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團的戰略是「消費者第一,商家第二」?不同領域、不同時期,平台的策略應該不一樣嗎?
看到一篇文章,說美團經過激烈的爭論確定了「消費者第一,商家第二」的原則。想問,這個美團所在的市場有關係嗎?
雙邊市場需要同時拉動消費者和商家,那麼如果出現衝突的時候,應該優先消費者還是優先商家呢?是否在市場不同時期,情況不同?又或者,不同的行業,原則應該不同?
像滴滴、攜程這樣的 O2O 平台,在出行、旅行等其它市場中,這一原則又應該是怎樣的呢?
嘗試著建一個toy model……
考慮一個雙寡頭競爭的平台商雙邊市場。寡頭雙方競爭招攬各1個標準化單位的商家和消費者。
定義寡頭 在商家市場的招商投入是 ,在消費者市場的招商投入是 。商品市場分配的規則是 , 0, U""<0" eeimg="1"> ;類似地,我們有消費者市場的分配規則 , 0, V""<0" eeimg="1"> (一個簡單而且Intuitive的例子: )
我們再定義一個平台供應商的matching technology,即給定商家和消費者的數量,它能促成多少人次的匹配(match)——讓消費者從商家處獲得心儀的產品,這是平台商的核心競爭力: 。
最後,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定平台供應商從每人次成功的匹配中獲得同等的固定收益
有了上述設定,我們可以寫出平台商 利潤最大化問題:
我們以 為例求解一階條件:
兩者合併,得到:
(用一個不是很嚴謹的方式)來做一下比較靜態分析:
(1)其餘條件不變,當 上升,LHS上升,所以RHS也上升,matching的邊際產出在最優解處是相對穩定的,我們最右側的項 上升,所以,我們傾向於讓 上升 下降,所以 也會上升。
(2)視 為給定, 如果上升,則用類似的推理方法, 會下降;也即 如果上升, 上升。
這告訴我們什麼Intuition呢?
(1)當競爭對手提高(降低)商家/消費者的營銷投入比之後【即「商家第一」(」消費者第一「)】,另一方也會跟隨提高(降低)商家/消費者的營銷投入比(採用類似的戰略)。這是寡頭市場的」戰略跟隨「(follower)。
(2)當招徠一個單位的商家(消費者)可以比一個單位的消費者(商家)帶來更多人次的邊際匹配(matching),從而提高平台商的利潤時,平台商傾向於提高商家(消費者)的營銷投入。
總結來說,競爭對手的戰略選擇,和商家/消費者誰對平台上成功匹配的相對貢獻,共同決定了平台商究竟採用「消費者第一」還是「商家第二」的原則。
回答題主的問題:在不同的領域,matching technology不同;在不同的階段,邊際匹配值產出不同(例如已經有足夠多的消費者,那麼平台就會轉向商家;反之亦然)。這決定了平台向商家投入更多,還是消費者投入更多。(例如,餓了么/美團早期補貼商家多,後期補貼用戶多一些)
在雙邊市場里,彈性更大的一方更容易跑,所以要優先拉住這一邊。
周末看了個紀錄片《大創業家》。麥當勞公司從小到大,從談營造family感覺(主要為顧客考慮,吸引顧客,比如給小孩送糖吃)到給員工談opportunity,為了急速擴張。所以不同時期策略是不一樣的。然後,極端點考慮,店鋪可以看作美團供應商,個人是消費者。那當然努力向上游壓價,出的券又便宜又好,盡量讓下游掏錢。如果商業模式是店鋪競價排名,那自然對掏錢的店鋪好一點,誰出錢誰是大爺。如果是房地產中介這種賺交易傭金的模式,那主要工作就是跟買家說房子朝南,戶型方正,靠地鐵,物業車位,拎包入住,跟賣家說見好就收,國家要出政策交稅了,趕緊脫手。美團現在說消費者第一,或許也是因為消費者一直在,商家倒閉了又開新的(此處應有悲傷表情)。
不一定的,也有平台第一的,比如滴滴「老子第一,乘客第二,司機去死」
美團?那個自從分箱事件之後我就刪了的APP?
美團已經丟失了一部分市場,但仍然掌握著很大的市場資源。至於平台戰略調整,我不是市場運營所以不太懂,不過我記得韓非子曾提到過「事異則備變」這一概念。
消費者含義: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未直接明確消費者的定義,但第二條將「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界定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那麼根據這一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消費者,是指為滿足生活需要而購買。
簡單來說,只要發生購買行為、置換行為都是消費者。所以我的定義就是消費者就是所有人。
消費者不一定是商家,但商家一定都是消費者。
二者的市場規模完全不一樣,舉個簡單的例子:賣茶葉的和賣杯子的兩個商家,對於賣茶葉的來說所有來買茶葉的都是消費者、對於賣杯子的來說所有買杯子的都是消費者。賣茶葉的需要用杯子泡茶,那麼對於賣杯子的來說賣茶葉的商家就是消費者、反之賣杯子的需要茶葉泡茶道理是一樣的。
商品流通是一個環,所以處在商品交換的環中每個人都是消費者。
定位消費者第一實際上就是定位了所有人。
賺錢是第一位的,從這個角度考慮就沒有上面的疑問
不然還要與商家狼狽為奸嗎,。,
階段不同自然戰略不同
但是總得來說,你是要依靠用戶消費,只有足夠的用戶消費,你才能裹挾商家,最終從商家獲利的。
所以外賣行業天生是和用戶站一起,是想貪商家的錢的。你說是不是用戶第一,商家第二?
推薦閱讀:
※互聯網思維下的營銷健身房?
※電商平台是否應該擁有集成自身平台業務應用於一體且與自身品牌形象高度統一的即時通訊工具?
※富微博、輕博客、微博客。這三個概念有何不同?富微博=輕博客嗎?
※ifttt 這樣的網站能有中國山寨版嗎?
※怎樣建立一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