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極速風流》?

導演Ron Howard,英文原名《Rush》。


個人評價就一個字,好!

好在什麼地方?好在《RUSH》這部電影成功的把紀錄片所無法展示的感官效果和情感衝擊自然而然的帶給了幾十年後觀看這段傳奇的我們。
劇情本身是現成的,只要導演演員背景道具等等不搞砸,我相信它就是好的。而演員確實給力不違和,電影院的引擎轟鳴聲也足夠熱血。 評價完了,下面扯點可能只看過電影的不知道的一些後話,圖略多。

----------------------------------------------------------------------------------------------------------------------

首先大讚一點的是劇中人物主角和配角,無論外貌還是性格甚至說話語氣都依據現實還原得十分到位。

James hunt真人

演員錘哥

Niki luada真人

演員

勞達妻子真人

演員

不單人物,各種細節如萬寶路等贊助商標,喇叭褲這些70年代的風格體現非常直觀。 劇中對於那些特別的場景沒有做過分修改,如勞達歸來獲得第四後,全場轟動的那個場面:

而現實似乎更瘋狂

又如勞達的車禍:

上圖為現實記錄場景,下圖是電影(我應該還沒截太到位)

這個鏡頭和現實幾乎是一模一樣,不得不佩服這番用心

再如最後一戰的大雨,雨勢真的那麼恐怖?

然而還真是,由圖可見,只要跟尾幾乎無視野,純粹玩命,因為賽車高速行駛車尾會順帶飆出大片水霧

電影這點做的和現實也無差

這是電影所展現的雨中賽車手視野

再次致敬

----------------------------------------------------------------------------------------------------------------------

其次關於劇情的對應上,重要的劇情如勞達車禍,亨特被取消分數這些都是真實發生不說了。從節奏來看,整部影片對1976那一年賽季的主次捏拿十分到位。不過實際上現實比電影還要波折,主要體現在法拉利對邁凱倫的一些「政治」手段上(亨特英國站的積分最後也被取消了),不過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最後日本收官賽兩人積分相差無幾。雖說電影去掉了這些,但就結果而言沒影響,所以劇情方面作為一部電影幾乎沒太多好說的了。

----------------------------------------------------------------------------------------------------------------------

最後說說關於電影里添加的一些劇情,可以肯定的是亨特那個風流大師才不會為勞達去揍那個記者吧→_→ 電影結尾兩人的機場偶遇和關於冠軍勝負經典對白應該也是導演添加的。所以基本上為了達到電影營造的效果,導演有刻意的削弱其它賽車手威脅,而添加更多小事件營造出兩人的宿敵感。實際上從電影角度來說個人覺得也沒什麼不妥,一來這倆人的對決確實被公認是經典的宿敵對決,二來亨特和勞達兩人之間的亦敵亦友在各種鏡頭下也是非常明顯。

勞達曾說很高興亨特分數被取消了,亨特回應勞達說的這些是bullshit;勞達說最後一站那樣的環境比完賽誰都可以是冠軍,但是很高興那個人是亨特;亨特也說最後一戰對勞達很遺憾,很希望能和他一起跑完。所以刻意不刻意他兩也就這樣了

另外還有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漢斯大神的配樂簡直神搭調,尤其最後日本賽的那首lost but won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前奏渲染雨天危險和冠軍爭奪的劍拔弩張氣氛,高潮迎合雨霧激戰,結尾隨勞達退賽遺憾收尾,絕妙的BGM!
----------------------------------------------------------------------------------------------------------------------

廢話說完了,那麼歸根到底,這種電影拍給誰看,人們為什麼喜歡賽車手呢?

亨特說因為他們遊離在死亡邊緣,離死亡越近,越能感覺到自己是真實的活著。私認為,他們如此真實狂放自我的姿態才是我們最想看到的。亨特和勞達幾乎是兩個不同個性世界的人,但他們就是如此特別,不屬於你我能在現實輕易看到,卻能輕易想像的人。

幾乎肯定的是男孩們心中都渴望活出亨特的一面(當然不是說全是驕奢淫逸),如07年世界冠軍Kimi就把亨特視為偶像;也夢想著如勞達的般傳奇,放棄家族傳統捷徑果斷堅持走自己的夢想和理念,最後還兩者雙收,功成名就。

----------------------------------------------------------------------------------------------------------------------

電影最終把時間停留在了1976年,用勞達的話述概括了亨特後半生,在配樂襯托下實在有些悲涼。其實對於亨特接下來也發生了些重大事件,如同期車手兼好友的羅尼皮特森死亡,亨特對此也有受到衝擊。搜了搜亨特後來遇到一名少女第N次戀愛後也不再風流了,也開始戒煙了,這誰又想得到呢?

如今F1的趣味性和競爭懸念實在不敢恭維,車手的地位逐漸被工程師和規則取代。今後考慮安全和科技進步,我們大概永遠看不到過去的熱血和人們對於賽車的熱情了,就願經典永流傳吧。

----------------------------------------------------------------------------------------------------------------------

沒想還是有這麼多人看這部延遲了兩年上映的冷門電影,那麼再更新個有趣的周邊消息吧

「儘管亦敵亦友的尼基·勞達和詹姆斯·亨特未曾做過隊友,但是在下個賽季歐洲納斯卡系列賽,他們各自的孩子,馬蒂亞斯·勞達和弗雷迪·亨特都將為DF1車隊效力。小勞達已有兩年參與該賽事的經驗,上個賽季還取得過一場勝利;小亨特明年將首度體驗歐洲納斯卡系列」

沒有看錯,這就是電影兩主角的後代,如今他們成為了隊友,雖說是註定達不到老一輩的成就了(好像和前代車手們有親緣關係的後輩大多都沒能超越前輩啊)

這是老勞達和亨特的兒子

據亨特兒子說起這段時

最後還是希望以後的F1能夠有機會再次上演這樣充滿懸念轉折的「真實戲劇」吧。


《極速風流》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敘事工整,人物性格刻畫突出,配樂震撼人心,Ron Howard再一次展現其驚人的影片控制力,即便是這種非常難拍的賽車題材,區區2800萬的全片預算,卻拍出了超億元製作的質感,讓完全不懂F1賽車的觀眾也能夠浸淫在三十多年前的那場傳奇賽事並感同身受。Ron Howard還是一個善於專研劇本的導演,然而Niki Lauda和James Hunt這對巔峰宿敵在上世紀70年代F1賽場內外的傳奇故事本身就非常戲劇化,以至於Ron Howard自己都承認:「勞達和亨特的競爭關係如此戲劇化,假如不是真的發生過,真的很難讓人相信

Niki Lauda:
奧地利人,出身是當地的望族,不顧家人反對,走上了賽車之路。為避免在低級別賽事上浪費時間,他直接貸款把自己買進了F1車隊BRM,後來同隊車手Clay Regazzon被法拉利選中,他也跟著一同加盟法拉利。
Niki非常精明,比他駕駛能力更加出眾的是他的賽車調教能力和準確的判斷,而影片也著重刻畫了這一點,劇中Niki對正在開車的Regazzon如是說,"如果我在其他領域有才華,並且能掙錢,我會改行的「(If I had more talent and could earn better money with something else, I would)。影片毫無保留的展現了Niki 大嘴巴,這個口無遮攔的毛病伴隨他至今。
Niki勤奮自律,早上五點就抵達現場熟悉賽道,通宵陪技師研究調試車輛,獲得比賽後立馬回家陪伴老婆,拿完一個冠軍馬上著手準備下一個冠軍,這個嚴謹且不苟言笑的奧地利人有著一套非常德國的作風;
Niki的勇敢和不懈努力,1976年在頭9站他已經拿下5個冠軍、兩個亞軍和一個季軍,幾乎鎖定年度世界總冠軍了。但在德國站的紐博格林賽道,Niki遭遇的事故差點讓他喪命。他在一個Bergwerk彎角之前的全速連續彎中失去了控制,先是撞上了防護牆,隨後彈回賽道,並恰好撞上高速駛來的其他賽車,車燃起熊熊大火,在大火中呆了超過10分鐘才被其它車手從車裡拉出,他頭部已經嚴重燒傷,右耳幾乎完全喪失了,吸入的毒氣已經損傷了他的肺部,他至今仍是那副嚴重毀容的相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他傷重參賽無望時,他竟然強忍病痛,在事故發生不到六周,缺席兩場大獎賽後,又帶傷坐進了那輛紅色的法拉利,復出首戰拿下第四,在比賽完成後發現防火面巾都已經黏在包裹未癒合傷口的繃帶上無法撕下。

James Hunt:
英國人,家境富裕,家裡送他去讀醫科,結果卻被賽車運動吸引並成為賽車手。
Hunt駕駛風格激進速度奇快,Horsley說,「他在F1馬上就展現出來的速度和競爭力事實上讓他自己都有點驚訝。我想他發現這要比他想像的容易點。」 他是個近乎癲狂的傢伙,速度很快,控制賽車的能力一流,但也經常讓對手處於危險中,經常出現嚴重事故,雖然他自己對此卻不屑一顧。
Hunt風流自在,放浪形骸,及時享樂。如果說那個時代有人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那個人應該就是Hunt,即便到了賽場之外,他依然表現得舉止怪異——眾目睽睽之下,他甚至脫下賽車服面對看台開始自顧自的撒尿。大部分在場觀眾們都用隨身帶的高倍望遠鏡關注了這一盛景,待其撒尿完畢後現場掌聲雷動,詹姆斯亨特則頻頻揮手致意。春光乍泄又怎麼樣,他這個人壓根什麼都不在乎。至於他的私生活,更是活色生香,他自己說的數字是「5000」,在日本比賽的時候,他直接把自己的「行宮」安在了東京希爾頓,那裡每天都有英國航空的空姐做短暫停留,他就赤腳站在房間門口邀請姑娘們參加他的派對,甚至直到比賽開始前,還在和一名日本女性合體愉悅。酗酒,抽煙,有時可能還吸毒,頻繁出入夜店和派對,Hunt肆意的揮霍著自己天賦和生命,直到45歲那年因為心臟病在家中去世。

兩人的關係:
你很難給兩個人的關係做一個定義,況且「友誼」這個詞在F1圍場內是敏感且無力的。絕大多數車手都避免相互之間建立友誼,私下甚至完全不聯繫。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頂尖領域,只有唯一的冠軍,沒有永遠的朋友。兩個人關係亦敵亦友,一時瑜亮,在1976那一年,兩人真是棋逢對手,Niki內心崇拜Hunt能夠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過的洒脫生活態度和面對挑戰敢於捨命一搏的勇氣,而Hunt也認可Niki堅韌不拔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在影片最後的日本站,大雨滂沱下兩人坐在各自的車內,賽前互相回望,悲壯低沉的大提琴聲奏起,直到James Hunt因為輪胎問題進站換胎,最後喊出「Fuck it」,捨命一搏,密集的鼓點將整部影片送入高潮。

用影片最後Niki Lauda的話說,「人們總認為我們是對手,但他是我喜歡的很少數的人之一,更是極少我尊重的人之一,更是我唯一嫉妒過的人。」(People always think of us as rivals,but he was among the very few I liked and even fewer than I respected, he remains the only person I envied.)

James Hunt更依賴自己的天賦和直覺,關鍵時刻敢於拼上性命;Niki Lauda則更勤奮和嚴謹,準確計算風險實現效益最大化。兩位性格迥異的頂尖車手,各自用屬於自己的風格贏下了世界冠軍,對此,你不得不承認F1真的是一項非常偉大的運動。電影本身沒有對價值觀選擇做引導,因為本來成功的模式不僅只有一種,沒有誰對誰錯,每一種人生態度都可以通過努力直抵人生的巔峰。

影片中兩人的對話:
Niki Lauda: "Yor konw my position, 20% risk ."
James Hunt: "No, Niki, don"t bring the percentages into this. Don"t be a pro. The minute you do that, you kill what"s good about this.You kill the sport."
我熱愛這個時代,技術的快速迭代讓我們有了更多更好的體驗,但同時我也痛恨這個時代,科技的發展扼殺了很多原始而純粹的樂趣。我嚮往的那個年代,是擁有V12引擎轟鳴聲、空氣中夾雜焦糊燃油味、金髮美妞、陽光、勝利香檳的黃金年代,是擁有眾多天賦秉異實力超群的車手比拼技術的黃金年代。
時至今日,考慮到汽車消費級市場的變化,進一步縮小各參賽車隊的差距,FIA頻頻修改賽事規則,限制F1的結構和排量,發動機從V12到V8,再到1.6T V6,F1慢了下來,一大堆圈速記錄永遠的停留在2004年。
F1的未來在哪裡?對地面極速追求的未來在哪裡?頂尖賽車手技術比拼的未來在哪裡?未來難道真的屬於Formula E嗎?未來難道屬於無人駕駛?(Formula E將推無人駕駛比賽 會讓汽車更好嗎?)一群碼農坐在車隊休息室里調試AI代碼等待機器人駕車衝破終點線?這不是我想要的未來。You kill the sport.


《Rush》一部屬於21世紀的偉大電影,更是偉大的賽車電影。
極其聰明的取材,強大的史實還原能力和用心的選角,都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保證。選材來自一段屬於賽道的佳話,七十年代中期兩人同時代表兩支歷史性的車隊,斗得不可開交;他為我們講述的,是F1歷史上最著偉大的對手戲之一,同時也是這對對手最驚心動魄的三個賽季;賽事的還原度高,同樣不是真車上場,賽車的模型和場面的拍攝都大大的優於後來的NFS。
在賽車電影歸於街頭這麼多年後,我們能看到這樣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屬於賽道的佳作,實是幸運。
順便附上其他和《Rush》一樣的賽車佳作,部分幾乎沒有劇情大篇幅刻畫賽事。
1966年Grand Prix,60年代的車手怎樣穿過蒙扎的大火穿過摩納哥的海港。

1971年LE MANS,當最成功的勒芒品牌穿過薩特黑夜和白天。

2011年TT3D: CLOSER TO THE EDGE,如果你想了解最為人稱頌的死亡競賽。

2010年 SENNA。

2013年1:Life On the Limit,速度是生命,有人揮霍,有人挽救,旁白來自法斯賓得。

2006 Tokyo Drift,街頭賽車的佳佳作。

2008年Truth in 24

1972年 Weekend of a Champion,跟著斯圖爾特爵士走進方程式賽車的周末。

我不知道小部分觀眾對於這樣一部電影在期待什麼,想要來一點細膩的眼波流轉的心理刻畫?
出門左轉找點你儂我儂的文藝片吧。


《極速風流》(雖然片名譯得這麼「低級趣味」但我還是不得不用)應該算2013年最容易讓人忽視的佳作之一(我不確定是否需要加「之一」)。
說起來,我個人倒是認為「速度與激情」這個名字與本片異乎尋常地相稱。

不見得贊同但很喜歡James Hunt說的這段話:「女人為什麼會喜歡賽車手呢?我有這樣一個理論。她們並非是因為尊重我們的職業,我們不過是不停地跑圈而已,她們多半還認為這很可悲,這或許沒錯。她們的原因是我們能如此接近死亡,你離死亡越近就越能感覺到自己活著。而你越這麼活著,她們就越能看出來,越能感覺到。」

F1賽車這項激烈的運動,代表了人類競技速度的極限,這種極致也伴隨著一種自我毀滅的傾向,《Rush》選擇了經典的雙雄模式來演繹一段F1往事,Ron Howard的獨到便是在激烈奪目的視覺表象之下,能給你非常工整的揭開表象之下心靈的真實狀態,不論是《阿波羅十三號》還是《美麗心靈》均是經典的電影範本,《Rush》繼承了Howard作品的精髓,一方面非常完美規矩得完成了敘事,一方面非常工整細緻得完成了內在的升華,作為一部在好萊塢只能算中低成本的商業電影,這樣的電影工匠級別的作品,幾近完美。
整部影片的敘事和節奏處理均表現得工整細緻,不落俗套地用最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比較主流但是又不那麼平常的傳奇故事。

按照Howard的行事風格,此次應該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經營劇本,本片的劇本也算得上優秀;基於真實故事的改編,沒有把敘事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層次地挖掘出了故事背後令人動容的內涵所在,這是最難得的。
影片敘事沒有拖泥帶水的地方,也沒有輕易地放過任何可以加強戲劇感染力、衝擊力的鋪墊和細節,雖然是發生在七十年代的偏傳記類的故事,但是本片的剪輯技巧和鏡頭表現手段卻相當銳利和現代,使得這個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煥然一新,在今天仍舊可以讓人大呼振奮,大感動容。

故事講到最後,不是以下結論的形式做道德評判,而是以寬容平和的方式一起呈現且讚美了這兩種完全相悖的生命軸線,讓人看到不同生命之間的精彩與可貴、可敬。
本片男人戲之間的激烈與硬派,讓本片看不到太多的主流價值觀念的說教痕迹,實屬難得。
Howard深厚的電影功力得到再一次的展現,不論是敘事、節奏還是電影內核,他均體現了一個好萊塢工匠級別導演的嚴謹、規範和認真,從演員選角上與真人的相似度極高這些細枝末節,到整部影片的敘事上的酣暢淋漓、節奏上的穩紮穩打,他對《Rush》工整的打磨,細緻嚴謹的經營,體現的正是一種傳統老式好萊塢電影的精良與圓潤。

Ron Howard跟李安和James Cameron都同齡,但他確是顯得最有古典氣質也最具懷舊感的傢伙。
李安是現實卻不乏殘酷,喜歡用生活化的謙和表象來掩蓋皮膚下縱橫的冰冷刀鋒;Cameron是未來主義者、冒險家、技術狂人、藝術天才,除了《Titanic》,他從來都是只看向未來;Howard骨子裡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活在昨天的傢伙,溫和圓潤,渴望抵達人內心的光明和感動——《阿波羅十三號》、《贖金風暴》、《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美麗心靈》,無論它們披著這樣怎麼的類型片外衣,它們的內核大抵如此。


極速風流,雖是相當乏味的譯名,卻也道出了F1賽車的魅力所在。享受操縱桿,達到人類在陸地上的最高速度,萬眾矚目,還全球巡迴比賽,也順便全球巡迴風流(據說James Hunt睡過5000名美女)。同時,這也是和死神並駕齊驅的事業,每年25個賽車手,平均死兩個,參加的只有Rebels, Lunatics, Dreamers。


好萊塢以本片為我們奉上了一部教科書般的真實事件改編的商業電影。真實改編,首先是真實。本片對此做足了誠意,錘哥和德國演員Daniel Bruhl不用化妝,對人物原型都可謂「神還原」,遑論幾個配角都如此貼切了。其他方面,無論是尊重歷史,還是賽車技術細節,至少在外行看來,無可挑剔。

要光拍速度與激情並不難,難的是拍出真實的車手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生活。不是最新的F1冠軍,也不是最傳奇的七冠王舒馬赫,本片挑選了1970年代的兩位冠軍,James Hunt和Nikki Launda。一個是風流不羈的英國金髮浪子,speed for dinner sex for breakfast;一個是不苟言笑的奧地利奮鬥家,一心一意只撲在賽車上。截然相反的兩人,竟然能並駕齊驅,都成就F1的巔峰,這無愧為一項傳奇的事業。


截然相反的兩人,初識自然不會互相欣賞。影片處處突出了兩人的不同,以及激烈的競爭,和並不掩飾的相互厭惡。尤其是當對手一帆風順,自己卻備受挫折的時刻,無論是失業喝悶酒還是地獄般的療傷,那種煩悶和痛苦不言而喻。轉折發生在Nikki的事故時,和死神擦肩而過,讓他們意識到最大的對手不是彼此,漸漸惺惺相惜。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最怕的是缺乏戲劇性不夠激動人心,以及詳略失當淪為流水賬。《極速風流》在規避這兩方面都做得出類拔萃。兩名車手的事迹足夠傳奇,但本片的梳理拋光絕對功不可沒。兩人交鋒數年之久,本片就抓住1976年賽季,既儘力重現歷史讓賽車迷如數家珍,也突出重點讓普通觀眾忘情投入。無論是賽車場上,那貼近地面的極限速度,和瓢潑大雨中飛揚水花的慢鏡頭;還是離婚撕逼,高空打炮,浪漫蜜月,家人擔心的愁容,都剪輯凌厲,毫不拖泥帶水,竟然找不到一點瑕疵。不管你是不是賽車迷,你都能為激烈的極限競速熱血沸騰,也能為車手的宿命扼腕嘆息,還能窺見個中成王敗寇的殘酷與虛偽,除了教科書,還能找到什麼別的形容詞?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不說亨特和勞達的演員和本人多像,畢竟是因為喜歡看F1才看了這部電影!就說說細節的專業程度……

這台賽車Tyrrell P34是F1史上比較奇怪的賽車之一,因為F1是開放輪胎,所以目前來說的空氣阻力主要體現在輪胎,後視鏡上面!於是當年的設計師就把輪胎縮小了,但是小輪胎會導致前輪的機械抓地力不足,輪胎與賽道接觸面積小!然後設計師腦洞大開,把前面裝上了四條輪胎,既減小了空氣阻力,又保證了輪胎與賽道的接地面積和機械抓地力!
Tyrrell P34在電影中出現了幾個鏡頭(好幾年前看過,可能記得不太清了)
瞬間對這部電影的好感倍增!


全文在此:詮釋生命的速度 - — Gotham Daily — 高譚日報 - 知乎專欄

作為與奧運會、世界盃並稱為世界三大體育賽事的運動,F1每年都吸引著全球各地無數人的關注和熱愛,以激情和危險著稱。當然,車手們場上場下的生活,也成為了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每個人心裡都有對速度的渴望,而F1車手們就是那些追求速度的愛好者的代言人,實踐者。他們視速度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斷挑戰著極限,詮釋著人生的意義。


《Rush》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2013年,朗·霍華德與皮特·摩根繼《弗羅斯特對話尼克松》之後二度合作,推出了體育題材電影《Rush》,影片聚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間最具傳奇性的兩位F1賽車手尼基·勞達和詹姆斯·亨特,通過雙雄模式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兩位性格迥異的對手各自的跌宕人生。霍華德是好萊塢體系中最順從的導演,行事低調,善於拍攝人物傳記,代表作有《阿波羅13號》,《弗羅斯特對話尼克松》,《美麗心靈》,《鐵拳男人》。其塑造人物的手法爐火純青,但風格卻被詬病為沒有個性。霍華德的佳作,均是嚴格工整的好萊塢式文本,因此會令人略感俗套,缺少驚喜。但其對角色的拿捏到位,通過塑造成長的角色推動方式,又令影片不失精彩。在《Rush》中,霍華德再一次彰顯了他表達角色的功力,同時由於與皮特·摩根合力創作,因此在影像風格上極似《弗羅斯特對話尼克松》,通過色彩滲透,體現出懷舊的年代感。


從霍華德的履歷上來看,此片素質沒有達到《阿波羅13》、《美麗心靈》兩部經典,基本與《對話尼克松》,《鐵拳男人》持平,優於《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失蹤》,《贖金》等片。霍華德早年參演過《美國風情畫》這樣的經典作品,但他不喜歡當演員,最終投身於導演行業。他的才華無法與那些大師相比,但經驗豐富,深諳好萊塢類型片之道。


從同類的體育題材電影相比,《Rush》固然無法超越《烈火戰車》,《憤怒的公牛》《洛奇》這類作品,但比《一球成名》,《42號傳奇》之流固然好很多。並且在F1題材中屬出類拔萃之作。且這不僅僅是一部體育勵志傳記片,同樣也是一部很明顯的雙雄電影。雙雄類型的作品裡,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動作片,比如《盜火線》,《變臉》。這種電影通過兩位不同立場的角色正面激烈對抗,突齣戲劇張力,娛樂性十足。而在《Rush》中,許多橋段刻意弱化了尼基和詹姆斯在賽場上的競爭,剔除硝煙感,更多著墨與兩人差異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來表達兩位主人公對人生的不同詮釋。其實,《Rush》無論以體育題材還是雙雄類型兩方面,都可以和2011年加文·奧康納的奧斯卡提名電影《勇士》相比,前者更有娛樂性,也更工整,不過後者卻更具風格化,更細膩也更動人。


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碰撞

酒神精神是感性、不循規蹈矩、衝動;日神精神是理性、秩序、剋制。
酒神精神的代表人物如李白、 James Hunt,通常天賦異稟,早年順風順水,因為這樣的人不用浪費太多精力在克服困難和努力上,有足夠的思維帶寬,才浪得起來,狂的起來。 James Hunt派對不斷,據說一生睡過5000個女人。Niki Lauda描述他退役後,「整天光腳騎著輛輪胎沒氣的單車,做著轉播員,但依舊快活,把每天都過成最後一天。」他明知雨天賽道風險太大,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賭命去贏下世界冠軍,」死也要打敗你。「或者說他就是喜歡那種死亡邊緣的感覺,「直視死神的眼睛,然後逃過他的魔抓,這感覺就像成了騎士」,他認為這是賽車這項運動的美好之處。"The closer you are to death,the more alive you feel.The more alive you are."你離死亡越近就越能感覺到自己活著。這與《獵鹿人》里男主沉溺俄羅斯輪盤是一個道理,不丹國師是這麼評價的:「那種對刺激的沉溺是如此強而有力。當撥動轉輪對自己開槍,槍里再次沒有子彈,你立刻感到活著的力量。那種強烈的活著或者說存在的感覺是會讓人上癮的。
日神精神的代表人物如秦始皇、曾國藩、Niki Lauda,這類人通常超乎常人的自律,把理智放在情感之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並不是說他們沒有有感情的,而是,他們生命中重要的決策從不建立在感情之上。Niki Lauda跟James Hunt明顯不同,對於享樂是極度克制的,比賽完立刻回家,早起早睡,訓練時間表密集。甚至認為快樂是敵人,會弱化你,讓你懷疑,讓你有心有掛礙。「Happiness is the enemy. It weakens you. Puts doubt in your mind. Suddenly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Niki Lauda平時開車像個老頭,他人認為沒有回報,不必開快車增加不必要的風險。參加比賽時,設定20%的事故概率為可接受的,超過一點點就退賽。全局觀極強,腦中有Big Picture,不要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關注的是整個賽季。 秦始皇歸為當時最強大的秦國之君,遇到有助於完成統一大業的人才,會低頭折腰地招致麾下。嫪毐與其母通姦事發,始皇極其憤怒欲殺之,【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為了「一統天下」這個大目標,他強壓下心中怒火,迎太后於雍。後期,建阿房宮、泰山封禪、求不死之葯,就有點往酒神方向走了。
尼采認為酒神精神是更原始,更存粹的東西,而日神精神是一種幻象。本劇也是偏向於酒神精神的,處處描寫Niki Lauda對 James Hunt嫉妒、羨慕。到底哪一種更好呢?我認為都好,「求仁得仁」,追求快樂、浪漫、強烈的活著的感覺,就往酒神精神靠;追求長久可持續的利益,就往日神精神靠。
PS:影片中提到James Hunt用具象化技術(visualisation technique)來記憶賽道圖。事實上具象化技術(visualisation technique)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籃球、高爾夫等運動及特工訓練。科比自傳中稱自己每場比賽之前都會在腦中先進行一場比賽。


偉大的對手與偉大的賽季。
勞達和亨特的偉大毋庸置疑,而且個性鮮明。76賽季在F1歷史上的地位也毋庸置疑,第一次電視轉播。76賽季的精彩程度也毋庸置疑,劇情足夠複雜多變,充滿了意外和驚喜。上半賽季勞達遙遙領先,而亨特厄運連連。眼看WDC毫無懸念,勞達在紐北嚴重車禍,一度瀕死。這是第一變。勞達四周後康復,居然再度進入賽車,這是第二變。最後一站,勞達和亨特都有機會,懸念留到最後。大雨中勞達棄賽亨特領先,眼看亨特就要獲勝,這是第三變。最後時刻亨特遭遇爆胎,WDC再起波瀾。這是第四變。進站換胎的亨特最終力挽狂瀾,贏得WDC,這是第五變。現實劇情如此精彩,只要正常講述就是一個好故事。
而勞達和亨特在賽場上的競爭,在場下的性格衝突,花花公子對一絲不苟。兩人對抗中又惺惺相惜。亨特英年早逝,勞達現在仍活躍在圍場中。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也有了。
有好故事有好角色,這樣的電影能不精彩嗎?
題外話,76賽季是如此富有戲劇性,我想如果再選一個賽季選幾位車手拍電影的話,大概只有同樣充滿衝突和偶然的07賽季可以媲美。衛冕冠軍與菜鳥隊友的競爭和衝突,間諜門,KIMI最後兩站充滿戲劇性的大逆轉。KIMI、頭哥、漢墨頓的人氣不用多說。
拍傳記電影的話拍舒米的法拉利生涯最合適。衛冕冠軍轉會多年無冠的老牌豪門,想帶隊重回巔峰卻遭遇紅色拖拉機。97賽季最後一撞,偉大的98賽季敗於DC和爆胎,接下來是99賽季的車禍,最終00賽季苦盡甘來。


它與《華爾街之狼》在IMDB的評分一樣高!甩《速度與激情》好幾條街。丹尼爾布魯赫的表演出神入化。雷神更是有顛覆性演出。我一直沒想到的是這片竟然可以讓我掉眼淚,結尾處的台詞真是太牛X,不愧出自《對話尼克松》的編劇之手。《阿波羅13號》的導演朗霍華德12月11日在北美也會上《海洋之心》,在國內我就支持他這部好了!


2015年12月12日更新:
時隔2年,這部片居然要在大陸上映,著實有點意思。不過國內賽車題材的電影很少,在imdb也獲8.2的高分紀錄片《急速風流》恰好彌補了電視市場的空缺。

這部電影對F1車迷來說絕對是心頭肉,首先電影人物、情節真實存在,其次與真實的F1比賽相比,電影集中了很多有張力的超車鏡頭,包括超車時的車胎、地面、天氣等細節。看電影比看現場比賽要刺激的多。

當然,導演對真實的還原與藝術設計也讓對這段歷史有些了解的人會心一笑,從照片和相關訪談錄像看,除卻兩位主角性格、關係的變化的塑造、最基本的形象還原也非常用心,尤其是Niki受傷後的臉.....還原度非常高。Rush True Story vs Movie

由於這種用心,電影因此在挑剔的F1賽車界也獲得褒獎,畢竟這些人才是這部紀錄片最專業的影評人。

2013年9月,Niki在接受(Carjam 電視台採訪的時候自己也說:

When I saw it the first time I was impressed. There was no Hollywood changes or things changed a little bit Hollywood-like. It is very accurate. And this really surprised me very positively.

-Niki Lauda (Carjam TV Interview, September, 2013)

不過電影中並沒有使用真F1賽車而是採用F3偽裝成F1,這點大概是一個小遺憾。不論有沒有看過賽車比賽,這部電影給人的代入感都很強。唯一讓我有點遺憾的是配樂不夠驚艷,中文片名譯出來也沒有什麼特色,似乎把重心單單轉到了James身上。


#極速風流#一部根本猜不透結局的勵志片,兩個主角兩種不同的人生。
一個活得恣意狂妄,不斷超越別人戰勝自己,在一個領域得到冠軍之後,瀟洒的轉身去新的行業里創造新的冠軍傳說,彷彿永遠都停不下來的追求致命的刺激;
一個戰勝自己內心的魔,可以七年磨一劍,可以為了心中熱愛不惜生命,也可以在關鍵時刻勇於放棄,但他的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內斂沉著,一生只專註的做好一件事情,並在一個領域做到巔峰,那是更耗費熱情的專業態度。
沒有高低對錯之分,在人生的戰場上,也沒有永遠的冠軍和永遠的失敗者,一切過程都只是過眼煙雲。
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為你在意過的東西不惜生命的去付出,燃燒自己也要去做的決心。狂妄昂揚也好,踏實苦幹也好,無論如何,活出你自己最想要的樣子,就已然是人生這場漫長戰爭中的勝利者。


2013年頒獎季的大遺珠,這部電影無論是從攝影、音樂、剪輯、表演、劇本都在去年電影中屬上乘。這部電影可以說在頒獎季的實力不輸於被提名的其他的任何影片,不知當年該片的公關到底在做什麼。
1.錘哥的表演突破性進展,還有傳聞中的「雷神之臀」!!!(≧?≦)
2.男配角丹尼爾·布魯赫的演技不給個奧斯卡提名鼓勵真的是對不起人家一張帥臉毀成那樣=。=
3.2013年最令人難忘的雙人對手戲,兩個主角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成功。兩人的衝突、矛盾、情感、友誼和惺惺相惜以及背後那典型的美式主流價值觀都能深深打動觀眾。
4.典型的郎霍華德式類型片,工整又不俗套,精巧的劇本,兩位主角的羈絆,再加上本時代最愛的「改變自真實事件」,堪稱大師級水準。
5.出色的鏡頭語言,張弛有度的情感,風馳電掣地興奮觀感,直面死亡般地碰撞激情,精彩的賽車追逐場面,還有快速的剪輯搭配迷人的慢鏡頭,完全無法想像如此宏大動作場景竟出自如此低廉的成本。
6.Hans Zimmer的配樂理所應當的無可挑剔=)
缺點:
1.Ronald Howard一貫的忽略事實,就像「美麗心靈」一樣,又是溫暖的心靈雞湯,選擇性的忽略那些人性的醜惡和不堪,將主流思想無限放大,當然在這部電影中這既是缺點也是優點,兩位主人公的情感並不像「美麗心靈」中主人公那樣被營造的高尚無私甚至便向虛假天真,那惺惺相惜的友誼也許有些夢幻但也讓人動容。

台詞:
1.A wise man can learn more from his enemies than a fool from his friends.
2.The closer you are to death, the more alive you feel. It"s a wonderful way to live. It"s the only way to drive.
3.People always think of us as rivals but he was among the very few I liked and even fewer that I respected. He remains the only person I envied.
4.Happiness is your biggest enemy. It weakens you. Puts doubts in your mind. Suddenly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當年看 Rush 的時候,我的內心從第一句台詞燃燒到最後的字幕。
當年最吊的雞湯了。

補個圖:
左邊這位是 James Hunt 的兒子,右邊這位是 Niki Lauda。


《極速風流》(Rush):成功的人生不只有一種模式,有最好的對手是自己的幸運

這可能是我2015年看過的最好看的電影,沒有之一。

朗?霍華德執導,2013年提名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少有的F1賽車題材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雙雄對決,惺惺相惜,熱血沸騰,不同的人物個性,不同的人生哲學,同樣輝煌精彩的人生,觀眾和世人心目中的雙料冠軍。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速度與激情」,導演把代表人類極限速度的運動拍出油畫般的美感。劇本循序漸進,由刻板老套最後滿滿代入感,熱血噴張的音樂,混合著爆裂而又富含著高濃度辛烷值,足以炸開所有血管的動聽聲浪,轟炸著兩個男人之間的恩怨情仇。

速度帶來的死亡陰影緊張隨行,觀眾的呼吸也隨著影片顫動。速度越快越接近死亡,而只有越接近死亡,你才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破風》類似的體育競技題材,但遠比《破風》精彩。

不信,請看以下經典台詞:

1、 別把生命中的敵人當成一種詛咒,這是上天的安排。智者從敵人身上學到的比愚者從朋友身上學到的還要多。

2、#跟著Niki學說情話#

Niki: I should warn you, I』m not going to be any good at this. 「Bring
flowers」 and 「holding hands」. But if I』m going to do this with anyone, it might as well be you.

尼基:「我醜話說在前面啊,這些事我都不擅長,送送花啊、拉拉手啊,還很可能會忘記你的生日,但如果一定要和哪個人結婚,那最好還得是和你。」

3、 Niki:Happiness is the
enemy. It weakens you. Puts doubt in your mind, suddenly,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尼基:幸福是敵人,會讓你變得軟弱,讓你開始懷疑,突然就有了放不下的事。

尼基妻子:當你把幸福當作敵人的時候,已經晚了,你就已經輸了。

4、 If you love me, you won』t say a word.

如果你愛我,就什麼都不要說。

5、 男人愛女人,但更愛的是車子。

6、 Niki:「Do it again.」

Doctor:「Are you sure? The
lungs will already by bruised.」

7、Rush is something
that I just fell in love with。

8、尼基:James整天光腳騎著輛輪胎沒氣的單車,做著轉播員,但依舊快活,把每天都過成最後一天。人們都說我們是死對頭,可他是少數我喜歡過、敬佩過、甚至嫉妒過的人。」

人生是一條烏雲密布大雨瓢潑的賽道,人生有低谷也有榮耀至死,看似風水輪流轉,背後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亨特選擇直面死亡不顧一切開車上路,勞達在精確計算生存概率之後選擇退賽。高潮部分略微令人失望,少了兩人的終極決鬥,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卻表現得淋漓盡致。不論以何種方式抵達巔峰,他們都寂寞,能有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相惜相敬,實乃人生幸事。

電影的劇情設計就像賽車一樣百轉千回,與動作鏡頭的結合堪稱運動類電影的典範。越往後看越會發現這部電影值得一看,而最後它才讓觀眾明白,這部電影所承載的要比表面上那些炫酷而令人緊張的賽車場面厚重的多,它表現的不只是賽車的危險和競爭,更是在討論這項運動的精髓和兩種生命理念在以世界頂尖 F1 賽車冠軍對決的過程中,所帶出的人生思考——是以理性、科學的判斷做出生活的抉擇?還是以激情、享樂精神抓住每個機遇?

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容易讓你在裡面發現自己。James性感幽默,而Niki聰慧率直;James為人不羈生性風流,而Niki天賦極高風格穩健。他們都擁有同樣的勇氣,卻碰撞著兩種不同的價值觀,讓人在轟鳴的賽車聲中感受著他倆不同的人生選擇,似乎沒有對錯只有輸贏。

而我傾向於前者——懂的在關鍵時刻放棄。所以我二者相比之下,更喜歡尼基·勞達。喜歡他的自律謹慎識大局,大膽選擇自己的追求之後,仔細的經營。喜歡他永遠復古的穿配,領口一定是繫到最頂上的一顆扣子。喜歡他會在結婚前說出那樣「詩意」的情話。他理智得要命,縱使是個亡命車手,也會開著小轎車慢騰騰的走在鄉間小路。明明是為了心愛的老婆放棄比賽,也不過一個默默點頭,他是一個因為堅忍而強大的愛人。

生命呼嘯而過,鮮花歡呼儘是浮雲,無論風流倜儻還是沉穩內斂,你我都同是睨視天下的王者。我的榮耀因你而有價值,
我的賽場因你而有意義;我的寂寞唯有你能知曉,我對死亡的恐懼以及追逐死亡的快樂,只有你能理解。

成功的人生不只有一種模式,有最好的對手是自己的幸運。

感謝你的存在,我最好的對手,但前提是先讓自己牛逼起來,起碼要先有資格站到競爭舞台上。

這是一部很具年代感並充滿文藝氣息的F1世界傳記片。

這是一個我喜歡的關於兩個天才求仁得仁的故事。

當你明白了你是怎樣的人,最想要的又是什麼,你就不是人生的輸家。

就是因為知道,我成為不了你,你也成為不了我,才會惺惺相惜,你會替我暴打胡亂提問的記者,我會說出感人至深的台詞:人們都說我們是死對頭,可他是少數我喜歡過、敬佩過、甚至嫉妒過的人。

他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


這部電影之前反反覆復看四遍...國內上映雖然晚了幾年但也算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辦了件好事...
言歸正傳...本片的題材雖是賽車...但是內核是把作為一生對手的兩人的高度濃縮....這種架構倒也並不新鮮...所以如何把故事講好...節奏拿捏好就是關鍵了...朗霍華德這點上未失水準...看似老套的敘事手段...被起伏的節奏掩蓋了不少...尤其關鍵的幾場賽車戲...凌厲的剪輯...磅礴的配樂都是優秀往上的完成度...兩個主角雙線並進...實際上很容易讓觀眾出現顧此失彼的感覺...所以在內容的取捨上體現了導演的老道...涉及塞車的基本都是匯合...平行的時候則重點放在感情生活...側面反應兩個角色的性格...可能有人會說這麼安排很正常啊...看似簡單的敘事安排...實際上就是導演功力的體現...通關全片即便對敘事有老套之嫌...但找不出頭重腳輕或者左右不穩的感覺...讓觀眾全片一氣呵成的看完...這點上需要天朝借鑒...工業流水線也是有高低之分...把一件老套甚至簡單的故事講得通暢...能夠不通過五毛特效或者大牌明星甚至無知下限來鎖住觀眾的目光...才能有希望....
《RUSH》基本沒有大牌演員...雷神的知名度在當時也屬一般...但非大牌不代表沒有演技...選角導演的工作還是比較到位...很多人都說演員跟原型很貼近...這也算是對選角的一種肯定吧...該片其實對演技要求並不算太高...重點的塞車戲不露臉...感情戲起伏不大...估計這也是選角時更傾向外型貼近原型的原因吧...
最後不得不大讚Hanz神的配樂了...真心為全片增色不少...原本就極具張力的塞車對抗配上大神的配樂...那舒爽...還是大家去親身體驗吧...這部電影真心是被低估的一部佳作...國內能引進讓人浮想聯翩...莫非審查機構的人素質上去了?不再為大製作,大場面,大名頭馬首是瞻?希望這是個好的開始...未來能夠在商業和藝術上有更好的平衡吧...


大家都說了很多,我就說一個細節吧,應該算是整部影片的核心跟最高潮的部分。

===============分割線=================

從影片一開始,一個個場景展現了無數人在這場運動中所表現出的瘋狂的熱情。但是跟隨鏡頭逐漸深入我們發現,如果從根本來思考的話,我們無非是在追逐死亡的邊緣,有很多人在這場挑戰中死去。然後來看我們的主角,尼基勞達。電影是這樣表現的,用一連串的特寫和旁觀者的視角說明了拋離賽車這個概念的話,他遭遇了一場什麼樣的災難,這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的痛苦。

那麼這個問題就很明顯了,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項運動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他為了回到賽場,寧願承受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來接受手術;儘管頭腫痛的連頭盔都戴不上,也要努力嘗試。明明給他帶來這些痛苦的就是賽車,那麼到底是什麼驅使他卻反過來追求這樣東西呢?

接下來的幾個鏡頭很清晰的描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當他走到賽場上,站在自己的賽車旁邊的時候,整個賽場的觀眾,爆發出了山呼海嘯般的歡呼,一齊高喊。而這時鏡頭轉到他的賽車的一個特寫,上面印著他的名字,"Niki Lauda「!

我覺得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競技運動項目,女生沒法理解一群男的在草地上弄個皮球踢來踢去有什麼意思,輸了贏了又能怎麼樣嘛,幼稚。甚至是電子競技項目,自己的男友在那弄個叫dota的電子遊戲一玩幾個小時,誰都不理,跟個孩子似的。

所以,這個問題怎麼解釋?我們就可以在這部電影中找到答案。


不知道勞達在醫院洗肺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風險會過大超過20%。


片名翻譯得真是......,有多少人會因為這個翻譯而放棄。
選角真是滿滿的誠意,從外形到氣質真是絕了,反觀國內電影的選角,像這樣全部讓人稱道的太少太少了!


很多人會因為極速風流這個翔一樣的翻譯失去看這部電影的機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世界耐力錦標賽(WEC)這個新興的賽事?
為什麼跑車或賽車上幾乎都採用雙橫臂而不用多連桿(5連桿)懸架?
你最喜歡的賽車隊是哪個,為什麼喜歡?
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有幾個組別,每個組別的典型車有哪些?

TAG:電影 | 賽車 | 影視評論 | 一級方程式賽車F1 | 極速風流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