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拉快跑》這部電影主要想表達什麼?這種有大量重複內容的電影是否可行?
《羅拉快跑》整部影片由3部分組成,每部分是對同一事件(15分鐘內弄到10萬元)的不同經過的描述,我覺得挺一般的電影,重複內容太多,同題材的電影比《偷天情緣》差遠了,但李欣頻在自己的書里卻推薦過,我在知乎上也看到有人提到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電影,以一種模擬遊戲的方式,讓羅拉經歷了三次的20分鐘。在這三次漸進的過程中,羅拉不停地奔跑著,為了給曼尼送去救命的10萬馬克,在三次奔跑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因而也有了不同的結局。第一次,她最後走投無路成了曼尼搶超市時的幫凶,最後被擊斃在街頭;第二次,她主動成為了暴力的實施者,搶劫了她父親的公司成功拿到了十萬馬克,但在即將把錢送給馬克的時候,馬克被車撞死;而第三次,羅拉放棄了暴力行為,而是走進了賭場,利用了自己叫喊的特殊能力,賺到了錢,而曼尼,遇見了拿了他錢的乞丐,卻並沒有對其施加暴力,而是在思考一番過後以手中的槍作為交換,拿回了自己的十萬馬克,他們倆終於獲得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影片的設置很有意思,一個懦弱的男人和一個果敢的女人走到了一起,而這個男人恰好迫切地需要這個女人的幫助。在第一次里,羅拉被動地成為了暴力行為的幫凶,喪失了其作為女性的基本特徵,因為沒有了存在的必要而被擊斃,第二次,羅拉又似乎主動承擔了男人的暴力行為,使曼尼的存在成了擺設,因而曼尼死去,而在第三次,羅拉還原到自己的女性本質,曼尼也以一種相對女性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判斷選擇,於是皆大歡喜。
在羅拉最後一次的奔跑里,無論是羅拉還是曼尼,都放棄了暴力的方式而選擇了一種女性化的思維,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思維也正是導演湯姆?提克威所倡導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性別文化的問題。在導演看來,暴力是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只有和諧共存,非暴力,以柔克剛,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矛盾衝突,解決長遠問題。
我個人覺得,其實它想表達出來的就是類似於蝴蝶效應的概念。即如何通過在某個節點上、某件事上的一點小改變,到最後影響到事情的整體發生結果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通過這類電影不斷重複情節但最後結果不盡相同的演繹,觀眾可以明白到原來自己身邊大量充斥著這種「細節影響全局」的情況,會更加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分支點的選擇和決定,即使那只是很細微的方面。
我自己也覺得受到了影響。打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前陣子我剛失戀,雖然是被對方背叛了,可以說完全可以把錯和恨歸咎於對方,但我大概是出於頭腦里的情感慣性和思念,事後還是會不斷回想起雙方相處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和一些我認為有可能導致感情產生細微變化的節點,我腦內不斷自動演繹著假如我在某個節點上沒有那麼做,最後所產生的結果是否會是走到今天這一步。儘管這個「自動演繹」的過程往往使我感到很痛苦(說得文藝點就是情傷……-_-!),但無可否認我會覺得這是在我個人對蝴蝶效應這一名詞進行了理解消化後才產生的一個思維狀態。
當然又或許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太準確甚至偏離甚遠。無論如何這就是我個人的理解。但歸根到底,人始終無法預知某個支線的選擇到底對整體的結果發展能產生什麼影響,除非他有預知能力或事情本身有一個像DVD播放前的段落預告選擇界面,否則即使想得再多,考慮得再多,會失敗的事情似乎還是註定了會失敗,會成功的也是如此。。。。有時不知道糾結在這種思考上有什麼根本性的意義,但是一旦開始了習慣了也就無法擺脫了。
唉,苦逼的人生。
(此回復估計廢話過多,也不一定跟樓主提的問題有直接聯繫,要是諸位覺得不妥,請協助摺疊。話癆了不好意思。)
《羅拉快跑》牛逼之處主要在形式感、鏡頭、音樂。
「重複內容太多」可能是因為很多細節LZ木有注意到。
超現實主義,技術大於內容
電影在表達什麼,我不是很知道。我在講的是,我感受到了什麼。所以,不喜,也可以噴。
在上下班的通勤時間,花了81分鐘,在B站刷了這部電影。在B站看電影總有一種錯覺,我並不是一個人。
這是我這個月以來看的電影裡頭,覺得看完了又充滿了力量的一部電影。
一、喜歡你也許很複雜,但愛上你並且跟你講責任,就變得很簡單了。
在整部電影裡頭,都有人不斷地彈幕:女主為什麼要救男主啊?
是啊,男主死了,傷心幾個月,在別人眼中又堅強地重新生活,結識綠眼睛的帥哥,一切都像沒發生過一樣,皆大歡喜。
有其中兩段「事後哲學」,在第一段裡頭,曼尼和羅拉的對話是這樣的:
羅拉:你愛我嗎?
曼尼:當然愛。
羅拉:你怎麼這樣肯定?
曼尼:說不清,我就是能肯定。
羅拉:我和別的女孩一樣啊?
曼尼搖頭。
羅拉:為什麼不一樣?
曼尼:因為你是最棒的。
……
羅拉:我什麼都不想聽,我只想知道你的感覺。
曼尼:行,我的感覺告訴我,你是最棒的。
羅拉:你的感覺指什麼?
曼尼:我自己,我的內心。
羅拉:你的內心說「曼尼,就是她了」。
曼尼:正是這樣。
羅拉:然後你說「謝謝你告訴我,再見」。
曼尼:完全正確。
然後羅拉就開始要做一個決定了,決定要不要愛他。有很多人覺得這段事後很無厘頭,當然旁觀來看也覺得女主問的問題挺愚蠢的。因為很多問題的答案,不是你問就可以得出來的。但是這段事後又很哲學啊,就算不問自己也會去想,自己的內心也會問自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直問自己內心的問題才會更加確定自己的心意,每問一句,都是愛的表現,只要男主一直回答就好,不管答案如何,一直作答就行。
如果這些問題從來不問也從來不想,那真的可以從來都沒有在內心想過要決定愛你了。起碼對於女生來說,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吧。
因為有了羅拉愛上了曼尼,才有了後面羅拉義無反顧地去救曼尼。簡單的行動執行,是因為一開始有了簡單的愛。
喜歡,才需要思考是否值得;而愛,從來都只是行動派。
二、生存就是不斷地橫衝直撞只求解決眼前問題。
羅拉在奔跑的時候,越過了狗、撞上了推著嬰兒車的婦人、拐角偶遇單車男、經過停車場出口越過梅耶車、錯過撿包的流浪漢、叫保安開門找爸爸、問老婦人時刻、並肩跑過救護車,趕來了超市。其中推嬰兒車的婦人、單車男、梅耶、流浪漢、保安、爸爸、救護車 司機的命運都由於羅拉重跑發生了變化,只不過,那些都只是生命中的過客,當下的羅拉只考慮20分鐘10萬馬克。
誰還會在解決生存的問題時,考慮旁人呢。推著嬰兒車的婦人變成了犯人、中彩票的有錢人抑或是成了教徒得到了救贖、救護車裡的保安有沒有遇到羅拉而心跳穩定下來,這些,與羅拉何關。但是單車男把車賣給了流浪漢、梅耶載走了爸爸,卻又確實改變了羅拉和曼尼的命運。
誰不是在每一次面對緊急生存問題時,只能靠直覺橫衝直撞地做選擇。沒有更好的辦法,當時也只能這樣。我們為羅拉的每個決定覺得咬牙惋惜,卻也知道,當時也只能這樣。誰都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三、然而生活,只要你繼續奔跑,總會出現些浪漫主義。
羅拉第三跑,本以為這次會撞上了流浪漢撿回了包就皆大歡喜了,誰知道羅拉沒撞上,爸爸也滿心歡喜地上了梅耶的車,這下真不知道怎麼辦。
但羅拉沒有停下奔跑,而是繼續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閉著眼睛不知道怎麼辦了也一直跑一直跑,因為不能停下來,因為要邊跑邊想辦法,生存下去容不得你停下腳步。「我能做什麼」「快,幫幫我吧」「我會一直跑下去的好吧」「我等著」,一輛大卡車差點撞上了,羅拉看到了賭場。
另一頭的曼尼呢,因為猛拍電話亭的玻璃門,眼盲的婦人這次沒有直接走,而是說等一等,曼尼就這麼等一等看到了撿包的流浪漢踩著單車男賣給他70馬克的單車!!曼尼手上有槍,但並沒有一開始就拿出來,而是跑了一段以後才拔槍,是啊一看到就拔槍會更省時間。然後曼尼拔槍從壓根不想還包的流浪漢上拿回來了包,還憐憫了流浪漢,給了他一把槍。真是捏把汗,真是捏把汗擔心流浪漢「bang」一聲,曼尼死掉、羅拉4跑。
不過,生活就是你繼續奔跑,就會發展成浪漫得不那麼真實。
羅拉不知道怎麼賭,100馬克賭兩把贏了129600馬克。搞定了10萬馬克,直接上了救護車,還無意穩住了保安的心跳救回了保安一命。趕到了超市門口,四處張望曼尼在哪兒。
曼尼把槍給了那麼自私的流浪漢,但流浪漢也沒想到他真的會答應把槍給自己吧,流浪漢拿著手中的槍也不知道下一步的人生路怎麼走了。這頭曼尼已經拿走了包,取得了黑老大的信任,順利下了黑老大的車,回到了超市附近。下車就看到了羅拉。
羅拉看到曼尼跟黑老大的事擺平了,曼尼問羅拉「你那袋子里裝著什麼」,羅拉笑了。是啊,曼尼的10萬馬克解決了,手上又多了12萬9馬克。人生贏家。
這感覺在告訴你,只要一直奔跑,活下去,不傷害別人,甚至學會憐惜別人,驚喜會浪漫般出現。
四、生命,終究是一場奔跑。
抑或愛、抑或恨,越簡單越好。
就如彈幕所言,一直都有人覺得羅拉這份果敢很不可思議,是啊,因為義無反顧所以大家覺得不可思議。愛到什麼地步才能這麼義無反顧、毫無畏懼。另一頭曼尼的懦弱又顯得那麼真實讓人憤怒。愛上,可以很簡單,但很不容易讓人相信。
還有,爸爸和情婦的那一段,好多彈幕說好討厭看這一幕,為什麼討厭,因為真實。爸爸跟媽媽的感情不好,媽媽在電話裡頭跟另一個有婦之夫調侃著,爸爸就在這頭跟職員情情愛愛之中,觀眾當然討厭看,因為這些都太寫實太可恥又太真實了,既然不愛,為何還當彼此的無賴。想起最近《歌手》林憶蓮翻唱的《無賴》,聽哭了一大片少年、青年、中年。恨,也可以很簡單,但怎麼恨得簡單卻又顯得不簡單了。
生命,終究是一場奔跑。因為要奔跑起來,才沒有過多時間去拖沓愛、恨這種複雜的情感。不要將時間耗費在思考自己喜歡紅、還是白的玫瑰。
歲月靜好之前,離不開奔跑。沒流過汗,沒加速過心跳,你不會知道歲月靜有什麼好。
五、電影技巧的那些STUFF。
百度說的,「影片大約有1581個鏡頭轉換,71分鐘的運動鏡頭,平均算每個鏡頭長2.7秒。有趣的是影片結尾節奏相對變慢,這跟時下大多數電影正好相反。」還有就是配上抖腳的BGM,從不喜歡電音的我,居然從這首BGM開始迷上了。這部劇1998年的,居然現在看也沒覺得落伍,也不知道是不是我TASTE問題,反正,就都挺喜歡的。男主女主不是什麼大帥哥美女,但也很耐看。當然如果可以的話,女主換個BRA可能會更好,可能一直對BRA挺注重的,要無鋼圈、要收副乳、要防下垂、要緊貼。所以,女主的BRA很難忍,其他都還好。
題柱請自行完成作業
觀影后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無限可能性
改變生活節奏進行中的某一點可能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人生中不可控的事情甚多
選擇之前仔細斟酌力求不悔
事件的偶然性和面對命運的無力感
其實這類電影看的是形式結構。德國的表現主義,法國的現實浪漫主義,俄國的蒙太奇。
我最初看的時候,儘管之前《蝴蝶效應》《土撥鼠之日》《恐怖游輪》這一類(姑且稱為一類)的都已看過,也還是覺得它挺有意思(它比上文中提及的除《鼠》以外的要早)。並且我覺得他們沒有可比性。至少《羅拉快跑》不是為了講故事。
電影進入節奏很快,伴隨著貼合主題的Techno配樂,Lola開始有目的性地行動和奔跑起來,而目的也很簡單明了,那就是拿錢救命。電影避開了前因後果的鋪陳,直接圍繞過程中發生的事做花樣,這也是非常簡明的創作意圖。
電影里的三段故事是平行關係,你可以理解為,同一事件的無限個不同走向中的隨機三個。而且這三個具有一定代表性,既體現了某些抉擇下的「殊途同歸」的無奈、也有「功虧一簣」的憤慨,當然也包括「鏈式反應」的不可思議。對於Lola遇到的路人,幾張簡明的快照揭示了其結局,也是相當有意思的。
這種類型(我私下將這些電影歸類為「試驗experimental」,儘管我沒去考證他們的先驅性和探索性是否成立)的電影,我比較推薦的是捷克的《快樂的結局》(劇情逆向發展,人物倒著行動)。另外比它早一年的港片《一個字頭的誕生》也是同樣的敘事框架(平行結局)。
如果非要總結些什麼(好吧。。慣性的觀後感?),那就是「命運是莫測的,沒人可以見微知著」。剛看完,我認為最主要表達的是,對時空、對因果既定性的一種質疑。
下面是看完電影后寫的一篇短評,純屬個人理解:
《羅拉,快跑》
畫面與音樂節奏的融合,將時間維濃縮在空間維上一點展開,重複的敘事結構中發揮不同作用的元素,是該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上的三大創新。從片頭就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創新元素,並且已經點明了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意義——對時空、對因果既定性的質疑。
看完電影后我特地倒回,並記錄了電影開頭的一段話:「我們是誰?從何來?去往何處?怎樣知道那些我們自認為知道的事物?為何我們對一切都深信不疑?無數疑問需要找到答案,一個答案將誕生一個新的疑問,新的疑問需要新的答案,循環不止。但最終,會不會永遠是相同的疑問?或者相同的答案?」
電影由一個基本事件展開——羅拉需要十萬來救自己的男友曼尼。影片給出了三種可能性。三個敘事結構里,主要出現過這麼些重複元素:羅拉,老婆婆,曼尼,羅拉爸爸,救護車,偷車青年,羅拉爸爸同事,流浪漢。
這些元素在三個敘事結構中出現在同一時間、空間點,有著相似且迥異(不是這個時間點)的經歷,比如老婆婆三次被羅拉撞到,同樣是罵的bitch,在快照中她分別成為罪犯、貴婦人、教徒(不覺得荒謬嗎?同樣的一個人,三種迥異的人生);比如救護車,前兩次剎車及時,第三次卻撞碎了玻璃;比如偷車青年,第一次被抓後來卻人生得意,第二次成了老乞丐,第三次遇到了流浪漢賣賣了車。
有趣的是那個同事,前兩次撞了黑老大的車面臨窘境,第三次因為羅拉沒撞上,最後因為曼尼追流浪漢還是撞上了黑老大的車。這裡似乎有一種因果既定的表達?其實對比三次敘事的結果(羅拉死,曼尼死,和都沒死還賺了十萬,都不一樣)就可以發現,也許只是表達對因果的質疑罷了。
三次敘事中,羅拉/曼尼如何找到十萬是疑問,流浪漢是答案之一(羅拉在賭場贏了十萬也可以看作是答案)。三次敘事中,流浪漢都在羅拉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出現,並且被羅拉忽略。這也是一個不得不注意的,荒謬而諷刺的一點。
影片還有很多荒謬之處,流浪漢撿了十萬,羅拉搶銀行出來沒人以為她是劫匪,曼尼被救護車撞死,羅拉叫聲尖銳震碎玻璃,曼尼把槍給了流浪漢等等,這些情節在快節奏的敘事中一閃而過,帶著一股荒誕的氣息。
這是一部反傳統的電影,現代派的手法讓其成為了衝擊傳統劇作模式的先鋒。影片最大的特點便是影片的節奏處理——情節發展像過山車一樣刺激。節奏最鮮明的時候,角色的台詞都帶有韻律,變成了歌詞。
羅拉火紅色的頭髮,正適合這部電影叛逆的性格。
開頭的台詞不牛逼么。
為了一個結果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不刺激么。
炫酷的鏡頭和點綴的愛情不精彩么。
羅拉的一頭紅髮不好看么。
這部電影是十足的 「藝術品」 ,配樂超贊。
瀟洒的奔跑、好聽的旋律、有趣的小細節、一些時間邏輯、一點懸疑,導演在說人生無常、有愛天長地久、生命是一場冒險......,並沒有特別突出什麼。
雖然片子一再重複,但不乏味。
《羅拉快跑》之所以受追捧 其敘事結構絕對是一大亮點 作出不同的選擇產生不同的結局 細節對結果的影響 所謂「重複內容」並不是在浪費膠片湊時間 而是不同敘事角度的需要 敘事結構的成功正是本片最大賣點
有些時候,我們太想學習了,而忘記了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有些時候,我們變得總想更好,卻忽視了好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做一件事情,成功還是失敗,都習慣去總結。
我們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總想要仔細的分析,總結一番道理。
回首過往,我們總在說自己的成長,可我們成長在哪裡?是不再刨根問底,是不再非黑即白,還是承認現實的存在,承認自我的存在?
這樣的成長,更像是一種疲倦,更像是一種妥協,更像是安慰劑。
真正的成長,是內心的美麗。
更好的成長,是由內而外的美麗。
最美的美麗,總在人心裡,永遠講不出來。
這是我在這部電影看到的,更準確說是在導演身上看到的。
《羅拉快跑》在音樂 鏡頭 色彩 情節上, 都是大手筆的酣暢淋漓,毫無做做忸怩。這種電影不會很精緻,但總是很精彩。
至於想表達什麼,我只能說是導演心裡美。
《偷天情緣》沒看過,但是就從取名字的角度來看,《羅拉快跑》要稍稍勝出。
很久之前看的了,我個人人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人總是試圖和命運賽跑,戰勝命運,但其實一個微小的偶然就能給人生帶來巨大的改變,至於你會碰上什麼偶然,冥冥之中都是命運的安排。
賭場贊助拍攝的電影
表達的是「蝴蝶效應」的核心,即在不同的時間做出不同的選擇,哪怕只差幾秒,也可能改變事情的結局。
是一部人類與上帝(命運)的鬥爭。前兩次上帝贏了,第三次羅拉贏了。影片的開頭就很有哲學性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上帝宣布開始遊戲了羅拉就開始奔跑了。而每一次的奔跑都有不同的可能性,每一點改變都會使命運不同。最後輸的那方會付出一定代價,而羅拉在救護車上與保安的握手表明了人類與上帝之間的和解。
羅拉的造型也是很有深意,以及很多小細節都耐人尋味。下次再補充吧
你只是注意到了同樣內容的重複,缺不曾意識到同樣的事情,最後產生不同的結果。
另外,我覺得正是因為許多人都停留在這種形式可行不可行的考慮上,而導演湯姆·提克威卻把它呈現了出來,使之成為了一種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羅拉紅頭髮一下子想到了櫻木花道
紅頭髮是羅拉性格的外在體現,她想要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對男友是真愛。於是當開頭男友無理的發泄後(想弄死他有木有),羅拉終於迎來了向男友證明真愛的機會。她很拼,前兩次次是拿自己命來證明,不顧一切,但是都沒有好結局。第三次她終於學會動腦子靠自己解決問題贏得多贏,但是最後卻對兩人是否合適產生了懷疑。
得到啟示:
1.世界是動的,如果遇到困難,不比困難跑的更快,就會像預想的結局那樣被困難弄死。
2.路人的閃回,閃進,都是羅拉對別人身份的意淫,心情不好別人就是偷孩子的瘋婆婆,好了就是中彩票人身贏家,然而對別人的意淫除了湊劇情對解決問題並沒有什麼卵用。
3.靠爹的人很弱雞,很可笑。想想你親爹並不是你親爹,你覺得還像今天這樣天天向他要錢合適?
4.好吧,你親爹仍然是你親爹,天天向他要錢就合適了?如果你覺得他生了你就欠你的,就當我沒說。
5.白手起家的人想要做大,關鍵時刻得敢賭,拼盡全力,整個賭場的人都在向你致敬。
6.不用跟壞人較勁,壞人自有天收(三跑羅拉沒有跟他爹和梅耶正面衝突,但他倆仍舊出了事)
7.只有強者才有資格說原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