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女權主義的電影可以推薦?
電影,女性思想,女權主義
大部分傳達了女權思想的藝術作品都要在某個層面處理這個問題:女性作為男權規範中被凝視的『景觀』,是如何探索主體性的?(全文中『男權』一詞不指代男性,而是指代某種社會規範,男女都可以是這個規範的推動者和受害者)
很多從批判當下處境入手,探討『女性在消費主義社會如何被物化』、『女性在大眾傳媒中如何成為景觀』這類議題;或從自我覺醒、探索主體性切入,比如『女性從性慾對象到性慾主體的覺醒』、『女性作為存在主體/行為主體的覺醒』等等。而發人深省的女權主義藝術往往是不拘泥於單一主題,因為任何對身份困境的意識本身便是一種覺醒。
相較於其他藝術形式,電影這個媒介在女權主義這個話題上至少有兩個獨特點:
a) 適合批判『視覺快感』。根據Laura Mulvey的觀點,女性作為被凝視者,在電影中是作為窺視欲的對象的。換句話說,電影的假想觀眾是男人,"女性即影像,男性即看之載體"(Mulvey, 837)"。電影需要通過攝影手法使觀眾(男)對被凝視者(女)產生窺視快感,而女權主義電影則可以通過再現或顛覆這條視覺法則來批判男權社會對女人的物化和景觀化。
b) 適合展現『男權社會中女性無法作為行為主體的悖論』。傳統敘事手法往往使觀眾自動認同男性為行為主體,而將女性視為被動的、被觸發的一方。舉例來說,女性在性關係的刻畫中多是以『被慾望對象』而非『性慾主體』的形象呈現;女性的行為多是被他人的選擇推動的,而不像男性角色一樣擁有power---存在主義意義上自由選擇的power。而女權主義電影顯然可以通過重塑power relationship來告訴觀眾:女性也是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的。
有了以上鋪墊,再看女權主義電影就好分析多了。
-----------------------------------------------------------------------------------------------------
1. 首先推薦我最喜歡的一部,讓娜·迪爾曼。如果只推薦一部,必須是這部。教這堂課的電影老師告訴我,她人生中至少有一整周時間在看這部電影,從學生時代看到當上教授,保守估計也看過30多遍了。
(圖片地址:fn110.com 的頁面)
這是女導演Chantal Akerman 25歲的作品,2016年十月5將是她自殺一周年忌日。她自己不喜歡女權主義的標籤,她認為她講的這個故事適用於任何『人』。的確如此,這個電影展現更多的是普世的存在主義焦慮、無意義、荒謬、壓迫與反叛。但一個女人一旦在存在主義意義上擁有主體性,以authentic agency的身份感受這些存在主義焦慮,本身就已經很女權了-----因為以主體而非客體的形式存在向來是男人才有的權利。或者說,女性面對的是更孤獨的存在焦慮----她們甚至不知該如何像『人』一樣去焦慮自己的存在。
這電影在女權主義電影史上繞不開,在實驗電影史上也繞不開:它的前衛甚至不需要極簡主義、女權主義這些標籤。有人說女權主義藝術是一種反現代藝術(Cottingham, 276)--無疑,所有涉及身份政治的後現代藝術必然在某個層面上反對『現代藝術』的單一話語權;女權主義電影,至少讓娜迪爾曼,在很多層面上的確是countercinema的(Kinsman, 217)。沒有角色帶入的敘事,不誘導觀眾對主角產生移情;大量固定機位的長鏡頭,使傳統男性視角對女性身體特寫的期待受挫,同時局促的室內鏡頭也創造出了壓抑的環境和窺視感。女主角既是被窺視對象,也同時通過攝影手法抗拒了『被窺視』這一角色。 有些女權主義藝術是通過『再現』男權視角下被景觀化的女性來批判男權主義(arguably Cindy Sherman的Untitled Film StillsoMA),而Chantal Akerman的手法則是一邊再現一邊顛覆:挫敗觀影期待,拒絕性別角色。為避免劇透,我就不說細節了,但切忌不要快進!不要快進!不要快進!只有在時間中反覆累積無意義才能見證大廈轟塌的那一刻。
---------------------------------------------------------------------------------------------------------------
2. 再說說我個人大愛的另一部實驗電影,融合。
(圖片來源:segalcentre.org 的頁面)
(圖片來源:blogspot.com 的頁面)
導演Carolee Schneeman是有名的藝術家,她有很多作品都是通過女性身體探索男權社會下女性在政治和性中的權力(見Interior Scroll ,Eye body)。這部短片是Carolee自己和男友的性愛影像:她在這些16mm膠片上染色、燒、拼貼、作畫,然後將性愛場景的膠片與風景照交疊、剪輯。很多(激進)女權主義藝術家認為Fuses不女權----因為影片中Carolee的快感來自男人,而我認為這是一部不折不扣表現女性性意識覺醒的電影--無論怎麼定義女權主義。Fuses是AV么?但從影片中你看得出她不是porn中被器官化的性慾對象。那它是藝術么?可作為一個女性裸體,她也不像古典藝術中那些被凝視的處女Nude。Or maybe,something needs to be redefined?
-------------------------------------------------------------------------------------------------------------
3. 午後的迷惘 ,另一部實驗電影。這部片算不算女權爭議已久,導演Maya Deren屬於20世紀拒不戴標籤的那批先鋒藝術家之一---雖然非常『精神分析』但她拒絕『超現實主義』這個標籤(她跟杜尚玩得很好,所以達達-超現實思潮她肯定是沾了邊的),雖然很女權但又拒絕女權的標籤。假如將這部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詮釋成被弗洛伊德式的性慾閹割的話,那麼的確是部體現了女性性意識覺醒和反抗的電影。當然,作為一部神作,它必須是拒絕闡釋的,所以這部電影講了什麼,算不算女權,還是自己看吧。
(圖片來源:vimeocdn.com 的頁面)
-------------------------------------------------------------------------------------------------------------
4. 時時刻刻. 改編自獲普利策獎的同名小說-----以《達洛維夫人》一書串起的三位女人的內心世界:寫作者弗吉尼亞伍爾夫、閱讀者布朗夫人,以及《達洛維夫人》的現代化身達洛維。各自獨立的時空,敘事結構互文的三個故事。她們在各自的故事中反思到壓迫,渴求精神獨立:從伍爾夫的萌芽(懷孕),到布朗夫人的接近分娩,一直到達洛維的成熟(孩子已長大),暗喻了女權主義運動從萌芽到結出碩果的不同階段(此處參考了從《時時刻刻》看女權主義電影的進步與失落(時時刻刻)影評)。電影用教科書般的剪輯儘力還原了原著,加上Philip Glass的配樂和三位影后的演技,簡直醉。
(圖片來源:squarespace.com 的頁面)
---------------------------------------------------------------------------------------------------------------
5. 五至七時的奇奧
(圖片來源:squarespace.com 的頁面)
Agnès Varda是法國新浪潮里為數不多的幾個女導演之一。這個電影講的是女歌手Cleo等待癌症報告之前的一個多小時。她美且自知,無論在陌生人、情人還是朋友面前都像被注視著一般肆意揮灑著自己的魅力,這『被凝視的自覺感』在影片前半部展現的淋漓盡致。直到某一瞬間,她被某個東西擊中---在後半部電影中,她走出去,像從未認識過這個世界一般看待身邊的一切:朋友、陌生士兵、行人。
她走出了自己,從社會給她的殼中走出。前半部電影中的Cleo時刻保持著自我注視,這是從內在將自己『景觀化』的枷鎖。而後半部電影中,當Cleo的死亡成為了她生命的催化劑後,她得以從內部向外打破這層自己給自己的枷鎖,以一個人的感知看世界。
---------------------------------------------------------------------------------------------------------------
6. 河中女孩:寬恕的代價,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拯救容顏,2012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圖片來源:tmsimg.com 的頁面)
我把這兩部短片合在一起說,一是因為它們都是同一個導演Sharmeen Obaid-Chinoy的作品;二是因為,這兩部作品的主題都是圍繞伊斯蘭教國家女性現狀展開的。導演Sharmeen是我學姐,上學期聽聞她來演講,便去看了這部片子,前一部講的是一個被親生父親『榮譽殺害』未遂的女孩子的真實經歷;後一部紀錄的是巴基斯坦每年大量女孩被潑硫酸毀容的現狀。那個片子得獎後不久,就聽說了巴基斯坦美女因發自拍被親弟弟榮譽殺害的新聞,心裡五味雜陳。
如果說,我之前推薦的女權主義電影講的是在存在主義層面上的爭取主體性的女性群體,那這兩部短片面對的則是連基本人權都堪憂的女性群體的生存現狀。我不知道把這兩部殘酷的短片放在這道答案里是否顯得不合時宜,因為無論是波伏娃、Betty Friedan這種理論先驅,還是Laura Mulvey這種電影批評家,她們腦海中的『女性』都不能代表典型的巴基斯坦女性。
在最近這幾十年里,女權主義越來越意識到一股來自女性內部的反對聲音-----來自少數族裔女性的不滿聲音。黑人、拉丁裔等少數族裔女性認為,所謂的女權主義史不過是『白人』女權主義史,所謂的『Speak for her』永遠無法做到『Speak for us all』。這樣的呼聲絕不只是後殖民主義批判大潮中的無中生有,因為如果你放眼看這世界,便會意識到女權之路在很多國家不是如何走下去的問題,而是誰來開這個頭的問題。說白了,『女權主義』是西方學術界的產物,而『伊斯蘭女性主義』的開創既缺乏前人的理論(與《古蘭經》相容的女性主義理論只能誕生於穆斯林內部),也沒有可借鑒經驗,路只能靠那些女孩子們自己去走。今年被弟弟殺害的那個巴基斯坦女孩生前就發表過很多女權主義言論,而死後從大量「殺得好,她侮辱了巴基斯坦」之類的言論就能看出,伊斯蘭女性主義之路道阻且長。
你無法相信的是,河中女孩的影片最後,那個差點被父親一槍斃命的女孩選擇了寬恕。她原諒了母親,父親也被法庭釋放。正常人大概會覺得她懦弱,但我明白,她光是站出來面對鏡頭,光是決定勇敢地活下去,就已經用盡了我畢生無法想像的勇氣。
文獻:
- Cottingham, Laura."The Feminist Continuum: Art After 1970," The Power of Feminist Art: The American Movement of the 1970"s, History and Impact, Norma Broude and Mary D. Garrard eds.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 1994) p. 276-287
- Kinsman, R. Patrick. "She"s Come Undone: Chantal Akerman』s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1975) and Countercinema", 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 24: 217–224, 2007
- Mulvey, Laura.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 Introductory Readings. Eds. Leo Braudy and Marshall Cohen. New York: Oxford UP, 1999: 833-44
電影:
1.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Chantal Akerman, France/Belgium, 1975)
2. Fuses (Carolee Schneemann, USA, 1964-67)
3. Meshes of the Afternoon (Maya Deren, USA, 1943)
4. The Hours (Stephen Daldry, USA, 2002)
5. Cléo from 5 to 7 (Agnès Varda, France, 1962)
6. A Girl in the River: the Price of Forgiveness (Sharmeen Obaid-Chinoy, US/Pakistan, 2015)
7. Saving Face (Sharmeen Obaid-Chinoy, UK/Pakistan, 2012)
王天林《野玫瑰之戀》(一九六〇,葛蘭主演)
女子漢的顛倒世界 哈哈哈這個電影特好玩
強烈推薦《熱淚傷痕》,請不要被百度百科的「驚悚」標籤嚇到,也不要被凱西·貝茨嚇到。
雖然《熱淚傷痕》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小說,凱西·貝茨最出名的也是她所演的驚悚電影《危情十日》(同樣改編自金的小說),但是本部電影並不是金的主流路線,它完全從一個女性的角度出發探討美國20世紀末家庭女性所面臨的問題——家暴、性侵犯、受害者。本部電影女性形象的塑造是立體的,你會對片中角色產生同情心,同時又看到她們的陰暗面。
本部電影有一句台詞一直在重複: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a high-riding bitch to survive. Sometimes being a bitch is all a woman has to hold onto. 我們能從中看到一個強勢而獨立的女性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中是如何掙扎的,上面這一句台詞,現在依然值得我們去反思。----------------
還有一部電影也不錯,是由安吉麗娜·朱莉演的《換子疑雲》,故事改編自1928年洛杉磯的真實事件,講的是一位母親為尋找她失蹤的孩子而與警方、社會所作出的抗爭。當警方隨便找來一個陌生的孩子送回這位母親,並承諾這就是她的孩子的時候、當這位母親以妨礙警方公務為名被送入精神病院的時候,不知每個觀眾心中是怎樣的感受。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母親的力量,或者說女性的力量。雖然如今很難再出現影片中的極端情況,但這部電影在我們仍然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中,有著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義。
看不見的世界 裡面不僅有有關女性權利的內容,還有關於同性戀和種族歧視的內容。看的很心塞,很虐,但是還是蠻有感觸的。
電影
《末路狂花》,《水果硬糖》,《蒙娜麗莎的微笑》,《親切的金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魔頭》,《男孩不哭》,《紫色》,《男孩不哭》,《時時刻刻》,《沙漠之花》,《相助》,《決不讓步》,《萬箭穿心》,《陽光姐妹淘》,《香魂女》,《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卡羅爾》,《小姐》,《傾國之戀》,《她》,《二十世紀女人》,《婦女參政論者》,《女權天使》,《瑪德蓮墮落少女》
電視劇
《慾望都市》,《傲骨賢妻》,《實習醫生格蕾》,《都市女孩》,《東京女子圖鑑》
殺死比爾
末路狂花
Becoming Jane
被告、沙漠之花、大膽的愛小心的偷、時時刻刻、末路狂花、操我、女人那話兒、弗里達、如果牆壁會說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永不妥協、親切的金子、朱諾、女權天使、女權俱樂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BJ單身日記、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穿普拉達的女王、相助、我的野蠻女友、金福南殺人事件的始末、笑傲同行、兩生花、讓娜·迪爾曼、達格納姆製造、燕特爾、妓女的榮耀、被投石處死的索拉雅·M、女教皇、骯髒日記:女權主義情色短片集、我唾棄你的墳墓、鋼琴課、貝隆夫人、鯨騎士、天使愛美麗、男孩不哭、安東尼婭家族、人鬼情、羅曼史、破浪……
朴贊郁導演的《小姐》
今年看過最女權的電影
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對父權的反抗與反擊,對自己情慾的探索與解放
傳統父權中男性形象的崩塌與去勢
一部不需要任何包裝與粉飾,不折不扣的女權主義電影
補個缺,推薦中國第一部女權主義電影《人·鬼·情》黃蜀芹導演
還有一部 外國的《鋼琴課》,簡·坎皮恩是名女導演,不說女性主義,就沖電影里的景色都絕了。太美。
讓娜·迪爾曼
推薦《少女革命》劇場版
與TV版相比劇場版某些方面表達得更加露骨。從配樂、原畫到思想深度都是精品。如果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連帶著TV版也看一下。
真正好的動畫,是一種藝術品。
奧蘭多
《末路狂花》《異形》,導演都是雷德利-斯科特
這個時候不說《黃金時代》,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波蘭愛經》
本劇曾經獲得過金球獎和艾美獎的提名。
包括在中國的豆瓣上,網友也給予了不差的評分。
也是,這樣一個……露骨的題材。
尤其是在相對封建的國家裡,大家可不是得撒了歡兒的看啊。
除了名字稍微隱晦點,它和《性愛大師》講的東西基本沒差。
但講真,我被圈粉並不是因為它的大尺度。
而是源於這兩張圖。
你來自哪裡?
你來自nmb。
▼
這個簡單粗暴的女人叫做米夏琳娜,是一名優秀的婦科大夫。
不過這裡的婦科和咱們的婦科不太一樣。
比方說,人家的畫風都長這樣——
形體演示,更直白,更明了。
在性的面前,她從不遮遮掩掩。
她會幫助夫妻改善性生活。
也讓更多的女性了解到自己的身體構造。
甚至,她還在大庭廣眾之下向人們推廣避孕套。
「夏天是愛愛的最好時期,為什麼要剋制自己?」
總之,要多羞恥就有多羞恥。
可米夏琳娜呢,人家卻從不這麼認為。
表面上看,米夏琳娜是這方面的專家沒錯了。
不過在以往的經歷里,她自己也沒少受過傷害。
比如她和斯塔克的第一段婚姻。
兩人初遇時的場景是這樣。
斯塔克裸著,而米夏琳娜就這麼目不轉睛的盯著。
欲女本人?
其實不是。
像這樣無情的推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就算哪次成功的鼓掌了,兩人最後也一定是不歡而散。
斯塔克:你至少得假裝一下吧?
米夏琳娜:可事實就是很疼啊。
對於斯塔克這種慾望強烈的男人來說,沒有性的維繫,離不愛也就不遠了。
所以為了穩住這個家庭,米夏琳娜就找來了她的閨蜜。
wtf?
沒錯,是你們想像的那樣。
時不時的,就搞個三人遊戲。
一個人負責精神交流,一個人負責床上伺候。
這樣的生活,他們一連過了很多年。
直至這兩個女人後來都有了孩子。
從沒見過哪個三角家庭能生活的這麼和諧的。
果然,悲劇還是發生了。
感情上雖說是屢戰屢敗,但這並不妨礙她為廣大婦女謀求性福的決心。
所以,米夏琳娜想到了出書。
一本關於性愛的書。
像這樣。
然並卵,沒人敢出版她的書。
因為人家說了,黨不能推行違背道德的事。
哪怕這位也是剛剛才結束了一場性愛。
但是米夏琳娜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反而,只要想到一些女孩因為不懂得保護自己就只能無奈選擇墮胎時,她便會充滿幹勁。
她說,yd不是痛苦和羞恥的來源。
它應該孕育著力量,樂趣和愉悅。
是啊,為什麼女性的性就一定要被定義為淫蕩呢?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高潮。
如何獲得快感,如何科學避孕。
對於女性來說,這是一個接受並享受自己身份的過程。
談何羞恥。
1997年,米夏琳娜·維斯洛卡醫生被授予波蘭復興勳章。
她84歲死於心臟病。
1976年出版《性愛的藝術》成為了暢銷書,售出700萬本。
40年過去,這本書的第13版已經上市。
如她所說,她就是性革命本身,而且正在走向高潮。
米夏琳娜,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給微信公眾號「影火蟲電影」發送:波蘭愛經 即可觀看本部影片
喜 歡 請 點 贊,愛 就 轉 發
《八美圖》
每一個都是傳奇
刑房之死亡證據,好像是這個名字,幾年前看過,看過很多遍。末路狂花雖然也不錯,但遠不如這個看著過癮。
推薦閱讀:
※为什么卖淫在我国是违法的?
※英美女權主義和歐洲大陸女權主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超人是Superman,而女超人是Supergirl,而不是Superwoman?
※為什麼女權主義會得到部分中國男性的支持?
※女性不婚,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