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這是《傳習錄》里的句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粗淺說一下。

《傳習錄》中說道我們不應從義外格物,而當以心為出發。性為天之原,性為心之體,心即為身之主宰。進一步的,心之所想,心之所發便是意。

舉個例子,我們對孝悌忠信的追求便是心之所發,也即意。意之本體便是知,這裡的「知」非知道了解的「知」,而是你真的認同領悟了這種觀念,願意付諸實踐為「知」,這也就是陽明先生所強調的知行合一。

所以孝悌忠信的意,其本體來源也是你對孝悌忠信的認同和領悟的「知」。最後意之所在便是物。意在於事親,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視、聽、言、動便是物。在這裡只能哲學抽象的去理解,只去悟一句:從王陽明的角度,從來無心外之物。


陽明先生心學,見此學問,值得一呼:受教!
我淺陋的理解,心控制身,心如類class,對象化運行,這個運行過程就是意,意的本體是能夠運行能夠發出接受識別信息這種能力,稱為知,意之所在,也就是這種能力針對的對象,也就是參數,外在的參數就是物。
我從這心學中,學到的是知行合一,不是刻意的去要如何必須如何,而是從內心生髮的意,善惡都是通過自身的進化強化在內心的函數,能力,一種天然的與自身人性渾然天成的反射。
倘若有一絲一毫違反自身天性,那就不是知行合一,會為以後的不好的事情埋下伏筆。
這幾句我的理解是,解釋理論,其實傳習錄也同時教導了或者說引導了心學之人如何修鍊心性,外在的行為,始終是由內心來驅動的。


謬論!意在前,還是知在前?意的本體是知?
你想上廁所,是有意而知去向?還是知要去廁所,而有意,才有腸道工作?
如此荒謬!


其實,我們可以不用仰視的眼光看王陽明的每句話,努力為它們找到合理解釋的。比如說"意的本體是知",這句話果真是妥當的嗎?一個剛出生的嬰孩就會用哭來表達他強烈的意,可他知嗎?他這時連自我意識都沒有呀!須知人到兩歲左右才能有你我之別的。所以,人的知是基於大腦一定程度的發育,而意一出生就有了,甚至連意的表達方式--性格都見端倪了。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謝邀
知識決定人的意識,人的意識不能憑空捏造,總是根據真實物質來出發的。


推薦閱讀:

談談你對曾國藩和王陽明的看法?
誰能用幾句白話文簡介一下到底什麼是王陽明的心學和知行合一,有這麼複雜么,難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能不能用簡單的話解釋一下?
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是怎麼影響日本明治維新的?

TAG:文化 | 國學 | 王陽明王守仁 | 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