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袁崇煥評傳》怎麼招來如此罵聲?
我讀了金庸先生的《袁崇煥評傳》,只是深深被這個古希臘悲劇式的英雄人物打動,希望自己多一些袁崇煥那樣的堅強、勇敢、雖千萬人吾往矣、為民族大義犧牲自己等等優秀品格,帶給我的完全是真面的東西。怎麼就那麼多人罵呢,出於什麼心態?非得證明金庸歷史有問題自己理解多透徹嗎,純學術爭論,還是有什麼更加不可告人的因素在裡面?
稱讚袁崇煥必然牽涉到罵崇禎,這是一個矛盾。
所以很多明粉就會罵袁崇煥,要不說他漢奸,要不說他罪過大,要不就說他本領小,殺了沒有什麼大影響,維護崇禎皇帝光明形象。
明粉基本就這個套路。金庸《袁崇煥評傳》
「然而袁崇煥抗拒滿清入侵,卻不能說是錯了。當時滿清對明朝而言是異族,是外國,清兵將漢人數十萬、數十萬的俘虜去,都是作為奴隸或農奴。清兵佔領了中國的土地城市,總是燒殺劫掠、極殘酷的虐待漢人。不能由於後代滿清統治勝過了明朝,現在滿族又成為中華民族中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就抹煞了袁崇煥當時抗禦外族入侵的重大意義。」
說金庸吹滿清的看過這段嗎?
金庸《碧血劍》
「張朝唐聽到這裡,才知道這神像原來是連破清兵、擊斃清太祖努爾哈赤、使清人聞名喪膽的薊遼督師袁崇煥。」
如果說金庸吹滿清,那說清太祖是被明朝督師打死的(哪怕是小說),這對他有什麼好處?
金庸《神鵰俠侶》
忽必烈見郭靖氣宇軒昂,不自禁的喜愛,心想若能將此人羅致麾下,勝於得了十座襄陽城,說道:「郭叔父,趙宋無道,君昏民困,奸佞當朝,忠良含冤,我這話可不錯罷!」
郭靖道:「不錯,理宗皇帝乃無道昏君,宰相賈似道是個大大的奸臣。」
眾人又都一怔,萬料不到他竟會直言指斥宋朝君臣。
忽必烈道:「是啊,郭叔父是當世大大的英雄好漢,卻又何苦為昏君奸臣賣命?」
郭靖站起身來,朗聲道:「郭某縱然不肖,豈能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滿腔熱血,是為我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
以「維護」某個明朝昏君為借口,去詆毀英雄的那些傢伙,懂這段話中的道理嗎?
關於袁崇煥是不是滿清吹出來的,詳見我的文章:
袁崇煥的地位是清朝捧出來的嗎?
金庸出身海寧查氏。海寧查氏乃名門望族,康熙皇帝曾在查家宗祠外的門聯上題字「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所以有人認為金庸寫《鹿鼎記》對康熙多有讚譽是投桃報李,夾帶私貨。
又,《鹿鼎記》開場即提到了明史案,莊家被狗官吳之榮告密,所有男丁被殺,莊家少奶奶還送了個雙兒給韋小寶。明史案確有其事,金庸的祖上查繼佐也因列名參校《明史》一書,亦被逮捕入獄,經多方營救才得免死。但清人筆記及史料多有記載查繼佐乃明史案首告,方得以脫罪(但現在主流觀點認為此事不實)。因此,有人對金庸的立場越加懷疑。
然後說到
《袁崇煥評傳》。 崇禎認為袁崇煥是罪臣,反而乾隆下詔為袁崇煥平反,語其中反間計而誤殺袁崇煥等事。有人認為,此事蹊蹺。偏生金庸又破例寫個評傳為袁崇煥喊冤。聯繫前文,有人對金庸的立場愈加懷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有人認為金庸立身不正,故此招來許多非議。
明粉不容黑明
一部自稱「全部有史實根據」卻滿篇顛倒黑白的文章,有何不可反對的?且不要說金大師只不過是一個小說作者,就算是一個史學大家的恢弘著作,也不能高貴到不容別人反駁的程度。就算是享有盛名的鴻儒學者,禁止他人駁斥自己著作中的缺陷也要被評價一句「以學為壑」,枉論一個外行的文章?
在下沒記錯的話,金大師的《袁崇煥評傳》開篇就自創了一個初中生都可以駁斥的自然法則,「守財奴萬曆把白銀放在國庫里封存結果後人拿出來之後發現都變成了灰」云云。想必這批白銀的原子內部發生了什麼顛覆現有化學理論的新奇改變。
又如「二十萬農民軍看到突然出現的清軍,大喊著:『辮子軍來啦!』作鳥獸散」,雖然金大師的祖宗查繼佐在《罪惟錄》中記載農民軍只有六萬人,但是金大師顯然曾經穿越到過去看到了農民軍的二十萬大軍,而且親耳聽到有人大喊「辮子軍來了」等等。
又如,在開篇信誓旦旦的聲稱本文全部有史可依的金大師,竟然說他認為滿桂與袁督師必然英雄惜英雄。嗯,重點是「他認為」。如果趕走滿桂,之後又被滿桂拿著箭支當庭告他御狀的袁督師也算是和滿桂惺惺相惜的話……那麼我也可以說:雖然袁世凱指使暗殺了宋教仁,但是我認為他們兩個一定英雄惜英雄;雖然秦檜殺了岳武穆,但是我認為他們兩個一定英雄惜英雄;雖然石亨害死了于謙,但是我堅信他們兩個一定英雄惜英雄。
…
《袁崇煥評傳》也許不嚴謹,但恐怕不至於顛倒黑白吧?
金庸就算是滿人(實際上他是嗎?),袁崇煥是滿族的恩人么?需要美化……何況不看看金庸筆下的滿人都什麼鳥樣,金庸明顯是漢族正統(後期作品才有改變)。
至於說袁崇煥是奸臣,甚至說是賣國賊,那袁崇煥有毛病和後金打那麼久,腦殘么......邏輯都說不通。何況奸臣如何定義?誤國就是奸臣?那關羽是不是奸臣?
綜上,「罵」《袁崇煥評傳》而不是「客觀評價」《袁崇煥評傳》的人只有一種:
噴子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
裝逼
罵名人、反轉傳統觀點,是裝逼最有效的手段。
有人認為歷史的事實不是金庸說的那樣,金庸作為滿清貴族後人夾了私貨
光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就是大罪一條。袁崇煥絕對不是漢奸,卻也絕對不是天真善良的小白兔。他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是很有手段的人。他的死是一個悲劇,對他和崇禎都是悲劇。明朝的氛圍就是不能和談,否則要被東林黨人罵死(最後連太子都沒去成南京)。然而,真正為國家,有戰略眼光的人,都知道考慮到國庫空虛,考慮到攘外必須按內,內部闖賊還沒解決,和女真人和談是最佳方案。以崇禎的性格,就是事情要做的,背鍋不背的,所以要和談可以,出了事情你們臣子背鍋。袁崇煥就是和談出事(女真人翻過長城打到北京了),然後背鍋。我覺得作為漢族人,多多少少有皇漢情節,畢竟曾經輝煌令人嚮往。但是,明朝的不和親不納貢等等聽上去很好的做法,其實都是導致最後政治外交僵化的原因,國家弱的時候,不輕易妥協是對的,但決不妥協那會把國家往死路上逼。明末就是一個大悲劇,輿論逼死皇帝,逼死臣子,逼死一個偉大的朝代
看了碧血劍後記,然後覺得,他不被噴是不可能的。
袁崇煥評傳本來就是作者懷著感情寫得,很多人說是不符合歷史,問題是本來人家寫的也不是歷史。招來罵聲,多半是有人認為金庸是滿族人,故意來黑明朝的。在明粉眼裡屬於大逆不道其心可誅。
問題是金庸先生寫的清朝背景的小說,書劍恩仇錄裡面,乾隆和雍正外帶滿清貴族可是連一點正面形象都木有啊,飛狐系列也是如此。 鹿鼎記的話,鹿鼎記裡面除了陳近南有一個正面人物嗎?不會真把康熙當成正面人物了吧,這麼想的真是跪在地上的。
拿小說塑造英雄無可厚非,怎麼沒人罵郭靖。
但是這書叫評傳,就是史實在前感想在後,史料不嚴謹,觀點先入,私貨夾帶,這就有點不能忍。
作為遼東軍政一把抓的大臣,在敵人實力沒什麼變化的情況下,平遼平到北京城下,實在是不太好把英雄這個詞給他。
而且他也是經過正常的司法審判,罪名在那兒擺著,又不是像岳飛那樣的莫須有,要說悲情,被他擅殺的毛文龍,被他拖死的趙率滿桂哪個不悲情。
我們都愛英雄,但不愛假英雄。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說:
「整體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後者是相當高的負數。」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最腐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
「明朝當然應該亡,對於中國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清朝比明朝好,只不過中國人運氣好,碰到了幾個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
金庸在北大演講中說:
」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我看金庸只是個小說家而非歷史學家,倒未必別有用心,傳統教科書讀起來是會產生明朝黑暗專制僵化命長等錯覺,而清朝似乎一切都那麼美好,真相其實往往出人意表,我個人認為袁崇煥奸臣。而且我看過很多關於他的史料。
且不說文中邏輯和常識上的硬傷,光是故意把史料掐頭去尾批判一番就讓人覺得naive啊!
至於八旗包衣什麼的,大概是普通人很難理解查大師如此費勁心機給袁督師洗地到底出於什麼目的。只好也編造史料把查大師批判一番。
不是金庸歷史有問題,而是他寫的歷史文字袁崇煥評傳歪曲歷史啊。九千破十萬神馬的。
傲慢與偏見是阻擋我們找尋真知的最直接原因,意識是什麼都沒人能說的清楚,人性本善還是惡都沒討論出結果怎麼就當成真理四處作為論據呢? 雖然字面上沒直接寫明難道從話語中都看不出這點潛意識么?
我們追尋真兇的邏輯方法為什麼如此錯亂,評價一個人都沒見過,何以如此相信自己光憑感覺的來的主觀猜想,即便舉例出所謂證據也不過是沒有任何實際證據下的路人看法而已,光憑感覺論人品,以人品再推及供詞之真假,這樣推出來的結論還不讓任何來自於其他立場的基於其他方法公開說明的合理猜想並肩於公眾視野,其野蠻判定途徑和誤導公眾之深不難看出埋藏於心中潛意識裡的極端思維。試想並反思當下的反腐反貪,居然順應這種偽民意去隨意判定一個人的功過是非,造成冤假錯案之後卻不見任何來自任何誘導聲音發出者的歉意和反思,這種行為要是沒人去批判,這個社會才真是病壞了~~
讓我不覺想起了俺們農村常見的鄰里糾紛吵架,比誰聲音大~~
微觀的價值都木有,這有意思么?
縱容諱疾忌醫,能不能稍微拿點有點說服力的東西出來嘛,扣帽子也沒見這麼不費腦子的,即便是形式主義,也要認真一點罷~~
袁崇煥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 李光濤著 http://tieba.baidu.com/p/4333351779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袁崇煥「十二宗罪」辯析http://tieba.baidu.com/p/4311128243
明末清初抗清英烈志士關於袁督師的詩詞賞析http://tieba.baidu.com/p/3040547713
張家玉詩詞1:
《燕市吊袁督師》
黃沙白霧皂雕旗,獨賴孤臣兩臂揮
嚙血作書招死士,裹瘡臨戰立重圍
逐令漢卒聞茄奮,共掃妖氛奏凱歸
勞苦功高誰得似,中山何事謗書飛
(張家玉《文烈公集》卷七,崇禎十六年(1643)張家玉到京應試,憑弔袁崇煥故居及鏖戰舊跡,寫下了《燕市吊袁督師》)
張家玉《軍中遺稿》《謁大司馬袁自如先生遺祠》
「司馬遺忠尚有祠,重來客淚灑荒碑。長城借得先生在,肯致中原昔亂離? 」
張家玉詩詞2:
《謁大司馬自如袁老先生遺祠愴然有感》
吊罷遺祠淚幾揮,遼陽回首事成非。
空留冷廟滄江上,不見犁庭鐵馬歸。
星落尚疑陰雨暗,風高猶想陣雲飛。
只今羽檄紛弛急,那得先生再解圍!
(永曆元年(公元1647),起兵抗清,過水南,拜袁崇煥祠堂,作《謁大司馬自如袁老先生遺祠愴然有感》),同年與清軍血戰,兵敗力盡而死。
孟森《明史講義》:「毛文龍東江之兵,始以朝廷無的餉而借口通商,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而崇煥治兵,請管東江之餉,而文龍拒之,以與敵通市為利,又不欲以領餉而暴露其兵額也。崇煥斬文龍,編製其兵,核實其餉,東江正可有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無所依賴,自相屠殺,相率降清。論者又以此為崇煥之罪,不以為殺崇煥者之罪,至今尚糾紛不已,是用揭之。」
自七大恨明金交兵以來,薩爾滸明軍主力盡沒,關外戰場一坏於清(河)、撫(順),再坏於開(原)、鐵(嶺),三坏於遼(陽)、沈(陽),四坏於廣寧」,喪師數十萬而捐棄全遼,「逐步退縮至於山海關,此後再無一步可退」完全喪失關外戰場戰略主動權的爛局下,袁崇煥困守孤城寧遠擊退努爾哈赤百戰百勝之師,之後的寧錦大捷,廣渠門,左安門背城野戰後金軍,南海子甚至主動襲擊後金軍,這些難道不是長足的進步?
當是之時,非無賢才也,【袁崇煥以間誅,孫傳庭以迫敗,盧象升以嫉喪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將,國之寶也,不得盡其才而枉陷於死,】使當日者有一張居正為之相,則間必不行,師出有時,嫉無所施,各盡其才,而明之天下猶可不至於亡。然而跡庄烈之所為,雖有居正不能用也。庄烈居高自是,舉事不當,委咎於人,無擇相之明。------唐甄《潛書》
瞿式耜在所上《端用人之源疏》中說:「……而毛帥之設,為牽制虜酋也。試觀文龍在海外數年,糜費朝廷數百萬金錢,曾有一縷之功在封疆乎?曾有一旅之師躡虜之尾乎?曾有一奇之出間虜之心腹乎?而日報捷音之鬼語,屢獻自降之俘卒,殺戮無辜,誑欺君父!
明清史大家孟森《明史講義》:「【毛文龍東江之兵,始以朝廷無的餉而借口通商,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而崇煥治兵,請管東江之餉,而文龍拒之,以與敵通市為利,又不欲以領餉而暴露其兵額也。
【崇煥斬文龍,編製其兵,核實其餉,東江正可有為。】乃身既被戮,毛兵亦無所依賴,自相屠殺,相率降清。論者又以此為祟煥之罪,不以為殺崇煥者之罪。至今尚糾紛不已。用是揭之,庶知三百年公論不定。一翻明末人當時之記載。愈墜雲霧中。論史者將謂今明人,不應枉斷古人之獄,唯有求之故紙,憑耳目所及者之言以為信。豈知明季之事,唯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為糾葛。而崇煥之被謗,則與溫體仁與錢龍錫門戶相傾之舊套外,又多一虛矯愛國者之張脈僨興,為清太宗反間所中,久而不悟。雖有正人,只能保錢龍錫之無逆謀,不敢信袁崇煥之不通敵.對建州認識不真;對力能抗虜之疆臣,猜疑太過;皆為促亡之道。」
因為如今的中國,民族主義昌盛。
下面是金庸在書中對明清皇帝的總體評價,「整體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後者是相當高的負數。」一個為全文定下總基調的結論,沒有任何論據支持,也沒有任何論證過程,就如此輕易地得出結論!所以,他只能以小說家金庸的名字為世人所知,而不是歷史學家查良鏞!
推薦閱讀:
※麻沸散真的是華佗發明的嗎?
※清史雜談:多爾袞讓皇位給順治,是因深愛孝庄,是真的嗎?
※中国哪个城市最摇滚?
※分析20世紀初年中國史學轉型的背景?
※曾國藩和胡林翼在待人用人上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