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案」朱元璋讓常遇春派系損失慘重,為什麼最後還是立朱允文為帝?


謝謝邀請。

藍玉,安徽定遠人,是常遇春妻弟,明朝的開國將領。

他本人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他最輝煌的戰役是在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摧毀了北元的宮廷體系名震天下。

藍玉能打仗,是洪武朝中第二代優秀將領。在傅友德、馮勝等老去後,藍玉年富力強,手握重兵,經常領軍出征,從東北打到西北,打的北元騎兵望風而遁,是洪武后期軍中的一桿旗幟。

藍玉的姐姐嫁給了常遇春,常遇春的女兒被冊立為皇太子妃。他作為太子的妻舅,與東宮關係密切。此外,藍玉還是蜀王朱椿的岳父,他本人既是勛臣,又是皇親。作為與太子親近的朝中大將,藍玉與親王中的良將,也是第二代將領中的燕王朱棣,關係緊張。

藍玉剛剛大將,征遼回兵,經過北平時,也想當個闊綽的老闆,豪氣地送了燕王一匹名,不料朱棣卻說:馬未進朝廷而我受之,豈所以尊君父?

朱棣此舉,明顯是向藍玉挑釁,同時也在他的父皇面前博得了一個謹守禮法的好名聲。但是朱棣這麼做,無疑就用藍玉的粗魯無禮向父皇表了忠心,同時得罪了軍中主將。

本來軍人之間互相瞧不上也是常事,但大將軍非一般職位,皇帝不會輕易授予別人。藍玉因為是朱標的舅舅的關係,當了大將軍,讓朱棣有苦難言。太子一系的武裝力量過於強大,已難以撼動。或者,朱棣根本就沒有撼動的想法,所以才不在乎得罪幾個兵油子,當個太平王爺,看誰也不爽的日子也不錯。

朱棣總這麼折騰,藍玉就不爽了,大家都是混政治了,你踩我一腳,我必打你一拳,不然以後日子就沒法過了。

藍玉的總後台,肯定是朱元璋,但是他有後門的關係,他是太子的舅舅啊,雖然太子妃常氏因為難產去世,但是有一個嫡子,朱允熥,他是舅姥爺。有著親戚關係在,他在太子跟前就說朱棣這個王爺能帶兵打仗,又有心機,有點炸刺的意思(陰有不臣之心)。朱標也不傻,他非常清楚他的這個弟弟的能力,在父皇面前,估計不會只說朱棣的好話。

朱棣知道藍玉這麼報復他,他心裡肯定惱了。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了,藍玉失去了大靠山。

朱棣來南京奔喪,見著父皇就嚎啕大哭。哭完了,就跟洪武大帝說:軍中勢力難制,恐有尾大不掉之憂。

洪武帝是什麼?不用明說,他馬上就知道說的是誰了。

當時的皇太孫朱允炆只有14歲,他看著這個娃娃,又看看朱棣,再看看長的五大三粗的藍玉。

朱允炆是朱標與呂氏的孩子,不是常太子妃的孩子,原不是嫡子,是後來才被扶正的。按理說,藍玉只有朱標的這層關係,才能與朱允炆搭上關係。現在朱標死了,常太子妃也早多年前去世,如今,藍玉能否像效忠朱標那樣效忠新太子?朱元璋心裡沒有多大把握。

朱明天下,不能亂於外姓人之手。

朱元璋開始了精心設計,或者他本來沒有太多的計劃,只是本能的嫌惡藍玉。

幾個回合下來,藍玉再傻也知道洪武皇帝討厭他。按照一般的原則,手握重兵的大將一旦被主上嫌棄,一則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謂之知機;二則鋌而走險,敢把皇帝拉下馬。

藍玉是一介武夫,沒有太多政治智慧,他兩者都沒選,選了一條死路:與皇帝對著干。

皇帝封他個官兒,他嫌小,逢人就說,也多次表露出對皇帝的不滿。他天真地想,自己勞苦功高,皇帝不念功勞年苦勞,不會殺了他。而且軍中他的勢力龐大,皇帝要殺,也得掂量掂量。他可不是胡惟庸,一介文人,他可是有兵,可以造反的,皇帝應該會投鼠忌器的吧。

所以說,臣不密則失身。

朱標喪禮過了幾個月,藍玉案發,罪名是謀反。

謀反是大罪,只要定了罪,基本就沒的可能赦免了,必須死。

藍玉這次是玩脫了,他成了胡惟庸第二,而且因為藍玉黨案,一次清除1.5萬人,是明史大案,原太子一系武將盡數被殺。

這其中,朱棣有多少努力在裡面,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也頂多是敲個邊鼓。

洪武大帝心想,北元打廢了,南方也安定了,國家不需要太有攻擊性的將領了,國家最大的隱患不在外部,而在內部。只要留下幾個守城厲害的將領,就可以穩妥地交班了——他的這一輩子,殺伐太盛,第二代君王還是當個守成令主,與民休養生息吧。

他想的沒錯,國家最大的隱患,在內部。

他想的沒錯,亂朱明天下的,也不是外姓人。



(明太祖朱元璋)

應該與殺不殺常遇春派系無關,深層原因是因為自古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規律是由長子、長孫繼承皇位,無嫡則庶子中立長,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朱元璋是不能隨意改變的。

朱元璋為他百年之後,誰能繼承皇位問題,也曾多次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眾口一詞:推舉朱允炆。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其長子又早夭,皇位自然應傳給朱允炆。也許大臣們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樣吟詩作畫還行,當皇帝,治理國家,不太合適。但傳統的力量如此之大,眾大臣又執意如此,朱元璋雖貴為九五之尊卻也是有口難言,只好同意。明後期君臣間為太子位之爭亦是常有衝突。



(建文帝朱允炆)

再者,是怕引起兄弟之間爭皇位引起內戰。朱元璋喜歡朱棣是眾所周知的,但朱棣只是皇四子,太子朱標雖死,但上邊還有兄長朱樉、朱棡二人,雖然他們的文韜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將皇位傳給朱棣,他擔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們聯合其他幾個弟弟,一起反對朱棣當皇帝,引發內戰。


(明成祖朱棣)

當朱元璋年老體衰時,朱棣的長兄朱樉、朱棡相繼病死,些時朱元璋改弦易轍還來得及,將皇位傳給朱棣也名正言順了,可是朱元璋沒有這樣做。一是他過早的當眾宣布了皇位繼承人的詔書,怕引起朱允炆及其眾大臣的不服,二是朱元璋已經老邁昏聵,沒有精力操辦這件大事。這樣朱元璋死後,就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了。


(靖難之役)

而朱允炆繼位僅僅半年,就引發了朱棣與他的皇位之爭。朱元璋生前的擔心,終於變成血淋淋的皇位爭奪之戰。這場內戰,史學家稱為"靖難"之戰。而朱元璋大殺功臣良將的惡果則由朱允文承受,卻也是朱允炆命苦,天命不在他罷了。


朱元璋殺藍玉等人,完全是因為藍玉等人軍事上是巨人,政治上是矮子的結果。還有其實藍胡案死那麼多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聯姻的一個弊端的體現。從胡惟庸案廢掉丞相制度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不想看到皇權被制約,被限制。還有就是朱元璋很痛恨拉幫結派,和貪污腐敗。一旦觸摸他的底線全部殺無赦。那時候不像現在動不動死緩。就是誅九族!朱元璋做事一碼歸一碼,他立朱允炆是為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的需要。如果立燕王朱棣做太子,會引起眾多皇子的明爭暗鬥,皇室傾軋。 當時各個功臣之間通過聯姻來形成一個政治同盟以求保護自己當前的既得利益。朱標活著的時候可以掌控住局面。朱標死後朱允文掌控不住這樣的局面,很容易被架空。基本上就走了東漢的老路了。幹掉這些人,立朱允炆做皇帝,只皇帝不找事,那些藩王也不會輕舉妄動的。


就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啊……除去這個只有次要原因了。
因為朱標優秀,愛屋及烏。
因為朱允文本身就一直照著帝王來培養的,比起在軍營里長大的朱棣和幾位不成器的叔叔,他才是朱家第一代貴族,帝國最好的繼承人。
主要原因我認為嫡長子繼承製佔了很大成分,不能忽視這種傳統宗法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太子有嫡長子,皇帝有皇長孫,皇長孫聰慧仁慈,飽讀詩書,從無過錯,有什麼理由不立呢?立朱棣?我覺得是上帝視角,朱棣根本就沒有資格當皇帝,前有哥哥,自己又不是嫡子,繞過這麼多人立他,拿什麼來說服天下?如果帝王家都可以不講宗法來安排繼承人,那麼官宦平民之家怎麼辦?古代中國是宗族社會,宗法不能倒,倒了基層道德體系就會塌陷。這是大明這樣的和平王朝不能承受之重,不在萬不得已,嫡長子繼承製絕不能破。
ps:嫡長子繼承製不是絕對要求,但在沒有特殊需求的時候,是首要遵從條件。


話說正是為了守護朱允文才要處理常遇春派系。朱允文是朱標的次子。在朱標長子死之後。他還有個弟弟就是歷史上的明朝第一代吳王,他是常氏所生。朱允文反倒是為朱標繼室呂氏所生。從宗法角度講朱允文不為朱標的嫡子,而所謂的嫡子到與常遇春派系同出一門。如果要保朱允文,常遇春派系反倒是朱元璋提前要處理的。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這句話流傳幾千年。皇帝立自己的長子長孫是必然的,不是因為殺了誰會改變的。比如朱棣打了天下後,他面對的也是這個問題。大兒子朱高熾長的又胖還是個瘸子,朱棣不喜歡他。二兒子朱高煦長得一表人才,而且還立有戰功。朱棣多次對朱高煦說:「世子多疾,勉之」。意思就說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努力,以後皇位是你的。但真面臨選擇繼承人時朱棣還是選擇了朱高熾。朱棣也怕子孫們有樣學樣,誰能力大誰當皇帝,那還不打成一團,天下大亂。朱元璋殺多少人和立朱允炆沒什麼關係。


這個其實沒什麼懸念,別把朱棣繼位之後流傳出來的所謂太祖高皇帝很賞識燕王,數次欲立燕王為帝的說法當真,這跟金匱之盟的性質差不多,不管朱棣執政能力比建文強多少倍,從皇權延續正統的角度來說,朱允文比朱棣要合法正統的多,另外朱元璋也是經常長期的試探,確定官僚集團對朱允文的認可程度的確不容懷疑,要知道官僚集團的態度極為關鍵,畢竟還得靠人家幫你幹活呢,所以藍玉案跟朱允文的即位並沒有直接關係!!!


藍玉牽連巨大,絕大部份是被冤殺,流血幾萬,相當於打了一個大戰役。為什麼要牽連到常遇春派系呢,就是要防外戚專權。立朝就是無藩鎮割據,無外戚專權,一家天下。朱明朝為什麼優渥宗室,重用太監,廣布特務,殺戮功臣,就是上面的立朝原則。


建文帝和藍玉沒有關係建文帝另外一個兄弟才是藍玉的親戚。原本如果太子不死的話憑藉太子和藍玉的關係和太子娶了常遇春的家人(也是藍玉的家人)的關係藍玉不會死。甚至是朱元璋給太子的輔助大臣。不過太子死了而立和藍玉有血緣關係的太危險可能會外戚亂政甚至奪權。立建文一是他母親被扶正成為太子妃建文就是嫡系加上他母親沒有什麼背景


推薦閱讀:

朱元璋為何會心軟放過徐達的後人?
徐達兩次故意放走元順帝,朱元璋為何沒有怪罪?
朱元璋為什麼不肯把皇位傳給驍勇善戰的朱棣?
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漢高祖、明太祖,為什麼前三位不殺功臣,而後兩位要殺功臣?

TAG:明朝 | 朱元璋 | 歷史 | 常遇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