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孩子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时,也会愤怒、悲伤、嫉妒……等等,不过孩子比较直白,所以会直接将这些情绪写在脸上,家长应该如何疏导孩子的这类情绪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教会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
本题来自知乎圆桌 ? 不养熊孩子,更多儿童教育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8.30声明:抱歉最近太忙了,这个答案发出来时并不完整,现已在文末补充完整,有兴趣的话可以再看一次。
————————————————
首先我想说,在中国,单从这个“负面”的归类就能看出,人们对负面情绪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其实情绪是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的人类体验和感受,无论什么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正面意义。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才会造成伤害。比如,愤怒,作为情绪本身是感受到被冒犯或被伤害的信号,也是提醒自己需要自我保护和反抗的信号;而过度的愤怒、不恰当的愤怒表达方式却会对人际关系或自身形象造成伤害;一味地压抑和控制又有可能憋成心理问题,或者积累太久之后出现无法控制的大爆发。
我很欣赏题主的问题中用的“疏导”这个词,确实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比直接控制或者压抑更合适和有效。想要教孩子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首先家长要对情绪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下的方法,如果家长能做到,其实不止对孩子有帮助,对家长本身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步: 教孩子认识情绪
情绪是自然的体验和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然就能分辨自己的所有情绪的。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处理小朋友突发的情绪。我的经验是,绝大部分小朋友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都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感受。他们往往翻来覆去只会说“不开心、难受、不高兴”,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情绪只有两种,一种是开心、高兴,另一种是相反。这说明平时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绪。
教孩子认识情绪有两个方向:
1. 拓宽广度。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留意身边关于情绪的素材,有意识地丰富孩子关于情绪的词语,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做法可以很多,比如:
教孩子认字时加入一些情绪词汇。
在讲故事时,细致地、精确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绪,而不是用笼统的“开心、高兴、难过”之类的词带过。
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换不同的词去描述自己的以及孩子的情绪。比如“我们一家人这么融洽,爸爸觉得很幸福。”“你特地留了我爱吃的口味给我,妈妈觉得好贴心好感动。”“今天路上特别堵,弄得我很烦躁。”等等
2. 加强深度。
平时有机会可以帮助孩子加强对某一类情绪的理解。比如:
买一些针对某类情绪的绘本给孩子。比如市面上很多关于“恐惧”情绪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明白一些恐惧情绪的来源,也能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遇到强度比较大,或者持续时间比较久,或者比较复杂的情绪时,可以引导孩子深入地去探讨和理解。比如孩子跟朋友闹别扭,可能其中会掺杂着生气、受伤、焦虑、嫉妒等等情绪。这时家长可以跟孩子谈谈,孩子可能只能描述事件,而家长可以用猜测的方式去帮孩子厘清里面复杂的情绪感受。
第二步: 接纳孩子的情绪
注意这里说的是接纳情绪,要把情绪和行为分开来看待。情绪是人对外界情境的本能反应,就像被打了身体就会痛,睡好了身体就舒坦一样。也许我们不欣赏甚至不赞成孩子一些过激的情绪表达方式,但是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家长接纳孩子的情绪,就等于承认他们对外界情境的反应是正常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进一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以及行为。
举个例子,当孩子要离开游乐场时,大哭大闹着不肯走。此时孩子的情绪可能是舍不得、伤心,行为是大哭和不肯走。我来假设一个母子的对话:
母:抱着孩子,轻声安抚道:“你是不是很舍不得,好想再多玩一会?”
子:大哭,点头道:“呜呜呜呜我不想走。”
母:“我明白,刚才你在这里玩得很开心,你很喜欢这里,现在要走了,你觉得伤心了,对吗?”
子:仍在哭:“嗯,我喜欢这里。”
母:“妈妈知道,妈妈刚才也玩得很开心,现在要走了我也有点舍不得。但是时间到了,我们得走了。这样吧,我们去跟你最喜欢的旋转木马道个别,告诉它你很舍不得它,以后有机会再来找它玩,好吗?”
子:点头。
母子一起去道别,然后离开。
这个例子里,其实孩子舍不得离开的情绪很正常,但是当众大哭大闹往往会让家长难堪。如果家长强行拖走孩子,那么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不被接纳,也失去了一个学习处理情绪的机会。这里的妈妈并没有指责孩子不懂事或者不遵守诺言,而是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还提出一个告别仪式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舍。
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如果家长总能接纳他们的情绪,孩子会接收到一个信息:“情绪是正常的东西,可以坦然地面对它。”他们会从家长那里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今后遇到情绪时,就会积极地去应对。反之,如果孩子的情绪总是不被接纳,那么孩子就自然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也学不会如何正确地处理情绪。
第三步: 教孩子表达情绪
我见过很多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通常只会哭闹、喊叫。就像说话一样,表达情绪也是需要学的。其实在第二步里举的例子已经示范了一种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当孩子积累了足够的情绪知识,也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在学表达和处理的时候就会容易和自然得多。
1.常规言语表达
我常常会教人用"I statement"来表达情绪,特别是想要抱怨的时候最适合。正确的句式是:当什么什么事发生/你做了什么什么事,我感到******(情绪或感受)。有必要的话,最后可以加上一句:我希望你可以怎样怎样。这需要父母先做到,然后再指导孩子这样做。
例如,孩子平时放学都是6点前回到家,今天在外面玩疯了,7点才回到家。爸爸说:“你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回家,我完全不知道这一个小时你到哪里去了,非常担心。现在看到你平安回来,我放下了心,但是想到你是玩到这么晚才回来,又开始有点生气。我希望你以后玩也要有个限度,如果要晚回家,应该提前跟家里人说一声。”
2.其他表达
言语表达是针对语言、思维发展已经比较完善的大孩子以及成人的,但对于较小的孩子,情绪表达可以有很多非语言的方式。比如画画、用玩偶摆故事、用游戏来发泄等等。小朋友很多时候说不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来宣泄他们的情绪。
我以前在小学工作时,经常有老师把课堂上情绪失控的学生带到社工室。这些孩子,要么哭,要么气鼓鼓,通常是说不出一句整话的。这时我一般会给画笔和纸给孩子,让TA随便画。画完了,通常情绪也平静多了,如果TA愿意,可以和我说说画中的故事或者感受。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和一些对他们有强烈冲击的人和事有一个心理上的隔离,即使是说,说一个“他人”的故事也比说自己的故事要容易得多。画画或者用玩偶摆故事的优势就在于,孩子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以及感受。这样他们可以不必承受可能有的对他们的批评。
第四步:教孩子管理情绪
管理情绪是更高级但也更难的方式。为什么把它放在最后一步呢?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人对自己情绪的察觉力越高,越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当情绪来的时候,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谈何应对?
以我个人的经验,需要教情绪管理的孩子,大多是情绪问题累积太多,每次都到爆发边缘必须用极端办法控制的。比如“红绿灯情绪控制法”、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等等方法,都是补救性的方法。如果发现孩子常常情绪失控,那么可以先教孩子这类迅速奏效的方法,给孩子装上“刹车”以免酿成"车祸"。但是回到这个问题的根源,孩子为什么在应对某一类情绪上有困难?家长最好从第一步开始,针对这一类情绪,教会孩子认识、接纳以及表达。我小时候是那种超级懂事的小孩。我很小就识字,两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自己读书。给我一本书,我可以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几个小时。从我记事起,大人们就叫我“小大人儿”。我很少哭闹,会察言观色,现在想想简直无法忍受的事情,我都能忍。
比如说,我五岁的时候,因为父母已经离异,我妈妈是记者经常出差,没有人能抚养我,就把我送到离家千里之外的湖南表舅家去读学前班。长沙的冬天没有暖气,我从北方去,完全不能适应。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春节,空气里面那种冰冷的潮气。我妈把我送到表舅家,跟我“商量”留下来是否可以。
我记得我自己亲口说可以。我记得我点头。但我也记得,我心里是多大的绝望。那之后的一年里,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我沿着江水一直走,一直走下去,是不是就可以走到妈妈那里。
后来的很多年,我妈一直问我:那时候你为什么不说你不愿意?
我说:因为我知道,你有最好的理由,无论我说什么,你总会有更多的理由来说服我。
那时候我只有五岁,我已经知道世界上有件事情叫做“无奈”。我知道妈妈爱我,可是她“没有办法”。那个叫做“妈妈没有办法”的封印,牢牢地封住了我所有的委屈、痛苦、煎熬和绝望。
今年我30岁了。我有一个儿子,两岁半,又皮又可爱。有一天,我妈说好了晚上下班来看他。我们做好饭菜等她,可是她到了六点多又打电话说不能来。当时,我心里感到一阵堵塞,我对儿子说:“外婆说好了要来看你,可是今天不能来了,对不起。” 我看他并没有特别失落,可是我说“对不起”的时候声音都哽咽了。
那天晚上我让奶奶帮忙给孩子洗澡、哄他睡觉,我一个人在黑黑的阳台上呜咽着痛哭了许久。期间我先生来安慰我,我告诉他我需要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儿。后来,我想到了儿时那许许多多的无奈:
——对不起,丫头,妈妈和爸爸不能一起生活了。妈妈很爱你,可是妈妈没有办法。
——对不起,妈妈要出差,你在二姨家好吗?妈妈也很想陪伴你,可是妈妈没有办法。
——丫头,妈妈今天不能回去了,你自己吃饭好吗?
——丫头……对不起……
妈妈要出差。妈妈要工作。妈妈没有办法。对不起。妈妈很爱你,可是妈妈没有办法。
我回到那些记忆的碎片里,拥抱那些哭泣的孩子。曾经的我,三岁,四岁,五岁,十岁,十二岁。那些没有被安抚的我,被无能为力的痛苦刺透的我。
过了很久,我终于平静下来。可是我知道还有我还需要太多次这样的过程,才能把积累下的那些情绪真正清理干净,我才能真正地得到平静。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是那些安安静静、听话懂事、从不把情绪写在脸上的孩子,就是教得好。像我这样从小听着“妈妈跟你讲道理”,三岁起就可以被各种各样的道理说服的小孩,也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忽然一下失控,把前二十多年积累下的愤怒和委屈一股脑地倾泻出来。
而我在我人生的这个阶段,面对我两岁半的孩子,希望尽力能做到的无非是这几件事:
· 给他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爸爸妈妈虽然会争吵,却是会和好的,有时会伤心,却总是相爱的。
· 努力识别他的情绪,用语言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难过。” “哦,哦,你好伤心,你舍不得离开妈妈,你希望妈妈不要走。” “你好想看托马斯,可是没有了,好可惜对不起。妈妈知道你还想看,嗯,真的好可惜……”
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努力,两岁半的男孩子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情绪词汇。有一天,我因为工作在家里叨叨叨叨叨,他看了我一会儿,爬到我腿上,捧着我的脸,说:“妈妈烦躁了。” 然后摸摸我,亲了我一口。
· 告诉他怎么表达情绪。“你生气的时候,可以说:妈妈,我生气了,你可以安慰我吗?”
现在,他每天晚上睡觉前会这样祷告:“主耶稣,天黑了呀!打雷呀!闪电呀!我害怕呀!我回家来安慰你呀(分不清“你”和“我”)!我来保护你呀(其实是想说“你来保护我”)!”
· 如果我是在跟他“商量”事情,就代表我确实想好了,我可能会放弃自己最初的计划,或者至少放弃一部分。而不是说着“商量”,其实只是不停地、单方面地对他进行系统的说服。
比如,周六晚上家里要来很多客人,我希望他去外婆家睡觉,阿姨要带他走,他却在门口大哭说“妈妈一起去”。这时候我可以说“拜拜”,然后把门关上,阿姨会带走他,然后很快就能哄好他,他一会儿也就会重新高兴起来。我也可以完全放弃这个计划。
可是我想了想,也许可以试试找到我们彼此都满意的方式。
我对他说:“哦,你想让妈妈和你一起去,对吗?”
“嗯!”
“宝贝你不想离开妈妈,你舍不得妈妈,对吗?”
“嗯!”
“可是妈妈晚上要在家里接待小群(教会的活动,大概会来十个人在我家吃饭、一起聊天)。要不这样吧,妈妈把你送到楼下,妈妈抱着你,我们一起走到小门口,然后你去外婆家,妈妈明早去接你,咱们一起去教会打鼓(礼拜天教会有他最喜欢的架子鼓)?”
他偏着头想了想,说:“好。”
然后我们一起下楼,走到小门口,他开心地跟我说了拜拜。到了外婆家,一进门,他就对外婆汇报说:“妈妈在家小群呢。”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我从《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里学到的。
最后还有一点,可能对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那就是渐渐驱散我生命中那个叫做“没有办法”的阴霾。那种仿佛面对着比我强大许多倍的某种未知的力量,而我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屈服的感觉,我希望不要再继续在我的家族里一代一代传下去。因为我能想到的那些情绪失控的经验,那些愤怒、崩溃、歇斯底里,最终都会跟这个神秘的“没有办法”的感觉相连。
我想真的相信圣经上说的:“那在你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约翰一书4章4节)
我想让我的孩子因为有盼望,所以里面一切的情绪不至因绝望而堵塞,不会放弃寻求得着安慰的可能。因为有可能,所以会不断地努力,尝试去寻找更多一种方法,再多一种方法,也许最终会寻找到一种让我们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那个看起来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他不会像我那样隐忍,懦弱,绝望。
那样看起来懂事而平静,却在某个年纪忽然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吃下满满一瓶安定,告诉这个世界我爱你们,可是我没有办法。
那是我十二岁那年的事情。我希望它再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的十二岁。或者任何一个别的年龄。
-------------------------------------
【2015.11.26更新两个小剧场】
190赞了,很意外。更新两个日常生活的小对话,给大家一点启发。
1.
阿姨跟我说,最近小朋友不喜欢在马桶上大便,总是憋得不行了就拉在裤子里。
一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忽然浑身一抖,一般这种时候他就是想上厕所,于是我问他:“你是想要拉臭臭吗?要不要去小马桶?” 他大声说“不要不要不要”,然后还发出尖叫,非常愤怒的样子。
我之前经常是直接把他拎过去,哄着他坐下,给他一本故事书,他也就能坐在那里嗯嗯啊啊地解决完。但是那天我想起阿姨说他最近都不怎么喜欢坐小马桶,所以我就停了一下,决定多问几句。
“你为什么不想去坐小马桶了呢?你告诉妈妈好不好?”
“因为,”他学着用刚学会的连词,“因为,因为我想拿着米饭一起去。”
“哦,你想拿着米饭一起去啊。”我重复他的需求,“好的,可以,没问题。”
于是,那天他端着米饭一边吃一边拉完了……囧。我让他跟臭臭说再见,把马桶倒了洗了,我俩又重新洗手,继续吃饭。
后来我发现他似乎是因为阿姨每次会在他大便的时候说“好臭呀”而感到不好意思,就不想在马桶上拉了。阿姨是逗他,却让孩子觉得羞耻了。我争取每次在家的时候都鼓励他,“跟臭臭说拜拜哦”,一起高兴地说了拜拜,怀着成就感完成这件事。
真是人生大事哇。
2.
有一天,我和孩子爸爸吵架,我非常生气,自己打车走了,想想又打电话请孩子干妈和当时在场的朋友帮忙把孩子带回去。我们几家住得比较近,经常来往,他跟这些大人都挺熟悉的,并没有什么紧张。去了我朋友家,他就和猫玩儿得不亦乐乎,等我绕了一大圈回去接上他,他正在和猫一起趴窗户上看雪景。
我叫他:“妈妈来了!要不要回家?”
他没有像平时那样欢快地笑,跑过来要我抱,而是不咸不淡地看了我一样,说:“不要不要。”
后来我们又一起和猫玩,和大家聊天,过了好久,他才说:“妈妈,你下午生气了吗?”
“嗯,是啊,妈妈生气了啊。妈妈和谁生气了?”
“和爸爸。”
“对。妈妈和爸爸生气了。你不喜欢妈妈生气,对吗?”
“嗯。”
“哦,那对不起。可是妈妈还是很生气,怎么办呀?”
惊人的事发生了。在他还只有2岁5个半月的时刻,他对我说了一句无比恰当的话。
他说:“那……那我就安慰你呗!” 然后窝到我怀里,轻轻地摸了摸我的脸颊。题主所说的情况其实很常见。人非草木,谁能无情呢?我们常常会情动于中,形乎于外。孩子们也一样,所有的孩子都会遇到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幼儿期是孩子的情感关键期,1-2岁是孩子情绪的高峰期,很多孩子会持续到4岁以后(钱源伟、曹子方,2013)。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对孩子自身、对别人都无伤害的表达方式,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
一、父母要善于发现和识别孩子的情绪和情感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孩子的情绪波动往往只是表征。要记住,没有一本教养书会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不同的。所以任何谈话、教养的前提是,观察自己的孩子。
孩子近期突然行为默不作声,或者产生粗暴的行为,往往都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钱源伟、曹子方,2013)。我们可以记录下来,回想孩子的行为、情绪和原因,如果是有原因的负面情绪表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活中的挫败感,限制太多,还是饥饿、睡眠等原因造成的。
二、舒缓情绪的过程是需要摸索和调整的
许多孩子会被强烈的情感所控制,愤怒、悲伤、沮丧和恐惧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负面情绪。同时,这阶段的孩子在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上是有困难的,往往会演变为“发脾气”或突然就“痛苦不堪”,所以就会让我们感觉到很头痛,这时候我们往往都会聚焦这个提议,孩子的负面情绪一定要干预了。
可是还有一种情况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一些小孩子并不会发脾气,反而是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感,所以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对别人“无害”也“无攻击性”,但却不意味着他们是我们可以称作为【乖孩子】的榜样,当小孩子从小就承担着敌意的重担和消极的情绪,攻击自身,又不能表达的话,那么久而久之,对其成长也不是一件好事(钱源伟、曹子方,2013)。
当我们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原因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开始消除或减少这方面的诱因是很重要的。但需要明确的是,帮助孩子舒缓情绪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不同摸索和调整”的过程,也许我们之前研究的假设是需要被推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性格的孩子,给予不同的引导。教养书上适合A孩子的解决方案,不一定适合B孩子。
比如我身边一个孩子,是比较文静和腼腆的孩子,如果在游乐园被人抢夺了玩具,她是会闷闷不乐地在一旁,也不反抗,也不表达。对于这类型个性的孩子,在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的分析里,也许更好的做法就是在旁边陪伴,做个聆听者,问问她想法,听听她的不快,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情绪(lawrence,2014)。
再比如我身边的一个孩子,是个爆发型性格的孩子,时而乌云密布,又可以瞬间阳光灿烂。如果遇上负面情绪,那么很容易就演变为大哭大闹、地上打滚等。对于这类型个性的孩子,在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的分析里,也许更好的办法就是先【冷处理】,在旁边陪伴,但需要父母们平和的陪伴,不动怒、不惊慌、不火上浇油,等待孩子冷静下来,再和孩子谈心,给予分析引导(lawrence,2014)。
三、 预防是最好的良药
如果得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找一个良药,那么预防在我看来是最核心的药物。预防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1. 言传身教,孩子会学习父母如何表达情绪
所以在教会孩子疏导负面情绪之前,我们父母是如何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是不是我们也有时候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做了很多事后懊恼的“蠢事”?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科学常识:当我们观察身边的一切环境的时候,镜像神经元就会模仿我们看到的一切,从而让我们达到掌握某个技能的目的。对于孩子也是,孩子的大脑不但接收我们的动作,同时还包括态度和情绪。
我一直都觉得父母应该是孩子情绪示范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知道并了解我们如何真实地表达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
引导,最重要的是在示范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后再和孩子就事件是与非对谈才能有所成效。父母在表达自己情绪时,可以害怕,但不要过度慌乱;可以气愤,但不要制造暴力;可以难过,但不要沮丧崩溃。
一个能够在孩子面前坦言【我很伤心】的父母,绝对比大吼大叫摔盘子抽烟的父母对孩子的指导性更强。同样,如果父母总是用生气来掩盖自己的悲伤、害怕,甚至喜悦的话,那么对于小孩子的情绪疏导就毫无任何意义(Lawrence,2014)。
父母通过适时地示范调整情绪,让孩子从中慢慢学习。孩子是可以有自己的脾气,不管是拗气或是闷气,只要不过份、不影响他人,适时收回都算是正常发展(陈禾,2014)。因为只有在看到原来父母也可以这样子表达情绪后,年幼的孩子或许才会明白,原来难过和伤心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而不是极力压抑,或者电闪雷鸣。
2. 日常生活中渗入情绪管理、控制的教育
情绪智商理论认为情绪的、行为的以及社交的能力是可以学习的,就像学习运动、音乐等技能一样(Brownell、Kopp,2007)。即便是成人,我们也不可能天生就懂得管理情绪。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则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活动、绘本等亲子活动来让孩子学习控制负面情绪。
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情绪管理的三步骤就是先表达情绪,接着管理情绪,最后控制情绪(Brownell、Kopp,2007)。
1)教会孩子如何分辨生活中的那些事情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负面情绪,并让孩子感受负面情绪会如何影响身体。这里可以通过我们常见的表情图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比如最常见的喜怒哀乐的肢体图。
比如当孩子生气时,父母可问孩子“你在生气吗?”直接让孩子知道他现在是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中,当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绪后,也才能理解别人的情绪;之后家长可接着说:“我知道你在生气,让我们都安静一下”,这主要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的。
以及通过绘本等形象的描述让孩子感知:“当你生气的时候,你会双手紧握,肌肉紧绷,心里难受”等。
比如幼儿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经常发出尖叫式的喊声很正常,家长可以这样示范:说话都慢条斯理,柔和些,一句一句,孩子听得懂、听得全,听得舒服,这种示范作用孩子是会看在眼里的(陈禾,2014)。这样,在孩子尖叫时你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例如竖一个手指在嘴巴前示意),他就会立即警觉。
2)教会孩子明白我们同时有生气按钮和冷静按钮。总是会有一些原因引发某种情绪,可以是借助绘本故事,通过告诉孩子启动生气的原因和缘由。
3)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情绪降温法。一些游戏适合我们在亲子活动中一起掌握:
- 谈一谈孩子不开心的事情
- 画一幅画来表达孩子此时此刻的情绪
- 做一些事情,比如跑步、捏球、喝水、数数等,让心思暂时脱离此时此刻的情绪
- 听音乐,一起哼音乐
- 教孩子做深呼吸,在呼气和吸气之间感受和放松自己的身体和肌肉
我经常喜欢和家里孩子玩的游戏是喝水。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逐步引导给孩子喝杯水。通常喝完水后孩子都能降温,真正〝冷〞静下来。而在日常生活中,会引入一个故事的编排:生气是因为有一个生气哥哥在捣乱,让孩子无理取闹,于是一生气就开始喝水,因为可以把生气哥哥喝走,这个带有童话色彩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更直白地了解缓解情绪的做法。
此外,还包括孩子坐在舒服的小椅子上休息缓和一下等,而大人也可借着深呼吸10次或到其他房间缓和自己的情绪,等双方都心平气和了,就可以亲子对谈,并试着了解孩子生气的理由。
3. 情绪疏导过程需要注意两点
1)转移注意力不是长久之计:作为家长,若只会在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后才来针对他的行为哄或转移注意力,说明家庭互动模式并没有成长,也没帮助孩子成长(陈禾,2014)。不要只靠着哄,父母得学会从孩子的情绪表达上判断孩子的需求,以适合可行的方式及时作出回应。
2)
没找到原因的讲道理无任何意义:“一味地给宝宝讲道理,讲道理不成便任由孩子哭”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在孩子情绪并未缓解,同时家长也没有找到原因就讲道理,只会让孩子陷入无助的苦恼。当孩子没辙了,只好不管,孩子安静下来只是绝望,和父母的情感距离就更远一点。这么做的后遗症就是脾气越来越大,其实不是脾气,而是无路可走(陈禾,2014)。
结尾
家长引导和示范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有无数种,挖掘这些需要家长积累生活的智慧。随着孩子的长大,一味地用转移注意力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并且会有更负面的影响。因此,理解、示范、引导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当陪伴和帮助孩子直至不再哭泣、情绪稳定,这才是家长与孩子开始讨论和沟通的最佳时机。
———————
本文根据Celia A. Brownell Claire B. Kopp《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Toddler Years: Trans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Lawrence
Shapiro《I’m not Bad, I’m Just Mad》,钱源伟、曹子方《幼儿心理百科》和新加坡亲子教育专家陈禾的新浪微博,并结合亲身经历撰写。
————————————————————
知乎专栏:萌芽研究所BUD,致力于普及科学育儿的专栏
更多育儿的个人经验与技巧,收录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中,厚脸皮地放上关注链接:微信公众号 / 个人微博,感兴趣的爸妈们欢迎来坐坐。
有一天晚上,畅爸从学校接到畅畅,回来跟我说:“我感觉畅畅有点不开心啊!你赶紧关心关心去。”
这天晚上我们还有课,于是我们收拾了东西一边开车去上课,我一边和畅畅聊天。我问畅畅:“今天你在学校过的开心吗?”畅畅回答:“开心,我中午睡觉做梦梦见老师发给我一个小红花,后来醒来穿衣服时候,豪豪说‘哎,畅畅,你头上怎么有个小红花!’原来老师真的说我睡觉好给我贴了小红花,你说这叫不叫‘美梦成真’?”
“哈哈,是的是的!恭喜你美梦成真了!”我和畅爸笑着说。
过一会儿,畅爸又说:“畅畅,你今天有没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啊?怎么这么安静啊!”
我说:“人家都说了没有不开心,你就别多心啦!”
畅爸还是有点不放心,送畅畅去教室之后,问我:“他平时在车上都要听《悟空》的,还要唱几句,今天难道不是身体不舒服么?”
我说:“没有吧,孩子大了,也不能一天到晚亢奋的吧!”
晚上,畅畅下课后得了一个B。老师说他一晚上都心不在焉。我拉着他回到车边,本以为畅爸会批评他。按照惯例,得到B,而且是上课走神问题,畅爸都要批评一顿,而且还要没收玩具作为惩罚。
但是畅爸没有。他问:“畅畅,你要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一定要跟爸爸妈妈说出来,千万不要憋着。你好好想一想,从早晨到现在,到底有没有不开心的事啊?”
我也把畅畅抱在腿上,说:“对啊,畅畅,你想一想,今天经历了什么事情啊?”只见这小人儿望着车窗外,长叹了一口气,然后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今天早晨到了教室,开始是玩拼搭乐的,然后,然后我有几个零件怎么都找不到,后来就没有拼成,我的同学都拼成了机器人……”
我突然有点儿想笑,孩子果真是无厘头的思维,难道他真的要絮絮叨叨讲一天的见闻么?但是我忍住了,抱着他听着。畅爸也一边开车一边仔细听着。
“……后来玩区域时候,仝老师是最后一个请我去区域的,全班人都去玩了,我才能去玩。然后我和豪豪玩区域的时候,仝老师说‘畅畅和豪豪玩的真乖呀!’然后冲着屋里喊‘晨晨,你看连畅畅都比你乖了!’……”这一下,我听见畅爸喉咙里都“咕咚”一声,在狠狠地吞掉他的笑声。我也有点儿想笑,但又很同情畅畅。这叫啥子表扬哟!仝老师是个年轻的美女老师,畅畅特别喜欢她,所以会很在意她的话。
“然后下午大开心冤枉我,我没有打她,她说我打了她,告诉了老师,老师还批评了我,大开心她,她还抓我的头撞了一下椅子!她还像这样使劲儿抓我的手!”畅畅把我手拿过来,用力掐了两下。“哦哦,畅畅受到冤枉了,感到很委屈,对吧!”我抱着畅畅,把脸贴着他的脸说。
畅畅突然哽咽了,点点头,带着哭腔说:“今天一天老师只表扬了我两次,一次是睡觉,一次就是‘晨晨,你看连畅畅都比你乖了!’,其他都是批评!”
“哦哦,然后晚上你的情绪很低落,上课都不能够专心听了,对吧!”我又一次刻意地“共情”了一下,“哎哟我的小人儿,一天经历了那么多不顺心的事情,晚上又因为听课被老师批评,又得了B,真是难为你了呢!”
畅畅点点头,然后把头埋到了我的胳膊里。
畅爸坐不住了,大声说:“畅畅,以后有不开心的事情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呀!我告诉你哦,不开心的事情讲出来,心情就会好多了。”
我说:“对啊,你看今天要不是爸爸这么细心,我们还以为你过得很好呢!我问你过得开心吗,你说开心,然后还说了美梦成真的事情。对爸爸妈妈可不能这样报喜不报忧的哟!你看我和爸爸,每天下班后在一起吃饭聊天,我们都是讲一讲今天开心的事,再讲一讲不开心的事,这就是人生啊,总归有好的有坏的嘛!”
“对啊,我们是一家人啊,有不开心的事儿要跟最亲的人讲哦!”畅爸说。
当晚,我们到家之后,畅爸拿出了之前买的麻辣鸭锁骨,说:“来,我们一起吃点儿东西吧!”对于畅畅这个“小吃货”来说,啃点儿平时不许他多吃的鸭锁骨,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于是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了起来。
我说:“畅畅,你玩过多米诺骨牌吧?那是什么样子的?”
畅畅点点头,说:“就是一推,就倒一大片,不断地倒掉那种。”
我说:“对的。其实啊,人的心情也是多米诺骨牌那样的,你看啊,你上午没搭成玩具,心情不好,然后可能表现出不太乖,所以仝老师最后请你玩区域,多米诺又倒了一个,一个压一个,到下午的时候,情绪已经很低落了,所以上课不集中,又被老师批评拿了B,这时候,如果爸爸也惩罚你,你是不是就更难过了?”
畅畅点点头,说:“可能晚上睡觉就要做噩梦了。”
我又补充道:“那晚上睡不好,明天一起床心情就更不好了。那情绪是不是倒塌一片片的?”
畅畅又点点头。
我用手指比划着说:“但是,今晚,爸爸并没有助推你的多米诺骨牌,而是伸出手阻挡了它继续倒下。你拿了B得了批评,他并没有骂你,反而仔细问你为什么心情不好。然后,我们一起安慰你,再啃啃鸭锁骨,聊聊天,听你倾吐,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畅畅眉飞色舞地说:“我现在感觉好多了!”看到他把鸭锁骨的酱汁糊了整个下巴,像张飞一样,我和畅爸忍不住笑出声了。
“所以啊,爸爸让你的心情多米诺骨牌没有继续倒塌下去,对不对?”我继续说,“你以后也要注意了,别把小事儿连在一起,影响自己的心情,更不能把不开心的事情埋在心底,有不开心的事情,及时跟爸爸、妈妈、朋友倾吐一下,过去就过去了,好不好?”
“好!”畅畅说。
看着这小小的人儿,我不由得感慨良多。娃大了,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了。越来越向成年人靠拢了呢!其实心情多米诺,大家都会有,我们平时在单位也会因为一件事不开心,影响到心情,然后再触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回家也会丧气。
这时候,我们也会期盼有一只有力的大手,把倒塌的生活秩序撑住,重建起来。这只大手,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有时候是爱人和温暖的小家,有时候,也只是一觉醒来的另外一天而已。
这冷冬的夜晚,我们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围坐在一起,一边吃东西一边讲人生,我和畅爸成了好搭档,一唱一和,简直是在用绳命阐释“如何纾解心情苦闷”。这样想一想,感觉很好笑,又温暖。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时会发生一些小事,让我们心牵动、忆过往,恨不得把全部的经验值一股脑传授给他,让他遇妖降妖,见魔降魔。而事实上,只有自己一步步走的路,才是真正的“经验值”,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拥抱和安慰、鼓励而已。
正是这陪伴前行的一天天,让我们也跟着反思过往,感受温暖,得到成长,也许,这才是哺育下一代的真正意义吧。
让我们来做一做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准备的练习题,看看他们对父母沟通语言的分析——
假设有一天,你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晚餐桌上宣布:
妈妈,今天上课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没有叫我发言。
或者,当你要求你10岁的孩子打扫房间时,他很不高兴的说
我不愿打扫房间,凭什么?我是小孩子,这些都是大人做的事!
想一想,你会怎样回应这一信息?
考虑一分钟,想一想你回答孩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继续往下看
有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在做这个测试时发现,90%的父母的口头回应方式可以归为以下四个类型。父母觉得自己给出了答案,并认为命令、建议、开导是好的教育方法。但孩子却认为与父母交谈对他们没有帮助,而且常常是不安全的。结果很多父母失去了上千个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机会。
正是这些回答让孩子对他们的父母关闭了心门,拒绝与父母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一类回应:命令、警告
你不能不举手,否则老师就再也不叫你了!
必须打扫房间,否则就没有点心吃!
事实上,对于此类回答,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
你认为问题出在我身上,而不是老师!
你在威胁我,你不爱我!
第二类回应:说教、建议、说服
你应该理解老师,那么多学生,不可能一一点到名。
你可以跟老师反应一下嘛。
如果从小在家里负起责任,长大就会成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家长直接给出一个建议,看上去很美,但孩子此时首先需要的并不是建议,他实际接受到的信息是——
你认为我对老师的评价是不对的!
你根本我不知道我的感受!
你在糊弄我!
第三类回应:评价、调查、责备、诊断
这件事上,你的想法是错的
你的想法很任性
你为什么讨厌做家务?你应该理解责任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
那是因为你太懒了
表面上看,家长为孩子分析这些困惑的起因,并试着给出建议,但孩子们并不具备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实际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是——
你在指责我,我要反击
我真的是没有用的人
每一个都不理解我,讨厌
第四类回应:安慰、分散注意力
你那么棒,老师一定会叫你回答问题的
别想它了,所有的学生一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的
我知道,家务事有时很无聊
表面上,家长很注意孩子的情绪,但此类回答仍然无助于孩子解决问题,他的实际感受可能是——
没你说的那么轻巧,你根本不觉得我的感受很重要
这件事情根本没有解决,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专业咨询师建议的五步简单沟通法
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沟通内容远远大于和父母之间的对话,那是因为与孩子的沟通需要很多技巧。
下面是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总结出的,适合父母使用的五步简单沟通法
第一步:邀请继续
“妈妈,今天上课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没有叫我发言。”
“噢”
“我不愿打扫房间,凭什么?我是小孩子,这些都是大人做的事!”
“哦,是吗?”
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噢”,这个字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我注意到了,今天发生了一件对你而言不同寻常的事。
对于孩子的情感信息,最有建设性的回应方式的第一步就是:“请继续你的谈话”。这些回应中不包含任何听者的判断或情绪,只是发出对孩子的邀请。
说这个字时,家长必须放下手中正在进行的事,目光直视孩子,以示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第二步:表示理解
“妈妈,今天上课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没有叫我发言。”
“噢”
“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
“所以你觉得很难过,是吗?”
“我不愿打扫房间,凭什么?我是小孩子,这些都是大人做的事!”
“哦,是吗?”
“反正我就是不愿意打扫房间”
“你觉得打扫房间这件事很没劲,而且让你不能现在就玩了,是吗?”
这一步的关键是——把事实转变为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需求。
当父母把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反馈”给孩子时,他在表达一个更有建设的态度——“积极倾听,表示理解”。但同时,没有任何评价,又让家长保留了态度,同时让孩子逐渐进入对自己的责任的接受过程。
而家长最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是,急于给出建议、推论、指示等信息,这些都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因此传达了不信任感。
而当父母们用“表示理解”的方式回应孩子的问题时,才能让孩子放下防备的心理,才有可能让孩子开始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步:表达父母真实感受
“妈妈,今天上课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没有叫我发言。”
“噢”
“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
“所以你觉得很难过,是吗?”
“是的。我再也不举手了,反正举了老师也不会叫我回答问题。”
“听到你这么想,妈妈觉得很难过,也替你担心,宝贝你知道吗?”
“我不愿打扫房间,凭什么?我是小孩子,这些都是大人做的事!”
“哦,是吗?”
“反正我就是不愿意打扫房间”
“你觉得打扫房间这件事很没劲,而且让你不能现在就玩了,是吗?”
“是的,没劲透了。”
“妈妈可以帮你打扫,但是你看见妈妈现在也很忙,妈妈也觉得没劲透了。”
当孩子告诉你他的决定时,而且他预感到你有可能不赞成时,他的内心是防备的,并准备迎接一场战争。这时,千万不要直接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应该告诉孩子,自己对这一不可接受行为的真实感受,坦诚地对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你造成了影响。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回应,因为它能让孩子负担起改变她的行为的责任——妈妈很难过,我应该怎么办?我难道真的错了吗?
对于一位父母来说,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展现透明的自我所带来的最大回报可能是与孩子之间更加亲密的关系。
第四步:让孩子自己提出方案
“我不愿打扫房间,凭什么?我是小孩子,这些都是大人做的事!”
“哦,是吗?”
“反正我就是不愿意打扫房间”
“你觉得打扫房间这件事很没劲,而且让你不能现在就玩了,是吗?”
“是的,没劲透了。”
“妈妈可以帮你打扫,但是你看见妈妈也很忙,妈妈也觉得没劲透了。”
“”但是你是大人啊。“
”好吧,让我们看看,有没有既把房间打扫干净,又觉得有意思的方法,好吗?(或者)你也可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你愿意打扫房间?“
“妈妈,今天上课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没有叫我发言。”
“噢”
“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所以你觉得很难过,是吗?”
“是的。我再也不举手了,反正举了老师也不会叫我回答问题。”
“听到你这么想,妈妈觉得很难过,也替你担心,宝贝你知道?”
”那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老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在一堂课里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回答问题呢?(或者)你愿意多等几天,看看老师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吗?“
完成上面的三步情绪铺垫,你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案了: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先试着获取孩子的解决方案,再稍后提供你的解决方案,必须不断督促孩子提供备选的解决方案,直到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建议。
最重要的是,不要评价或贬低孩子提出的任何解决方案。尽量不要用表示或暗示某一个解决方案是你无法接受的。
也不要把一个决定看作不可改变的,你可以说:“好吧,让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看看它是不是有效”。
是否需要暗示孩子,某一个方案是你认同的,要根据情况而定。总之,一定要让孩子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它。
第五步:执行建议
这一步,常常是父母忽略的,但不考虑这一步,在孩子初步尝试受挫时,他们可能觉得沮丧。
通常需要父母提醒孩子如何执行时,父母和孩子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谁在什么时候要做什么”
"现在我们需要怎样执行这个方案”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
等等
五步引导式沟通方法的本质是让孩子感到自己想法被重视,而不是简单的接受家长的想法。他会从此起步,开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么改变,希望如何成长,怎样才能变得不同,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觉得有坏情绪是坏事。
其实情绪可以有好坏啊,伤心了会哭,开心了会笑,这是人最自然的感觉,为什么就觉得只有笑才好,哭就不好呢?
与其教孩子去引导情绪,不如告诉他,你接纳他所有的情绪,让他想哭就大声哭,想笑就放声笑,这样的孩子才知道原来情绪都是我的,才能真正学会控制情绪。
记住,压抑的才不是好的。
正视孩子的情绪,也是正视自己的情绪。
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前我想先说一些客观的问题。
1.父母本身会不会疏导
有什么问题在家随便发脾气,夫妻双方经常口角,你的家庭环境本身有这些情绪上不稳定的事情,孩子自然也没有什么正面的引导,另外,悲观的很多东西是先天的,不要怪罪孩子,有人天生乐天派。
2.我就讲几个实例
我的孩子有时候会不高兴,比如买给他买肯德基,但是他今天就真的很想吃鸡腿。一般他肯定有点闷闷不乐,我就会引导一下,明天买,他一般都能理解。但是我第二天100%是给他买的,这样的事情多了,他也能接受,一般很快就过去了。
很难过去的一件事情是前两天台风,他一定要去看电影,因为之前都答应过他了,结果家里人不同意,怕风大危险,虽然我也很想带他去,考虑到环境因素只能作罢。可是孩子是不理解的,一直哭,真的哭了两个小时,这个时候我是在睡午觉的,醒来听说他把他弟弟都给叫醒,说 一起找妈妈去说看电影,弟弟也被弄醒哭了好几分钟。
然后他到面前真的就开始撒泼,嚎啕大哭:邻居王宇豪已经去了啊,你为什么不带我去啊,你答应我的啊,台风算什么啦,人家能去,我们也能去啊。
首先我就说,你不要哭,哭不能解决问题,今天不带你去就真的不带你去了,我们好好说,你不哭了,我给你说个事情,他一听这个,就有点感兴趣,过一会就低声一点了。
我就给他讲前两天台风从台湾过来了,我看见新闻里有几辆公交车被吹到大海里去了,有个人都挂在树上,事实+有趣,他理解了这个台风好像确实蛮危险的。
接着我又说,我知道你为什么想看黑猫警长这个电影,并且把我小时候看黑猫警长非常有趣的一些事情说了,他听了开始笑,并且感觉到我其实更想看这个电影。
最后,我承诺,下周如果天气好,咱们带着弟弟一起看。
最后的最后,我告诉他,你这个一不满足就嚎啕大哭的习惯如果是因为看到弟弟这招灵你就想用是行不通的,因为弟弟还小,你和他一样大的时候,我们也是满足你所有的需求的,在一个人0-4岁的时候所有能满足的都要满足,才能让他感受到世界的美满和安全感,才能知道什么叫爱,所以你现在比其他人更有爱,更丰富的想象力都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也这么对你的。
但是你现在长大了,不能再什么都满足了,我们对你的责任感有了更多的要求,你也要把爱给我们,你要体量大人,要爱护家人。
然后他就愉快的玩耍去了...帮他说出来!
帮他说出来!
帮他说出来!
说出来之后,肯定他的情绪。比如,孩子不喜欢某个亲友,然后这个人又特别爱逗他,每当这时候,孩子都快崩溃了。身边的大人一般会怎么说?不要生气,人家是喜欢你才逗你玩。
错!你代入自己想一下,就会明白孩子心里被你伤害的感觉有多深。
正确的做法是,拉过自己的孩子,抱着他,或者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你不喜欢这样逗你,对吗?(孩子会默认)妈妈知道你生气了,没关系,妈妈抱抱,到旁边去玩吧。
反正我们家女儿的小情绪都被这样认真处理,她是个平和的孩子。
另外,推荐一本绘本,《猜猜我在想什么》
在已有的回答中,有很多方法论的介绍,下面我给题主推荐两个好用的工具,能很好地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负面情绪!
一、绘本的魔法:用故事讲道理
很多绘本故事都会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会有情绪的变化,可以作为儿童情绪学习的工具。
家长在与孩子读绘本时,可以好好挖掘里面的情绪,告诉孩子这些情绪的名字是什么,是“害怕”、“生气”、“难过”……认识了这些情绪之后,以后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用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而不只是用哭闹的方式。
阅读绘本故事,也是一个情绪接纳的过程,孩子通过读故事能够产生共鸣,知道原来除了自己以外,别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可以被接纳的。
-----------------------------------------------------------------------------------
举个栗子:
孩子去看病打针因害怕而哭闹,应该是每一位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下面这个绘本就用了很可爱的方式讲了看病的故事。
· 绘本《第五个》
故事的主角是鼻子断了的小木偶
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只有一顶灯光微弱的吊灯,五把椅子上坐着五个小玩具,咦,他们身上好像都有些部位坏了。
小玩具一个一个地进去,又一个一个地出来,小木偶越来越紧张了,后来还害怕到留下了眼泪,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那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最后,小木偶还是勇敢地一个人站起来,独自走向那扇门。噢!原来是维修玩具的“医生”,长得很和蔼可亲呢。
这个小木偶看医生的故事,模拟的就是现实生活中孩子去看医院打针的情境,那种紧张和害怕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孩子不愿意上医院时的哭闹,其实就是要表达他内心的害怕,只不过用的方式让家长很烦恼。而对于家长来说,也很难跟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要去看病吃药,才能快快好起来。
如果平时和孩子一起读过这个绘本,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小玩具们得了病:“你看,所有小玩具进去之前都不太舒服哦,小企鹅的两只手断了,小鸭子少了一个轮子,熊娃娃的手骨折了,眼睛也看不到了,小青蛙背上贴了个止血贴。”
看完医生后的变化:“但是他们从医生那里出来之后,都变得健健康康的:熊娃娃开心地跳舞,青蛙变回了青蛙王子跳得老高老高。所以呀,小木偶最后也勇敢地走到医生那里,他也会好起来的。”
-----------------------------------------------------------------------------------
生病了的孩子要去医院排队看医生 = 小玩具坏了要去看玩具医生
这就是故事的魔法,绘本故事不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而是用了隐喻的方式。
隐喻,是将一个事物当做另一个事物,而明喻是有意识地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对比,通常用“像”来表达。
以一棵纤细的小树为例,隐喻可以是:“树是弯腰的舞者”。而相应的明喻则是:“树像弯腰的舞者。” ——《故事知道怎么办》
比起听道理,孩子更愿意听故事,绘本就是用故事来讲道理给孩子听的工具。
-----------------------------------------------------------------------------------
除了从一般的绘本故事,有些绘本是专门以情绪为主题的,比如:
·《我的感觉》系列丛书
这个系列包括《我好难过》、《我觉得自己很棒》、《我会关心别人》、《我好害怕》、
《我好嫉妒》、《我好生气》、《我会关心别人》、《我想念你》。
绘本从三个方面向孩子介绍情绪:
1.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感觉?
有时候,我好难过。
我好难过,当有人不让我和他一起玩的时候。
当我真的有话要说,却没人愿意
听的时候,我好难过。
2. 这种感觉具体是怎样的?
难过是一种灰灰的,累累的感觉。
难过的时候,什么事情看上去都没意思。
我不喜欢难过的感觉,
我希望这种感觉赶快消失
3. 出现了这种感觉,我该怎么办?
· 接纳情绪:
但是,每个人都有难过的时候。
· 管理情绪:
难过的时候,其实有法子可以让我好过一些。
如,告诉别人我很难过。
他们会坐在我身边说:“没关系。”
在我伤心的时候,有人能在我身边,
这种感觉很好。
很快,我就感到好过些了。
我想去公园荡秋千。
难过的感觉不见了,我又快乐起来了。
二、桌游:情绪实验室
第二个想推荐的就是桌游。说起桌游,熟悉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在欧美国家中,儿童桌游已经是家庭标配了,只不过中国还停留在“桌游=飞行棋”的普及程度。
儿童桌游有两大特色:
第一,互动性很强,很适合全家大小一起在家玩。
普通的玩具都是孩子可以自己玩的,堆积木、玩球等,即使别人不跟我一起玩,我也可以自己堆、自己玩球,而桌游是需要两个人以上一起玩的。
第二,桌游是一个很好的情绪实验室。
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时,更容易产生情绪,所以说桌游是情绪实验室。
另外,桌游是一个有规则的游戏,有输赢,而玩具不一定有输赢。有输赢,意味着孩子要学会面对输赢,所以在玩桌游的过程中,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沮丧、生气、害怕等情绪,这些都是孩子常见的负面情绪。
例如,在比赛走到终点的桌游中,妈妈和孩子赛跑,妈妈比孩子领先很多,孩子可能就会出现沮丧的心情;
在记忆翻牌的桌游中,孩子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当被要求每次只能翻两个时,孩子就生气,耍赖;
在合作类桌游中,大家共同对抗的目标快要到达终点了,孩子很害怕,害怕得哭了,一直跟妈妈说,不要让它过来。
在游戏中,因为家长和孩子都是作为地位平等的玩家,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所以家长可以作为榜样,做给孩子看自己是怎么面对落后、失败,在游戏中就培养好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以便日后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在游戏过程中观察,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情况和情绪特点,可能孩子特别容易因为做不到一些事情而生气,并且生气是用不恰当的方式,例如打人、咬人等。家长就可以着重留意帮助孩子认识“生气”,用更加好的方式去表达生气和管理生气情绪。
在国内很多好的儿童桌游比较难买得到,下面我找了一些可以在pinterest上面可下载打印的一款情绪主题的桌游供爸妈们选用。
Emoji表情BINGO游戏
游戏准备:
每人拿一张BINGO板,方形的表情卡正面朝下放在中间
游戏玩法:
从年龄最小的玩家开始,轮流抽卡,放在自己板上的对应位置上。并且扮演那张卡上面的表情,说出表情的名称。
最快有三个表情连成一条线的玩家赢。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通过扮演表情、说出表情的名字,加深对表情和情绪的认识。妈妈还可以结合生活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情绪:“你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你会怎么做?”同时了解孩子处理情绪的策略,进行纠正和辅导。
材料包下载地址: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6QcUyhC9TvMVR3TFFuN0wwTDA/view
(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再补充)
我们需要去理解孩子的情绪,“你现在很难过……你不想要……你希望……我说的对吗?”这样一来,也许孩子愿意合作,也许他还会又恼又恨的指责生活多么不公平,你也一样不公平。你只要耐心地听,点头,理解。“我这样做,让你觉得不公平,是吗?难怪你这么失望。你希望我那样做……”你不必改变原有的决定,只要理解,最后给他一个拥抱:“亲爱的,谢谢你向我解释。现在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失望。抱歉,这次我不能按你的要求做,因为……但是我在听,让我们考虑一下,再慢慢谈。”
一般来说,只要感觉到被理解,孩子的情绪就会平复许多。更甚,如果孩子知道你真的会考虑他的想法,并且会考虑双赢的解决方法,他更愿意认同你的观点。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得更难受呢?这种反应意味着他的情绪太强烈,需要你帮他平复。怎么做?能玩就玩,该哭就哭。
1.玩。嘻嘻哈哈的笑一场和大哭一场一样,都能缓解焦虑(又恐惧又有压力),而且更好玩。为了保持情绪稳定,每个孩子每天都需要一场嬉笑打闹。
在日常生活中,你和孩子的连接会被日渐消磨,而肢体接触有助于大脑分泌催产素和其他荷尔蒙,修补你们之间的连接。如果能在紧张刺激的游戏(比如躲猫猫或者追逐)中开心一笑,同样有助于宣泄负面情绪。如果你幽默诙谐,一旦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他也会配合你。“哇!小姑娘!鞋子别踩沙发上!你把这当啥了?牛棚?哞~哞~”顺其自然的,孩子一边笑,一边把鞋子从沙发上挪开,然后跟你一起学动物叫。危机解除了,连接修补了。
(请注意:挠痒痒无法舒缓情绪。逗乐可以从心理上缓解中等程度的恐惧,而与之相反,挠痒痒是纯粹的生理反应。而且挠痒痒的时候,小孩即使在笑,内心却往往会感到很无力。看上去是笑,但那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小孩主动要求挠痒痒,你可以“假装”挠他。这样做也会逗笑小孩,这种逗乐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
2.哭。如果你的孩子受伤太深,你想要逗乐却让他更难过,怎么办?嬉闹已经不足以满足他的需求,让他哭吧。愤怒的表象之下一定早已泪流成河。如果你能让他感到非常安全,他会大哭一场,用泪水冲刷内心的痛楚,最终完成疗愈。
怎样让他感到安全?深深的同情。不管他说什么,尽你所能,以最大的善意和最深的爱接纳他,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过。宝贝对不起……”
他也许会冲你吼回去,不要紧,继续保持你的同情:“亲爱的,你现在一定很难过,是不是?”如果你能继续怜悯的对待他,不要攻击回去,他很可能会泪如泉涌。很好,如果他同意,你可以抱抱他。不要说话,否则会打断他哭泣。深呼吸,提醒自己: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足够安全的空间,让他自由的哭,宣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他哭够了,你可以回过头提醒那些让他生气的事:“很抱歉,我们现在还不能……”在孩子哭的时候,你的目的是尽可能帮他宣泄负面情绪,卸下沉重的思想负担。
你应该指责他鲁莽吗?别。只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那之后,他多半会主动道歉。
我知道,当你小时候,你爸妈可不是这么对你的。在你很小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叫你别哭了,或许态度很粗暴。所以当你的孩子在哭,你的焦虑被勾起来了。然而不良情绪只有在我们觉察之后才会真正的消减。否则,情绪会在我们的体内堆积,最终喷发出来,言行失当。所以你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恰恰是你接纳他的情绪,帮他自己缓过来。这是孩子回归本心、与你产生链接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举止得当”的唯一方法。
你的孩子无法表达出来,但如果他再发飙,你现在知道了。很简单,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当我们做父母的在遇到负面情绪时如何去处理,孩子就会学着如何去做,如果父母都是发泄、谩骂等行为,那么你的孩子也很难走上正途
想聊一聊我爸爸。
我从小到大只崇拜过三个男人:我爸爸、周恩来、钱钟书。排名不分先后。
1.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我要接受和认识情绪,好的不好的。他说,开心有吃了白菜肉饺子的开心、有穿粉色公主裙的开心…不开心有数学没考好的不开心、早上起不来的不开心…它们都不一样,一定要分清楚,不然小天使认不出它们就不能送它们回家了。
2.等我写文章会用“好吃得要飞起来”“今天是12分伤心,因为我只考了88分”后,爸爸又教我要克服坏情绪。他说,你是小奥特曼,那些不开心呢,都是各种小怪兽。只有打倒它们才能维护世界和平噢!所以,拜托你了,奥特曼!
3.后来我到了青春期,在家里闹情绪,总跟我妈作对。我爸把我拎到门口的小操场,请我吃了平生第一顿板栗。
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爸开始口头教育,具体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心里的各种小九九,他一抓一个准,直接惊呆。
后来又过了很久,他跟我说,家里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和发脾气的地方。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一直记得。
————
小记一笔。16岁以前,我觉得爸爸是超级英雄;16岁到20岁,看到了爸爸很多缺点,觉得“原来不过如此”的失望;20岁到现在,看遍了所有缺点,觉得爸爸还是我的超级英雄。
以上。:)
作为一个儿童情商老师,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教给我的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再教他的父母认识情绪,帮助儿童表达和管理情绪。所以情绪的疏导是我们的必备技能。因为每天都在用,都熟透了,所以下面都想到哪写到哪。
首先澄清关于情绪的最严重的两个误区——
1,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负向之分。什么意思?就是说每种情绪对于事情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用我们平时的俗语来打比方,如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就是说压力焦虑情绪来时,我们反而会努力去做事情,而骄傲使人落后,兴奋让人失控等就是正向情绪对事情带来的破坏性,所以基于对事情本身的影响,影响是没有好情绪和坏情绪的。那为什么我们会很排斥自己或孩子有害怕,害羞,妒嫉等“坏”情绪呢?那是因为这些情绪跑到我们身上时,通常都会带来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是基情绪来我们身上带来是感受——把情绪分为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而我们要疏导的就是怎么把负向情绪调节成正向情绪,让我们的身体是舒服健康的。而疏导调节的前提是接纳每一种情绪都是允许存在的。
2,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明天还要上班,去给孩子们上课,今天先写到这....)我觉得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现你的负能量。有负能量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时,你以最好的方式处理,孩子看见了,自然会学着你做。反之如果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发泄愤怒,如果遇到不顺的事就消沉,嫉妒心起的时候就讲酸溜溜的话,孩子便会有样学样了。父母以身作则比语言疏导有用吧。如果父母本身不能处理好自己的负能量,那对孩子再多的语言疏导也是没用的。
在我的工作中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新手父母都讨厌孩子在自己面前展露出负面情绪。他们还不明白,每一种负面情绪对于儿童的自我身份塑造都有意义。
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家长往往烦躁不安,用尽一切手段(无原则的哄或者无底线辱骂),让孩子不哭。当孩子愤怒的涨红脸跺脚、大喊大叫发脾气的时候,大多数家长的火气也会被孩子勾起来,演变成一出“家庭大战”,甚至家庭暴力。
这些家长认定孩子展现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就是坏孩子。孩子变“坏”,就意味着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证明自己是个“没本事”的失职家长。殊不知,他们采用的“恐吓型止哭”或“以暴制暴”手段,为孩子带来的身心伤害更大。
长此以往,孩子很快就习得了一个和父母生活的生存法则:
“不发脾气、不爱哭,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才会爱我。”
有些孩子自知达不到父母的标准,干脆破罐子破摔,彻头彻尾当个“坏孩子”好了。还有些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爱,主动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病态的需要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即便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即便自己明明很不开心,却还要假装大方的强颜欢笑,只怕扫了别人的兴。他们无法忍受有人不喜欢自己,所以活的很累。
其实,在每一种负面情绪的心境之下,都有适宜孩子体验和学习的东西。
下面我会用自己工作中所见证的真实案例举例说明,负面情绪是如何帮助孩子完善自我的。
1. 悲伤的哭泣
两岁半的金发小姑娘妮妮跑得太快了,一下子摔倒在操场上。她的额头擦伤了,还摔肿了嘴唇,忍痛爬起来摸到嘴唇的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我赶紧走过去检查,发觉她的受伤状况不严重,只是受了惊吓。我迅速从背包里取出急救品帮妮妮处理了伤口,还给她的额头和嘴唇做了冰敷。我问她,是否需要我留在这里陪陪她,她满脸泪水的点点头,躲在我怀里,安静得像只小猫。
妮妮抱着我,不断指给我看她哪里受了伤,再委屈的扁扁嘴掉几滴眼泪。我看出这其实是一种撒娇:她是在用眼泪告诉我,她需要陪伴和安慰。于是我摸摸她的头,不断的告诉她“我爱你”,她的悲伤情绪也渐渐消褪。
通过这一次的摔伤事故,妮妮更加喜欢我、信任我了。我也感觉到自己对她更加关心。我们的师生感情,从此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悲伤的作用。悲伤令孩子学会向外界寻求温暖,向他人寻求帮助。这是一个修复自我,升级亲密关系,让感情升温的好机会。
2. 气愤的反抗
我们班两岁的克里卡不断反抗老师的命令。从告诉他去坐马桶到帮助他换鞋,老师的每一个要求,换来的都是克里卡愤怒的呐喊:“NO,NO,NO!!”
在家的情况也是一样,克里卡一再拒绝父母对他的指挥。他不愿意别人替他决定任何事,有时候听到命令,双眼就喷火,简直气得要咬人。
克里卡的父母对于他激烈的情绪很是担忧。我告诉他们不用着急,应该观察克里卡发脾气的根源,再用合适的方式去化解。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我们发现克里卡每一次的拒绝,都是因为他想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方式去做那件事。于是我们不再指导他,而是放手让他自己去干,当他需要帮助时会自己转向我们求助。
人们认为“愤怒”是一种暴怒的非理性情感,能使人丧失理智。然而,学会适度的表达愤怒,这对于儿童的成长绝不是一件坏事,这种强烈的情绪让孩子更懂得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也明白无误的将自己性格中的“雷区”昭告天下。
孩子能充分体验愤怒,学会自我觉察,用激进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底线,划分势力范围。从此在大家和他交往的过程中,就会选择更适宜他的方式。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情绪,过了头都会出现问题。我们在了解克里卡的性格后,着重对他进行了“愤怒情绪管理”方面的教育。他现在对老师家长帮忙的抵触情绪已经小多了。
有一次克里卡因为一件小事,已经气得呼哧呼哧直喘气,对着另一个孩子举起了手就要拍下去。在最关键的一刻,他深吸了一口气,想了想,强迫自己停了下来。他紧皱眉头喃喃自语:“打人是不对的。”然后,他放下手臂走开了。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自己学会解决内心冲突的案例。
3. 嫉妒的风暴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描写过一个“分离焦虑”感严重的小姑娘眉眉。眉眉刚来到一个纯英文的环境,怯生生的,每天都寸步不离的当我的小尾巴——她知道我是唯一一个会讲中文的老师。每次当眉眉看到我还会照顾别的小朋友,不能把注意力百分百集中在她身上,她都会嫉妒得放声大哭。
有一次她紧紧抱住我的腿,不许我走向另一个孩子;还有一次,我和教室里的一个孩子说话,眉眉一脸不满的走过来,站在我们俩之间,完全遮挡住我看向那个孩子的视线。我向左移动,她也向左;我向右,她也向右,令我哭笑不得。
嫉妒是一种大家都羞于承认的情感。即便是如此,嫉妒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仍然有它的意义。它令孩子意识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需要保持谦卑。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他们需要学会正确面对这种强烈的嫉妒心,否则受折磨的只有自己的心。同时我还希望他们明白,世界之大,强中自有强中手,优秀的人物比比皆是,因此千万不要过度膨胀,任由嫉妒的风暴在心中肆虐。
如果孩子能从小就学会把嫉妒心理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建立一种平和而谦卑的心态,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是大有助益的。
4. 恐惧的力量
人最大的恐惧,往往是恐惧未知,或者恐惧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恐惧令孩子保持清醒和警觉,能迅速学会生存所必须的法则。
例如,在人的远古记忆中,蛇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从而令人产生恐惧。怕蛇的恐惧从此写在了人的基因之中,导致一个从未见过蛇的孩子,第一次见到蛇也会感到害怕,从而躲得远远的。
然而,现代社会让人类的生存恐惧感降低,渐渐退化,这是不正常的。不信的话请回忆一下,距离上一次自己产生毛骨悚然的恐惧感有多久了?正因为现在人们的恐惧感正在消退,惊悚电影和小说才有市场。我是一个最不爱恐怖故事的人,但有时也会有想读读看惊悚小说,体验那种久违的“吓一跳”的感觉。这是我们的大脑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恐惧感。
孩子的成长中,当然也会体验到恐惧:害怕黑暗、害怕尝试新的食物、害怕陌生人……如果我们过度保护他们,从不让他们接触自己害怕的东西,那么孩子的生活圈会变得及其狭窄。就像小王子一样,生活在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星球上。
如果不愿直面自己的恐惧,不肯走出舒适区,会有许多事无法穿越。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冒险,去体验一些让他们害怕的情感,让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世界。
最后,我们重申,儿童和成人一样,每一种情绪对于他们的心智发展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教孩子疏导情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在分析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从中找到意义。
在我们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同时,儿童的“情绪价值”却常常被我们忽视。说得不好听一点,大多数中国家长甚至觉得“情感虐待”不成立,因为他们认为长期忽视、打压孩子的情绪不属于虐待的范畴。
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情感虐待”就是——否认和贬低孩子的感受,打压他们身为人类的尊严,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简直和一堆垃圾无异。
在孩子的负面情绪爆棚的情况下,能保持冷静温和,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家长不多。能够做到包容接纳孩子的家长,可以说是很有智慧了。
正在关注我的你,一定也是最优秀的家长之一(笑)。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儿童教师陈棉棉(Alice),坚持每周更新,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闻与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liceandMagicBeans(爱丽丝与奇妙豆),实时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
带他出去走走
疏导的前提,应该是认可孩子的负面情绪。以我自己的经验,这个说起来好像简单,做的话家长还需要刻意锻炼才行。
举个例子,我家妹子很喜欢看巧虎,但不能总看呀,所以有时候她要看我和她爹会拒绝。看看以下各种回答引发的不同结果。
1、“不能看,看多伤眼睛。”妹子嚎啕大哭。
2、“你今天已经看过了,不能再看了。”妹子表示妈妈我还想看,不同意就打算随时发作。
3、“妈妈知道你喜欢巧虎,但是我们说好一天只看一集的是不是?现在我们一起玩会儿积木吧(建议玩啥根据孩子爱好,找一个不容易被拒绝的)。”妹子表示同意,然后愉快的玩积木去了。
再举个关于失败的例子。
妹子玩滑板车摔倒了,挺疼,表示不想骑车了,会摔疼。
“不疼。下次小心点,就不会摔倒了。”这个是一般最常见劝导,但是,这话太虚啊,咋小心呢?怎么保证不摔倒呢?
我想了想是这样说的:
“哪里疼给妈妈看看,帮你揉揉好吗?”做心疼状,“你刚刚是不是看别的地方去了,没注意前面有个小坎儿,脚没踩对地方,所以就摔倒啦?”妹子仔细听。
“妈妈小时候学骑车也摔倒过很多次呢,后来妈妈越骑越好,就不再摔倒了。
不知道买买买对孩子来说有没有作用 。
我从很实战的角度谈谈我的感受。
我陪我儿子弹钢琴六年半,从08年11月五岁半开始到14年9月,每天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后来孩子住校没法陪了,就周六看看。
因为练琴是件非常苦逼的事,过程中有很多情绪,因为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孩子小的时候,基本是哄着,有时候是逼迫着,有时控制不住急躁情绪会大喊大叫,孩子委屈哭泣结束。孩子10岁开始,自我意识明显抬头,就出现了很有趣的陪练场景,儿子一直使用很急躁的情绪对待整个练琴过程,这种急躁情绪其实是种保护,含义是:我已经很急了,你就不能再急了。他甚至使用大喊大叫来压制我。呵呵,报应啊。我开始忍着,忍不住了,用更大的声音压制住他。开始恶性循环,伤害开始扩大。我开始反思,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我开始时,寻找控制情绪的办法。其实无外乎忍着。忍一次忍两次忍三次,反正忍到最后还是要爆发出来,而且忍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爆发起来越猛烈。这样不行啊,这样父子会成为仇人的。我老婆说,钢琴别弹了,受不了。可是陪练钢琴的问题不仅仅是钢琴的问题,是父子关系的问题,是更深刻的问题。逃避是根本没用的。练钢琴是用于磨练的。
问自己,你爱这个孩子不?爱!真的爱?真的。无条件的?无条件的。那你是可以牺牲一切,为他好的对吧?那肯为他改变自己吗?自己的臭毛病?
其实弹琴,练琴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改正问题。而儿子和我情绪的根源就是怎么正确对待错误这件事情。如果诚恳平和的对待了错误,情绪就小多了,平和多了。而你想让孩子正确对待负面情绪,先问问自己面对困难、挫折、沮丧,你自己如何处理的?然后再问问自己关于爱和牺牲的问题。然后,别要求孩子,从自己做起吧。
共勉。
推薦閱讀:
※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提倡新式教育理念是否適用,有哪些局限與超越之處?
※兒童為什麼對玩有那麼強烈的熱情?
※如何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有哪些方法?
※兒童是如何學會「說謊」的,這一行為需要調動哪些認知資源?
※《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反社會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他不死,應當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