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關於「聰明人不會被考試玩弄」的說法是不是一種太過「主流價值觀」的觀點?
蔣方舟說:「聰明人不會被考試玩弄。」但是「聰明人」的定義是不是太過世俗?真正有智慧的人為什麼要選擇適應而不去改變呢?
這是不是類似於魯迅文章里《聰明人傻子與奴才》中一味勸奴才要「適應」的那個聰明人呢?
在知乎我也看到太多這種價值觀,從「勵志」的角度,勸你要適應不公平的環境並且如魚得水,如同芥川「既深惡痛絕又同流合污」,卻沒想到要改變不公平。
可能我的看法有些偏激,請大家分析並且解答,謝謝!
來來,讓我們來說說蔣妹妹吧。
先從引用的這話說起:
蔣方舟說:「考語文很簡單,你一定要搞明白那個出題的人在想什麼。」有時考完試,和同學一起討論時,她一邊「罵試題」一邊推論:「出題這人,起碼50歲以上,文革過來人,喜歡看《讀者》。」「出題的這個人,是女的,小資情調。」「出題的這個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對於「如果魯迅來參加高考,也不會及格的」說法,蔣方舟不同意,她說:「聰明人從來不會被考試玩弄。」
》》從這些論斷來看,也許有人會感覺不適,卻很難反駁它。
但,是的,我認同她的這種解釋,我認為無須反駁,她說的是對的。
即使你是做物理題,你也需要知道一些潛規則,比如」光滑「等於」完全無摩擦「之類的,比如數學中的」或「有時包括了」OR「和」AND「的兩種意思。
即使是理科中的這些規則,我高中時都經常不太明確,我記得很多次都在重複這句話」再光滑的平面也不可能完全沒有摩擦「,因為老師一直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些規則,只是在解題的時候遇到這些字眼,就會說」在這裡它就表示無摩擦,它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我也就認為」只有這時才是理想狀態,其它題目里可能就不能這樣了「。
當時,我還會笨笨地想:為什麼總要在理想狀態下來出題解題?現實就是現實,根本不存在理想狀態。
看,這就是不聰明的表現。
老師一直沒有告訴我們:很多情況如果不是理想狀態就根本沒辦法出題,也沒告訴我們那些被忽略的東西是在什麼數量級,什麼數量級的東西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作為一個高中生,不只是能按要求解題,還能想到這些為什麼並能很好地解答,我覺得可以算是個聰明人。
有時,即使是做理科的題目也會不太明白出題者到底想問什麼。因為有些問題問得很奇怪,又好像很難計算出來,或者有些已知條件或者問題有歧義,笨笨的我也常不知所措。
現在回想起來,主要原因還是見的題目少,看的答案少。如果見得多了,就不會有「問得奇怪」的情況出現,所以,這其實也可以算是不聰明的表現。
相對來說,語文里那些作者當時在想些什麼,某句話表達什麼意思,怎樣的作文老師才會給高分之類的,在我看來好就是更加難捉摸的事情了。
缺少閱讀,缺少與各種人的交流,缺少見識,有時真的很難猜到出題者想考什麼。
這確實也是一種能力,猜不到也是不夠聰明。
當然,除了我這種笨笨的猜不到出題者在想什麼的人之外,還有一些人明明知道出題者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明明知道怎樣寫可以得高分,但是,他們卻覺得那樣回答顯得很傻,於是選擇了自己認為正確的答題方式。
在這種人心目中,除了聰明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尊嚴。
必須承認,聰明是很多人的追求,他們也樂於表現自己的聰明。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聰明人能很得心應手地讀懂領導的意圖,並及時地給予領導所需要的東西,於是他們一步步高升了。
中國,其實不乏這類聰明人。
從最近 @蔣方舟 在博客里的一些文章來看,她也確實一直在做一個」聰明人「。比如有些時候她知道讀者要的就某個話題,要的是美女作家就某個話題來說兩句,這就夠了;於是她滿足了這些人的需要。
...................
說回樓主在補充問題里說到的「改變」。
必須承認勇於去改變而不是適應不合理的現狀的人是少數,而且我們也無權要求他人去改變,因為這樣風險比較大,對改變者的能力要求比較高,並且效果很難保證。
我敬佩這種勇於改變不合理現狀的人。
在這裡,講到了三種人:
一種是聰明人,他們能適應各種環境的需要;
一種是很要尊嚴的人,他們不願去適應不合理的現狀,可能他們並沒有什麼能力去改變,也可能因為這種自尊的存在而讓他們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更多的財富,但他們還是選擇了尊嚴;
一種是勇於改變的人,他們是行動派,對現實不滿就勇於改變;在不合理的制度面前他們不是讓自己屈從,而是試圖通過改變制度從而讓聰明又要尊嚴的人有發展的空間。如果他們成功了會是英雄,失敗了卻不一定會被認為是烈士。
我說不好自己是哪種人,但聰明絕不是最高的追求。
蔣方舟說:「考語文很簡單,你一定要搞明白那個出題的人在想什麼。」有時考完試,和同學一起討論時,她一邊「罵試題」一邊推論:「出題這人,起碼50歲以上,文革過來人,喜歡看《讀者》。」「出題的這個人,是女的,小資情調。」「出題的這個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對於「如果魯迅來參加高考,也不會及格的」說法,蔣方舟不同意,她說:「聰明人從來不會被考試玩弄。」
網上搜到的原文,看看人家的立論,明顯蔣方舟所言的「聰明人」,是類似文學界的福爾摩斯,靠著自身強大的文學素養可以反推出出題者的情況,明確了出題者的意圖就能很好的答題了,蔣的這句話就是——考語文,你不知道出題者到底在想什麼,只會瞎打,那就是被玩弄了。考試唄,形式上重視它,戰略上輕視它。
看看你們這都在聊的什麼亂七八糟啊,完全就不懂了,還談價值觀談制度。能好好尋思人家文章在寫什麼嘛。
這是一句看似正確的廢話。
因為,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聰明人」。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天才和傻瓜的疊加態。可能有的厲害人物(比如沃倫巴菲特)是99%的天才和1%的傻瓜的疊加態,普通人是10%的天才和90%傻瓜的疊加態。
但是,就算是巴菲特這樣的厲害人物也在最擅長的領域虧損過,也作出過錯誤的投資決定。
每一個人都擁有的傻瓜成分確保了應試教育危害之普遍。
先做一個定義:【公平是一視同仁的程度,效率是分數和能力的相關程度。】
高考,值得稱讚的是公平,值得詬病的是效率。高考可以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但是並不是選賢舉能的有效手段。
如果最理想的評價體系里,能力和分數的相關性是1的話,高考這類的評價體系說不定只有0.5。以0.5的相關性做預測的話,分數擬合能力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許多偏離。
【同時這裡的討論只考慮評價體系,不考慮培養體系,所以暫且忽略教育資源不均帶來的培養體系的不公平。】
「聰明人」無論多聰明也得或多或少地會被這種低效率選撥拖累。
「傻瓜」在應試選撥系統中則會喪失所有免疫力,被教育系統培訓成考試機器。
當然,說考試機器是誇張的,畢竟,就像沒有100%天才一樣,我們也不是100%的傻瓜。但是,我們100%會受到(或多或少)應試教育體系的某些危害,這是毫無疑問。
聰明人能被這種論調玩弄?
有評論提到高考中的城鄉差距和走後門的問題,統一回答一下
首先,世界上絕無絕對的公平,每個人生下來的天賦就是不一樣的,有人生來就自帶學霸光環,天天睡覺照樣高分;家庭的條件背景也是不一樣的,比如瓜瓜等二代,脫離最大多數的人進行比較是沒有意義的。沒高考走後門進大學的有錢人和有權人更多,至少現在最蠢的和錢權不夠的還得乖乖高考。對於最普通的,成績中游的學生而言,高考是相對最不拼爹的,你盡可以舉反例,某某成績一塌糊塗上了XX大學,某某花錢,走關係上了XX大學,這些噁心的事情我高中時代見的太多了,但我仍然說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之一是因為它在比爛中還是不幸落敗了,有些不完全依賴分數的考試比這噁心多了(是的,我就是在影射)。高考肯定無法完全抑制這些走後門的人,但是有更好的制度能勝過高考么?中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所有非卷面的考試,都會變成錢與權的競技場,九品中正制下的拼爹社會才是有錢人和有權人的最愛,君不見校長推薦制么?「某同學氣質優雅,性格穩重,思想深邃,在人文社科上顯示出獨特的才華與人文精神,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分析判斷能力,她已具有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特將該生列為北京大學校長實名制推薦人選。」看見沒?這個理由就能上北大,你上哪說理去,它這每一條都是無法用硬性標準衡量的,說是就是,而且,這還是我國高考改革的方向,大學有更多的自主權,你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普通學生,你會比以前更開心么?高考的意義在於提高這些二代們走後門的成本,走後門的多,走不了後門的更多。歸根到底,高考像是一個留了狗洞的鐵門,固然有人鑽狗洞,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得乖乖掏出鑰匙,如果你連門帶狗洞一起拆了,那大家都得像狗一樣爭搶進門的資格了,最窮的那批人會吃更大的虧。
城鄉差距的問題確實對高考的公平性影響很大,一方面中國城市化進程導致了農村生源的減少,另一方面農村缺少優質的教育資源,城鄉學生的起點不在一起,但是沒有高考,農村學生恐怕大部分只能去默默打工,因為連媒體資源也是被城市人壟斷的,你死你活都發不出聲音,我認識的一個常談農村問題的媒體人就是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務農的命運,高考在這個問題上的作用更像遮羞布。這個問題不是教育本身能解決的,是更多的是經濟問題,算算農村和城市的GDP比值,再算算大學裡面農村和城市的學生人數比,高考簡直是這個國家最後的良心,堪比下水道啊(不是龍大媽的意思,請查《悲慘世界》原文),然後大部分畢業生還是被城市給收割了,成了新的城裡人。長期看,城鄉差距導致的高考的不公平性必然加劇,高考對於農村學生而言也會越來越不公平,這就是城市化的力量,後進城的人甚至連進城的資格都要爭搶,高考勉強能讓最聰明的那批體面的進城,這是國家和時代的悲哀。
為今之計,趕緊忽悠城市學校「減負」,丫們教育資源好,再玩命學三年,農村學生就真完蛋了。按我大江蘇的經驗,教育廳放假令不出南京,從寒假到暑假,就南京舒舒服服在家歇著,折騰素質教育,其餘縣市全部在補課,終於把南京給廢了,現在淪為江蘇的魚腩隊伍。有希望複製這套經驗的不多,因為江蘇畢竟還是比較有錢的,有錢就能養得起好的教育資源,河北這種就是個大號杯具。
題主還提到改變,我只能說,改變一定會有的,但是別指望得利者們會乖乖放棄到手的好處,這不符合人性,高考制度本身,也是反人性的,我相信你有足夠的資源,你也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繞開高考。
===============
我不太清楚考試哪裡不公平了,就目前而言,中國的高考是最公平的競爭之一,父母的錢與權在考試中毫無用處,我高中所在的競賽班不乏走後門進來的同學,他們的表現基本上都很糟糕,市長的女兒,大學校長的兒子,富商的兒子無一例外的被碾壓成渣。公平就體現在,你得分的能力是買不到,也不是官員一句話能給你的,你想拿高分,用智商和勤奮來換,我想聰明人應該會很喜歡這樣的規則。
對於任何一個生命體而言,首先都要先適應環境,否則連生存下去的機會都很渺茫,更遑論改造環境。你盡可以斥責,但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言論與此人本身的水平有關,喬布斯說他的產品西半球最好用,幾人能反駁?老羅說鎚子東半球最好,立即被黑出翔。沒錯,這就是人類社會的規則,勝利者才有評價的資格,你在考試的體系中勝出,你對這個體系的批評才會被認為有價值,否則你的憤怒都會被理解為抱怨。
嗯,只說這句話吧,前後文我也不知道,但只看這句話的話,顯然是不準確的。
所謂考試就是把自己放進別人設定的規則內,這時候你說不會被玩弄是太絕對了。如果考試規則設計得合情合理,並且得到嚴格執行,那麼當然是不會被玩弄。但假如規則設計得好,但沒被嚴格執行呢?或者規則本身就有漏洞呢?你到了人家手裡還是怎麼捏怎麼是。
適應別人的規則就意味著別人玩弄,區別只是人家願不願意玩弄你而已。說句好聽點的叫東食西宿,不好聽就是豎牌坊
順便這種心理現在很多體制內公知,某些一邊啃老一邊抱怨父母的也有
蔣老師本身就是個嘗了體制甜頭的人,要不是她母親背後運作,使得她以一個先鋒少年作家的形象被推出,就她高考那點分數能上清華?話說蔣老師也不是第一次犯這毛病了,能不能消停會?這分數她還好意思指點江山發支招高考秘訣呢...這是哪來的自信呀?
看蔣老師那邏輯混亂的演講(果殼那什麼才女市場),如果你懂點命理也能看出她真正有幾分才學在,話說蔣老師還能玩幾年,等28換運有你受咯呵呵。
所以她這有啥資格說考試是玩弄人,她自己不是靠她娘背後運作上清華然後被捧成天才少年作家領袖這個形象,她能有今天這事業?要是真瞧不起高考那有本事直接輟學選別路上來來證明高考玩弄人自有留爺處啊?一邊享受體制好處一邊罵體制討好別人。
不是說嘗了好處就不能評價,起碼你真體驗過高考玩弄人,或者不公平之處吧。全靠腦補和意淫來指點江山,要不每次都鬧笑話不能讓人信服。
這裡的聰明人應該指的有獨立思想的人,聰明人就都不被玩嘛,至少偏科就要被玩啦~
順便那些讀書讀傻的人很多就是揣測出題人意圖上癮後進入社會工作還被困在這種思維方式中不能自拔啊,什麼找中心思想,做閱讀理解找得分點,一定要上名人名論什麼的,這些行為背後一定有深遠的意義,好像所有作者都生活在無法直接表達自己思想的時代一樣~他的作品肯定涉及當時政局/暗示某人遭遇等等,所謂的毫無根據的腦補,其實都是語文閱讀理解找得分點技巧滲入自己頭腦中無法跳出來的延伸。
這些個完全符合蔣老師口中的」不被考試玩弄的聰明人「定義喲~
想指點江山,那你自己的起碼得有點說服力吧?類似的話:
真正厲害的人,體制算什麼?
這句話秒了我們這樣在體制內不如意的所有人。
高考都不能過的人,算什麼聰明人?
真正的聰明人,錢難道會是問題?
就提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聰明人」都是「不會被考試玩弄的人」?
換言之,「不被考試玩弄」是不是「聰明」的必要條件?
再進一步,有沒有可能,有一個考試,非常特殊,以至於有那麼一個「公認的聰明人」搞不定它?
如果上面的答案是否。那麼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聰明人,就是具有某種特徵、並且不會被考試玩弄的人。
有沒有覺得上面的定義很奇怪?
考試不過是某種「迫不得已」的手段,對幾乎所有行業/領域,單獨的「善於考試」一點兒也不make sense,為什麼會和「聰明」扯上關係?
夾帶私貨:無意在某個電視節目上聽蔣說自己是從流行音樂中了解到兩河平原的,頓時就覺得其眼界有點兒顯著窄了。你想多了,這句話不用刻意拔高立意。還是想證明自己聰明,一個從小被包裝成天才少女的人其實長大了最惶恐的的不過就是被證偽,所以她直到現在還有智力焦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幾年前入清華就一直在媒體刷自己的成績,怕別人說自己不聰明,特別是語文失誤考不好了,就一直強調數學還是很厲害哦,我不是死讀書哦,我一直研究學習方法,是一個聰穎的女孩哦!
我剛剛去翻了下原文,人家那明明就是赤裸裸秀優越的話你也信,還拿來考究?這不是鑽牛角尖讓人家不快嘛。
還有看了某人的答案我覺得很氣,揣摩出題人意圖這事在語文考試中頂多就是審作文題,這方法傻子都會。客觀題你去揣測出題人意圖,絕對瘋了。這憑經驗考積累就能迅速做完的事,你去費那個勁琢磨揣測,你這是要有無聊,有多大的勇氣才敢在考場上干這事。
居然還有那麼多人無腦贊同,是最近沒考過綜合性考試吧?在這裡蔣方舟對「聰明」的定義我猜是「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且不人云亦云」。考試在當下中國確實是相對公平的,給學生一個「基於單一標準」的競爭的機會。如果能夠意識到自己想要什麼,那麼他就知道考試對於自己意味著什麼;如果能夠不人云亦云,那麼就會明白考試對於個人成長的意義。如果一個人明白了這兩點,我想他應當可以清醒看待考試:既不輕視,又不過分看重。
排名第一的回答似乎沒有看到考試的另一些方面:- 基於單一標準。應當明白,作為個人,其所擅長的方面必然是多樣化的,人的興趣和愛好是能否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而考試的單一標準意味著,你必須在某些方面達到一定水平才能繼續在你所擅長的方向進行深造。在《看見》中柴靜提到,一個女孩考陳丹青的研究生,兩次考試分別外語和政治沒有過,最後在英國被一所大學錄取。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我確信這樣的考試是我國現代化的巨大阻礙。
- 標準權重不一。我今年參加江蘇高考,江蘇高考是3+2模式,意味著語文數學英語計入總分,而另外兩門課程為等級,我總分未達本二線,但是等級是AA,也就是說,由於我總分太低,等級對我上哪一個學校毫無幫助。我不知道這樣的制度設計有何意圖。
- 教學內容狹窄。這是考試單一標準的必然結果。
- 壓縮學生時間。
- 高考的地域制度性歧視。
蔣方舟是不人云亦云的,在《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中寫自己所見到的不同於韓寒的台灣,寫另一個我所不熟悉的民國,寫一個個典型卻不普通的年輕人。蔣方舟被北京大學自主招生錄取,我想也可以算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她說這番話似乎是在說:人是可以不被考試所限制所壓抑的,但是和之前的知友所提到的一樣,沒有人是願意被考試所限制所壓抑的,只是我們並不知道真正限制他們壓抑他們的是比考試更堅硬更強大的事物。
「主流價值觀」這個概念太容易被裹挾,不討論。當然每個人都可以玩弄高考,但是 你要足夠厲害,不知道這裡定義的「聰明人」是個什麼概念。
這是沒被考試玩弄人的自我YY
當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我特別反感看到這種自己是學霸卻不好好教別人學習方法比如怎麼對待錯題這類的、而是故作真誠的跟一群學渣說「聰明人不會被考試玩弄」,在我看來,這是在秀優越。
看到這問題突然第一反應是。。。城府深的人都知道。。。做第一名往往會遭人妒忌。。。所以這就是一場博弈。。。聰明人在平時會控制成績在中間水平。。。然後不引起別人注意。。。然後在最後的高考一飛衝天。。。那些抱怨模擬考考得非常好高考卻失常的人們。。。希望你們早日醒悟。。。不要繼續被這幫有城府的人們玩弄利用道德綁架。。。
她說的沒錯,她非常善於考試,這次她考人大的創造性寫作研究生得了434分,第一名,對她來說考第一真的是很輕鬆啊。
一句話而已,不至於上綱上線。
誰都曾想改變世界,卻發現改變自己都做不到。
還有就是,請給一個改變的理由,你確信改變後一定比現在好嗎?
有能力改變規則的人,會考慮這個改變應不應當,值不值得。
不想考試就想取消考試,然後指責別人「聰明人會適應考試」的觀點犬儒世俗,會不會有點自我;
覺得社會不公平,想改變社會,當然讓人敬佩,可也沒必要看不起別人適應社會並「如魚得水」的觀點——畢竟別人真的做到了,而你終究還沒有改變社會的不公呢。
說個事實,是不是離出題人越近的人越容易聰明
一個沒有寫作能力的人憑藉自己出版了書特招進清華 當然會覺得自己體悟到了很多
推薦閱讀:
※衡水二中是否會倒閉?
※我應該考電影學院嗎?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殿堂)就讀臨床(八年制)是怎樣的體驗?
※有因為看過龍櫻以後考上TOP3大學的人嗎?
※作弊與舉報作弊是很平常的事,為什麼引發如此熱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