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電影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個人感覺,奧斯卡對那些高成本,商業性強的電影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相比之下,似乎更看重人文氣息比較強的片子。像去年大熱的盜夢空間,就很少被提及。


每年,奧斯卡各個獎項的評獎細則都會在其官方網站上更新出來,比如這次,第83屆奧斯卡的評獎細則:http://www.oscars.org/awards/academyawards/rules/rule01.html

眾所周知,籠統的講,奧斯卡獎項分為四大類:影片,導演及表演類;聲音,視覺及化妝類;剪輯,攝影及編劇類;動畫,短片及紀錄片類。每個類別又細分若干獎項。

奧斯卡的一些獎項的評選實際上是有參考標準的,比如:最佳服裝設計會參考美國服裝工會獎;最佳剪輯會參考美國電影剪輯工會獎;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輯會分別參考美國電影音響協會獎及音效剪輯者協會獎(簡稱「金捲軸」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劇本會參考美國編劇工會獎。等等。

當然,少不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和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等的參考。

所以,我嘮叨半天的大意是一句盡人皆知的廢話:榮獲奧斯卡的電影未必是好電影。這不過是電影人之間你見見我,我瞅瞅你,大家高興高興,彼此樂呵樂呵的平台而已。

回歸正題,最佳影片的評選標準在這裡:http://www.oscars.org/awards/academyawards/rules/rule17.html

看完以後你會發現,其實一點價值都沒有,無非是說了一個流程,但是注意一下第四條:Final voting for the Best Picture award shall be restricted to active and life Academy members.

多麼曖昧的說法,其實這又是一句廢話,但它解釋了一些事情:比如為什麼符合美國當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拆彈部隊》會讓《阿凡達》鎩羽而歸?為什麼倚老賣老加上小成本容易得到評委們的青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百萬美元寶貝》)?為什麼《無間道風雲》格調低下,痞氣四溢但依舊折桂?為什麼最佳女配角總是黑馬?甚至,為什麼孕婦總是會獲勝(凱瑟琳.澤塔瓊斯,艾米.亞當斯,娜塔莉.波特曼)?

太多了。

因為評委們是可以棄權的,因為提名者是可以玩拉票的,任何獎項都不例外。

我沒記錯的話,顧長衛和陳凱歌曾棄過權,那屆奧斯卡華人評委共有9名。按這個比例來看,可想而知,當然棄權這個事情只是我的個人猜測而已;對於拉票,我忘記在哪裡看到過一長篇撰寫奧斯卡的提名者如何巧妙進行拉票的文章,文章里把諸多奧斯卡評獎背後的故事闡述得精彩至極。

希望看到權威見解。


對的,賣座並非就能得大獎的情況經常發生,感覺評判標準還是偏學術性和專業性。畢竟,奧斯卡全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如果只按商業影響頒獎,就很難維持評判的客觀和中立性,小成本製作或獨立電影就很難有機會得獎。

剛看到衛西諦發的這條微博信息可供部分參考

奧斯卡。提名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下屬的相關分會成員提出,比如攝影師協會只能提名最佳攝影的(提名名單較為專業)。但所有會員均可以對所有獎項投票,每年的新會員遞增不多審核嚴格,以保持這個機構的穩定(趨於傳統和保守)。分會以演員協會人數最多,約6000名投票者中,有約22%是演員。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09494/121364
譯言的這篇百科貼也可參考一下


改編自:《肖申克的救贖》在奧斯卡上敗給《阿甘正傳》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從「陰謀論」角度出發,《肖申克的救贖》在奧斯卡上敗給《阿甘正傳》的道理很簡單——奧斯卡就是個賣片賺票房的禍害,哪類美國人政治上失勢他們就讓這一類人愛看的電影獲獎,好把更多人弄進影院去騙銀子。所以最近20年內,小布希父子執政時期的電影往往會更有看頭。那些整天扯「主流價值觀」的無非就是臆想罷了,可能他們以為全世界審片都必須跟某朝一樣高唱某種主旋律吧。

1994年是柯林頓任期,他們自然要推《阿甘正傳》這部 「美國大笨蛋才是上帝寵兒」 的腦殘片。正像今年是奧巴馬任期,自然就推《逃出德黑蘭》這部 「伊朗自作自受,美國攪屎棍全身而退」 的腦殘片。 事實上《少年派》也是一部腦殘片,只不過導演功力做足、講故事的水準有目共睹,而且「最佳導演」往往是站在投資方立場給頒的獎,像李安這種「物美價廉又有口碑」的導演,什麼時候得獎都不意外(今年的女主應該也是這個路數)。而《雲圖》、《蝙蝠俠》這類 「激進的意識形態」 ,想冒個泡都沒門(儘管這幾位導演也沒少忙活),以及粉絲群固定的《霍比特人》,能在市場上折騰到什麼程度就全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

如果比較《斷背山》和《撞車》,道理也是明顯的。《撞車》顯然更容易賣向全球市場,而《斷背山》這種敏感題材的常規銷路肯定不如《撞車》。好萊塢就是個賺錢機器,奧斯卡說歸到底只是在推動好萊塢利益的最大化。


並不是很同意某些隻言片語,首先【榮獲奧斯卡的電影未必是好電影】這一句就很偏見,就算有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嫌疑,至少拿了獎的作品,功力是夠的,因為不符合你的審美標準,就認為不是好電影,那這樣的意識形態產生的懷疑也是沒有價值的。
樓上也給出了不少答案,但是拉票什麼的老實說各行各業的評獎都有,這不能算奧斯卡黑點。我給電影創作打過工,說點個人見解。
很多人對商業片打抱不平,事實上商業片就是為了商業犧牲了很多情感上的東西,比如要賣噱頭,賣設定,拼故事節奏,這些光影物理碰撞激情視角都能讓人愉快,但是同時都會讓觀眾喪失思考和情感交流的機會,我們感謝商業片給我們帶來的兩小時腎上腺素的愉悅,但是也不要忘記也許有更打動我們的作品存在。
以大熱的盜夢和阿凡達為例,它們真的比國王的演講和拆彈部隊好嗎?在我看來這兩者都是大賣酷炫的物理設定而削弱了本該表達的主題,在美術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最後奧斯卡給它們頒發了技術獎,本來就收不了不少利,還拿了這個名,這不算被虧待吧?總不能因為你最炫我就封你天下第一啊。


奧斯卡評委的評獎口味有一定的傾向性,他們鍾情於帶有獨特文化韻味、揭示現實生存狀態和書寫真實生命體驗等等表達人性的作品。並且,不喜歡在藝術上標新立異的作品。

所以奧斯卡代表了大眾口味,並不代表藝術成就的高低。獲得奧斯卡獎的作品,始終保持著對美國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的正面評價。
要知道奧斯卡創立時候的初衷啊!「鼓勵和表彰那些在電影藝術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是我人士,以促進電影文化、教育和科學水平的提高並安撫那些認為電影給美國的道德和思想帶來不良影響的人們」


封神已畢,第88屆奧斯卡眾獎歸位。人們為小李子終成正果而歡欣鼓舞,彷彿得獎的是自家隔壁的老李,又像是陪跑20年的自己終於為神眷

然而另一群人卻被遺忘了,人們甚至不是故意的。明明,他們比小李子對奧斯卡更苦大仇深、奮不顧身、虐戀情深。沒錯,我說的是中國影人。

拿著放大鏡去找,也沒法在這場「美國春晚」上找出張中國面孔。沖奧未成又一年,長使英雄淚滿襟。存在感依賴症的中國網民,只能隨手拽住張熟臉兒當親人,好像自己是和這位美國白人男演員一起長大的,或者看他長大的。儘管大多數人還沒看過這部讓他得償所願的《荒野獵人》。我也沒看過,從圖片看,髒了吧唧的。

如此百無聊賴,如此寂寞如雪,使我深深懷念起去年為中國人民奧斯卡事業做出卓絕貢獻的黃聖依小姐。是她,不顧個人羸弱的身體和脆弱的聲名,為我們贏得了對美國人民電影事業的了不起的參與感。不然,你說說看2014年中國大陸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叫啥名字?

2015年2月,黃聖依參加奧斯卡前昏倒就醫


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裡呀。是什麼樣的門檻,把中國女星蹭紅毯的熱情都磨滅,要知道,這是展現她們演員才華的最好方法;是什麼樣的怨憤,把中國導演的沖奧熱情澆熄,要知道,他們已經把自己和作品一起擰巴;奧斯卡,你欠中國一個小金人兒,到底什麼樣的電影才能被你誇?

公認的中國大陸電影最接近奧斯卡的一次,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極高的呼聲中爆冷落敗。更令人失望的是,他並非敗給李安的《喜宴》,而是西班牙電影《美好時代》。好在時間已經證明,誰才是真正的名垂影史。

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龍》代表中國台灣為華語片爭光,也向中國大導們展示了更多的美好可能。於是,大量東方式視覺奇觀大片被一股腦送往奧斯卡。這一連串熟悉的燒錢的激蕩人心的名字有:《英雄》、《十面埋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

然而這也是徒勞。最沾邊兒的一次,也就2003年張藝謀的《英雄》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

而且,在中國連續6年向奧斯卡評委會選送古裝武打片後,連美國人都看不下去了。 「中國電影申奧非古裝不可嗎?」美國電影人查理斯·瑞索奇——美國派拉蒙和環球電影公司首席執行官曾如此致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我們深沉的古裝片之愛表示不解。

次年,我們果然從善如流,2007年選送了文藝片《雲水謠》。不過,這一戰略性調整並未影響賽事結果。

奧斯卡到底要什麼?先要看奧斯卡是什麼。

奧斯卡全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其實是個美國本土電影獎,跟咱們的「華表獎」差不多一個意思。

與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相比,奧斯卡從未停止因為逼格不高而為人詬病,但卻始終屹立在事實上的電影權力榜之巔。這是美國電影工業的力量,也是通俗電影的力量。它趣味主流,懲惡揚善,三觀倍兒正。就拿今年的獲獎影片來說,最佳影片《聚焦》講的是媒體人揭露真相,最佳男主角《荒野獵人》講的是荒野里對抗逆境,最佳女主角《房間》在自我救贖中盡顯母子情深。

不難看出,奧斯卡就是一個弘揚美利堅主旋律,歌頌美國夢的獎。有人嫌他無聊,但更多人愛它政治正確的萬丈光芒。那是主流的光芒,是「咱們人民有力量」的光芒。而像戛納那樣推崇多元價值的小獎,是填補不了孤獨和懷疑的黑洞的。

如果說世間能有什麼可以與美國核心價值觀交相輝映,那當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只有代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電影,才能代表中國衝擊奧斯卡。

顯然,有關部門早已勘破了這個奧秘。自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選送奧斯卡的電影都在踐行這一智慧思路。毫無疑問,我們正走在沖奧的康庄大道上,這條道路,也許和小李子一樣崎嶇坎坷,但也一樣終獲光榮。

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下這條光榮之路。


2008年 《築夢2008》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所有中國人無與倫比的美夢。而關於北京奧運會的時間脈絡則是從2001年就開始。耗時七年拍攝完成的該片,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背景講述了同一個主題,那就是北京奧運會。

因為建場館的原因,許多北京居民不得不搬離自己居住了大半輩子的家園,高大媽一家就是其中的一員。從最初的不解、對老房子的不舍到最後的放手搬入新家,通過普通市民的七年記載了奧運背後的故事;精彩紛呈的北京奧運會背後又經歷了怎麼的方案選擇、節目策劃等;北京奧運會是運動員的夢,四年磨一劍背後付出的努力又是多少;奧運會的正常運轉離不開默默守護它的安保部門和大批志願者,他們是北京奧運會最亮麗的風景線……屬於全國人民的北京奧運會不僅僅是運動員的夢,也是大家的夢。

以上照搬豆瓣。雖未觀影,但只看介紹都令人熱血澎湃,恨不能去奧森跑三圈,再對著鳥巢大聲呼喊。有網友稱其為中國版的《意志的勝利》。這當然是誤讀,一個破碎的德國夢,如何能與冉冉升起的中國夢相提並論。

2009年 《梅蘭芳》

本片講述著名愛國主義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蓄鬚明志不為日本人唱戲,並在此期間赴美演出大放異彩的故事。

這片我看過。陳凱歌找了黎明這個木頭美人來演繹舞台上活色生香的梅蘭芳,他似乎始終處於一種緊張尷尬的狀態,時時身不由己,人人卻都說他美,他也忙不迭的要展現美。然而我們都看到了,那明明是發胖的黎明呀!

最佳台詞來自反派日本皇軍,「征服了梅蘭芳,才能征服支那」。全片高潮在一位日本青年軍官,不忍看到梅蘭芳被軍國主義弄髒,憤而自殺。

很多人說可惜不是張國榮。但我認為,發胖的黎明更長了一張愛國主義的臉。

2010年《唐山大地震》

我沒看過,但顧名思義,也就不用多介紹了。比被撓腳底心逗笑更令我不爽的,就是用切開的洋蔥使勁讓我哭,後者比前者更讓我深感智商上受到蔑視。

作為河北人,我從小就聽過很多唐山大地震的故事。當然,他們誰都沒能講出這種「感動10億人」,「不哭不是中國人」的勁兒。像我媽這種親歷者,甚至還說過好幾個大地震時的笑話,麻木啊,痛心啊。

在為了沖奧而擰巴自己的大導中,馮小剛是擰巴的最厲害也是離成功最遠的一個,憐愛之。

但再多的牢騷也掩蓋不了這仍是一部優秀的主旋律電影的事實,多難興邦,感謝解放軍,感謝國家!

2011年《金陵十三釵》

壞日本人和好美國白人,重情重義的妓女和沒心肝的女學生,一曲保衛處女的讚歌。

張藝謀拍過很多深情的電影,卻極少令我共鳴。他的人物總是做出不可思議的選擇,他們被精巧的設計,但並沒有真正的生命。他們是被上帝之手操控的,是為故事服務的。

可是,如果《花樣年華》讓國際友人沉醉,《金陵十三釵》沒理由不行啊。評委,請認真看看那被張藝謀用鏡頭深深膜拜的倪妮的肉體啊。

2012年《搜索》

時間終於來到了當代中國!我們有城裡人兒,我們有互聯網!

沒看過,看介紹大意是剛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高圓圓在公車上沒給老大爺讓座,被人拍下炒火人肉搜索道德譴責,順手引發一連串惡性連鎖反應。

但這種當代生活的片兒吧,要是再沒點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其事實就會特別經不住時間考驗。比如,不讓座現在已經是我們網上的主流思想啦。而且,都什麼年代啦還玩人言可畏呢,分分鐘上節目澄清轉型做網紅啊親。

但畢竟,這是一部我們有城裡人兒,我們有互聯網,我們長得和高圓圓一樣好看還走進了新時代的電影,再也不是黃土地里撒尿和泥,唐宋元明飛檐走壁啦。

2013年《一九四二》

中華民族命途多舛,敵黨敵國罪無可恕,苦難人民死裡逃生。

2014年《夜鶯》

是誰!打破了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大導演鐵三角對沖奧的壟斷!說出名字我也不認識。但與他爭奪這次出線權的,是呼聲甚高的《白日焰火》和《歸來》。還科普了原來法國導演導的片也可以代表中國大陸衝擊奧斯卡外語片。

宰相劉羅鍋和我女神李小冉演的,但我孤陋寡聞,今天寫稿之前沒在任何場合聽說過這部片。以下介紹來自豆瓣:

朱志根(李保田 飾)和崇義(秦昊 飾)雖身為父子,但彼此之間關係卻十分淡漠,甚至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雖然倩影(李小冉飾)幾次想要調解公公和丈夫之間的矛盾卻均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倩影和崇義之間的夫妻情誼亦因為繁忙的工作和缺少溝通而產生了裂痕。

朱志根有一個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把過世的妻子送給他的夜鶯帶回妻子長眠的那片土地,並且在妻子的墳墓上將夜鶯放生。一番波折和意外之後,朱志根帶著孫女任幸(楊心儀飾)踏上了前往老家陽朔的旅途。這段旅途註定不會太平,接二連三的意外發生之後,這一老一小能否順利的抵達目的地呢?

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推這部中法合拍片沖奧,意義重大,鼓舞人心啊。

2015年 《滾蛋吧!腫瘤君》

相較於外國觀眾熟悉的張藝謀式的、賈樟柯式的用個人展現時代悲劇的中國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充分展現了一個當代的、城市化的、青春勵志的中國。如果非要用悲劇來書寫深刻,那這裡也只有一個美好時代的個人悲劇。

此前,法國導演的《狼圖騰》和賈樟柯的《山河故人》雙方撕的不可開交,結果卻被《腫瘤君》螳螂捕蟬,還引起一番爭論。然而,論代表當代中國的精神風貌,這兩部片又有什麼臉出來撕?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進行國事訪問之際,《滾蛋吧!腫瘤君》作為美國電影協會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主辦的「2015年中國電影周」開幕片,在酒會結束之後放映,「獲得美國觀眾高度讚譽」。

瞧瞧,還是美國觀眾識貨。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吳京對「《戰狼2》太個人英雄主義」的回應?
為何有人說《怨靈2》是爛片?
劉青雲主演的《神探》,結尾處何家安三次擺槍,最後他想編一個怎樣的故事圓場?
為何同樣充滿了名牌、奢侈品、上流社會場合,穿普拉達的女王卻不像小時代一樣給人炫富裝逼的感覺?
決定你到電影院選擇看一部電影的決定性因素是?

TAG:電影 | 奧斯卡 | 電影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