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的能力與曹丕比如何?


怎麼說呢,曹叡其實也算是挺不錯的一個皇帝吧,但是從能力上來說應該是曹操>曹丕>曹睿叡,他比不上他的父親曹丕,而曹操就更不用說了,整個三國時期能和曹操掰手腕的都不多。

然後就是曹叡假如沒有英年早逝的話,理論上來說司馬家沒可能上位,首先年齡擺在這,司馬懿確實活了72歲,但是曹叡畢竟年輕,他能活的更長一點,而司馬懿只要一死,整個司馬氏指不定就鳥作獸散了

另外曹叡活著的時候,雖然說司馬懿很受重用,但朝廷上畢竟還曹真,曹休這樣的本家人,另外還有陳群,只要這三個人當中能有一個活著,司馬懿估計都得考慮考慮,畢竟都是曹丕託孤的重臣。

然後司馬懿成功篡位還有一個原因,首先是天子式微,其次就是曹爽的問題,如果說曹爽聽從恆范的建議,把曹芳弄到許昌去,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曹爽完全可以學曹操那一套,挾天子以令天下。
到時候司馬懿的處境將會非常的尷尬,不僅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天下人都會認為司馬懿是反賊,所以司馬懿能夠篡位,曹爽有責任,他太輕信司馬懿了,導致最後不僅自己身首異處,整個大魏都名存實亡。


從執政角度看,曹丕和曹叡不分伯仲。但是從身後事的安排而言,曹睿就差曹丕太多了。一個帝王,身後事沒有安排好,這是相當減分的。

一.魏文帝曹丕:承上啟下,繼往開來

曹丕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文治上,曹丕登基後,接收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在史學上備受爭議。但是站在當時的背景看,這個制度的產生並非什麼交易,也非曹丕一時興起,更像是在特定環境下對現實情況的大整合。漢代的舉察制早已崩壞,地方選拔人才存在過多的營私舞弊現象,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是對漢代舉察制度崩壞後選官制度的重新規範化和具體化。雖然這一制度有很大弊端,但在亂世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九。通過選才制度的正規化,曹魏帝國將選才權力收歸中央,迅速籠絡儲備了天下九州大量的人才。最初,在評定品級的時候,家世只是作為參考,但是後來家世越來越重要,終於在後世晉朝形成了「上品無寒門」的狀況。但曹丕在三國亂世背景下開啟的這一制度,對魏國還是起到了積極地作用。

這裡再提一下士族。後漢至魏的士族,只是一股政治力量。士族擁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名望,很少有實權。魏國的政治制度,絕非東晉時代的士族門閥政治。舉個例子,漢末望族弘農楊氏,四世三公,名滿天下,但是多為虛職,為天下敬仰,但不掌實權。這種為天下望的清流名士家族,更多的是靠「經史文化、道德情操」入仕,但你要說他有顛覆政權的影響力,需要曹丕用九品中正制與其交換才能登基,這就是謬論了。後漢政治,就是宦官與外戚的政治。二者倒台後,就是軍閥政治。士族,只是依附於軍閥的存在。還是弘農楊氏,在後世西晉時期,出現了「三楊擅權」,權傾天下的情況,但是「三楊」走的確是外戚的道路。名滿天下的弘農楊氏,掌握了實權靠的不是自己的經史傳家的世家身份,而是外戚身份。至於士族在東晉時期坐大,形成聞名天下的南方僑姓,更多的是因為東晉君權旁落的緣故。

另外,鑒於尚書台權力過大,曹丕分設中書省分尚書的權力,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為後世三省制的雛形。重開太學,傳播儒學經典,為亂世之中重開盛世做出了鋪墊。經濟上,曹丕繼續屯田政策,並提倡節儉,為曹魏積攢了大量的家底,奠定了曹睿時期魏國可以同時以一敵二的基礎。

武功上,曹丕實現了曹操都沒完成的事情,成功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解除臧霸兵權,結束了曹魏在青徐一代的羈縻統治,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同時,招降孟達,收復了上庸三郡,當然,這個是羈縻統治。孟達基本屬於獨立小王國。

曹丕在武功上最受爭議的就是三路伐吳。曹丕在位期間,季漢皇帝劉備夷陵慘敗,蜀漢元氣大傷,無力北伐,只能自保。吳國也損失慘重,且成為了魏國名義上的附庸國。坐觀成敗的魏國,此時可以說獨霸天下。但是吳蜀各有天險,君臣一心,均非亡國之象。且諸葛亮執政後,吳蜀重歸於好,魏國再次回到了以一敵二的態勢。曹丕借口孫權不派太子當人質,三路伐吳,魏國局部雖有大勝,但是均沒有什麼整體的進展,怏怏而回。總的來看,此時的魏國,沒有拿下吳國的實力,天時地利人和均不佔優勢,伐吳並非高明之策。

曹丕在位僅僅七年,他的一切政策基本都在搶時間。最後就是託孤了。曹叡身為長子,卻一直沒有被立為太子,可見,曹丕對繼承人是有遲疑的。但是,在自己意外英年早逝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國賴長君」。22歲的曹叡被立為皇太子,鎮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輔政。這一安排,為後來魏國度過危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魏明帝曹叡:英果天子,守成之君

黃初七年(226年),曹叡登基。22歲的曹叡,沒有像曹丕一樣,早早接受接班人的教育,也沒有自己的潛邸舊人,他所依靠的都是父親留下的班底。然而,接班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在文帝時代一直保持守勢的吳蜀二國蠢蠢欲動。曹叡執政的前8年,曹魏一直在戰爭中度過。稍有不慎,就有崩盤的趨勢。

繼位當年,孫權便兵起江夏郡。後又進攻襄陽郡。雖然被打退,但對這位年輕的皇帝而言,這兩次戰爭只是小考驗。

太和元年(227年),西平郡麴英反叛,被郝邵、鹿磐平定。羈縻統治下的新城太守孟達再次叛亂,被驃騎將軍司馬懿討平。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歸漢,曹叡派曹真、張郃等人拒敵,並第一次御駕親征,坐鎮前漢舊都長安。隨後,馬謖被張郃大破於街亭,漢軍撤退回到漢中。九月,大司馬曹休與東吳大將陸遜在石亭開戰,魏軍敗北。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為了維持穩定,曹叡承認謀奪了叔叔公孫恭位置的公孫淵為新任遼東太守,曹魏繼續羈縻統治遼東。

太和四年(230年),曹叡報復性下詔,曹真、司馬懿伐蜀,無功而返。

太和五年(231年)正月,諸葛亮率蜀軍進犯天水一帶,七月,蜀軍自動回撤。

青龍元年(233年),鮮卑、匈奴相繼叛亂。秦朗、司馬懿分別平叛。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不久,諸葛亮病逝,蜀漢軍退。同時,孫權亦大舉北犯,曹叡再次御駕親征東吳,到達戰場之前,孫權已敗走。

可以說,青龍二年以前的曹叡,是英果的曹叡。和其父曹丕不同,少年的曹丕就在軍營中鍛煉,征張綉之役,少年曹丕可以在亂軍中獨自逃脫。而曹叡,作為沒上過戰場的青年人,這八年在軍事上的成就,超越了其父曹丕。曹叡善於御人,幾位輔臣在這八年地獄外侮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曹叡卻奪回了權力,輔政大臣形同虛設。不得不佩服曹叡的帝王之術。

之後,由於邊境形式逐漸轉好,曹叡開始了大修宮殿、沉迷女色,有昏庸的趨勢。但是,曹叡的文治武功勢頭依舊呈現上升趨勢。早在太和四年,曹叡就下詔:「世之質文,隨教而變。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趣,不由典謨。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又傳令太傅三公,將文帝所著《典論》一書刻在石碑上,立於宗廟門外。體現了自己對文治的重視。青龍四年,曹叡又詔令設置崇文觀,徵召天下善於撰屬的人進觀。景初二年(238年),曹叡令司馬懿出兵征討遼東,徹底將遼東納入曹魏的實際統治。曹魏進入全勝階段。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曹叡病逝,魏明帝時代戛然而止。曹叡能詩文,善樂府,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並稱魏之「三祖」。當然,通常認為,文學成就不如曹操、曹丕。十二年的執政期,政策大多繼承延續曹丕時代。可以說,曹叡文治武功都與其父相當。但曹叡的英年早逝,及託孤不當,導致曹魏國運急轉直下。

三:曹叡的託孤失誤

曹叡十二年執政期,可以說唯一的失誤,就是自己沉迷於女色,沒有給帝國培養個合格的繼承人,自己又英年早逝。結果,託孤又出現了大意外。

曹芳是曹叡養子,在曹叡彌留之際,年僅八歲。無奈也好,不甘也罷,後漢故事歷歷在目,託孤成了曹叡心頭頭等大事。最初,曹叡的託孤名單是誰呢?

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曹肇、夏侯獻、秦朗、曹爽輔政。這個陣容,真的跟曹丕的雙士族+雙宗親的託孤陣容沒法比。曹真曹休身經百戰,司馬懿陳群士族精英。而曹叡的五人陣容呢?

曹宇,曹操的小兒子,曹沖同母弟,之前並無任何執政經驗。他斷然拒絕了大將軍之位。這一支在壓制宗王的曹魏比較特殊,曹丕系與其關係較為親密。而且燕王曹宇一家與司馬家關係也極好,司馬師廢曹芳時,第一個考慮繼位的居然是曹沖之弟,曹宇之兄,彭城王曹據。由於曹據是當時郭太后叔叔輩的,被郭太后斷然拒絕。高貴鄉公被司馬昭廢掉時,司馬昭立的又是燕王曹宇之子曹奐。其中關係,耐人尋味。

曹肇,前大司馬曹休之子。曹爽,前大將軍曹真之子。秦朗,曹操養子。夏侯獻,出身無詳細記載,但是姓夏侯,曹魏宗親無疑。這四人,分領禁軍,出入禁中。總之,這五人名單,都是曹氏宗族,且毫無執政經驗,基本撐不起曹魏大局。尤其,曹肇還是曹叡的玩伴:

《魏略》:「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 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

可以看出,首批輔政大臣名單極其不理想。這樣的組合,就算沒有司馬家後來的擅權,政壇註定也不會穩定。這時候,影響曹魏未來走勢的關鍵人物出現了。曹魏前三代,詔書多出自劉放、孫資之手。然而,這二人與夏侯獻、曹肇是政敵。在得知自己即將輔政的消息後,夏侯獻、曹肇就放話將來要讓劉放、孫資好看。在曹宇推辭之際,劉放、孫資抓住機會,向彌留之際的曹叡建言。不知道曹叡是不是糊塗了,放棄了自己最信任的夏侯獻、曹肇,輔政大臣變成了兩人:曹爽、司馬懿。曹爽執政。天塌了。

司馬懿,在曹叡時代的戰爭中,聲望如日中天,本身又是士族,所以在朝中被看做是士族領袖。曹爽是無論如何壓制不住司馬懿的。而且,輔政大臣只有兩人,這個權力平衡太容易被打破了。曹叡的這個權力設計,跟其父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曹爽在輔政不久,就開啟了作死之路。曹魏士族,本非鐵板一塊。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乘機削去司馬懿的軍權。同時晉陞蔣濟為太尉,趁機免去蔣濟原執掌禁衛大權的領軍將軍一職,改任命其二弟曹羲為中領軍,又廢除禁軍五營中的中壘、中堅兩營校尉,把兩營兵眾交由曹羲直接統領。另以曹訓為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曹彥為散騎常侍,曹爽兄弟於是完全掌握京師禁軍。他的表弟夏侯玄則被任命為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舉用軍隊武官。掌權的士族老臣被得罪了個遍。尤其是對蔣濟的排擠,是極為致命的。以蔣濟為首的士族,逐漸團結在了司馬懿的周圍,暗中對抗曹爽。

而曹爽的心腹是誰呢?何晏、鄧颺、李勝、丁謐,均為浮誇不實之人。丁謐、何晏、鄧颺被封為尚書,架空尚書台。由何晏負責選拔官員,任用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控制京城內外權柄。同時,在這些心腹的建議下,曹爽實際囚禁了郭太后。從而將郭太后也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軍權、政權一把抓,說曹爽擅權,真是一點不冤枉。

單獨說說何晏,後漢大將軍何進之孫,由於曹操對人妻的執著,收其母為妾,何宴也成了曹操養子,為曹操喜愛。美資顏,娶曹操女金鄉公主。為人浮誇,曹丕、曹叡都不喜歡他。曹叡更是只授予他閑職。從文化角度上說,何宴是有才華的,其喜好老莊,著有《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之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玄學影響深遠,波及後來的東晉及南四朝。玄學崛起至成為主流,就是從曹爽執政開始的,何宴、夏侯玄等皆號「正始名士」。曹爽引入玄學,有的學者就認為,是從側面對傳統儒學世家士族的打壓。根本上,還是想收攏權力。後世東晉江左僑姓世家大族均由儒入玄,這也為後來南方士族的墮落埋下了伏筆。總之,何宴等談玄名士,並不是做實事的人。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曹爽得罪過的蔣濟幫助司馬懿維持了京城秩序。蔣濟只是反曹爽不反魏國,同時也低估了司馬懿的野心。受司馬懿矇騙,為司馬懿擔保不取曹爽性命,使得曹爽輕信司馬懿,交出了權力,被滅三族。蔣濟也鬱鬱而終。而曹魏從此進入了司馬家時代。

綜上,曹叡多繼承發展了曹丕的政治軍事制度,年少登基體現了非常的政治手腕和軍事素質。在文治武功上與其父曹丕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但是從身後事的安排一項看,曹叡的安排對曹魏帝國的毀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點,曹丕完勝。所以,曹丕在執政能力上還是強於曹叡的。


當時人的評價最為客觀。

曹丕能文能武,只是出身好、年輕時沒經歷過困難。他著作《典論》,是三曹之一;他劍術超群,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曹丕畢竟是曹操從20多個兒子中選出來的,應該是很優秀的。劉備臨終託孤,特意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可見對曹丕評價很高。

曾經與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打了一輩子的孫權,有一次給諸葛瑾寫信說:「陸遜表奏,認為曹丕已死,被曹氏毒害的百姓一定會望風瓦解,實際上卻很平靜。聽說曹叡選拔賢才,輕徭薄賦,放寬刑罰,取悅百姓,北方的禍患將會比曹操時期更深。我的觀點卻不是:曹操除了殺戮過度是個污點,再加上離間百姓骨肉有點殘忍,除此之外,曹操駕馭眾將,自古少有,曹丕與其父曹操相比,肯定是不及的。如今的曹叡不如其父曹丕,就像曹丕不如曹操一樣……」裴松之在評價孫權這段話時認為,孫權對曹叡的評價過低,但卻對曹丕的評價沒說什麼,應該也是認可的。

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曹丕不如曹操,曹叡不如曹丕。


謝謝邀請:

我很想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要是說曹操>曹丕>曹睿的話,這些人肯定是只看演義,沒看歷史的。

曹睿能力和曹丕比起來怎麼樣?有過之而無不及。

「小始皇」曹睿啊,大兄弟。曹叡二十三歲即位,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然而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安於享樂。


曹丕在位的時候,最主要是攘外安內,處理了一下內部政務,然後抵禦了一次吳國的進攻。

曹丕在位期間,諸葛亮是沒有進行北伐的。曹丕死後諸葛亮才北伐的。


換而言之,曹睿在位期間,是東征東吳,西扛蜀漢,北滅公孫淵。

在他曹叡登基不久,就遇到內外敵人的攻擊,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 到青龍二年(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235年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為燕王。此年,曹叡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牛金、胡遵等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遼東。

而歷史人物對於曹睿的評價也是十分凌厲。

劉曄: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陸遜: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鍾會: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

閻纘: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兢兢慎罰,事父以孝,父沒,事母以謹,聞於天下,於今稱之。

王沈: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陳壽: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

孫盛:聞之長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裴松之:魏明帝一時明主。

司馬光:漢主壽常慕漢武,魏明之為人。 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簡功能,屏絕浮偽。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郭威:漢高祖為義帝發喪,魏明帝正禪陵尊號,一時達禮,千古所稱。


曹睿無論在軍事,政治,哪怕連御人方面都是極其出色,如果說曹睿不如曹丕的,真的要好好回去看下歷史。

北伐戰爭是從曹睿時候才到白熱化階段。不要被《三國演義》所影響。本來羅貫中都會尊劉的


感謝邀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並非簡單的重複!

不知道題主問的是電視劇呢,還是問的歷史!我這裡就以歷史的角度來回答吧!如果滿意那就好,如果不太滿意,我繼續提高。謝謝!

曹睿是誰?曹丕的兒子,曹操的孫子。曹睿在15歲就非常得志了,那一年他獲得了爵位,在23歲的時候就是一國之君,看了電視劇虎嘯龍吟的曹睿,其實跟歷史上的曹睿還是有些不一樣的,雖然他並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功績,但是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對魏國也是戰戰兢兢,對長輩不管是心裡爽不爽,起碼他表面上是尊敬的!

曹睿的能力和曹丕比起來自然是還差上一些,跟曹操自然根本上就沒得比,曹睿雖然在位得時間不長,但是他在位得時期,還是抵擋了他國得來犯,並且平定了鮮卑和公孫淵,對魏國也算是有些交代吧!在政治上他唯一做得比較好得就是減少了很多死刑,犯大罪者,只要有心悔改,曹睿都會給其機會!曹睿這一生應該是很多普通皇帝裡面的一位。

曹睿活久一點也只能是延長司馬家族的代魏,司馬家族代魏的根源上就在於士族和曹氏宗親,曹操在世時期,宗親把控軍事,士族把控政治。互相平衡。可是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比較好,很多宗親都是站在曹植這邊的,曹丕的上台也就變相的導致了曹丕需要壓制宗親,這和曹操在世時,剛好是反著來的,後來宗親這邊最有威望的就剩下曹爽了,士族在朝堂的勢力越來越大!

所以說,代魏的根本問題就是宗親和士族的勢力上,帝王只要平衡兩邊,令兩邊都不得亂來,並且在平衡的過程中,讓他們為你所用即可!沒有司馬家族代魏,也會有士族其他家族代魏。

再次感謝邀請!關注微觀歷史者,看更多精彩歷史!

博君一言,笑談古今,智慧歷史,你我共享!


謝邀,其實這個問題很多夥伴都有答案,從綜合來說,曹操>曹丕>曹睿。

司馬家篡位,其實就是士族與曹氏宗親的一場PK。

在曹操時期,宗親勢力明顯強於士族,這不用多說。

但是,曹丕上位後,重用司馬懿,並且用九品中正制,埋下禍根。雖然提拔了許多士族,對於國家有利,但是關鍵在於士族的首領是司馬懿、陳群等,再加上曹丕對其的支持,與對宗親的打壓,導致士族力量不斷增強,一度沒有太多話語權。而且曹丕沒有意識到士族領袖對士族的影響力,以及強力壓制,沒有緩和二者的矛盾,禍根慎重。

在曹睿時期,曹睿能力不強,但從政事來說是一位合格的君王。可問題在於:

1、和曹丕一樣,曹睿也活的很短;

2、曹氏宗親人才斷層,沒啥有用的人,非曹氏宗親的人才全都依附司馬懿去了;

3、蜀國侵擾不斷,曹氏沒有能抗衡諸葛亮的,司馬懿在抵抗蜀國的同時,不斷增強對兵權的掌握。

在內憂外患下,曹睿只能不斷倚重司馬懿,最後騎虎難下,再加上曹爽的愚蠢導致悲劇出現。

如果,曹丕、曹睿能活的久,司馬家族篡位的風險會降低,但是如果曹氏一直都沒有人才,最終還是會敗給士族。


曹睿,子承父業,並無建樹,執政時有曹真,曹休兩位輔佐,雖未開疆擴土,但大權也未旁落,二人離世後不得不重用司馬懿應戰諸葛亮。其帝王之才遜於其父。

和其祖曹操相比,簡直望塵莫及。曹操雄才偉略,知人善任,一代梟雄。

曹操,曹丕父子在世,司馬懿腑首稱臣,不敢有非份之想。但曹睿後期,司馬懿掌管西涼重兵以後,老謀深算的司馬父子已是尾大不掉,但曹睿也是無耐之舉,別無選擇。

曹睿若不英年早逝,司馬懿絕不敢有不臣之心。只能用養蜀制蜀的雙重謀略自保。


曹操、曹丕、曹睿三個人的能力都是大幅遞減的。曹丕曹睿以及後面的皇帝,更換的較為頻繁,政治資本不斷較少,而且曹丕稱帝的一個交易九品中正制,讓其他的家族不斷增強,尤其是司馬家。曹睿的早逝,讓曹家皇室很多的事情都沒有完成,遏制其他家族的命脈,曹真、曹休都是病故的,曹家的很多優秀的將軍先後病故,此強彼弱,這事一樣的道理。曹睿不死,司馬家篡位只能推遲。


曹叡對於權力懂得收放自如,劉禪卻選擇全依賴諸葛,誰站在諸葛的位置都會選擇北伐,劉備從無到有蜀漢,輪到諸葛,如果只是守成,沒半點進步,第一,死了如何面對劉備,第二,是人都想有作為,第三,蜀漢各路人馬如何能服他聽他,守成守久了,一直寸功未取,劉備的託孤命令能鎮的住蜀漢各派的人多久,只有北伐,不成功有個死而後已,成功則可以對權力再進一步,雖然諸葛在世不會篡,也還能壓得住手下,但諸葛一死,諸葛的兒子篡是必須的,就算諸葛的兒子不篡,手下的老臣也會逼著他黃袍加身。曹操就是例子,司馬懿也是這樣,曹叡起碼在權力方面的把握還是挺到位的,就算曹家沒有特別牛的元帥,也是讓特別牛的外人領曹家精銳先去啃鬆了,馬上讓曹家的人去接手,防止外人做大。


曹睿,曹丕之子,曹操孫兒。討論誰的成就最厲害,當然是曹操,創業自主,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都是曹操建立起來的資源,曹操不僅打仗厲害,謀劃更是了不得,而且多疑,猜忌。在當時論多方面的才能幾乎很少人可以跟曹操媲美。蜀國劉備不會帶兵打仗,東吳孫權會用人,動政治,也不會帶兵,諸葛亮雖然多方面很厲害,但有很多對手比如司馬懿。現在說曹睿了,



並無太多建樹,主要都是繼承曹丕的高位,政治方面,分階段看待,諸葛亮北伐之時,曹睿的政治表現還是不錯的,利用司馬懿出征,還用曹氏宗親為大都督分兵權,互相制約。使得諸葛亮北伐戰爭遲遲不能勝利。最終利用司馬懿耗死了諸葛亮,為大魏解決了危機,最後司馬懿還是被曹睿拿走了兵權,這些政治表現表明曹丕傳位給曹睿是挺正確的,的確有政治能力。但是無奈,曹睿也是個短命鬼??,這就很讓皇帝位置很動搖,因為下一個皇帝太年輕了,小小的。只能聽別人輔助。


推薦閱讀:

相同的漢字,日本語的發音是不是更接近古漢語?
《少年包青天》里展昭出家的大相國寺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世界上玫瑰最多的國家是哪?
知友們你們對於文身怎麼看?
和京劇相比,粵劇有什麼特點?

TAG:曹操 | 三國 | 曹叡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