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心理諮詢師,你會怎樣幫助來訪者區分情緒和客觀現實?

例如當來訪者有強烈的自責情緒時,可能無法看到這種自責並不反映客觀現實,只是自己的情緒,因此就會帶著愧疚感去補償別人。


從認知行為治療(CBT)的角度來看,人的情緒並不是直接有客觀現實和事件所引發,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決定了我們的情緒,也就是說情緒是我們對事件的解釋所引發的。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一個朋友,跟他打招呼,他卻沒有理你。有的人會想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事情惹他生氣了,也有的人會想他可能又什麼著急的事情沒有看見我。兩種不同的解釋就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前一個可能會比較難過,而後一個可能就不會受到影響。有的時候我們的認知確實並沒有客觀的反應現實,CBT認為恰恰是這些認知歪曲導致了我們不良的情緒和心理問題,這種認知歪曲有很多種類,比如以偏概全、絕對化、情緒推理、讀心術等等。CBT會用認知重建、行為實驗、現實檢驗等方法來矯正我們的錯誤認知,比如題主問的自責的問題,我們可以使用「餅圖技術」讓來訪者看到,事件的發生有很多原因,而並不是主要他的責任。

從接納承諾療法(ACT)的角度來看,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語言所引起,我們往往把語言當成了事實。它的根本出發點是讓我們看到語言或想法僅僅就是文字,而不要被其所束縛。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主要通過體驗、隱喻、提問等技術,讓來訪者區分自我與大腦中出現的語言和想法,讓他們看到兩者並不是一回事。我在諮詢過程中最常用的隱喻是「公交車上的乘客」,大意是:你是公交車司機,正在駕駛公交車前進,而這時車上忽然有乘客大聲喊叫要下車(還沒到站點),或者在十字路口,你本來是左轉,而有的乘客卻非要右轉。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在這個隱喻中,我們把這些乘客比作為大腦中的想法,如果我們被這些想法控制了,聽從了他們的指揮,我們就會犯錯誤。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聽這些乘客的話,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向繼續前進。我們大腦中每天產生很多想法,當有些想法讓我們產生了困擾,我們要停下來看看這些想法,是不是有意於我們的生活,如果沒有益處的話,我們可以不用去相信它。所以,ACT的根本思想是不去跟想法辯論,不去改變想法,而是去覺察想法,看看這些想法是否有意於我們的生活。當然,ACT有很多的技術讓我們來處理與想法的關係,比如正念、解離、接納等。舉個鎖門強迫的例子,當鎖上門之後,大腦中會冒出一個想法:我可能沒有鎖門,而且可能還會腦補沒有鎖門所帶來的各種可怕結果。如果我們相信了這些想法,我們就回去反覆檢查。這個時候我們就被這些想法所控制。最終形成強迫症。我們也可以選擇不去相信這個想法,而只是把它當成出現在大腦中的一句話,我們可以帶著這句話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1 不用刻意區分情緒和客觀現實的情況:

有些治療方案,是往幻想中退,往潛意識下沉,如針對有核心自體的來訪者的精神分析、動力性諮詢。讓來訪者退行到某個潛意識創傷點,在創傷點進行包紮修復。這時若告訴來訪者「自責是因為沒有分清情緒和現實」,則容易把來訪者拉回到現實層面,而且如此非共情的回應容易讓來訪者感覺自己不被接納,在諮詢中變得防禦或撤回,關係聯盟出現裂縫,反而不會進一步自由聯想和敞開自己。更妥當的回應是:「對此你感到自責和愧疚,並想要彌補別人,或許你的內心是很想維護好和別人的關係的。如此的回應在自體心理學看來是種神入的自體客體經驗,說出了來訪者自責情緒下的更根本的需求,來訪者聽了或許有身心放鬆的感覺,覺得自己被人理解和接納了。諮詢中一次又一次這樣的互動有利於增強來訪者的自尊和人際安全感,那麼在實際人際互動中的自責與愧疚情緒便會減少。

2需要建立情緒和客觀現實邊界的情況:

有些治療方案,是建立規則邊界,穩住混亂狀態,如針對邊緣人格的移情焦點療法。因為邊緣人格的自體比較破碎,他們本身就是活在幻想關係中的人,如果在諮詢中讓他們進一步退行,則更容易受到幻想帶來的情緒困擾。所以幫他們識別幻想和現實的邊界比較重要,可以用比較肯定又非質疑的語氣說:「當你自責時,似乎你成了那個愧疚的弱小的小孩,而別人成了有權批評你的強大的父母」。用這種方式幫助來訪者弄清楚在現實互動中投射了怎樣的內心關係配對。

3 問:有純粹的人際互動中的客觀現實嗎?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之複雜,主體間互動之動蕩,都讓這個問題無法成為可以詢證的科學問題。無論「客觀現實」怎樣,內心的安定和自在才是最重要的。


毋庸置疑,「客觀現實」當然很重要,心理諮詢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升來訪者的現實功能。但對來訪者而言,往往「內心世界」更重要。個人的一點看法是:情緒既然出現了,存在即合理。所以比起直接幫助來訪者區分情緒和客觀現實,我更傾向於先嘗試理解來訪者情緒的源頭。

以上述材料舉例:一個生活中自責愧疚並伴有補償行為的來訪者,很可能也會把這種情感和行為模式帶進諮詢室。比如一方面對諮詢師不滿,但又覺得是自己沒有努力改變,甚至不敢直接和諮詢師表達討論這部分想法,而是竭力做一個「好的來訪者」。可一旦來訪者能夠發現自身的負面情緒被諮詢師足夠包容接納,而非忽視批評(有時候幫助其「矯正情緒」的善意會被體驗為指責),進而就會慢慢發現原來諮詢師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樣(承接不了來訪者的情緒)。這個過程中,諮詢師其實並沒有通過「言傳」,反而通過「身教」的方式幫助來訪者區分了情緒和客觀現實。

另外也可以從面質來訪者的防禦機制這個角度去操作。比如自責即對自身的攻擊,那或許是無法向他人釋放的憤怒轉而指向了自身。再者,來訪者如果因為愧疚而補償別人,看起來頗有一些反向形成的意味。指出這些情況,興許同樣有助於促進來訪者的覺察和領悟。


情緒就是一股能量,一個人陷入一股情緒中,就是被一團能量包圍了,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盡情體驗這股情緒,燃燒這股能量,燒完了他就好了。他要補償對方就讓他補償阿,補償完了這股能量就釋放了。


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客觀事實就是治癒一切的根本。

情緒往往是未完成故事的終端,這可能要求諮詢師先理解人類內心的故事,戲劇。

故事總是有效刺激,但並不是所有故事都提供秩序,所以情緒才成為一種終端。


推薦閱讀:

考了心理諮詢三級證,接下來該怎麼辦?
總覺得世界很骯髒人類很噁心怎麼辦?
如何克服對心理諮詢師的愛慕?
心理諮詢師如何恢復自己的精神能量?

TAG:心理諮詢 | 心理醫生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