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氏為什麼起源大都是上古帝王的姓?
趙氏之先出於顓頊帝
錢氏源於有熊氏,出自周朝顓帝裔孫彭孚
孫氏源於姚姓和媯姓,舜的後裔
王氏源於姬姓
就連一些不常見的姓諸如佘,子,晁等等很多姓氏的來源,祖先要麼是三皇五帝,要麼是商周子裔。除掉修撰族譜的時候拉個顯赫的人名當祖宗的原因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族譜是個好東西,記載了普通人是如何絕嗣的。復旦大學歷史研究所陳熙《延續香火的理想與普遍絕嗣的現實——基於家譜的人口數據》統計了清代福建西北山區松源魏氏家族的香火,其族譜記載詳細,修訂次數多,地形屬於盆地,受外界影響小。統計的結果與我們的推測是大差不離的,才幾代而已,就有十分之九的初代斷了後。
在清朝267年的時間裡,松源魏氏出現了以下情況:
清初,松源魏氏共計169名男丁。
第一代繁衍時,淘汰了43.8%的支脈,即只有95人留下了後代,其餘74人斷後。
至第二代,則累計淘汰了62.13%的支脈,起初的169人中,已有105人斷後,有64人還有後代。
到第三代,淘汰了71.60%的支脈。此時,松源魏氏的絕大多數支脈(121人)已經斷後,只有48人有後代。才第三代,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然而整個松源魏氏的人口是不斷增長的,最終是有1360名男丁。由此可知,歷經數代淘汰之後留存下來的支脈,更容易留下後代。到1917年,初期的169個支脈中,有86.39%斷後。即,清初這個村鎮的169個男丁當中,到民國初期,只有23人還有後,其餘146人均絕了嗣。
這個村莊最終有1360名男性,這與我對於我們村的印象是相同的,村中大片居民擁有共同的五世祖,證明當年同時代的本族人是斷後的。我們如果把眼光放長一些,再搞個1000年族譜研究,情況就會變得格外複雜。我們會發現,類似松源魏氏這樣的,在戰亂時可能會被團滅,遇見災荒可能死絕。唯有開枝散葉遍布各地的,才會留下後代。歷史上完全不缺導致「十室九空」的戰亂和災荒,清代是中國人口增長最穩健的時代,血脈傳承尚且如此,就不難想像其他時代的情況了,說留存率萬分之一絕不為過。
經分析,影響松源魏氏香火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生育子女數
②妻子數
③社會經濟地位
④過繼
試問,上古帝王缺哪個?平民屌絲哪個佔優?
我曾說過,古人三妻四妾的那是富戶,三宮六院的那是帝王。一個人佔了好幾個媳婦,剩下的只好斷後。歷史上很多縣都是著名光棍縣,有的縣適齡男丁一半打光棍。而與此同時,帝王中,宋徽宗85個子女,康熙97個孫子,光緒沒有後代不要緊,畢竟支脈繁多,其他王爺頂上。某大族後代人丁興旺,遍布全國各地,某地絕嗣,其他地方還可繼續繁衍。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到明朝結束的276年間,他的直系後代達到了數十萬:
圖:明朝各時期流淌著朱元璋血脈的人員人數(明朝宗室人口數量變化)
明朝人口統計說法不一,根據《明史》的記載,朱元璋時期明朝人口6000萬左右,到中期和後期,人口還是6000萬左右(有些學者認為增加到了1.9億左右),但無論如何,是比不上明朝宗室的膨脹速度的,他們霸道地取得了更多的生育權。朱姓的同學一查,查到自己是明朝某王之後,再往上推就是朱元璋,是很常見的。所以我們推測,上古帝王也是這麼繁衍的。有個別帝王十分能生,子孫繁多,後代們根據自己所處位置、官職、國度等區分身份,定下了本支姓氏,成為了現在中國姓氏的主要來源。
至於上古時的其他人,多數早就絕後了,還有極少部分奇蹟,至今還有後代。還有一種可能,上古其他部落早就被屠殺乾淨了,男丁為奴,女性被納。然而,即便是最終取勝部落的上古帝王治下的平民,也基本都因千年的戰亂和災難而絕後了,能有後代的絕少。帝王因很能開枝散葉,將子孫分封各地為國君,各國國君繼續填充後宮釋放人性。自然而然的,到現在還活著的國人,許多都流淌著上古帝王的血脈了。
大家肯定聽說過一句話 「富不過三代」,說的是祖上曾經闊綽過的人,經歷過幾代繁衍之後,有很大概率跌落回一般人家的窮困窘境。
但很多人肯定沒聽說過另外一句叫做「窮不過五世」,有人覺得這是說如果你目前窮困潦倒,不管怎樣五代之內有很大概率翻身,但實際上在古時候如果你真的窮困潦倒,那你的後代(如果有的話)有很大概率在幾代之內絕嗣(或者饑寒交迫而死,或者找不到老婆光棍一輩子,當然也有可能是沒有男性後代,因為姓是跟著男性走的)。
這就是血淋淋的現實。
接下來正式回答問題:
- 為什麼中國的姓氏起源大都是上古帝王的姓,因為在遠古時期,人類茹毛飲血,物質資源極其不豐富,只有強盛的部落才能殺伐四方,發展壯大,而相比起部落中的普通人,只有帝王首領才有足夠大的權利佔有大量女人,也有足夠多資源將這些女人替他生的孩子撫養長大,所以他的Y染色體(等同於姓氏)比起其它普通人的Y染色體有足夠多的可能代代遺傳下去,開枝散葉,至於普通人的Y染色體呢,可以想像,大都滅絕了。
-現如今的基因工程的發展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印證了這個問題,
- 根據復旦大學李輝教授的對中國人Y染色體的分析,具有O3特徵的就佔據了總人口的一半.這些O3,具體分為3種:
1、O3A4002611,今天所有測Y染色體單倍體為O3A4002611的人,都可以追述到約6700年前的同一個男性祖先,(即,有這個基因型的人,是約6700年前的同一個首領的後代)
2、O3A3cm134, 今天所有Y染色體單倍體為O3A3cm134的人,都可以追述到約6100年前的同一個男性祖先。
3,O3A3c1m117,今天所有有這個O3A3c1m117的人,都可以追述到約5000年前的同一個男性祖先。即這種基因的人都是這一個男性的子孫繁衍的後代。
- 據記載:「伏羲氏落而炎帝興,炎帝落而黃帝興」。考慮把民間把伏羲定為人文初祖,並有伏羲女媧造人等傳說。可以推論,6700年最早的那個就是伏羲部落的首領。
其後,應該依次是炎帝部落首領,他姓姜。
再後之是黃帝部落首領,他姓公孫,後改為姓姬。
黃帝是最近的一位(這可能也是黃帝的名氣和姬姓分支及數量都更盛一些的緣故吧)。
因此,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這不單是文化上的,因為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科學的預估是14億人中至少有6-7億人),確確實實就是幾千年前這三個超級始祖的後代。
到東漢末年,漢高祖劉邦和他哥劉交的直系子孫約有100萬人,連一個賣草鞋的劉備都能追溯到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為啥,因為光劉勝就tm生了120個兒子。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直系子孫數量都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在世的)這才幾百年時間,所以,你周圍的大多數人,在幾千年前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現今東亞大陸上的幾乎所有人,其實也不過都是五萬九千年前走出非洲的某個男人的後代,而地球上的所有人,也不過就是最早離開樹木,在平地上生活的猿猴的後代。他們做出的選擇或者產生的變異,造就了現今的你我他。
這不是神話傳說,科學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
統一回答一些人的質疑
1.有人說為啥只討論y染色體,人有那麼多條染色體,y染色體滅絕了還有別的呀
因為題目問的是姓,在中國,自從進入父系社會之後,姓從來都是父傳子子傳孫的,這和男性獨有的y染色體是高度相似的,所以我基本上把這兩者做了等同。也許你生了女孩,把你的其餘染色體傳了下去,但只要你沒有男性後代,這條y染色體就斷了,滅絕了,相當於你這條姓氏就此打住了。
如果你的y染色體上的特徵點和黃帝部落或者炎帝部落亦或伏羲的那個突變點對上了,那麼從科學上來講你就是炎黃部落的後人,往上數200多代,你的祖先就是三皇五帝本人,不論你現在姓什麼,這就是科學。
女同胞們,對不住了,你們有線粒體但沒有y染色體,在這裡不討論了。
2.還有人說普遍意義的姓氏是戰國之後的事兒了,往前只有貴族才有姓氏,而且很混亂沒有統一的規則,這也不妨礙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其實我們已經把他等同於父子之間的遺傳關係了,上古時期姓氏可以混亂,但並不會影響通過y染色體的特徵值來證明你本人有較大概率就是炎黃子孫這個事實。
說句得罪人的話,現在活下來的人祖上都是貴族,都是有本事的人,屌絲基本上都死光了,為什麼?上下五千年無數天災人禍水旱蝗災戰亂,沒本事的早就被老鄉借人頭來記功去了,能把血脈流傳到今天,沒點本事的早就斷子絕孫了,所以請以自己的血脈為榮,這是你的祖先當年或者花了好大代價才流傳下來的 ( "ω" ) (?°з°)-?
人類從原始社會一直能繁衍到今天,似乎是一個必然事件。但是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偶然的一件事情。想想我們500年前祖先,他(她)的後代要在500年間每代都能連續不斷的傳下去,不管饑荒還是戰亂。如果試想1000年前、2000年前、5000年前、1萬年前的祖先,他們有個後代在今天是不是都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件。
這個偶然性我們可以用一個數學模型來說明。在基因遺傳學裡邊有個Wright—Fisher模型,這個模型最簡單一種是說假設我們最開始有2N個基因也可以說2N個祖先,每個祖先是否有下一代後裔完全是每次隨機選擇,而且每代的人口數量都為2N假設不變。
假設t代有個祖先i,在t+1代他(她)有k個後裔的概率為:
很顯然是個貝努利實驗。當2N比較大時候這個概率近似Po(1)的柏松分布:
任意1個人在一代之後沒有後代的概率是多少呢?
也就是37%的人一代之後就沒有後代了,而一代之後有後代的祖先比例是1-37%=63%。
假設我們在15代之前有1萬個祖先,這1萬個祖先在15代之後還剩多少人有後代呢?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最簡單的模型,僅僅有10個人的基因可以傳到15代之後,而15代後的1萬人僅僅也只有10個共同祖先。而大多數祖先的基因(10000-10=9990)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在今天已經沒有了後代。
15代如果按每代30年算也才 15*30=450年這麼短的時間,而要讓1個人在幾千年後還有後裔那一定是非常偶然和低概率的事情。但是Wright—Fisher模型只是簡單的理想模型,模型中假設每個人有後代概率是相同的隨機事件。但是在歷史長河中1個人有後裔的概率絕對不是平等的,如果1個人在某代地位顯赫比如是帝王將相,他會有大量的子孫那他有後裔傳的今天的概率大大增大。所以也就是說為什麼很多姓氏和家譜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帝王,這在邏輯上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今天每個人如果上溯歷史,大多一定都是名門望族望族的後裔。
漢朝的劉邦絕對的這方面的成功人士。Y單倍型O-F155類型非常有可能是劉邦的Y染色體基因類型,他的後代到今天大概有多少人呢?23魔方有數據統計大概占劉姓的8%和漢族人口的2%。據有關數據統計,兩漢統治時期,劉邦後代的數量就已經高達了八萬人。而西漢人口也就大概6000萬,也就是說在西漢劉邦已經讓自己子孫數量佔中國人口千分之一以上。
參考:
1、風虎雲龍:一個姓張的男人的Y基因可能和隔壁老王的Y基因一樣嗎?
2、Jotun Hein.2005."Gene Genealogies, Variation and Evolu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咱們從演化的角度上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假設古猿從來沒有耳朵,從來都不知道聲音是何物
這時候突然有一隻新生的古猿基因突變出一對耳朵
有了耳朵,它就更具有競爭力,它就更能獲得食物
它食物越多,它就更能養活許多老婆,甚至雌性開始倒貼
因為它有耳朵了,所以它的後代也有耳朵,它的後代和其它古猿後代相比就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
別的古猿吃也吃不飽,打也打不過,也沒雌性跟它交配,就算是偶爾有雌性跟它生孩子了,生出來的還是沒耳朵
所以,漸漸的,沒耳朵的古猿越來越少,最終滅絕,再所以剩下的古猿都是第一個突變出耳朵的那位的後代,全部是它一個的後代
記住,只是它一個的後代,其他同時期雄性古猿全部競爭失敗
為什麼別的古猿不突變出耳朵呢?
因為突變是個隨機性很高的事件,並且概率很小。
兩隻古猿突變出同一個性狀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所以只可能是一個的後代
當然了,我只是假設這個例子,耳朵這個器官出現得很早,並不是古猿時期才有,便於理解假設了這個例子。
看到這裡,你大概能明白了吧。
當年只可能有一個祖先突變出耳朵,我們只可能是他一個人的後代。
當年只可能有一個祖先突變出眼睛,我們只可能是他一個人的後代。
當年只可能有一個祖先突變出鼻子,我們只可能是他一個人的後代。
就因為兩個同時期的相同物種做出同樣的突變幾乎不可能發生,所以事情才會如此殘酷。
有了優勢就有了食物,有了食物就有了交配權,誰掌握了交配權,誰就有大批量的後代。
現在,我們開始說正題
為什麼大部分姓氏都來自上古帝王?
因為上古帝王掌握著當時人類最強大的權力,也就包括交配權。
黃帝部落有個首領叫黃帝,有個農民叫張三,如果你是該部落的女人,你願意跟誰生孩子?
張三沒人要了嗎,不一定,張三雖然是個農民,但他好歹是人,部落里還有個叫李四的奴隸,他被其他人當成牲口。
那些被黃帝挑剩下的女人會留給張三一些,張三也有一些交配權。
至於被當成牲口的李四,部落里的正常姑娘肯定不會看得上他,他想交配的話只能找同樣被當成牲口的女奴隸了。
李四是奴隸,大概能養活一個孩子一個老婆。
張三是農民,大概能養活七個孩子三個老婆。
黃帝呢?他的老婆孩子不計其數。
所以,在那個年代,李四的兒子自然不如張三的兒子,張三的兒子又自然不如黃帝的兒子。
又過了幾百年。
李四的後代實在是找不到老婆,滅絕了。
張三的後代不成器,有的淪落為奴隸,佔據了李四之前的位置。
黃帝的後代非常多,有的繼承了他的權力,有的不成器當了農民,或許不成器當中還有更不成器的也當了奴隸。
但黃帝的後代就算是當奴隸也一定比張三的奴隸後代具有優勢,更別說已經滅絕的李四家族了。
越是這樣,黃帝的後代就越多,他的姓氏也就流傳度越廣。
有一天大家發現漫山遍野都是姓姬的,於是大家說,咱們再分分吧,都姓姬該認不清了。
於是就有了從黃帝演化出來的諸多姓氏。
黃帝如此,大禹如此,商王如此,周王如此。
就連平頭百姓也如此。
全中國都能看到劉家村、趙家屯之類的村子,不是因為姓劉姓趙的故意聚在那裡
是因為他們逼得村子裡其他小家族討不到老婆而滅亡了。切,一大堆查族譜找帝王祖先的,我真的是看不起你們
往這看
XY,中國的姓氏來源是個很大的研究課題,歸納起來有很多,我只說我知道的。
1,遠古人以象形為部落圖騰,圖騰演變為文字,文字變成姓,於是這個部落的人都一個姓。很合理,原始人沒有一夫一妻制,也沒有亂倫的道德枷鎖。
2,社會制度複雜之後,王上賜姓。
3,戰爭年代王公貴族失勢,平民被誅九族,為躲避追殺改姓。
4,民族融合期間發明新姓。
5,某人頭腦一熱自立門戶,據我所知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就是這種,在現代這種事情也不少。
6,某世外桃源,時間久了以地為姓。
綜上,這裡面到底題主說的這個種類佔多少,我不知道。不過要猜測原因的話,我覺得越是古代發展壯大的大家族,越不容易在天災人禍中滅族,所以流傳下來的姓就多一些。
先說一個小常識:「百姓」一詞最初指的不是草根屌絲,《尚書盤庚》說的明明白白,只有殷商的大貴族的才能有姓,百姓就是指有姓氏的貴族,而草根是沒有姓氏的。
姓氏一開始的時候,功能只是「明貴賤」。
所以,上古時候草根沒有姓,當然中國姓氏只能全是上古帝王的姓了。
就這麼簡單!
但是要把姓氏的起源和發展說明白了,這個話可就太長了。
一、姓是怎麼來的?
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體現哪裡?體現血緣上!
血緣就表現在姓氏中了。
如果我們姓氏不是上古帝王的姓,華夏血統豈不要真的消亡了?
就從炎黃說起吧。
1、姓是什麼?
姓是圖騰!
圖騰來至於印第安語,原意為「超自然保護神及其親族」。
炎黃時代正好是母系社會的時代。當時社會結構還是部落的形式,一個部落為了區分與別的部落不同,就要有自己標誌,這個標誌就是圖騰,也就是」姓「!
這點,李玄伯先生《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還有郭沫若的《甲骨文文字研究》都有說明,現在甲骨文現存的部落圖騰有二百多個字,也就是說,在商之前,至少有二百多部落。
因為是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統一的了中原地區,黃帝部落及其後裔先後立國70,繁衍600多姓氏。
炎帝後代建20國,繁衍247個姓。這八百多姓,與其他民族融合的過程又發展了8000個姓,所以,我們是炎黃子孫。
別的部落要麼被消滅,要麼融合進炎黃部落,所以,上古的姓氏都是炎黃的。三皇五帝其他的,哪個不和炎黃沒有血緣關係,所以,我們中國今天的姓氏,當然就是上古帝王的姓了。
2、姓的功能是什麼?
我們首先要了解上古時候社會婚姻狀況。
炎黃時代已經是對偶婚,人類在兩性關係方面不僅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間的兩性關係,而且還逐漸排除了血緣較遠的兄弟姐妹間的兩性關係。人們在婚配對象上的選擇越來越慎重,群婚制逐漸被排斥。
(我在這裡不多講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講的很清楚。)
所以,這個姓的目的排除了群婚、亂婚制,同姓之人不能通婚,這就是「正姓」。
二、氏的由來
一個部落發展的越來越大,當然就要分成若干個小部落,這就是氏!
傳說皇帝24子,得姓者14人。現在考古學發展了,再不要以為三皇五帝只是一個人,他們的兒子有了不同姓氏。
其實黃帝、炎帝只是部落的 帶有「人格化」名稱,不是一個特定的人。道理是什麼,這裡不科普,不太清楚的人,自己去看看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
炎黃部落大了,就分成了各個小部落,星棋羅布在中原大地上繁衍起來。
這時候就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概念「胙土命氏」。
當進入夏、商時候,當時社會組織結構就是分封制,其實就是「封建」制度。非歷史專業人,可能有點不清楚,看看易中天的論述,我再不多說。
那些得到封地的小部落,也要有個名字,這就是氏。
特別到了周朝,周天子分封天下,建立各個諸侯國,諸侯又將自己國土進行了分封,給了公卿大夫。公卿又進行了自己土地分給兄弟或家臣,如此層層分封,支系越來越多。
以楚國為例:國姓為「羋」。
楚國乃炎帝姜姓一支,證據之一是炎帝神農氏的先祖以游牧為生,與羊關係密切,羊是其族號標誌。炎帝姓姜,姜字便是上羊下女,羊是其族號標誌,女,代表當時母系氏族的歷史痕迹。在古代羋發音同與羊的叫聲 ,羋就成了楚國國姓。
後來分封時候,楚國的先族胙土命氏,就以熊為氏。所以楚國國姓就是:羋姓熊氏。
熊氏又把自己親族分封了三大氏,這就是楚國三大國姓-------昭、屈、景。後來,楚國兼并45國,得要重新分封,於是就有了庶族的羅、鄂、督、申、龔幾個氏,巴郡蠻酋分封了朴、襲、度等七個氏。巴南有六個氏:盤、冉、元、田等。
說個典故:楚穆王有個兒子叫做沈尹子桱,因為他擔任過「沈」這個地方(今河南汝州汝陽縣東南)的尹,「尹」在甲骨文中同「君」,指的最高管理者。所以,子桱的姓就是羋,氏就是沈尹。
沈尹有個後代可了不得,叫做沈尹諸梁,簡稱沈諸梁,,因為他封地在葉,功績很大,被稱為葉公,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葉公好龍的葉公。這個葉公,姓羋,他的氏有自己先輩的沈,也有自己的氏------葉,他成了葉姓的始祖,今天姓葉的人,除了滿人改葉之外,全是他的子孫。所以,就有了沈葉不同婚的這種習俗,在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乃至台灣等地仍沿襲至今。
一個羋姓,最後分出來那麼多的氏,從另一角度就說明為什麼中國姓氏起源上古帝王的姓氏。
當時只有貴族才能有姓,這代表著血統。也只有貴族才有氏,這代表著出身。
至於老百姓,只能有名無姓了。
所以,唐代的劉恕的《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三、姓氏的合用
什麼時候才把姓和氏混為一談了呢?
正式的文獻是司馬遷的《史記》。
因為經歷春秋戰國、秦滅亡以後,分封制度瓦解了,多少個貴族被打倒了,淪成平民,有多少個平民出身的人取得的了地位,姓氏不再是貴族的專利了。所以,平民才開始用姓氏。
也就從漢開始,為了區分名字的貴賤,於是出現名字用單字的說法。有地位人只有一個字。例如,劉備,曹操,孔明等,姓後面只能有一個字了。
中國開始進入門閥制度以後,這時候,中國姓氏地域布局慢慢就成了今天的特點。
總體來說,中華的血統還是沒有亂,主要區分為「僑姓」:王謝袁蕭。吳姓:朱張陸顧。郡姓:王崔盧李。關中姓:韋裴薛柳楊杜。還有代北姓,及其虜姓,這幾個大種類。
這幾個種姓基本發展基本上可以看出我們歷史的發展特點,這話說起來可就太長太長了......
然後在這幾個主要地方的姓上融入少數民族的同化的姓,也就成了今天我們中國姓氏分布的特點。
當然我今天所說的只是姓氏的大概的發展過程,其中還有很多因素。
綜合以上,中國姓氏當然都是出於三皇五帝。
至於為什麼姓的人數不一樣,那可真不是草根娶不到老婆,貴族有繁衍能力的。因為到了秦以後,姓氏已經不在貴族地位的象徵了,這就要從中國宗族制度特點說起。因為與問題無關,所以,不再解釋。
不喜勿噴,實在沒有時間和您辯論,中國姓氏發展太複雜,寫成書都要厚厚的一本。一篇文章真的說不了太細。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原來每個人都是王侯將相的種。。。大致有這麼幾個因素吧:
1、古代尤其是上古時代很多平民老百姓很可能就沒有正式的姓氏名字,都只是按照排行、小名之類稱呼,如同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事實上這種情況還是很普遍,後來人的姓氏很多就跟了現成的貴族的姓氏,好使嘛。
2、古代的貴族很多都分封到各地,比如周代的分封制,部族之間又和當地人聯姻,血脈就四處擴散。往往先秦時代滅國而存其祭祀,保全了很多王族,給以良好待遇。亡國的很多民眾和貴族也都使用國名、部族名作為姓氏。況且貴族們生的多,繁衍速度很快的,而平民窮的可能很晚才成婚,更多的沒有子嗣,絕嗣的可能性比貴族要更大。
3、中國人特別喜歡攀附,很多人發跡後往往追認改動自己的族譜,類似的實例數不勝數。如先秦時期楚、秦、吳、越等國很多都有很悠久的聖王攀附的世系,後代亦然。
4、民間後來使用的姓氏有些自己取的往往比較冷僻,流行適用人群不多,難以代表主流。反觀常見姓氏先秦時代張、李、趙、董、王、馬、孫等已經逐步出現使用,王子王孫們分支多了,也會有自己的姓根據封地、德行、爵位
窮人都不可能留下子嗣,老婆都不一定娶得到
百家講壇之《百家姓》,錢先生講的很詳細
好的,一點都不酷炫。
突然想開(抖)個(個)腦(機)洞(靈)——
我想
這可能就是中國重男輕女的來源吧!
畢竟——
家裡都有皇位要繼承啊!
這些姓的起源,有可能很多是假的
舉幾個例子
中國四大姓——張王李劉,他們的起源分別是
張——黃帝孫揮之後
王——大部分自稱周王后裔,也有自稱田齊後裔的
李——皋陶(曾任理官,理=李)
劉——唐堯後裔劉累,或周王后裔劉國
然而最早的一些史書並沒有證實這些說法。
現在人們信奉的這些姓氏起源大部分是族譜興起之後才出現的。族譜是真是假,很難信啊。我想起單立文在賭俠里說的「你說你是賭俠徒弟,我說也可以我乾哥哥是戈爾巴喬夫」。而且當時大家也都信了他是賭俠徒弟的假事實,真的賭俠徒弟陳刀仔反而無力證明自己。
我姓劉,我更相信我是出自周王室後裔劉國的說法,因為以國名為姓的趨勢比較符合古代歷史的發展。而不是唐朝的人寫的什麼「中國的馴龍高手劉累」後裔。
而且其中一些姓的來源太過牽強。比如李。李=理?那姓塗的人是否都是大舜後裔了?(舜做過司徒)事實上涂姓來源比舜早的多。
正如 @豆子 所說,普通人往往很快就絕嗣,只有大富大貴的才能留下比較多的後代。現在的每個人往上追溯,都有很大幾率是帝王的後代。
所以啊,阿Q正傳里,他說「我祖上也闊過」,有極大的概率是正確的。說他不配姓趙的舉人老爺實在是太武斷了啊。
不太同意高票的一些觀點,大約跟題目關係不太大。
事實上秦朝以前,中國的姓氏制度非常複雜,有姓和氏的區別,姓其實相當於部族分類,因為當時的姓一共就十幾個,基本上來說是部族首領的兒子領一個姓,帶著一批人就分出去開疆拓土了,遷居到了某個地方繁衍生息,後來演化為分封。除了這些有地位的人以外,其他人是沒有姓的,很可能只能跟著部族首領姓,這樣保證同一個部族裡的人不近親通婚。除了姓還有氏,類似於封號,貴族有了自己的領地或者官位之後,就另起一個氏,以區分主幹和旁支,女人和普通男人是沒有的。比如呂不韋就姓姜,呂是氏;秦始皇嬴政是嬴姓,趙氏。氏就更混亂了,因為每一代都可能新起,中間很多可能也是重複的。
後來秦漢之後,姓氏合一,有的人用氏為姓,有的人以之前的國家為姓(比如齊楚燕趙韓魏),就開始有今天的百家姓了。實際上究竟源於誰是不可考證的,但是哪些氏有人用過史書上都有記載,那就默認來源是最初的某個氏,再往上就只有那幾個姓了,幾個姓都是部族首領的兒子,再往上當然就是黃帝炎帝祝融這些了。實際上也許自己的祖宗實際上是首領身邊的跟班的,哪天偷偷綠了首領兒子生下的呢,上古時代民風開放,太后都公開養男寵,史書還記著呂不韋把自己懷孕的姬妾獻出去生了秦始皇呢,哪有那麼純潔的血統關係。而且後來還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改姓了,還有少數民族歸化改姓的等等。族譜這種就是圖個面子,沒人深究這些的。
關於DNA,發現許多回答中有誤解,實際上用Y染色體追蹤的研究是很不全面的,Y染色體失傳了不代表所有基因都失傳了,僅僅是沒有男性單傳而已。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爹,但是好幾個人可以是同一個爹,卻沒有哪個人有好幾個爹的,所以人口不變的話每一代往上數都肯定會少掉好幾個Y染色體的,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僅僅是有的人的基因靠兒子傳遞,有的人的基因靠女兒傳遞而已。
前面回答講的已經很清楚了。我只是想再加一個問題:由此如何預測一夫一妻制在未來造成的影響?
因為上古的平民沒有姓
你以為自然選擇不發生在人類社會?
推薦閱讀:
※台軍戰鬥力如何?
※為什麼《假面騎士》與《奧特曼》之流的特攝在大多數中國人眼裡就是幼稚的代名詞?
※如何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甘比亞恢復外交關係?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才女?
※如何看待比利時國際鋼鐵會議大陸代表團要求台灣離場這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