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的電影《芳華》為什麼會感動老一輩人和現在的年輕人?
老實說戰狼是看著很爽的那種商業動作片,芳華有點文藝片的底蘊再裡邊。社會影響力馮導電影豈是吳京能比的。兩種不同類型的放在一起比沒有意義。
不同於《唐山大地震》那種悲情的渲染,《芳華》的感染力,是潤物細無聲的。
片子想講的東西很多,想講青春,想講度過青春歲月的文工團,想講人們的故事,想講愛情,想講時代,想講戰爭,想講人性...卻大都只能點到為止。這麼看來,與其說是想講一些有的沒的,不如說馮導是想講述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人。
也許就是馮導自己經歷的故事!馮小剛片子里的人,人物總是很豐滿,顯得真實而親近,大眾好接受,性格太突出的,能平衡回來,這是馮導的功力。但是卻總不夠極致,看得多了,就分不清誰是誰了。葛優演的大多都是如此,刻畫人物形象。
量的長鏡頭穿插其中,而剩下來的鏡頭,剪輯節奏也很慢,單個鏡頭時間都不短,伴隨著很多緩慢的運動調度。
當然來了很強的浸入感。
正如觀眾伴隨著穗子的講述身臨其境一樣。
但是緩慢的節奏也讓影片稍顯沉悶,而馮導想講述的東西太多,也讓影片顯得混亂繁瑣。
早早離開的兩個人,劉峰和何小萍,都不約而同的跳出了特殊時代的集體刻奇。
他們的青春,最刻骨銘心也最奔放美好的時刻,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上。
馮小剛想給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重溫記憶,想讓沒經歷過的人,感受那個時代的精神和價值觀。
片中的人物很多。
每一個人物,無論是大好人劉峰,還是坑了劉峰的林丁丁,都跟豐滿,做出的選擇,都是以其立場看來正確無比的。
峰和何小萍,經歷過太多的辜負和失去,於是當生命洗盡鉛華,芳華不再,他們變得格外平和。
結尾處,蕭穗子說:「不由暗自感嘆,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但是不難看出歲月對每個人的改變和難掩的失落,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他們與世界格格不入,但卻找到了彼此,也不錯。
看罷《芳華》,心中真的很難過,如同當年看《1942》一般。沒想到馮小剛,這個當年以喜劇馳名大江南北的導演,突然一轉身,變成了如此這般。
電影《芳華》和電影《戰狼二》。是兩個不同風格的電影.巜芳華》這部電影有幾大首創。一個是越戰題材。這個題材很多年沒有導演敢拍了。都說當代人不拍當代事.題材太敏感。國家廣電總局是否通過都是問題。其二用了很多無名氣的新演員。(黃軒除外)大膽起用新人。準確的還原了那個年代應有的青春氣息。另外,我們國家經過了30幾年的改革開放。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提高。人們集體懷舊,懷念物資匱乏,和感情深藏的那個年代。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是有部隊文工團生活經驗的人。部隊生活氣息十分濃厚。失去的都是美好的,珍貴的!無論是五零後六零後,或是七零後八零後。試問有誰不懷念自己的青春呢?這是這部電影最打動人的地方。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反映在票房上是很真實的。但想超過電影巜戰狼二》
是很困難的。但即便是這樣,它已經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非常適合各個年齡段,各個文化層次的人集體觀看。青春.熱血.戰爭.懷舊。都有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文化層度非常高的觀眾非常認同.最後預祝《芳華》電影大賣。感謝今日頭條的邀請。
《看過芳華後我150度轉身》
這個標題完完全全是對我自己說的。我今天才在電腦上斷斷續續看完這部電影(希望和電影院看的是一致的),但因為看過嚴歌苓女士的幾部作品,就先入為主一廂情願地在頭條推上了幾段對自己完全沒有看過的電影的看法。看完電影后才發現自己的幾段評價完完全全是個屁。特向支持我看法的朋友和反對我看法的朋友道個歉,用下面的觀後感抽自己一巴掌。
電影《芳華》沒有網上朋友們說的那麼好,也沒有朋友們說的那麼糟,很平常的一部好電影。我沒有感動,戰爭年代及和平時期為國流汗和獻身的將士們令我崇敬,但裡邊沒有足以令我感動的英雄。也沒有叫我感嘆,裡邊沒有令我感嘆的悲慘命運,只有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記憶。影片給我帶來的只有經歷過的或熟悉卻漸忘的青春回憶,沒有什麼可以反思的,喜歡和不喜歡的一個一個畫面都是那樣親切嫩澀,值得回憶。
畫面一,翻跟頭摔倒、胸罩里縫塊海綿等情節引來的戰友鬨笑使我想起了逝去的青春集體里的找樂生活,總會有同伴成為集體的樂點。那時很累很苦很單調笑一笑真是動力,要認為這是歧視,我們沒有,非要扯上出身那我們有點目瞪口呆。四十年過去了,那時的笑點經常成為今天聚會飯桌上回憶的新笑點,沒有歧視,只有開心。
畫面二,文工團的標兵為了一個擁抱去了伐木連,另一位女兵由於不執行命令去了衛生隊,要說這是組織處理,我感覺他們真是幸運。一名軍人任何時代的軍人違反了紀律(紀律合理不合理甚至人性與否不是我們決定的)及不執行命令還能夠留在部隊只能用幸運解釋。
畫面三,一位軍人從文工團去了伐木連,二年後又去了反擊戰前線並擔任了連隊指揮員;另一位從文工團去了衛生隊,二年後又上了前線,能夠為國流血獻身這是真正軍人的一生夢想和榮譽,影片沒有看出絲毫的貶損之意。有人說這是下放甚至說是發配到了前線,真不知從何說起。文工團也奉命奔赴前線也是發配嗎?
畫面四,時間走了,人到中年,各奔東西,命運各異,有人出國,有人升學,有人經商,有人勞動吃飯,有人娶妻生子,有人嫁為人妻,有人結了離了,有人孤身一人;生活就像萬花筒,隨轉隨變,達官貴人普通百姓莫不如此。影片畫面僅僅是對普通人生活畫面的一個截取,沒有任何的不正常和公道與否。我們站在一個安穩的平台上對他們評頭論足,點點鴛鴦譜,論論幸福感,永遠不會有一個合適的答案。那位富人太太有錢,沒錢人說她真幸福;用一隻手勞動吃飯者缺錢,有錢人說他不幸福。之所以如此,因為我們手中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金錢。忘記了是在哪裡看過一個數據,富人自殺率遠遠高於窮人自殺率,這是幸福的自殺嗎?聽過幾位達官貴人酒後自嘆,上了我們這趟車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酒後吐真言,只能相信。如果能找到另外一把品評人生的尺子,或許我們會一切改變。
畫面五,影片中女主角的命運出現的合情合理,不悲不傷。多數觀眾心疼她的被欺辱,按現在說是被霸凌,這可能也是編劇的初心。我卻感到其命運合理,因為我認可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初到部隊做的那些糗事原因在於她的年齡太小,不會處理日常關係;比如偷拿別人軍服的小聰明。後來做的錯事就是由於她的個性太強造成的了,比如假裝生病不執行命令,她卻忘記了自己是名軍人。後來的精神疾病醫生說是和立功受獎有關係,這就很難和心胸不開闊撇開關係了。最終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了,對平凡人來說不能算是悲傷的結局。
畫面六,影片展示的殘疾軍人和聯防隊打起來了,的確令人不爽,這應該是影片堆出的一個賣點,也是戲劇編寫的要求。街上有老人被打,有孕婦被打,有窮人被打,有富人被打,有平民被打,有貴人被打,這都是由於社會缺了點什麼。劉峰和人打了一架或說被人打了,但作為退伍軍人來說實在是小菜一碟。觀眾由於心理蒙太奇和對比蒙太奇的作用實在無法忍耐,只有流淚痛心。但劉峰一直有個不變的追求——做個活雷鋒永遠助人為樂。影片快結束時,劉峰還在修理壞地板,為戰友拼接破碎的青春留影,甚至最後對戰友的一抱都是出自自己不變的信仰。有信仰千折不悔,他是最最幸福的人。這也是芳華最成功的一點,值得看的一點。
因為本片和原著積澱厚重的內容和精神
不論是華誼還是馮小剛,可以說,這次他們都賭對了,撞了大運,而且是百年一遇的大賺特賺。
《芳華》上映前就爭議很大,而且撤檔調檔事件讓大家對一心想要拍藝術大片的馮導心裡是同情的。
網侵刪《芳華》的預告片我看過,非常具有年代特色的畫面風格,看了很讓人揪心,畫面越美,估計裡面的故事會越殘酷,看了可能會很難過,所以開始我就打算了不去看。
網侵刪
上映以後各大媒體紛紛為馮導站台(話說我也曾為馮導站台):
「馮小剛最好/最棒的電影!」
幾乎是各大影評媒體首發的大標題。
真的有那麼好嗎?我開始是懷疑的。
這麼多年他的很多作品都脫胎王朔,又成名太早,對生活缺乏體驗,往往一到藝術品因為想舉起的東西得太重了,所以經常拿不好。但是拍的喜劇卻鮮有人比肩。
直到最近看到幾家媒體有些微劇透的影評,才終於相信:
馮導終於爆發了,而且此次有可能憑此作在影史封神!
原因一:脫胎於嚴歌苓同名小說的本片,探討並針砭了當下社會人性中普遍存在問題:你把它叫做閃關點也好、劣根性也好,刺中了人們的痛點,具備超高的話題度,手法與高度直接秒殺神馬自媒體大V。
原因二:此片的上映檔期正是在因同類問題引發的一連串爆發的社會熱點尤其是江歌案的日本庭審期間,一場關於普適價值觀的大辯論正在神舟大地展開,人們的情緒需要寄託和安放。《芳華》完整地契合了人們的情緒和心靈訴求,可以說是影院的另一場審判和救贖。
原因三:比較小小的原因,開頭已經說了。
這種故事內容和精神走魯迅路線、探討人性的片子評價是很高的,如果成片質量過關,甚至戛納折桂都有很大可能。
成功案例可參見《鬼子來了》、《霸王別姬》。
恭喜馮導。
回答一問:若可可贊 若好可粉 若疑可議 若思可評
芳華落盡
曲終人散
善良的人似乎難得圓滿
但好像刻薄的人 多也活的不幸福
命運這種東西,決定了一部分人的人生
但又對另外的一部分人束手無策
它時而囂張跋扈,時而眉眼低垂
錯亂地扮演著滑稽或是神聖的角色
最終,命運只會捉弄我們
一縷縷滾滾時代的煙塵,一滴滴歷史長河的水珠
拼盡全力,卻只為過上最普通的生活
最後也許只剩下
朴樹的一句
「直到看見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隨它天地仁否
一生底色本涼
你我心知就好
————一點擷思隨想
【……願親人,早日養好傷……】這個電影,表現戰爭的時長只有6分鐘,沒有出現任何一個敵人。而表現一個慰問舞蹈,卻足足用滿3分鐘完整演繹,裡面有親人! 一個舞蹈時長抵半場戰爭時長,這不是表現打敵人的劇,而是表達想念親人老兵的劇! 看電影要明白。不幸患病的英模何小萍,觀看隊友演出《沂蒙頌》時,隨著舞蹈音樂的演繹推進,何小萍在「願親人,早日養好傷……」的音樂中復甦記憶,她於是翩翩起舞,深深鞠躬……這段戲是《芳華》最重要的表達。「願親人,早日養好傷」,深熟於心的這句歌詞,把沉默幾十年的愧疚傾泄而出,問候幾十年傷了心的老兵,鞠躬逝去的芳華和生命……這是馮小剛的馮氏用意。其誠其善,老兵們在看電影時不一定看懂聽懂。要過年了,給老兵道聲尊重——「……願親人,早日養好傷……」時隔三十多年,深熟在心卻默默已久的一聲「……盼親人,早日養好傷……」橫空而出,這是緬懷和問候的噴薄,更是愧疚的痛哭,是時代的鞠躬!
首先,我有一個疑問《芳華》如果不是馮導拍的,只是一個小導演拍出來的,還會不會有這麼火?前二天我也是慕名而看,說實話此片在這幾年當中是一部真心不錯的影片,這部電影要傳達給觀眾的絕對不是宣揚戰爭的力量,也不是歌頌戰爭,而是讓觀眾看到戰爭的殘酷和恐懼。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就是想要表達對烈士的銘記之心,但在另一方面,感覺《芳華》沒有帶給我們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反到是有一種善良的人沒有被善待的悲涼,或者是善良的人不是沒有好報,只是命運在讓他們窒息的同時,也給了他們即便氣若遊絲也能心平氣和活著的本領。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不管怎麼說還是一部不錯的文藝片,通過這部片子勾起我對反映那個時期電影的興趣,又重溫了一遍《高山下的花環》,記得小時候看的懵懵懂懂的不太明白,就記著打仗了,《芳華》之後我下載看了一下,那個更有震撼力,那個不是回憶青春,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關鍵時候迸發的力量,裡面軍長開會說:有個官太太打電話都打到我的指揮所裡面了,讓我將她的孩子轉回來,他媽的,我就讓他去最前線。。。震耳欲聾。。。和《高山下的花環》比較不是全然否定《芳華》,只是覺得它真的還不夠厚重,真的無法被稱為經典之作。 《芳華》只能是青春之祭,而《高山下的花環》是家國情懷。 《高山下的花環》曾看哭無數人,其反映的家國情懷是芳華無可此擬的,《芳華》只是那獨特年代的青春之祭,芳華之殤!《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優秀故事片,感人至深,《芳華》更像一部反映部隊文工團的記錄片,感嘆多於感動!其實這二部片子沒有可比性,不屬於一個範疇內的,我只是感嘆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最可愛的人!
這是這麼多年來網路好評率較高的影片,觸動著我們不同年齡段的情感經歷世界,我們都有過芳華式的青春,歡樂、悲傷、失落、委屈、迫害.....的青春,不同的是我們在不同的地方經歷不同的事件而已,一部能深入人心的影片就是好作品,雖然票房超越戰狼有難度,但贏得如初的口碑、觀眾的認可就是最大的成功,從此片看出馮導是一個善於終結失敗經驗的有眼光的大導演,片中演員的挑選就能證實這點,不是有明星的電影觀眾就一定會喜歡!
我看了兩遍芳華,也沒有經歷過或者了解過電影中當時的那個年代,但我兩次都哭了。這部電影與戰狼2不同,戰狼2唯一的主題就是燃爆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但芳華不是,不僅有愛國奉獻,還有那個年代特有的人和事,隨著社會變遷的人生百態。我認為影片中有兩條線從始至終貫穿,一條是戰友情,一條是愛情。老一輩看的更多是回憶和懷念,而我看的更多是人生觸動。
我們普通人生活經歷的越多,看芳華的觸動就會越大。
戰狼二是綁架了國人的愛國情懷!放映時正好是中印邊境摩擦,天時地利人和!這樣才成就了票房神話,拋開這些因素,也就和戰狼一差不多的票房!實話實說。芳華不一樣,電影里的情節,那個時代肯定很多人都親身經歷過,只是經歷的地點不在文工團而己,這樣更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有代入感,電影很懷舊,只要有過感情經歷過的人,太多愛懷舊!所以馮導的作品非常準確的把握住了這一點,反正我看了四遍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