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意学习浅层知识,却不愿意读专业书籍、学习具体技能,是不是因为潜意识里想偷懒?

只愿意学习浅层知识,课外知识,比如爱好读课外书,上知乎什么的;却不愿意读专业书籍,学习具体的技能,比如编程,或是就是没兴趣不认真,是不是因为潜意识有一种偷懒的思想?怎样杜绝呢?
这是Sina Visitor System从这篇文章延伸想出来的。
想想自己有这种毛病,估计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


简单地说,浅层知识可以扩大视野,但专业知识可以领你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浅层知识是现有知识的扩展,用已知的东西解释未知的东西,理解起来不困难,上午看完,下午吹牛的时候,就能用上,即学即用,反馈周期短,比较轻松。

专业知识往往是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包含陌生的概念和定理,并用这些我们不懂的基础知识,解释更多更复杂的现象。这就像查字典,英英字典更难些,因为英文解释也可能看不懂。而一门专业的知识体系,比英英字典更要复杂得多。理解困难,应用困难,获得反馈的周期长,所以不想学。

学习一门新专业,一方面要容忍暂时的不懂,不断的揣摩思考那些新概念,新术语。另一方面,要尽快应用新知识,做题,校正,思考,来缩短学习的反馈周期,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效率。一旦理解了基础概念,入了门,新世界也就变成了大世界,专业知识也不可怕了,学起来更过瘾。

知乎的口号是“发现更大的世界”,而不是“新世界”,还是有道理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部分人对失败具有失能性恐惧。简而言之,当你学习深层次理论时,(这是一个持续性过程,一环接着一环)你其中一步走错后,你就会感到尴尬和沮丧。你害怕别人嘲笑你花了这么久时间,还没收获,害怕别人说你笨。人本身就是趋利避害动物,在学习知识方面,本性也如此。

现在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存在这种思想的原因。


1思维固定化,反应不经大脑思考,以意识形态的先入为主、对逻辑思辨的抗拒。
(大家中学时,都学过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第一次实验时,摇铃十几次给予小狗都是肉,所以小狗每次听到摇铃,就会分泌唾液;第二实验时,摇铃十几次给小狗带来的是电击,在这阶段,小狗听到摇铃就会害怕。当时老师让大学学习得只是条件反射而已,但是在心理学上,这个实验以及之后斯金纳的实验表明——人类在奖励和惩罚机制下,经过多次强化,会形成条件反射,我们思维固定化就是这样得来的)

下面是我们人类惩罚奖励机制。

当你在婴儿时期,母亲会用食物诱惑你学会说话,你说出妈妈两个字时,会得到食物以及其他奖励。这时你的认知初步奠定——你做好某件事才有奖励。

当你在学校,老师会用奖状以及给予你足够关注来诱惑你好好学习,并且设置模范榜样,例如老师会对好学生开小灶;另外你期末获得优异成绩时,你会得到老师赞许目光、同龄人羡慕嫉妒恨眼神、家长带你去吃麦当劳。当你没有获得优异成绩时,你经历的惩罚你也知道。 这时你的认知得到强化——最后成功最重要。

当你步入社会时,优秀的工作业绩才会获得年终奖等等,没有优秀的工作业绩,压力可想而知。 这时你的认知基本固定化——只关注成功,不关注过程。

以及现在社会上泛滥的成功学理论以及书籍都为我们的认知固定化贡献了他们强大力量。

另外如果父母对我们经常赞赏我们聪明那一部分属性,久而久之,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就害怕自己不聪明了。

综上所述,就是我们的认知已经固定化为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我只想成功这样的认知错误。

二解决方案:二八法则
1我前段时间看知乎学习到一个帕累脱法则,就是自己对于自己关注的学习理论,保持百分之二十的注意力,把剩下百分之八十用于努力去完成。

2打破固化思维,不要只关注成功,适当给自己的努力建立一套奖励惩罚机制,鼓励自己去实践。毛爷爷都说了实践、实践、实践最重要!!!

最后我厚脸皮要求点赞,为我的努力点个赞,给我个奖励呗*^_^*


首先谢邀,这次认真的写一次答案吧,所以把电脑抽出来码字,在开始之前我先说几句题外话,因为我以前还在知乎里默默无闻的时候,那时候看到各路大牛真心感觉蛮厉害的,也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和眼界。当时我就感觉自己以后也要做一个可以输出,有很多能帮助别人的感悟和经验,于是我就开始大量的阅读,在知乎上渐渐活跃起来,也写了不少答案,有比较热血的,也有一些讲故事分享感悟与经验的,总之在书写和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后来逐渐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关注和支持,也有不少人开始邀请我回答问题。但是比较内疚的是因为平时课业繁忙以及自己的懒惰所以很少更新,也有不少坑没有填,真是不好意思。

-----------------------------------------------以下是对于之前废话的分割线-----------------------------------------


既然我都要说一些干货了,那么我先把大纲列出来,预计分为四部分。

一 学习力的概念

1.1学习力导论和日常运用

1.2学习短时效率

1.3学习耐久度

1.4对知识的分类与总结


二 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内在分析

2.1注意力的概念和差异

2.2注意力和效率的转换

2.3学习力和注意力的关系及异同


三 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导论

3.1抽象思维

3.2具象思维

3.3信息在思维框架中的转化


四 日常生活中学习力的运用和现状

4.1日常信息处理的平均速率

4.2对于信息判断和认知的提升

4.3具体操作步骤和局限


咱们先从第一部分说起,关于学习力的话题。

1.1学习力导论和日常运用

首先这个概念是我自己命名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学生还是上班族,都需要接受新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传统学科的知识,可以是新闻,或者一些文献报告。那么这些我们统统把它称为信息。而我把分析这些信息并且从一段文字或图像中剥离有益的知识的能力称为学习力。这是我给的一个大致的概念,比如我们还是学生的阶段,我们应当掌握的内容一直到现在我们看知乎豆瓣quora之类的网站所需要的都是这种学习力。


那么既然我们有了对于学习力的大致定义,就可以先回到题主的这个疑惑,大部分人喜欢看短消息或者信息含量没有那么高的文章,这取决于学习力和注意力。比如一个经常做学术研究或者对那个领域有一定知识并且保持好奇心的人都会去很认真的看一篇不错的答案或者论文,而一些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人们就会略过或者采取浏览模式。


大家再看一遍我刚才说的那句话,为什么那些人不感兴趣呢?


这是不是说明信息储备和学习力导致了有些人可以看长答案有些人却选择略过呢?


事实上的确有一部分关联,比如学习力强的人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分析能力,就能对你说的干货进行有效吸收或提取,这决定了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对整篇文章的把握。那么从这个例子大家能看出来具有一定学习力的人可以更快的吸收知识并且加以总结分类。


这便是学习力的主要用处。


1.2学习短时效率

在短时效率这一块每个人也并不一样,比如在大学专业课上所陈述的理论有些人能够马上理解并作出有效回馈,有些人却始终没有反应或者根本没有抓住重点。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关于即时效率的问题。如果我们说学习力是一个总量的话,真正于我们息息相关的往往是即时效率的环节。比如有的同学刷题速度就特别快,经过一定训练后他们在解决同类问题能保持一个很高的效率和速度。


也就是说短时效率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对于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能力。


我们就可以说那些学霸大多数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比我们更多更快的事情,包括接收新鲜事物,这个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学习力。我的舍友,他一般对于代数题的做题速度比我快不少,那么这就是他在学习过程上的优势以及超越我的地方。


而根据我的一些经验,短时效率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后天可以弥补,但是不可否认很多人有这方面的优势并不需要后天太多的练习。


1.3学习耐久度

这里和之前提到的即时效率一样重要,甚至有更重大的意义。所谓耐久度,就是一个人保持最高学习力的时常,我其实见过很多学霸,他们的耐久度往往很短,同样的学习任务他们完成很快是依靠即时效率比别人快的优势,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在耐久度上同样有所优势。


而我认识的另一类人就是属于在短时效率上很一般甚至还没有达到中等水平,但是耐久度非常高的一些人。他们的特点就是学习刻苦,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非常认真,在这些方面上会高度集中。这点则成为他们最大的优势。


不过我们并不难发现,在任务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耐久度的人和具有很强短时效率的人很可能完成同样的事情,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是耐久度高的人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经历但是短时效率的人似乎跟玩一样。


这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学霸和学渣的区别。但是真的是这样么?


我必须要澄清一点,大部分具有短时效率的人都是先天的,被称为聪明或者说智商高,但是请注意一点,那些耐久度很高的人全部都是后天习得的。这就是通常说的用努力来弥补智商上的差距。

而很多人似乎看不起这种耐久力高的学习方式,认为好像没有短时效率的人炫酷,或者说消耗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只是在单纯的用努力在弥补差距,好像只是励志鸡汤罢了。


但是诸位请思考一下,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很努力,耐久度很高么?


事实上在我看来,努力是一项比先天优势更牛逼更稀有的能力。


而大部分你们所见的努力都可能只是无病呻吟和自我陶醉罢了。


之前我还记得我看过几个问题,具体说的是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相当努力用功,晚上恨不得不睡觉来学习天天泡在图书馆看书但是学习照样一般。我真的表示这种人是大多数啊,其实能做到短时效率很高的人没那么多,能做到耐久度高的人更少。大部分的都是认为自己聪明并且会努力的,但偏偏为什么还是没有成效呢?为什么那些学霸们无论分数还是逻辑思维都超越了大部分人呢?


因为那所谓的努力其实就是自我陶醉。很多人来知乎可能感觉自己刷着刷着学到了很多,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学识。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只不过人们把自己说服了,给时间的浪费找了再合理不过的借口罢了。就好比那些天天在书桌前办公桌前磨时间的人们,那叫努力么?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浪费时间罢了。


耐久度高是非常宝贵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那些感觉自己努力一下就有收获的人真是想太多了。


1.4对知识的分类与总结

在开始说分类和总结之前我先开个脑洞,你说如果一部分人既具有短时效率的能力,还拥有很高的耐久度岂不是逆天了?如果他们都能保持在长时间的学习里有很高效率,那这个学习力的总量不是超过别人太多太多了吗?


其实事实就是这样,那些本身就具有即时效率的先天优势的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不断锤炼和突破超越只有一项能力的人。这些具备两种能力的人可以去常青藤等世界顶级名校,而仅仅具备一种能力的人是很难融入那样的环境的。

没有什么能挡住一个努力的天才。


但是这就说明其他连一项能力都不具备的人没有机会了吗?给大家喂个定心丸,其实机会还是有的,这次就拿我举例吧,我其实短时效率并没有达到顶尖的水准,耐久度以前一直是我的弱项,通过长期的大量阅读和思考得到了突破,但是还是没有到顶尖的水准。那就说明我比不过那些所谓的天才们么?没关系,我还有对知识分类总结的能力。


所谓对知识的总结所涉及到的更多是先天加后天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在第三部分会详细具体的提到,这个有不少先天就具备的,也有很多后天练出来的。而这种能力的亮点就是能够对自己所掌握以及自己接触的知识领域进行分类,规划。


最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

由于篇幅较长,连第一部分都剩下一点没写完,这两天慢慢更新吧。

最后请诸位大V推一下~@藥師@飞花落雪@maldijie zhang@陈耀@陈振宇@尼克余@采铜@Jenny珍@mu peng@厦大黄校长@纽约老李校长@良休排名不分先后~

最后感谢一下我师傅@花鸿影。

时差原因,24小时后会贴出第二部分。

-----------------------------------期待已久的分割线--------------------------

二 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内在分析

2.1注意力的概念和差异

这一块其实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也是涵盖了最多心得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白,总有一些因素是决定学习力的,在上面的部分我简单的提到了关于学习力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具体分析其中的构成,那么我就从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说起。


首先回顾一下,我提到了不同人群在短时效率和耐久度的区别,并且对比了其中异同。那么作为绝大多数不是天才或者说并不具备很好的短时效率的普通人又如何来切实的提高自己呢?那就要引出注意力的概念,当我们提到注意力的时候通常会说对某一事物的集中程度,但事实上专业人士对注意力有不同的定义。这个区别在于有时人们已经没有集中注意力或者开始走神的时候往往自己没有意识到,甚至错误的以为自己从始至终保持专注。我把这种对自己学习力和耐久度的误判成为盲目的自我陶醉。


所以基于上面很多人会犯的错误,我们第一需要端正的观点就是注意自己的意识状态,从意识到自己注意力的分配开始。这一点由浅而深,很难做到,基本来说一般没有受过训练和练习的人通常会浪费掉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导致本来就不多的耐久度变得更低更没有效率。这也是大多数人拖延的根本问题。以上总结出两点,绝大多数人是无法控制甚至察觉他们的意识状态和注意力分配的,而想达到很好的控制以及分配是需要长久的锻炼和练习得来。


那么尽管很多专业人士对注意力集中的标准和我们的通识教育有所区别,不过我个人认为对于科学的精神完全集中的定义对普通人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完全集中。因为完全集中非常难提升而且也没有必要,我们需要提升的只有两点,一个是通识教育中的注意力集中,另一个是在注意力集中时对信息的转化,换句话说就是在注意力集中时的短时效率。


乍一看好像这个概念和定义很广,但其实很简单,而大部分人都是输在了这一点。像我之前说过的,达到一种境界或者完成一个目标往往需要多个条件,现代社会包括自我提升很少是只具备单一条件就能够完成的。而对于学习力这个总量我分为了短时效率 耐久力和对知识的总结与归纳,而单纯的注意力的定义直接支撑耐久度的指数,而在注意力集中时对信息的转换则更多的支持了短时效率的指数。


2.2注意力和效率的转换

下面进入实际操作环节,也是卡住大多人的地方,其实我见过几乎所有人都对通识教育的注意力有清晰的观念,并且更是重视自我提高,但是。他们没有方法,或者只是对门槛有着最基本的认知,不知道如何提升,而且也不具备付出努力和耐性的资质。


那我直接进入干货,重要性大家都懂,知乎也很少有这种系统性的实际提升方法。我先从第一点说起,那就是心态。说实在的,如果大家经常看我码的字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在讲心态,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也太基础了。你说如果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心态都有问题,那其他就不用谈了。我们有了心态,才能够说技巧,说方法。心态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急躁,慢慢来。凡事有个过程,谁也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如果在进步之路中太过急躁,急于求成,往往并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这是我师父 @花鸿影 反复对我的提点,这点我谨记在心,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周期,我们可以决定事情发展导向,但是盲目的加速会适得其反。


心态我不会说太多,这个大家自己根据个人情况还有阅历把握,我很难写得详细,说多了就笼统了。在技巧部分就是要多加练习,从读书做起,以及专业领域要学到的知识点,这个我推荐番茄工作法,因为科学注意力集中是在半小时左右,我亲身验证这种节奏是有帮助的。

而效率的转换等于了学习力的发挥,一般在几年时间内如果注意力提升几个档次的话会自然而然具备高效率。而这些都是在社会立足的基础和根本。但是我警告写在下面,在详细的方法,再牛逼的答案你要是不愿意做,不愿意牺牲,神仙也救不了你。我只是个普通人,可能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治懒癌的本事是万万没有的。


2.3学习力和注意力的关系及异同

在这一部分,其实就是阐述注意力是何等的重要,是很强的一项能力。但是注意力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数,但是也是在学习力范围很小的一部分,也是level比较低的能力,因为大多数人才都具备这点,如果你在这方面没有问题请关注我几天后的更新,会有更高端更重要的能力。


下次我们会谈一谈思维。


逛知乎涨姿势就像女人逛商场shopping一样,买的都是轻货物。如果你买一栋房子,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是安身立命的东西,成本很高投入很大,必须十分慎重。
又好比谈恋爱,如果只是交个男/女朋友你可以认识很多异性,谈很多次恋爱,但是你大概不可能结很多次婚。结婚对象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
学习深知识就像买房子,又像结婚,当然没这么夸张,我只是打个比方。总之意思就是学习深知识投入很大代价很高,有个成语怎么说的黑头发进去白头发出来。。
如果你很幸运找到了那件自己热情所在的事情,那感觉就像找到了真爱,你知道你可以全身心投入,那时候你就是一个很完美的学习深知识的状态了。如果你还没开始,那大概是因为你还没找到。


如果你把看专业书看做检黄金,看闲书看做检煤球,我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高票的回答扯得真远,是不是字数多就能拿高票?呵呵
你小时候读书不好,从0分考到60分,需要努力一晚上。
从60分考到80分需要努力一个礼拜。
从80分考到90分需要一个月。
从90到100需要一年。
好了,付出和回报是成反比的。你学习浅层知识就像是从0分到60分,一下子觉得自己厉害了好多,等你继续深入时,却发现同样花费这些时间精力可能就是多知道了一两条知识,甚至没有收获。没有了及时的反馈你哪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潜意识里在逃避困难,学习系统知识、技能等是要耗费大量脑力的


第一,只是为了增加谈资。
第二,人的精力不多,努力精通一门则可。
第三,懒癌啊。


这到不一定是想偷懒——只不过是被眼前的繁华遮蔽了。

正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要想从里面收获点什么,回报期太长、不可控性太强了。

其实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作为人,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都有一颗强大的功利心。有功利是好的,可惜的是我们的功利心是短视的,它看不到专业知识背后的利。而一个答案、一本课外书、一会儿进完了,我们还可以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毕竟又收获了一点。我们不是以超质量为准,而是以收获数目来为准的,这样算起来,这更符合我们人类那短视的功利性质。如果你读专业书籍的时候,有一种“怎么还没完啊!怎么这个有点难度,不知道又要重新阅读下,还是继续翻页”的感觉时,那就代表了你拥有了一颗短视的功利“”了。这其实很好抉择,特别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眼前的利益与后期的利益;眼前的轻微付出,眼前的众多心血付出?人总是宁愿选择眼前的快乐,而宁愿忽视承受背后更多的苦难。

那么该怎么解决呢?


让这颗心,在俗世中在荡漾一番吧!你若能潘然醒悟,那遍在好不过;你若不知悔改,那只能说你适合这样的生活。(非贬义)


前面的答案都说了,浅层知识通俗易懂,耗时少,耗精力,;专业知识复杂程度大,周期长,费神费力。
所以导致我们很多人都更喜欢接受这些浅显易懂的知识,说实在的,对于专业知识,如果我们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明白自己学来干嘛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去学,你想啊,我要学这些专业知识需要多久,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还是一年?就我读大学了解的,我专业就专业知识前的基础知识准备也要用两年(其中包括专业和非专业的),里面的各种专有名词能令你抓狂。浅显的知识就不同了,一篇文章,一段视频,都是自己听过的东西名词,也就十多分钟,顶多也是个把小时罢了!
还有就是它的风险了,前者十多分钟到个把小时,没学到什么自己损失也不大;但是专业知识要学的话,三五个月你总得要吧,这影响也是不小的,而且你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你是要放弃做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事。
连贯性。浅层知识要求简单,基本上一篇文章,一段视频就讲完了,基本有个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就可以轻松获得了;专业知识,有些你看完一本厚厚的书也只是基础好嘛,而如果你只看核心内容的话,专有名词就有的你查和理解的了,你还有什么精力看其他的了。
一家之言,以上。


那是因为你对这些知识只是“感兴趣”,而不是“热爱”。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个年代物质也是比较匮乏,那些小孩刚断奶的时候没有牛奶,奶粉之类的。那他们吃什么以保证基本的能力量获取呢,那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将饭先咀嚼好,让后喂给孩子吃,孩子不要在进行加工即可获吞食,因为是拒绝好的会很甜,孩子自然喜欢吃‘获取的也快也能保证必须的能量。我想用这个来比喻那些比较那些比较浅层知识,这些也算是别人加工好的,你只需要看看即可获取,花的时间不多,又能满足你瞬间的求知欲,可是这些知识给你的满足感只是瞬间的,或者拿来炫耀,跟人聊聊天都是不行的,除非你之前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否则很快词穷。而那些专业的、系统的书籍可以比喻为没有进行加工的,或者是初加工的食品,他需要你自行加工咀嚼,但是因为时间或者自己的某些借口,你没法自己进行加工,所以在大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的人喜欢那些别人加工好的,就是开袋即可食的。但是也是要经过一些比较专业的去了解相关知识。
我也突然想到《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周芷若练得《九阴真经》2.0速成版,在外行面前或许可以耀武扬威,但是当真正碰到高手,或者行家那吃亏也就只有自己了。


没有了应用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打造就变得随机,看到别人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特别是一些盲目努力的人,越努力其能力草丛就越杂乱,成为典型的“万金油”或“书呆子”。不以应用为导向的能力草丛其实对你的整体能力几乎是无益的,它会导致:

第一:个人整体能力积累低效,甚至无效

就像我太太的同学,做着会计工作,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认证”,但在工作中却全无用武之地,考取的这些证对她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第二:永远停留在浅层学习,能力积累深度不足

深度学习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本意是指学习认知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或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

第三:能力分散,无法形成整体应用

职场中有一种“万金油”式的人士,意思是掌握的能力很多,基本啥都能干一点。但是职场“万金油”的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成长为总经理或独挡一面的地方大员;另一种是停留在打杂的小职员上。同为“万金油”,他们的区别就在于:

  • 1. 总经理型“万金油”的能力是相关联的(一棵树),能综合在一起为某项任务或目标启用。
  • 2.打杂型“万金油”的能力是分散无序的(一根根草),只能单个点单个点的启用,无法综合在一起应用。

能力树因为以应用为导向,因此能够将各种能力综合成主干、树枝、叶子,形成了一个应用整体;而能力草丛因为缺失同一方向,各种能力之间缺乏关联的纽带,自然也就无法被整合起来统一应用。

如何应用能力树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挺简单,跟我三步走、能力树轻松有!

第一步:首先得有个应用目标

有人可能会暂时止步于这第一个问题:关键就是我不知道该做啥啊。若是如此,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挑你目前能想到的最喜欢的工作就行了。至于为什么,有兴趣可以翻查下我的知乎回答“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

第二步:画出个人的能力树

树干(应用目标)有了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将这个应用目标所需的能力按树枝和叶子的形式组织起来。

第三步:有步骤地点亮能力树

绘制能力树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应用为导向整合各种能力,以及可以按图索骥地学习技能和知识以主动积累能力。因此,在画出能力树后,我们还需要整理出一张表格,核对自身各种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后续提能的优先排序和计划。

好了,通过简单三步:确定能力应用目标、绘制能力树、有步骤地点亮能力树,你的能力积累速度和效果一定会大大超过一般人。

总结语

经常会收到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却成长得没有别人快呢”,其中一个根结就在于你是有方向地整体性积累和应用能力从而长成了一颗能力树呢,还是应激式地学习、盲目分散地将能力长成了一片草。

不以应用为导向的能力草丛其实对你的整体能力是无益的,它会导致你:

  • 1. 整体能力积累低效,甚至无效
  • 2. 永远停留在浅层学习,能力积累深度不足
  • 3. 能力分散,无法形成整体应用

因此我们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应用目标,进而以此目标为导向绘制个人能力树,再基于能力树明确学习的优先顺序和计划。


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希望多点人来答

--:hhsjajaalalallalaka-----------------------
是的, 总得来说这是一种懒惰 kind of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
我知道勇士现在是NBA最厉害的队伍
我知道库里打的很神
我知道科比詹姆斯罗斯杜兰特林书豪
然后呢?
他们是怎么打的?优缺点是什么?昨天得了多少分?

我知道法拉利奔驰兰博基尼什么什么F1
我知道经典车类型和样子
然后呢?他们分别是什么类型?SUV?

我知道steam 3dm 游民
我知道csgo 彩虹6号 使命召唤
然后呢? 他们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技巧?好不好玩?

等等 实在是没有什么例子了


咳咳,我纠结了好一阵子现在也是如此
我想,
我去了解的这一切都是为了fit in 融入吧

不去了解的话 根本就不知道要聊什么
当他们说话的时候 又听不懂
只是太孤独了
想要去交好关系 又其实不想认真的去学
想要去交好关系 又其实不想花时间去学


看来 还是在属于自己的圈子好啊


好像偏题了,
不过我只想写下我想说的罢了

the end.|


眼界问题,高度不够


浅懂容易有成就感,而深知过程长,会伴有深深的挫败感,是不是有成就感还不一定。


如果不是必须要学的,学浅层知识就够了。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深层知识不是你一定学不会,只是你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如果你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必须的深层次知识而你不学,那就是你怕累,懒了。


有的回答这么长 看不下去了


知识就是知识,啥叫浅层啥叫深层,深层能多深入脑皮层20CM吗。逗我吗。只是理解角度和量的问题吧。说白了就是量不够,那多休息休息,慢慢增加量就可以了。不用考虑太多,又给自己定性。


看课外书,上知乎,看的都是别人的所思所想,你也就不用主动思考,考本能跟着作者的思想走就是了,而且你还会获得及时反馈,这跟打游戏的心理一样――即短期收益。
但看专业书,不是每句话,每个理念都看得懂,有的会卡壳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就得自己花精力思考,人总是不喜欢干复杂的事,你就会觉得烦,如果你思考后仍看不懂,你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没有人喜欢挫败感,这时,你的潜意识就会渐渐积累对于专业书的恶感,久而久之,你发现你不想看专业书了。
看专业书即使看懂了也不一定有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动力,结果可想而知。


推薦閱讀:

是不是所有人的本我都是一樣的?
人為什麼對熒光的東西感興趣?
如何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潛意識?
塔羅牌為什麼准?
如何在睡眠的時候利用潛意識學習?

TAG:个人知识管理 | 自学 | 学习方法 | 潜意识 | 思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