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西方國家給品牌起名可以輕鬆地以人名命名並讓消費者接受?
對比一下:
「我剛剛逛街買了幾件 Hook 的內褲。」
「我今天騎著 Hook 去上學的,很拉風。」
「我餓了,我們去吃 Hook 吧,很好吃的。」
「全新 Hook 油電混合3.0,百公里耗油5.8……」
「我剛剛逛街買了幾件胡戈的內褲。」
「我今天騎著胡戈去上學的,很拉風。」
「我餓了,我們去吃胡戈吧,很好吃的。」
「全新胡戈油電混合3.0,百公里耗油5.8……」
沒等到滿意的答案。自己琢磨了一下。
首先糾正很多人的錯誤邏輯。我題目說得很清楚,不是說中國不可以,而是中國比西方要困難。西方人辦個企業拿自己名字(主要是姓)做企業名和品牌名太正常不過了,沒人會覺得彆扭。隨便查一下,以 H 為例,每一個有一定人口基數的姓都已經被用作品牌名了,而中國卻沒有這種現象。不信的話我們一個個來查。
以 H 開頭的姓:Surnames [Last Names] Starting With H in the United States
選擇排名在2000名以上的姓,一個個來查。2000是什麼概念?知道《百家姓》嗎?2000的意思就是《兩千家姓》,這個標準可以吧?為什麼不選擇更生僻的姓?因為人口基數太少,不容易出企業創始人,也就難以見到這些生僻姓的品牌名了。
第一個:HAAS,排名1012。
Haas Automation,由 Gene F. Haas 在 1983 年創建。
居然還是法拉利 F1 車隊的贊助商。
由 Dr. Otto R?hm 和 Mr. Otto Haas 在 1907 創辦,曾經進入過世界五百強的大企業。
由 Jack Schuler 和 George Haas 創辦
THE HAAS GROUP,奧地利的企業,最早由 Josef Haas 創辦,在上海有工廠。
這個不知道是幹嘛的,看起來高大上的樣子。
德國的,看不懂,下面有好多公司
還有一些貌似不大的企業
第二個:HACKETT,排名 1689。
第三個:HADLEY,排名 1561
第四個:HAGAN,排名 1651
第五個:HAGEN,排名 1584。
這麼查下去真的很無聊,反正你知道西方創業者拿自己的姓作為企業名是很普遍的現象就行了。
有人說會不會常用姓就不太用作企業名了?怎麼會。以 HENRY (排名133)為例:
越是大姓用的企業越多。
但是在中國卻沒有這種現象(是現象,有一定數量和普遍程度的才能叫作「現象」),拿自己名字做企業名、品牌名的,大部份(「大部份」的意思是有很多,但不是全部)中國人創辦企業不願意拿自己名字做品牌名,不信的話你查,胡、何、韓、小明、小剛、大力……你看看有沒有。無論是自己還是消費者,大部份人不認同這種起名的方式,會覺得怪怪的,少數願意用自己名字的,多半是因為自己的名字剛好符合企業氣質(父母給起了個好名字),或者本身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輕鬆。
--------------------------------
下面進入正題。
為什麼會這樣?我琢磨出來有以下幾點原因,它們共同起作用造成了這種現象。
最主要的是語言和文化差異。
西方語言是多音節,中文是單音節。因此西方人用自己的姓作為企業名,在日常交流中不會造成障礙。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姓就比較麻煩了,只有一個字,在日常交流中容易出錯,「今天胡減價快去買吧」,「什麼?什麼減價?」……只好配上別的字,比如「記」、「氏」,才可用於日常交流。
西方國家用于姓或名的單詞,「姓名感」不強,父母給孩子起名也不會絞盡腦汁想一些有特殊意義的詞語,有些單詞往往還可以用作地名或物品名,因此當他們使用自己的姓作為品牌名的時候就比較自然,這個單詞也就由「一個人」變成了一個企業符號。而中國的姓以及給孩子起的名都有很強的「姓名感」,一看就是個人,用作品牌名的時候,難以順利地變成企業符號。
西方國家因為是以多音節發音為主導,用無意義的字母來拼成詞,拼的方式千變萬化,因此姓非常多且分散,雖然也會重複,但尚在能忍受範圍內。而中國是以文字為主導,姓就是一個字,且因為中國的農耕社會造成人員居住相對穩定,大部份人都集中在一些大姓里,同姓的人非常多,更糟糕的是這些姓還可能有著相同、相似的發音,因此在日常交流中很容易混淆。企業創始人在考慮用自己姓做品牌的時候都要好好掂量掂量。在過去的農耕社會中,商業行為局限在一個小範圍里,才能順利使用自己的姓做品牌,而現在就不行了,設想一下每個城市都有一百個「張記燒餅」,全國有一萬個,會怎樣,有點抱負的創業者都不會起這樣的品牌名的。
那麼用自己的全名行不行?全名的指向性太強了,看起來就完全是一個人了,不象姓那樣還看不出是個什麼,需要消費者對此人有高度認同,比如「李寧」,或者商業行為局限在某個小領域的情況下,比如「張小泉」,才敢用。
次要的是歷史原因。
西方國家從很早起就重視商業,普遍具有經營和品牌意識。人們普遍熟悉了以人名作為品牌名的做法,習慣成自然,就不覺得怪了。
而中國自古以來就不重視商業,經營意識不強,一般情況下不會去主動創立品牌。
而到了上世紀中,私人企業一夜之間被國有化,自由經濟被人為中止了,市場上極少再有以創辦人姓名作品牌的產品出現,一直到改革開放後,允許私人創辦企業了,但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此時在人們的印象里,使用姓名作品牌的都是一些「老字號」,有很強的心理暗示,這個時候創業者就沒辦法再拿自己的姓名作企業、商品名了,對經營有負面影響(少數傳統手工藝、餐飲、服務行業除外,中老年消費者認為老字號更可靠,因此使用人名是可行的)。而且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企業主普遍缺乏信任感,使用自己名字作企業名可能會給人以不好的感覺,比如「萬達集團」改成「健林集團」,「萬科地產」改成「王石地產」,消費者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也許是因為Hook是名 胡戈是姓+名?
良辰太陽鏡,克強衝擊鑽,澤民水龍頭... 似乎也沒什麼違和中國真的沒有嗎?其實有很多啊:
李錦記(李錦裳),王守義,陶華碧,均瑤(王均瑤),李寧,騰訊(馬化騰),京東,還有一大片的香港企業和……康師傅(好像有奇怪的東西混了進來)……
西方的人名意義比較具體。
你叫個梓軒牌,睿哲牌,藝凡牌……
完了。我來回答,最近在給自己的品牌起名字掉了許多頭髮,樓主自問自答得不錯,我著重補充一下。我想這裡面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與西方的價值觀的不同。西方追求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這已經在社會中潛移默化,形成一種普遍的思考模式甚至行為模式。
而中國則習慣集體主義,正所謂槍打出頭鳥,而且中國人自古以「淡泊名利」為一種高尚的體現。一種是鼓勵個人的創造的社會風氣,一種是鼓勵集體利益之上的社會風氣,加之兩者民族氣質的不一樣,中國人相對內斂,所以就自然而然產生了這種現象。李寧,很難得,但是很難去評價兩者哪個好,哪個不好,命名最關鍵還是要看準自身的優勢。中文表意,英文表音。
英文發音就代表那個意思,中文的意思代表那個意思市場交換的初期只要求品牌便於區分、記憶和尋找,這之要求讀記度,中華老字號和西方早期的品牌都是如此。
隨著商號和品牌的越來越多,用家族姓氏和個人姓名做品牌命名,僅僅有讀記度,但缺乏其他優勢:意象之好格局之大、引發美好聯想的美聯度,與行業精神和產品服務特性關聯匹配的傳神度。
武大郎燒餅、張小泉剪刀、bayer醫藥、Michelin輪胎,就不如同仁堂醫藥、稻香村食品、五糧液酒、Volkswagen大眾汽車、Qualcomm高通公司、microsoft微軟、facebook臉譜……美聯度和傳神度好。
詳細解讀見:http://www.bopin.org/html/branddevise/brandname/0671.html不是什麼不習慣,有的是用人名的品牌,那些不用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名了就沒法假裝國外品牌騙老百姓了
過去信息閉塞,自稱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就可以了,現在老百姓都在上網,只有弄一些拗口的才行,你叫者行孫的話,不管拼音諧音都一看就是國產吧。
看看現在商場里的牌子,裝法國的La Chapelle,裝義大利的Stellaluna、Ochirly,英文名因為老百姓平均英語水平提高較快容易看出問題都不流行了
王守義十三香 王麻子剪刀 張小泉菜刀
國外很多品牌都有多年的家族傳承。國內曾經也有這樣的老字號,類似王守義、王致和。現在家族品牌做大也都不容易,或者失去家族特性,所以也就少見了。少見了自然也就覺得奇怪了。
李記,周記,張記滿大街都是,你不能因為多了個記,就認為它不是姓做商標,當然,這類重名率太高,申請商標估計不容易。
老字號用人名的也很多,但大部分都被合營了。
另外,騰訊這種形式用人名其中一字的公司也是很多呀
走吧我們去袁記吃拉麵。
我覺得中文名也可以接受啊…和用英文起名沒區別啊…你覺得用中文名起名低級的話是因為刻板印象,遇多幾個好品牌就能改善這種印象了,比如毛戈平,反正我一想到這個名字就覺得很高端,因為這就是一個高端化妝品品牌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前面很多答主說過一些手工製品和老字號品牌大量存在這種現象,例如陶碧華,李錦記,王守義,張小泉等。
其實在科技領域,也是有用人名作為品牌名的現象存在的,而且市佔率還很高,比如江民殺毒。
鍾水餃、韓包子、龍抄手、陳麻婆、賴湯圓。成都一定是提前實現了國際化。
1. 我們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你把自己名字當成企業名,尤其是大企業,這不明顯是在宣揚我就是來剝削的資本家。以前不是還有個什麼走資派。
2. 我們中國人仇富啊,我沒有貶義,只是說文化不同,當然鬼佬也仇富。資本主義國家,有大資本家天經地義。咱們這裡,沒必要當眾矢之的。
3.中國人比較內斂,尤其現在,你把flag立那麼高,難道是想告訴大家我家水表最大。跑路都不好跑。
4。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略帶調侃,其實你覺得路易威登,很高端,是人家確實做的不錯。咱們市場風氣不好,如果你質量過硬,售後過硬,你也就不怕別人指著你名字罵了。心裡有鬼,也不就藏著掖著。
這個問題"嘟嘟"講過,清朝前中國是可以用個人名義命名的。大清後所有的東西都以"大清年***製造"。以至於後面變成只能用"狗不理包子"這種半殘的方式。。中國的牌子剛出國的時候沒人買,因為產品沒有直接負責人。所有後面有了東風牌啊之類的。
大概就是這樣。
還有就是人們以前習慣在自己的衣服上刻自己的名字,所有後來有了李寧牌的√,以及特步x。
我喝了一罐王老吉,買了一雙李寧的鞋。
我也問過這個問題,怎麼就沒人回答我呢?西方企業以創始人名字作品牌? - 企業管理
我國更多是瑞蚨祥,同仁堂,寶芝林。。。當然也有王致和
周大福金店
明代江千里的佃螺達到了家家杯盤江千里的地步,江千里這三個字就是一個品牌。
清以後基本杜絕了人名品牌,甚至品牌都基本絕跡。
解放後需要出口,做生意。才急中生智起名藍天,白雲,解放,長征,和諧等等惡俗的名字。
如果對品牌命名的那個人你知道並且認同他,那麼人名品牌也是很容易接受的。比如李寧,或者格力空調改名明珠空調你感受一下……
關鍵是順耳吧,我覺得李寧就挺好的。
老羅在smartisan t1發布會上專門說過關於這個事情的段子。約摸是因為我們不習慣用人名做公司名,習慣把單人和團體從名字上區分開。
推薦閱讀:
※「誰」這個字到底念shei還是shui?
※為什麼霜之哀傷聽起來很酷,火之高興聽起來很逗?
※web開發學什麼語言簡單快速?
※一生中自己說過最酷的一句話是什麼?
※有什麼扎心的非常文藝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