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 2014 年紐約城市馬拉松是怎樣的體驗?
再過幾個小時,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紐約城市馬拉松即將開始。據紐約時報報道,今年有5萬名跑者登記參賽,可能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公路馬拉松賽。有沒有參賽選手或志願者來談談現場感受,和剛結束的北馬、上馬有什麼不同?
我來回答一下吧
1、馬拉松(跑步)在國內逐漸興起,你會發現身邊跑步的人越來越多,或是被朋友影響,或是想要選擇一種運動方式改善身體和生活。而跑步在大學畢業之後,也就是失去了固定、封閉團隊之後變得最為簡單,簡單理解就是裝備簡單、場地限制少、可獨立完成。
2、從我身邊的跑友來看,包括我自己,想通過馬拉松來考驗自己意志的人極其的少,絕大多數都是從開始跑步到被別人感染,或者說慫恿才關注、參加馬拉松的,而人和人之間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有的比賽會有mini和10K項目,但我認為至少半程以上才算被認定為馬拉松)
3、當你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你會獲得自我滿足的成就感和來自親朋好友讚揚崇拜的榮譽感(虛榮心),慾望永不滿足,也就跑的越來越多。
以上算是簡單介紹下馬拉松的背景,關於什麼是馬拉松,馬拉松有多長,去問度娘,下面來說下真正的賽事
紐約馬拉松是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而六大馬拉松有個更好聽的名字叫大滿貫賽事(WorldMarathonMajor,WMM官網Home | World Marathon Majors),是有專門的組織在運營這個機構,他們會有自己的評定標準,陸續會加入新的賽事,巴黎、布拉格、黃金海岸等都有希望,而國內組織最好的賽事我覺得是上馬。物以稀為貴,大滿貫賽事向來火爆,波士頓有自己的報名成績門檻,沒有門檻的也會抽籤決定,而倫敦是公益賽事,所以中籤率極低,能報得到參賽資格就是榮譽。
當賽事被列入WMM之後,自然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賽道相對來說是最難控制的部分,因為這要根據一個城市的歷史、地理條件來決定,山城重慶和紐約當然是不一樣的,多年賽道不變的情況也是很正常的。而賽事組織者會將重心更加偏重軟體方面,重對賽事的宣傳包裝和組織運營。這點也是和國內賽事最大的區別。
我今年沒有參加紐約馬拉松,但10月份參加了芝加哥馬拉松,所以應該能類比說說我的感受。
報名:
芝加哥馬拉松的報名方式公開透明,由於是抽籤決定,所以在伺服器承載上壓力沒有那麼大,至少不會被罵娘。
而國內比賽,不是排隊,就是伺服器掛了,今年北馬做的不錯,上馬呵呵。
賽事通知:
芝加哥的通知系統就是郵件,郵件的操作簡單,表現形式豐富,視覺衝擊感強。包含了賽事信息、活動信息。
國內目前做的好的也就只能是微博+微信+簡訊,有的只有簡訊。
賽前關懷:
芝加哥有多方面的贊助商,因此針對成功報名者會有贊助商產品的打包折扣優惠,比如marathonfoto(賽事照片服務)、憑藉報名確認信或完賽獎牌可以免費參觀芝加哥藝術學院、體育產品等等,會讓人感覺組織者是在關懷跑友,而這些確實也是跑友真正的需求。
國內只在裝備包裡面有一些小的優惠卡片。
賽事EXPO:
基本是領取裝備包、運動品牌、食品、保健品、運動護理、公益組織、講座的大型展覽會,看圖
國內有展會的賽事極其的少,上馬做的不錯,北馬今年才有,但規模完全不能比
起跑組織:
芝加哥的起跑地點在格蘭特公園,賽前2天就已經將整個公園用護欄封閉起來,存包、起跑、賽後補給都是在這個區域。因為芝加哥的賽道是loop,所以起點和終點是在一起的,不用擔心裝備運輸的問題。
起跑分為兩個大組,精英、A-D8點起跑,E-H8點半起跑,而每個組都有相應的兔子,而不用擔心兔子是按照發槍時間計算的。
因為大家需要在起跑區等待較長的時間,所以主持人要帶動全場人動起來熱身,為大家加油鼓氣,起到很大的作用。
國內的賽事算是中規中矩,沒有特殊的驚喜。
沿途服務和志願者:
加油聲不斷、各個學校、教堂自發組織的啦啦隊、樂隊表演、食物補給,這些在國內幾乎看不到。
芝加哥的沿途補給很充足,水、運動飲料、食物,但好像國外的賽事也不都是如此。今年很不滿意北馬的一點是最後的水和飲料都沒有了,連杯子也不夠用。
芝加哥的志願者有義工也有學校的學生,有專人負責備料,有人負責站在桌子外給運動員遞水,每個補給站分成三塊,每一塊一般是7、8張桌子的長度,而國內的長度一般都很短,人手不夠用,造成擁堵和哄搶。
賽後服務:
芝加哥有after party,有演出,有啤酒,有燒烤。有按摩區域,有獎牌刻字服務,有專門的完賽照拍攝(marathonfoto提供,拍照免費,照片購買收費且不便宜)。
國內基本是派發完賽食品和獎牌,上馬有按摩服務,北馬去年有。
最重要的一點放在最後,就是觀眾,這個真的沒有辦法用文字表達的讓你充分感受到現場的氣氛。在芝加哥基本不用護欄和警察做隔離帶,觀眾多到達到此效果了,沿途一直是各種加油,口號、氣球、海報。
國內基本是被交通管制攔下來的,發自內心當觀眾的不多。根本原因可能就是我們對待運動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吧,別人喊得是COME ON! JUST RUN! You are the HERO. 我們喊得是這麼多人什麼時候才能完事兒!堵得都不讓我回家了啊!
下一站:2015東京馬拉松
14年沒跑,13年狗屎運抽到簽跑了一次,成績3小時20多。我參加比賽不多,都是自己隨便跑跑,沒有多少參照物可以比較,不過紐約馬拉鬆氣氛很好,加油的人很多,特別是60街Queens那個橋上下來的時候,有機會跑的話絕對是值得的。報名費是貴,但是組織和服務都不錯,和我參加過的其他幾個小比賽比起來絕對值這個錢。
當然,如果要成績的話,NYCM橋多、風大,而且起跑的時候人山人海,實在不是個容易出成績的比賽。我當時一周50多邁(1英里=1.6公里)跑了四個多月,真正上場的時候到第16邁爬過Queensboro 大橋就崩了,後面呼呼地被人超。太不同了。。。從早上,一直到天黑,賽道兩邊幾百萬人歡呼沒有停過,一百多支樂隊持續演奏,有官方的,也有酒吧門口自發演的,還有兩三人就自己路邊占塊空地就邊彈邊唱的,超級無敵城市大派對。也跑過今年的柏林馬拉松,雖然也有無數熱情觀眾和樂隊,但比起紐約,還是熱度有差。
紐馬每年的獎牌好像都一樣,只是年份顯示不一。牌子非常精緻而且手感十足,絕對是我拿過的設計感最好也最沉的牌子。紐約馬拉松博覽會也超級值得逛,所有的運動品牌都是當季新品!打折!而且大多會專門出紐馬專款!誠意十足!對比起來,柏林的展會,比較像打折剩下的尾單大甩賣,要翻很久才翻得到好貨。紐馬的參賽T也很修身,可以現場試再決定號碼。
紐馬的起點很遠,但是為了賽道能跨越足夠紐約五大區,這也是可接受的事。起點區非常有序而且流動廁所足夠不會需要排大長隊,還提供免費早餐和咖啡,會有慈善機構在起點收衣服。。。
賽道就不用說了,非常經典,像是一次紐約文化大遊覽,布魯克林或皇后區或布朗克斯,風味和人群明顯不同。大風其實還好,跨越第一座大橋時會有風,但是影響不大。但最後進入中央公園後要爬坡,撞牆的人會略難受。
就寫這麼多。。。總之雖然貴,但是是非常值得一跑的賽道,明年繼續報。讓我們先來看看紐約馬拉松的路線圖——
關於紐約馬拉松:
紐約馬拉松比賽以參與人數眾多著稱,這一賽事有著恐怖到低達30%的申請通過率,但從起點人滿為患的狀態來說,我們可以感受到紐約人對於跑步的熱情。比賽的起點設在了紐約的Verrazano Narrows橋。剛上這座橋我就感受到了它的長度,真心一眼望不到邊啊,據說它的全長達到了將近1300米。
發令槍響,大家風一樣的往前沖,但Verrazano Narrows橋的坡度可不是吃素的,等到橋的盡頭處,這時候你會發現已經有一部分「濫竽充數」的參賽者掉隊了。
跑過Verrazano Narrows橋後,大部分跑者都第一時間拐進入了布魯克林街區。這是現如今最能代表年輕人文化的街區,自由而時尚。
在經過了Dyker Beach高爾夫球場後,跑者來到了布魯克林區最著名的日落公園。
對於那些玩票兒水平的跑步愛好者來說,紐約馬拉松跑到這裡已經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坎了——約有1/10的參賽者在布魯克林區通向Pulaski Bridge的路上掉隊了。
OK,沒有時間替那些掉隊者默哀。我們收拾心情沿著第四大街繼續向前,大約在正東邊1500米處,就是著名的布魯克林博物館。
這時候距離開跑已經過了將近1個半小時,大部分人都跑上了Lafayette Ave。
Pulaski Bridge是全程我們通過的第二座橋,他雖然不長,但是足夠雄偉,坡度也更高。看上去,跑過這裡的人已經比Verrazano Narrows的人少很多了。
在順利通過Astoria區之後,我們來到了景色優美的Randalls Island Park,這裡的全長大約2000米,周圍一片綠色,在這裡一陣慢跑帶來的身體顫慄感襲來,好像每天都在綠色環繞的公園跑步啊!!
到這裡為止,整個賽段的路程已經過半。在先後穿過Willis Avenue橋和Madison Avenue橋之後(怎麼紐約馬拉松的路線中會有那麼多橋?!),我們進入了衝刺區域——曼哈頓。
沿著第五大道向西南方向跑,大約15分鐘就會進入這次馬拉松最精華的賽段——中央公園。地球人都知道,中央公園是紐約曼哈頓區的精華所在,紐約博物館、所羅門古漢根美術館等地標性的經典景點都濃縮於中央公園區段的馬拉松路線中。
紐約博物館
所羅門古漢根博物館
紐約馬拉松的結尾放在了中央公園的第67街,在這附近300米就有紐約市著名的Central Park Zoo。
以上是來自坐在我不遠處的美國旅遊大牛姐姐的經驗~
推薦閱讀:
※紐約室內設計學院?
※Parsons帕森斯設計學院適合怎樣的學生?
※如何看待紐約警方打傷亂穿馬路的亞裔面孔老人?
※去紐約,有哪些地方不能錯過?
※金融從業者應該如何選擇城市,利用好其獨特的資源優勢,最終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