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大多數中國城市的老城區都在城西或者城南?
看了好多城市,發現好多城市的老城區都在城西或者城南。如果這個規律普遍成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這個問題主要是問的城市空間拓展的方向問題,下面將以幾個城市為例詳細說明。
首先,結論是:中國城市空間拓展主要遵循攤大餅模式,即城市空間拓展以老城區為圓心,逐漸向外發展,並受山脈、河流、交通線、行政區劃等地理人文因素影響。
本文將通過幾個城市的衛星地圖來說明城市空間拓展的情況,城市建成區的顏色為灰色,舊城區(清末城牆範圍內或租界範圍)用紅框標明。
首先是攤大餅模式的典型,北京。從二環開始,一層層往外擴張,因此老城區穩穩噹噹坐落在當前城市建成區的中央。或許有人會說,這怎麼看也不像中央,明明偏西。此處引出影響因素一:山脈會阻礙城市空間的拓展。所以北京城區向西的空間擴展在西山腳下穩穩停住了,而向東則是一馬平川,一直擴到河北省。近期北京市政府機構搬到通州了,估計又是一波往東南擴張的節奏。
接下來看一個特別平的平地:西安。雖然說關中四面都是山,但是對於西安來說,四面的山還不至於有太多影響(將來不一定)。因此西安的城市空間拓展基本也按照攤大餅的模式走。但是西安城市發展有幾個特別之處。其一,城區西北方向城市化程度明顯偏低,那裡有漢長安城遺址,作為文化遺迹區,開發起來肯定沒有其他地方快。其二,從衛星圖中可以明顯看出隴海鐵路線,並且以鐵路線為分界線,西安城南和城北的城市化程度差距較大,顯然城南更加繁榮。此處引出影響因素二:交通線會誘導城市空間的拓展。早期城市擴張大多是工業型的擴張,城市跟著工廠走,工廠跟著交通線走,再後來的商業型擴張,交通方便了做生意方便,城市還是跟著交通線走,典型的代表是鐵路幹線附近崛起的一些新城市如鄭州、株州,一些小城市的線性拓展也是因此。西安東西方向的城市拓展緊貼隴海線而進行,且在鐵路線附近走得也更加遠。而至於西安鐵路北發展緩於鐵路南,則涉及到一個「道北」的概念,此處引入影響因素三:文化與傳統會影響城市空間的拓展。道北由於聚集了大量外來人口,基礎設施建設慢於道南,而因為對於道北人的偏見,道北發展更加緩慢。
第三圖看偉大的魔都。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上海的老城區不是過去城牆內的區域,而是過去租界內的區域,上海是從租界發展出來的。從全市來看,上海市中心在東北方向,那是因為往北擴的時候擴到長江口了,沒法再往北了。因此此處引入影響因素四:河流湖泊會阻礙城市空間的擴展。東到大海,北到長江,空間就這麼大,決定了再怎麼蹦躂也就這麼個範圍,至於長江後面的崇明島,雖然直線距離不遠,但是一江阻隔,交通無力,那就是另一個世界了。浦西城市化超過浦東也是這麼個原因,雖然一江之隔,然並卵。
再看南京,一個可以作為典型的城市。河流、湖泊、山脈這些阻礙城市空間拓展的因素齊了,所以現在南京市區呈現著破碎的特點,這邊一塊、那邊一塊,中間要麼是山要麼是水。所以南京老城區到底在哪個方位,這是一個問題。
蘇州作為江南水鄉的代表,阻礙其城市空間拓展的最大影響因素自然是水,大大小小的湖泊基本上決定了蘇州城市空間的走向。同時,蘇州還是一個交通線誘導型走向的城市,城區擴展走向基本上是沿著京滬線,並且主要往上海方向延伸。而蘇州城區向東發展超過向北發展,還有其他原因。此處引出影響因素五:城區發展方向受周邊區域經濟水平影響。蘇州東部靠近上海,優先城市化條件好。總結:城市空間拓展的一般規律是向舊城區的四周攤大餅,遇到山會被擋住,遇到河流湖泊會被擋住,遇到人文環境不好也會被擋住;有公路、鐵路、港口會跟著交通線優先發展,軟環境好會優先發展,周圍經濟發達會優先發展。
武漢表示我的老城區在三個地方。。
首先定義「城南」或者「城西」的「城」。
補充說明:
既然題目問的是老城區,那麼,那麼老城區肯定在「城」中。要不然怎麼「老」呢?
從邏輯上來說,老城區在哪裡,城中心就在哪裡。
但作者的本意我想是指城池(城牆裡面)的「城」,即「城」本身的範圍大於「老城區」,
因此「老城區」才能位於「城」的某個方位。
這樣絕大多數的城市都已經被排除在外了,
因為大多數的中國城市城池是很小的,而城區範圍是溢出城池的。
(比如上海的老縣城今天也就是一個街道的範圍,僅占今天市區很小的比例;天津城牆內的範圍也很小)
只有很少數的規划過於超前的城市,才會有城牆裡面填不滿,還存在較多的農村的情況;
但到了今天也早就填滿了。
對於上面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老城位於城池內的某一方位的情況,城池剩餘的部分是農村,但這種例子實在不多。
作者可能還有另一個意思,即老城區與新城區的相對方位關係。
老城在西新城在東,或者老城在南新城在北,這沒有規律,與城市的規劃與發展有關。
==================================
再補充一種可能吧,大概也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最接近作者本意的可能
「老城區」指的是那些充滿了濃郁的市井文化氣息的城市原住民土著們生活的地方,一般位於城池的裡面,或者叫做「城廂」,
「新城區」(相對而言)指的是城市的早期移民比如商人、流民等等早期外來人口生活的地方,以及那些本來是農村,但是由於離城很近,過早的就城市化了的地方,或者叫做「城關」,
城關沿著城門伸出的路向外延伸,相當於城市「溢出」的部分,
如果老城市向北溢出的多,那麼北面的城關(一般稱為「北關」)就能較早的城市化,
城市的重心就會從城廂向北移動,老城相對而言就屬於「城南」了。
注意,這一段所說的「新城區」指的是城市的自然發展所擴大的範圍,
與今天全國普遍存在的「新城」、「開發區」等等不是一回事,
那些與「舊城」不相連的「新城」,從本質上是另一個城市。
老西安受不了,實名反對 @貓小魚的答案。。。
連歷史時期都不說,就開口城南城北,簡直是瞎胡鬧。
利益相關:城市建設史研究員。
明確的給題主說,這種「大多數」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所以普遍規律不存在。
明確的給題主說,這種「大多數」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所以普遍規律不存在。
明確的給題主說,這種「大多數」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所以普遍規律不存在。
城市的發展緊跟著用地的結構和經濟發展走,怎麼會一定朝向哪裡。自然,老城區也不會大多數在城西或者城南。
如沿海城市多向海濱擴展,在東部沿海,就主要向東發展,南部沿海主要向南發展,自然而言,老城區就處在西部或者北部。
平原城市,城市布局主要沿交通要道展開,或者處於一側。
比較著名的是天水五連城和山東濟寧。
天水由於佔據了北部山麓,主要是沿東西向展開,適度向南拓展。
濟寧由於有水系、運河等的制約,目前主要是南北拓展比較明顯,東西較弱,但是城市總體仍處於中心。
- 另外,我琢磨了半天,發現絕大多數人連今天城市中心區的行政邊界在哪裡都不知道,到底是怎麼確定東西的?你萌不妨看最後一張圖,民國時期上海中心區的位置,以黃浦江為地理坐標的城市位置感,並不準確。
——————以清末民初為研究基礎的老城區應該在哪個方位?——————
建國以來,西安的老城區一直就是城牆內外這一圈,以鐘樓為核心,所以算是城中心。作為一個西安人,我管你什麼理論茲瓷,這一點肯定是錯了。現在也在城中心。
北京也不完全對,北京清代的政治中心是頤和園,在京城西北。清北京流行的說法叫「東貴西富北貧南賤」,所以以財富集中度來說,北京是雙中心,東西各一個。
這個問題不放圖是說不清楚的,你萌可以回復我,找我約圖,我給你萌勾勒各個城市的歷史老城區。
有人提到深圳是吧,深圳清末民初是寶安縣,縣城在今天深圳赤灣北部,寶安區的行政中心附近。
第一張是我自己截圖的上海,可能有人說故意截到正中央,其實不然,我要把上海所有的轄區包括進來,只能截成這樣。
第二張是民國上海縣圖,中間橢圓的部分是開埠之前的松江縣城。如果按當時的發展,民國時代的老城區是上海縣城(就是裡面的那個圓蛋蛋),應該算城東吧。。。
第三張是百度百科上海市行政區劃圖,不管是浦東還是算上浦西,老城區都應該處在今天上海中偏北的位置。
你萌看到底算中心還是偏東西?
想要知道哪裡,繼續約成都的老城區主要在城中心,其次在城東。
在城中心其實好理解,成都是比較標準的攤大餅的四周擴散型,中間的自然是最早的。
而城東是以前很多工廠工業基地所在,有大量的工人、三線建設者和底層人員。東邊靠近海,北邊更靠近陽光(坐北朝南)
——————2016.1.5補充——————
補充一下上海不同於"小漁村"的歷史。現在上海市的地域相當於古時的松江府(華亭縣),古代有黃道婆、董其昌、徐光啟等人,還有分封在這裡的春申君黃歇。
上海這一名字最早出現在北宋年間,清朝雍正-道光年間上海行政地位漸漸超越所屬的松江,直到最後從江蘇省獨立出來,反噬松江(這樣說也只是為了容易點,畢竟現在的松江區不等於過去的松江府,但地理中心是重合的)。
1、松江府
松江府轄區大體為今上海市吳淞江以南、黃浦江以東地區,今黃浦、靜安、盧灣、南市、徐匯、長寧、閔行、浦東新區等區,松江、青浦、金山、奉賢、南匯等縣全部,及楊浦、虹、閘北等區部分地區。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以功封華亭侯,華亭始見於史志。
唐天寶十載(751年),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置華亭縣,縣治今松江縣城區。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華亭府,次年改松江府,隸江淮行省,轄華亭1縣,府治今松江城區。
至元二十七年,松江知府仆散翰文提出分建上海縣奏議。至元二十九年,以華亭東北5鄉建上海縣。松江府始轄華亭、上海兩縣。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華亭縣北境、上海縣西北境建青浦縣,縣治古青龍鎮;嘉靖三十二年,撤銷建置;萬曆元年(1573年)重置,縣治唐行鎮(今青浦城)。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析華亭縣西南境設婁縣,縣治與華亭同郭。
雍正二年(1724年),准兩江總督查弼納等奏請分縣,次年核准,雍正四年,正式分治。析華亭2鄉設奉賢縣,縣治原青村守御所千戶所城;析婁縣2鄉設金山縣,縣治金山衛;析上海縣長人鄉設南匯縣,縣治今惠南鎮西北隅;析青浦縣2鄉設福泉縣,與青浦同郭分治,雍正八年福泉縣仍並歸青浦縣。
嘉慶十年(1805年),析上海縣高昌鄉一部、南匯縣長人鄉一部設川沙撫民廳。
至此,松江府轄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十一日,英軍侵佔上海縣城。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六日上海開埠。
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上海的同盟會、光復會、商團聯合組織起義,上海宣告光復。數日內,松江府城(含華亭、婁縣)及青浦、金山、奉賢、南匯、川沙相繼宣告獨立。
1912年松江府建置撤銷。
2、上海道
清順治間,設蘇松兵備道,道署駐太倉州,蘇州、松江2府隸之。
康熙二年(1663年),蘇松兵備道改置為蘇松常道,道署移駐蘇州。
康熙六年,罷江南省,其地分置為江蘇、安徽兩省。江蘇布政使司駐蘇州府。松江府、蘇州府屬江蘇省。是年,裁蘇松常道。康熙九年九月,復置蘇松常道,蘇州府、松江府隸之。
康熙二十一年,常州府往屬江鎮道,蘇松常道改名蘇松道。
雍正二年(1724年),升太倉州為直隸州。又以蘇松道領太倉州,由此改名蘇松太道。
雍正八年八月,置太通道,隸太倉、通州2直隸州,駐崇明縣;蘇松太道改為蘇松道,徙治松江府上海縣,道員駐上海縣,故又稱上海道。
乾隆六年裁太通道。太倉州還屬蘇松道,蘇松道改為蘇松太道。
乾隆三十一年,蘇州府往屬蘇松糧儲道,蘇松太道改名松太道。
嘉慶十三年(1808年)蘇州府還屬蘇松太道。因道台衙門駐上海縣城,所以又稱上海道。領有蘇州、松江兩府及太倉州。上海成為了高於府城的地位。
——————————————————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有同濟城市規劃系同學的理論支持,感覺棒棒的。
另外,這裡主要討論改革開放以後的發展趨勢,但是時間精力有限,以看地圖說話為主,有所疏漏請多多諒解~誠邀本地人指正和補充!有沒有舉例的都可以!
還有,錯的都算我的,對的都算同學的,看著一些回應好擔心拉低了友校的逼格,對不住工科生們多年的熬夜熬夜。
一、例子
北京的老城區在城南。
上海的老城區在浦西,浦東是最近三十年才發展起來的。
廣州的老城區偏西,在2001年未並花都從化增城市前極西,新四區分布在老四區的周圍。
杭州的老城區在中間(偏西南),後來吞併了錢塘江南邊的蕭山(含濱江區)。
南京的老城區在中間,新城區主要沿著長江向北向南發展。
無錫的老城區在西北,不停地向東向南發展,都快和蘇州連成一片了。
西安的老城區在城南。
重慶的老城區在中間。
深圳的老城區(羅湖)在東南。
佛山的老城區(禪城)偏東,五市合併前原屬禪城的老城區為祖廟街道辦,其在禪城區位置偏北。
城南和城西並不佔絕對優勢,但一直以來有這個印象,一是因為自己居住在上海,二是因為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吧——"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幾種可能
1、同心圓:"一般城市蔓延應該是呈同心圓形式向外擴張的,除非有外界因素干擾。現代城市擴張主要是跟著交通走(宏觀層面),所以相對於今天的老城其實大多都是城市中心,和具體的東南西北方向沒有直接聯繫。"
2、沿海城市:沿海城市的開發區基本在東邊,如上海的浦東新區,天津的濱海新區,寧波的高新區等。
3、古都:因為以前的皇宮都是坐北朝南,東市西市都在宮城的南面,隨著集市的繁榮城市就會向南發展,然後現代會向北尋找更多廉價的土地進行開發。西安就是這樣。新城在北邊。
三、長江三角洲地區
整個長江三角洲早期城市依水而建,經濟發展吸引人員流入,需要更多居住用地,需要擴張。上海的特別之處在於黃浦江的的阻隔,在很長時間都在黃浦江以西的半個扇面向外發展。
然後因為上海開埠,外國人主要在黃浦江靠近吳淞口那段(也就是向北)建設投資,導致現在上海的中心在老城廂北邊。然後因為區際聯繫需要,滬寧滬杭鐵路開通,工業又需要選址在運輸條件好的地段,所以上海的工業用地除了在楊浦濱江(早期,已廢棄),就是往嘉定青浦閔行發展(向西)。
還有長江入海口泥沙沉積的問題,浦東很晚才出現在地平線之上,古上海所處的地理位置先後名為華亭、松江,松江布名滿天下,明清是江南五府之一(蘇常松嘉湖)。
如圖:補充一個很有趣但相關性不大的小知識:
高鐵站的命名跟線路的走向以及當地地理條件密切相關。住在華北的人認為「XX東站」多,住在東北的認為「XX西」站多,是有根據的。
1.南北向高鐵「XX東/西站」偏多,如果西側有山脈、大湖,則常常選擇靠城市帶東走,導致「XX東站」變多。反之亦然。
2.東西向高鐵「XX南/北站」偏多,如果南側有山脈、大湖,則常常選擇靠城市帶北走,導致「XX北站」變多。反之亦然。
並不是老城區都在城西或城南,而是現在的城西和城南是當年城市發展的某部分中心區。。
題主應該問:為什麼新城CBD都非得建在城東或城北,不是么?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不邀自答。
首先釐清一個邏輯概念,題主說老城區在城南或者城西,其實是相對於現代化進程中城市不斷擴張而產生的新城區而言的。所以,把題主的問題換個方式來表達其實是:為什麼中國很多城市在擴張時都選擇向北或向東擴張?
好,接下來開始正兒八經答題!中國城市多歷史悠久,鑒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文明,所以城市在最初選址時大多選在河流附近,而城市的命名也多與流經該城市的河流有關。那麼問題來了,你有沒有發現中國以「陽」結尾的城市很多,而以「陰」結尾的城市則相對較少。如瀋陽、遼陽、汾陽、溧陽、丹陽、富陽、洛陽、貴陽、信陽、襄陽、衡陽……(簡直數不完。。。)而以「陰」結尾的城市我只能想到江陰、淮陰。(屈指可數)古人云:「山南水北為陽。」可見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在河流的北面,而在中國現代化的初期城市剛開始擴張之時,河流的阻隔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特別是大江大河。所以在初期擴張時出於經濟成本與人力成本的考慮,多選擇向北擴張,而非跨越江河向南擴張。另一方面,中國很多城市均以河流為界,過了河就是別人家的地界了,哪能容得你放肆~所以,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中國很多城市的老城區都在城南的局面了。主要是過去建城都建在山的東邊湖的西邊河的南邊。過去要考慮便捷風水安全等,現在又不用,就會往別的方向發展。
海濱城市因為有填海造陸,海在東邊。
占坑,拋磚,^_^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那
北為尊。上千年傳下來的意識吧……推薦閱讀:
※太平洋有多大面積?
※春秋時的齊國和魯國,在現在的哪個省?
※為什麼巴西擁有與美國相當的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但是沒有成為發達國家?
※為什麼在兩廣地區4、5度就覺得非常的冷呢?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到底是不是珠穆朗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