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被稱為四大名著?
這四本書能被冠以這麼高的評價魅力何在?這四本書被合稱又有什麼共同點?
果然大家答的都很想當然, @帶三個表是帶三個表的回答風格。樓下的各位回答的都很輕描淡寫,當然也都無憑無據。文學藝術的門檻是低的,任何人都可以涉足,但是如果你要回答這種的問題,最好你能去看一下中國古代文學史,這樣可以不用獻醜。
對不起話說的重了一點,我也是半瓶子晃蕩。所以先ctrl v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書」,中國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這種說法。李漁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中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當時已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即《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和流行。清代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被公認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
「四大名著」全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因此,現在「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一定是出現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相較於「奇書」,「名著」的稱呼更有文化意味,更強調在文化上的成就,四大名著不是某個人定下來的,而是在流傳過程中廣大讀者研究、解讀、衡量後評定出來的,承載了許多文化精華,在潛移默化中對許多人的思維智慧、為人處世方式產生了影響,對往後社會思潮、社會風氣、政治生態變化有著深遠影響。
現在中國的四大名著公認為:《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據傳是上世紀5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四部名著的時候定名為四大名著,從此定名)。
接下來打算對各個答案中我認為有點看不過去的進行反駁。
很多樓提到的因為太祖一句話四大名著火了,這當然是一方面。但是四大名著這個稱謂早就有了。還順帶捎上了魯迅先生。建議你們看一下現代文學三十年,知道魯迅先生的歷史地位和對現代文學的重要貢獻之後再來自以為是不晚。最後,要說太祖,太祖的文學修養可以完虐知乎95%以上的人,這可是太祖推薦的書單啊!
最後有同學提到那時候人看的書很少,只有四大名著。完全是無稽之談,建議看一下 @馬伯庸 親王寫的關於小說發展的這篇長文在中國古代寫小說是否能盈利?相關出版機制是怎樣的?,深入淺出,讀來受益匪淺。明清真是小說興起的時候,各種公案小說,才子佳人小說,歷史小說層出不窮,加上明清時期的傳奇,之前的南戲,各種戲曲小說說書詩詞曲,你跟我說沒有東西可以看?單單是老百姓適合的白話小說一類,就算是H小說,都能找出一籮筐。要說那時候的娛樂活動還是比較豐富的。
另外 @鋼盅郭子在你認為四大名著之所以為四大名著的理由有哪些?提到為古代說書人和現在的學者提供平台。私以為,古代的說話藝術主要繁榮與唐宋年間,而且四大名著的定性已經是白話擬話本的小說,不再是說話四家裡面的那個小說了,只是保留了話說和欲知後事如何的話本習慣。所以要說四大名著和說話之間的聯繫有點牽強。(不確定,有錯誤請指出)
還有,希望答案中有些同學能分清楚金瓶梅和紅樓之間的時間的問題,在明朝是四大奇書,到了清朝就是四大名著了。金瓶梅的地位之所以這麼高,和他很多開創性的東西是有關的,比如第一部世情小說,不以英雄人物為主角而是描寫市井瑣事等等。此外,金瓶梅對紅樓的產生,影響是巨大的。
自己還是學藝不精,再ctrl v一下,舊版追憶 @新京報電子報
新京報:四大名著的說法從何而來?
楊義:《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這四大名著概念的最終形成,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的事情。它形成的過程有三個階段。過去,小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晚明階段,馮夢龍、李漁等人的思想比較解放,他們對小說、戲曲比較推崇。馮夢龍有一個「四大奇書」的說法,他所說的四大奇書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金聖嘆在《六才子書》中,把《水滸傳》推崇到與《莊子》、《離騷》等相提並論的地位。後來,毛宗崗父子假託金聖嘆的意思,把《三國演義》推為第一才子書。張竹坡把《金瓶梅》推為第一才子書。這種推崇民間文學的思潮,與當時的出版也有關係。因為出版界要包裝,推崇自己的名牌。到清代以後,章回小說的讀者比較廣了。又出了《儒林外史》和《紅樓夢》。
第二個階段是近代。從王國維評《紅樓夢》,到五四期間「神聖施曹,土芥歸方」,就是將施耐庵的《水滸傳》,曹雪芹的《紅樓夢》這兩部小說推為神聖的巨著,而將歸有光和方苞桐城派的散文貶為土芥。這時,白話文成為正宗,五四以後,《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儒林外史》成為了很多文學史著作推崇的六大名著。
第三個階段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以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包括這六種書在內的古典名著,但是,《金瓶梅》是內部發行,要憑票購買;《儒林外史》是寫士人的,讀者遠不如另四部多。這樣的出版狀況一直維持到上世紀80年代出版政策逐漸放開以後。
新京報:為什麼其他的古典文學著作沒有受到這四大名著的歡迎?
楊義:這主要還是由讀者的接受程度所決定的。像一些讀者讀《金瓶梅》,可能帶有窺視家庭隱私的心理,《儒林外史》主要是對科舉制度,文化人本身的思考。你看京劇裡面,哪有拿《金瓶梅》去演的?哪有拿《儒林外史》去演的?還是《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演得多。像《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都很熱鬧,容易被讀者接受,《紅樓夢》不太容易被接受,但是它太偉大了,文學成就太高了,你看進去以後也會很喜歡。應該說,改編成戲曲對四大名著在讀者中的接受程度起到了很大作用。過去的老百姓有很多人不識字,他們主要是通過戲曲來接觸到的。
所以,總的來說,四大名著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積累的過程,跟四本書自己和當時的環境以及讀者群都有不可分的關係,妄想一兩句話說清楚是很難的。
最後,如果你覺得紅樓夢看不下去,可以試試脂硯齋點評版,如果還是看不下去,那就不要看好了,也沒什麼的,就是我個人覺得有點可惜,這麼好的一本書。我在高中讀過兩次,大學讀過兩次,第四次才真的讀下去讀完了。
回答的比較弱,還是匿名了吧
————————————
update 看到又有同學自以為是地說,此乃通俗小說的四大名著,是給老闆姓看的,不要過多從文學性上看待他們。我就想說一句話,放XXX屁!(是的,自從我看完了紅樓,我就成為紅樓腦殘粉了,不過我不太喜歡劉心武那種)——————update 這位同學對回答做出了補充,的確是我態度不太好,十分抱歉。在補充中提到了通俗文學的概念,其中列舉的金庸張恨水國風的內容我也贊同。我覺得百度百科中的一句話說的很好
從這個意義上講,名著是通俗文學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讀者敬畏多於親切。
四大名著作為通俗文學,其實還是不夠適合給老百姓看,老百姓接觸到四大名著的途徑更多的是從評書,戲曲等更為通俗的藝術形式藝術載體。現在亦然,我相信看過原著的人佔了解四大名著故事的人的比例依舊是很小的,我們現在通過電視劇來了解,即便是金庸先生的作品,也是如此吧(對於金庸先生作品的分析,更多從作品人物出發,新浪博客有位劉國重先生)。
我贊同,通俗是文學前進的方向,這句話。我認為,這裡的通俗是雅俗共賞的通俗,比如國風取之民間,經過潤色編入詩經,比如紅樓,賈寶玉既吟詩作對,又反叛肏的。這樣老百姓能看的開心,文學性也蘊含其中。
所以對於不要過多從文學性上看待四大名著的說法我還是保留自己的看法。
這是古代最好的武打片,言情片,科幻片和戰爭片。
世界上出版量第二的書籍(僅次於《聖經》,各版本出版量超過8億)的作者曾說過:「生子當如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
由於該作者在該時期巨大的影響力,導致國內四大名著的影響力劇增。
(該作者巔峰時期在國內的影響力,與世界出版量第一的書籍所描述的耶穌在西方的影響力相近。)
因為大背頭喜歡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雪健在水滸傳中潯陽樓上題反詩一段的書法水平?
※為什麼說林沖是懦夫?
※晁蓋不缺錢,似乎也不是為了接濟窮人,那他為什麼要劫生辰綱?
※瓦崗寨眾英雄和梁山眾英雄相比,哪個更厲害?
※盧俊義、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幾個人單挑排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