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若能夠繼續,明朝會怎樣呢?


如果鄭和下西洋繼續下去,明朝會如秦、隋一樣早亡。我不否認鄭和的能力,也不否認鄭和下西洋在行為上是一種壯舉。畢竟,那麼大的船隊,那麼遠的航程,在當時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但鄭和下西洋又確確實實是歷史倒退。關於為什麼是歷史倒退這一點,我在頭條問答《鄭和下西洋,語言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已經有了詳細闡述,再發就重複了,因此不再贅述。關於明朝的朝貢貿易,我在頭條問答《戰無不勝的帖木兒,為何終生對明朝稱臣》中也有詳細闡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 結合以上兩個回答,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如果鄭和下西洋強行繼續下去,明朝財政就不堪重負,無法支撐。這在永樂年間的歷史記載中已經可以看出端倪。 我只揀出兩例 。明代《廣志繹》記載:「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萬餘歸。」 人民交通出版社的《鄭和下西洋》所記,永樂時石粟不過值銀兩錢。明中葉時,歲支不過三百餘萬兩。如此比較,始覺數字驚人。這還只是一部分,此外對大量外邦來朝來貢者,論級行賞,數字亦極為可觀。 福建左參政楊南曾為鄭和下西洋做後勤工作。他死後,大學士黃淮為他撰墓志銘。其中有一節提到「供之費動以億萬記」。黃淮長期入值文淵閣等處,又常侍御榻之左,與永樂帝商議重大政務。他所謂應是實情。 歷時幾十年的招徠和「懷柔遠人」的活動,(這和鄭和下西洋是相配合的)已使明王朝和整個社會不堪重負。所以明成祖一死,人們就立刻視此政為弊政並請革除。甚至朱棣還在時,翰林院侍讀李時勉等人也進行了諫阻。 明王朝以極其低下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基礎來長時期地支撐耗費驚人而又虛妄的天下萬國對明朝的「朝貢」關係,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朱棣之作為已超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國接受可極度的負擔,已近乎破裂點,他的繼承人必須全面緊縮,才能避免朝代之淪亡 朱棣的征斂只能因循他父親的,得自農村經濟。而農村經濟既缺乏省區間的聯繫,又無各行業的經營,於是籌措的方法,要不是直接征斂,就是引用足以產生反效果的手段,有如將朱元璋辛苦存積的貯藏抽用,加緊添發紙幣,再不然就平面向下層施加壓力,勒索額外捐輸,增添不給酬的工役。 皇帝的苛政既已施用廣泛,已不能全部掩飾了。例如各地方志提及國都北移,多種賦稅之附加,憑空地派上了八百英里的腳費。工部的報告提及,工匠原應服不給酬的工役,每人每年只三十天,而修建北京時,卻有整年不返情事。 現存資料更證實,鄭和準備航海時有權向沿海地區直接徵用人力和物資。如南京之龍江造船廠曾造大小船隻數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間徵用,此更招民怨。這些船回程所載商品有香料、珍寶、葯料以及奇禽異獸,此類物品可以增加宮廷生活之色彩,卻不適用於大眾化市場。即使胡椒與蘇木被政府使用當作文武官員俸祿的一部分,其價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維持如此巨大艦隊。著有《全球通史》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因此曾詰問:為什麼下西洋領頭的不是商人而是太監?為什麼下西洋帶回的不是商品而是長頸鹿?(這裡,老斯顯然是用長頸鹿來代指那些奇珍異寶。) 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明前期諸帝除了不惜巨資,招徠蕃商和小邦貢使外,萬邦來朝,四夷咸服在,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臆想和曇花一現的偽像。萬邦來朝之高潮的消失,四夷賓服之境況的遠逝,是明的社會生產力決定的,這才是歷史必然性的體現。因此,所謂的「萬國來朝」 在明朝中外外交中,只有兩次高潮。一次是明開國之初,有一批海外小國的使者前來。二是燕王朱棣奪取政權稱帝之後,派鄭和等出使海外。 如果不是從嚴謹地研究歷史出發,而只是從某種定向宣傳或其他需要出發而對明朝驚人而昂貴的外交包括派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多次下西洋的某些方面做一半遮掩而一半誇張的解讀,也的確能夠幫助國人建立起對往日「盛世」的追憶。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

然而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複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有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 而奢侈品「國用充足」。

且不論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為幾何,只說鄭和下西洋對明朝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好處當然是很多的,比如讓外邦蠻夷來朝貢,彰顯大明神威。下西洋的寶船回來的時候帶來的是大批的珠寶玉器等稀罕物品,還加強了同外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探索了不同地區的人文地理等東西,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壞處大概就是耗費巨大,饋贈給那些沿途的國家比得到的要多的多。然後還有風險很大,有時候要被有些國家所覬覦,發生兵戎相見的事情。有時候又要幫助那些國家對抗反政府武裝。總的來說耗費的和得到的不相等,有些得不償失。

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再則鄭和航海圖等官方文檔也在朝廷關於下西洋的是非之爭中,被後來的兵部尚書劉大夏焚毀(一說藏匿)。鄭和寶船從此消失。

若鄭和下西洋還得意繼續,那麼明朝乃至整個中國的都將發生變化,當然這下西洋得有用才行,不以去顯威風為目的的,而以考察或者發現為目的的話,在航海上明朝將領先世界。對倭寇的打擊會很大,也就不會有倭寇荼毒沿海百姓了。還有就是可能會解決財政問題,跟宋朝的經濟體量有的一拼。當然只有下西洋也不是解決的辦法,主要還是要開海禁,跟各國互通有無才是上策。


推薦閱讀:

明朝宮女的生活狀況是怎麼樣的?
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為何還是輕輕鬆鬆打敗日本?
羅斯柴爾德家族與建文帝朱允炆之間有沒有關係?
朱元璋殺盡功臣,為什麼最後只留下了信國公湯和一人?
正德皇帝朱厚照到底是怎麼死的?

TAG:明朝 | 鄭和下西洋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