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可以佔領整個西伯利亞,中國卻沒有佔領?
俄羅斯從一個大公國,一路向東佔領現在整個北亞北極圈,人口、歷史都不如中國。為什麼中國幾千年歷史,卻沒有佔領西伯利亞?
我在上一個答案已經解釋了地理根源——莫斯科向東,氣候是漸變;從漢族季風農業地區向北,氣候是突變。所以草原民族得勢的時候,亞洲內陸有自東向西的擴張趨勢;農業帝國掌握火藥的時候,亞洲內陸有自西向東的擴張趨勢;但只要沒出現工業革命,沒有鐵路,中國農業社會就不會有向北的擴張趨勢。所以,在農業社會晚期的火藥時代是俄羅斯向東拓土,而不是清朝炮隊駐紮西伯利亞。其實,亞洲還有一個地區的歸屬可以用類似的理論說明——西藏。
從距離角度說,青藏高原距離印度人口密集區很近,距離中原要遠的多,就算考慮到四川盆地的存在,成都到拉薩直線距離1200多公里,加爾各答到拉薩不到800公里。西藏西部大多數地區更是靠近新德里。
然而,中原帝國屢屢控制西藏,印度無論是哪個政權上台,軍事實力多麼強大,也從未對青藏牧區實施過行政管理。現在的局面更是中國基本上全佔西藏,印度只能控制一些向南開口的山谷。為什麼幾千年來會有這樣的局面呢?為什麼文化上西藏受印度影響很大,卻一直屬漢藏語系呢?
核心問題就是青藏高原向北向東有一個地理和氣候上的漸變,向南卻在一兩百公里的距離內出現突變。所以,東方帝國強大了,會從密集農業區進入稀疏農業區,再到農牧業地區(日月山為中點),最後進入高寒牧區,一路上步步有收穫,始終有前進的動力,還可以用近百年時間慢慢建立新的管理方式和軍事體制。而南方的帝國無論怎麼強大,也無法從密集農業區出發,對100公里外的雪山牧場產生征服慾望。
青藏地形圖,可見東北方有漸變過渡
年均溫地圖,青海是一個過渡跳板
東亞-南亞冬季平均溫度圖,可見中原到西藏是多層漸變,印度到西藏是迅速突變
還有,中原帝國往往會控制一部分牧業地區,捲入游牧民內部的爭鬥,有的王朝甚至根本上就是游牧民建立的。藉助青海這個跳板,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可以很容易地過渡到西藏牧場。換句話說,中原王朝到西藏,最便捷的通道不是從成都西進,而是藉助草原這個「漸變」區過渡到青藏牧場。印度距離北方草原太遠,帝國統治者不會既統治農業地區,又是北方牧民的首領,所以缺乏控制西藏的跳板和動力。
清朝因為準噶爾蒙古問題,最終下決心控制西藏
這樣,回頭再看西伯利亞問題,回顧我的前一個答案,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農業時代末期是俄羅斯控制西伯利亞,而不是清朝越過貝加爾湖——在火器時代的第一場對抗中,明明是後者勝利。至於工業時代後邊界進一步固化,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為什麼俄羅斯可以佔領所謂的「漠北」和西伯利亞並進行有效統治?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摘錄)中國農業區是夏季太平洋季風水汽的產物。從中國向亞洲內陸前進,在季風極限處存在一個濕潤度的突變。再往裡就會碰到源於亞洲內陸的氣團,氣候忽然變的寒冷乾燥,無法支撐精耕細作灌溉農業。即中國農民在向亞洲內陸前進的過程中,無法通過「微調」生活方式來適應西北方氣候。只有蘇武那種意志堅定的中國人才能適應亞洲內陸生活。(但一旦有機會,他還是要回來,而且要把自己的孩子接出來)
夏季,季風覆蓋中國,但無法到達亞洲內陸
冬季,西北風呼嘯。大西洋水汽可以從西面進來,中國農民卻很難有動力趁農閑向北搬家
而歐洲農業區靠北大西洋暖流,從大西洋獲得水汽。水汽進入方向和西風帶總體上一致。所以不存在大陸氣團把大洋水汽「推回去」的情況。從歐洲出發一路向東進入亞洲內陸,大西洋和地中海水汽逐步減少,但一直到阿爾泰山和蒙古西部才消耗乾淨。這意味著降水量和氣候的變化不存在突變,而是一個逐漸收縮的過程。
亞洲內陸總體色調是黃色,中國的藍綠色有明確邊界線,歐洲的綠色斷斷續續延伸到西伯利亞
其實核心原因說到底還是中國近代化比毛子晚了1百年。
遠東鐵路貫通前,毛子已經在外興安嶺吊打大清,但遠東也沒幾個毛子。
如果中國早點工業化,中國還是有地緣優勢的。
其他答案說的其實是為啥中國幾千年的長期接觸,也沒有那西伯利亞納入核心領土,而不是為啥沒幹過毛子的原因。
毛子如果沒有工業化,西伯利亞也只是羈糜之地,一樣也無法長期控制。
極北苦寒之地,中國不愛要
再說了,比西伯利亞更南邊的地區都鬧匈奴鬧契丹鬧鮮卑鬧回鶻鬧蒙古,搞不定的地方怎麼去
樓主的邏輯貌似有些原則性錯誤…人口、歷史能夠決定一切么?那為什麼東北黑土地直到清代闖關東才被漢人佔領?
以下內容僅代表本人觀點,本人非專家學者,僅一介高中生,難免帶有主觀性成見,還請海涵。
—————————————————
一、俄羅斯人立場分析。
1、政治角度分析:他們是歐洲最邊緣化的國家,文明發展程度也毫無疑問是最低的。歷史上曾經被波蘭、瑞典侵略過無數次,連莫斯科都被波蘭跟克里米亞佔領過幾年,1572年克里米亞汗國的君主,德夫萊特·格來汗攻陷莫斯科,屠殺了15萬人,屍骸塞滿莫斯科河。
當他們建立起俄羅斯沙皇國,確立了絕對君主制後還有在其南向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盤踞著,那麼在這種西向南向擴張難以進行的前提下,東向擴張無疑就是最好的戰略了。
2、地理角度分析:他們的先祖諾夫哥羅德(第一個東斯拉夫政權基輔羅斯大公國解體後的東斯拉夫經濟文化中心)生活的是東歐平原靠北在芬蘭灣的寒冷森林;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沙皇國的前身)的羅斯人,生活的地方是相對前者較南的森林,後來逐漸擴張到了東歐平原南部的相對溫暖的歐亞大草原地區。
而整個西伯利亞也是相類似的植被以及氣候環境:西伯利亞大部分都是森林植被,是西西伯利亞南部還是屬於欽察草原(哈薩克草原)的一部分跟俄羅斯西南部的烏克蘭草原事實上是連成一片的。所以對於俄羅斯人來說,這些地方跟老家是一個樣的居住環境,無非就是同緯度下越向東進越冷而已。
3、西伯利亞地區的原住民實在太少,唯一可能起到阻礙作用的草原游牧政權西伯利亞汗國也沒有太大的國力,除此以外普遍的文明發展程度就近似於原始社會,這就沒有絲毫地抵抗阻力了。其擴張難度輕而易舉了,基本上只要建立一個殖民地——事實上也就是個中轉站補給點而已,就相當於直接獲得該地控制權了。
二、中國人角度分析。
1、漢地十八省四周封閉,從而限制了中華政權的對外擴張。嶺南百越之地歸化已久,只因地形因素而與中央往來並不密切,當地的民族融合尤其是彩雲之南也確實是個大問題。
儒家的思想之中又包含著保守的因素,而且在當時單一農耕文化形態下的中國社會缺乏催生多元化社會結構的因素,以至於讓一些國民適合在新疆、蒙古、西藏等地長期生活下去的可能性渺茫。
如果說中國四周的土地跟本部是一樣一樣兒的,那中國的擴張也將會是難度較低——但現實並非如此。
所以可以看到中國歷史上少有對外擴張並且成功長期擁有某一部分領土的情況。事實上,中國對中亞的影響一直有限。即使是漢唐盛世,西域蒙古地區與中華本土卻又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單位,更多的只是對當地實施名義上的統治以確保無邊患、通商、臣服納貢而已。
根本上說中國長期處在一個缺乏對外擴張的動力的狀態。
2、即使是說大清帝國曾經征服過中亞的七河流域(清代滅伊利獲取,即割給俄羅斯的外西北)、河中地區(唐代征服西域獲取,與阿拉伯恆羅斯一戰後被奪)等,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從漢地到新疆,必須經過河西走廊。河西走廊非常狹窄,一邊是藏地,一邊是草原。因為在封建社會下的社會生產力實在是太低了,補給運輸線太長,從事對外軍事征服的代價太高了。所以中央政府只有強盛的時候對於河西走廊才有真正的控制權,進而可以派兵進入新疆然後再說中亞。
想想看隋唐二代為了滅高句麗花了多少心思?高句麗還只是在東北,就在我們家門口。所以要打到西西伯利亞那樣的地方去的話,難度之高實在無可想像。
3、就算是蒙古那樣強悍的軍事政權形成的草原帝國,也沒有對西伯利亞形成何種程度上的統治。西伯利亞方面,他們只能控制草原區;東歐方面亦是如此,首先他們並無完全征服所有羅斯公國,其次他們將早期征服了的羅斯國家們都下放為了附庸,僅直轄草原區。
所以中國歷史地圖把元朝畫到北冰洋,筆者只能認為是地圖開疆而已。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還是這個理兒:對蒙古人而言,這裡的常規性植被為寒帶針葉林。人煙荒蕪、氣候寒冷又無法提供牧草生長,要來做甚?對於農耕文明來說,長城以北的土地投入大於產出,自然沒有慾望去佔領。俄羅斯佔領西伯利亞是因為自身的擴張慾望,最重要的是尋求一個不凍港的迫切需要,向東向西擴張都是這樣。
根本原因是俄國彼得大帝跟西方學習早
在169X年,俄國已經跟上了歐洲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節奏
俄國在火器時代,跟歐洲國家有更多的戰鬥經驗
在康熙時代,1689年,俄國跟清朝PK,清朝跟俄國算是在尼布楚打平,那是彼得大帝掌權初期
到了17XX年之後,俄國工業革命的威力顯現,清朝就越來越不行了,國土被不斷蠶食
1,歐洲有毛皮貿易傳統。所以俄羅斯人有經濟動力東進。中國人愛穿綢緞棉麻,對皮子消耗不高。
2,俄羅斯從西歐學到的農牧技術比漢族和亞洲游牧民族都先進。俄羅斯的代表豆科牧草,紅三葉,能在-50℃低溫下越冬。而漢朝從中亞引入的苜蓿種植技術早就扔光了。屯牧草越冬的畜牧業穩定性要比靠走場的穩定性搞得多。所以歐洲人能搞定定居點的食品供應。
3,為什麼歐洲的畜牧業領先中國這麼多。因為,歐洲的天主教傳統。紅酒和牛奶的生活方式,跟漢人的衣冠一樣,都標誌著文明和蠻夷的分野。因此,在高寒地區飼養奶牛一直是歐洲的技術攻關方向,在公元9世紀時候,就已經實現突破,可以在格陵蘭那種高緯度區養奶牛。
4,漢族人乳糖不耐,沒法生活在穀物不自給的地方。游牧民族可以生存,但是不會築城,然並卵。
所以,衣食傳統
俄羅斯從一個大公國,一路向西佔領現在整個北亞北極圈,人口、歷史都不如中國。為什麼中國幾千年歷史,缺沒有
這兩者沒什麼關係。
正確問題是:
」為什麼俄羅斯才佔領到海參崴,而中國居然還保留了滿洲、內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我只想補充一點:他們只是想找一個出海口。
俄羅斯的象徵是雙頭鷹,意思就是東邊兒也看看,西邊兒也看看。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我們來看看世界老大的位次: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大英帝國—現在的美國。
前中期靠的是奴隸貿易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中期開始搞殖民地,拉丁美洲有銀礦—甘蔗—棉花—牛肉。澳洲有金礦—羊毛—鋁礦。東南亞有橡膠—香料—石油。
以上是不完全列舉。
當列強們乘著蒸汽船去全世界搶錢的時候,你發現沒有,這始終沒俄羅斯什麼事兒,因為他沒出海口!大航海時代大家都在發大財,他只能在一邊兒巴巴地看著。於是幾百年來這兒的人就一直有一個強烈意願:找海!
首先北邊兒那是一北冰洋你不可能指望船隊從這出去。
向西,他們最先找著一個:裏海。"裡面的海"...其實就特么是一巨大的湖,現在湖北面是俄羅斯,湖南面是伊朗。
後來又找著一個:黑海。黑海連接著地中海,如果在這裡建立港口讓船隊再通過更西邊的直布羅陀海峽(聽著就覺得繞好么)是能進入大西洋的。但是這海也有一問題,他被一個博斯普魯斯海峽封住,從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到1919年一戰結束,這個地方被奧斯曼帝國把著,而奧斯曼在這幾百年里是非常強大,沙俄根本惹不起。
再往西,北邊兒,聖彼得堡,這兒是一個天然的深水不凍不淤港。但是往前走俄羅斯人發現又有一問題:他又被丹麥封鎖在裡面。(沒記錯的話是叫丹佛海峽?)沙俄的勢力推進到這裡已經到了極限。他們打不過丹麥芬蘭挪威這幫北歐人。一戰的時候沙俄以巨大優勢兵力入侵芬蘭,結果居然被人家的滑雪民兵打的鼻青臉腫。到現在奧運會上還有這個項目,就是滑一會,停下來放兩槍,然後接著滑。用以紀念當年那場戰爭。
通過以上三個方向,沙俄向西擴張的步伐再難有所寸進,不得已向東圖謀。
於是他們一路向東,直到看到了太平洋。
古語有云:沙俄一心找海一心找海,於是向兩面擴張,直到把自己打成一世界上最大的大帝國。
但這還不夠,因為沙俄領土的西面是海洋性氣候,又有北大西洋暖流,所以即使是聖彼得堡那麼靠北的地方都可以終年不凍。在東面沙俄盡量要向南打,畢竟越往南越暖和點,方便他更好地移民,拓展生存空間,但是沒能辦到(他一直特別垂涎中國的旅順—大連港)。公元1905年,東鄉平八郎率領的大日本帝國海軍與沙皇海軍部隊來了一次正面剛團,取得了完勝。隨後,波羅的海艦隊繞過非洲好望角經大半個地球萬里迢迢跟日本海軍決戰,在對馬海峽又被全殲。今天的日本紀錄片是這樣看待此事的:戰前,強大的沙俄對外擴張的步伐無法遏制,弱小的日本隨時有被吞併的危險。戰後:如果那一仗打輸了,今天的日本可能連同庫頁島就順道打包送出去了。所謂"皇國興亡在此一戰",他們特別喜歡說這句話。
————————————2015.10.11更————————日本如果敗了,你想想看在1905年那個時期,大清能不能抵擋沙俄南下的步伐?而如果除開大清還有誰能遏制沙俄?尤其再多說一句其實今天東南亞的很多國家都是由於日本人的到來才趕跑了當年的英法殖民者,並且他們的建國者大多都是日本軍校士官培養出來的。所以你會看到這個抗議日本參拜靖國神社或者警惕軍國主義復活啥的都是中朝韓三國在做,東南亞那邊他們一直沒什麼動靜。因為他們對日本的感情比較特殊。中朝韓那時候是主權尚在,你日本人來那就是侵略。中南半島和印尼群島呢?已經被殖民了,日本相當於是幫他們打跑了殖民者並且培養了第一代精英統治階層,完成了戰後的建國。
皮毛貿易。
西歐是皮毛貿易的大市場,沙俄是皮毛主要出口國。
西伯利亞那塊,歷史上也有是產點皮毛,在市場經濟並不發達的古代,這點經濟價值聊勝於無。唐朝對西伯利亞羈縻統治期間就是象徵性地收一點皮毛,因為你再要別的東西他們也沒有。
只能說沙俄遇上了開脫西伯利亞的最好的時代。動機,手段和結果。
中國沒有佔領的動機,你要西伯利亞要幹什麼?
拓展疆域從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沒有人閑著沒事幹漫無目的爭奪沒有意義的領土。
西伯利亞對老毛子很有意義,其他答主說的很好很詳細了。所以他採取了拓展領土這一手段打到他的種種目的。
動機,手段和結果。
兩個原因,一是俄國和中國對於世界的理解不同,二是俄國有著更強的開拓驅動力。
中原王朝一向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周都是夷狄之族,中國就是世界中心的思維根深蒂固,即使是歐羅巴的傳教士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來到中國,並且展示了當時的相對先進的數學與地理知識,但是中國的皇帝只不過將其視之為奇技淫巧,沒有太過重視。正是對世界的認識不足,清朝對於開疆擴土多用功利角度思考,東北的西伯利亞地區再無外敵緩衝的必要,又需要重金讓士兵戍守屯邊,所以這事就暫時放一邊了,先去平定新疆和蒙古先。
再說俄國。值得注意的是,俄國人有著狂熱的向東開拓的熱情。因為自彼得大帝進行西化改革以後,全俄國需要大量的金錢(如建聖彼得堡),這些稅收最終全部轉嫁到了農奴身上。東歐和西歐的一個顯著不同是,由於氣候環境的限制以及沒有西歐平原在後羅馬時代幾百年間的開墾,農業並不發達,容克地主階級簡直是豺狼一般的存在,農奴的生活極度悲慘。
在亞歷山大二世進行農奴制改革之前,大量逃逸的農奴與探險者只有一個方向,向東,向東,再向東。那裡有茂密的森林、黑土地和自由。16世紀,伏加爾河的韃靼人被俄羅斯擊敗,從而抵達了烏拉爾山脈。俄羅斯人很快越過了山脈,沿著西伯利亞的各條河流蜂擁而下。在1630年,當英國人發現波士頓而荷蘭人發現紐約時,俄羅斯人已經在西伯利亞遼闊的亞洲曠野上建立起城鎮,併到達太平洋。托木斯克、托博爾斯克、伊爾庫斯克和雅庫斯克,這一連串相隔遙遠的移民點貫穿了整個亞洲北部,延伸達到了五千英里。
同樣的情況,中原土地肥沃廣袤,如果不是出於生計逼迫,何必跑到北方的森林裡當野人?當時的漢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南方的開發上。直到宋朝廣東一帶還都是不毛之地,如果世界文明發展的沒有那麼快的話,我相信中國逐漸會把北西伯利亞控制為自己的核心領土,但是可惜沒有。
而當俄羅斯的居民穿過白令海峽,控制阿拉斯加的時候,康熙皇帝才剛剛出生。後來的康熙在幹什麼呢?忙著打吳三桂,忙著打台灣,後來還要打蒙古的准格爾(這個時候沙俄的軍隊已經打到黑龍江了),至於更早之前,那皇太極還在忙著和明軍和農民起義軍作戰呢,哪裡有心思管後院起火。
到了後來,俄羅斯在擁有了廣袤的領土之後還不知足,在清政府衰落時再度入侵外東北,逼迫清朝簽署《瑗琿條約》,此時,中國人才知道自己雖然坐擁地利,但是卻錯過了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機會。不過說這些根本沒有意義,因為中國的歷史註定與西伯利亞無緣。主觀能動性受到客觀基礎因素的影響。
這實際上是一個地理問題。
地理學家、動物學家和人類學家早就談過一個基本的理論:
沿著緯線東西向遷移比沿著經線南北向遷移容易。
原因很簡單,同緯度的氣候變化要弱於同經度的氣候變化。這樣,同樣的植物就容易出現東西向的分布,在南北向就會中斷。我想很多人都見過將一個地球橫著一行一行劃成不同氣候帶的圖。在中學地理上,老師也就講過,植物的分布是東西向的帶狀分布,而不是南北向的帶狀分布。植物是這樣分布的,吃植物的動物也會這樣分布。
人類生活是建立在對自然界適應的基礎上的,因此也要順應氣候帶,所以人類遷徙其實也是沿著緯線走的。
中國人生活在一個季風氣候區,東南是水分來源,結果中國核心腹地主要在東部,南北向很長。但是中國古代的時候,比如商周時期,一般都只有東土西土的概念,戰爭也是東西戰爭。這種情形一直到了三國時代才轉變為南北戰爭。而這是由於南方開發才造成的。有趣的是,即便是到了南北統一戰爭的時候,戰爭實際上還是沿著東西方向進行的。比如北方南下總是大談特談如何取得上游之勢,然後順江東下……(當然,這裡長江的輸送作用也被大大提升)
在秦以前,唯一的例外是春秋戰國時代很出名的越國。古越人是一個海洋民族,沿著海岸線,囊括了從北越到膠東的海岸,一度顯赫一時,但是很快就被打到福建去了。
秦代和漢代實現了沿著經線征服的巨大跨越。秦代將統治範圍從黃河流域一舉推到了紅河流域。其中囊括了經營已久的長江流域、沒怎麼經營的珠江流域、不用說有過什麼經營的紅河流域。從溫帶闊葉林氣候帶一口氣殺進了熱帶雨林氣候帶,而且還實現了征服。漢代則嘗試了越過溫帶草原溫帶沙漠殺到亞寒帶針葉林邊緣的壯舉。這就是衛霍擊穿匈奴的行動。但是,我們對漢代記憶最深刻的還是鑿通西域。西域已經屬於溫帶大陸內部的沙漠地帶了。但是畢竟還是溫帶環境,緯度上問題還算不大。結果漢代實現了對西域的長期經營,卻無法實現對亞寒帶針葉林做過多的經營。
從地理角度看,中國人的歷史是這樣的:中國人從溫帶森林出發,征服了周邊所有直接相鄰的氣候帶,甚至還跨越性的征服了亞熱帶地區,以及多次征服又多次被迫放棄、因此是不穩定的嘗試控制熱帶雨林地區。
西伯利亞的寒冷地帶確實超出中國當時所掌握的客觀條件太多。
而對於俄羅斯來說,情況略有不同。
俄羅斯本來生活的地方就要更冷一些。對於他們來說,西伯利亞的氣候雖然有所變化,但是還算接近一些。但是,俄羅斯在一開始也從來沒有征服過西伯利亞。他們是在近代才開始東征的。在此之前,他們主要是被西伯利亞人征服……
比如說北歐地帶很常見的一些人種,比如芬蘭人,這些人其實是從西伯利亞遷移過來的。在較早的時期,他們沿著北極圈西進,輕而易舉的進入了北歐,而且還對整個歐洲形成軍事壓力。大概是中東地區農業的發展,斯拉夫人崛起,俄羅斯等地因為氣候較為溫和,適宜農業生產,結果變成了掌握農業技術的斯拉夫人的土地,所以這些漁獵時代的西伯利亞人被隔絕了,到近代更加成為被奴役的對象(同樣的,由於農業的發展,北歐地區在較早歷史時期赫赫有名的維京海盜們也逐漸落伍了)。
所以俄羅斯征服西伯利亞的主要緣故,是在我們現在觀察這個現象的時代之前,恰好俄羅斯進入了生產力更加進步的階段,然後他們得以順著緯線,以較為容易的方式進行擴張。
西伯利亞註定和中國無緣,元朝清朝都是外族建立的朝代,真正漢族人建立的王朝是不可能擴張到那麼遠的地方去的。傳統農業社會無法紮根的地方王權也就無法延伸。俄羅斯雖然是農業社會,但俄羅斯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封建農業社會,征服西伯利亞的嘗試其實始於俄羅斯東部的大貴族斯特羅什麼玩意兒家族。。。記不清太長。。。後來沙皇才開始資助這些哥薩克探險隊。西伯利亞的地形對俄羅斯人來說用如魚得水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遍布森林和河流,偶爾幾座小山一般不超過1000米,山勢平緩還適合當冬季避難所~別的不說,把中國人放到大森林裡,有幾個知道怎麼在森林中生存的?這些哥薩克個個是森林求生的好手,夏天用木船在河流上穿行,冬天用雪橇在雪原上快速推進,夏天抓魚冬季打獵,一路遊山玩水不亦樂乎~西伯利亞雖然冷,但是一直到新西伯利亞地區的氣候對俄羅斯人來說都不是不可忍受的,俄羅斯東部就是那個斯特羅啥玩意兒家族那邊冬季比莫斯科冷得多,他們一樣很適應~再加上很多烏戈爾人加入他們的行列,更是簡單。實際上雅庫茨克對俄羅斯人來說也不是不能忍受的,雅庫茨克很長時期都是俄國人在東方的前哨戰。
滿族和通古斯人好像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抗凍,與雅庫茨克地區的雅庫特人,北極地區的涅涅茨人比起來差得遠~無法單獨對抗雪盲症。建州女真起源於長白山地區,野人女真就跟滿族沒啥關係了。。而大興安嶺外興安嶺基本上只有鄂倫春人零散的分布。對這些人來說,俄國人的火槍就是天頂星科技~要不是俄國落後,亞歷山大一世和他弟弟尼古拉一世一樣都是誤國昏君,19世紀中葉俄羅斯如果就把鐵路修到西伯利亞,那中國連東北都保不住!沒有東北的中國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級強國~關鍵是當時蒙古已經衰弱,且後來被滿清吞併
而滿清好不容易攻入中原,對北方苦寒之地缺乏經營的興趣了
而俄羅斯在西方擴張受挫,更熱衷於東擴
中國人都愛集中在能種地的地方,要西伯利亞幹嘛?滑雪嗎?看看中國的北方,蒙古古時候都是游牧民族待的地方,一直跟中原王朝打仗(看看長城就明白我們古代王朝的北方邊界在哪裡了),然後再看看東北,除了女真人,也一直也沒幾個漢人在那裡生活,民國時期還闖關東哩,所以我們要西伯利亞幹啥?俄羅斯不一樣,他們骨子裡都愛擴張,有這個基因,包括歐洲人,都愛尋找發現新的土地,這個跟文化和傳統有很大關係,中國人不愛干瞎擴張的事,哪怕就是在今天,假如俄羅斯說把西伯利亞給了你們中國吧,我估計會有不少中國人第一反應應該是:「要那地方有啥用啊?」當然了,現在肯定有人說有出海口或者什麼什麼資源啊,戰略位置啊之類的話,可是放在古代中國,出海口有毛用?
經濟上就是俄羅斯先近代化,
對礦產樹木,水產品等非農耕資源的需求更大,
也具備了更強的資源採集和運輸能力。柳條邊
清王朝入關後於東北地區修建的一道邊牆。修築的目的是為了嚴禁漢人流入東北、以保大清「龍興之地」的風水不變。同時,可以防止滿人漢化、並可保證
八旗軍在東北的訓練基地不受干擾、東北的「三寶」和特產也盡可由王公貴族所獨自享用。於是,柳條邊牆 應運而生。
早在順治初年,便開始著手修築柳條邊牆。其南起今遼寧省鳳城,經新賓轉而至開原北,再折向西南到山海關與長城相接。這條邊牆後稱「老邊」。康熙二十年
(1681年) 又將邊牆向北延伸。新建邊牆從遼寧開原起,沿吉林省的梨樹、伊通、長春、九台到舒蘭縣法特鄉的松花江邊,俗稱「新邊」
沒人願意去極北苦寒之地任職!君不見現在東三省人口外流,經濟增長極度緩慢么!
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各國通過工業革命,先後成就了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法德俄等列強的興起,因為它們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技術的優勢使他們擁有了瓜分世界的戰爭能力.
所以在滿清與明朝還有起義軍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它們基本已經完成了對世界版圖的瓜分,北美南北拉美東南亞南亞中東中亞非洲大洋洲...除了東亞的中日和朝鮮半島,歐洲以外幾乎所有能住人的國家基本無一例外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或者直接被移民統治.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在完全淪為列強的殖民地之前,率先成了工業強國,因為自身力量的強大,居然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沙俄海軍,墊定了自己強國的地位,歐洲列強便放棄了征服日本的想法,畢竟要征服一個軍事能力強大但資源匱乏的日本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與收益不成正比的.
而另一端,富裕統一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市場廣大的滿清王朝,成為列強瓜分的最後一片沃土.
首先是台灣香港澳門,然後發動2次鴉片戰爭,還在使用冷兵器的清朝軍隊,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下,顯得不堪一擊.曾經在亞洲不可一世的滿清王朝,在完成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的軍隊面前,兵敗如山倒.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而滿清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索幸的是,中國不似印度那樣的國家好征服,自從列強進入之後,反抗不斷,太平天國義和團等民族運動連綿不斷,再加上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人口過於龐大等多種因素,這讓西方殖民者感到單靠自己來統治中國是行不通的,勢必會遭到巨大的反抗,最後被驅逐出中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華制華,用民族內部的矛盾來制衡,所以一面扶植滿清,一面打壓滿清,讓滿清王朝俯首稱臣.
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如果獨佔中國會遭到其它列強的抵制.
此時西方列強也是矛盾重重,英國在全球殖民地中佔據最大的份額,自然受到德法俄日美等後起強國的覬覦,一個印度已經讓英國焦頭爛額了,自己全球還有很多其它殖民地等待自己去開發呢.而其它強國自然也不會坐視大英帝國再獨佔中國.
所以之後,可以看到列強在中國為了各自己的勢力範圍相互制衡,晚清也正是利用這列強的矛盾,通過割地賠款,使政權得以延續,沒有被分裂瓜分,一直到一戰爆發,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勢頭才得以緩解.如果再假以時日,中國也會像印度或者美洲一樣,被列強瓜分肢解!
不得不說的是,後期沙俄對大清的割土賠款行為,大多數被割出去的土地並非中原王朝的核心土地,歷史上都並非世居之地,而是後期王朝強盛時期通過擴張得來的,所以失去也很容易,包括外蒙古外興安嶺等地,漢人世世代代都極少到過那片土地,即使是東北地區,由於滿清的閉關隔離政策,漢人也是極少到過東北,那個時候到東北叫"闖關東",為什麼要闖?因為存在隔離帶,一般的漢人是去不了東北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講,外興安嶺那片土地是屬於滿清的,而並非漢人之地.
這些世居之地,一旦失去,由於缺少漢民,即使短暫的佔領,也很難長期鞏固下來.在南方還有大量富庶適合耕種的土地可以開發的情況下,是斷然不會往北方那些苦寒之地發展的.歷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為什麼一心往南發展,而不是往更北的北方發展,就是因為北方苦寒,不適合人類的繁衍,只有溫帶和亞熱帶才是最適合人類繁衍生存的地方,你也可以發現,近代以前,人類絕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熱帶都比寒帶更適合人類生存,這也是人類的體溫更接近溫帶和亞熱帶決定的.
再說外蒙古.外蒙古並非是是被割占,而是獨立.外蒙古歷史上一直是蒙古人的世居之地,只是到了元朝才與中原合併成一個王朝.以往的歷朝歷代,即使佔領外蒙古,也只是為了免除北方游牧民族勢力的威脅,而並非想移民過去,那些土地,跟現在的西藏一樣,對漢人來說並沒有開墾價值,有的只有戰略價值.另外,蒙古的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現在的外蒙古和中國應該屬於那時候的元朝分裂而成.而蒙古後裔佔據自己的世居之地繼續生存下去本來就是一種合理的存在,要以元帝國作為基礎論分裂的邏輯,其實應該是我們從元帝國分裂出去了,而不是外蒙古分裂出去了.
真正的中原王朝歷史上都沒有事實上統治過外蒙古,外蒙古絕大多數時間只是處於臣服或者進貢的關係,而並非行省的吏屬,這兩者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
如果要論侵佔土地,中華民族恐怕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強悍民族了.從有歷史記載開始,漢人源於黃河流域,廣大的長江流域東北大西北內蒙新疆青藏高原珠江流域兩廣地區均是後來逐步佔領和同化而來,這些地區,在歷史上也是存在各自的文明的,並非一直處於蠻荒之地.只是漢人勢力的進入,華夏文明的同化,才使這些地區與中原文明保持一致,實行了華夏文明的大一統.其實從中國人南北東西的外觀分別都能看出,是屬於不同人種的傳承.東北地區一般身材高大,而兩廣地區身材瘦小,還包括臉型也存在較大的不同,這麼大的人種差別,居然是一個族源是非常匪夷所思的.
然而,我不贊同劃分民族,民族的明確劃分,在人類歷史上都造成了無數的動蕩和傷害,民族只是一些政治投機份子利用的工具.因為民族的利益,人類各民族相互衝突殺戮,造成文明的倒退,這才是最可怕的.
而民族的大一統則有利於減少各民族之間的爭端,使人類團結大於衝突,其實有利於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的.漢文明為什麼強大,幾千年歷經磨難都不倒,而且發展為人類第一大族系?其實不是漢人有多聰明,漢人有多能征善戰,而是漢文明的包容.在東亞文明的版圖中,漢文明海納百川,不知道在漢人血液中溶解了多少少數民族的血液,才使漢文明越來越強大,但不是漢文明消滅了其它民族,而是漢文明與其它民族溶為了一體,相互依存,相互幫助,我覺得這才是人類進步的體現.中華文明只有沿著這條路線發展下去,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民族進入華夏文明的血統,比如現在的滿族蒙古族等同胞,也逐漸溶入了華夏文明的體系,成為華夏文明不可缺少的血液.
另一邊,像美國,各形各色的膚色的人統稱為美利堅民族,只要認同美國的憲法和價值觀,就可以統稱為美利堅族.而我們中國,只要認同華夏文明和價值觀,就可以統稱為華夏族.只有那些保護野蠻落後,自私自利的人,才一門心思搞民族劃分和民族對立,這樣的人是阻礙人類文明的進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剝奪其它民族的生存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