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作戰思想是什麼?


王守仁的軍事思想,是他的心學思想在軍事領域的延伸。

哲學領域將所有的哲學思想劃分為兩個組成部分,即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我們平時大白話說的,「是什麼?」和「怎麼辦?」,去了解「是什麼?」的過程在哲學裡稱為「為什麼?」,佛教稱為開悟,道教稱為飛升,明白那意思就好。

王守仁所創(悟)的心學核心世界觀是:天理即人慾,這和當代科學所提的「人擇理論」有一些類似的地方,推翻了當時朱熹所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王守仁認為只要將「人慾」瞭然於胸,則世間萬物皆可證,所以他主張通過內審,內視,內煉的方式,探索世間大道。

心學的核心方法論,被後世傳得神乎其神,可惜這是知易行難的真知灼見,此處引用其流傳最廣的,心學四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從字面上看起來猶如打油詩一般的四句話,即是王守仁在思想、政治、軍事、文化領域留下的畢生心血與榮光的最高概括。

可惜我至今只能從字面翻譯,沒有內心感慨,這就像郭靖背誦了降龍十八掌口訣,卻根本不知道其中玄妙一樣。

有了以上的描述,想必題主已經不需要我再回答王守仁的軍事作戰思想是什麼了,一個以「人慾」為研究對象,且有大成的老油條,面對藩王造反,土匪劫糧,韃坦犯邊這樣事,猶如一個成年人看著跑來跑去的小孩,任何步驟,死路,意外,殺招都已經瞭然於胸,這是無法以具體方法和言語去描述和教授的情景,後來在戰場上所發生的事情,瞞天過海也好,攻其不備也罷,或用奇兵夜襲,或圍而不打,這些戰術,都是建立在王守仁對「人慾」的深刻理解基礎上,因為理解人慾,他知道敵人何處為「不備」,何時為「不備」;因為理解人慾,他知道敵人是嬌縱輕狂還是狡詐謹慎,以此來「瞞天過海」;因為理解人慾,他知道敵人是想負隅頑抗還是已經快要分崩離析,選擇奇襲還是包圍。

總結起來,因為了解,所以總是傷你要害。

以上,希望有不足可以大家一起討論。


佯合奇勝。


空談無用。
第一,並不是冥想一下就能打仗,《征宸濠反間遺事》中記載陽明的話,打仗是對刀殺人事,也須經過一番磨練才行,不是書本上的死學問和單單的「哲學」。
第二,陽明打仗常常靠培育出來的氣勢,特別是精神能動作用,在冷兵器時代,這個很重要的,這一點太祖發揮的很精。典型的,在征宸濠的時候,陽明搗了寧王老巢,寧王回師,陽明手下勸堅守城池,陽明卻要去邀擊,說了一句「先軍有奪人之氣」
第三,不要無謂地殺人。他平定汀、漳叛亂,能有機會勸降就勸降,然後誘捕等,不得已才強攻。為了鞏固平定成果,又在村民中實行保甲。


因為從小就有學習兵法 再加上哲學上的突破


王陽明的思想就是,比人更人,比獸更獸。他打仗被稱為狡詐專兵,沒有比他更禽獸得了,所以沒有禽獸能打過他。戰爭就是理智,狡詐。。。。所以誰更沒人性,誰贏。


動其心。


致良知。


聽從內心的聲音,只要能把壞人搞倒,用盡一切手段。他無恥,你就比他更無恥。


治國、平天下不能全賴武力。作為一位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王守仁更加關注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穩定和政治清明的問題。在他看來,政治的清明主要取決於大小官吏能否忠於國家和勤政守職,故極力倡導「人皆可以為堯舜」。他認為:「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是大 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聖人。」(《王陽明全集》卷1《傳習錄上》,下同此書者只標卷數)在窮盡天理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為政處世的能力,是王守仁追求的最高目標 ,並通過自己的言行向世人傳遞這一理念。這是王守仁不同於其他思想家的關鍵所在。他認為,思想意識和道德規範在統治秩序中具有特殊作用,明確指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並宣稱:「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業。」(卷4《與楊仕德薛尚謙》)他吸收各家學術之精華,創建出一套知行合一的「心學」體系,以期解決朱熹理學與現實相脫離的弊端,將儒家所倡導的封建倫理道德真正落到實處,使人人能夠成為「良善之人」。這段話摘自www.jsgsjs.cn/369.html這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個人認識王陽明作戰思想就是從心,根據客觀條件,實事求是,而不因為爭功,怕事兒,等等原因去影響大局,唯一的目標就是戰勝,不在乎個人得失,所以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不打無準備之仗,目的明確,心狠手辣


隨心而動,見機而行


我感覺就是靈活多變,根據形勢做出正確的決定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堯幽囚,舜野死」的說法?
古代被戴綠帽子的君主有哪些?
如何評價圖中人的言論?
歷史上那些昏庸無能的君王真的是傻子嗎?
歷史上有能力有決心但是命運不好的二世主?

TAG:軍事 | 軍事研究 | 戰爭 | 王陽明王守仁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