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電影大國,各種題材應有盡有,可為什麼看不到抗美援朝期間的戰爭片?


看到評論區許多人一本正經地解釋美國人為什麼不拍朝鮮戰爭題材的電影,實在有些無語,感覺就是一群青蛙在一本正經地議論「天空為什麼只有井口那麼大」。 很多東西,如果你不關注,或者說有人不讓你看,那麼問問題之前,至少你可以百度下。動手能力差,是不是教育的結果?離開了老師灌輸就什麼都不會了?

2013年就拍了戰爭史詩大片《長津湖戰役》,百度一下吧。

好了,接著百度,看看美國人過去拍了多少部朝鮮戰爭題材的電影。是不是比中國拍的還多?

一、《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台譯《南韓血戰記》)

二、《決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

三、《戰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四、《戰艦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

五、 《獨孤里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年。港譯《蜀孤里橋之役》

六、《安娜波里斯傳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年。)

七、《沙場壯士赤子心》 (Battle Hymn,1956;港譯《軍人本色》)

八、《戰爭中的人們》(Men in War,1957年。)

九、《戰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

十、《豬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

十一、《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譯《恐怖分子》)

十二、《陸軍醫院》(M*A*S*H, 1970年,港譯《風流醫生俏護士》)

十三、《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年)


我們都知道,一部電影拍出來不單單是為了記錄某個事件,其更多的是為了表達某種觀點,甚而是為了迎合大眾的觀點,戰爭片也不例外,我們現在觀看到的各種戰爭片,無論是越戰,還是二戰題材,無外乎都是一種反思的態度,反思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讚揚戰爭中人性的閃光點。既然方向是如此,那麼選什麼題材來拍攝呢?

自然而然,如果是我來拍的話我也會更多的傾向於拍攝越戰片、二戰片。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朝鮮戰爭相對於越戰有何不同(因為二戰是一場全球性的戰爭,和前面所述的兩場戰爭不在同一比較水平,顧不做比較)。朝鮮戰爭爆發於冷戰初期(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在二戰結束後朝鮮戰爭爆發前,美國對於蘇聯的防備敵對情緒已經極為強烈,對於蘇聯意識形態下的小弟自然也不會存在好感,所以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大眾對於戰爭本身認同感比較強,反觀越戰時期,美蘇爭霸已經使得美國大眾心生厭倦,美國社會普遍存在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思。所以對於越戰帶給大眾的反思會更加的深刻而長遠。

除此之外,朝鮮戰爭爆發時期,那時的大眾媒體還是各種報紙,那麼政府對於輿論的控制要比現代要輕鬆的多,民眾對於朝鮮戰爭的認識更多的是主流媒體的宣傳,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民眾對於朝鮮戰爭的正面觀點會更多。越戰時期,那時候電視媒體已經傳播開來,憑藉獨特的視聽性、及時性和真實性,成為美國人了解世界、了解戰爭情況的最好渠道,也是他們得到消息最快捷的工具。從戰場上傳來的赤裸裸、血淋淋的戰況在第一時間送到了萬里之外的廣大美國家庭中,那種視覺、聽覺的衝擊,會讓更多的人去反思戰爭的殘酷,由此引起的反戰情緒也是此起彼伏,加之越戰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為此也會留下更多的視頻文字材料,為後期我們所看到的戰爭電影備下了豐富的素材。

再者,朝鮮戰爭雖然是我方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了,但是戰爭結束後,朝鮮一分為二,三八線劃定下,美國便在蘇中家門口有了據點,對於美國來說他們的戰爭並未全盤輸掉,因為有了牽制蘇中的根據地,所以在美國大眾心中,朝鮮戰爭他們是勝利的一方,他們對於勝利在上文所說的那種環境下是不會存留更多的反思和討論的。

其實,對於朝鮮戰爭的題材電影真的沒有嗎?並不然,只是拍攝的電影過於年代久遠,對於很多的現代人並不知曉,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絕不撤退》,1952拍攝的,講述了長津湖戰役中美軍一個營的撤退行動;1959年拍攝的《豬排山》,電影中美軍是一個個正面形象,而我方軍人在一個個尖嘴猴腮的噁心形象;以及1970年拍攝的《陸軍野戰醫院》,但是這部電影更多的是通過朝鮮戰爭中一個美軍戰地醫院的荒唐事來影射越戰,反思越戰。


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就是好萊塢關於朝鮮戰爭(即題主所說的抗美援朝)題材的影片並不少,其數量甚至絲毫不亞於越戰。沒看過,不代表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或許是因為題主閱片量太少。

「因為美國人輸掉了朝鮮戰爭,打敗了不光彩,所以不拍相關題材的作品。」——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很多人會下意識地產生類似的想法。可稍微動腦子想想就知道,這個邏輯完全不通。越戰,美國人輸了,相關題材電影並不少;珍珠港,美國人也輸了,同樣一個故事拍了一遍又一遍;索馬利亞內戰逮捕哈迪德的行動,美軍遊騎兵團表現堪稱災難,可好萊塢依舊拍出了一部被譽為戰爭片經典的《黑鷹墜落》。

不過,既然樓主提出這樣的問題,還得到很多人認同,存在即合理,我們就一定要給出個答案。這裡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近年來好萊塢關於朝鮮戰爭題材的作品數量太少所致。把時間倒推到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這一題材也是好萊塢片商們眼中的寵兒。只是,相比二戰、越戰,朝鮮戰爭在美國國內民眾之中的影響力實在太小,作為一場局部戰爭年代又太過久遠。如此,在一切以商業為最大考量的好萊塢,拍攝一部以朝鮮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樣賠本賺吆喝的事,當下幾乎是不會有人願意去乾的。

當然,這裡面也有例外。2009年,美韓合拍的戰爭電影《冬日十七天》正式啟動,該片以朝鮮戰爭期間著名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

最初,出品方鎖定了《地心歷險記》導演埃里克·布雷維格,希望由他來執導該片,並確定了2012年的上映日期。但由於資金等各方面原因,拍攝計劃一再推遲,上映日期也延後到2015年。這之後,《冬日十七天》就沒有了新的消息,至今仍處於項目籌劃階段。

除去這部難產的《冬日十七天》,在好萊塢戰爭片的漫漫長河中,還有兩部不得不提的影片——《陸軍野戰醫院》和《豬排山》,兩部影片都是以朝鮮戰爭為背景,也一直被視為戰爭片經典廣為流傳。

作為一部拍攝于越戰期間的作品,《陸軍野戰醫院》巧妙地將時間背景設置在了更早的朝鮮戰場,用黑色幽默的形式影射越戰,實現反戰目的。當年,該片不僅拿下多項奧斯卡大獎,更收穫不菲票房,因為人氣居高不下片商後來還改編了同名劇集。

相比於《陸軍野戰醫院》的出奇制勝,《豬排山》絕對稱得上名門正派,該片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堪稱反戰片鼻祖,曾在1930年打造出了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時至今日這部作品仍舊被譽為影史最經典的反戰電影。與《西線無戰事》的架構類似,《豬排山》的故事同樣被設置在了戰爭結束前的最後一刻。


感謝悟空的邀請,因為對美國軍人來說,朝鮮戰爭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


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的國家的陸海空三軍聯合立體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家裝備原始的陸軍。


尤其是在對美國有利的大兵團野外攻防戰而不是游擊戰的狀況下失利,而且輸的很慘。


這是美國軍隊和美國國家永遠的恥辱和瘡疤。


不堪回首,不談也罷,是不難理解的。


美國拍戰爭片是為了反戰?那為什麼美國一直還在不停侵略他國,不停發動戰爭?

有些戰爭片是宣揚美國式英雄主義還有一個關鍵是票房。

美國認為韓戰真的贏了?糊弄小孩子吧!

志願軍憑一身垃圾裝備,冬天缺棉衣,缺醫少葯,極度虛弱的補給,沒有海空軍(後期才有一些米格戰機,飛行員都是新手,然而沒有什麼決定性的意義)的情況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回三八線,美軍可是二戰老兵吖!海陸空配合,軍事素養最巔峰時期。

普通美國人認為韓戰贏了也是美國政府忽悠的,這麼強大居然說輸了,丟不起人啊,而高層在反思。

布萊德利說的這段話:「如果我們把戰爭擴大到中國,那我們就會被捲入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永遠不要和中國陸軍對戰」。

如果贏了說這些話有病吖!美國只是贏了北朝鮮。

如果按歷史真實拍韓戰,不吹不黑,拍哪一段?海空軍一起上被志願軍小米步槍趕的美軍大撤退?上甘嶺?長津湖?你說怎麼拍?


有,只是叫韓戰。至於為什麼極少這類題材影片,跟美國人對抗美援朝心態有關係。當時美國自認為是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經濟發達,當然美國確實是經濟軍事最強大國家,沒有之一。可是,偏偏在朝鮮美國簽到了個停戰協議,這是美國不曾有過的。中美都有人認為抗美援朝只是打了個平手,但是美國軍方個別參戰將領有一種聲音,中國軍隊是從鴨綠江不遠處開始反擊,一直推進到三八線,一度佔領漢城。如果說打了個平手說不過去。而且,美國人心裡明白,如果不是志願軍武器裝備落後太多美國全軍在二次戰役就會被全殲。而且美國數次要挾要動用原子彈,這是什麼個心態,就好比二個小朋友在幼兒園打架,打輸一方才會要挾我要回家拿刀來。抗美援朝是美國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情況下籤協議,深深刺痛了美國人自認為是第一軍事強國的自尊心,所以極不願意提起那段往事。至於為什麼越戰卻是美國影片的常客了,是地理特殊條件和背後有強大蘇聯支持以及中國的後勤保障,輸的不丟面子。總之,朝鮮戰爭是中國軍人給美國軍人上了一節刻骨銘心的教育課,所以朝鮮戰爭只在美國軍校里作為教材,作為案例


鋼盔,決不撤退,戰地天使,獨古里橋之役,安娜波里斯傳奇,戰艦英雄,軍人本色,戰爭中的人,戰爭情焰,豬排山,陸軍醫院,麥克阿瑟傳,刺刀,龍之戰,……有很多。但是在影片中都惡意醜化志願軍。豬排山就是上甘嶺戰役,125名美軍最後只剩下25人。美國拍的韓戰片讓人們從另一角度看韓戰,美國人扮演的中國人挺滑稽的,覺得有點象抗日神劇。美國人還拍了刺殺金正恩。有一部深入敵後,挺好看的。美國還拍了多部與中國軍民聯合抗日的電影,在一部轟炸東京的電影中,義勇軍進行曲成了電影配樂讓人很激動。


越戰對美國來說是軍事上勝利、政治上失敗,在美國國內是存在支持和反對兩種聲音的,所以來紀念或公開回顧不丟人,因為那是美國的內部的爭論,可以用來表現美國的民主。而對朝鮮戰爭,美國在國內政治和民眾完全支持的前提下,他們的軍隊卻打了敗仗了,至少是沒有取得勝利,並且還是在帶領十五、六個兄弟國家軍隊的情況下,作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這是何其丟人之事!這也是朝鮮戰爭在美國被作為「被遺忘的戰爭」的主要原因吧,當然也就不會拍攝影視作品來紀念或重現了。但作為中國人應該永遠記住:美國人也從來沒有忘記那場他們曾經失敗過的戰爭(朝鮮戰爭),否則他們也不會把【上甘嶺戰役】作為他們的最高軍事學府——西點軍校的軍事教學教材了。


朝鮮半島上的這個民族挺悲劇的,兩兄弟鬧彆扭,讓別人來自己家裡面打得稀巴爛,然後砌道牆兩兄弟分家了,一家窮的要死,天天打秋風,靠鄰居救濟,另一家乾脆把主權交出去,讓別人到自己家裡住著,做狗腿子,然後還看不起鄰居


如果拍出來,簡直是美軍一部黑歷史。第八集團軍,騎兵一師,陸戰一師這些明星部隊,被一群拿著一戰武器的落後軍隊打得丟盔棄甲,丟了漢城逃回三七線,然後老麥被撤,換了李奇微,艾森豪威爾等頂尖將領,集中海空陸火力,動用了數倍於二戰強度的炮火,花費200億美元,傷亡幾十萬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簽了停戰協議。越戰是戰術全蠃,如溪山戰役,傷亡二三千人,殲滅越軍約五六萬人,但國內反戰浪潮激增,最後還是自己放棄了溪山


推薦閱讀:

陳勝稱王之後殺了一起佣耕的故友被指責為背信棄義,事實真的如此嗎?
蘇俄內戰期間的紅軍中有中國人嗎?
為什麼在南方定居的北方人很多,北方定居的南方人卻很少?
多爾袞放棄稱帝機會,為什麼卻遭來順治的痛恨?
秦武王嬴盪是不是在臨終之際,留下遺命讓嬴稷即位?

TAG:戰爭片 | 娛樂 | 電影 | 歷史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