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下中醫基礎?怎麼學?怎麼做?看什麼書?

我最近在看<<本草綱目>><<醫學入門>>但很多無法理解,請問怎麼去解決?還有,對於我這個毫無中醫基礎的高中生來說這些書好嗎?另外,我以後想學方劑與中藥學。


不請自來。

大概看了一眼已經存在的24個回答。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初學者和大師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建議。而就算都是名老中醫,由於他們的教育經歷,學術見解等的不同,也可能給出完全不同的建議。在此,我盡量客觀、簡明、實用的提出一點個人的建議,供看官參考。

1. 如何打下中醫基礎?

中醫學是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門學科,醫易同源。沒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的基礎,是比較難以接受、理解、運用中醫知識的。古人云 「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建議先對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傳統哲學,歷史,文化的領域進行一定涉獵。個人並不建議直接抄起《史記》,《易經》,《資治通鑒》這類的著作來讀,因為對於接受現在教育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書籍可能過於艱深晦澀,很難真的讀的下去並理解。 相比之下,更通俗而有趣味性的著作可能更好接受一些,比如各位教授《百家講壇》的配套著作,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綱要》,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等經過現代人講解或整理的著作。

2. 怎麼學?

這個「怎麼學」和下面的「怎麼做」似有重複,我在這先講學習態度,在下一個問題再說具體方法。

首先,先搞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學中醫? 想取得什麼樣的結果?

僅僅想當中醫愛好者做個科普了解,還是想學一些實用的技術和方法(比如家人腰疼該按哪),亦或是想學些理論指導自己和家人的養生保健?如果你是想成為職業的中醫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本人在此由衷隨喜讚歎。(想找找中醫毛病,做個更厲害的中醫黑的,請出門左轉不謝。)

看清了目標,才能明確方向,才能保證自己不跑偏。

只想科普了解的,隨便學學就好。想多學點東西的,本著對自己和家人負責的態度,就要至少注意點自己沒學跑偏了,中醫一樣可以有不良反應,用錯了一樣出事。而對於想從事這個行業的,那請記住孫思邈叮囑醫家的八個字:「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3. 怎麼做?

單純想粗淺了解一下的,或是隨便學點東西的,《養生堂》這類的節目的目標受眾就是你們。書店一抓一大把的通俗中醫讀物也是給你們預備的。

而如果想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或至少是具備一定臨床水平的中醫士或中醫匠,那麼,總的學習原則就是:讀經典,跟名師,勤思考,做臨床。缺一不可。

在這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要總覺得合格中醫的門檻很低,能治好幾個人就開始沾沾自喜。《周禮·天官冢宰下·醫師》記載了古代的醫師考核標準:「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事,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看清楚了,10個患者裡面有4個沒見效、沒治好,就是下等醫師! (在這也順便感慨下,真不知道現在某些自封的「中醫專家」都是哪裡來的自信...)

【讀經典】:中醫萬變不離其宗,經典於中醫的重要性,就像解剖學和生理學於西醫的重要性。作為整個學科體系的基礎,經典永遠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另請參閱這篇回答:KeepMoving:有哪些經驗可以送給中醫學生?

【跟名師】:總體來講,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老司機帶帶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比如說,只靠讀書學脈診,恐怕最後只會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但老師指出的一個患者的典型脈象,可能會讓你恍然大悟。每個老師都有自己多年積攢下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老師若是肯告訴你,勝讀十年書。但可是,可但是,要是經典沒讀懂,方歌沒背熟,再怎麼跟師也是看熱鬧。肚子里沒點東西就去盲目跟診,有浪費時間之嫌。

【勤思考】:看來的,聽來的,只要自己沒消化,永遠不是自己的。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才能保證自己今後運用自如。不僅中醫,各個學科都一樣,不再贅述。

【做臨床】:當年教我醫古文的副教授問我們:誰是你們最好的老師呀? 底下同學們沉默幾秒,不約而同的答到 「曲**!(老師的名字)」。老師白眼一翻,哭笑不得:「哪裡是我。。 你們記住,患者才是你們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看官自己體悟吧) 此外,中醫學是一門臨床醫學,離開臨床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4. 看什麼書?

這裡要先說明一下,開方和針灸雖然基礎類似,但學習過程是不太一樣的。我在這裡只講開方子的中醫內科的學習書籍。針灸的以後有機緣再專題討論。(註:已填坑,針灸的回答鏈接已附於文末)

其他回答裡面有很多人薦書,有些書太淺,如《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之類,而且這些書我也翻過,很多觀點有些偏頗,不是很推薦。

有些書又太深,比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四聖心源》之類,全是文言,很多內容還很難從字面意思理解,舉幾個內經課的考試題作為栗子:怎麼理解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為什麼說 「魄門亦為五臟使」?,還有個我研究生複試時遇到的題:請闡述下述治法 「開鬼門,潔凈府,去宛陳莝。」 這些都是黃帝內經的原文,初學者幾乎不可能直接正確理解並領悟。

個人推薦的書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醫之路》,這是很多中醫大家對於他們學習歷程的總結,每個人的建議都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經歷又有著許多共同點,其實他們的建議也都可以大致歸結為我在上面「怎麼做?」 當中說的4點。

接下來看看印會河教授主編的五版《中醫基礎理論》,算是能對中醫有個整體的框架。之後看一看《臨證脈學十六講》,《頻湖脈學》,《中醫診斷學》以及舌診類圖譜,對中醫診斷方法有個系統了解。

再接下來就可以大致涉獵一下經典了,比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之類,但是,直接看還是會很難,建議結合網路上的名家課程一起看,比如王洪圖教授講的內經,郝萬山教授講的傷寒,劉景源教授講的溫病等(我順便嘚瑟一下,這幾位都是北中醫的教授~)。 同時,這個階段應該開始同時學習中藥學方劑學了,不一定要用大學教材,人衛的名師名家講稿系列叢書,或是一些中醫古籍,比如《長沙葯解》之類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別特彆強調的是,這個階段尤其不能犯懶!!! 該背的必須背!! 沒有捷徑可走!! 沒有折扣可打!! 中藥功效記不住,方劑組成記不牢,傷寒條文不會背,這醫還是趁早別學了!!!

最後就是臨床學科了,包括但不限於 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等等等等。同樣,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樣很好。這個階段可以看的書太多了,隨便舉幾個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兒葯證直訣》《醫學衷中參西錄》《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脾胃論》,同時還有大量的臨床經驗總結,驗方薈萃之類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趙紹琴臨證400法》之類的,這要是想寫全了,寫幾百本出來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顯然比較困難了。所以這個階段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性的涉獵吧。

看了下字數統計,竟然已經碼了2600多字了。。 能讀到這裡的看官,不留個贊再走?

----------------2017.10.02更新----------------

本回答的姊妹篇:KeepMoving:如何自學針灸?


謝邀 我自己也在學習之中 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供分享 僅僅奉獻下面幾句話供君參考: 1.古語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 要想做個好的中醫 起碼傳統文化中一個秀才的知識儲備是需要的
2.要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認識這個世界(包括我們的身體)
3.多讀四大經典。所謂經典就是你繞不過去的那座山 如果真心把中醫做為自己此生的事業那麼不多啰嗦 該要翻過的山還是要爬的
4.學習一樣東西首先要放空自己,做個空杯子,才有機會喝到好茶。同理看病亦然 若胸中有成見,那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
5.相信自己,古人能學會的東西,我們也可學會。相信先賢,他們無論是在道德修養還是在學術上都比我們高的太多!


謝邀。學好中醫,首先要從建三觀。直接入手學習經典,可能理解困難,那麼先去看看一些養生書籍,如《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等等,這樣會把自己已經被現代科學禁錮的大腦思維鬆鬆綁,能夠換個角度看世界。然後就是學好醫古文,這樣盡量原文,會有更好的領略。同時再了解一些易經入門知識最好,同樣可以找一些現代人撰寫的通俗版的易經入門讀物。等到能夠初步看懂經典內容的時候,就開始反覆學習經典,如《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金匱》《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頻湖脈學》等等,結合曆代名家醫案,反覆學習反覆體會,多做筆記,有機會就多實踐。大概就醬紫。


中醫基礎理論→_→十二五的版本。
啃懂了,至少,基礎的大框架就有了。


個人理解:學中醫我有兩個角度,一個是自己的,一個是我學長告訴我的。我自己科班,從大學開始建立三觀,基本和幾位答主差不多,還有一種,我一個敬佩的學長,先學了易,再讀了醫,用他的話來說,這個方向,入門極難,但是勝在高屋建瓴,能從上往下看,再接著學醫,道路會極順,當然經典不可少,要經常背,總得回過頭來說,學中醫得搞清楚什麼是中醫,我個人建議不如先從一些書籍建立對中醫的一個宏觀認識,內經,金貴要略,傷寒論,當然是經典中的經典,應經常誦讀但並不是每個人一下就能搞懂,不如去讀一讀其他入門之類醫書,如諸病源候論等,還有答主提到的,開始培養一個中醫de世界觀,中醫理論基礎這本書其實作為入門來說是不錯的,理法方葯,是接觸中醫de一個門檻,繼而往上,輔以經典,會發現中醫非常可愛。我才疏學淺,一些鄙薄之論,權作交流。


我信賴中醫,因為我的破譯讓我震驚,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破譯了五行的物理本質就可以讓中醫接地氣。
五行分物質與能量兩儀:甲木為核質電勢,丙火為軌道電流,戊土為雙極磁場,木火土為空間物體地儀;金為物體的健行動能、運轉周期(乾為自旋,兌為公轉),水為周期律——輪迴頻率(壬為輻射功率,癸為共振功效),金水為時間命運天儀
鼻為何屬金,因為金物理本質為旋轉運動,必然意味著有庚辛周期,新陳代謝;為何耳朵屬水,因為水的本質就是周期的重複——頻率——音頻共振(癸水)能引起聽覺;眼睛為何屬木,因為光振動(乙木)能引起視覺,脫離物理本質的東西不會長久存在,題主可看看我的破譯
戊與癸合火——艮(胃)與坤(丑土,胰;子水,膀胱)一組,主澱粉糖類代謝消化
丙與辛合水——震(心)與兌(辛金,小腸)一組,主吸收,主要是血糖的轉運
庚與乙合金——乾(肺)與巽(卯木,大腸)一組,主供能,食物氧化排渣
壬與丁合木——坎(腎)與離(午火,膽)一組,主排毒,儲能養精泌尿,
甲與己合土——震(肝)與巽(未土,脾)一組,氨基酸升運重組。

上傳兩張我破譯的洛書圖(洛書既是數理哲學,也是物理),體會天書的廣大悉備(兌運動和巽振動是鏡像,震電和艮磁是鏡像)

書」之意,其實就是「脈(venation)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八卦五行是分門別類;如何組織成有序運作整體,就是洛書之功用;故由洛書圖可確定體系每一部分具體五行屬性,更正內經乙木為肝,甲木為膽之類錯誤

到底什麼是陰陽五行?


最好的辦法是高考
其次,自學推薦去大學蹭課
最後,下面左邊一列書,從上到下看完


本草綱目和醫學入門這兩個書可以說你完全學偏了,明以後,需酌量。先背四小經典吧,分別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吧。背下來之後去看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

或者直接看《醫宗金鑒》走金鑒派的捷徑之路。也是在四小經典之後才行。

在這之後可以選擇一些自己的偏好,選擇醫典。比如金元四大家各自流派的書籍,溫病類,匯通類等書籍。

博覽群書,擴充自己。


7-22更新一下新經驗:
最近在喜馬拉雅上一邊聽《黃帝內經》朗誦,一邊看著書上的對應內容,標註上生字。
這樣的速度比自己讀、查字典的速度快很多。
………………………………………
同樣對中醫有興趣,也買了幾本中醫古籍,每天晚上老婆在客廳看電視的時候,我窩在卧室看書。
也交流下非常淺的經驗吧。
我看的是郭靄春先生著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貴州教育出版社。
手機上下了一個「快快查漢語字典」app,每次看書必備,對查不認識的字非常有幫助。
一開始讀的時候,非常慢,一點點摳,把書上的校注搬到原文,弄得慘不忍睹,但效果不大。
現在,把生字標上拼音,保持原文本完整,能通讀文章,就過了。
策略是,通讀全書後,再回來精讀。
還有一點兒小經驗:讀古書,務必讀出聲來,怕影響別人,也至少至少發出聲音讓自己聽見。出聲讀出來的效果比默讀好得太多。
關於買書,選一個好版本。我的選擇標準是,看作者,然後看出版社。
書宜少而精,讀完一本再買一本,避免貪多嚼不爛。
須知,「書買如山倒,書讀如抽絲。」
另外,喜馬拉雅上有很多關於中醫的音頻,可以搜索下。
還有當然就是,關注知乎上中醫的話題、與中醫相關的人啦。
以上,也算做我對自己的讀書總結。在回老家的高速客車上手機作答。
祝題主,天天向上。
對了,我大學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古代漢語的課程,對讀古文也有所幫助吧。


暢銷書就別看了,什麼思考中醫,圓運動什麼的,老老實實看中醫藥出版社的教材就好了


謝邀,能不能為中醫學生列一個書單? - 書籍推薦
看到有人吐槽《醫學史》……其實學了醫學史我懂了一個道理,名醫家人多病死,然後鑄就了名醫。其中張仲景族人死得很多,所以張仲景成就很高。


開過玩笑,別當真。

學習中醫知識可關注收藏夾:普及中醫知識 - 收藏夾
歡迎推薦可收藏答案


為什麼不和大學教的順序一樣來看呢…


乖你為什麼不先從課本開始看起呢,中基中診的比較易懂,沒學到一定程度先不要急著去看本草這類的書。。。還有,如果你還是高中生的話,先學好文化課吧,看這種書是不急的。。。


入門還是先看現在的大學教材吧。如想快速上手,先看註解傷寒論(劉渡舟、胡希恕、郝萬山等),再看現當代名醫醫案。要提高再去看經典。


高中生?我覺得你是不是應該準備好高考再去考慮學中醫的事情,或者已經開始自暴自棄了?


在看內經,古代好多著名醫家都是儒者出身,像皇甫謐,朱丹溪。我是個純門外漢,現在就是想學,兩條哦,堅持和苦學,反覆看經典


謝邀!
我覺得你應該看看中醫教材,從基礎理論開始看,輔助看點《黃帝內經》,只看基本原則的部分,《思考中醫》,重點是明白中醫的基本思想,比如辨證論治等等,一些方劑、中藥不急著背,等你理解了基本理論,可以開始背中藥,方劑, 理法方葯貫穿始終。有了基礎可以看看《傷寒論》,這本理解了再談其他古籍。
其實不太建議學醫的,但想學好中醫,必須有實踐才行。
學醫望三思!三思!再三思!


《四聖心源》_中醫世家
四聖心源,文言文.清朝的,還好懂的.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民國的,還好懂的...


本來是想推薦書的,但是自己好像又沒資格推薦…
讀時方派的東西可以讀讀傷寒雜病論和千金要方
然後還有一點: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對書上的內容太盲目的信任。



推薦閱讀:

從中醫角度看,喉嚨常年有白痰是怎麼回事?
請問為什麼我嗓子很痛好像著火一樣的時候,用針在我的大拇指的少商穴刺出一點血來以後,我的嗓子很快就舒服了,甚至好了呢?
中醫中藥是否應該被徹底淘汰?
我媽媽無腦相信中醫的一切理論,如何讓她認識到中醫是有局限性的?
咳嗽頻率降低時,咳感出現應該咳出來還是忍住?

TAG:中醫 | 中醫基礎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