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喜歡並讀了很多張愛玲的小說,幾度嘗試卻還是讀不下去《小團圓》?求愛好者指點迷津。
小團圓
《小團圓》這本書,不怎麼張愛玲,又很張愛玲。
為什麼說這本書「不怎麼張愛玲」呢?
因為張愛玲的其他小說通常擁有者情節連續,內容凝練的風格,比如《金鎖記》《茉莉香片》《秧歌》《赤地之戀》之類的。我們在翻開這樣的小說時,很容易跟著情節沉浸進去。但《小團圓》不同。裡面滿世界都是插敘、倒敘和意識流,讀起來很容易分散精力,所以很難讀進去。
為什麼說這本書「又很張愛玲」呢?
因為這本書就是她的自傳。只要熟悉她和胡蘭成那點破事的人,很容易就能從這本書裡面抓住主線。如果再熟悉張愛玲的生平始末,那連倒敘情節都能輕鬆讀懂了。
所以說,想吃下這本《小團圓》,需要一些簡單的輔助手段,這對於真正願意讀書的人來說,根本不叫事。
教程(含一段短視頻):銜恨願為天上月,斷腸最是《小團圓》
讀不下去很正常,我第一遍讀的時候很想放棄,人名繁雜,隱喻頗多,零零碎碎,很多句子沒有主語,不聯繫上下文根本不知所謂。
開頭我讀了大概有四遍,讀下去了,到現在前前後後通篇讀了有十遍。我覺得非常像讀紅樓夢那時候,也是,熬了很久通篇讀下來,之後再隨手翻書它時,哪裡都是落腳點,從哪一頁都能通篇下去,讀到哪裡都能停下。這本書有很多插敘,回憶來又回憶去,來來回回,家長里短,猶如人生。既然這本書是張愛玲的自傳,那麼當然是一貫的。站在人生的末尾,回頭看,總覺得給人生分階段多麼沒意義—隨便一件當時以為無足輕重的小事,原來影響自己那麼深刻。愛的不會永遠愛,那麼恨難到會恨到底嗎?然而那些愛的恨的,當下竟然覺得會永遠糾纏下去。
我非常喜歡張愛玲對於人生的態度——永遠是站的不遠,冷眼旁觀。不是沒參與,只是沒真實感。絕對的存在主義,人生不荒謬嗎?從這本書里的一些情節能大概推測到她早年寫某些作品的一些動機。比如寫傾城之戀,文末讓流蘇發了句感慨:也許整個香港的淪陷僅僅是為了成全她。可能與她早年的經歷有關。張在小團圓里寫自己早年在香港念書,歷史很好,上學期得了英籍老師的獎學金,然而後一學期學了近代史,並不想學了,因為近代史漸漸不像故事,所以最後沒考好害怕失去老師的喜愛。然而空襲之後老師死了,她怔怔地,「這時候她突然抬起頭來,在心裡對樓上說:"你待我太好了,其實停止考試就行了,不用把老師也殺掉。"」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著人生的荒謬感,所以有時覺得萬事皆可笑。
我覺得是因為寫自己 所以即便高傲如張 也不能做到完全地從容 這種寫作中不自覺流露出的局促感給讀者增加了很多閱讀障礙。
但是也正是因為寫自己 這種第一手經歷的真實感 讓我覺得這是張寫得最深的小說 讓人愴然泣下。
真實的人生有最多的悲哀可言。
小團圓從拆開到真正開始讀,在我的書架上也是積了一層灰。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初讀小團圓,一定會被這個開頭驚艷。接踵而至的就是第一章無窮無盡的人名讓人眼花繚亂昏昏入睡,這種情況在讀張愛玲的其他小說時並不常見。很多人第一章還沒看完就放棄了。讀書忌浮躁,靜下心來你會發現第二章開始便好得多。
此外心態要擺正,不要抱著一種窺探張愛玲私生活的心態來讀這本書。很多人想在這本書里解讀她和胡蘭成的愛情,但男主戲份太少,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在回憶童年。
愛讀張先生的散文小說,但小團圓很難看進去,繁雜的人物名字關係,章節之間的隨著跳轉,讓我把小團圓擱置在一旁。後來,有辛得胡老的,今生今世,一直放於床頭。在回頭讀小團圓,才發現了一個世界。
今生今世: 我喜歡晴天,春雨梅雨秋霖我都厭惡。
小團圓: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這本書是我看的她的第一本書,所以我開始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的。
剛開始也是看的暈頭轉向,但是我堅持下去的方法是:注意欣賞她文中精彩的細微之處,比如「太陽把藍磁花盆裡的紅花晒成小黑拳頭,又把海面曬褪了色,白蒼蒼的像汗濕了的舊藍夏布。」這是她還在香港念書的時候,是我看地比較艱難的部分,但是這句話我反反覆復看了好幾遍,我第一次見有人這樣形容艷陽下的海。
謝邀。
為了更懂張愛玲,硬著頭皮往下看的。
不過,講真,真本書真的超級催眠,超級催~~
之前一直對張愛玲無感,直到看了李安導演的《色戒》,便對原作者張愛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色戒》中的王佳芝是因為性,才有了這麼一段女特務愛上漢奸的故事。而悉知,張愛玲寫了大半輩子胡蘭成,每本小說都有胡蘭成的影子,而胡蘭成又恰是漢奸,王佳芝的生長環境又像極了張愛玲。
然後,我的腦海中就萌生了一個想法,張愛玲初識胡蘭成的時候才16歲啊!她究竟是喜歡胡蘭成什麼?並且如此深愛到卑微,無法自拔?是因為,精神的默契,文才的吸引,還有…身體的安撫。?王佳芝一樣的心思?
然後我就帶著這樣的疑問,讀了張愛玲近乎自傳的小說,果然邵之庸(以胡蘭成為原型)的性功能很強,張愛玲多次在書中描寫接吻和啪啪啪的畫面。。。。。身體的佔據,讓小女生的張愛玲產生了無限依賴,以至於愛他卑微到谷底。而後來張愛玲也寫到她得了子宮折斷也是與邵之庸有關,可見用力之猛啊(不亞於《色戒》易先生)
各人拙見,純屬瞎說,不喜勿噴
《小團圓》是張愛玲最優秀的小說,沒有之一。在《小團圓》發表之前,我幾乎看過了張愛玲所有的小說。按照以前的理解,張愛玲的傳世佳作大概是20多歲發表的一些短篇和中篇,所以有些人評論,結識胡蘭成之後張愛玲的創作水平大不如前了,而且一直有人批評張愛玲是「篇不如章,章不如段,段不如句」(通俗的說就是文采斐然,但所言之物略顯空洞)但是《小團圓》發表之後這種言論可以休了。《小團圓》是自傳性質的,看完小團圓,你幾乎可以找到張其他的作品裡人物的原型,那些二十多歲負氣寫成的文字中,雜糅生活中的人所塑造的人物,遠沒有給他們來一次徹頭徹尾的傳記看得痛快。建議可以先看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看看和胡蘭成的八卦,看看張愛玲父母祖輩的八卦,再來看《小團圓》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張愛玲一生最推崇的小說是《紅樓夢》和《金瓶梅》,如果說《金鎖記》是繼承了《金瓶梅》的衣缽,那《小團圓》就是一次運用《紅樓夢》體的自我解析,遠比年輕時候那些多少為了迎合讀者口味創作的小說來的真摯自然。文青經常評價張的作品透著沒齒的悲涼,不知道看完《小團圓》又是何種感慨,這一次應該是比悲涼更徹底的「透心涼,心飛揚」吧,科科。
先讀張的《雷峰塔》,《易經》。寫的內容和《小團圓》無二,交代得詳細,然後再看《小》,一切不清楚迎刃而解。
《小團圓》的敘事模式不是簡單的倒敘插敘,而是各種敘事方式雜揉在一起,所以很難找到一條完整的時間線索。另外小團圓裡面人物較多,人物關係複雜,尤其是描寫九莉家庭部分,讀著讀著需要不停回去查看人物關係,這部分建議可以讀一讀張愛玲弟弟張子靜先生寫的《我的姐姐張愛玲》一書,裡面對張愛玲的家庭背景及經歷有一個簡單的梳理,讀完之後再讀小團圓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小團圓》中很多事件都可以在《我的姐姐張愛玲》一書中得到一些背景的解讀。
有人生閱歷悟性的人會懂
如果你真喜歡一作家作品,卻連作家自傳都不愛讀,說明你看書還真是客觀。
當然張後期小說水平下降是共識,但小團圓寫張的母親和胡蘭成的段落都還是十分精彩的,可以跳過一點讀嘛
把他作為張愛玲的自傳,就有興趣讀下去了
本人15,初三狗。
買這本書的時候是初一下的暑假?,當時買了幾本張愛玲的書。像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這樣的短篇集無事時翻一兩篇,唯獨小團圓一直看不下去。
我想應該是前面人物關係沒捋清,看著不知道在講什麼,也沒有什麼情節的樣子。便擱下了。
後來將這本書作為摘抄的細讀書目,每天花十分鐘讀個三四頁,摘抄幾句自己喜歡的話,竟是讀了下來。第二遍才發現蕊秋是九莉的母親簡直了……=_=
大概到看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本書。平淡的語言,卻很真實。
今天晚上剛看完了。自知資歷尚淺就不對它予以評價了。我想這本書還是值得靜下來細細讀的。
別急著看完喔。:)
這跟閱歷悟性沒半點關係,這種技術就是這種效果,看不懂不是讀者的問題,只是敘事方式的問題,看不懂算了,真的,沒必要死摳
這本書應該是張技術性最高的,可能她年齡大了,想當藝術家了
我之前嘗試了3次,都半途而廢。現在是第4次打開這本書,現在已經讀到了一半,全然沒有想要放棄的念頭,張愛玲用含蓄的語言娓娓道來九莉及其相關的人物關係,瑣碎的片段交織出完整的架構。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張愛玲的小說,因為買的整本合集,第一篇就是這個。也是讀的最多的張愛玲的小說。怎麼說呢,每年都會反覆讀,平時有空隨便翻開,無論那個張姐都可以讀下去。不知道為什麼,對自己而言,很有感觸,有許多細微的地方。有時間恍惚那就是自己經歷的事
我現在讀得有點崩潰
把事情寫得太瑣碎
好像人生就淹沒在瑣碎里
有種無望的感覺
先佔坑
等讀完了再來回答
怎麼會?愛玲作品裡,最愛這一本。
p.s.建議把它放在最後來讀。張的語言運用極古雅華美,有閱讀困難很正常。
正在讀,先馬
推薦閱讀:
※有哪些高智商(懸疑,揭秘或犯罪)的小說?
※如何評價清代小說《鏡花緣》?
※男/女朋友活了千年是種怎樣的體驗?
※依照前八十回的提示,平兒是什麼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