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走之底?

我的字不算丑,至少周圍誇我字漂亮的還是大有人在的,但是,無論如何練習,走之底這個偏旁我就是寫的很難看。有寫的好的知友分享下心得嗎?


謝邀。

我的專欄中有一篇專門講這個問題,轉過來可以參考一下

如何寫好走之底

有知友私信問我如何寫好走之底。這裡做個講解:

在文字起源中,走之底最早是「辵」,辵讀音(chuò ), 從彳從止,乍行乍止、走走停停也。所以走之底的字,多數和走有關。辵本身頂上有三撇,因此走之底在古帖當中,也經常見到有頭上兩點的,便是遵從字源的緣故。

走之底,就是走的含義,之的形態。這個之並不是楷書的之,而是行草書的之。

要學寫走之底,我建議先寫好行草書的「之」。

1,首點不必多說,請查看拙作永字八法(一)。

2,第二筆起筆同首點,基本上可以依葫蘆畫瓢,角度和長度都可以參考首點。注意,第二筆起筆角度可以等於小於首點(角度更平),不可更斜。長度可以大於等於首點,不可小於。

3,第一個紅圈處為頓筆,行書宜圓潤有光澤,楷書可以切筆帶出方角,也可以圓筆過度。這個位置是調整方向和力度的關鍵部位,筆到此處等於有個小歇息,不宜一味過快。這是節奏。

4,接下來直接提筆寫一個圓弧,無論楷書行書都要圓轉來寫,不要露方角。到第二個紅圈處頓筆收可以,帶一個回筆也行。

如果分開來寫的話,就是兩個右點接一段弧線:

關鍵是弧線的角度非常微妙可以豎直下來,略偏左一點。但不可以向左過多。最後收筆的位置要比首點靠右一些。

之寫完之後直接另起筆寫平捺。平捺筆法以後詳述。這裡講一下結構問題

走之底字的筆順是先寫右邊,然後寫左邊的之,最後加平捺。

1,之和咼的橫向距離宜近不宜遠,這個距離可以按左右結構來理解。

2,之的首點位置根據右邊的部件來確定A。如果右部的最高處是橫,比如咼,那麼之的首點與右部首橫齊平略低,大約是抗肩幅度(如上圖藍線A標示);如果右部最高處是豎,比如車,那麼之的首點與右部的首橫齊平。如下圖:

3,之的收筆處比右部最低點略高B,同左右結構字的結字規律。

4,之安排完畢之後,初學可以另起筆寫平捺。平捺的一波三折,第一折在右邊部件最左端C,第三折捺腳在右部最右端D。行書和小楷有較大的調整幅度。

另起筆寫平捺,會導致之和平捺會斷開,但是初學沒有關係,熟練以後可以在之的收筆處直接回筆逆鋒寫平捺。

貼上幾個手寫的規範字做為例字參考:


寫走之底時候夾角大於90度會好看很多!


同寫不好走之底,什麼遠啊,達啊,跡啊,邁啊……硬傷好么!《渡荊門送別》死活毀在第一句話上……

好吧這圖裡的「荒」也夠丑了。
然後還有各種斜的彎的字寫不好,比如「欣」「乞」「舟」「每」「次」……
覺得還是要多練,觀察字的架構,貼幾個字帖上的走之吧。

這麼看來走之的擺位其實還是很固定的,我想只要多練習,把握了字的架構就好了。


畫個瘦體的s就可以,就當字母s來寫。


推薦閱讀:

如何掌握書法中,濤和國兩個字的書寫技巧呢?
聖教序是否以用筆為上?
為何秦漢時期可以誕生小篆和隸書兩種寫法迥然不同的字體?
當今哪個書法家(還在世)的字最值錢?
如何臨習王羲之集字《聖教序》?

TAG:書法 | 練字 | 字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