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歷史科普,當年李自成攻下京城,手下幾十萬明國降軍為何沒擋住滿清?

據說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名號讓李自成不少明軍叛變,後來李自成被滅後那些叛變的明軍為何沒加入南明,另外當時南明實力如何,對了,李自成帶的那6萬主力不是農民軍嗎,怎麼比訓練有素的明軍好像還厲害。?


當時的主要社會矛盾是階級矛盾,而非民族矛盾。

因為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聯虜平寇,就是當時的主要潮流。雖然說蓋棺定論時,史可法、馬士英、吳三桂那就是天上地下之別,但是在聯虜平寇這一點上,他們是沒有本質差別的。

因為這次事涉民族英雄史可法,所以我也拉拉虎皮扯扯大旗,特意從兩個明史大家的作品中複製粘貼了兩段文字,讓大家知道,我說史可法、吳三桂在一些問題上可以相提並論,那可是有出處的。[注]

[注]:人們常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給史可法和馬士英描繪成截然不同的臉譜。事實卻表明,史可法與馬士英之間的差異比後來的許多史學家想像的要小得多。他們兩人的質量高下主要是在個人操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並沒有多大分歧,都是「聯虜平寇」方針的贊決者。.。顧誠《南明史》
[注]:他們天天講「討賊」、喊「中興」,報君父之仇,把主要危險和敵人看成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農民軍,以全力防禦。......史可法及南明決策人還不以為意,說:「但清既能殺賊,即是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讎之大而特宥其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其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數也。」他們把清入京看成是幫助明朝復仇的友好舉動,主張繼續借用清兵全殲農民軍。....與清議和,實行「聯虜擊寇」的方針,是舉朝一致的意見,已成為南明一項國策。......。李治亭《吳三桂大傳》

總的來說,當時的主要社會矛盾是階級矛盾,而非民族矛盾。

站在民族的角度,漢民族就應該拋開階級矛盾,一致對外。

問題是,站在階級的角度思考,顯然不是這樣的。最簡單而言,你讓李自成、張獻忠等底層叛亂力量,與史可法、左良玉、吳三桂、高傑等明朝舊勢力實現聯合,這可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至少,這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也是無法操作。

更驚人的事實還在於,站在階級的角度思考問題。你讓史可法、馬士英、吳三桂等明朝舊勢力,與滿清合作一塊對付李自成張獻忠,這顯然是可能的,更主要的是,這就是事實。所以聯虜平寇,是當時明帝國舊勢力的普遍選擇。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滿清雖然是異族力量,卻得到眾多明朝舊勢力支持。

吳三桂後來變得迎風臭十里,絕不是因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而是因為吳三桂造了滿清王朝的反。

事實上,當時支持聯虜平寇的人多的去了,所以吳三桂選擇聯清滅寇後,得到明朝舊勢力的普遍歡迎、稱讚。[注]

[注]:總之,吳三桂的引狼入室,在弘光朝廷決策大臣中無不認為是一大快事,都主張應該儘早同吳三桂取得聯繫,借清軍之力共滅「流寇」。顧誠《南明史》
[注]:當他們陸續得到三桂戰敗農民軍的「捷音」時,無不興高采烈,「舉手加慶」,簡直把吳三桂看成了大救星、大英雄!太僕少卿萬元吉盛讚吳三桂「惟憑忠義,當闖百萬,遂能屢挫賊鋒,凱奏收京,功成勒鼎」《爝火錄》,卷4,249頁。。南明群臣都捧他,把他比作中興唐朝名將郭子儀、李光弼,與郭、李「同功」。《明季南略》,卷2,66頁,「賀士奇言慎刑賞」。還有的甚至說:「吳三桂克複神京,功在唐郭、李之上!」《爝火錄》,卷4,222頁。大學士馬士英向朱由崧奏報吳三桂戰敗農民軍的事,朱由崧大誇「三桂倡義討賊,雪恥除凶,功在社稷」《爝火錄》,卷3,197頁。。他們以為,有吳三桂的累戰累勝,又有清兵的援助,感到明朝中興有望。於是,紛紛建議要同三桂取得聯繫,派兵進至黃河一帶,與三桂成「犄角」之勢,可置農民軍於死地。有的提出:「宜速檄三桂提全師,及號召秦晉兩邊宿將義旅,并力入秦」,與左良玉部「前後夾攻,指顧掃滅(農民軍)」。《爝火錄》,卷4,221頁。李治亭《吳三桂大傳》

後世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常常會強調一件事,那就是李自成(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小老婆陳圓圓。其實呢,這完全經不起推敲。一切是顯然的,如果李自成只是侵犯了吳三桂的私人利益,吳三桂振臂一呼,靠什麼得到整個關寧軍隊的響應?

在英雄傳奇的故事中,只有幾個主角長著腦袋,其它人都是打醬油的。因為類似的原因,只要大帥讓大家為國盡忠效死,大家就跟著大帥一心為國盡忠效死;當然了,只要大帥讓大家當漢奸,大家也會跟著大帥去當漢奸。

問題是,在現實社會中,誰也長著腦袋,大帥長腦袋,普通小兵也長著腦袋。

最簡單而言,大帥的小老婆讓人搶了,為了給大帥報仇,我就跟著大帥去當漢奸?!這不是扯淡嗎?

說得沒品點,大帥也不是我爹,大帥的小老婆也不是我媽,大帥的小老婆讓人搶了,關我屁事來著!我就因為這種原因跟著在帥當漢奸,我腦袋豈不是讓驢踢了?

說得有品點,為了私人恩怨、義氣,你就讓我當漢奸,你也真是看錯人了!總而言之,不要說你的小老婆讓人搶了,我不會跟你當漢奸,就是我的小老婆讓人搶了,我也不會因為這種原因去當漢奸的!為了自己私人恩怨、利益、義氣就出賣民族利益,那是標準的小人行徑。我X某人那是堂堂大好男兒,怎麼會幹這種事呢?

總而言之,你是大帥,問題是你讓我跟你當漢奸,總得給我個足夠的理由吧。因為你長腦袋,我也長腦袋啊!也許有人會說,大帥手握兵權,你敢不聽?問題是,如果大帥不能給手下將士一個足夠的理由,大帥算個屁啊!這就好像,你的長官,明天命令你跟著他當漢奸,你是不是只能接受呢?

總的來說,因為當時階級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所以吳三桂振臂一呼,大家都跟著他聯虜平寇去了;關鍵是,整個大江南北支持吳三桂這樣做的人,多的去了。

當然了,因為類似的原因,滿清進入長城,很快就席捲北方,並且很快過長江了。

在當時背景下,李自成缺乏與滿清單挑的機會。

因為北京城內,希望李自成滅亡的明朝舊勢力太多了;因為整個北方地區,希望李自成滅亡的明朝舊勢力也太多了;當然了,整個大江南北,希望李自成滅亡的明朝舊勢力實在太多了。

在這種背景下,李自成的軍隊,絕大多數都得用於內戰,而不能用於外戰。明朝舊勢力有多大呢?我們且不說他們在政治、法理上的影響力有多大,我們單說它的實力。整個江淮以南都在明朝舊勢力的控制下,它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超過北方;至於軍隊嘛,都不用說別的軍隊,就是左良玉、江北四鎮的軍隊加起來,大言不慚時也可以擁兵百萬。

李自成北邊需要應付滿清、關寧軍隊;南邊需要面對明朝舊勢力,在這種背景下,李自成被打敗,有什麼奇怪的?

因為李自成失敗了,所以人們說起當時階級矛盾尖銳時,總認為這是李自成造成的。問題是,明末的階級矛盾從崇禎上位時就愈演愈烈,這關李自成什麼事呢?

許多人喜歡說,如果我是李自成,我肯定不會殘酷打擊明朝舊勢力,如果是這樣,就能如何如之何了。問題是,在利益面前,是沒有溫情可言的。

以前,崇禎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在帝國財政出現危機時,自然只能開口閉口,老百姓太可憐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我絕不會向老百姓加稅的。問題是,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只能暫累吾民了!

面對崇禎這種愚蠢的作法,許多人都喜歡說,如果我是崇禎,我肯定不會這樣做。問題是,持這種說法的人,就好像說,如果我是饑民,我每天吃三碗肉粥,就啥問題也解決了。

面對崇禎這種愚蠢的作法,有人說,現在的權貴、官僚、富紳、大商人家裡富得流油,只要您從他們身上想辦法,自然啥事也沒有了。問題是,崇禎之所以是崇禎,就是因為他是這些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你讓他站在這些人的對立面,他肯定是不想混了。所以,崇禎聽到這種觀點也是食指大動,但是在憂國憂民者的激烈反對下,終於不敢採取行動了。

李自成作為底層叛亂的代表,在無數追隨者天天要吃要喝的背景下,從哪裡鬧錢呢?

雖然人們都說,你一再逼權貴、官僚、富紳、大商人會讓自己樹敵過多的。但是,李自成也只能這樣做。因為誰也知道,餓了,吃碗肉粥就不餓了,問題是肉粥從哪裡來呢?

李自成不逼權貴、官僚、富紳、大商人,大家的吃喝用度從哪裡來呢?總不成,李自成也像崇禎學習,那就是一再高呼,暫累吾民一年吧!

總的來說,在利益面前沒有溫情可言。

也許有人會說,我如果是崇禎、或是李自成。我會如何如之何。問題是,真把你放到那個位置上,你也會知道,這一切有多難。

這就好像,老蔣革命出身,而且整個政府的軍政官員普遍是革命出身。結果呢?他們比崇禎政府能強到哪裡去。

當然了,九一八事變後,用於內戰的軍隊那是年年都有上百萬,年年死於內戰的人,也是無其待數。幸好,當時的戰爭是國際戰爭,所以歐美、蘇俄會通過各種方式介入中日戰爭,否則,中國的命運將會在何處,我們也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1.李自成手下的明廷降軍沒有幾十萬,即使闖軍全部作戰部隊加起來也不會超過20萬,精銳戰兵就更少了,有10萬就頂天。隨李自成去山海關的戰兵也就四到六萬之間(含騎兵)。所謂幾十萬、上百萬的各種記載水分太大,把軍屬和輔兵全部加進去也未必夠。

2.滿清是吳三桂開關放進來的。如果不開關,清軍即使能打下來,損失也必然慘重,而且會曠日持久,對後勤和人員都是巨大消耗。所以入關前滿清從不考慮攻打山海關,因為損失大,回報卻未必令人滿意。很簡單,能打下來也可能是強弩之末了,進了關內有什麼好處,頂得住圍攻嗎,自己拿下來守得住嗎(從關外不好打,從關內可不就好說了),被包了餃子怎麼辦?賭不起,輸了就可能國滅。當年王在晉提出收縮防線把戰場放到山海關外,吸引後金來攻,是有極強目的性的,其戰略著眼點不在於山海關能不能守住,而是後金為此付出的代價會導致攻守易形。來不來打不重要,打起來怎麼收場才關鍵(對後金不利)。換言之清軍直到1644年都沒實力、也沒足夠的迫切性拿下山海關。直到闖軍攻佔北京崇禎身死關內天翻地覆,這時攻打山海關的時機才來了——對清廷來說,必須建立在關內大亂的前提下,拿下山海關對於進入中原才有足夠強的戰略意義。這是一條入關爭奪天下的通道(如果單純搶劫走喜峰口好了)。

3.一片石之戰的失敗,並非源於闖軍戰鬥力不行,而是敗在闖軍高層對清軍助戰的必然性和行軍速度估計不足。從戰鬥過程看,闖軍在與吳三桂軍激戰一日後兩翼突遭清軍衝擊,人數也處於劣勢,也只是潰敗而未被全殲,闖軍高層仍能撤回北京,未受覆滅之災,清軍也未能像在關外對付明軍一樣死死咬住不放,說明其也有相當損失而不敢全力追擊並直撲北京,已經充分體現了這支軍隊此時的戰鬥力,至少比明廷遼東軍要強不少。

4.清軍入關後形勢已經大亂,明廷與闖軍高層的凝聚力都已極為受創,闖軍士氣有所下降,加之北方地勢平坦利於清軍野戰突擊,扛不住很正常。後面形勢發展就沒必要說了,關鍵點在於李自成對清軍支援吳三桂的速度的判斷嚴重失誤,他想到了清軍可能助戰,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清軍如果晚到山海關兩天,闖軍完全可以解決吳三桂軍然後控制山海關,清軍就很難進來,歷史也許就會改寫。不過歷史沒有如果。


從民族矛盾的角度分析明亡清興無異於緣木求魚,只能讓一些民族主義者自嗨。

只有從階級角度分析,才能理解錢謙益的水太涼,南明的聯(謝謝評論區指正)虜平寇。

我發現資產階級在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例如某國際大廠請了台獨分子代言廣告。民族主義者認為這是資敵。但資產階級聯合在一起,壓迫無產階級不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嗎?不僅無產階級是沒有國界的,資產階級也是沒有國界的。

反倒是無產階級把馬克思斥之為過時的玩意。 真是身背寶劍,卻雙拳迎敵。

-----------------爭議說明----------------

錢謙益「水太涼」也許是假的,這不重要。可以用這個指代某一類官僚。把稅負轉移到農民,平時口號震天。關鍵時刻跪拜真龍,口稱堯舜再世。


簡單說,清軍無敵了。明君幾乎渣渣。李自成1641年還在山溝里。南明一群養尊處優的有錢人。

編者按:農曆甲申年,公元1644年。這一年是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西大順元年,是為四元交匯。這一年,朱由檢、李自成、愛新覺羅·福臨先後在北京紫禁城做皇帝,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是為五皇臨朝。

==========================================================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亂世。李自成從西安一路殺來,幾無波瀾,順順利利地攻破千年古都北京,朱由檢在煤山上吊,國君死社稷;而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接應滿清入關;小皇帝福臨在叔叔多爾袞的輔佐下面南而坐,登上了紫禁城權力的頂峰。看似眼花繚亂,但真的是那麼簡單么?

這個事還要從崇禎開始說。

崇禎最大的敵人是山海關外的滿洲(後來改稱大清了)。崇禎是1627年登基,大家都知道崇禎是撿來的皇帝,崇禎的哥哥天啟才是泰昌帝嫡長子。根據祖宗繼承法,嫡長子繼承大統,於是朱由校稱帝,年號天啟。可是上帝跟朱由校開了個玩笑,自己的三個兒子都早早夭折,自己也23歲駕鶴西去,國不可一日無君啊,臨終前把弟弟朱由檢叫來,大位傳給你把。弟弟。。。

崇禎皇帝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台。這是的明朝已經江河日下了,雖然萬曆三大征明朝贏了,太監魏忠賢的權傾朝野也撥亂反正了,但是山海關外的敵人已經從部落進化成了帝國了。努爾哈赤在崇禎前一年已經掛了,新首領是皇太極。在皇太極經營後金10年後,正式稱帝。加冕為大清國皇帝了。崇禎的壓力更大了。在薩爾滸之戰以後,明朝又進攻變成防守,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山海關以外僅余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這就是崇禎朝最後的關外土地。

崇禎的問題如果單純守住山海關也就好說了。可是主要敵人滿洲可沒那麼傻。滿清(後金)軍隊先後五次深入長城以南,一度攻取北京附近的州縣、大肆燒殺擄掠,波及華北五省。其中還攻克濟南。可見滿清對華北是了如指掌。這是崇禎的外患。

崇禎朝的天災不斷。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還有瘟疫流行。現在的話說就是小冰河時代來了。

崇禎朝的內患。終於要說到本文的主角李自成了。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本來是銀川的驛卒。由於崇禎的連年對外用兵,導致要減少財政開支,很多非編製的人員裁撤,國家養不了那麼多閑人,給大名鼎鼎的闖王一個登上歷史舞台最好的機會。

崇禎有沒有解決李自成的機會?

崇禎9年,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包圍在鄖陽山區。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口)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高迎祥殘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12] 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農民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兩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可惜山海關外救了李自成。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盧象升在河北巨鹿戰死。清兵撤退後,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冬天李駐紮在富水關南的生龍寨,並娶妻生子。後來李自成進了北京,登基稱帝了。

歷史是錯綜複雜,互相交織著互相影響歷史進程的。

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縊身死,當天大順皇帝李自成進入北京,標誌著明朝的覆亡。在短短的兩三個月里,大順政權憑藉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統治區包括了現在的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全境以及湖北、江蘇、安徽的部分地方。山海關外的明朝軍隊在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黎玉田的帶領下撤入關內,並且同山海關總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順政權;清廷乘機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收取了關外地區,這樣就形成了大順政權同清政權隔關相峙的局面。

甲申風雲

李自成三月十九日進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稱帝。四月二十日離開北京。實際進北京呆了不到40天,稱帝一天就敗走了。其中發生了山海關大戰,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五月二日,清軍佔領北京城。十月初一福臨即皇帝位於北京故宮武英殿。

崇禎上吊之後,南明來了。

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還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

北京淪陷,南京稱帝。抵抗一年滅亡。

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於五月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弘光政權。為抵禦清軍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書史可法部署兵力:以總兵劉澤清轄淮、海,駐淮安,經理山東一路招討事;總兵高傑轄徐、泗,駐泗州,經理開、歸一路招討事;總兵劉良佐轄鳳、壽,駐臨淮,經理陳、杞一路招討事;靖南伯黃得功轄滁、和,駐廬州,經理光、固一路招討事。以上江北四鎮同武昌的左良玉部組成江淮防線,防大順軍或清軍南下。然而,弘光政權內部黨爭不斷,內訌不已,搜刮掠奪,無意抗清。

1645年三月,駐武昌之寧南侯左良玉以「清君側」之名,率所部東下,自漢口達蘄州,200里舳艫相接。南京馬士英急調黃得功部赴長江抵禦。清軍乘機趨徐州,南明總兵李成棟登舟南遁,清軍遂連陷潁州(今阜陽)、太和。四月初一日,弘光朝廷密詔史可法督軍倍道入援南京,以御左良玉。時清軍入亳州,向邳州(今江蘇睢寧西北),徐、泗告急,史可法又奉命急還揚(州)、泗(州),但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三鎮兵仍應詔入衛南京。十三日,泗州守將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揚州。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清軍佔領南京。二十二日,清軍俘獲逃奔蕪湖的弘光帝朱由崧。至此,弘光政權亡。南明先後歸降者共計馬步兵23.8萬人。二十四日,多鐸抵南京。,

弘光政權覆滅之前,李自成也掛了。

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大敗大順軍,切斷其東下去路。李自成見東下已無可能,便掉頭向西南進軍,準備穿過江西轉入湖南。五月初,大順軍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麓時,李自成率輕騎20餘人登山探路,被當地民兵武裝姜大眼殺死,屍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戰死後,農民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民眾予以報復性打擊。《明史》也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城。

張獻忠,他幹什麼去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張獻忠率部向四川進發。八月初九日,農民軍攻克成都。 十月,李定國攻克保寧;孫可望下龍安,使王運行守之,又率兵攻茂州,克之。接著,艾能奇又攻克雅州。至此,四川大部地區被張獻忠的農民軍所控制。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58] 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大西政權建立後,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大順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將急發暗箭射之,張獻忠不幸中箭。時年僅四十歲。

張獻忠稱帝三年,被箭射死。

正所謂

甲申年間四帝稱,中原兵革亂紛爭。

你方登台我唱霸,城頭變幻大王旗。

山海關外引清兵,撥亂中華五甲子。

崇禎上吊國已破,李闖登基僅一天。

弘光歌舞愛美人,殺人魔王張獻忠。

衝冠一怒為紅顏,管他後世浪滔天。

福臨坐實武英殿,多鐸攻破南京城。

花似好看終究落,剃髮易服盡坎坷。

三百年來多可泣,恢復漢家中華地。

五族共和開新篇,青天白日遍地紅。

驅除韃虜和倭寇,再建人民共和國。

束語:歷史總是那麼悲愴,我國人民自古珍愛失敗者。從關羽,岳飛,文天祥,到崇禎。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片段串起,中華五千年的史學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但史書又是勝利者寫的,他會根據自己的實際利益出發,醜化污衊,甚至顛倒黑白來寫。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李自成也從革命領袖的神壇跌到了谷底。今人去評論古人總帶著自己的感情去看,去揣摩,一些古人也被今人賦予了新的使命。讀史書盡量還原事實就好。大千的感觀是一切人干一切事都脫離不了當時的大環境,也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干。真正為了民族大義去拋頭顱灑熱血的少之又少。甲申年是這樣,今日亦然。

這是我寫的《闖王起兵中原戮,崇禎煤山上吊樹,獻忠四川藏寶藏,多爾袞鯨吞我中華-再談甲申風雲》原標題。更多精彩盡在《歷史裡的老照片》號里。

---------------------------------------我是線------------------

願世界和平,祖國統一

我個人之前花了差不多幾年的時間。

整理了好多關於歷史的電子書。有《二戰史》《古希臘羅馬史》《基督教和歐洲史》《劍橋近代史》《印度史》《中東史》《中亞史》」《美國史》《俄國史》《日本史》《法國史》等等,有需要可以私信我,我看到之後就會直接發給你,因為工作白天較忙,若回復不及時

ps:你也可以關注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老照片里的歷史】
回復「知乎」
有我整理的全部電子書,都在《世界史文件夾》《世界各國史文件夾》

希望你拿到歷史書之後,可以利用空餘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如遇到問題也可以留言跟我交流,都會一一解答。

聽我最後一言,切莫人云亦云,歷史並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果你也喜歡這個句子,給點個贊吧


大明下半場沒垮的時候也只能依託長城跟滿洲韃子乾耗,一堆報出名來威震寰宇的名將,像啥熊廷弼、李成梁、袁崇煥、孫承宗、吳三桂啥啥的,一仗又一仗的把大明耗得精衰力竭、油盡燈枯也沒解決一幫梳辮子的女真野人,山海關一丟沒了屏障肯定要了欽命。

等闖王攻陷北京城,守國門的天子自掛了東南枝,君王果真死了社稷,慢說幾十萬降軍,再加幾十萬亦不過土雞瓦狗而已。至於南明,呵呵,刀架脖子上還忙著爭權奪利,還忙著選秀搞女人,純屬笑柄。

當年後蜀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被趙匡胤捉到後宮參研男女雙修,完事後寫了首詩抱怨: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可問題來了,她憑啥要求旁人為她的褲腰帶血灑疆場呢?她跟孟昶在繁花似錦的成都用愛發電、醉生夢死時就該想到會有這個下場。那同理可證,大明的百姓覺悟不高便無可厚非了,啃樹皮吃觀音土倒斃道旁連張草席都沒有憑啥要替你老朱家賣命呢?孟亞聖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說穿了無非因果報應而已。

在古代,一家一姓的王朝嗚呼哀哉了,跟升斗小民真的沒有超過半個五銖錢的關係,是趙是朱還是葬愛家族當皇帝有啥區別嗎,大伙兒不一樣種田納糧、繁衍生息。潮生潮起潮漲潮落、物換星移滄海桑田,能活下去才是一切文明得以傳承的真諦。


一、關於明降將
原明大同守將姜瓖、居庸守將唐通,在大順軍退回西安之後就叛投清廷
原開封守將、曾射瞎李自成一隻眼的陳永福,此時為大順鎮守太原,清軍一路由大同南下、一路由固關西進攻陷太原。陳永福突圍而走,不久投降
明朝寧夏花馬池副將的董學禮,歸順大順政權後曾奉命沿運河南下,後來撤到河南懷慶地區降於清朝

這只是山海關之後的,在李自成兵敗撤出西安之後,原明西北將領牛成虎、白廣恩、鄭嘉棟、左勷、謝禎榮、馬科全都先後降清,並未跟隨李自成南下
哦,有一個沒能降清——榆林守將王良智(根子),他被李自成處死了

二、關於明軍
他有個屁的幾十萬,他要有幾十萬人就不會被李自成三個月就給推平了。
崇禎十四年,項城之戰,李自成大敗明軍,擒殺三邊總督傅宗龍
崇禎十五年二月,襄陽之戰,擒殺三邊總督汪喬年
五月朱仙鎮之戰,大破明軍主力十八萬,幾乎盡殲左良玉精銳,督師丁啟睿免官
十月柿園之役,大敗新任三邊總督孫傳庭,俘殺保定總督楊文岳
接著又南下擊退左良玉的騷擾,佔領襄陽

到了崇禎十六年時明王朝只剩下三隻較強的軍隊——東北關寧軍五萬,還要對付滿清;湖北左良玉本來額兵只有兩萬多,長期招降納叛、大肆擴軍,據其向明楚王討餉是稱有二十萬,左鎮降清時麾下有總兵十五員。這樣看來十萬人應該還是有的。但完全是烏合之眾,戰鬥力十分底下

孫傳庭的西北軍是大明朝唯一的指望,所謂「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只此一付家當是對的,但精兵就值得商榷,畢竟李自成已經幹掉了兩個三邊總督了……連孫傳庭自己也深感兵非宿練,認為「非練兵二萬,餉百萬不可」
孫的兵力據明實錄說有十萬人,然而郟縣之戰一次就損失四萬多。其部下的西北、河南將領除了跟李自成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的高傑帶領幾千人(也有說數萬)逃跑之外全部投降了大順。
至於唐通、姜瓖等人以及戰死的周遇吉、南逃的劉澤清都不過幾千人
合計十七年大明北方官軍,除去吳三桂外,連十萬人都沒有,而且早就是喪敗之餘、驚弓之鳥,打個屁

三、關於大順軍
題主不要瞧不起農民軍,劉邦、項羽是農民軍一樣摩擦強秦,朱元璋的農民軍打大元也是摧枯拉朽,就連本朝也是可以算做農民軍
大順的兵力也不是只有六萬,六萬是關於山海關之戰時李自成兵力的最少說法,一說十萬、二十萬,顧誠先生認為是十萬人。然而這也不是全部兵力,駐守地方的張天琳、袁宗第、白旺、高一功、辛思忠、賀珍也為數不少。早在崇禎十五年總督軍務的侯恂就報告說「鄉自賊中來者皆言百萬,今且以人五十萬、馬十萬計」。即使不免誇張又豈是幾萬人而已

李自成南下時尚有十三萬人(顧誠認為是兵員數字),襄陽白旺等部有七萬人,另有李過、高一功等人的西路軍十萬人左右。因此在兩軍會合後《晴江閣文抄》說「渡洞庭湖踞山寨,眾尚三十餘萬」,南明御史錢邦芑的上言也說:「出空爵一日收三十萬兵」,清湖北巡撫的揭貼也說「復立李自成弟,引賊數十萬北下」。數字難免會有所誇張,但眾口一詞明確有數十萬人
然而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被何騰蛟招撫的郝搖旗、王進才。按王夫之的說法僅此二人就有十一萬人……二人本來地位不高是因為其主帥身死才掌握的兵力,然而在李自成死亡前後死掉的大將只有白旺,即使把襄陽一帶的兵力全算在他麾下也不過七萬。在後來的表現中郝搖旗倒還算是可圈可點,然而俱稱有七萬兵力的王進才幾乎毫無成績。因此懷疑可能是王夫之刻意誇大給何騰蛟長臉

另有投降滿清的王體中以及賀珍等漢中四將。王所部是清朝攻取江西和金聲桓反正時的主力,兵力應該不少。賀珍等四人擊退過張獻忠大軍的進犯,清方曾令「止留黨孟安統兵一萬仍住漢中」,這樣看來總共三四萬兵力應該還是有的

這樣算來,退出陝西前各部大順軍至少還有三十多萬人。
依盧象升當初對農民軍構成的記載:「闖王(高迎祥)之賊大約有七萬餘,婦女可一、二萬,丁壯可一、二萬,精騎可三、四萬」。
那麼農民軍此時的作戰部隊尚有二十萬左右,全盛時期大概能有近三十萬。

《天問閣集》——「惟闖賊過則家室完好,畝禾如故。百姓竟德之,竟多歸附,勢益大。」

《石匱書後集》——「賊令嚴明,將吏無敢侵略。明季以來,師無紀律,所過鎮集,縱兵搶掠,號曰『打糧』,井裡為墟。而有司供給軍需,督逋賦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賊,反得安舒,為之歌曰:『殺牛羊,備酒槳,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由是遠近欣附,不複目以為賊。」

《甲申傳信錄》——李自成「號令嚴切,所遣守土之吏,無敢暴民,亦旬月之雄也」

《明史》——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前者返顧,後者殺之。戰久不勝,馬兵佯則誘官兵,步卒長槍三萬,擊刺如飛,馬兵回擊,無不大勝。

賈漢復——(李自成)「猛勇有膽略」;「御眾嚴,號令一,領一軍不敢仰視,以故制勝,雄於諸寇。」

鄭二陽——邇來逃死饑民,往往奔趨賊營,樂為效用。我之一舉動、一號令,賊皆得訁冏知,豈不令人憤懣欲絕

侯恂——(李自成)由秦入豫,一敗汪喬年,再敗傅宗龍。天下之強兵勁馬皆為賊有矣。賊騎數萬為一隊,飄忽若風雨,過無堅城,因資於兵


那些明軍要是能擋住滿清李自成就進不了京了……


謝邀
答主這麼多問題,分開回答吧。
1,清軍入關打著「給崇禎報仇」的旗號接收明軍,這點正史上沒有太多記載。看歷史進程的話,是先有吳三桂開關,後有的清軍入關。那吳三桂這樣的人既然已經投降清朝得了榮華富貴,肯定要幫著清朝絞殺明朝勢力啊,哪有放清軍入關以後還去南明效力的事。南明的永曆皇帝怎麼死的不用說吧?要不是康熙削藩,吳三桂可能一直都當著清朝的平西王吧。
同理,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尚可喜之類的人,翻翻《貳臣傳》的目錄,書里太多人了,還都是乾隆親自批判的。
2,李自成的農民軍和當時的明軍比戰鬥力還真不好說,李自成其實很聰明,練兵有方,部隊紀律性高,而明軍當時已經是軍紀散漫,甚至於殺良冒功,吃空餉,嘉靖年間打倭寇都打不過,還得靠戚繼光親自練兵,何況崇禎年間,孫傳庭,盧象升寧願自己招兵都不用明朝士兵,明軍戰鬥力可見一斑。
所以說不要說看到農民起義就覺得他們的戰鬥力差,明朝太祖朱元璋也是農民軍,可他的部隊戰鬥力比起元朝那些成吉思汗後裔照樣高啊。

與李自成有利益糾紛的清朝,修《明史》稱讚李自成部隊軍紀;與明朝無利益糾紛的歐洲人,卻言必黑明軍軍紀,孰強孰弱,自不必說。
3,南明實力
南明軍力要分幾個階段,最初的隆武時期,南明實力還是很強,但是陷入了黨爭內鬥,導致很快被南下清軍擊敗。
後來隆武時期,明軍實力明顯下滑,甚至需要求日本派援軍來幫助抗清。

當然,之後雖然有李定國兩蹶名王,鄭成功興師北伐,但是李定國作為張獻忠手下,賊寇出身;鄭成功作為海盜,二人實力如何,與明朝軍隊已經毫無關係了。


簡單而言就是投降明軍士氣低迷、軍紀敗壞,只能順風跟著主力撿漏,如果李自成的老營主力失利,那這些明軍只會產生負面作用,幫不上一點忙。所以,在計算李自成實力時,這些投降明軍是忽略不計的。

然後,看很多人的回答把山海關的軍力的防禦力看得很重,實際上吳三桂手下的也就是松錦大戰里的敗兵而已。關寧軍在二十多年的戰鬥中早就證明其被滿清嚇破了膽,其餘收容的各路邊軍都是被打破了建制的潰兵,畢竟一場松錦大戰,包括秦軍在內的八鎮總兵就送了六鎮,還有一鎮隻身逃回,被明朝處死,吳三桂能安然無恙不是他能打,而是發揮關寧軍臨陣脫逃的專長,把部隊帶回去了而已,對於手上有兵的軍頭,崇禎還是不敢殺的。


即使有山海關在,滿清之前不是也已經五次入關了嗎?規模一次比一次大,前兩次是皇太極帶隊,以劫掠鄉鎮塢堡為主,未敢攻城。1636年,明軍殺高迎祥,降張獻忠,李自成剩17人逃入商洛山,對內形式一片大好,但阿濟格入關,俘一總兵,攻克12縣,擄人畜18萬。

1638年多爾袞入關,攻克1府3州55縣,殺2王2總督。濟南府這種深處後方的堅城都被攻破,想想朱棣當年在濟南城下都碰得頭破血流。

1642年阿巴泰入關,攻克3府18州67縣,兵鋒已至江蘇邊界,擄走人口37萬牲畜32萬。其餘戰利品不一一列舉,就單說這近70萬人畜都能被帶回關外,明朝北方防線還有一點作用?

李自成東征一路順利,四個月時間就從陝西打進了北京城,本來就是因為整個華北早就被滿清打爛了,經歷過滿清幾萬人縱橫華北,守城都守不住(阿巴泰入關,包括行軍和擄掠時間在內,平均4天破一座縣城),能抵抗的部隊早就被殺光了(孫承宗、盧象升都死於多爾袞入關)。


我小學的時候看歷史,只比較雙方版圖、名將、人口、馬匹、軍隊數目和財政收入,羅列一下之後就以為掌握了勝敗的真理:這樣一比較大萌怎麼看怎麼撒比。

然而真實的情況下,氣候、傳染病、經濟模式都在大萌生死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小冰期造就的流民、爆發性的鼠疫擊破了百年帝都的防禦、小農經濟的破產未成形的商業經濟,所以闖王能夠一戰打掉大明的中樞神經系統。

這些東西大順帝國並沒有解決:氣候仍然照舊乾旱,他們自己也感染了鼠疫,打仗的錢也沒有創新而只能從明朝大官+農民那收刮,跟崇禎相比有什麼變化嗎?

沒變化的話照舊被滿清+降將一戰而破,有什麼問題嗎?


因為實在打不過

可能現在我們看解放戰爭我們打的輕輕鬆鬆

但是如果美國不參戰

國軍主力投日本

你想想

是不是和李自成差不多的境遇啊


都投降了,某種矛盾大於民族矛盾的體現

至於為什麼不投南明,這麼說吧,要是我在那個位置,寧願單幹抗清戰死也不會投南明...


謝邀。滿清是被吳三桂放進來的,並非明軍就絕對擋不住。


闖賊進京前,官僚集團已經和崇禎翻臉了。對於闖賊的態度不過是換個老闆,繼續魚肉百姓。哪知道闖賊真的就是個賊,對當天子沒興趣。進京直接把官僚的家給抄了(賊嘛,搶錢是第一位的,同樣基層公務員出身,但志在天下的劉邦就聰明多了)。這下官僚就亂了。原來的老闆雖然不咋地,但不至於大規模抄家。現在舊老闆被自己坑死了,太子也附帶著坑死了。思來想去,只有辮子軍一條出路。

想想後來的貳臣傳,攤丁入畝就爽。

如果李自成真的想當天子,就應該團結官僚集團,至少穩住吳三桂一眾武將。只要吳三桂不反水,後來的歷史就沒辮子什麼事。

說真的,抄吳家的錢,抵得上鎮壓山海關反水的軍費么?吳三桂在北京淪陷以後是真的打算歸順的。收編關寧鐵騎的好處不比從吳家搶的那幾個錢多?據說闖賊的軍師就是一個秀才!差距啊!

話說回來,闖賊本來也沒打算去打北京,原計劃就是去周邊打劫一番,哪知道不小心把大明首腦一窩端了,還把皇帝逼死了。估計當時闖賊心裡也是崩潰的。個人估計,要是崇禎沒自殺,闖賊估計也會大搶一番然後繼續讓崇禎當皇帝然後自己帶著搶的錢回去當山大王去。


要是沒幾十萬明朝降軍說不定還能擋住滿清。。


為什麼幾十萬明國降軍沒能擋住滿清?其實答案很簡單,這些人里沒幾個真正願意拚命去和滿清作戰的,大部分都是象徵性的抵抗一下,然後就投降了。山海關之戰李自成主力被擊潰以後,滿清一路南下沒有遇到激烈的抵抗。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李自成的成功,來得太快,太容易。他甚至來不及收編這些明軍,既沒有調換將領,也沒有打亂重組。滿清一來,主將降了,整隻降軍就到滿清那邊了。

為什麼後來這些部隊不投奔南明呢?主要是滿清收降時間充裕,收降工作做的好,大部分的部隊是沒法輕易叛變的。當然,也有投奔南明的,不過真的不多就是了。

再說說南明的實力,從紙面上看南明實力確實不弱,但在當時,人心已經散了。文官將領不合,黨爭不斷,這樣一個政權,很難指望它保住半壁江山。

最後在說說李自成農民軍的戰鬥力。李自成的農民軍有三部分組成:第一是在戰鬥中成長出來的嫡系部隊,紀律嚴明,戰鬥力確實比普通明軍強的多。第二是收降明軍,戰鬥力和普通明軍不相上下。第三是饑民流寇,戰鬥力差但人數眾多,這部份應該是打不過明軍的。明軍戰鬥力上下限差距也很大,最強的是邊兵,大部分後來降了清,最次的是內地兵,平時欠餉嘩變都是常事,不會打仗又欺壓百姓。


我是開公司的,我很想從組織論的角度來思考明朝的問題。

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明末腐朽不堪,從組織論的角度來說,就是明政府已經無法提供足夠的組織能力使社會正常運行發展下去了,原因則在於明政府的老闆——皇帝——這唯一一個可以代表整個社會組織的角色的缺位,導致組織高層為了私利背叛了社會大眾。封建社會必須是高度集權的,這是唯一解,不懂得集權和運用權力的皇帝必然無法鉗制和管理整個整個官僚組織。到了明末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之際,漢族的地主階級投靠異族最終鎮壓了農民起義。

如何破局?前邊有個問題是如果朱元璋處在崇禎的位置上如何拯救明朝,有個答案是領兵把江南士族殺個乾淨。很多人嘲笑這個答案,但其實可能這是唯一解。最後清兵入關之後,也是這麼做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階級矛盾是消滅不了的,但是階級是可以肉體消滅或者說大大削弱的。

其實寫到這裡真的覺得挺悲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漫漫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仁政固然能拯救百姓於水火,但是這些活下去的百姓則為了生存儘可能的生育並迅速達到馬爾薩斯陷阱,反而最終需要更大的殺戮才能消滅這過多的人口。

至於對我的啟示,則是:

1、一定盡量避免公司管理層結成鐵板一塊,從基層到高層必須有競爭。

2、公司高層一定要保持流動性,基層員工晉陞通道順暢。不停地培養新人,相信年輕人。功勛老人不再拼的時候,可以去養老崗位養老,但是不可占著崗位不走。

3、破解難題一定是在順風順水的時候就做好,想要等到逆風的時候再做,在組織很脆弱一觸即潰的情況下還要進行重新分配利益的改革,難度非常大甚至可能完全做不到。

4、任何時候,不要犯懶。從順風順水到舉步維艱,可能只需要幾個月。


首先,北京由於長時間沒有清掃垃圾,正在鬧瘟疫,順軍軍兵許多人都感染了瘟疫戰鬥力下降的很嚴重。
然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後,追贓助餉,把權貴們都得罪乾淨了,而且順軍進入北京無惡不作,把民心丟的一乾二淨。所以後面李自成潰敗的時候特別快,各地紛紛殺死順軍所安排的官員,不是歸順了明,就歸順了清。
第三,順軍雖然收編很多明軍,而且長年和圍剿的明軍作戰。其戰鬥力還是比不上擁有成建制蒙古騎兵,滿族重步兵,還有大量火炮的清軍。

還有,不要和我說什麼清軍入關以後壞事做絕。
清軍,明軍,流民軍在我眼裡都tm的是畜生。


首先,即便是松錦之敗前的明軍精銳(如渾河之戰的川軍浙軍,松錦的秦軍),戰鬥力跟清軍也只能說在一個層面,而且數量也不多,就那麼幾支部隊,少則幾千,多則萬把,如果面對優勢兵力的清軍也是抵擋不住的

其次,明軍最後的精銳力量已經葬送在松錦之戰中了,松錦之前,洪承疇孫傳庭把李自成打得帶著十七騎遁入商洛山,松錦之後,孫傳庭帶著一幫新募之兵再也不是死灰復燃的闖軍的對手,以致兵敗身死

可以說松錦之後,明軍,尤其是關內明軍已經只剩下一幫烏合之眾了,面對當年洪承疇孫傳庭的手下敗將李自成連一戰之力都沒有,順軍東征途中,除了在寧武關正經打了一仗,其他地方無不是望風而降,甚至順軍剛到大同,宣府總兵王承胤(當年廣渠門戰鬥在袁崇煥手下消極避戰的就是這傢伙)的使者已經在那等著請降了。宣大是跟薊遼並稱的九邊重鎮,這些地方的明軍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說了

指望這樣的烏合之眾擋住消滅了明軍精銳的清軍,題主是怎麼產生這樣的想法的?

而且投降李闖的明軍也遠沒有幾十萬那麼多,題主可能是把明季北略之類野史所謂【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的說法當真了


明末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了。經濟上,士紳藩王佔有大量土地卻不用納糧,少量自耕農承擔大部分賦稅,豐年都吃不飽,加上災荒連連,造反不斷。明末農民起義水平其實非常低,早期往往數百官兵就擊潰數千農民軍,但是李自成數十騎逃走後不久就能拉起一支數十萬的軍隊,這正是民心向背,人如果不是活不下去,誰願意造反呢。

後金方面,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就不太能跟後金打野戰了,後來孫承宗修關寧防線,明軍靠堅城利炮防禦後金軍,再後來松山一戰,明朝精銳盡失,明軍只能死守山海關了。總體來說,後金軍隊作戰能力是比明軍強很多的,而明軍,衛所並早已退化成農民了,能機動作戰的兵力只有二十多萬。往往流賊一鬧,就調關寧軍去鎮壓農民軍,後金一破關,就調西北軍對付後金,就這樣拆東牆補西牆,最終滅亡。

崇禎死後,明朝還幾乎擁有整個南方,按理說還有一戰之力,但是因為崇禎跟太子都掛了,南方各地藩王紛紛稱帝,所以南明也是分裂的。同時清軍策略也比較高明,打著幫崇禎報仇的旗號,南明對李自成很敵視,坐看清軍消滅李自成,等清軍佔據北方半壁江山後,南明無力回天。

清軍入關的時候承認士紳繼承的特權,明軍將領原職留用,加上當時崇禎已死,李自成對明朝降官暴虐,所以很多官員將領投降清軍毫無心理負擔。


推薦閱讀:

明末的閹黨和東林黨,誰才是作惡多端罪不可恕的一群人?

TAG:明朝 | 明朝歷史 | 李自成 | 明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