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里的光圈和快門長什麼樣?

想要具體的構造哈。
那個漩渦狀的是光圈吧?可是我搜索「快門」也搜出一大堆漩渦狀的圖。快門只有捲簾狀、像一扇門那樣的嗎?


做了一個葉片式光圈和幕簾快門的簡化3D模型,供參考……順便吐嘈下不支持動圖真不爽……

大概就是這麼個結構了,細節神馬的就別太追究哈


——————————以下是光圈————————————————
分類的什麼參考wiki吧:光圈。
再補充些我知道的:以前大畫幅銅質鏡頭的年代,光圈是插片式的,你要多大的光圈就插進有相應大小圓孔的卡片(一些lomo相機和寶麗來風琴機也是差不多這樣的原理)。後來基本就都是葉片式的光圈。由一定數量的葉片拼湊成接近圓形的形狀。不同設計的單個葉片樣形狀都不一樣,總之遠比鏡身外看到的奇葩…有興趣可以淘寶搜一下圖片。
比如這樣的:

這種樣子蠻多的,就是單個葉片上有兩個鉚釘,凸起方向各不相同。
然後由兩個圓盤控制,其中一個圓盤是固定不能轉動的,光圈葉片的其中一個鉚釘固定在圓盤上作為轉動的中心軸。另一個圓盤就如這樣:

光圈葉片的另一顆凸起鉚釘就放置在這些滑槽里,這個圓盤是可以轉動的,在轉動的時候每個光圈葉片就會發生移動,從而改變光圈口徑大小。
光圈的結構很簡單(遠比快門簡單多了)有興趣可以幾十塊淘個破爛鏡頭拆解開來研究研究。

———————————以下是快門———————————————————————

快門的話,wiki說的不多,我多碼點字來介紹。早期就是人肉快門,即用人工遮擋控制鏡頭通光時間(所以只能完成較長時間的曝光)。後來就有了鏡間快門,顧名思義這是在鏡頭間的(搜下大畫幅鏡頭的圖片就知道鏡間的位置在哪兒了)鏡間快門粗粗看去和光圈葉片長得蠻像:

每個葉片都是扇形的,按順序疊起來。
開合瞬間:

但是機械結構就繁複多樣了,看看圖片就已經頭大了……不做深究了……有興趣請谷歌……
看圖請戳:compur/seiko/prontor雙反大幅鏡頭機械鏡間快門老相機維修理保養 這個淘寶鏈接里有許多鏡間快門的照片。

除了鏡間快門還有一種特別的鏡前/後快門(顧名思義在鏡頭前/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氣動快門。氣動快門如下圖所示,這是個compound快門。上弦後,鋼弦其實是一個速度,通過氣動快門線控制管內氣壓氣流變化(很玄乎…技術活)改變快門速度。

說氣動快門,鏡後快門估計沒幾人有印象,不過氣動快門線很多人應該眼熟,影視劇里出鏡率應該蠻高的:

鏡間快門最大的特點是它屬於全域快門,也就是說1/500的快門速度是真的認真打開全部快門葉片保持1/500秒讓光線通過……(所以鏡間快門能做到較高的同步速度)而後面說的焦平面快門在高速快門的時候不是認真保持1/500秒……它的原理見wiki右上角gif。

再之後就是焦平面快門了。早期的焦平面快門如speed graphic是一種很簡陋的布簾快門。
雖然pacemaker speed graphic能做到三十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速度,但是它所有的快門都是和wiki右上角gif高速快門一個原理(因為技術有限,且焦平面實在太大了)
再後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徠卡m系的布簾快門。這些布簾快門都是橫走的。徠卡快門聲輕和它的布簾快門密不可分。

而現在大部分單反都是縱走的鋼簾快門

這類鋼片的鋼簾快門都是用電機控制開合時間的(電子時代的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基本都是用這個),這個原理就和之前wiki百科的圖片完全一致了。
快門葉片則是這樣的:

千萬在快門運行過程中用手觸碰這些小鋼片 T T 再後來就是電子斷流快門了……這部分wiki里解釋的很清楚了~


發一個不常見的。COOKE S4i

安琴 24-290 T2.8


光圈就是鏡頭裡面的葉片裝置
快門一般分,鏡間快門(葉片那裡閉合)特點,聲音輕快,閃光燈不同步時表現為圓形
跟簾幕快門(傳統135相機,後蓋膠捲前面那個百葉窗一樣的長方形東西)特點?▂?是啥。。忘記。。。不同步時左右明暗不一樣。
其他手工的不談。但是原理一樣。
。。。。我覺得我的回答有夠樸實的orz

ps。大型技術相機,例如4x5的鏡頭都是鏡間快門(就是民國片里。要拿布蓋住頭那種)
一般135(佳能eos1,買膠捲送的塑料相機,lomo那種)都是簾幕快門
pps。。看了另外回答。想起兩種快門的差別除了形狀,聲音。還有速度是最主要的orz果然轉動畫的節奏了。。。。竟然忘記了


推薦閱讀:

相機的CMOS感測器在高到一定像素以後是否可以用普通焦段鏡頭拍攝物體表面的細菌?能否從光學的角度解釋一下?
為什麼國畫遠看很驚艷,走進卻沒那感覺了?
徠卡旁軸聯動測距對焦系統里的黃斑是一種什麼樣的鍍膜?
為什麼不同焦距的魚眼鏡頭可以達到同樣的視角?

TAG:攝影器材 | 光學 | 鏡頭 | 攝影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