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这个问题,目前只能寻找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而不能保证这就是真实的答案。毕竟,历史的真相已经永沉史海,史学家和考古家迄今都没能找出篡位有否的铁证。

对封建帝国而言,皇位的继承乃是帝国的根本大事,康熙号称“千古一帝”、“世之明君”,自然认识到此事的重要性。所以,嫡长子胤礽刚满周岁,康熙就参照汉族封建王朝的“嫡长制”,将之册立为皇太子。

不过,康熙儿子很多(共有三十五个),在位时间很长(六十年)。则在漫长的岁月里,皇太子胤礽就遭到了其他意欲染指储君大位的皇子的围攻。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只好铤而走险,准备快刀斩乱麻,通过搞宫廷政变来抢班夺权,把生米做成熟饭,让其他皇子死心。结果,惨遭废黜(两次),彻底与皇位无缘。

皇太子被废,储位虚悬,众皇子的明争暗斗更为残酷、激烈。

其中,锋芒已露的有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允禵五人。

其余皇子如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五子胤禑、皇十七子胤礼等等则以前面五人为老大,各自站队,分开阵营厮杀。

皇长子胤禔看到唯一的嫡子已被废,认为储位必属长子,得意忘形,向康熙提出诛杀胤礽,以绝后患。

康熙气怒胤禔没有骨肉手足情,痛斥其“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是“乱臣贼子”。

皇三子胤祉于是在此关键时刻,对胤禔发起致命一击,揭发他曾用巫术镇魇皇太子胤礽。

胤禔因此被革去郡王,幽禁。

嫡长子胤礽、皇长子胤禔被除,皇三子胤祉以为论序当是自己得立,哪料势力最大、对储位欲望最强烈的皇八子胤禩急吼吼地冒出头,将他压了下去。

皇八子胤禩气势太盛,咄咄逼人,康熙不喜欢。

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康熙在京师畅春园搞了一次选举皇太子的“官意测验”,要满汉文武官员在诸皇子中举奏一人为皇太子。皇八子党群庞大,很多官员都书“八阿哥”三字于纸。

康熙大出意料,大骂这些官员,说他们“殊属可恨”。

皇八子胤禩看见皇父出尔反尔,不遵照“官意测验”结果立储,还斥骂自己的死党,杀气大盛。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病重,皇八子胤禩挑衅似的给父亲进献了一只将毙之鹰,意存嘲弄。

康熙气得几乎说不出话,愤恨怒骂:“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为了化解来自皇八子胤禩的危险气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任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授命西征。

康熙这么做,是鉴于胤禵和皇八子胤禩走得太近,因此调虎离山,削弱皇八子胤禩的实力,减轻京师的威胁,暂时消饵“兴兵逼位”的危险。

嫡长子胤礽之外,对储位虎视眈眈的五人已排除其四(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允禵),就只剩下皇四子胤禛了。

康熙虽然没有公开指定皇四子胤禛为储,但从种种迹象看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就是康熙心中的最佳继位人选。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以皇长子胤禔为代表的好几个皇子都喜形于色,向康熙提议要斩除掉胤礽。胤禛以骨肉手足之情出面为胤礽保奏。康熙圣心大慰,连连称赞胤禛,说他“性量过人,深明大义”“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

康熙重立胤礽,对几个成年的儿子一一作了点评,对胤禛评价极高。他说:“四阿哥(胤禛)是朕亲自抚育长大的,他在幼年时心性不定,但极能体察朕的意思,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至纯至孝。”

康熙忌恨诸皇子拉帮结党,先后清除了皇太子党、皇长子党,但面对势力庞大、朝内外盘根错节的皇八子党,只能哀嚎说:“此人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当他得知胤禛的皇四子党有朝臣中大学士马齐等,还有封疆大吏中的川陕总督年羹尧等,非但没有气怒,反而多了几分欣喜,在第二次废储之后,将“眷注”集中于胤禛,多次予胤禛以重任:

一、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康熙“御极”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安排胤禛率皇十二子胤祹等人前往奉天祭永陵、福陵、昭陵。

二、同年三月,安排胤禛率大学士等磨勘会试中式卷,进行检查。

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安排胤禛率诸大臣查勘仓库。

四、同年十一月初七,康熙患病,指定胤禛代行十五日冬至郊祀的祭天大礼。

……

康熙没有等到十一月十五日冬至到来,崩于十三日晚。

当日清晨,康熙自知大限已到,急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共七个皇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继位人选和继位事宜。

宣布完继位大事,康熙又命人到天坛斋所召回皇四子胤禛,改派镇国公吴尔占祭天。

胤禛从天坛赶到畅春园,短短一天里,被康熙帝召见了三次。

这个时候,皇长子胤禔被监守,次子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五子胤祺因为冬至将临而被派往孝陵行祭礼,十四子胤禵正在西部领兵作战,而几位年幼的皇子十五子胤禑、十七胤礼、二十子胤祎跪在康熙帝寝宫外,没有聆听皇父谕旨。

当天晚上八点左右,康熙撒手尘寰。

即从康熙传位的过程来看,胤禛应该是属于正常继位。

但是,世人却对其继位产生种种猜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

主要是胤禛自己有许多表现让人浮想联翩。

一、胤禛继承大统,改年号雍正,坐拥四海。但他的母亲乌雅氏却很不屑,异常冷淡地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

新皇帝准备举行登极大典,先给皇太后行礼,乌雅氏不肯配合,说:“向我行礼?没那必要,也跟我毫无关系。况且先帝刚刚驾崩,我不穿丧服而穿朝服来接受新皇帝行礼,实在心中不安。”

新皇帝给皇太后上徽号,乌雅氏也不受,冷冷地说:“安葬先帝的大事正在举行,我心情沉痛,没时间考虑别的东西。”

随后又拒绝搬入由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或宁寿宫,一直住在当妃子时所住的东六宫之一的永和宫,直到病死。

乌雅氏不受礼、不接尊号、不移宫等行为,让人猜疑雍正得位不正,甚至有“轼杀君父”之嫌疑;乌雅氏病死,人们更认为雍正还有“逼死母后”之嫌。

二、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关闭京城九门六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待坐稳了龙椅,就逐次对诸兄弟下手。封废太子胤礽为理郡王,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之移居幽禁(一年之后,胤礽神秘死去)。对于皇三子胤祉,雍正以“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随后又幽禁于景山永安亭。先前争储风头最盛的皇八子胤禩最惨,雍正削其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将其折磨至死。皇九子胤禟是皇八子胤禩的死党,雍正革去其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其名为“塞思黑”,同样将之折磨死。皇十四子胤禵,与雍正一母同胞,雍正总算网开一面,仅将之禁锢于景山寿皇殿(乾隆继位后,才得开释)。

三、对待兄弟是这样的心狠手辣,对待拥戴他登上帝位的心腹大臣如隆科多、年羹尧等人,也有卸磨杀驴、杀人灭口之嫌。雍正在处死隆科多之前,先将之圈禁在康熙驾崩的畅春园附近。隆科多悲怆无限,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而圈禁了一年多,隆科多就莫名其妙地挂了。

四、雍正即位不足一年,就急匆匆地开创了清朝秘密建储的制度——亲自书写储君皇太子名字后装于匣内,安放于乾清宫顺治皇帝所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接着,别书密旨一道,藏于内府。这在世人看来,分明就是预防自己“轼杀君父”的悲剧重演。

五、在曾静案中,雍正颁行《大义觉迷录》,为“夺嫡”之说辩解,口口声声称自己有皇考遗诏,但始终没有示人,让人疑窦丛生。《大义觉迷录》也因此没有达到申“大义”而“觉迷”的目的,以至乾隆即位后,迅速把《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不许流传。

六、康熙生前在畅春园居住,雍正继位后,一直到死,都不踏入畅春园半步;康熙生前喜到木兰围场秋狝,雍正在位十三年,没行过一次秋狝;康熙与父亲顺治帝葬在清东陵(后来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也都葬在清东陵)。雍正上台后,没有把自己的陵址定在皇父康熙身边,而是在距皇父景陵600多里远的易县泰宁山下另开辟了一个新的皇家陵园—西陵。这些反常表现,这在世人看来,不是心中有鬼又是什么?!

……

雍正登帝位后,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为还有很多。尽管,每一项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为,他、或爱护他的人,都有一套事出偶然而貌似合理的解释,但若把所有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为堆砌在一起,则所有的偶然将不复存在,貌似合理的解释也变成异常苍白。

这,就是雍正篡位与否的争论至今仍喧腾不息的原因吧。


这个基本上是没有的,首先,康熙皇帝太喜欢乾隆了,如果想让乾隆以后做皇帝,那就只能选择雍正皇帝,况且雍正也是很能干的一个人,选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其实各有好处,也可以说选谁都行,但是长远一些来看,乾隆皇帝就成了一个决定性因素。

再就是康熙皇帝施行的宽政,几十年中,已经积弊甚多,也的确需要一个雷厉风行的人来整治一下,因此康熙皇帝很可能考虑雍正皇帝多一些。

如果从兄弟排序上来看,在康熙帝废除了皇长子之后,他考虑的几个人中,四阿哥雍正也算是靠前的了,如果他选择八阿哥或者十四阿哥,那雍正势必不服,所以综合种种因素来看,康熙帝选择雍正的可能性都更大一些,只是他没有想到雍正的狠辣远超他的想象。

雍正继位虽然有疑点,但史学家们还是普遍认为康熙选的是雍正,之所以人们认为雍正继位是个疑案,大都是由于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夸张演绎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马巧玲

关于雍正继位的问题,很多人大概是深受近几年的清宫剧的影响,尤其是看到雍正继位后对于兄弟、异己的打死诛杀,无论这种杀戮是像影视剧中所说的为了某一位女子,还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回应母亲偏爱、不受父亲待见的冷淡待遇,总之在大多数人看来雍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篡位者。要是这皇位名正言顺,那么为什么继位之后这么大变化?

首先我们从清朝的诏书来说起。第一,清朝的诏书是采用墨笔楷书,满汉文字合璧,朱圈句读。诏文格式: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然后合于中幅而书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我们以道光皇帝颁布的诏书为例可以看一下皇室的遗诏格式。左边是满文,右边是汉文。

第二,很多人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的是四阿哥胤禵,况且无论是母爱还是父爱,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没有可比性。晚年的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一个重兵在手,军权在握,另一个闲云野鹤,从康熙的重视程度上来说,十四更有继位的可能性。依旧是从诏书中来寻找,皇四子胤禵和皇十四子胤禛的满文是这样的,这是两者在诏书中的满文的写法的差别。

第三,就是大众所认为的诏书中有一个“传位十四子”,被雍正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个我们也要在这里说明一下,清朝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于“皇”字,称他们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这一习惯,遗诏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那么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念不通了。第二,清代“于”、“於”二字是不通用的,传位给谁,应该用“於”字,用“于”字是说不通的。

以上三点是从诏书中可以说明雍正是没有篡夺皇位的。此外,所谓遗诏就是皇帝驾崩后大臣根据皇帝的之意写的,那么康熙晚年对于十四阿哥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四阿哥,因为十四阿哥可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但是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的皇帝们,哪个是因为在外征战回来因为军功而顺利得到皇位的呢?历史上仅有的几个军功显赫最后当皇帝的大都是手下本来就是文臣武将都有,况且皇帝重要的不是军功显赫会打仗,而是如何运筹帷幄,是管理朝政,掌控大局的能力。


谢邀!雍正是正大光明被册立的继位人选!我真不是胡说!在我很小的时候。那个时候有电视的很少很少!我也不知道那部电视叫什么名字!我也没从头看!那时候选择地余地少吗!就简单看了看,也没记住里面人的名字!但我就记得是清朝片子!这个不会错的!里面的一个人可能是受到了刺激。骑在马上仰天大叫道:你们挣吧!我再也不挣了!但最后结尾是他当了皇帝!那时候很小,看过没有多少记忆!

还有一点!就是雍正改革:士绅一体纳粮!这个事吧天下有文化的人和有势力的士绅和乡绅都得罪了!所以这些文人墨客就口诛笔伐!造谣生事!污蔑雍正继位不正!

还有就是八爷党和雍正的儿子都勾结外部势力搞臭雍正继位不当!但这些都不重要!看过雍正王朝的人应该有个基本的判断吧!为什么雍正王朝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正名给雍正平反正名!看不透这一层的人。雍正王朝就白看了!

再说凭乾隆那个绣花枕头能创建乾隆盛世!拉倒吧!是他老子雍正给他打好基础了!雍正不敢说是圣君,但是明君是跑不了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是篡位无疑!但也不是民间传说中,的“于四”那么儿戏!因为雍正一直以“孤臣”自诩,无人帮衬,难以控制朝局。其即位之初,内有“八爷党”为患,外有老十四统十万大军在外。而年羹尧此人心不定,隆科多又不知心意属谁。而老四,更是无人无兵。若非老十三,他就算是当上皇帝,也根本稳不住朝局。是最后,老四稳住了天下但他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康熙深明政治法则,如果真的要立雍正他也会稍微给他平平路。至于两大证据1.传位诏书,难道就不能先伪造好了换掉。伪造颗印很麻烦吗?2.雍正代替康熙祭天。这往往被视为“铁证”,但我要说的是康熙当时别无选择。康熙当时不知自己命不久矣,所以他不可能让未来皇帝,自己心中的太子祭天,因为这会暴露他的意图。导至新太子步上废太子的老路。所以让雍正祭天,反而证明雍正并非康熙心中继位人选。雍正只是康熙心中那个太子的替身而己。让雍正祭天,只是因为老大、老二被废,老三公差在外无法返回而己。


我想既然是一直有争议的事件,就难以尽数说清。康熙在死前并没有明确的再立太子,对于太子问题困扰了康熙皇帝几十年,不得不说在这个问题上多个方面都表现出康熙的犹豫不决,太子两立两废,对于皇八子的打击,让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在自身权力,家族利益以及儿子相争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痛苦,悲伤与无奈。对于临终前遗诏传位雍正的事情由于只得到雍正自己与隆科多两位在后来的实际得益人的证实,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从康熙其他诸子在得知这一传位的表现上看,虽不能证实康熙的所谓遗诏就是假的,但显然这个结果是令他们非常意外和不解的。我们只能从雍正继位之后,尤其是在几年巩固权力的过程后的所做所为来看待这个事情了。对于除个别一直跟随他的兄弟外,对于其他成年兄弟雍正的处理方式是可以用虐杀来形容的,而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肉体消灭,更注重的是从精神上和名誉上彻底消除兄弟们的影响,其中的典型是对八,九,以及自己同母的亲弟十四弟的处理。虽然皇室内部因权力斗争的需要,兄弟相互残杀并不罕见,但多发生于获得正统权力之前,且雍正在这个行为康熙时期并未见与其他兄弟直接冲突的记载,当时争斗发生在康熙二子与八子集团之间。故在其获得正式名位后若干年对于兄弟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心虚的行为。第二就是对于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件的处理,对于有人试图说服鼓动封疆大吏谋反的恶性事件雍正皇帝反而是把当事人叫来一起讲道理,这让人感到非常无厘头,而对并未参与谋反的吕留良家族进行了严惩,原因是散布或者揣测大内秘事,还为此专门出版印刷了 大义觉迷录一书,试图向全天下解释各种传闻。这种行为我更愿意认为是雍正心虚的表现,一个按照合法程序继承权力的皇帝我想无论如何不会做对于这种传闻的解释的,乾隆皇帝一继位第一件事就是查抄所有大义觉迷录停止出版,对于其父的这种解释作为政治家显然是不合适的。以上两点可以供我们大致参考雍正皇帝接班的事情,然而对于没有明确证据的问题,我想后人至多也只能停留在猜测中了。


1722年12月20日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北京畅春园驾崩,雍亲王胤禛继位。雍正继位问题是清代四大疑案之一,从康熙后期的形势看,皇位无非是皇四子或皇十四子,但老十四依附八爷党,而康熙非常讨厌八爷党,所以康熙57年老十四以天子规格封大将军王西征平叛只能看做康熙一箭双雕的安排,一方面考察培养中意的接班人之一,一方面离间八爷党核心成员,削弱八爷党对皇权的威胁。到了康熙60年,老四已经是多年的亲王,并连续代康熙祭天祭祖,而老十四依旧是个郡王,级别远低于老四。所以,最后老四继皇帝位是合情合理的。之所以有疑问,那是康熙皇帝高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没有留下传位诏书,最后突然中风病情加重已是不能言语,意识不清,只能以先前安排好的口谕,如果不能医治那就老四继位。何况,老四还有个生辰八字特别强大而康熙皇帝又亲自调教的儿子弘历。也不排除重点考虑老十四,病情加重之际迟迟不定传位诏书是出于保护自己和继位人的考虑,如果老十四能赶回来那就老十四继位,如果赶不回来那就老四继位,总之以国家大局稳定和家族成员安全为前提。


个人观点雍正不属于篡位,种种迹象表明康熙临死之前并没有明确指定继位人,所以不能用篡这个字眼!但是从康熙皇帝病危到雍正继位之初的种种不正常事件判断,雍正皇帝的确是利用了手段,而这些手段对于雍正可以顺利继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便这样,在康熙没有明确继位人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儿子都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即便雍正利用了手段,也不能叫篡位,更准确的是夺位,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的结果!


其实雍正对兄弟己然非常客气了,比唐太宗强多了,后者不仅杀兄弑弟,连太子及元吉的儿子们也基本杀戮干净,并将他们的老婆也收入后宫,而且太宗晚年昏聩,好大喜功,真不知为什么是所谓千古一帝,难道是编造的?好歹雍正不过是打击政敌而己,老八老九确是其直接搞掉,其余的还好啊。其实在康熙晚年有能力继位的只有老四和十四,但为何康熙在风烛残年不将其召回就有些不尽合理了。


我来说一下我所知道的吧,一:康熙临死的时候把雍正叫到龙塌前,交代一些事情,野史记载的,二:传位诏书以大清为例,必须有三种文字同时写在一个圣旨上1.满文。2.蒙文。3.汉字。缺一不可。三:乾隆最得康熙欢心,甚至有可能的话,会直接传位给乾隆,可是,康熙毕竟那么多儿子,隔代传位,康熙害怕会骨肉相残,康熙次子胤礽太子被废的时候,长子为了帝位,不惜陷害胤礽,致使康熙大怒


推薦閱讀:

清朝的妃子並不醜,是什麼掩藏了她們的顏值?
雍正的熹貴妃,初入王府只是個格格,後來如何成為貴妃?
如果年羹堯自己不作死,雍正會殺他嗎?
雍正為何開闢了「清西陵」?
慈禧臨死前為什麼非得拉光緒墊背?

TAG:清朝 | 雍正 | 中国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