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會不會早已經死亡,28年不上朝會不會是掩人耳目?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可以看出是非常善於思考的,同時想像力也是非常豐富。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呢?如果不看史書,只是知道他不上朝28年,是有可能的,但是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種例子,如果是死了幾天,有可能秘不發喪,但是一國之君死了二十八年,還能夠一直被瞞著,可能性非常小。
想必提出問題的人,是站在這個角度考慮問題的,即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整個國家還運行的非常好,是不是有人在操縱,萬曆是不是早就死了。
首先回答為何他不上朝國家還運行的很好,這要歸功於明朝的制度,內閣制,裡面有專門的人負責這些鎖事,只要裡面的人沒有二心,即使沒有皇帝國家都能運行的很好。
這種不上朝的皇帝,在大家看來肯定是個廢材,實際上恰恰相反,萬曆在位時期有許多的功績,比如萬曆三大征,每次都取得了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此同時,他還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是只顧玩樂之人。
那麼他為什麼這麼久不上朝呢?根據史書的記載是萬曆自己說自己身體不好,不便於每天上朝或者是出行,但是當時的大臣們可不買賬,嚴格的說後來的歷史學家也不買賬,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即使身體不適,也不至於幾十年不上朝,肯定是萬曆自己貪圖玩樂罷了。
隨著萬曆皇帝的墓被打開,人們終於知道他為什麼不上朝了,根據屍體狀況來看,萬曆皇帝是有腿疾的,也就是說他有點殘疾,有專家推測,萬曆作為一國之君,自然不能讓人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否則威嚴何在,因此他很排斥上朝,也是可以理解的。至於說萬曆早就死了,這個可能性幾乎為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萬曆帝二十八年不上朝不代表不召見內閣首輔等大臣,通俗來說上朝是大規模召見文臣武將,不上朝不代表萬曆帝不召見首輔及其六部尚書等重要大臣小範圍的私底下議事。
萬曆雖然後期怠政不上朝,但是萬曆三大征及其晚明對後金(清)最重要一役薩爾滸之戰都是萬曆帝拍板決定打的,用兵點將也是其親選的,這樣怎麼可能是早已死亡。
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掩飾假裝一個死亡近三十年的人一直活著基本上不現實,更何況萬曆帝是明朝皇帝,當時的中國第一人,別說他私底下召見的大臣,光是他不上朝期間服侍的太監還有後宮寵妃也不是擺設,這麼多雙眼睛盯著這位天下至尊,怎麼可能死了被拖延28年才公布。
如果萬曆帝死了,能瞞過皇宮上至皇后下至太監,還有召見的大臣,當時世界上還沒有這種恐怖勢力,而讓朝野上下達成一致隱瞞萬曆帝已死更不可能,經過立太子爭國本之事,朱常洛成為太子,支持朱常洛的東林黨一黨獨大,他們巴不得太子馬上即位呢,從利益角度來看,朝野上下不可能共同隱瞞的。
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萬曆28年不上朝並不等於不工作,平時也是要召見文武大臣議事的。上朝是件大事,清朝皇帝相對比較勤勉,一般十天上一次朝,有時也會綜短時間,但絕對不是每天都上朝,上朝時皇帝要著隆重的禮服,也就是影視劇里常見的龍袍,而平時皇帝並不穿龍袍,這一點雍正王朝比較真實。康熙王朝里周培公去世,康熙罷朝一日,以示重視,其實也是不對的,除非第二天正好要上早朝,就像農村五天趕一次集,周培公死的第二天本來要趕集的,不趕了。
另外,電視劇里經常見到上朝時太監喊一聲「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完全是瞎編的,首先皇帝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要批摺子,要見大臣,要做很多重大決定,休息都沒時間,更別說坐在大殿上浪費時間了;其次,這些大臣民拿俸祿的,皇帝不可能讓大臣這麼浪費時間,並且上早朝時所有人都起的很早,來看看清朝的情況:
齊如山先生《北平懷舊》中,有一章節提到清朝官員上朝的情形.說皇帝每日凌晨三點上朝辦公,召見的第一撥兒人是軍機大臣,名曰「叫起兒」.第一起後,才召見其它的大臣.所有官員都在宣武門外,每天夜間起來進前門上朝,因此夜間一點鐘前門就打開了,其它的門則天亮才開.王公親貴由神武門進宮,其餘各官員都由東華門進出,東華門外有標準性建築物「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不僅有止車門與下馬碑之規矩,古代官員上朝時還不準點燈.據相關史料了解到,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
可見,皇帝覺都不夠睡的,會陪這些人在朝上干坐著?
至於說萬曆皇帝是不是早就死了,這個不可能,秦始皇死了幾天,趙高就感覺瞞不住了,更別說28年了
這個問題早都有人提出。畢竟三十年不上朝,這簡直是個奇蹟。
關於之前勤政的萬曆皇帝為何突然不上朝,一直是個迷。因為之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萬曆發生了什麼促使他再不上朝。他又沒有他爺爺嘉靖皇帝的煉丹嗜好。就那麼神秘的消失在重重深宮之中。
萬曆皇帝青少年時期生長在政治強人張居正的光環之下。張居正的改革,讓大明朝從新煥發了生機。但張居正的光芒也徹底影響了萬曆皇帝。很難說他對張居正的感情。愛恨交加吧。做為少年皇帝。他一方面對張居正有一種孺慕之情。一方面也畏懼於張居正的跋扈。
好容易盼到張居正死了,自己親政做主人了,卻突然發現,沒有張居正的朝堂,自己是那麼的陌生。那些求名不求利的言官,彷彿找到了長久被張居正壓抑的宣洩口,一股腦的傾倒給萬曆皇帝。不做不對,做了也不對。幹什麼都有人掣肘。轟轟烈烈的「爭國本」,一點也不比他爺爺的「大禮議」來的容易。但萬曆明顯沒有他爺爺的耐心和城府。
而著名的「萬曆三大征」其實也並沒有達到如期的效果。這都會被那些文官拿來攻訐萬曆。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當時那個風華正茂的萬曆皇帝才會徹底厭倦了與那些文官集團的周旋。
明朝的政治體制雖然是中央集權,但文官治國理政的成熟機制在內閣六部的配合下,皇帝的作用並不大。萬曆也正是看清這一點,才放心的躲在深宮逍遙自在。
萬曆的不上朝是個秘,後人只能猜測。生與死也是猜測。本人觀點還是他就是對外面那些大臣厭倦了,消極怠工了。
綜上。
首先這種可能不太大,皇帝在封建時代是至高無上的,28年不上朝不可能不會被人發現!而且據最新考古發現,萬曆的骨骸解釋了他28年不上朝的原因!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萬曆皇帝開始親政,之後主持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對西北、西南、新疆用兵。雖然三次軍事行動均獲得勝利,但是所耗軍費將國庫掏空。短暫的中興之勢走向衰敗,史書記載此後萬曆皇帝也開沉湎於酒色,而後在中後期開始極少上朝。
萬曆皇帝不上朝期間,通過傳旨的方式向下傳遞,而不是與大臣上朝商議。之後朝中大臣黨派林立,開始出現黨派之爭,出現極大內耗。萬曆皇帝為何前後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呢?
他的兩腿骨骼不一樣長!很可能中間是有意外腿瘸了!而一國之君肯定自尊心特彆強,也可能自暴自棄,所以才會28年不上朝的!
腦洞開得不錯。但28年不上朝不是28年不見人。這期間很多大臣都可以見到萬曆,他們連是不是自個兒皇帝都認不出來?而如果從後宮到所有朝臣再到朝野史料都共同營造一個已死君主還在位的假象的話,先不說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就問一句,這樣乾的意義何在?
退一萬步講,就算按你說的去想,萬曆統治四十八年,不上朝的時間是萬曆十五年到萬曆四十三年,那萬曆四十三年又上朝了,這個怎麼破?讓萬曆再復活?
謝謝邀請;對於題主的這個大膽的想法值得去讚賞;萬曆在位48年,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是在10歲登基稱帝,58歲駕崩,也就是說萬曆在10歲到30歲的時候還是出現在朝堂上的;大家都知道萬曆的恩師是張居正,在萬曆做了皇帝以後,在李太后和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下,張居正代替高拱做了大明朝的首輔大臣;在萬曆年幼的時候,輔助萬曆處理了不少朝政,雖然張居正只擔任首輔10年,卻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財政,吏治和軍事上做了一系列的變動,把大明朝又一次推上了輝煌的時刻;隨著張居正的歲數越來越大,在其58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而這時候的萬曆只有20歲,張居正的離世,給萬曆造成嚴重的損失,由於明朝在朱元璋的時候就推行了言官制度,大臣們可以放開了提意見,上至國家大事,下至後宮瑣事,只要你有想法都可說,不用顧忌皇帝的面子;這樣才有了在朝堂上罵皇帝,罵忠臣的現象,萬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在朝堂上聽了10年,在他30歲的時候,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也看清楚了這些大臣們的醜惡嘴臉,一不做二不休,開始和他爺爺嘉靖皇帝學習,不上朝,長達28年,知道他駕崩,在這28年里,也出現了特別出名的「六不做」,指的就是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希望能夠給您帶來幫助!
據郭沫若考古研究發現,萬曆皇帝腿有殘疾,萬曆皇帝雖然28年不上朝,但是批閱奏章,發布命令,且明朝中後期上朝已經淪為一種儀式,政務只要是通過奏章傳遞給統治者,統治者只需在有效的時間內批閱並發布命令就可以很快達到目的及效果,根據郭沫若考古發現,以及一些史書記載萬曆皇帝應該只是腿有殘疾,他自己認為形象受損,心裡有個結,因此張居正自己也就不大願意折騰這上朝的儀式上一是自己行動不便,二是怕被嘲笑影響帝王威嚴。清修的明史說萬曆皇帝懶惰不上朝,但故宮館藏里有萬曆不上朝期間批閱的奏章,及頒布的聖旨。並未看出萬曆皇帝惰政,相反的處理政事並不含糊。
謝謝邀請。
萬曆皇帝不上朝當然不是因為死了,明朝中後期,東林黨人和閹黨之間鬥爭非常激烈,所以萬曆皇帝就眼不見心不煩,搬到西苑,安心煉丹,渴望得道成仙去了。
上面是準確的說法,但根據野史,說萬曆皇帝右腳萎縮,左腳長,右腳短,不能正常行走,所以就不能行走。這種說法不準確,如果不能行走,萬曆皇帝可以把早朝的地點搬到乾清宮這些地方呀。像清朝那樣,注意一點,不是任何早朝都在太和殿,太和殿只有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會啟用,因為成本貴。
明朝任性皇帝很多,萬曆皇帝就是那位煉丹到走火入魔,可以28年不上朝的人。這也讓清朝皇帝吸收教訓,不能學明朝皇帝,因此每個清朝皇帝都很勤政,但是生不逢時,雄才大略的皇帝就那麼幾個,別的就一般了。治國真的不是單靠勤奮就可以的。
推薦閱讀:
※明代珍品嗎?
※什麼時期是大明王朝最富強的時期?
※據說土木之變中,有三百名錦衣衛在明英宗朱祁鎮的身邊保護他到最後,真是這樣嗎?
※鄭和下西洋若能夠繼續,明朝會怎樣呢?
※明朝宮女的生活狀況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