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畢生想讓鄭貴妃的兒子繼承皇位,卻終究失敗的根源是什麼?


 按照明朝大臣們的思維,太子的設立關係到國家的根本利益,神宗一再推託的目的無非是不想立長子而立三子為太子,而百官們當然是不能坐視不見的,他們不願自己只食俸祿而不為國家的根本大業做出應有的貢獻,否則後世肯定會覺得朝中無忠君愛國之人了。於是請求立皇長子為太子的大臣前赴後繼,一個接著一個。萬曆二十一年(1593)輔臣王錫爵歸省回朝,密疏請立太子。神宗命他起草了兩篇上諭,前者大意是立嫡不立庶,後者大意是先立庶子。神宗不聽王錫爵的勸阻,堅持採用前諭,廷臣聞訊後大驚失色,當即前去詰問王錫爵,工部郎中嶽元聲等言辭十分嚴厲,王錫爵只能默默無語,一邊搖頭一邊嘆氣。此後王錫爵多次極力主張立皇長子,神宗都未允准。

  因為王氏出生低賤,神宗對其母子的態度近乎虐待。朱常洛長到十四歲,神宗還未給他指派老師。長到十九歲,也不為之成婚,又不立為太子。王恭妃被打入冷宮,神宗根本不見她一面。不久,有大臣發現了一個秘密,王皇后常常生病,神宗之所以一拖再拖,其實是在打算一旦王皇后病逝,就冊鄭貴妃為皇后,這樣根據立嫡不立長的原則,常洵就可成為太子了。給事中王德完聽說後,認為如果鄭貴妃遂願,寫進史冊,後人必定會嘲笑明朝無忠臣,當即寫了奏章送給皇帝,結果被廷杖一百後除名。尚書李戴等連疏力救,忤旨被責。

  萬曆二十六年(1598)五月,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彈劾山西按察使呂坤所著《閨範圖志》逢迎鄭貴妃,於國本有礙。當時市面上流行一本諷刺國戚鄭承恩及呂坤的《憂危竑議》,於是有人告發此書與戴士衡等官員有關,這些人全部受牽連被貶。三年後,大學士沈一貫以「子孫無窮,天倫之樂」勸神宗冊立太子。

  在深宮中頤養天年的慈聖太后對立儲問題一直密切關注著。這時,她覺得自己已到了非出面不可的地步了。當神宗前去請安時,她問:「為何遲遲不立常洛為太子?」神宗由於沒有想到其母也在關心這個問題,遂脫口而出:「彼宮女子也。」然而神宗最大的錯誤是她的母親其實當年也是宮女,這話一出口,太后大怒,馬上說:「你自己也是宮人的兒子。」神宗這才一下子醒悟,史書說他驚恐到「伏地不敢起」。講出的話難收,神宗只有認命的份了。

  看來太子不立已不行了。無奈之下,萬曆二十九年(1601)十月,神宗十分勉強地立常洛為皇太子,鄭貴妃所生常洵封為福王。至此,爭吵了十五年之久,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而且使得神宗皇帝身心交瘁,整個帝國不得安寧的國本之爭終於告一段落。不過,這件事情還沒真正地完結。

  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有人用假名撰寫《續憂危竑議》,指責神宗心在第三子,沈一貫有靖難之計。神宗大怒,命東廠、錦衣衛嚴密偵查搜捕著書之人,牽涉了許多官員被捕入獄。最後也在被捕之列的順天生員皦生光自己承認書是他寫的。皦生光說:「朝廷捉到我就能結案了,如果我不承認,各位先生何處逃生?」次年年初,皦生光被處死,事件逐漸平息下去。不過,書是否是皦生光所寫尚是一謎。

  常洵封藩,應該離京住到自己的封國里,非奉旨不得入京。但鄭貴妃卻讓兒子十多年住在京城不赴封國洛陽。大臣們屢次向神宗勸諫讓福王離京,但神宗一再強調客觀理由。神宗先是說福王府第沒有建成,迫使工部加緊修建。王府建成後,神宗又稱寒冬臘月,行動多有不便,等到來年春天再上路。可到了第二年春天,卻說如要去,非給他四萬畝田莊不可。大臣們上疏說,根據《大明會典》規定,親王祿米為一萬石,並且不能隨意增加。明朝土地有限,而聖子神孫不斷,如果每位都要數萬畝土地,朝廷是拿不出這麼多土地的。萬曆四十一年(1613)六月,錦衣衛王曰干報告鄭貴妃的內侍與方士王子詔等謀害太子,又加上兩年後「梃擊案」的發生,神宗終於下令福王離京就藩。

  王恭妃在常洛冊為皇太子時雙目已失明,漸漸卧床不起以至無翻身之力。此後神宗允許太子去看望她,但已是奄奄一息。萬曆四十八年(1620),枯瘦如柴的王氏凄涼地死去,舉朝為之震驚。首輔沈一貫和大學士葉向高上言神宗按照禮儀應厚葬,神宗反應十分漠然,沒有答應。在大臣們的一再要求下,才給王恭妃謚號為「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准許埋葬於天壽山東面左側的平崗地上。同年十月,才由她的孫子熹宗朱由校把她遷到神宗的定陵壽宮中。

  國本之爭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明朝的皇帝和大臣們就是這樣爭論得難解難分。


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也是明朝在位皇帝中最具爭議的一位皇帝。在他立嗣的問題也是常備後人爭議。

明神宗萬曆共育八子,其中有二子和四子早夭。 明神宗的王皇后沒有子嗣,由於一次寵幸了慈寧宮的宮女王氏,後來有孕。由於神宗嫌棄王氏的身份不肯承認這件事,但是在萬曆的起居錄中有記載,再加上神宗的母親李太后堅持,神宗才不得不承認這件事。明神宗萬曆十年,冊封了王氏為恭妃,王氏八月時就生子,也就是明神宗的長子,即明光宗朱常洛。 而由於朱常洛的生母身份低下的原因,朱常洛也不得明神宗的寵愛。而神宗非常寵愛鄭貴妃,鄭貴妃不僅長得美貌,而且通曉詩文。所以神宗對鄭貴妃非常喜愛。鄭貴妃又生下朱常漵,可惜二子夭折,雖然這般鄭貴妃寵愛不減。明萬曆十四年生下朱常洵,隨後就立鄭貴妃為皇貴妃。萬曆藉此想立朱常洵為太子,立萬貴妃為皇后。並且在當時流言傳神宗和鄭貴妃在大高玄殿盟誓。但是由於當時朝局影響,神宗也不敢輕下決斷。 由於受流言的影響,大臣們紛紛上奏,請立朱常洛為皇太子。但是神宗仍是對大臣的奏本都是置之不理。 明萬曆二十一年,出現了明朝歷史上比較尷尬的局面的「三王並立」的局面。 到了明萬曆二十九年,為了平息皇帝立朱常洵為太子的流言,以內閣首輔申時行為代表的群臣的堅持要立長子朱常洛,加上聖慈皇太后的堅持,朱常洛終於被冊封為皇太子。 雖然朱常洛被冊封為皇太子,但是冊封為福王的朱常洵,並未就藩洛陽。鄭貴妃在此期間也不斷謀取神宗改換太子。一直到發生挺擊案,挺擊案的發生牽扯出鄭貴妃,最後朱常洵不得不就藩洛陽。這樣明神宗想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的幻想全部破滅。 萬曆最後的失敗的根本原因筆者看來,是明朝以來的文官勢力的強大,甚至影響皇帝的廢立之事,而這些文官勢力又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在「國本之爭」中立長的思想和行為。


爭國本事件本質上是萬曆皇帝與整個文官集團的權力鬥爭

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二十年左右時光里風光無限,大明王朝作為中國前所未有的集權體制國家居然出現了名臣而不是明君為標誌的繁榮期,對整個文官集團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即便張四維等人極力熱衷於搞死張居正,但他們嚴格意義上是相同的,都是士族地主,是一種生物,追求目標都是一致的,張居正縱橫十年,後來者誰不想如張居正一般說出:吾非相,乃攝也。於是一個張攝政倒下了,千千萬萬的崇拜者(或者說模仿者)來到了萬曆的眼前。

萬曆不愧為張居正的學生,無論工作能力,政治鬥爭能力都是明代皇帝中相當優秀的,但是,朱翊鈞先生如同無數皇二代一樣,是個混子,然而他能力很強,所以升級成為了老油條。

所以當立儲一事擺上檯面的時候,一群刺頭碰到了一個老油條,故事就很有意思了,無數偉大的、奸詐的、滑稽的歷史人物紛紛登上了這個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的政治事件中。

失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文官集團整體不配合直接使得萬曆冊立福王為繼承人或者放棄皇長子的行政命令無法下達,皇帝在很短的時間罷免了多名官員也無濟於事,而李太后的表態則意味著皇族內部支持了皇長子,萬曆別無選擇,只能作罷,而梃擊案的發生則使得萬曆不得不放棄了最後一點幻想命令福王就藩,整個爭國本時間才算落下帷幕。

萬曆失敗的結果是皇權在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中敗在了文官集團的手上,對萬曆本人的威信名聲乃至政治資本有著極大的損耗,但究其根本,皇帝本人在制度上有著對文官集團的先天性壓制,君不見朱翊鈞的爺爺如何把玩朝臣於鼓掌之中,前車之鑒,明智如萬曆不會不懂其中的道理。回首嘉靖即位不久便鬧出了大議禮事件,其場面之大處理難度之高均非爭國本可比,然而嘉靖依舊解決的非常徹底並從此確立了自己在整個大明帝國至高無上的權威,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便是嘉靖找到了一個聽話的張璁去鬥倒了不聽話的楊廷和,哪怕代價是整個國家的前途。從這些角度去分析,萬曆的能力手腕確實不如爺爺。

於是乎,這場持續十餘載的政治運動落下了帷幕,士大夫們最終取得了勝利並將此寫下傳頌千古,認為自己捍衛了國家之根本。皇帝則對處理朝政失去了積極的態度,消極怠工開始成為常態,這場政治運動還誕生了一個副產品東林黨,以及一個失意的太監李進忠-------日後,他會改名叫魏忠賢。

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較量,也是大明王朝為自己的墳墓所掘的第一鏟泥土



萬曆帝失敗的根源在於這是一次皇權與文臣集團的對抗,最終面對文臣集團東林黨堅持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理由,萬曆帝以失敗告終。

表面上是一次文臣堅持祖訓抗皇命的正常現象,背后里是皇帝與文臣集團的爭權奪利,文臣堅持的勝利代表著皇權進一步被壓制,而成功者是文臣集團中的東林黨,整合其他政黨,在其後的泰昌、天啟、崇禎三朝一黨獨大,權勢滔天,成為晚明的東林亂政現象。

在明朝的政治模式中,廢除了丞相制度以後,文臣根本威脅不到皇權穩固,但是自土木堡之變後,文臣集團徹底做大,開始威脅皇權,與皇權隱性對抗,爭權奪利,遇上明世宗這種聰明皇帝可以壓制文臣,取得大禮儀的勝利,而萬曆帝時期的立太子爭國本,對於文臣集團又是一次極好機會,以堅持祖訓為名,堅決與皇帝對抗,奪取更多權利,這才是萬曆帝失敗的根源。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這貨有點嬰兒肥?

很簡單啊!君權旁落了唄.

第一、這貨太愛惜羽毛,不想背惡名聲.對付文臣、廷杖、錦衣衛、東廠、抄家、株連、滅九族才是王道.他沒 朱元璋,朱棣的狠戾!所謂人不狠站不穩.

第二、他沒他爺爺嘉靖帝的聰明博學更不會用人、掌握不了道義的制高點、只能被文臣牽著鼻子走嘍!

第三、文臣成功的給明朝皇帝洗了腦、非要在道義德行上掙個高低、他忘了皇權的本質是暴力!跟文臣得動刀子 、跟武將要講道理。皇帝要是都講德行了 那皇帝就不用當了!

我要是萬曆,不是反對么?好不提了壓一陣子,誰反對我讓錦衣衛 東廠去查他 當官屁股就沒幹凈的 看我弄不死你!


萬曆寵幸鄭貴妃,一直想讓鄭貴妃的兒子繼承皇位,失敗原因大致有兩條:

第一 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執行的就是嫡長子的皇位繼承法,即使當年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死了也沒有讓他的其他兒子做皇帝,選擇了自己的嫡長孫,於是這就成了祖制度,可謂祖宗之法不可變,萬曆作為老朱家的子孫必須葯遵守,即使他不遵守,還有一大批以忠君愛國自居的大臣跳出來,維護這一制度,讓萬曆皇帝很蛋疼;

第二梃擊案,對於此案大多數人認為是鄭貴妃主使了此事,不管幕後主使是不是鄭貴妃,鄭貴妃的嫌疑是洗不掉的,一個梃擊案直接斷送了鄭貴妃的兒子當皇帝的可能。

關於梃擊案,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果鄭貴妃想要殺死太子朱常洛,方法千千萬萬,不會如此魯莽草率,不會就派一個人手持木棍就想殺死太子,這是在搞笑嗎?因此認為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心機BOY朱常洛自己自編自演的一場「苦肉戲」,為的就是剷除鄭貴妃,鞏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只是,後來被老謀深算的老爸萬曆皇帝識破,在他的干預下,沒有得逞。


明朝自朱棣組建內閣以來,文臣勢力開始崛起,尤其在土木堡之變中,國家高級將領,核心部隊幾乎消滅殆盡。危急時刻于謙擔於大任,幾乎重新塑造了中央政府的核心軍隊。這正式確立了文臣集團掌握核心權力的現實。皇帝權力被徹底弱化,甚至出現大臣打死皇帝身邊錦衣衛親信的事件。後任歷代皇帝都嘗試用不用方式重新掌握權力,但都不理想,除個別人(嘉靖)之外,皇帝開始成為國家名義元首,除有個人的相對自由之外,對於具體事物已經無法和群里性文臣集團抗爭。萬曆皇帝更是在張居正的背景籠罩下成長起來的,雖在張死後對其進行了清算,但也需藉助文臣內部對於張居正的不滿才得以順利進行的。科舉制度為皇帝統治籠絡了大批社會精英擴大了統治基礎,但讀書人相對軍人,太監,宮女這些皇帝身邊的人獨立思想更強,且在具體事務中掌握行政權,同鄉,同門等等各種關係將這些人逐漸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整體權力的不斷膨脹可以解釋明末發生的各種不可理解的事件。萬曆的國本之爭(立太子),天啟年間的黨爭,崇禎年間攻破北京皇帝自殺,很多人認為這是皇帝以死殉國。而我卻認為這種殉國更多是無奈,國破家亡之際皇帝尚且決定不了自己的去留,這還是在歷史上以剛愎自用,殺大臣出名的崇禎皇帝身上。那麼萬曆皇帝想根據自己意願換太子失敗也應該就不難理解了,其過程還出現了我們現代都無法理解的事件,與傳統印象中至高無上的皇帝形象相差甚遠。不恰當的比喻,明代應該是最接近現代君主立憲制政治體的時期了。


很簡單,根本不是什麼為了大明朝千秋萬代,也不是為了什麼維護祖訓,這些根本不重要。核心的利益是君權與相權,或者君權與是文官集團權利的之間的較量!

明朝建立的時候,朱元璋通過誅殺功臣的方式基本上取締了相權,解除了丞相一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文臣集團的權利不但沒有縮小,反而膨脹到一個歷史新高度,出現了張居正這樣比皇帝權力還大的文官,不是宰相的宰相。

為了制約文臣的權力,皇帝一般會培養身邊人宦官來制約大臣,作為權力的緩衝,這也就是明朝宦官權力很大的原因。

隨著有些期間宦官權力下降,文官集團與皇帝之間就失去了緩衝,直接懟上了,於是就出現了國本之爭。現在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魏忠賢死後,沒有一個新的宦官集團,文官集團權力失去制衡,造成了整個國家權力的不平衡!


幸虧大臣們據理力爭。立了朱常洛。

如果立朱常洵。明朝會提前20年滅亡。

不過可惜的是。立太子的時候又立了朱由校這個木匠皇帝。誤國誤民。還好死的早。

早讓朱由檢當皇帝。明朝還能多活兩年。

朱由檢也很糊塗。完全可以遷都南京。結果自殺。使臣民群龍無首。否則也許能像南宋那樣保住半壁江山。


皇帝本身權利太大,所以不得不有能制約皇帝權利的工具,那就是祖訓和天相以及儒教,這是臣子制約皇帝最大法寶,還有禮教,並且皇帝是天下之表,所以說,萬曆想要破壞規矩的話,那麼皇權的正統性,以及民心都會變化,嫡長子繼承製,儘管不是很合理,但是這是解決家族矛盾的,最主要方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神話傳說里仙女動凡心之前都要認一個妹妹?
傳說中國鬼文化里鬼如人一般也有生老病死、死後還有墓地是真的嗎?
安吉白茶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孫悟空的本體到底是補天石還是無骨舍利?
我的口糧酒,普茅(飛天,五星)劍南春(珍藏級,十年)汾酒青花30年,每月2500?

TAG:明朝 | 明神宗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