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前,有人去「西天取經」嗎?
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藉助《西遊記》的傳播,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那麼,在此之前有人去「西天取經」嗎?答案是:有,而且不只一個人。
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國,到東晉十六國時期,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有了大量徒眾,卻缺乏相應的戒律。同時,當時的經卷是由天竺或西域的高僧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轉譯成漢語的,有不少錯誤。於是,在長安修行的高僧法顯等幾位僧人,於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經西域前往天竺,去求取佛經戒律。這一年,法顯64歲。
圖註:介紹法顯西行的電視片。
法顯等人大體沿著現在的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在敦煌收到太守李暠的熱情招待。從敦煌再向西,法顯等人進入現在的新疆地區,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到達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一帶)。休整一段時間以後,法顯等人又向蔥嶺前進。
圖註:西行途中的法顯等人。
蔥嶺是我國西部地區河流與中亞、南亞地區河流的高原分水嶺,大體是現在的帕米爾高原一帶,氣候寒冷,山峰終年積雪,人煙稀少。這裡也是亞洲幾個最大的山脈,即昆崙山、天山、喀喇昆崙山、興都庫什山交匯的大山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處。法顯在《佛國記》中記載:蔥嶺以東,百姓的衣著和中原地區大略相同,蔥嶺以西,就完全不同,是外國人的裝束。
圖註:《佛國記》書影。
公元402年,法顯等人終於到達印度。此後的幾年中,法顯在印度各地參觀漫遊,主要是巡禮佛教遺迹,尋訪佛教經律,學習印度文化。法顯學習了幾年梵文,能看懂佛經原本,也能體會佛經闡述的道理了。公元405年,法顯在巴連弗邑(今印度巴特那一帶)見到了佛經和戒律的不少原本,他大喜過望,把這些佛經戒律用梵文抄寫下來,精心研讀,並決心帶回國去。這時,法顯的同伴們有的已經去世,有的留戀印度文化,不願回國。於是,法顯就獨自走海路回國。
法顯搭乘一艘商船先到了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在那裡又找到了一些佛經原本,然後再次乘船啟程。大船在海上遇到風浪,十多天以後,船被吹到了耶婆提國(在今印度尼西亞),在淺灘上撞壞了。法顯在那裡停留了五個月左右,眼看船沒有修好希望,他只好換乘另一艘船去廣州。這艘船也遇上大風,迷失了方向,只好漫無目的地在大海中漂流。十幾天以後,船漂到了現在的山東半島嶗山一帶。
法顯在嶗山停留了幾天,帶著經書和行李到達東晉的首都建康。此時,距離他出發的時間,已經過去14個年頭了。他先在建康,後在荊州翻譯佛經,前後共譯出100多萬字。公元422年,法顯在荊州圓寂,享年82歲。
與法顯同時代或稍後,還有智猛、曇無竭、惠生、宋雲等人西行取經,因史料缺乏,具體情況就知之不多了。
參考文獻:
謝方:《法顯》,新蕾出版社1993年版。
宋冰:《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山西出版傳媒集團·三晉出版社2012年版。
朱仲玉等編:《中國通史故事》上,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版。
有的,還有不少。但還是玄奘求法的這一次影響力比較大。因為他帶回了很多印度佛經原典,同時三藏法師又是一個傑出的翻譯家,能夠把這些佛經轉化為中文典籍。
梁啟超在《中國印度之交通》(又名《千五百年前之中國留學生》)里,曾經搜索過史書有記載的到印度求法的僧人。最終讓他找出來一百多人。 按年代大概分布如下:
- 第三世紀後半:二人
- 第四世紀:五人
- 第五世紀:六十一人
- 第六世紀:十四人
- 第七世紀:五十六人
- 第八世紀前半:三十一人
公元八世紀以後,中國僧人到印度求法的活動基本絕跡,因此梁啟超就不再提了。
以上這些,共計一百六十九人,再加上年代不清的,有記載出發去印度的,一共有一百八十七人。其中有名姓的一百零五人,姓名沒有記載的六十二人。
在這些人里,年代玄奘之前的有一百零二人。
他所統計的詳細情況太長,在這裡不具體引用了。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百度自行搜索這篇文章。
順帶說一句,以上這一百八十七人,不代表有一百八十七次留學運動。就以比較著名的法顯為例,他從長安出發時,就和五個僧人一起同行。路過甘肅張掖,隊伍里又加入了五個人。也就是,一次西行求法,可能有很多人同行。
還有就是,這一百八十七人,統計的只是出發的人數。這些人里,有的沒到印度就返回,有的留學成功後回國,有的病死異國他鄉,還有的根本毫無記載,不知下落。仍然拿法顯做例子,《高僧傳》說:法顯在長安偕行者五人,在張掖遇五人,相約同游。而或在中途折回,或分道行,或道死,或留印不歸。歸國者僅法顯一人。可見以當時的條件,留學成功率是不高的。
有記載可考的,在印度學成後又返回中國有四十二人。留學時間可以確定的,有以下幾人(以下按留學時間排列,不是按年代):
悟空:四十年
智猛:三十七年
義凈:二十五年
惠生、宋雲等五人:十九年
慧日:十九年
玄奘:十七年
大乘燈:十二年以上
玄照:第一次十一年,第二次不歸
智嚴:第一次十年,第二次不歸
慧輪:十年以上
大津:十年
不空:九年
智弘:八年
寶暹等:七年
推薦閱讀:
※唐睿宗李旦為何三讓天下? 他是怎麼死的?
※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為何到死還只是個貴妃?
※李世民為何一定要殺「飛將」單雄信?
※不解!武則天為何想讓上官婉兒選擇永久性單身?
※同樣是做人彘的高手,為何呂雉不如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