)。

培訓時提到,擁有某些特質的心理諮詢師會吸引某一類來訪者,吸引的來訪者類型會隨著心理諮詢師自身條件的變化(eg. 結婚、懷孕)而變化。這是一種有趣的情況,希望有過這方面體驗的心理諮詢師來分享下。

這些給處理個案所帶來的好處是,熟能生巧,興趣愛好結合擅長項,有助於心理諮詢師成長為為某一類諮詢人群提供服務和擅長某類療法的優秀心理諮詢師。比如,臨床心理學術會議上見過一位香港的心理諮詢師,提及當她學習和使用某種療法以後,發覺這種療法很管用,就參加更多培訓和找了一些擅長這種療法的成名心理諮詢師來培訓和做交流。要知道這種療法的培訓被她引進後,很多人跟著一起學,但僅有為數不多的人繼續學習和堅持用於臨床工作。她在短短一小時多的講座上,提及了處理過的一些個案,也演示了某個個案的操作。能從中她的講座演示上看得出她真心喜愛和擅長使用這種療法,也確實幫了不少不同情況的來訪者,減輕了所報案例里的那位來訪者持續長達半生的痛苦。

壞處是,心理諮詢師對某類諮詢群體和治療取向感興趣,可能跟自身及親友的狀況和經歷有關,未能被處理好的心理問題也有可能在諮詢過程中被帶出來。身為心理諮詢師要是無法處理好自身的情感問題,在諮詢過程中出現反移情和阻抗等操作錯誤,就有可能創傷來訪者,對他們帶來不利的影響,也有可能在工作上傷及自身,斷送職業生涯。比如,危機干預工作就不能超負荷的進行,前些年危機干預熱線的工作人員有人做到自殺。也聽朋友提及一些心理諮詢師被創傷到無法繼續執業。所以,心理諮詢師的個人體驗(也要接受心理諮詢)、督導和團隊的支持,在從業過程中不可缺少。


我不知道其他諮詢師是否有這種想法,但我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對於個案來說,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我的每一個「求助者」。

也許大家並不太清楚心理諮詢師的工作性質,也有很多人問,你們心理諮詢師天天接觸負面的東西,不會崩潰嗎?我們一般人遇到這些事情早就受不了了,虧你們能幹得下去。

聽完朋友的吐槽我會心一笑,既不表示贊同,也沒有表示反對。

為什麼?

因為諮詢師從來沒有受不了過。

大家或許會很好奇,心理諮詢師是怎麼消化這些負面情緒的?其實很簡單,我們並不是把這種「個案」當作我們探討的目的,我們會主要把諮詢的方向定在求助者的認知合理以及人格完善上。

我舉個例子,一位求助者情感出現問題,找你做諮詢,她向你大量哭訴丈夫如何如何不好,我想殺了他,他背叛了我,在外面找情婦等內容。

我們在聽的過程裡面,只會逐一對他們的講述內容進行一個合理判斷及初步分析形成:

「她和他丈夫不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除了丈夫以外,她本人有沒有存在認知方面的偏差及問題?」

「為了進一步的了解事實真相,我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驗證我的想法?」

這是諮詢師在做諮詢的時候腦袋裡會呈現出的問題,有時停留時間會比較長,有時會短時間略過,主要要根據諮詢的目標以及核心問題來解決。

如果是朋友或者一般人,那會怎麼做呢?

「哎呀,你老公這麼渣,還跟他一起,分了吧,別跟他一起了。」

「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喜歡年輕小姑娘,不年輕的就會拋棄了。」

「別愁眉苦臉的,該幹嘛幹嘛,何必老是糾結這種事?」

以上的說法都是「寬慰」。但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潛在的問題,再安慰的同時,說這話就表示對「丈夫出軌這事非常感興趣。」

「是怎麼出軌的,什麼方式?肯定是過火了,才分的,勸她分了吧。」

請注意,勸「分手」的時候,你就已經有了一個主觀的判斷,這男的很壞,才會做出這個背叛的事情。

興趣的本身就反應了一個問題:你有主觀評價的意識了。

所以諮詢師從工作性質以及自我要求來說,對個案感興趣的這種做法本身並不太符合諮詢的具體過程,一般專業的諮詢師都不會對某種案例有著過分地執著及興趣。

不過諮詢師倒是有其擅長的領域,有些擅於處理情感問題、有些擅於處理人際關係問題,還有些是親子問題,療法不同,諮詢師的風格也不盡相同。


路過。

既然沒有被邀請,想必就和「大師」這個詞沒關係了,
感覺心安很多,於是來湊一局。

就如同你說的,
常理是,每一個來訪者都需要去投入同樣的精力,很難有「偏向誰」,因為只要是能來諮詢的人,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問題所在,哪怕都屬於「情感類」,「親子類」,或已經被確診的「強迫」,「焦慮」和「抑鬱」症們等等,
因為,在每個大的說法之下,呈現的永遠是個性化的具體不同。

這也會要求我們,總是得保持一顆「初心」,不以之前的經驗來給下一個看似類似的「扣帽子」。

所以,什麼叫做感興趣?
我就有些難理解了。
這似乎是多少帶著些「我們自我的感受或內心」加在了來訪者的案例當中了吧。
若是如此,
反而需要先注意和警惕,
時刻考慮到「這是否會將自我的某些東西帶進去」影響對方,影響判斷,進而影響諮詢。

而從這點來說,
就需要有對自我的「特點」或「自己的內心是否有一些沒解決的問題」的深刻了解,
以免有「對自我問題的把持不住」,可能就會影響到來訪者。
而如此,要麼轉介,要麼需要有督導來為自己把關。
總之,一切以來訪者為重。

而如果你想表達的是「擅長某一類」,
那麼,做的某種類型多了,確實常常就多了一些經驗出來,但這些經驗,並不是指「ta可能也是這樣的問題,那麼我也如同上一個那樣的面對和處理吧」的經驗,也不是對來訪者的輕易判斷,
卻是,「更熟悉了諮詢的過程,逐漸清楚自己要怎麼面對來訪者,覺察力更強一些,無論是對對方還是對自己,知道自己的「軟肋」在哪裡,是否會對諮詢產生影響,那麼如果是,要怎麼面對」,等等這些吧。

如此來說,
有經驗是好的,這意味著自己的逐步成熟,
但逐步成熟,卻更需要保持覺察,別被成熟帶來的自我價值感,滿足感,帶的走偏了。。

且走,且成長吧。


個人認為該問題明顯涉及到諮詢師的反移情。反移情包括諮詢師本身對來訪者的感受以及來訪者勾起的諮詢師感受。前者需要通過個人體驗修通,後者是絕佳地理解來訪者的工具。既然題主問的是諮詢師對某種個案的偏好,看來討論的是前者。

不清楚大多數諮詢師會否對某一種個案感興趣,畢竟一家之言。但諮詢師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喜好。關鍵在於,諮詢師對自身對個案的偏好需要有所覺察。為什麼會對某種個案感興趣?是看似簡單,得心應手?或是難度頗大,喜愛挑戰?還是為了學術研究?有沒有可能是在補償性地治療自己的創傷?

我更願意說專業的諮詢師會對自己的能力及情結都具備清晰的認識。在能力範圍內接待的來訪者,不管是哪一種類型,都能一視同仁,擯棄掉自戀的利用來訪者的因素。儘管完全控制我們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起碼要搞清楚它們來自哪裡。只有諮詢師把自己這面鏡子擦得足夠乾淨,真正的來訪者才照得出來。


應邀!


我認為用共鳴更適合。

心理諮詢師本身意識形態,生活模式等會影響和來訪者彼此主體間性。

今天值班有位沒預約突然走入的其他心理諮詢師的來訪者,其問題根本是社會工作扶貧救助的需求遠大於心理諮詢的需求。

我個人就很好奇那位心理諮詢師,也從事社會工作如何處理,結果對方說開會就拒絕了。


你問我?我歷來不喜歡接同行非主動轉來的個案,這是職業尊重。

很多年前,09還是多少,有在別的心理諮詢師這諮詢幾年要私下和我諮詢,我直接說我知道對方在和別的心理諮詢師工作,建議對方和自己心理諮詢師先談,即使我內心自戀地覺得估計這三年跟我心理諮詢可能更有效。
一般只有對方心理諮詢師同意或者支持或知情,我再不拒絕對對方開展工作。


有些時候接來訪者是機緣巧合,有很多時候是潛意識的覺察和共鳴。
比如我的有的應答有些人很喜歡,有些人覺得完全受不了,有些人就是看不懂,這些有心智區別,也可從原型覺察,四位一體等多角度來解釋。


每一位來訪者來心理諮詢的問題都帶有其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而有的時候又那麼輕地只是輕輕飄浮在思緒中要那麼多的路回頭才發覺。


沒有輕重區別,有些看似以為很簡單,其實很難。
比如可以參考三十歲,不是新二十歲May講的。


有些心靈隔離嚴重的來訪者象徵化地講訴心靈的呼喚,看似古怪離奇,往往帶有其個人和家族深刻的烙印。


但是話又說回來,有些所謂心理諮詢,那真是有些人認為的心理諮詢,缺乏深度,缺乏意識,即使再幾年也真就那樣,儘管我很遺憾要這麼說。


謝謝邀請。我倒不急著成為大師,先作個普通人回答吧。

諮詢師是各種各樣的,我只說自己。身心機理之複雜,決定了心理問題從不是單一孤立靜止的存在,而是多重並生、相互消長的。所以任何來訪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案,我也沒有把來訪者標籤化為某種個案的習慣。再則,來訪者自主提出要解決的問題,通常並不是最需要處理的問題源頭。頭痛醫頭,多半沒什麼效果。正如當代人學了無數知識大道理,最難以認清改變的還是自己。跟蹤長期個案,既像私家偵探,又像剝洋蔥: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努力,對問題抽絲剝繭,結果不論一擊即中還是出人意料,其中的互動和體驗都可能充滿感觸。所以但凡是好的咨訪關係,不論是解決什麼問題,都值得珍惜。

同時,我也觀察到,越是「大師」,越是在工作中保持著一種清醒的謙卑——承認每個諮詢師多多少少、不可避免地在工作中存在主客觀局限性。良好的職業素養,能使諮詢師對自身局限保持覺察,一旦發現來訪者與自己不匹配,轉介反而是遵從諮詢職業道德的決定。

做個簡單自我審視的話,考慮自身年齡閱歷, 我暫時不會接&>50歲的來訪者;遇到太陌生的語言文化群體時,比如土著人,我也不會硬著頭皮交流;再比如,考慮到安全和移情問題,許多援助機構會避免讓女諮詢師為男性長期家暴者諮詢。

所以,興趣上我沒有傾向,但在實際工作中,會積極轉介與我此時不相匹配的個案。


會有,而且個人認為,這樣反而對諮詢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個可能是諮詢師和某一類型的來訪者經歷類似。諮詢師很講究個人體驗,如果諮詢師有著和來訪者類似或相同的體驗,那麼,諮詢師將能更好地共情到對方。記得一些心理諮詢師的書提到,作為諮詢師要有自己的治療師和督導師,因為在自己接受治療和督導的過程,你將是以來訪者的身份在接受治療,而經歷了這就過程,你將會更清楚在諮詢中來訪者的需求和感受,就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對方。
另一個可能則是諮詢師感興趣的問題,會有另樣的原因,但不管原因是什麼,有興趣就會引起重視,就對諮詢自己也會有幫助。
當然,這中間還涉及一個問題,就是諮詢師是否能夠在諮詢中保持中立和剋制,而不是因為自己經歷過或者感興趣,就把自己的主觀認識強加給來訪者,這就會給諮詢帶來危害。


會,並且完全不違反職業道德


大概都是的,就好像你偏好遇某種口味,他們在解決一個案例的同時,也帶入了他們習慣性手法


心理諮詢的確會有擅長領域的。
某些情況下,諮詢師會遇到感受和自我認知上的認障礙。
避開此類情況,使用的方式多是轉介。
提升自己面對此類問題的能力,多數需要督導。


個人覺得這是正常的。就如在專科醫院,每個科室都有自己專家一樣!


這是必然的,沒有哪一位醫生能做到每一種類型都是自己最擅長的,人是一種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最喜歡解決的「問題」,和最不喜歡解決的「問題」


個人覺得,每個諮詢師都有自己擅長的個案類型.那麼擅長之下,興趣自然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肯定的 雖說有職業素養 但個人喜好不能避免


現在心理諮詢這個行業很混亂。你可能遇到一個南郭先生了。報紙上打廣告水分很大,我覺得你應該在找心理醫生之前先調查一下,畢竟這關係到隱私。心理諮詢第一個原則就是保密原則。你既然已經遇到了這個人,跟他說了你的秘密,那你應該收集一些證據,以防萬一,他要是泄露你的秘密,你也好有底牌。
另外,終止和他的交往,我是指心理疏導,盡量減少交集。


這個問題較大!從自己的經驗來說,只要是個案,咨該匹配,都會接的。如果做不了,可以找督導,也可以轉介。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推薦閱讀:

我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怎麼辦?
思辨能力與什麼有關?
高自尊與自欺欺人的關係?
心理諮詢師所說的「個人體驗」是什麼?
为什么会抗拒别人的关心?

TAG: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