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駟為何要殺了商鞅,又沒有廢除商君之法?
秦惠文王是一位成熟有為的政治家,在對待商鞅與變法的處理上,堪稱手段老到,既鞏固了國家強大,又鞏固了自身統治基礎,為後來的秦國不斷積累實力打下基礎。
商鞅變法客觀上促進了秦國耕戰經濟的大力發展,卻得罪了以甘龍為首的大批秦國貴族,秦孝公在位時,反對派尚不敢公開對著干,但到了年輕的秦惠文王時,這些舊貴族開始蠢蠢欲動,意圖借反對商鞅來推翻變法,維護既得利益。
面對秦國十分危急的政治形勢,秦惠文王一方面以雷霆手段殺了商鞅,解除了舊貴族推翻改革的借口,同時得到了他們的暫時支持,鞏固了自已的統治地位,待形勢完全好轉,並控制了政局後,又把甘龍等一班舊貴族勢力一網打盡,震攝了各類反對派,維護了商鞅之法。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商鞅當時功高蓋主,他的風頭完全蓋過了當時剛繼承王位的嬴駟,有這樣一個人待在君王旁邊,身為君王能安心嗎?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如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年羹堯。
二、商鞅本人的性格太過固執、不會變通,甚至有些尖酸刻薄,因此在變法的時候得罪了許多舊勢力,孝公一死他在政治上沒有了靠山,舊勢力乘機反攻給新君王施壓!
三、新君王借刀殺人,新君王利用舊勢力的力量除掉這個引以為患的人,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緊接著在他根基坐穩之後,再利用廣大民眾的輿論力量(說自己剛登基時,迫於舊勢力的壓力才不得已殺了商鞅),剷除了舊勢力。如此一來可謂是一舉多得。即殺了商鞅,又剷除了舊勢力,同時還給自己賺來了好名聲,也給自己在天下人面前樹立了威信!
至於為什麼沒有廢除「商鞅變法」,那是因為嬴駟並不是昏君,他清楚的知道只有商鞅變法才能振興秦國,達到富國強軍目的!他殺商鞅完全是因為政治因素!
這就說明嬴駟這個人是個實在人,也是個聰明人。
史記商君列傳里有這樣一段話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法律實行了一年多,秦國裡面的老百姓怨聲載道,都說不方便,有好幾千人。在這時候,太子也就是嬴駟,也犯了新法了。商鞅說:「法律之所以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從上到下都有人觸犯他。」於是他準備用新法處罰太子。但是太子是儲君,不能加以刑罰,所以就處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說監督他行為的公子虔,然後又給教授他知識的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黥刑)。太子也就是嬴駟和他的老師關係很好,這次處罰了他的老師等於狠狠打了他的臉,這梁子結下了自然也不會善罷甘休。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這段話我就不一句句翻譯了,大致意思就是秦孝公死後太子嬴駟即位。公子虔和一些人告商君謀反,嬴駟於是派兵捉拿商鞅。於是商君出逃,出逃的路上,住酒店的時候,店家不認識商君,就說「商君有令,身份沒有驗證的人不能住店」那時候就有類似於現在的身份證的東西了。商君長嘆一口氣,知道這是自己坑了自己。於是他準備逃到魏國,但是因為秦國之前打敗過魏國,所以魏國也不願意收留他,別的國家的人也一樣。於是他只能到自己的封地商邑起兵謀反,當然戰敗了,被殺死在澠池。秦惠王還不解氣,把他的屍體拉到國都然後車裂了。
這段話裡面有很多有效信息啊,就是商君其實是被自己的法律害死的。但是他的新法確實使得秦國得到了加強,以至於人家恨的牙痒痒。
嬴駟是個明白人,他當上國君報一箭之仇很正常,但是人家的根本目的是讓秦國富強起來,所以該用商鞅的新法還是要用,這就是很理性的做法。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一個成熟的政體發出的政令應該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大家能看明白就能理解嬴駟的舉動了。國家利益對於他來說才是至高無上的。
惠文王殺死商鞅的原因:
1、商鞅死於性格。商鞅為人刻薄少恩,不講人情,沒有人性,結仇太多,在建功立業後,不能及時功成身退;
2、在秦惠文王為太子之時,秦惠文王觸犯過商鞅所定的變法,因而其太子傅受刑,使其利益和面子受損,所以一旦秦惠王執位,商鞅是必死無疑;
3、商鞅的改革變法是強化君權、實行集權,削弱貴族宗室的權力,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秦孝公死後,矛盾激化。司馬遷也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對秦惠文王來說,宗室貴族比商鞅更有勢力和利用價值,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商鞅是最合適人選。
惠文王保留商鞅變法的原因:
1、經過商鞅的變法,秦國國力大增,在河西戰爭中擊敗魏國。老百姓豐衣足食,社會秩序安定,人人自覺遵守法律法令,勇於為國家作戰。秦惠文王自己也接受並認可了變法,因此不會廢除變法,廢除變法就是自取滅亡;
2、秦孝公在位期間,害怕後代君王不堅持變法,特意在咸陽城,築起了公布法令的門闕。這個門闕的修建的目的:一是將法令公之於眾,讓所有國人都來遵照執行;二是讓新法成為一種國策固定下來,子孫後代只能執行,不能更改。
商鞅心中一心想著通過變法,強盛國家,以法治國,他變法的主要手段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朝廷跟中央的權利,這種方法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卻得罪很多貴族。這其中就有當時的太子,秦國未來的國君「秦惠文王」,他對商鞅的新法也有所不滿,於是兩人就產生了分歧,商鞅竟然一點面子也不給太子,以「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為由,竟將太子的兩個師傅處以割鼻、刺字的刑罰。太子心中對商鞅這仇恨的種子跟梁子就這樣結下了,商鞅變法端正了風氣,強大了國力,博得了秦孝公這位鐵杆知己,孝公在位時非常器重他欣賞他,給了他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但商鞅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位高權重讓他樹敵太多,也為日後埋下了禍根,因為得罪人太多秦孝公擔心他日後會有難,在臨死前吩咐商鞅逃離秦國,或者隱居。但商鞅最終還是沒有逃離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結果被用以極刑五馬分屍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殘餘勢力結果又滅了他三族,太子只是討厭商鞅老頑固這個人,但是變法所產生的巨大利益和對國家的好處他還是看到的,而且經過商鞅和秦孝公幾十年的推廣變法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沒有廢除只是稍微做了些改動
謝謝邀請!
首先,贏駟殺商鞅是形勢所迫。剛才看到有人竟然把商鞅刻薄寡恩都算上了,很無語!
凡是進入社會的人都應該知道,任何改變都意味著重新制定遊戲規則,重新定義權力,重新分配利益,必然會得罪人。
商鞅變法的最核心內容就是廢除原有世族和貴族的特權。從古至今,除商鞅之外,從來沒有人不通過戰爭和大量流血事件,和平的廢除了既得利益群體的特權的,從來沒有。
商鞅得罪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數百年發展的貴族階層,這個階層不止是秦國內部的貴族階層,秦國變法的成功,讓整個戰國的貴族階層都寢食難安。
正是因為商鞅是和平解除了貴族特權,這些貴族都還活著,他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想著如何整死商鞅,如何奪回特權。
秦孝公活著的時候,他可以壓制住貴族階層,但是他死了之後,對於剛剛上位的贏駟來說,他是鎮不住那些蠢蠢欲動的貴族階層的。
所以商鞅必須死。
其次,商鞅得罪了最不該得罪的太傅嬴虔。秦孝公死後,整個國家個人威望和影響力最大的人就是秦孝公哥哥嬴虔,如果嬴虔跟商鞅穿一條褲子,商鞅也會平安無事。但是,嬴虔跟商鞅卻有著深仇大恨,嬴虔被商鞅割了鼻子,他也是做夢都想殺商鞅。
所以商鞅不得不死。
再其次,商鞅自己對後事考慮不周。
試想,商鞅和秦孝公兩個人親手把積貧積弱的秦國建設成富強的秦國,他的權力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秦孝公死後,商鞅利用自己的權勢,不說可以奪取政權,保全自己的性命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他沒有這麼搞,因為如果他利用權勢跟贏駟對抗,他二十多年親手建設的帝國大廈就會怦然倒塌,他的宣揚的法治理念也會被人唾棄。所以他選擇逃跑,結果沒有跑掉,他人雖然死了,他的法治思想卻得到貫徹,對中國的產生的極大的歷史影響。
再其次,商鞅的權力過大,贏駟作為新君,商鞅對他的威脅太大了,他必須把權力收回到自己的手中,所以,借著貴族對商鞅的仇恨除掉商鞅收回權力,是個極好的機會。
最後,為什麼贏駟殺了商鞅而不廢商鞅之法?
我們說了,商鞅變法是廢除了貴族的特權,那麼貴族原來的權力到哪去了?當然是到了秦王的手中了,國王是變法的最大受益者,他除非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廢除商鞅新法,腦子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會把好不容易收回來的權力再重新分封下去。
商鞅變法實際上是把秦國從一個分封制國家變成了君主集權制國家,國家所有權力都在一個人手上,他想幹嘛就可以幹嘛,用人用錢用兵都是一個人說了算,所以秦國才能比六國強,其他六國的國王的權力其實很小,沒有貴族的支持連兵都征不到,錢、糧、人大部分資源都在貴族手上,當然搞不過高度集權的秦國。
贏駟殺了商鞅之後,用了三年的時間逐漸抓穩了秦國軍政實權,然後又藉機清洗了哪些蠢蠢欲動的貴族階層,此後,再也沒有人可以對王權指手畫腳了,贏駟可以放手去搞六國了。
在秦國之後,封建體制就走到了末路,後來凡是實行了分封制的朝代都發生了戰亂。真正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體制就是商鞅搞出來的君主集權制。集權制相對於分權制有著很明顯的優點,同時也有著難以調和的缺點。
在不和平的環境下,集權制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在和平年代,集權制的弊端就會展露無遺。
謝邀。商鞅,衛國人,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國秦孝公廣賢納士的感招下,舉家來到了秦國。他提出的廢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並建立縣制等一糸列改革措施,深得秦孝公之心,對商鞅委以重任,封為左庶長.。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重大成果。秦國的經濟,軍事成為戰國後期六國中最富強的國家。與此同時,商鞅的變法也同樣憾動了不少人的利益,商鞅變法的推行遭遇不小的阻力,在堅持變法的征途中,商鞅也是不擇手段,甚至殘忍,而用刑之殘酷也是令人生愄。他的輕罪重刑等各種法令,既讓百姓畏懼,同樣也讓那些權貴們聞風喪膽。
當時的秦孝公是賢明之君,他智慧民主也特別的親和,以理說服反對變法之人,使變法或得成功。對秦國統一六國,開闢了一條先河。
然而,秦孝公的離世,商鞅失去了庇護。商鞅在秦國任宰相十年,可謂權衡天下,志霸四方,功高蓋主,加上他的性格又過剛毅,不計後果,這也給他一生埋下伏筆。他的存在對年輕繼位的惠文王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加上商鞅曾經因為惠文王(當時的太子)的老師觸犯法令,下令把臉劃開塗上墨水,這就直接打了太子的臉。在一連串密謀後,惠文王以商鞅造反之由,決定逮捕,商鞅在逃亡的路上死於非命。惠文王又下令將商鞅屍體車裂,商鞅死於自己制定的酷刑,而他的家族無一倖免。商鞅的變法是最高統治者的成功之寶,所以商鞅死後,他的變法之寶一直為統治階級服務,惠文王也不例外。
秦惠文王嬴駟跟商鞅之間,沒有公仇略有私怨。
商鞅在變法時,「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為了對得起秦孝公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的人生抱負。只做事,未做人。為禁止私鬥,一次斬殺700餘人。極大的震撼了秦國的人心。讓「法不責眾」這種思維徹底的幻滅。從此以後,兇狠如秦人,也乖乖的不敢再私鬥。將這股狠勁一致對外,用心的耕戰掙軍功。此次處置,兇狠果決。為新法的有效推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因此也得罪了秦國最重要的幾個家族。另外還有幾個原因是商鞅被車裂的因由:
一、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為由,竟將太子的兩個師傅處以割鼻、刺字的刑罰。而被割鼻者,是差點成為秦王的贏虔,也就是贏駟的大伯。這讓當時的太子非常憤怒,也很難為情。外來管理者處置王族的人,而且是針對太子的,此仇此怨,太子怎麼能夠化解?
二、商鞅以法治國,他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因此就得罪了整個貴族。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不願意變法。因為不變就能維持現狀,就能維持已經有的利益。便就會導致改變,就會有失去現有利益的風險。秦孝公在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要求商鞅調查處置。但商鞅一心為國,認為法律是光明正大的,只要沒有觸法,便不應當找理由給予懲處。所以這些貴族一直沒有放棄要搞掉他的想法。
三、秦孝公之死使商鞅失去了保護,徹底暴露在了政敵的面前,真的一旦看到了希望,便群情洶湧。不處死他難解心頭之恨。
四、嚴刑峻法得罪了太多的人,失勢之後就出現了牆倒眾人推的局面。
這是秦王贏駟要殺商鞅的原因。但從歷史規律來看,一般變法者失勢,整個變法就會徹底的失敗。新法就會推倒重來,恢復舊制,恢復到以前的狀態。而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一個例外。這是因為他的變法利國利民:
對秦王這個位置的鞏固,有非常好的作用。贏駟身為秦王,自然是深有體會。商鞅入秦之後,秦國迅速的發生改變,不斷的變強大。舉國上下,都逐漸認可、擁護他的新法。秦王殺他,不是認為他變法錯了。而是他有些事做過分了。殺他的人,有幾個好處。第一可以解自己心頭之恨;第二可以得到贏虔和王孫貴族的支持,平息朝堂的爭執,提高自己的威信,統一思想。
秦王贏駟不是一個昏庸的無道之君,他的一生為秦國的富強也做了很多工作,所以這樣一個領頭人,怎麼會推倒新法,自廢武功?這便是他殺商鞅卻不廢商君之法的原因。
這個問題不能僅看表面。
商鞅並沒有違法犯科的劣跡,但他自負是前朝老臣,又有改革強秦不世之功,因此對年輕的國君有所輕慢。
他的敵對者告發他:世人只知有商君之法,卻不知有秦國之法。
況且他位高權重,以後必定謀反。
惠文公一聽,正中下懷,道:吾恨此賊久矣。
我們看,惠文公這人有智慧,他能忍。在忍中,等待時機,尋找時機。
危險已經來了,而商鞅卻不自知。
在秦孝公還活著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人給他提過醒了。
商鞅手下養著許多的賓客,有一次與賓客聚會的時候,他身著華服,大談特談自己的功績。眾賓客也是齊聲附和。
這個人叫做趙良。他從賓客中走出來,厲聲說道: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轉身指著眾賓客道:爾等居商君門下,豈可進諂而陷主乎?
商鞅看著趙良,言道:先生謂眾人之諂,試言吾之治秦,與五羖大夫孰賢?
這五羖大夫是誰呢?就是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來的左庶長,國相。
這裡摘抄一段史書:昔日五羖大夫之相穆公,三置晉君,並國二十,使其主為西戎伯主。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喪考妣。今君相秦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太慘,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矣。
大意是:百里奚執政的時候,三次攻打晉國,并吞了周邊大小二十多個國家,而且成了西戎的盟主,大夏天與大家一起勞動都不打著傘蓋;外出辦事從來不乘坐公家車。而你商君出行華羅傘蓋,殺伐太重了,百姓只是屈服你的淫威,而不是你的德行,只知道利益,不顧及情義。你以武力治國,從來不積蓄德行。你危險了啊。
趙良的這番話,可謂是正中商鞅要害。
我認為殺商鞅是因為:1他威脅到王權。在變法的二十年間撐握著秦國的權力。在百姓威望非常之高。在打壓老世族貴族中起用大批新人和支持變法的人。軍功制讓秦國軍隊更加信服商鞅。秦國新軍是商鞅訓練的,河西之戰打敗魏國。這樣一個人無論反不反,身為帝王的秦惠文王也是要除掉。2商鞅已完成變法使命。
沒有廢除新法:1變法二十年,秦人大悅。難以動搖,百姓軍隊不會贊成。2他當時因觸新法,在秦國流浪。深刻感到秦國在這二十年的變化,秦國也是在逐漸變強。沒有那個賢君不希望國家強大的。3秦國老世族貴族勢力依然是很強大。新法是制約他們很好的辦法。秦惠文王要把權力抓在手中,新法為他所用為秦國所用。於是他利用世族幹掉商鞅,又以世族誣告商鞅謀反幹掉世族。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代有些太監也有老婆孩子?
※英國有哪些城堡值得一去?
※美國是電影大國,各種題材應有盡有,可為什麼看不到抗美援朝期間的戰爭片?
※陳勝稱王之後殺了一起佣耕的故友被指責為背信棄義,事實真的如此嗎?
※蘇俄內戰期間的紅軍中有中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