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皇帝與宰相之間的微妙關係案例?


宋朝:開國明君宋太祖與「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趙普——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 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 趙匡胤通過採取「收起精兵,稍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 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趙普原是後周當節度使的趙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動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宋,史稱宋太祖。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東征西討,統一全國。

後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 宋太祖死後,其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是山東人,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而已,當宰相不恰當。

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分。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後來趙普因為年老體衰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篋,裡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史書記載,開寶六年(973),趙普接受吳越王錢俶所送十瓶瓜子金,又違法從秦隴買來木材營建官邸,庇護部下貪贓枉法,宋太祖大怒。趙普被罷相,出為河陽三城(治今河南商孟縣)節度、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還有另一個說法,就是宋太祖之所以免除趙普的宰相,可不不單單是由於他的貪財之類。

趙普想讓趙匡胤的兒子順利接位,於是想要以他的政治能量來扳倒趙光義,預先做個政治投機。

因為前面很多朝代為了兒子能順利接位,皇帝把兄弟幹掉的事情太多了(其實以趙普的功勞和地位是不需要投機的)。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做扳倒趙光義這個動作的時候,趙匡胤發現趙普的能量這麼大,以後兒孫做皇帝的時候會不會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

考慮到朝堂上權力的平衡,太祖便果斷的將趙普罷相。可是由此在趙普心中也就引起了起了深深地怨恨,以至於後來出了所謂的金匾之盟(趙普和趙光義為了各自需要玩的政治把戲)。至於趙普的貪腐,那些都是次要的作用。

至於說後來的「燭光斧影」迷案,是不是與趙普有關係,那可就只能由後人聯想和揣測了。


皇帝和宰相之間的關係,基本是信任——防範——開除。至於走到哪一步,主要看兩個條件,是否有內憂外患,兩個人是否活的都挺長。一般情況下,面臨內憂外患的皇帝對丞相是比較信任的。還有就是如果兩個人都身體很好,健康長壽,總有一天會不信任。除了特殊朝代,大多數遵從這個規律。

如果說的是皇帝,那秦始皇設立丞相,算是把這個崗位固定下來了。第一個丞相為李斯,大多數開國的丞相,從才能到人品還算過得去,李斯是法家派,和秦始皇氣味相投,最重要的是,李斯對秦始皇是服氣的,到了秦二世就不一定了,李斯與趙高沆瀣一氣,不但智商被趙高拉低,然後還被趙高利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了,落個腦袋搬家。

漢朝的開國丞相蕭何,初漢三傑之首,除了把韓信騙到呂后卧室里,坑死韓信之外,其他污點也不多,從某個角度看,他依附了呂后,換來的是他施政的延續。從高祖劉邦到景帝劉啟,幾乎所有丞相都在發展生產,這時候皇帝對丞相還是比較信任的。

到了漢武帝,因為國家有錢他任性,丞相的作用就不那麼突出了,這時候丞相變成了他手中的棋子,用來制衡別的權臣,比如田玢,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權力鬥爭中,懟死了竇嬰,他也成功的轉型成瘋子。

從漢武帝時期,由於君權比較強勢,相權慢慢的被其他職位頂替,昭宣之治中大將軍霍光的風頭完全壓過了丞相。

到了東漢時期,相權被其他職位頂替,到漢末三國初期,曹操和諸葛亮重樹丞相權威,總覽朝政。而這時,曹操和諸葛亮又成了制衡和信任的典型例子。曹操的出現讓君權有名無實,而諸葛亮和劉備則上演了「如若不才君自取之」的泡沫劇。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管不了地方,軍閥割據,武將上位,你方唱罷我登場,稱帝後的歷史寫不了兩三行。尤其是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拿刀的狠過拿筆的,每個君主坐皇位如同坐公交,屁股還沒熱就下去了。根本沒有時間成就丞相的政策,國事民生就讓這幫粗人弄得凋敝不堪。不過這個時期,大一點朝廷也出現了幾個名相,比如東晉謝安,北魏的崔浩,這些都是名門望族當官的傑出代表。這裡說一下前秦的王猛,當時權貴出世族,偏偏王猛是寒門出身,不可為一股清流。同時王猛與前秦皇帝苻堅也是君臣信任的典範,王猛不拘小節,面見苻堅還不修邊幅,最要命的時候邊談話邊撓虱子,但是苻堅很信任這位幫他統一北方的「猛人」,王猛去世前勸阻苻堅不要輕率的進攻東晉,苻堅不聽,親手起草了「淝水之戰」這一反面的軍事教材,吃了這個敗仗後就憂鬱而死。

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改革了行政體制,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制,增加了宰相數量,防止專權,採用科舉制度,從基礎上防止了豪門大戶對政治的壟斷,增加了宰相數量,自此相權被分化,皇權得到鞏固。唐朝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在初唐。多個宰相的分工協作使得政策運轉十分順暢,比如房玄齡杜如晦,比如狄仁傑張柬之,也比如姚崇宋景。此時,雖然相權在分化,但是文官總體力量在壯大,這樣的結果在開明的君主下是政通人和,但是有些君主駕馭不了文官集團,就想辦法找力量制衡。這個時候太監出現了。流氓得地痞對付,很快,宰相的手段和太監一樣下流,但是業務水平業務得很,所以中唐晚唐時期出現了不少奸相,比如楊國忠,李林甫等等。

宰相理政沒水平,武夫拔刀逞英雄。頃刻間唐集團公司倒閉。取而代之的是五代十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像,武夫治國,宰相的事迹略過。

到了北宋,進入了文人的天下,怎麼形容當時文人的生活,我想到一首歌詞「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洒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但是就像狼少了,兔子多了,草場退化一樣,什麼東西太泛濫就會適得其反。沒有武將的制約,兩宋時期的文人開始互相勾心鬥角。沒有地方從政經驗的鍛煉,文人一步登天的後果是他們的政治才能不具備實施條件,幾乎沒有一個宰相沒有被炒魷魚的經歷,這個他們的業務水平有關,也和文官太多泛濫成災有關。

到了元朝,宰相的業務水平用一個詞來形容「簡單粗暴」,元朝的宰相是蒙古族,和統治者天然一類人,信任的紐帶和傳統中原王朝不一樣。史書中對元朝宰相與皇帝的故事記述不多。但是元朝宰相也不乏有水平的,但是治國施政很重要一環是打開方式。有些宰相的出發理念不錯,但是效果卻適得其反。比如元末修黃河,修出了農民起義。

到明朝,有宰相名的只有李善長和胡惟庸。在所有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善始善終的也就是湯和等少數人,其他人幾乎都被殺掉了,李善長也不例外,這是典型的兔死狗烹。藉此事例,朱元璋乾脆連宰相職位都撤掉了,自此,明清王朝權臣有宰相的地位,但不叫宰相。明朝叫內閣首輔,簡稱「閣老」。明朝內閣賢臣有于謙、李賢、「三楊」,李東陽等等。奸臣也有不少,徐有貞、萬安、嚴嵩等等。因為有內閣,明朝中後期皇帝大多怠政,導致明朝文官集團異常龐大,算是導致明滅亡的一個原因,於是皇帝引入了太監,限制文官。縱覽明史其實是一步太監與文官的鬥毆史,這個時候皇帝看誰不順眼背後踹一腳,完了遞給磚頭鼓勵雙方繼續打。看看正統正德天啟年間那點事,大多數明朝內閣是作為皇帝的下屬官,老實本份的做事,有部分首輔太生猛,比如楊廷和,比如張居正,他們曾經是明朝最有權勢的人。在他們面前,皇帝們極力扶持各方力量抗衡。


武丁和傅說,在殷商中期,商朝國力大衰,不過經過商王武丁和宰相共同努力,終於是將商朝重新振興,那段時期被譽為「武丁中興」。

齊桓公和管仲,一個不計前嫌,一個才華橫溢,二人聯手讓齊國一躍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國家。

秦始皇和李斯,作為一統六國的君王和丞相,兩個人可以說是千古第一君臣。

劉邦與蕭何,唐太宗與魏徵、房玄齡等都是被傳為佳話。

不過君王與丞相也並不全是那麼的好,如漢獻帝劉協和曹操,一個是名義上天子但沒有權力,一個是名義上臣子掌握大權的丞相。(不過曹操善待漢獻帝)

還有那些奸相,如趙高指鹿為馬,禍亂秦庭,致使天下起義,秦二世而亡。楊國忠,小人弄權,禍亂唐庭,間接導致安史之亂。還有秦檜等人,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體來說,君王和丞相的關係一向是比較微妙。好的協力治理國家,不好的則是反叛誤國。


提起宰相,我們常常想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面目威嚴、長長的烏紗翅、運籌帷幄、宰相肚裡能撐船等,但通過閱讀一些歷史書籍感到,其實宰相也不是那麼好做的。


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宰相,至少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一是取信於君,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二是能力超群,能夠夠提出具有遠見卓識的治國之策,善於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還要有能力排除來自外戚、宦官和其他反對派的干擾;三是信念堅定,無論外在是剛是柔、或正或諧,內心都始終堅定地秉持忠君報國信念;四是嚴於律己,無論做人做事都能嚴格把握尺度,絕不私慾膨脹。

為什麼要具備這些特質?因為相權來自於君權,作為宰相,實際上是在給皇帝打工。當宰相的,如果不管事或者管理不好朝政,皇帝會認為你沒用,如果管得太多,皇帝又會不舒服,結果輕則罷官免職,重則人頭落地。如果遇到象朱元彰那樣喜歡大權獨攬的,則直接殺頭,然後把宰相這個職務取消,所以這個尺度是很難把握的。


從歷史上看,做宰相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做得好的,比如漢朝丞相蕭何,他任丞相期間,不僅幫助劉邦聚攏人才,處理內政,保障後勤,為劉邦奪取和治理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勛,而且他律己極嚴,漢朝建立後,許多功臣都紛紛買房置地,甚至巧取豪奪,但蕭何只買了一些偏遠的薄地,令劉邦都十分感動。二類是做的比較平庸的,這種類型也很多。其原因,有的膽小怕事,有的只知爭權奪利,無心治國理政,有的有報國之志,但缺少政治謀略,還有的徒有其表,做詩詞歌賦拿手,治理天下不行。三類是做的失敗的。最出名的莫過於宋朝時的秦儈了,另外還有李林輔、賈似道、嚴嵩等,不管歷史真相如何,他們在民間都留下了千古罵名,受萬人唾棄。


其實,要想做一個好宰相,遇到一個好老闆,即賢明的君主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好宰相,他身後必然有一個好老闆,如蕭何、管仲、諸葛亮、魏徵、房玄齡,等等。反之,一個不好的宰相,其背後必然有一個或昏饋、或弱小的君主,比如曹操、秦檜,等等。

也就是說,君權之於相權是至關重要、甚至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代明君,其麾下必然聚集著一群忠臣良相。而宰相如果不遇明主,其個人本領再大也只能徒呼奈何,甚至褪化變異為一代奸雄。


相權與君權,自秦朝設丞相一職以來,始終處於動態博弈之中。

秦朝始皇帝天縱英才,李斯盡心輔佐;漢高祖劉邦也是如此;而當君主昏聵無能時,則相權擴大,丞相如有私心權欲,則出奸臣,如唐代李林甫,利用玄宗晚年昏庸沉溺享樂,獨攬朝政,禍國殃民。北宋有蔡京、南宋有秦檜等


推薦閱讀:

唐太宗李世民宣武門政變殺死隱太子後,如何處置太子妃?
唐太宗為何親自砸掉魏徵墓碑?
李靖對唐朝統一的貢獻是否可以和李世民相提並論?
凌煙閣功臣是怎麼回事?
楊貴妃地位高嗎?

TAG:唐太宗 | 魏徵 | 朱元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