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冷戰期間為何沒能解決糧食問題?

蘇聯,當年科技實力應該還是很強大的,軍事實力一度超過整個北約(最起碼,能夠對抗北約)人才也不少!自然資源這麼優越,土地也這麼廣闊,為何解決不了糧食問題,以至於經濟嚴重失衡而崩潰


高票答案說,蘇聯從建國以後,每年都大量進口糧食,我好奇的查閱了資料。

《蘇聯農業統計資料彙編》

稍微開始大量進口的年份是1963年開始,進口了310萬噸,而當年蘇聯自己的產量是10750萬噸,只是佔了3%,而且自己出口的比進口的還多。

什麼時候開始大量進口?1972年開始,這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兒?蘇聯自己的糧食產量上不去,而且勃列日涅夫還要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然後才開始大量進口糧食。

蘇聯的人均產量如下(每五年平均計算):

1930年人均穀物468公斤;

1935年人均穀物420公斤;

1940年人均穀物492公斤;

1950年人均穀物363公斤;

1955年人均穀物456公斤;

1960年人均穀物572公斤;

1965年人均穀物568公斤;

1970年人均穀物693公斤;

1975年人均穀物717公斤;

1980年人均穀物790公斤。

而中國到了現在才人均400公斤多點,接近蘇聯1930年代的水平。為什麼這種人均糧食這麼多的國家還缺糧?因為生活條件好了啊。

糧食可以做口糧,可以做飼料,可以釀酒,可以賣掉,實在處理不掉了還可以浪費。

上過高中,學過生物的都知道,5單位的糧食生產1單位的肉類。一年只是吃糧食的話,每年差不多450公斤,但是全部吃肉需要多少糧食?450x5=2250公斤。

引下黑公公的話

朝鮮和印度人均糧食佔有量差不多,但是一個鬧饑荒一個在大量出口糧食,這說明什麼?
說明民主能當飯吃。
所以具體到這個問題就是沙俄比蘇聯民主,人民可以靠民主填飽一部分肚子,自然就有多餘的糧食供出口用。


謝邀
先正面回答一下問題,蘇聯是否真的缺糧? 答案是——是的,蘇聯在建國後一直面臨糧食供給短缺的問題,即使是在大豐收時期,也不得不從外國大量進口糧食。

先說說蘇聯的糧食供給情況:

直到1913年為止,俄羅斯是一個穀物凈出口國。當時全國人口為1,5000萬, 穀物平均年產量為7500~9000萬噸,每年能出口糧食500~1000萬噸。


在1923--1925年期間,相同的糧食產量大概足夠養活農村居民,但是不夠供應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眾。然而如何讓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飯,還不是唯一使俄國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農業區變窮了,可供應市場的剩餘穀物又大部分來自烏克蘭、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西部—來自經常遭受早炎威脅的地區。


1917年,高產的大型私營農場被收歸國有,耕地被分給小農戶,使得「可供應市場的」糧食銳減。

每年在國內市場出售的糧食只剩下約1000 萬噸,早已滿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長的城市的需求, 更沒有多少糧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國就已經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以防止城市地區出現嚴重糧荒。這就是隱藏在1930年和1931年實行強迫集體化背後的「穀物問題」;儘管農業集體化並沒有直接提高糧盒的產量,但卻有助於把收割下來的糧食由鄉村運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間, 穀物年產量達8500~9000萬噸,其中提供給市場的部分大約為3000~3500萬噸。這在當時雖然足以使迅逮增長的工業人口吃飽,但是卻已滿足不了農村人口的需求。

結果是:農民越來越窮。


戰事結束後,情況更趨惡化。到斯大林去世時,:糧食年產量降到了6300--6500萬噸——比沙皇俄國時還低。在這期間,人口總數上升至2 億,其中大約8500萬人生活在城市。


這就是赫魯曉夫當年所繼承下來的農業危機, 並且被他發展成為一種個人的瘋狂症。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擴大了耕地面積( 赫魯曉夫被人嘲笑的「處女地計劃」)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間得以把穀物年產量提高了1倍,達到12000~13000萬噸。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產量下降到只有10500萬噸,以致不得不從國外(部分從加拿大)購糧1500萬噸。


儘管蘇聯在1970年取得了創紀錄的豐收,年產量達到18600萬噸, 其中7000萬噸可供應市場。但與日益增長的人口相此,這個豐收紀錄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穀物產量不過增長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卻增長了7 倍。從這裡可以找出原因,說明為什麼蘇聯在1972、1975和1977三個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國外買進大批糧食。1978年蘇聯創下了產糧23800萬噸的豐收新紀錄,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據預測還差強人意。到1981年底時,蘇聯人口已達2.7億, 其中1.8億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謹慎的估算,要滿足蘇聯全國食品和飼料的需求,糧食的年產量就必須達到大約25000萬噸。然而在1976--1980年期間,糧食年產量卻始終只有2 億噸左右。


再說說原因:

1.蘇聯經濟機構畸形。經濟問題當然首先看經濟基本面。蘇聯經濟結構長年偏重重工業,對農業很重視,但支持度很不夠。(即使到今天,主要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仍然面臨類似的問題,比如最近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就是如此。經濟過度依賴軍工、能源等重工業,因此一旦能源價格下跌,必然導致財政狀況惡化。)雖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農業研發科研體系上、農業人才培養機制上、農業經濟政策上,蘇聯都表現出了各種不足。所以蘇聯雖然人才濟濟,但是在農業這一塊上蘇聯的人才優勢發揮得並不充分。更何況農業還承擔了大量支持工業發展的額外任務,不僅工業對農業的支持有限,農業還需要對工業快速發展提供額外的支持。最突出的體現是集體化農場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並不利於提高農民的工作積極性,並且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但是在蘇聯卻被長期保留,原因很簡單:方便管理貧窮而受高壓的農民;方便將大量的農產品直接輸送給城市供應工人。因此,蘇聯的工業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這個模式是導致農業發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蘇聯的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農業壓力不斷增大。蘇聯的城市化水平,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在全世界範圍內速度都是數一數二的,隨著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然而這個時候農業上的問題就凸顯了。人口壓力是蘇聯農業的魔咒,其實蘇聯農業一直處於發展的狀態中,只是人口的增速遠超過糧食產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脹將蘇聯的糧食增產消耗得一乾二淨。


3.蘇聯緯度過高,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很多高產作物。世界上的飲食結構,長期以來都是以澱粉類食物為主食+刺激性較強的輔食的模式,數千年來鮮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產作物中,澱粉類的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對熱量光照要求極高,所以在高緯度地區並不適合大規模生長,這也是赫魯曉夫農業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產方面,其實蘇聯的選擇比起中國、美國、印度這些國家來說要少很多。

4.政治體制原因。終於戳到一些人的G點了。現在很多人只要談到蘇聯的問題言必稱政治,覺得政治體制是萬惡之源。這個只能說,在農業問題上,政治體制(高壓的政策環境、運動式的生產模式、政治目標的優先序列等)確實對農業增產造成了消極影響,但影響有多少,沒研究,不好說。


但是,對於蘇聯進口糧食也沒必要看得太死,並不是進口糧食就代表饑荒,蘇聯進口的糧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飼料用糧。要知道蘇聯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北國,肉類食品特別是牛肉在其飲食結構中佔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飼料用糧,進口的糧食中飼料糧的比例往往佔據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雖然蘇聯年年進糧,不代表蘇聯人民會像衛國戰爭時候一樣為了吃塊黑麵包各種解褲帶賣手錶,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雖然糟糕,但基本溫飽還是能夠保證。

此外,毛子喜歡喝酒這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釀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的,特別是伏特加這種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費了,所以雖然政府不斷發布禁酒令,但也阻擋不了饞酒的戰鬥民族將吃飯的糧食拿來化成水喝。


最後就是需要注意,雖然蘇聯每年進口糧食,但人家也出口糧食呀!對你沒看錯,蘇聯每年都會糧食出口。這裡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個別多餘的糧食品種用不了拿去賣、外交需要等等,考慮到幅員廣大,所以與其花大力氣把產糧區的糧食運到國內市場,不如直接就近賣了然後用外匯買周邊的或海外更便宜的糧食進口。這個和我國一邊進口中東石油一邊把西非鑽出來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歐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然,原因還有很多,這個就算拋磚引玉吧,歡迎大家各種指點


這根本不是啥民族性格問題,主要是蘇聯僵硬的官僚計劃經濟體制和農業合算機製造成的。
蘇聯糧食生產的一大問題是把每年的估算產量當作實際產量。比如十五計劃時期官方宣布將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八倍,並將估算產量列為收穫量。但因氣候原因,除摩爾達維亞、烏克蘭和喬治亞外,玉米不會長到成熟,只能做青貯飼料用,像拉脫維亞種植的玉米就全都成了青飼料,但在紙面上仍被列為糧食產量。
蘇聯農業也存在大躍進思維下的造假思維,赫魯曉夫時期的梁贊州委書記偽造牲畜產量數據,後來淪落到從別的州購買牲畜完成國家指標的地步,後來這書記也扛不住壓力自殺了。


蘇聯當時人均也差不多500公斤吧,比中國現在多

不過問題是,蘇聯的物價被刻意遏制。讓蘇聯人的工資買的糧食和肉比美國多,顯示社會主義的幸福

問題是:雖然東西便宜,但是買不到

蘇聯處於寒帶,糧食產量不夠,蘇聯人冷了就吃牛奶吃肉,這樣吃下去遲早糧食都會不夠的

最後蘇聯解體了,物價漲了幾十倍,終於糧食夠吃了,反正買不起了


蘇聯1951至1953年糧食年均產量8450萬t,單產每公頃790kg,人均每年450kg。1962至1964年,糧食年均產量1.33億t,單產每公頃為1020kg,人均每年588kg。1976至1980年人均穀物產量為785kg。這個據說是蘇聯農業太差,極右甚至是蘇聯人民吃不飽!這幾年中修自稱連年豐收,2012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435.4kg!
參見《蘇聯東歐問題》1982年第4期。
http://euroasia.cssn.cn/cbw/cbw_elsdozyyj/200910/t20091012_1849861.shtml


自己看,資本主義俄羅斯政府網上給出的數據,如果說計劃經濟的蘇聯說謊,資本主義的俄羅斯總該不會了啥。按標準算80年代蘇聯的人均糧食產量800公斤以上,人均肉類產量75公斤,而今天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才480公斤,人均肉類消費量不到50公斤,蘇聯的農業在世界範圍內一直都屬中上水平。

引用俄羅斯統計局《俄羅斯統計年鑒2011》中的數據,附網址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非蘇聯)糧食產量1990年11670萬噸,2010年6100萬噸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зерна

俄羅斯肉類產量1990年1011.2萬噸,2010年716.7萬噸

Ресурсы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мяса и мясопродуктов

蘇維埃俄羅斯聯邦禽蛋產量(非全蘇)1990年474.7億枚,2010年406億枚

Ресурсы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яиц и яйцепродуктов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非全蘇聯)牛奶產量1990年5571.6萬噸,2010年3184.7萬噸
Ресурсы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молока и молокопродуктов


根本原因蘇聯糧食產量很低,所以無法解決糧食供應。

很多人引用的蘇聯官方的糧食產量統計數據是假的這個是原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主席 ,原蘇共中央政治局後補委員,原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俄羅斯前外長,前總理普里馬科夫特別著書說明的。翻譯後的文章如下: 有一批人力圖把蘇聯破產的原因歸結為改革時期的失敗。包括有人提出這樣的論據:戈爾巴喬夫掌權之前,蘇聯在 GDP總量上僅次於美國。與此同時,他們卻不說明,我們的GDP,根據官方統計,幾乎只有美國的一半。В·М·庫得羅夫(В.М.Кудров)教授(傑出的學者,我與他在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一起工作了多年)證實,即使按官方數據,在國民收入、工業生產、資本投入方面,蘇美間的比例狀況,在80 年代初就要比以前差。此外,庫得羅夫寫道:「第一,蘇聯中央統計局有意識地將蘇美在國民收入和工業生產總量上的比例提高了一倍。事實上,上世紀 70—80年代,這一比例正好相應的是 30%和40%……第二,有意識地提高了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是一倍。第三,在蘇聯中央統計局發布的材料中,軍費開支數額被極大地降低,而居民實際收入、穀物收成和人均肉類消費等的統計數據則被極大地提高了」。 導致蘇聯垮台的深層次經濟原因,體現在行政管理體系的結構性危機上。蘇聯時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蘇聯成了工業大國,開發了西西伯利亞最豐富的石油產地(直到今天,俄羅斯的石油也是從這些地方開採來的),實現了飛向宇宙,在核導彈方面與美國平起平坐。這一切都是在這樣一種行政管理經濟模式下取得的:它能夠集中起國家被動員起來的力量和所有的潛力,建設完成這些重要的突破性工程。蘇聯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面普及中等教育載入了憲法,職業技術培訓體系得到發展。全國人民都在閱讀,在學習。但同時,一系列滿足人民日常需求的領域卻走向衰弱。放眼望去,到處物品匱乏,商店貨櫃空空如也。這一切發生在人們覺得困難是應該可以被克服的時候,因為那樣的年代已經成為過去:為了實現諸如國家工業化這樣的重要目標,鄉村遭到破壞,農莊莊員處於沒有權利的境地——他們沒有護照,不能離開給他們規定的工作地點。而真正的重建國家(二戰期間,她經歷了可怕的犧牲和毀壞)的英雄壯舉也已成為過去。人民經受住了這一切,指望這樣艱難的道路能通向幸福的未來。而這一未來沒有到來… 原文鏈接如下:普里馬科夫:蘇聯為什麼會終結?http://www.71.cn/2011/1229/657016_2.shtml 雖然普里馬科夫是引用В·М·庫得羅夫(В.М.Кудров)教授(傑出的學者,我與他在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一起工作了多年)的話證實:在蘇聯中央統計局發布的材料中,軍費開支數額被極大地降低,而居民實際收入、穀物收成和人均肉類消費等的統計數據則被極大地提高了。 但是作為原蘇共中央政治局後補委員,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主席,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俄羅斯前外長,前總理的普里馬科夫在蘇聯解體後,引用庫得羅夫(В.М.Кудров)教授他的研究結論給後人著書說蘇聯農作物數據產量造假應該是肺腑真言,從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普里馬科夫對蘇聯解體很傷心的。

所以說蘇聯人太能吃要吃好的,把糧食吃完活活餓死自己的謬論可以休了。

當然蘇聯不僅僅是糧食產量數據造假,人口統計數據也是假的,假的人口統計數據讓蘇聯對社會經濟形式誤判。

以下是引用:建立虛假統計數據不僅會影響政府決策,更威脅國家長治久安,尤其是人口數據。俄羅斯科學院人口和生態中心主任曾言,俄羅斯生育率在1966年就低於更替水平,但被複雜的數字遊戲遮蓋。長期低生育率惡化了前蘇聯社會經濟問題,等到1990年危機全面爆發後,勢頭已無法扭轉。

出自:李崴:人口數據問責制亟待李崴:人口數據問責制亟待建立 _評論_環球網


蘇聯大部分土地就不適合發展農業適合放牧 要知道古代那地方是蒙古人占著都是牧民。 按道理那種位置不適合出超級大國 ,你見過在帳篷里研究科學,每幾個月就全家搬家的發達國家嗎? 日照不好 總體來說不是農業優產區 但還是要養活很多人 自然農業壓力大了


你們都說蘇聯排隊買東西。但是如果超市東西都沒了你還會排隊嗎?


蘇聯可是沒有為糧食發過愁。80年代之前蘇聯糧食產量也中國不相上下,但是人均後如果蘇聯人是填不飽肚子的話,中國怕是年年都處於餓殍千里的地步了。至於說伏特加過多消耗糧食更是胡扯,伏特加主要釀製原料是土豆和玉米,即使玉米小麥消耗完了,每年人均還有半噸小麥頂著呢!


看到很多答案就是照抄「教科書」,還有的是全憑自己被灌輸的那點東西,去不斷地YY。首先,請想一想到底是還是不是,再借題發揮,行不行?


最大的問題是蘇聯的糧食標準是什麼?土豆和薯類是不算糧食的。還有如果蘇聯糧食充足為何還要進行不科學的開墾處女地運動?
而且我覺得帶上中國是極不合理的,中華民族的飲食多元化程度遠高於蘇聯,蔬菜水果的食用在我國也遠普遍於蘇聯。


推薦閱讀:

紅色警戒2系列的兵種現實里都有些什麼原型嗎?
冷戰期間,日本在阻止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向美國本土滲透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嗎?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的深層原因和影響?
為什麼冷戰時期美國能登上月球,現在科技更加發達卻沒有一個國家再次登月呢?
蘇聯怎麼做才能贏得冷戰?

TAG:經濟 | 蘇聯解體 | 美蘇冷戰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