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有了運8和運9兩款戰術運輸機,為何還急著研製運30?


運8是仿製蘇聯安-12的由中國航空工業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四發渦輪螺槳中程運輸機,研製年代是上世紀1970到1975年,算算也是至少40年前的產品了,這40年飛機結構設計,電傳操縱系統,導航電子,發動機系統都發生了革命性進步,這些新技術,不但使飛機更安全,而且使飛機整個系統更趨完美,研製一型著眼未來50年的新型中型運輸機勢在必行。

原型的運八確實技術非常老舊,機上設備非常簡陋,運八的發動機是四台渦槳-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3120千瓦(4250當量馬力)。這型發動機是1969年開始研製,1973年4月首次上天試飛。1976年定型並裝備部隊。1982年渦槳-6又開始改進設計,提高功率至3350千瓦,並降低油耗。而後運八海上警戒機,直升機運輸型號紛紛亮相,

運九是從2002年開始在運八基礎上研製的,最大起飛重量提高到77噸,最大載荷從20噸提高到25噸,最大航程提高到7800公里,運-9採用了國產渦-6C(WJ-6C)發動機,功率從渦槳-6(WJ-6)發動機的4000馬力進一步提高到5100多馬力,同時換裝新型六葉複合材料螺旋槳,提高發動機效率,降低了油耗和噪音 。在運九基礎上,生產出了空警-500,高新系列機型。

但總體基礎仍然是安-12的水平,再進一步改進已經沒有潛力,而為了適應我軍新裝備的運輸,採用全新技術研製新型戰術運輸機勢在必行,運-30就是這樣投入研發的。

運-30採用了大量複合材料,減輕了機體重量,發動機據傳有兩種方案,一種是裝四台WJ-16新型發動機,還有一種是裝2台渦扇-20發動機。空客A400M的最大起飛重量是141噸,而最大載重是37噸,運-30最大起飛重量80噸,但最大載荷達到40噸,如此突出的載重係數,讓世界航空界為之震驚。

新飛機最重要的是機艙重新設計,能運載更寬大的裝備,徹底擺脫老安-12的機艙尺寸,運輸輕型坦克,戰車,武裝直升機等將更加寬裕,戰術運輸機非常適合空投,戰略運輸機運-20執行空投,人員裝備散布面大,部隊降落後集結時間長,而運-30戰術運輸機,裝載量適中,空投散布面小,部隊人員裝備降落後很快就能集結投入戰鬥。

所以,一方面我國是用全新的技術研發新中型運輸機,另一方面也是和運-20形成搭配,戰略戰役投送將得到質的提高。


運8是從前蘇聯安12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整體設計已經相當陳舊,其實從這一點而言,美國的C130作為運輸機的潛能也已經挖掘殆盡。斯特萊克被大家所詬病的防禦不足也是因為為了滿足C130的貨艙尺寸。但是美軍有大量的可以兼備戰術運輸機和戰略運輸機能力的C17,所以這個問題還不是十分嚴重。而中國,我們即便認為是Y-20具有與c17相同的指標,畢竟數量差距太大,所以這一尺寸的戰術運輸機我們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

在缺少大中型平台的情況下運8還被改造為多種特殊功能平台。在那個時代安-12主要考慮人員運輸,對於裝備運輸的考量較少,所以飛機外觀總體比較「光滑」,更類似於客機而不是現代以運輸裝備為主的運輸機,所以其實改裝特種平台也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機體過於老舊也是很大的問題。其實IL76和C141也是這個問題。早期的運輸機普遍類似客機比較「細長」,因為更重視人員和物資的運輸而不是車輛裝備的運輸。而現代重視車輛運輸的結果就是運輸機普遍「短粗」。。

後來的運9其實還是運8大改,雖然綜合能力提升了大約50%但是終究還是運8plus,依然面臨機體設計不滿足車輛運輸的標準,比如我軍應該還是對於空運大8輪系列有所期望的。所以運9的地位類似最近熱炒的圖160M2——只是一個過渡,我們需要一款類似A-400M或略小一點的戰術運輸機。

運9並不能滿足我軍未來二三十年的需求。

14年珠海航展出現的運30模型,不過主起落架外形比較寫意,雙輪主起落架似乎有一種內部掉了倆輪子的感覺。所以估計默認應該是兩組雙輪起落架。(類似民航的四輪小車式起落架,但是是雙柱非單柱)

再來看A400M的照片。

外觀看起來很像,所以引來了很多人的猜測,不過總體來看,技術角度上,從主起落架軸數來看,運30某種意義上應當看做A400M的縮小款。從需求來看,歐洲要求A400M可以起到C17的功用,而我們與C17對標的是Y20,所以應該說我們需要的是一款略微放大的Y9。至於其披露出來的數據,起最大起飛重量80噸並不比Y9有多大提升,而載重量30噸,與A400M對標也感覺不大靠譜,或許是非運輸模式下最大起飛重量80噸?但是似乎有沒有這種說法?而如果是這個意思,則其總重又要達到110多噸,與A400差距不是很大了。但是那種尺寸的運輸機,又要重視野戰機場起降能力,或許那個模型的起落架,真的比較寫意吧。

總之,Y30我們是需要的,應該是大一圈的Y9,但是其數據和外觀可能有問題,不是那個對外公布的數據。


運-8,是中國航空工業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四發渦輪螺槳中程運輸機,可用於空投、空降、運輸、救生及海上作業等多種用途,該機仿製前蘇聯的安-12運輸機,是中國目前空軍運輸的主力,而且以運-8為基礎先後改裝了預警機--空警200、電子戰、指揮控制、海上反潛巡邏機--高新6號、運9等飛機。

這些飛機均是在運-8高新工程3類平台的基礎上改裝,運-8高新工程3類平台是目前運8系列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目前中國海空軍最主要的特種飛機作戰平台,空警-200、高新6號,高新8號以及空警-500等的飛機平台,「運-9」則是在其基礎上研製的。運-8高新工程3類平台載機最大載重25噸,最大航程7800千米,已經比原來的運8,提升了很多,幾乎是重新設計了一遍。

-8高新工程三類載機從整體性能來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美國C-130J戰術運輸機的水平,並且成本和造價比後者要低的多,但是受到原始設計的影響,運-8高新工程三類載機在一些關鍵性能上與C-130J還是有差距的,如運-8高新工程三類載機的機翼面積較小,仍舊保留了安-12的原始設計,機身狹長,空間尺寸較小,貨倉物理尺寸小,翼荷較大,因此在起降、最大載荷與航程等方面的性能要低於C-130J運輸機,而且相比較於其他先進中型運輸機,運8、9已經不能適應未來的運輸作戰和改裝任務,如日本的C-2,歐洲A-400M,烏克蘭安-70

日本C-2

空客A400M

烏克蘭安-70

這三種機型是世界上先進的中型運輸機,可以看出三種機型都對貨倉進行了優化設計,不再使用圓筒型設計,貨倉橫截面為橢圓形,空間和尺寸大為加強,而且載貨量大大提高,日本C-2得益於兩台強勁的發動機,最大載貨量為35噸,空客的A400M最大載重量超過37噸,烏克蘭安-70的最大載貨量為47噸,冠絕全球,而且上述機型均採用了大型新技術,相比之下,運89就顯得相對不足了,所以中國必須研究下一代中型運輸機,以適應未來的作戰運輸要求。

珠海航展上的運-30運輸機模型

該項目處於概念設計階段,應該在大約兩年內進行全面研製。如果一切順利,將於2020年首飛。運-30的最大速度為每小時600-700公里,滿載航程為6000-7000公里。


大型運輸機的性能和數量代表著一個國家空軍戰略投送能力的強弱,但大型運輸機也存在體積過大,重量過大等缺點,有的時候只能一些體積和重量較小的戰術運輸機才更適合環境惡劣的前線運輸任務。

  例如中國目前就擁有運-8和運-9兩款中型戰術運輸機,不過中國新一代的中型戰術運輸機已經在研製中,而且很可能會在2020年左右實現首飛。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既然已經有運-8和運-9兩款戰術運輸機了,為何還要研製新一代的運-30呢?

  武器裝備的研製都是根據未來的需求進行的,也就是說現有的運-8和運-9在性能已經無法滿足中國空軍和陸軍未來的運輸需求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運-8的基本情況。

  運-8是中國在1968年開始對蘇聯安-12運輸機進行測繪並仿製出來的國產型號,1974年首飛成功,1980年定型後開始批量生產。運-8運輸機航程4000公里左右,載重能力為20噸。

  運-8在批量生產後仍然無法滿足中國空軍的運輸需求,只是解決了國產化戰術運輸機的有無問題。運-8一共出現了30多種型號,但也在使用中發現了航程短,發動機落後的缺陷。所以在中國擁有了一定的航空技術的積累後根據運-8的缺陷改進出了同樣為20噸級別的運-9運輸機。

  運-9在2006年才開始基於運-8運輸機進行研製,在材料、結構以及航電方面大量使用了各種先進技術,因此相比運-8來講運-9不僅大大提高了航程還提高了載重量,綜合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運-9的最大航程超過了7000公里,最大載重能力25噸。

  中國在2010年後才開始裝備的運-9在性能指標上比運-8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載荷和航程依然與C-130運輸機的最新改進版有一定差距,甚至中國軍隊的一些作戰車輛也無法裝載進去,所以為了更好的中國軍隊未來的運輸需求中國就必須研製新一代中型戰術運輸機——運30。

  運-30是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和建造的中型運輸機,根據媒體此前的報道稱運-30可能採用了大量的輕量化材料,使得其載重能力達到了30噸級,最大航程為7000公里左右,而且運-30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對裝甲車輛、自行火炮、導彈發射車、直20等運載能力。

  在2020年前後運-30首飛成功後將在2025年左右服役,而運-30服役後能夠更好的滿足中國空軍和陸軍的戰術需求和特種作戰需求,實現一機多用。


明顯是不太急,現階段,運九還湊合,但只是湊合。因為運20更重要,更急需,所以新中運被押後了。

因為發動機不給力,原來運八運載15噸只能飛兩千公里左右,夏天更慘,一直改到運八F600也就是運九,才達到當年運八的設計目標。後來圖紙上的運八X才應該叫運九,這也說明運八系列基本到頂了。運九雖然對機頭等進行了改進,但機身高寬是沒法改的,這對陸軍來說不是個好消息。所以有時候,伊爾76是在做本來可以中運能做的事,但伊爾76的機身也很窄。

說到運九,其實是一款下馬的大型運輸機。當年,運十是大型專機,運九是美國C141一級的大運,因為技術條件太高,實現不了,下馬了。這個運九是頂了老號。

原來的新中運,珠海航展上展出過模型,是兩台渦扇。等到出現運30這個名稱時,已經改成四台渦槳了。那麼為什麼兩台渦扇要改成四台渦槳呢,還是為了野戰。渦槳運輸機加速快,起落性好,對降落地要求不如渦扇高,而且距離還更短,雖然速度不佔優,但適應性更好。雖然兩台渦扇比四台渦槳省油,但對軍方來說,安全性,戰場適應性更重要的。

運30加大了機艙尺寸,對於運輸新型戰車,直升機,等更加方便。也可以與運20更好的配合,我國目前還不能研製C17那麼先進的具備戰術運輸機起降性能的大型運輸機。老老實實做好功課,還是從實際出發吧。

總結一下,運九最大的問題是機艙大小,第二是載重不足,第三是航程不夠。


運9是對運8的升級,運8模仿了安12,安12模仿c130,不過所有模仿機型都有一個大的缺陷,就是前線布置能力不足,就是說,都必須有機場。不像c130基本有塊平地就差不多可以起降,c130有幾個指標非常厲害,最小失速95km/小時,最小起降距離都不足200米,這個對前線環境使用非常重要。也是美國人把c130用了幾十年的原因。由於安12的先天不足,所以兔子搞類似c130級別的運30那是必須的。


感謝邀請,運八和運九的技術都要追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了,雖然運九的技術重啟與02年到10年這段時間,但是整體技術上更多是對運8的現代化改造,是對老式戰術運輸機的新技術摸索改造過程,而且製造過程中據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的說法,運九設計和製造過程中還獲得了烏方的部分技術支持,我國既然通過運九將技術摸透了那麼設計一款基於現代戰鬥任務和現代技術思想上的一款我國獨立知識產權的新型戰術運輸機就很有必要了,而且當今世界國際格局風雲變幻,我國想在這個時候抓住機會提升自己地位那麼軍事力量的提升也就迫在眉捷了,而且現代戰爭的技術革新也需要一款新的戰術運輸機,而且我國來自西南的陸上威脅,還有近海的巡航需求,都需要新的中型電子偵察機和預警機,反潛機等多種機型的現代化載體。而且新的空降訓練和小分隊空降訓練任務也少不了中型戰術運輸機的支持,所以我國對新型中型戰術運輸機的需求還是很高的。


第一,與其叫運8和運9,不如叫運8和運8一600F,嚴格意義上說是運8飛機及其改型而已……第二,運8運輸機源自前蘇聯安一12飛機,該機首飛於1956年,你要說能用,肯定能用,只是限制多一些。上世紀50年代的名機還有轟6飛機、C一130飛機、B52飛機等,至今仍在改進使用。第三,為什麼要研製運30,我理解有幾個理由,1,更新換代的需要,中型運輸機由於經濟性、大小、便捷,是使用最為廣泛和頻繁的機型,也是裝備最多的機型,運8飛機經過這麼多年,在滿足現代軍事運輸的需要時,經常會有種種限制,迫切需要更新更有效率更便捷的軍用運輸機;2,航空技術進步的需要,運8運輸機嚴格意義上是仿製飛機,年代久遠、效率低是固有的,我們需要設計符合當代航空技術發展水平的飛機,符合當代飛行員操縱習慣、符合當代技術標準的、滿足空軍運輸需求的新型飛機,同時,有了自己的飛機,改進改型時非常方便,不像現在,每個型號都是小改,飛機主要結構就不敢動,導致改型後加上種種限制,帶來使用上的種種不便;3,"一帶一路"戰略的需要,我們的航空技術也要走出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是小國家,需要的正是運30這樣的經濟實惠、皮實耐用的中型運輸機。


運8是直接仿製的安12,各項指標已經落後。運9是在運8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機體仍然是呈細長形,不能運載較寬的中大形物件。對於人民空軍現階段來說完全是勉強夠用。

運30從目前來看,機體呈粗長形,且有能運載一輛非全狀態15式輕型坦克的能力。且有較大改裝空間,甚至可以改裝成戰術轟炸機。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同類運輸機先進水平,

運8已經逐漸退役,運9雖然說產能已經滿足需要,脈動生產線已經開動數年,但這並不是空軍戰術運輸機的最終目標。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運8、運9的機體設計導致改進潛力已經到了極限,幾十年前的設計理念,已經跟不上現代運輸的需求,小打小鬧的修補式改進不能涅槃式的讓其重生,所以,利用現代科技技術重新設計新的平台就是最佳的選擇。


推薦閱讀:

德國戰列艦造價有多貴?與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價格貴還是便宜?
戰爭史上出現過哪些反人類的武器?
魚腸劍的真容似乎很普通,是否失望呢?
當代戰略轟炸機的技術特徵有哪些?
目前各國軍隊裝備的普通步槍子彈,誰家威力最強?

TAG:運輸機 | 軍事裝備 | 軍事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