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冬至吃湯圓,有什麼寓意?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吃「冬至湯圓」為何長一歲?  

據史料記載,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曆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後,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  有學者認為,正是由於歷史上確有一段時間把「冬至」視為「歲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視為「歲除」。當冬至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式微之態時,原來那些習俗,便漸漸融入了後來盛行的「春節」之中了。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吃湯圓禦寒滋補又潤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後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後氣短乏力等癥狀。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為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  

而內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營養豐富。  現代醫藥學研究結果表明,湯圓中的黑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對掉發白髮有食療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的作用。核桃性溫、味甘,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神農本草經》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


美食教主冬至 | 奶奶說,過冬至吃湯圓,你又長了一歲

相傳,春秋時期,古人已用土圭(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測出冬至的時間,而且冬至是二十四個節氣的「老大哥」,是首個被定下來的節氣。這一天陰陽二氣自然轉化,故而從中醫的角度而言,也是絕佳的養生時機。從地理上看,亘古運動的日光直射點終於來到了它南巡的終點——南回歸線,忍受寒冷的北半球迎來一年最漫長的黑夜,可這天過後,太陽將再度把溫柔的目光移向北方。當我們以現代科學衡量古人的智慧時,只得暗暗感嘆。當然對於多數人而言,冬至的記憶,當然不只是課本上知識的堆砌,還有飲食文化。

京師人家多食餛飩,而臨安(現杭州)人也吃餛飩,不過意在祭祖。吃蕎麥麵,吃菜包,吃年糕不知道是不是您家鄉的習俗,貴州地區在冬至日興吃狗肉,據說也是漢代傳承至今。

而北方朋友記憶中最溫暖的食物便是餃子。常言道——冬至吃餃子不怕耳朵凍。還真是這麼個理兒。香菜肉餡、韭菜雞蛋、胡蘿蔔羊肉的餃子,都有助於溫補氣血,增加熱量禦寒的。葷素搭配,能有不同的養生功效。(不過最重要的是!餃子好吃啊!)相傳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

是年冬日,大雪飛揚,寒風瑟骨,張仲景告老還鄉,見家鄉的窮苦百姓衣不蔽體,忍飢受凍,有些人耳朵都凍爛了,行至白河岸邊一片哀嚎。遂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攪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模樣,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驅寒嬌耳湯"施捨給百姓吃。醫聖仁心,著實令人欽佩。

吃赤豆糯米飯是江南人的習慣,傳說吃赤豆飯可以趨避疫鬼,也是表達了百姓美好希冀。而吃湯圓也是江南的記憶,更是我心中與冬至兩個字相契合的最溫暖的部分。

兒時,冬至日,自己和往日一樣,迷迷糊糊地剛從床上爬起來,笨拙地穿好衣服褲子,把秋褲塞到襪子里,整理好散落在桌頭的書本,用熱毛巾洗把臉,坐在桌前,奶奶早已盛好了一碗熱騰騰的湯圓,清湯白水,淀著十幾顆小白團。我剛用小勺子舀一口吃,奶奶站在旁邊,就笑盈盈地看著我,又會說起那句至今廝磨耳畔的話,冬至吃了湯圓,又要大一歲了。

我當時怎麼都算不明白,冬至,大一歲,過年,大一歲,生日,大一歲,我一年可要大三歲了。後來才聽聞冬至原是周代新年,故而照古法,也算是長了一歲。雖與冬至定於春秋的說法相衝突,但也為這個節日平添幾分歷史傳承的神秘與溫馨。我們的文化中對於家人團圓的美好情愫,在圓桌、湯圓、圓月的象徵下,一脈相承,從未遺落。我似乎也能夠看到古人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談笑飲食。

在外求學,已有幾年未能與家人共度冬至,每到冬至,奶奶也總是會叮囑我,一定要吃湯圓。當天早上說過,晚上還要打電話問我有沒有吃。年少不懂,只是口頭敷衍說我吃了,卻不知其中的牽掛,百轉千回。望著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燈火明滅,不禁想起有這麼一句話——這座城市很大,我在這裡有住處,卻沒有家。

冬至已至,涼了幾街了寒樹與和霓虹招牌,可能我們也沒有吃到一份餃子,一碗湯圓,可我們也捂著一顆熱心,思念著親人、朋友們。


首先呢,祝大家冬至快樂哈。

冬至,12月22日。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在冬至,約定俗成的風俗是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南方人也會吃餃子,北方人也會吃湯圓,但是他們叫做「元宵」。從製作上來說,元宵是滾出來的,湯圓是包出來的。口味上湯圓的餡甜、咸、葷、素都有,而元宵餡多為豆沙、芝麻、山楂等種類。

冬至吃湯圓自然是象徵著團團圓圓啦,象徵著家庭和睦平安吉祥,就是類似春節的那種寓意。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還有「吃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可能是因為距離新年特別近了的原因,在古代也有人用湯圓祭祖,可能也是因為思念祖先吧。

但是對於現代的上班族來說,除非在自己家鄉本地工作,並且離家比較近,才有可能在冬至這一天吃到家人包的湯圓,對於一個單身上班族來說更是這樣,除非自己特別愛吃湯圓,才會特地在這一天去超市買一包湯圓象徵性的吃一下。

雖然冬至這一天並沒有真正的團圓,但是我們春節還是可以和家人團圓的,到元宵節那天還是可以再次吃到湯圓。但是聽說呀,吃湯圓會長胖胖的,因為湯圓本身就是甜餡為主,加上像溫州人喜歡吃的那種油湯圓,是油炸的,更容易長胖。所以呢,有人總結了一些防止吃湯圓長胖法,就是盡量吃小湯圓,不喝湯圓的甜湯,盡量不吃油炸的湯圓,吃煮的,油料香料也盡量少放。

祝大家在冬至這天開開心心的,有平安喜樂在心中,遠在外地的人,雖然吃不到家人做的湯圓,但是也要記得給家人打個電話哦。


推薦閱讀:

米酒湯圓怎麼做好吃?
水晶湯圓覺得味道怎麼樣?

TAG:湯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