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漢步兵的弩箭在後世不怎麼出現了?

秦漢時期弩非常優秀,有李陵率五千士卒抵抗匈奴數萬騎兵主力,直至箭盡方戰敗,而後世面對游牧民族時,漢族基本只有掌握了強大了強大的騎兵方能在野戰中有還手或者反擊的能力,這是為什麼?


強弩戰勝騎兵,大體是前馬鐙時代才會發生的事情。
即使像宋朝那樣推動弩的使用,也仍然沒有拯救自己與北方民族戰中的頹勢。
能被弓弩手打敗的騎兵,和你意識中存在的騎兵形象,其實有著天壤之別。

圖為戰國時期被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簡化後的趙國騎兵。
前馬鐙時代,騎兵坐在馬上,完全靠雙腿之間的力量夾住馬肚子以防止從馬上摔下來,這個姿勢不但考驗騎手的水平,更限制了騎手的動作(幅度一大會掉下馬),因此只能做一些小幅度的動作,比如騎射,騎兵搏鬥等。
沒有馬鐙帶來的不便,讓騎兵在前馬鐙時代在戰術上始終是為步兵服務的兵種。
步兵在馬鐙未出現之前,是絕對的戰爭霸主,古希臘的主要單位是重步兵(這和希臘多山的環境也有關係),戰國時期也是步兵唱主角(秦銳士,魏武卒等)。騎兵在方陣作戰中,起到的作用是保護步兵側翼和運動作戰(馬其頓方陣中希臘王伴騎兵的作用就是保護側翼和配合正面步兵襲擊敵人後方),而不是摧毀步兵正面陣線。

在前馬鐙時代,摧毀步兵陣線的任務,交給了一種特殊的兵種,戰車。

圖為漢代戰車。戰車是古代中國以及兩河流域,埃及大規模採用的一個兵種,古代中國,赫梯帝國和埃及帝國,都以強盛的戰車聞名,一般戰車由3-4匹馬拉動,後面裝著一個兩輪單軸車,車上立著駕馬人,一個操長兵器的士兵和弓箭手各一名。
戰車在沒有馬鐙的時代,無疑是遠近皆益,高機動性與高殺傷力並存的可怕兵種。古埃及的時候,由於早期戰車的一些缺陷(比如轉彎失靈,穩定性不強),戰車只是當做騎射手用。到了發展後期,戰車逐漸演變成一種撕扯步兵防線的工具。電影《角鬥士》裡面,有一幕是角斗場中重現一場古代戰爭,其中就出現了戰車,裡面展示了戰車可怕的摧毀力,步兵在戰車面前,是非常脆弱無力的。
中國戰車退出戰爭舞台,是從趙武靈王之後開始的。正如上面所說,戰車最早的功能是騎射,當步兵可以獨立的駕馭一匹馬進行騎射之後,這種妥協的選擇就不被再考慮。
綜上,前馬鐙時代的騎兵,對步兵的威脅只局限在遠距離上,一旦近身就會有摔下馬的危險。並且騎射的精準度並不如步兵的強弩強箭來的高,因此騎射手在面對大規模步兵的時候,是處於劣勢的。
題主提到的李陵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能靠五千步兵抵擋住了上萬匈奴騎兵的攻擊,憑藉的就是弩相對於騎射手的優勢,同時李陵還用輜重車等物什搭成障礙物,防止匈奴騎兵近身攻擊,最終是因為彈盡糧絕而投降。可見前馬鐙時代的騎兵,硬啃步兵基本無勝算可言。
前馬鐙時代,中國騎兵(對步兵)最輝煌的戰役,就是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在這次戰役中,將騎兵的機動性發揮的淋漓盡致,用穿插,包圍等手段,將趙國軍隊陷入秦騎兵的包圍,最後獲得勝利。但這次戰役戰術發揮了更大作用,而不是騎兵本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沒有馬鐙,一些民族仍然發明出了騎兵衝鋒的戰術。

圖為羅馬與帕提亞帝國的一次戰鬥
其中畫面最中間的帕提亞騎兵使用了當時重騎兵最實用的衝鋒技術,將長矛從頭頂往下戳擊,衝鋒時以近乎拋擲的方式將長矛送出,用這種方式獲得衝擊力,當時一些騎兵大國都是採用這種衝鋒方式。
================================================================
馬鐙發明之後,一切都變了。
據出土文物來看,馬鐙最早是中國的少數民族鮮卑族發明的,大約在公元五世紀。
馬鐙的發明,可以說是戰爭史上僅次於火葯的技術。騎兵第一次體會到了「人馬合一」的境界,馬匹的衝擊力第一次得到完全的應用,步兵也第一次在騎兵面前感到恐懼。
有了馬鐙,騎兵再也不用將精力花在保持平衡上,而是更專註的進行殺戮。騎射手也慢慢的向衝鋒的重騎兵和侵擾的輕騎兵分化。
人類歷史的天平也開始向游牧民族傾斜。中國開始了五胡亂華,匈人和哥特人將整個歐洲搞的天翻地覆,有騎兵的民族開始在戰爭中佔據主導地位,騎兵慢慢成為主宰戰爭的霸主。
憑藉馬鐙,騎兵可以手持騎槍、馬槊對步兵陣線進行衝鋒,然後瀟洒離去。曾經在對抗騎兵中佔據優勢的弩箭也對騎兵無情的衝擊有心無力,馬鐙發明後至火藥發明前,騎兵是戰爭中最強大的兵種,騎兵的優劣,甚至能決定國家的命運。


補充下林大俠的回復。
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兵的作用最大就是騎射,而騎射的距離比我們想像的近的多,精確射擊只有15米。而步兵弩兵精確射擊比其遠得多。所以,在前馬鐙時代,騎兵的用處很少,大多是襲擾後方,追殺殘兵或者做下馬步兵來用。幾乎不會正面去沖陣。當然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這種變態出外。

蒙古人在練習騎射(靶子離人只有幾米遠)

而馬鐙出現之後,騎兵就可以夾槍衝鋒,對非結陣的步兵可以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除了素質特別,特別好的部隊,幾乎沒有封建步兵軍隊可以抵擋這種騎兵的衝鋒。注意,我用了兩個特別(比如岳家軍)。所以後世的騎兵對步兵往往有碾壓的戰績。當然,有馬鐙的騎兵依舊可以做前馬鐙時代的事情,比如,襲擾後方,騎射,追殺殘兵,下馬步兵等等。

面對重騎兵的衝鋒,步兵幾乎無法阻擋

到了近代,騎兵的衰弱是因為古典大方陣的復興,即長矛步兵方陣,有了刺刀後,變成了刺刀步兵方陣。這兩種陣型是騎兵的剋星。從此,騎兵又戰場的主力兵種變成了輔助兵種。(沖陣的作用消失,交給了大炮,騎兵主要用來追殺潰兵或衝擊陣型鬆動的步兵)

西班牙大方陣(一種火槍和長矛想結合的方陣)——《傭兵傳奇》劇照

刺刀出現後的方陣(長矛不再使用,替換成了刺刀)——《四根羽毛》劇照

騎兵最後的舞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重機槍的出現終結了騎兵在戰場上在作用,雖然二戰時,中國戰場,和波蘭戰場都使用過騎兵,但那只是騎兵的尾聲,並無太大的作為。

終結騎兵的利器(馬克沁重機槍)
====================================
補充一下,說下中世紀騎兵的作用,離題有點遠。

中世紀騎兵的作用如上文所說,主要是沖陣,襲擾,追殺等等作用。但這些並不是騎兵最大的優勢,騎兵最大的優勢是其機動性。騎兵部隊可以主動的選擇和敵人交戰的時間和地點,這一點,步兵是無法做到的。
宋金,遼金戰爭期間,金國騎兵有個著名的軍規,叫做:「成列不戰」。即自己的騎兵部隊,如果看到對面的步兵結成了方陣,則不去進攻,而是等對方陣型鬆動的時候再去進攻。這樣就能最大的減小自己的傷亡,畢竟騎兵比步兵精貴的多。
騎兵還有一個優勢是可以追擊。當步兵和騎兵戰鬥時,如果騎兵部隊戰敗了,只要撤退就可以了,步兵沒有辦法擴大戰果。而如果是步兵部隊戰敗,則往往是全軍覆沒的命運。全軍覆沒對友軍士氣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題主所說:「後世面對游牧民族時,漢族基本只有掌握了強大了強大的騎兵方能在野戰中有還手或者反擊的能力「。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正確的說法是:」任何時代,農耕民族只有掌握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才能在野戰中對游牧民族有還手和反擊的能力「。
如果中原軍隊沒有騎兵的話,是無法對游牧文明造成實質性打擊的。匈奴在漢武帝時期被中國擊敗,正是衛青霍去病等騎兵部隊的功勞,如果單純的步兵部隊,面對騎兵時,永遠只能以防守的姿態進行戰鬥。


好久以前的題了,但是還是忍不住說兩句。幾乎所有的答案都在強調馬鐙的重要性,但其實和馬鞍也有很大的關係。從秦兵馬俑到西漢兵馬俑使用的全部都是低橋鞍(我沒有亂上圖的習慣自己搜吧),這個時代還沒有出現後世的高橋鞍,這也是秦漢時代騎兵作戰能力較弱的原因之一。
再說馬鐙。馬鐙的重要性當然無法忽視,可是我看到有一些人似乎覺得離開了馬鐙騎兵就沒辦法幹事了。其實參考一下史料信息,在無馬鐙時代,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真的沒有什麼逆天,因為很多國家都在使用騎兵衝鋒的戰術。比如北非的騎兵大國努米比亞,努米比亞騎兵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大放異彩,靠的可不是騎射,而是實打實的近距離交戰。實際上在無馬鐙時代騎兵的弱點在於正面衝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騎兵總是被放置在側翼,而正常的程序是雙方騎兵廝殺,勝利者掉過頭來從背後攻擊敵軍的主力步兵,比如扎馬戰役,馬西尼沙的努米比亞騎兵獲得勝利之後掉過頭來衝擊漢尼拔部隊的後方,決定了戰役的結果。不僅如此,無馬鐙時代僅羅馬就有很多騎兵近戰的史料記載。
那麼秦漢的騎兵究竟是怎麼作戰的?先上結論:騎射與肉搏並存
騎兵使用長兵器是很早的事情,戰國文物就有對此的反映。典型的如洛陽金村戰國銅鏡描繪的武士搏虎圖,以及臨淄齊樹木單人單騎半瓦當描繪的騎馬持矛武士。這些我曾經在另一個答案中提到秦國和秦朝有騎兵嗎? - Thutmose 的回答
秦漢時代除了典型的騎射模式外,近戰騎兵也佔有重要的位置(絕對比很多人想像的要重要)。這裡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臨沂漢畫像石胡漢戰爭圖

這幅圖畫描繪的是漢軍與胡人爭奪橋樑的一場激戰。畫面的左邊從崇山峻岭中來的是胡人,畫面右邊車騎相伴的是漢軍。畫面最左的兩個胡人騎兵手持刀盾,他們右邊的三騎張弓而射。對應的,畫面右側圍繞著馬車出現了四名漢軍騎兵,全部一手持長矛一手持槌。

畫面的中間是一座下有兩個橋柱、兩旁有欄杆而兩端立著高大柱子的平板橋,柱頂作三角形。橋右端有一輛有蓋的戰車,一馬拉著;車箱內坐一人,戴著前低後高的帽子,可能是督戰的官員;車箱前部坐著御者,右手揚鞭,左手持轡。車前有兩個騎兵導引,車後有兩個騎兵隨從,皆一手持槌,一手荷長矛,矛和槌均帶纓。再前是大隊步兵:有4 個持鉞的,正在上橋;有21 個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的,其中有些正在上橋,有些已在橋上行走。這些步兵皆戴圓頂帽,著短衣。橋的左端,山巒疊嶂,翻越重重大山來侵犯的胡人眼眶深凹、鼻樑高挺,身上穿著短裝,頭戴胡人特有的後面有翹
的鱗紋尖頂盔,亦著短衣皮帽。有的拿刀,有的持盾,躍馬彎弓,似乎要搶攻過橋。最後兩個騎兵持刀執盾,前面兩個騎兵和五個步兵正張弓而射。橋柱後一個步兵已經身首分離,但仍直立著。橋柱前有三個步兵跪下投降,另有一個正被對方下橋的步兵斬首,還有四五個被砍下來的人頭,落於各處。兩軍對壘處,有的胡人人頭落地,有的攔腰被斬,有的跪地乞降。漢人將胡人壓制在橋頭之下,似乎處於上風,即將勝利。

題外話,這幅圖畫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畫面中央橋下的人,居然在鎮定自若的打漁。

有用罩網罩魚的,有用扒網撈魚的,有徒手捉魚的。魚在水裡游著,情景逼真。另外,有五人坐在船上,三人劃著槳,正向前速進。

臨沂博物館館藏五幅胡漢戰爭畫像石中還有一幅與此圖有著非常相似的構圖。

同樣是橋戰,同樣橋下有人打漁,此圖中騎士們手持的武器中遠射兵器為弓,而近戰兵器為矛。

1986年在河南南陽的漢代墓葬中,也發現了描繪胡漢戰爭的畫像磚。

這幅圖中雙方武器確實以弓箭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中有一名騎士手持弩。以往有一些理論認為秦漢騎兵在馬上不使用弩,我覺得是有問題的。

除了畫像磚,關於漢代騎兵的作戰方式還是有很多其他材料可以參考的。

首先史料就可以。楚漢之際項羽在東城之戰中就率28騎與漢騎兵白刃相向,記載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可以找到,摘錄在下面。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漢書晁錯傳》: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 匈奴 之眾易撓亂也。」顏師古 註:突騎,言其驍銳,可用衝突敵人也。

不過據史料同樣可知當年騎射之術的流行。《六韜·武騎士》談到選騎士之法,說: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者。

在漢代的實物資料中,兵馬俑自然是反映實際情況的參考之一。漢代墓葬陪葬兵馬俑的範圍廣,數量多,從戰功赫赫的周勃周亞夫父子,到高高在上的漢景帝劉啟還有各路分封諸侯王都使用兵馬俑來陪葬。在陪葬的兵俑中騎兵數量眾多,很值得注意。如西漢早期的楊家灣漢墓一次性出土騎兵俑五百多尊。

這是我在國家博物館拍攝的楊家村漢墓兵馬俑,也就是周亞夫墓陪葬的兵俑。從騎兵俑的手部動作來看,應該曾經持有長兵器。
而在漢景帝陽陵陪葬坑中發現的騎兵俑則裝備了長劍和弓弩,這一點與秦兵馬俑較為相似,這是否與二者的禁衛軍身份有關暫時還無法得知。
諸侯王墓出土兵馬俑典型的有徐州獅子山漢墓兵馬俑,臨淄山王莊漢墓兵馬俑。臨淄兵馬俑特點是無論步騎都著重鎧風字盔,其中騎兵也持有長兵器。

史料+文物告訴我們漢代騎兵的作戰方式不僅有騎射,還有肉搏,所使用的武器有弓有弩,有矛,卜字戟,也有長劍和環首刀。當然這不是說馬鐙和馬鞍的缺乏對騎兵作戰沒有影響,不過這個影響有多大要考慮。個人認為沒有馬鐙對騎兵的主要制約是缺乏與行列步兵正面交戰的能力,所以這個時代的騎兵會選擇騎射和襲擊側後方來打敗步兵。
另外,至遲在西漢中期已經存在單鐙了,這也是一個事實。我在參觀茂陵霍去病墓鎮墓石刻時拍下了石牛身上的單鐙刻畫。

雖然刻畫得很粗糙,但它真的是馬鐙(牛蹬)。。。
回歸正題,之前有答主說弓箭進步是一個因素,我承認。但我不覺得弓箭有多麼大的進步。就算有進步吧,那麼說反曲弓,複合弓是幾個意思?中國使用反曲弓和複合弓最晚是商代,這和後來的弓箭進步有關係嗎?
既然題主提到了李陵事件,我也想再提供一個思路,就是李陵採用的車城戰術。
李陵與匈奴之戰發生在天漢二年,《漢書·李陵傳》有載。

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營,舉圖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步樂召見,道陵將率得士死力,上甚說,拜步樂為郎。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抵山谷中。連戰,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一創者持兵戰。陵曰:「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始軍出時,關東群盜妻子徙邊者隨軍為卒妻婦,大匿車中。陵搜得,皆劍斬之。明日復戰,斬首三千餘級。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單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將騎擊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是日捕得虜,言:「單于曰:『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諸當戶君長皆言:『單于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後無以復使邊臣,令漢益輕匈奴。』復力戰山谷間,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還。」是時,陵軍益急,匈奴騎多,戰一日數十合,復傷殺虜二千餘人。

黑體字是重點。首先李陵被圍的地點是兩山之間,這就已經限制了匈奴騎兵的行動。其次李陵軍又「以車為營」,這一招有點類似英國長弓手對付法國騎兵,在必經之路上設置障礙,再使用強勁的遠射武器打擊。如果沒有地形優勢和戰術得當的話恐怕五千步兵對付數萬騎兵師毫無勝算的。


問題是錯的

1.弩箭在從三國到明朝這段時間都經常出現。

需要證明嗎?

2.漢族步兵在野戰中對抗騎兵,只要陣型嚴整,後勤充足,面對騎兵在戰術上毫無劣勢。

司馬遷太有名了,每一個中國中學生都知道,所以,李陵跟著出名了。

但不是每一個中國中學生都知道卻月陣,有人說卻月陣靠河,把卻月陣改成滿月陣技術上很難嗎?

李陵有啥了不起的,步兵陣型嚴整,擊退騎兵進攻?

宋軍也能做到,你有沒有仔細看過宋軍戰史?

重騎兵沖長槍重步不划算,而弓弩兵身邊一定有長槍重步兵。如果弓弩造成不了什麼殺傷,為什麼佔比很高,不多整點長槍重步兵,古人傻?

宋朝的問題是政治制度和戰略在軍事上慘不忍睹,宋的戰術,武器裝備沒有問題,當然,這絲毫無法挽救它輸掉戰爭。

宋軍沒有某些人想像的那麼弱,否則遼就把宋推乾淨了,金可以再把宋推乾淨1次,西夏盛產馬,也可以把宋推乾淨1次,哪輪得到蒙古,河流和城堡了不起嗎?宋朝建國的政治制度註定了它被外族推乾淨的命運,居然老不死能拖這麼久,充分證明了它的特色武器和戰術是優越的。

排第一的居然是馬鐙吹,過分的高估了馬鐙的作用,低估了游牧民族的裸馬騎術。你有沒有看過游牧民族的裸馬騎術炫技,絕對是人馬合一,什麼無法大幅度動作?無他,唯手熟爾。


上面都沒提到弩箭最後的輝煌
宋代,由於丟失了重要的養馬場。宋兵只能以步兵的血肉之軀對抗騎兵部隊。和西夏幹了三十餘年愣是沒讓党項人佔據優勢(誰說的宋軍孱弱,這就好比抗戰時期國軍對抗日軍,國軍不但沒有轉進而且和日軍形成了拉鋸戰。當然也有戰略上的考慮)
在此,宋軍基本上就是以守為主要目的。守必然要靠弩箭。弩有一個好處,射程遠,威力大。使用簡單。但是也有缺點就是製作麻煩,消耗箭支過快,除非是發達的農耕文明,否則游牧民族是無法承擔這樣的消耗量的。在這種情況下宋代的弩是發揮到了極致。床弩--弩箭的巔峰出現了。可以在一千步的距離上將小鏟一般的弩箭深深的插入地方的城牆中(如果這種弩箭面對的是敵人密密麻麻攻城的騎兵和步兵,媽呀,現代人能把幾天前的飯都吐出來。各種腸子啊,胳膊啊,四處亂飛)然後攻城的步兵以弩箭為階梯攻城。
當然這種武器也就只有宋代這樣的朝代有。沒辦法誰讓自己的戰馬不夠(沒有坦克)面對敵人的騎兵(鐵浮屠,重型機械化軍隊)。只能在反坦克武器上下功夫了。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弩的製作工藝比較麻煩。各種細小的部件組合在一起。既要保持精度又要保證質量。還不如選弓呢,只要材料備齊立馬開造多簡單吶。。。至於精度,那就看上帝了。說不定就有幾個神射手出現。。。



雖然上面兩個答案都很不錯,提出的觀點也對解答這個問題很有幫助,但卻都疏忽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弓的進步。
前馬鐙時代的騎兵的確是以騎射為主,但這時的弓基本都是單一材質的,射程很近,穿透力差。而弩可以蓄力,在對射上完全不虛於弓箭。
而弓在不斷的進化中改用了複合材料,加長了弓身,採取了反曲,射程和穿透力大大增強。外加弓箭可以拋射,再次增加射程。弩的穿透力雖然一直很可怕,射程卻遠遠短於弓。弓騎兵在掌握著射程與機動性兩方面的優勢後,可以盡量在弩的殺傷距離外進行攻擊,使得弩手無法還擊。


沒馬鐙前主要是騎射…怎麼沒人提一嘴高盧,羅馬,馬其頓的標槍騎兵和波斯帕提亞的甲胄騎兵…


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我看到過一個記錄片叫《中國古代兵器》。其中有一篇介紹的是弓弩。
裡面說道,弓弩在元明清的衰落是因為元清的馬上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對付騎兵的辦法是,派出自己的騎兵。這樣作為對抗騎兵的利器的弩的重要性就降低了。而且,馬上一般使用弓箭。因為我們知道弩是要用腳來上弦的。明朝由於火器比較發達,而且騎兵也還可以,所以弩在明朝也不興盛。


弩箭的盛行與衰弱與馬鐙沒有關係。

春秋戰國時代,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爭很少採用騎射戰術,主要是步兵和戰車,威力強大的弩箭自然會盛行。而自漢代以來,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越發頻繁。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採用騎射戰術。騎射最突出的特點是射速快,射速較慢的弩箭壓制不了騎兵的衝鋒,只適合守城。

騎射不是原地站著不動射箭,而是在外圍高速盤旋,弩箭的射速根本跟不上騎射的射速。清代八旗騎兵的一個重要考核項目就是「馬上三箭」,要求在馬匹高速移動的情況下快速射出三箭並命中目標才算合格。

李陵的例子並不能表明弓弩優於騎射,而是因為李陵充分發揮了地形的有利條件,限制了對手騎射的發揮。

經常在歷史穿越小說中,看到火槍手、長槍方陣完爆游牧騎兵的描寫。其實,以火槍的射程、射速來說,在野戰中只能完敗於巔峰時期的傳統騎射,幾乎沒有任何取勝的機會。

清代平定準噶爾之戰中大量使用了火器部隊,並取得了良好戰果,但火器部隊主要是用於攻堅,作戰的主力還是步騎混合的傳統軍隊。

直到前膛擊發槍的出現,傳統騎射戰術的優勢才不復存在。


到了宋代依然在用神臂弩,而且在火槍方陣普及之前,沒有人能用純步兵打贏騎兵,(應當是鮮有,修正)所以強盛的中原王朝才要養騎兵啊


帝國時代2里,為何中國的民族特色是諸葛弩?
唐時唐軍步兵高度機動化,有複數的馬匹和車輛託運軍事裝備,特別是弓弩。
而宋時宋軍步兵的弓弩比例記得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
明時已經是火器時代了,戚繼光曾帥三眼銃騎兵橫掃草原。
弩逐漸在火器時代淡出了。


推薦閱讀:

晏殊是慶曆新政的實際領導者嗎?
為什麼漢末何進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里有什麼可愛的怪獸或者鬼怪?
北齊的高澄是怎樣一個人 他真的是被他的弟弟高洋派的刺客刺殺的嗎?
古代宮廷賜死的毒藥真的服之立斃么?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戰爭 | 弩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