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國內爭議這麼大?


莫言獲獎與莫名其妙的憤怒
文/大悔憶智冰
莫言獲諾獎,一時議論蜂起,眾說紛紜。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種莫名其妙的憤怒與輕蔑。 別的國家民族,一旦有作家獲諾獎,是要舉國狂歡的。不僅是那些蕞爾小國或者「第三世界」國家。據我所知,中國人對於莫言獲獎並沒有怎樣狂熱,民間甚至漠不關心,遠遠不如當年女排五連冠。可是就有怕熱之人跑出來大叫「冷靜!」「冷靜!」並且告訴大家,諾獎作品「有百分之四十是評錯了的」,「如果莫言的作品真是那百分之四十,那我們怎麼辦?」在表揚「莫言本人很冷靜」的同時批評眾人「范進中舉」,告誡大家「我們當前最需要的,不是『諾獎』,不是文學上的『魔幻』,而是哲學上的理性,在一個事情上的群體理性。」

這就未免有些滑稽!

首先是杞人憂天,中舉的范進沒有發瘋,沒有中舉的論者反而過敏。其次是風馬牛,文學的事情怎麼哲學,群體大眾怎麼哲學?諾貝爾文學獎是科舉嗎? 一個國家,首次獲諾貝爾文學獎,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大事,不管評對評錯,至少有起碼標準,即便舉國狂歡,也沒有什麼不對。記者簇擁、出出書,建建紀念館,商業也來搭搭便車,再順理成章不過,怎麼就是熱過了頭?何況從全國範圍看,事實上沒有「熱過頭」,對於「過熱」的憤恨又因何而生?

讓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重放光彩,不是誰都能辦到的,不是誰都能辦好的。不管動機與效果怎樣,這需要才能;不論魔鬼還是天使,均非平庸之輩。諾獎推崇莫言:「比拉伯雷和斯威夫特以及當代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來多數作家更滑稽和震撼人心」——雖然在熟悉中國如我們看來,莫言寫得很是不夠,但是我們未必寫得比莫言更好,甚至我們並沒有寫。

大叫莫言過熱的這位論者,在亮明自己曾在「西影」工作過的身份後,又爆料說當年「西影」籌拍《紅高粱》時曾嫌原作「語言太爛」,只是因為張藝謀爭辯說「故事好」才得以投拍。

說句不禮貌的話,實在有些無知。文學語言和電影語言不是一回事吧?原作把一個老套的抗日故事講得那麼新鮮,那樣雄性張揚,那麼性感的語言,怎麼會是「很爛」?單是一個人物名稱「我奶奶」,平庸的作者就不一定想得出來!一個兒童的敘事角度,需要什麼樣的語言——起碼不需要圓熟的語言——作者恐怕比這位論者有更多的考慮吧?

今日後現代作品,語言更加「很爛」,莫言倒是有些先鋒,學者詩人文風,後現代的人們無福消受。 上個世紀末,國門打開不久,禁忌不是沒有,一切都在摸索,那種情況下莫言的成功開拓,至少可以和劉心武、何仕光、阿城、韓少功、戴厚英、殘雪、扎西達娃等等一道稱作不可輕薄的「王楊盧駱當時體」的吧?何況莫言後來還很活躍。不表達敬意可以,在這文化多元和文學邊緣化的時代,但是不要罵。

我讀到的,還有一位論者。他反對把莫言獲獎和「國力提升」聯繫起來,舉例論證「毒品泛濫的哥倫比亞,也有作家得過此獎」,還引諾獎評委馬悅然的話說「這就是個文學獎」。所說這一些,當然都是對的,不是先有國力,後有文學,但文學實力本身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力」,因為它能夠解放人們的精神,推動其它國力的產生,因此不可曲解放大馬悅然,搞得莫言而已而已。

無獨有偶,這位論者也和前一位論者一樣,高高在上地表揚莫言「本人甚清醒」。然而文學實在不是一個「清醒」的行當,羅丹說:「藝術即情感。」托爾斯泰說:「文學創作不靠邏輯,靠激情衝動。」因此作家得獎,即使衝動,也很正常,不必特別表揚清醒。 這位論者又說:「其實莫言得獎,何嘗沒有偶然性?如果瑞典沒有那位懂中文的譯者,用業餘時間將莫言作品譯成瑞典文出版,使諾獎評委及眾多瑞典讀者知道莫言其人其作,莫言豈能獲獎?」——這等於說:「如果生米不煮,豈能做成熟飯?生米煮成熟飯,其實也很偶然。」 這位論者繼續說:「如他不是翻譯莫言作品而是翻譯陳忠實《白鹿原》並出版,則獲獎者可能是陳忠實。」——這等於說:「如果不是大米,小麥也能煮成白飯。」且不論陳忠實成就,以陳忠實定莫言「偶然」,實在有些風馬牛。不僅陳忠實,何仕光(請讀讀他的《種包穀的老人》和《苦寒行》)、阿城(請讀讀他的「三王」)我也認為是可以得諾獎的,但我不認為他們應該取代莫言。另外,請論者解釋以下「偶然」:台灣「聯合文學獎」、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義大利「普利諾國際文學獎」、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香港浸會大學「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以及「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言猶在耳,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必提到民族大義的高度,但至少我們應該有所敬重,不要沒來由地高高在上表揚批評,更不該有葡萄心理。 不管怎麼說,莫言獲諾獎不是什麼亂子,不是什麼值得憤恨不平鄙夷不屑的事情,這是中國一件「開天闢地第一回」的大事——如果忽略另一位加入外國國籍的華人作家的話。 它增添了中國文學的生氣,照亮了那些在中國這個遙遠的大陸堅守文學的寂寞的寫作者的心,有益於人類的溝通與進步,符合諾貝爾的願望。不是說要與國際接軌嗎?莫言獲諾獎可以算一件。因為茅盾文學獎也曾授予莫言,可見真是接了軌。

別的不再多說,文學爭論有必要,但至少,作家應該懂得惺惺相惜的吧?

2013.年初六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本來是應該慶賀的事情,但事實上國內的民眾並不待見,且還有不少的爭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對於中國人來說,諾貝爾文學獎和諾貝爾和平獎類似,都帶有明顯的偏見。也許是文化傳統不同造成的差異,也許是西方評委的視角和我們不一樣。包括對電影的評判,一些反應中國陰暗面的電影往往能夠獲獎。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文化斷層的國家,我們是世界文明的獨立一極。西方人對中華文化有一種嫉妒大於敬畏的心理。而嫉妒往往會滋生出搞你點陰暗面噁心你的念頭。包括某年將和平獎頒給某中國人的想法類似。所以國人出於逆反心理不待見莫言的這個獎項,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幾千年的中國文明,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評判標準和體系。論文學內涵我們有《四大名著》,比莫言的小說強的多;論諷刺文學,莫言和魯迅也不是一個等級;論莫言最拿手的性文學的描寫及揭示,蘭陵笑笑生要甩莫言很遠;論文學功底,莫言大概也不好與老舍比吧?所以說,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面,莫言的作品質量和文學功底遠遠沒有達到中華文化體系中的大師水平。所以對莫言的獲獎根本就無法認同,當然也就沒必要因此而興奮。三,獲獎前的莫言很低調也很謙虛,獲獎後的莫言有些「被」商業化了!這好像背離了我們對「純文人」的傳統方向和中國式的期待。人們期望的是一個以「獲獎」為契機,寫出更有質量,更有震撼力作品的莫言。而不是一個以「獲獎」為由頭而發展文化產業的文人企業家或社會活動家。由此被爭議也就在所難免了。


首先感謝邀請。

你提的這個問題到可以探討一下。也只是自我見解的一種示眾,並沒有其他目的,更不敢唐突西施刻畫無鹽。

莫言獲得諾獎自然是因為文章寫得好,而且情節安排也合情入理,體現了較為高超的寫作技巧,這個無可非議,也毋庸置疑。他的獲獎之所以在國內爭議頗大,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因為和莫言同水平的作家舉目皆是,一樣有水平有底蘊的作家一划拉一大把,誰的水平都不低,其表達和書寫基本都在伯仲之間,所以難免有些人會憤憤不平。

二是國人自古就有文人相輕的惡習,看不得別人登高攬勝,更容不得別人一呼百應一覽眾山小,這是千古羈留的壞習慣,也是被人摒棄卻始終退不出歷史舞台的原因。

三是他的擁躉們長槍大炮的吆喝,加重了彼此間的分歧籌碼,一些絕對擁躉不是不懂文學概論,而是強人心裡作怪,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只能是這個時代留給世人太多的忌妒和譎狂。

四是莫言得獎以後跨馬遊街,傲人一等,以勝利者的姿態示人,不僅降低了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招致了猛烈的批評,乃至攻訐。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社會屬性使然,普遍的功力主義肆虐,除了自家孩子,見誰都苦大仇深,不可一世,甚至爹媽。只能是自我修養的缺失缺位,當然,教養也充當了這個刻薄的角色。這也是這個浮躁的社會暗流涌動黑幕頻現的推手。


依然記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我自己的反應。更多的是意外,在這以前我幾乎不大清楚莫言是何許人也,我自認為還是比較愛好文學的,但或許莫言當時名氣不大或者作品不合口味,又或者沒有機緣,總之,在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前,我不清楚他,也沒有讀過他的作品,所以第一反應就是意外,沒有驚喜。其次,跳出腦海的是疑問,為什麼莫言得了諾貝爾獎?


要知道這個獎國內沒有人得過,但是並非因為我們文學缺失,相反多年來我們國內有許多優秀的作家,許多優秀的作品。比如魯迅,老舍,沈從文,巴金等等,這些人都沒有獲獎。即便是現代,在我個人的觀念里也有比莫言作品更和我胃口的人,也更有名氣的人,比如說這位。


然而當這些人都沒能獲得諾貝爾獎時,莫言得到了,於是雖然這是國內首次得諾貝爾獎,但疑問壓制了驚喜。一開始我想我也許沒讀過莫言的作品,於是我買了本蛙,也許口感不符,讀了幾次終於沒有讀下去。

也許這就是文化差異吧,也許莫言的這種寫作方式,寫作風格更符合西方人的胃口,所以在西方評審下,莫言可以拿諾貝爾文學獎,但我個人心中,莫言並不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我也並不十分喜歡讀他的作品。

個人不能代表眾人,所以我當時的疑問大於驚喜。


莫言、張藝謀的筆下、鏡頭裡,把中國人的愚昧落後表達得十分符合西方人的對中國人的看法、口味!西方的反華勢力巴不得有這樣的作品呢!這就是為什麼得獎的原因!而於國內――凡是有點民族情感、民族尊嚴的人誰愛讀、愛看?不錯,哪個民族都有點兒不那麼燦爛的東西,誰沒尿過床?但是誰願意展示?何況那都是過去時了!你莫言,你張藝謀為什麼不寫、不拍攝那些反映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人物和事迹?莫言、張藝謀的行為違背了一個最根本的原則――那就是我們的文藝是為中國人,而不是為西方反華勢力服務的!把莫言、張藝謀在國際上獲獎當成榮耀來宣揚,就是不知羞恥!就是在鼓勵漢奸文藝!而在中國的大地上,這種文藝漢奸式的人物已經很不少了!老百姓對此類行為早已深惡痛絕――所以「爭議這麼大」是必然的!


《爭議是好事,能明辨是非曲直》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出了名,我終於買到莫言全集,是在擺地灘上買到的,全集才30元,很便宜。我拜讀了幾篇,內容不合我的口味。終於停了下來。

應該肯定,從藝術標準來說,莫言確實高超,是高手。如《蛙》文,通過通訊筆法,寫明劇情的背景,這樣有利於了解劇情。「蛙」字和「蝌蚪」明示了與計劃生育相關。《生死疲勞》一書,用「輪迴」的筆法,表達了不同時期的內容,《酒國》的筆法也然。因此,評審者用「魔法現實主義」形容其作品是恰當的。但西方對莫言作品內容的欣賞,是基於西方的意識形態,其目的性極強,因此,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就順理成章了。

但我們評價文學作品,應是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但莫言的作品不符合國情,魔幻化現實,對我國現代各項運動持不同看法,不符合我的口味,看過後似有看哈哈鏡的感覺。他生於1955年,能寫出1936年為背景的《豐乳肥臀》,表明他善於編故事,看後認為太「色」了,不象看魯迅,巴金,老舍等老作:家的著作,看後受到感動和啟迪,給人奮進向上的鼓舞……

我不是評論者,只是寫點心得而己。

對莫言的作品,有爭論是好事,但要講道理,不要無端指責……莫言在一首詩中有這麼一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可見莫言對人們的看法是寬容大度的,這種心胸值得學習!

以上是筆者一己之言,供參考。

3



莫言應該算是我國近年文壇上升起的一顆耀眼的新星,尤其是在國際文壇上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更是令世界文學屆的關注和矚目。莫言的文學作品大膽犀利,善於解剖人性的真本善,以及選材上的獨特視角,令眾多文學愛好者為之刮目相看甚至趨之若鶩,其作品中不僅剖白社會的多面性,也揭露了些丑善惡,因此在同界中引起反響和爭議並不為過。可以說莫言是幸運的,跟有影響力的同輩和前輩他似乎微不足道,但《紅高梁》的驚世之作,《豐乳肥臀》的再續輝煌,他也邁進了優才之列。細思掂量其作品,無論故事編排,人物造型和譴詞用語都有許多稚嫩之處,若跟國內的大文豪浩然的作品相比應是小巫見大巫了,甚至跟國內的一些文學屆同行算是中上,甚至排不上號,但他的文學上的選材和獨創依然有過之而無不及,得到世界文學屆的認可也是當之無愧。


能在這裡參與評論的人。絕大多數都應該是讀過莫言作品的。以現在中國人的文化水平來說。讀懂一本小說,分辨一本小說的優和劣,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常言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莫言為中國獲得了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沒有出現舉國歡慶,人人揚眉吐氣的場景,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有些不正常,認為中國人不愛國,或者說是太麻木。抑或說是見不得別人好,嫉妒成性等等。但我認為讀者的這種反應,才是讓我們感到值得安慰的!這恰好說明。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素質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大家都具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和認識標準。大家不是在盲目跟風,人云亦云。沒有被諾獎的光環晃花眼睛,沒有被媒體的輿論牽著鼻子走。這難道不是一種極大的進步嗎?莫言的作品,基本反映的都是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對於我這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來說,在讀完他的作品後,心裡確實感到很反感。民國時的中國農村,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農村。難道真像他寫的那樣不堪嗎?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禮義廉恥,對過去的中國人來說就是核心價值觀。這種文化特性,我們在,李准先生的 黃河東流去 ,路遙先生的 平凡的世界 等作品裡,都是能深切感受到的。可到了莫言等作家的筆下,中國農民吃苦耐勞,安分守己的形象,就被他們 魔幻 成了,一副好色和猥瑣的樣子。中國傳統女性的溫良恭儉讓的品格,在他的作品裡,更是鮮能見到的。。 過去的中國農村,是貧窮落後的,農民的身上,也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這一點,大家都不能否認。過去的一些文學作品,總是把勞動人民描寫的高大全。這樣的作品,顯然是不可信的,文學加工的成分太明顯。所以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有人故意要反其道而行之。專寫陰暗和醜陋。那就又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樣的創作思維,難道值得稱道嗎?自從1840年清朝末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百多年裡。中國人民,外受列強的侵略。內有連綿不斷的戰亂。太平軍起義,義和團運動,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這種種動亂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遠遠的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人的普遍形象。對於外國人來說都是很差的。建國以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通過60多年的努力。終於在經濟,科學,軍事,教育,文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國際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民族復興指日可待!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獲得了這樣一個若貝爾文學獎。與其說是我們的光榮,不如說是對我們的諷刺。國家不需要文學家都去歌功頌德,但是,弘揚正義。歌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的作品,應該永遠是我們的文化主流。


莫言的作品我只讀過中篇小說《紅高梁》和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豐乳肥臀》和《蛙》沒有讀,在書店裡翻閱過,大概情節知道。

我覺得莫言的小說不太適合中國人口味。我是個書蟲,凡是我到過的城市,大大小小書店基本上都去過,碰到過不少愛好相同者聊幾句,對莫言小說感興趣的人比較少。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口味,獲了世界性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不一定適合中國大眾口味,也不一定比我們國內一些文學獎強。文革結束後評選出來的優秀中篇小說和優秀短篇小說以及茅盾文學獎,無論那個都有龐大的讀者群和廣泛的影響力。

作者寫書和廚師做飯一樣,中國廚師做出來的中餐肯定合中國人的口味,西餐名氣雖然大,但絕對不合大多數中國人的口味。莫言的作品世界影響力廣泛,可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不一定比茅盾文學獎強。


我讀過莫言不少東西,他先是靠寫流氓文學起家的,很是騷味十足,看得人臉紅心跳。記得八十年代末曾有一副漫畫表現的是一個父親兩腿夾著一個孩子用雞毛彈子打孩子屁股,配語是讓你再看我寫的書。後來的作品以寫國人醜陋愚昧和侵略者的善良為主題,甚至讓我們喝的酒都帶了股尿騷味,終被西人發現並利用,並頒予諾獎而狠狠噁心了中國人一把。如果說莫先生前期為生活所迫黃了一次倒也可以理解吧,可後來醜化國人,歌頌侵略者就實在有些不地道了。獲獎後如若能明白被利用的不堪而低調生活,國人也不會多說什麼,畢竟諾獎了一把嗎,可老兄卻又難耐寂寞,到處演說,意味明確,而國人又真不遇昧,於是招來眾多詬病和漫罵也屬理所當然了。


推薦閱讀:

莫言與袁隆平相比哪個對人類社會貢獻大?
為什麼說日本文學界只關注中國三個作家(莫言、閻連科、殘雪)?
下聯:路遙萬里莫言難。求上聯?
如何評價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在國內社交網路引起的反響?
少兒適合閱讀《白鹿原》之類的書籍嗎?

TAG:莫言 | 諾貝爾文學獎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