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過程中常常覺得諮詢師不能很好的理解我,要不要更換諮詢師?

是這樣的。今年開始我因為個人的焦慮、抑鬱情緒開始進行心理諮詢。諮詢師是在簡單心理網站上找的,動力學取向流派。目前已經十次有餘,主要以談話和自由聯想為主。一般由我闡述,諮詢師聆聽並總結。我看過她的受訓經歷,感覺專業素養上應該還是可以的,至少不是騙子不會犯一些太基本的錯誤。但在諮詢過程中我發現該諮詢師有以下幾點讓我有些不舒服,同時會對她產生一些不信任的感覺:
1.她在總結我特點的時候一直在機械地重複我講的話,很少會用她自己的話概括我的性格或思維,這很難讓我相信她是真的理解我。
2.講話磕磕絆絆,語言組織能力差,很多時候要想半天才能找到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她的意思。有時我會問她在想什麼,她說她在說話的時候也在進行一種自由聯想,通過這種方式幫我認識自己。但我對於表達能力差的人有種說不出來的討厭的感覺。
3.(個人認為)她對人性的認知也有些流於淺薄,難以真正觸及我的內心。比如當我談起自己中學時因不滿老師授課時的一些方式而沒有按老師要求做事,諮詢師便說「看來你那時候很叛逆」,但其實我的確認為當年的那位老師有些誤人子弟,而並非故意和老師對著干,將其歸因於」叛逆「是一種想當然的想法。談及我喜歡文藝和時政,不太喜歡參與一般女生的八卦的時候,她說「嗯你比較有深度」,我說我喜歡寫小說現在也在從事編劇工作,她會說」你比較有才華「,但我覺得一個人的深度是不能簡單地通過他的興趣愛好來判斷的,你必須真正的了解這個人對社會、時政、藝術或其他門類的看法,或看過他的作品才能評價他的深度或才華。這名諮詢師給我的感覺是她在用一種標籤式的看法評價人群,儘管她受過一些專業訓練,但我始終覺得她的個人智慧和生命境界都不太足以引導我。
關於我的困惑,我曾經和這名諮詢師溝通過,她表示她可能還不是完全的了解我因此出現以上誤解,感謝我的指正。但我覺得她的問題,她的價值觀,她這個人本身都不是說變就變的。所以對於要不要更換諮詢師存在一些困惑。
我對於心理諮詢是完全的外行,之前就因為覺得不合適更換過一次諮詢師,如今又出現了相關困擾,想請教知乎各路大神:像這種情況我還應該繼續和這名諮詢師一起工作下去嗎?如果更換的話如何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諮詢師呢,難道真的要一個個試嗎?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解答,不勝感激。


題主和與題主有類似困擾的來訪者,在不夠了解心理諮詢常識的最初階段,了解與心理諮詢師是否合適,下面的評估量表是個參考標準。總分低於35,就換一位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師評估量表:

  1. 和他/她相處我很自在。
  2. 和我相處時他/她很自在。
  3. 他/她比較隨興,不拘小節,不會拘泥形式、不知變通。
  4. 他/她不把我當病人看,不會像對精神病人那樣待我,也不會覺得我要崩潰。
  5. 他/她很有彈性,很包容意見不同的新想法,不會特別堅持某一種觀點。
  6. 他/她很幽默,看起來很愉快。
  7. 他/她願意很我溝通他對我的想法和感覺。
  8. 他/她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很誠實,不會裝出一副什麼都懂的樣子。
  9. 他/她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會為犯錯或不夠體貼而道歉,不會狡辯。
  10. 他/她會直接而明確地回答我的問題,而不會只是反問我怎麼想。
  11. 他/她會談有關他自己的事,但不會自誇,或對不相關的事情喋喋不休。
  12. 他/她鼓勵我,希望我能覺得我跟他一樣正常、一樣好。
  13. 他/她表現出只是顧問,不會自以為是想管理和左右我的生活。
  14. 他/她鼓勵我提出不同意見,而非一旦意見相左就說我拒絕改變。
  15. 他/她想要了解和我生活有交集或重要的人,至少表現出願意如此。
  16. 我覺得這位諮詢師說的話很有道理。
  17. 大體來說接觸他/她後,我更能接受自己,也比較樂觀了。

評分標準:每題以0-4評分,從不=0;很少=1;有時=2;大多時間=3;總是=4。
總分超過45:不錯的選擇;35-44:有待考慮;總分低於35:最好換一個諮詢師。
(註:量表及評分標準皆轉引自喬爾.布拉克著《誰偷了你的信任與自信》。)

----

題主提到1-3點,1-2點涉及語言能力。心理諮詢採用談話療法,作為心理諮詢師的基本素養之一是語言能力要好(我接受心理諮詢的培訓時,開頭就要了解基本素養的部分。因為不是接受過系統受訓就適合當心理諮詢師,這對有志成為心理諮詢師和他們的來訪者都很重要)。根據第3點的描述,這位心理諮詢師看似是有慣性的貼標籤,形成刻板印象的問題存在。這部分我贊同 @李沁雲 的解釋。

來訪者是有心理問題及疾病才會需要做心理諮詢,但不意味著來訪者有意見就是來訪者在出問題。以國內紛亂的心理諮詢市場,來訪者進入咨訪關係後所面對的心理諮詢師,是否具有從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都成問題。

何況在咨訪關係上合不合適,是以來訪者的主觀感受為準。無論來訪者帶著怎樣的問題走進諮詢室,要感到面對的心理諮詢師是個日常聊天都會覺得辛苦或難以聊下去的交流對象,那是儘早換人為妙。

找到合適的心理諮詢師,是需要一個個試過來。尋找和篩選心理諮詢師,從哪裡找(註冊系統、醫療機構、高校心理諮詢中心、私營心理諮詢機構和心理諮詢網路平台等),按什麼標準找(受訓及執業的資質、擅長技能和領域、年齡和性別等),只能大體按心理諮詢師的資歷和條件,來幫來訪者提升或降低找到合適心理諮詢師的概率。至於找到的心理諮詢師是否匹配,能不能遵循諮詢倫理,諮詢操作水準如何等方面,是具體看人。


先說核心觀點:題主你作為來訪者,不要把自己放在弱勢的位置,這樣會影響你的判斷和決定。諮詢師和來訪者本來就不應該存在權力差異,雙方應該是對等的工作和合作關係。

心理諮詢師是用來做什麼的?我導師曾家達給過我一個描述我覺得挺有意思,他說心理諮詢師是渡人自渡,一方面來訪者在人生路上遇到了過不去的大河,諮詢師像個船夫一樣幫你渡過去,從而你就可以繼續上路走你的人生,另一方面也是在心理諮詢師也是在執業過程中反思和提升自己,也就是自渡。

因為是渡人,是兩個人一起走過的艱難挑戰,所以作為來訪者你應該選擇讓你感到可以共同前行的人。當想到你的諮詢師時,你是否覺得對方是這樣的人?一路上的困難你們是否可以一起討論解決?遇到挫敗和意外你們可以互相信任和支持嗎?

這些問題可能在一開始的幾次諮詢沒法很快回答,但是十幾次對話之後如果還無法回答,或者答案是否定的,我鼓勵你換諮詢師。不管對方什麼流派背景技術,也不管諮詢裡面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你是那個付費的人,需要支持的人,即將面對艱難旅程的人,你有充分的權利選擇自己旅途的伴侶。

我一直認為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雖然諮詢師因為擁有更多的知識和專業訓練,所以可能因此在關係里擁有更多權威性和話語權,但是在工作過程中,諮詢師應該有意識地覺察和把握這種權力差異,小心避免和來訪者形成不對等的關係。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給予來訪者安全和自由的空間去坦誠地反思和重塑自我。對於來訪者來說,缺乏的或許並不是權威形象的引導,我們活著要面對和依賴各種各樣的權威,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依賴權威來解決。

題主在描述自己的諮詢師時,似乎就是站在一個依賴者的角度在挑剔這個人的權威是否足夠資格,是否值得依賴,當然這裡面肯定涉及到你自己內心的動力問題,但是單純站在諮詢關係的角度來說,我鼓勵你把問問題的角度換一下。

你的諮詢師不是你的拯救者,引導者或者老師,而應該是一個和你共同完成對自己問題梳理的合作夥伴。把諮詢師當作權威,那麼在你感到不合適的時候就多少需要通過挑剔權威的資格,來合理化自己的不合適的感覺,這樣做的話就把你本來合理的訴求(尋找合適的諮詢師)以不合適的方式(挑剔對方)表達出來了,所以我能看到你對自己的挑剔其實是有自我懷疑甚至羞愧的。

當你只是把諮詢師當作一個平等的合作夥伴的時候,你就不需要去合理化任何事情,不需要去挑剔,感覺到了不合適,努力溝通後依然無法改變,那麼就考慮更換,或者想其他辦法,總之你的判斷不會被多蒙上一層「需要合理化」的壓力。

這其實就是為什麼我認為諮詢關係應該盡量平等,因為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來訪者才能夠以最直接和坦誠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渴望,接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依賴任何人的許可或者期待。當我讀你問題時,是把你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來看待的,而我的直觀感受就是其實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已經很清晰,問題是在於你的聲音如果未經權威的認可,似乎就不值得被重視和信任。你來知乎問大家,會不會其實也是希望依賴這裡的「權威」們,而這麼做,是不是又會讓自己的求助之路上,又多了一座權威的大山呢?


1.她在總結我特點的時候一直在機械地重複我講的話,很少會用她自己的話概括我的性格或思維,這很難讓我相信她是真的理解我。
——在早期我也常這麼做,確實是因為對來訪者理解不夠,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又有些焦慮,又想要保持在諮詢師的位置上,所以只能這麼做,畢竟這種回應方式是最無害的,但同時也是乾癟的。
現在如果我沒有形成一個貼切的理解,我更多的會保持沉默,或者做一些澄清,比之前靈活一些,不會那麼僵化了。
不過畢竟你們才工作十幾次,可能還在收集資料和評估階段,也很難做一個多貼切的解釋,你想像一下你和一個人才聊天聊了十幾個小時,你能有多了解他呢?


2.講話磕磕絆絆,語言組織能力差,很多時候要想半天才能找到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她的意思。有時我會問她在想什麼,她說她在說話的時候也在進行一種自由聯想,通過這種方式幫我認識自己。但我對於表達能力差的人有種說不出來的討厭的感覺。
——我也經常這樣,我平時表達能力挺好的,大學時期還參加過辯論賽呢。我分析家也這樣,他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做諮詢了呢。所以這不是表達能力差,只是我們給出任何一個解釋都要很謹慎,從用詞,到表達方式,都要仔細斟酌。如果題主對於表達能力差的人有說不出來的討厭,而你又覺得你的諮詢師也是表達能力差,我倒覺得這有可能是移情導致的,建議與你的諮詢師討論一下。


3.(個人認為)她對人性的認知也有些流於淺薄,難以真正觸及我的內心。比如當我談起自己中學時因不滿老師授課時的一些方式而沒有按老師要求做事,諮詢師便說「看來你那時候很叛逆」,但其實我的確認為當年的那位老師有些誤人子弟,而並非故意和老師對著干,將其歸因於」叛逆「是一種想當然的想法。談及我喜歡文藝和時政,不太喜歡參與一般女生的八卦的時候,她說「嗯你比較有深度」,我說我喜歡寫小說現在也在從事編劇工作,她會說」你比較有才華「,但我覺得一個人的深度是不能簡單地通過他的興趣愛好來判斷的,你必須真正的了解這個人對社會、時政、藝術或其他門類的看法,或看過他的作品才能評價他的深度或才華。這名諮詢師給我的感覺是她在用一種標籤式的看法評價人群,儘管她受過一些專業訓練,但我始終覺得她的個人智慧和生命境界都不太足以引導我。
——叛逆、有深度、有才華什麼的,你列舉的這些回應,我通常都不做,因為這是在對來訪者做一個評判,也就是題主說的貼標籤,我覺得在早期這個是要避免的。所以我很理解題主對這一點的不滿。
說到對人性的認識嘛,我督導接受高頻分析十年了,他對人性的認識常常讓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但是很多時候我都不會把這些直接告訴來訪者n,因為來訪者還沒有到這個深度,如果冒然丟出一個看似深刻的理解,來訪者不一定能夠接受得了,甚至可能會產生更多的防禦。動力學派諮詢師可能不會傾向去引導來訪者,而是跟隨他們的節奏的同時促進他們對自己的認識。
當然,如果諮詢師對自己的認識是不夠的,那麼對來訪者的認識也必然是有限的,你可以了解一下你的諮詢師接受個人體驗情況是怎樣的,比如最長的一次持續幾年?一周幾次?

像這種情況我還應該繼續和這名諮詢師一起工作下去嗎?
——這個決定真的很難講,正如你所說,你的諮詢師可能不算是優秀的,但至少是靠譜的,畢竟完美的諮詢師是不存在的。如果是在國外,我覺得可能想換就換了,在國內要找一個靠譜的已經不容易了,優秀的諮詢師更是稀缺。所以嘛,我覺得如果你能找到更好的,當然可以換。如果找不到,就先跟現任繼續工作一下也行,給她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嘛。

如果更換的話如何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諮詢師呢,難道真的要一個個試嗎?
——目前看來是這樣。我覺得吧,來訪者找諮詢師就像找對象,初戀就結婚並且保持不離婚的畢竟少數吧,都要談一談才知道對方是否適合自己吧。而且大多數戀愛都是開始很美好,看對方很完美,結婚以後發現對方全是缺點,諮詢關係也是同樣的,一開始看到的都是諮詢師的美好,但是日子久了發現有很多缺點,這太正常了,只要溝通良好,就值得堅持下去。如果來訪者一直都只看到諮詢師的優點,看不到缺點,那這個諮詢關係也一定是有問題的。
當然如果一開始就只看到缺點看不到優點,那就不要勉強了,因為你們還要在一起度過很長時間,以後你的不滿意只會越來越多。


其實找心理諮詢就像是面試

找的就是兩個字,感覺,又稱眼緣!

戲稱菲歐~

實際的工作中,我見過太多牛人前輩搞不定的來訪者,在新手諮詢師手裡效果顯著。

又見過很多來訪者對專業的設置嗤之以鼻,覺得是諮詢師無病呻吟。

看了一下你的問題,其實你內心已經做了一個決定。

但是確實沒勇氣去下個決定。

就像在一個國企上班的員工,早就想下海單幹,卻一直遲遲不敢行動。

為什麼?因為擔心!

擔心這個決定是錯誤的。

因為成本。

之前的沉沒成本。

因為關係黏著。

你還沒適應主動結束一段關係,並對你的這個結束關係的方式負責。

那麼不妨將結束諮詢作為一個成長。

也許你會發現,這個結束,會讓你之前的諮詢工作獲得真正的收益。


你有個心理諮詢師,覺得不能理解你,見了沒用,還不敢換?

說不定這就是你的問題。


換還是不換,這是一個決定。
但這是你的權利,旁觀者沒有辦法替你去做什麼,
所以只能簡單來說說自己的感覺,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對於選擇怎樣的諮詢師是適合自己的,這還真是個難題。
因為,只要脫離當下真實的語境,
哪一條真理,都很難絕對,都需要「具體來看」。

所以,我只能「就你來論你了」。

一個是,
你得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感覺很重要。
雖然聽起來不像「理性分析」那麼靠譜,但實在的說,這比什麼都來得更真切。
尤其在諮詢中,你的每一點細微的感覺,都是十分寶貴的財富。它能讓你分得清自己「是否舒服」,「是否願意」,「是否得到了撫慰和理解」,也有「是否內心被打開了」的種種層面。
而這些,既是對諮詢中狀態的體會,
也會是走向逐漸清晰的自我認知。

而下一個是,
跳出來去體會分析自己的「感覺」。

單單有感覺是不夠的,
因為這也可能存在盲目。
所以要嘗試「跳出來」,去體會分析自己的感覺。
在感性後,加入理性,
那麼,感覺就會撥開迷霧,更為明晰。

單就尋找合適的諮詢師來說,這點也同樣適用。
比如,我對這個諮詢師的感覺是怎樣的,
是什麼讓我對ta,對這個諮詢的過程有如此的感覺,
這份感覺與我自己內在的某些東西相關么?(比如我一看到ta,就引發我的某些心情)
還是,就單純是對方的某些表現,給到我的感受?

也許我不舒服,
但我的不舒服中,是源於什麼,
有戳到我,讓我不願面對?
還是ta本人自己沒什麼,但ta的某些表現像我過去很討厭的一個人,而這個人對於我的問題又有相關么?

還是,ta不能理解我,輕易評判我,
ta與我的交談,和我想要得到的,相去甚遠。
就算有再多交談,我也無法在我們的諮詢中獲益。

前者可能與我的問題相關,
那麼我的繼續,也許可以幫到我。
而後者可能與我對這個人實際的判斷相關,
那麼我的繼續,未必能幫到我,反而影響我對諮詢的信心。

這個例子也許不是那麼貼切,
自己說的時候也覺得略有心虛,
還是那句話,脫離語境,很多都不敢下結論。

但至少我想表達的是,
這些就算是一種籠統的感覺,感覺之下其實也依然有細細的劃分,能清晰一些,更清晰一些,那麼想來會幫助你做出對自己有益的決定。

還有一個是,
如果可以,嘗試著將自己對諮詢師,對諮詢過程的感受,與諮詢師來交談。
以來進一步明確是否自己的反應,更傾向於哪一種,或,是否有誤讀誤解,
因為如果是「有誤」的,那麼不僅能避免「換來換去」,更重要的是,會能進一步發現自己的某些「之前沒能意識到的部分」,會是一個不小的收穫。

有時,你沒遇到合適的,
這也確實需要一個嘗試的過程。
畢竟,我國的心理諮詢正在發展中,還存在很多亂象。
而有時,你換來換去總也不合適,可能這本身也是一個狀況的存在,也許可以拿來去好好思索,也是一個了解自我的契機。

不太了解你和你的狀況,所以難免妄言,
先說抱歉了。
希望這些能有所幫助。


你感到不被理解,卻在恐懼中持續糾結。

你想擺脫自己的情緒困境,但不知希望在哪裡,不知如果第二次更換諮詢師後會面臨著什麼:這不僅意味著之前的努力會付諸流水,更意味著完全不可控的未來

你透露的信息,表達了自小而來你就擁有個人獨立的見解,你相信自己對事物的判斷。感覺你很自信,你想掌控生活,不知這種掌控慾望是否與你遭遇的情緒困境有關?當發現有些事情會超出掌控時,我們有可能經歷焦慮和自我貶低,並進而開始恐懼未來,恐懼可能的收穫與喪失。

換不換諮詢師,他人的建議永遠不如內心的指引

只是當你恐懼時,內心的指引不再被你信任而已。之前諮詢師應該跟你練習過呼吸放鬆方法,試試拿出3~5分鐘,按照練過的方法調節呼吸,讓腦中紛飛對話的思維暫時平靜下來。

然後,問問自己:幾個月的諮詢中,我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嗎?我的心理調節能力,是更強了還是更弱了?面對原來的困境,我已經變得更有力量了嗎?

對答案的追索,有助於你擺脫記憶的束縛,以及對未知的恐懼。

祝好!


不請自來。
個人感覺換或不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重點。如果能分析這幾個你所感到不舒服背後的東西,也許會更有收穫。
如樓上所言,也許這時,是移情出現了,如果能進一步就這些進行探討,也許會有更多益處。
我們暫且不討論對錯,而是去找找那幾個感覺的相關線索,會不會有更多的幫助。
祝好。


我的看法:換,與其繼續投入財力和精力在這個缺乏建設性的咨訪關係里,不如把錢花在下一個有可能更好的諮詢師身上。另外,反對 @小富 的回答,理由稍後會涉及。

先說一個大的原則:任何一個諮詢師都沒法在精神領域帶你走到他/她沒有去過的地方。所以看諮詢師與自己的匹配度,很重要的一點是對方應該在精神層次上與自己匹配。不一定非得比自己高出很多段位,但是至少應當是在精神層面有相通之處的那麼一個人。比如說,從題主的描述來看,您是一個有精神深度的人,那麼在選擇諮詢師時,就不能選擇只看電視劇而不讀書的人。當然這只是舉例。對方讀不讀書,見個一兩次,稍微聊幾下一般就能感覺出來。題主所描述的諮詢師,顯然沒有到達題主本人的精神高度。這種情形下的溝通,我很難認為是有效的。

第二:你的諮詢師似乎專業素養還有不足。比如你說:

當我談起自己中學時因不滿老師授課時的一些方式而沒有按老師要求做事,諮詢師便說「看來你那時候很叛逆」,但其實我的確認為當年的那位老師有些誤人子弟,而並非故意和老師對著干,將其歸因於」叛逆「是一種想當然的想法。談及我喜歡文藝和時政,不太喜歡參與一般女生的八卦的時候,她說「嗯你比較有深度」,我說我喜歡寫小說現在也在從事編劇工作,她會說」你比較有才華「。

你的諮詢師在說「看來你叛逆/有深度/有才華」時,是一種貼標籤式的做法,是心理諮詢——尤其是動力學諮詢——里應當避免的。她可能自以為這種行為是在總結你的性格/行為模式、表達她對你的理解,然而以貼標籤的方法來做(從你的描述來看,這似乎是她的習慣),不可避免地會把來訪者簡單化、刻板化,對於來訪者的改善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很容易喚起敏感者的不滿,損害咨訪關係。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只有在來訪者明確提出這種問題時,才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說,假如你講了一通,然後問:「我覺得我自己挺有深度的,你說呢?」如果我在你的諮詢師的位置,這時候我才會說:「嗯,我也覺得。」在這種情形下,來訪者所體會到的是自己的感受被肯定,而不是被貼上了標籤,哪怕這種標籤實際是褒義的。而且題主還說到,這位諮詢師「她說她在說話的時候也在進行一種自由聯想」。這種說法和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你是來訪者,有資格在諮詢室里做自由聯想的只有你,而不是諮詢師本人。她如果要自由聯想,應當去找她自己的諮詢師。

第三,不要害怕換諮詢師。只有體驗過不同的人,才知道適合自己的是哪一種。根據我看到過的美國人的統計數據,找到適合自己的諮詢師,平均需要大約7年(我花了五年,前後經歷三位諮詢師)。不過在國內,因為收費的問題,試錯成本太高,可能導致了不少來訪者希望自己能很快找到最合適的。一兩次就找到也不是不可能,但絕對不是普遍現象。所以題主完全不必擔心換諮詢師會產生什麼問題。而且,您付出的諮詢費可都是真金白銀,收您錢的諮詢師,卻未必個個都有金剛鑽。

第四, @小富 的回答實際上是站在諮詢師的角度。以諮詢師的眼光來看,固然可以說題主是產生了負面的移情,但繼續留在這段咨訪關係里的前提是,你的諮詢師得有能力幫你化解你對她的負面感受才行。站在來訪者的角度說,當負面移情產生了,它和諮詢室外發生的任何對其他人的負面感覺都沒有質的區別,你當然有權利選擇把自己的感受付諸行動。以我作為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題主見了諮詢師十幾次,有建設性的治療聯盟都還沒建立起來,反而負移情先產生了,對於我來說,這就是該換諮詢師的一個信號。另外關於 @小富 提到的諮詢師的「鏡子」功能,題主需要考慮的是,這位諮詢師是不是一面乾淨、清透的鏡子?如果鏡子本身有太多污垢,它不但沒法幫你照見真實的自己,反而會扭曲你的形象,因為那個映照出來的形象里會摻雜鏡子本身的情緒和情結。(——這句話並非針對題主目前的諮詢師。題主提供的信息有限,選擇權也畢竟在你自己,這都是需要你自己考慮的。)

最後,關於選擇諮詢師,我正打算寫一篇文章。因為不打算在知乎開專欄,我回頭寫好後會把豆瓣鏈接貼上來,供題主和有類似問題的網友參考。

文章已寫,鏈接:豆瓣


個人建議,要換還是不換,這個理由或者動機必須你自己來找。

我覺得在決定之前給自己半個月或者一個月的時間,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再做決定。我個人因為要做諮詢師的緣故做了大半年的個人體驗,頭十來次次我也會感覺諮詢師不理解我,我當時也想換個諮詢師,不過我給了我一個月的時間做這個決定,最後還是選擇繼續諮詢。現在回頭看那段時間,我個人覺得是挺寶貴的。

第一、我覺得諮詢師不理解我,表達讓我感到不喜歡。在生活當中和別人相處或者和自己相處的時候會不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感覺,這種感覺有沒有阻礙自己的發展或成長?

第二、這個心理諮詢師在我諮詢的過程中是不是完全像我自己所感覺的這樣糟糕,這一段時間的諮詢是否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所變化,這個變化有沒有讓自己感到愉悅過。

第三、你在諮詢的過程中諮詢師能不能讓你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他相處你是不是能感到安全。安全感這種東西在諮詢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勇氣才能開始建立。

帶著自己的問題去做最後幾次諮詢,如果覺得真的不滿意,直接換掉,不過換掉的過程中,請你一定要告訴諮詢師你是怎麼看待他的(你怎麼看他不是指你表達對諮詢師的看法,比如不是告訴諮詢師「你在總結我特點的時候一直在機械地重複我講的話,很少會用你自己的話概括我的性格或思維」而是「你在總結我特點的時候,總是重複我講過的話,很少會利用自己的話概括我的性格或思維,這讓我非常的不爽,因為我花錢來這裡做諮詢,但TM的我覺得你並不能理解到我,我覺得這是在浪費我的時間和金錢。」你需要表達給他你的感受,而不是你對他的認知。)

最後你完全不需要去擔心諮詢師的情緒問題,消化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產生的情緒,是他們自己的工作。

ps:作為一個焦慮和抑鬱去找諮詢的來訪者,嘗試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給自己點時間,是必須的。


題主的問題是「心理諮詢過程中常常覺得諮詢師不能很好的理解我,要不要更換諮詢師?」先破題。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私以為題主的猶豫就是因為將這兩個問題混雜在了一起):

我的諮詢師提供的諮詢服務是否存在質量問題?如果諮詢質量存在問題,在我考慮換諮詢師時,我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如何更好的完成「換諮詢師」。

心理諮詢服務不像買手機,桌子,床墊,好不好都是有客觀標準的。但諮詢這個東西相對而言主觀性要強很多。看的角度不同,甚至時間不同,答案也不一樣。

1.服務質量?

回答問題一有以下幾個層次:

1.1諮詢師是否違反國家法律與諮詢師倫理?——你個垃圾

這一個點相對而言是最容易判斷的。因為有相對明確的客觀標準,只需要順著標準一條一條看就好。不過從題主的描述來看,似乎諮詢師沒有「做錯」而是沒有「做好」。那麼我們進入下一個層次。

APA倫理守則

註冊系統倫理守則

這個部分的預期結果是:「這個諮詢師是否有問題?

1.2諮詢師的諮詢是否有效?——你雖然沒做錯,但我還是對你不滿意

在這個部分,主觀性就開始逐漸加強了。當然你也是有一些客觀工具可以去藉助的。即各種各樣的量表。

在這裡你可以使用 @花火 提到的17題的心理諮詢師評估量表。

我一般安利給朋友使用的是一個更加簡版的5題量表:

1.諮詢師是否(or程度)有和我建立起良好的咨訪關係
2.諮詢師是否(or程度)理解我的主訴問題/議題/困難?
3.諮詢師是否(or程度)有和我一起去建立/優化諮詢目標,並逐步達成它們?
4.幾次諮詢後,我的情緒是否(or程度)有得到緩解/改善
5.幾次諮詢後,我的問題/議題/困難是否(or程度)得到緩解/改善

用什麼量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通過量表去梳理自己的諮詢過程,去思考過去的諮詢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發生的那些東西給你帶去的感受和結果是什麼?

此處的預期結果是:「這個諮詢師的服務是否足夠好?

1.3Hi~諮詢師,我想和你聊聊這個事兒——你挺好的,但我們可能不適合

除非諮詢師涉及嚴重違反倫理,任何時候我都是強烈推薦把自己對於【諮詢質量】的疑問帶回到諮詢室里去的。那麼談什麼,如何談呢?

這裡耿直的建議是,直接告知諮詢師你的期望與失望以及對其諮詢質量的懷疑。假如你很難去直接表達,有可能:a、你們的咨訪關係存在問題;b、去向諮詢師表達這個部分可能恰好是你的議題。如果是這樣的話……嘿嘿嘿,暗示,隱喻,說一半……然後讓諮詢師去頭疼吧……(突然覺得自己特別壞,會不會這段話最後坑的還是自己……)。

這個談話最後的預期結果是「這個諮詢師是否適合我?

OK,假設我們把上面一系列的跑完了,我假設你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個諮詢師服務質量不ok/不適合我的成長」那麼

2.換諮詢師時,我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1.金錢成本:更換諮詢師的金錢成本我是否能夠承擔?

(我假設越好的諮詢師越貴,雖然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的。挺多質量咳咳的諮詢師也挺敢收費的)

2.質量風險:我是否能夠找到相對於這個諮詢師而言更適合我的諮詢師?

(你你的諮詢師是否有資源為你轉介更適合你的諮詢師?)

3.如何更好的完成「換諮詢師」這件事情

雖然已經到第三點了,但我還是想回頭再強調一次1.3。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把你對咨訪關係、諮詢目標以及效果的憤怒、失望和擔心帶回到諮詢室里和你的諮詢師討論它們。

要知道所有的諮詢師都能夠適合所有的來訪者是不可能的。如果和你的諮詢師討論後,你發現TA確實不適合你。簡單的做法是直接告訴你的諮詢師,你需要另外一位諮詢師(如果你確實需要轉介)。絕大多數諮詢師都會幫你去尋找適合你的諮詢師。但如果你的心理諮詢師對你的決定感到極為棘手或憤怒,你此時大可放心,這意味著你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換換換!這時你需要做的是:向諮詢師索要你的案例報告,筆記or轉介單;自己梳理自己原有諮詢每個session的歷程。然後找個靠譜的諮詢師人販子幫你推薦諮詢師(自己學習心理學的朋友,知乎上的某咖,甚至一些網路平台的客服)。

---

找到一個能夠和你一起工作的諮詢師是一段成功的心理諮詢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個好的諮詢師會像一個嚮導,一個支持者。而當你準備好接受挑戰與改變時,TA會為你準備好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你一起趟過痛苦的沼澤。


小透明謝邀~
我覺得題主在問的過程中就已經有自己內心的導向了
心理諮詢師不能很好的照顧諮詢者的情緒,了解對方想要表達什麼,那就是沒能力。我花錢找你叨逼半天為的就是緩解內心壓力,結果聊半天你把我搞的還有點鬱悶,題主心情複雜可以理解。
至於聊天時三觀不合那是人生經歷的不同導致的。
勸題主趕緊換一個心理諮詢師,或者找好朋友聊聊天多出去玩玩,心情自有緩解。

祝題主心情舒暢每一天??


關係是諮詢發揮效用的催化劑。
看題主描述。
這明顯是關係建設產生了障礙。

你有權換一個的,去換吧。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先說明一點,動力學取向的諮詢,通常都會感受到不舒服,或者不自在。有答主提到鏡像的問題,這其實就是這種諮詢方式的一個基本核心:你在諮詢中的所有不舒服感受現象,以及你對諮詢師的看法,就是你對同類型情況下他人及自我看法的投射,諮詢師所做的事情就是讓你意識到你的不舒服來源於什麼。不過看題主的描述也不知道這位諮詢師現在到底有沒有這麼做。
不過相對而言,題主對諮詢可能有一些誤解。
1. 諮詢師沒有概括你的性格和思維,沒有深度理解你,那就對了。因為諮詢師根本無法做到深度理解你,能深度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諮詢師機械的重複是為了讓你意識到你說的話語,讓你以聽者的角度觀察你以說話者角度所發出的信息,這就是所謂起到鏡子的作用。假如諮詢師去概括你的思維和性格,肯定不能概括完全正確,那反而是一種麻煩。
2. 講話磕磕絆絆,原因多啦,比如本身語言組織力差,又比如在自己自由聯想的時候無法用精確的語言來描述。但是恰好諮詢師的這個表現起到了鏡子的作用:題主感覺到不舒服,不喜歡。這不就是諮詢的目的嗎?找到生活中令我們不適的現象,進而分析出根源嗎?題主不妨就這一點繼續思考一下,自己對諮詢師的說話磕磕絆絆這種不舒服和不喜歡和自己初始的焦慮問題有沒有類似或者相關的地方?也許你的諮詢師通過說話磕磕絆絆找到了一條重要的線索呢。
3. 貼標籤的評論方式確實是諮詢中的一個大忌,危害有多大隨便一本教科書中都重點標識了。我唯一不能確定的是諮詢師是否少量故意使用貼標籤的方式來評估你對於貼標籤的評價方法的態度。這個不好說,因為我自己在諮詢的時候會偶爾故意去貼幾個標籤來評估來訪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痛苦程度。但如果這是諮詢師的說話習慣,那問題就大了。有一點請題主注意,如果諮詢師貼標籤的用語是疑問句居多,那就不是貼標籤,那是另一種方式的鏡像,用他者的視角提供你話語的理解信息。
最後提醒一下題主,諮詢師最擔心和最要避免的一件事,就是來訪者將諮詢師當作導師、治療者、引導者之類的角色。有一點題主說的很到位,就是懷疑這個諮詢師的個人智慧和生命境界都不太足以引導你。這正好是諮詢有進展的一個體現,因為作為來訪者,題主已經意識到諮詢師並不是一個個人智慧和生命境界超越自己、可以用其智慧指引自己的存在。諮詢師只是鏡子,不是全知的智慧老人,任何人都無法在諮詢師這裡得到指引和正誤,來訪者只能在諮詢師這裡看到真實的自己,並按照自己所適應的方式自己調整自己。假如諮詢師在諮詢中試圖告訴你什麼對什麼錯,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怎麼做合適怎麼做不合適,那這諮詢師就的確不稱職。
諮詢師的價值觀和整個人的確不是說變就變的,但問題在於諮詢師在諮詢中本身就要控制盡量使自己的價值觀不體現在其中,所以我認為諮詢師所說自己以後會注意指的可能是她明白你不舒服的點是什麼,會注意用合適的方式應對,這是純粹技術方面的東西,與價值觀無關。這個需要題主自己來判斷,如果的確諮詢師滲透自己的價值觀太多,主觀臆斷很常見,那最好更換。但無論換不換,題主都需要注意的是,諮詢過程本身帶來的就是一定程度的不適,如果每次諮詢都感覺很舒服,那才有問題。畢竟為了治病就需要各種對身體的折騰,那肯定是不舒服的,光吃止疼葯肯定舒服,但那肯定不能解決問題。
祝題主能獲得一個良好的心理發展,擺脫自己的苦惱。


謝邀

我理解你的感受,動力性取向的諮詢,來訪者對諮詢師的感受就像過山車,總是忽高忽低的……連我和自己的體驗師也是如此。


同為動力性取向的諮詢師,從你的描述中,我看得到一些動力。我覺得你們的諮詢進行的挺順利的……你對諮詢師有很強的感受,說明移情正在發生,而且你的諮詢師很穩……


似乎你很難直接在關係中表達出你的要求,而是更願意將自己不好的感受轉化成對對方的貶低和見諸行動的斷絕關係?

既然這已經是第二次想更換諮詢師的衝動,是不是在你的生活中,一種無法深入的關係模式也常常出現?

更多的不方便說了,請去繼續和你的諮詢師「糾纏」。和她討論討論你來知乎「借力」的事情,看看是什麼讓你如此困難去面對她,想拉住別人進入你們的關係?

親,繼續耐受在這樣難受的關係里,我們才能修通原本無法逾越的障礙。諮詢師也不必符合你的理想,當你把目光投向內在,才能更好地用諮詢師這面鏡子照見自己。

如果我們因為不想看見鏡中自己的影子,就一面一面地換鏡子……那動力、時間和金錢反而都浪費掉了……

我想你的諮詢師在等待和觀察……就像她自己說的


你有換的權利


聽起來你們的諮詢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方面是諮詢師的共情不是那麼到位,這個與諮詢師的專業素養等有關係;另一方面從上面的這些文字來看,感覺你內心會有一些衝突,這也是需要成長的部分。

那麼,當問題出現後,如何判斷還要不要和你的諮詢師一起工作下去呢,個人覺得一個很簡單的標準就是看你和諮詢師相處的過程中是否舒服,你是否願意傾訴,願意聽諮詢師所說的話


我是想說一點,有的人雖然入行很多年,而且科班出身,受訓經歷很長,是這一行的老人,但是專業水準實在不敢恭維。有的人雖然不是科班出身,受訓時間不長,但是卻對這一行業有著非常敏銳的認識。你只需相信你的覺察,而不是他的履歷。


我在北京遇到了一個同樣的情況,不知道是否是同一個人,22次的諮詢,基本都是我說她記,越來越覺得和原先的大咖不一樣,我給了新人更多的時間,但17次時我發現她對我的基本情況缺乏了解,憤怒地爆發了~對她有不少斥責,在18次時去跟她告別,她沒感覺到異常繼續諮詢……之後的幾次我很強勢,在22次開始時我發現她又一次對我的基本情況缺乏了解,發飆:你hold不住,平庸的人格,平庸的情感,在人格上你沒有引領我的地方,這樣溫溫柔柔,弱弱弱弱,根本不行,我們之間不是對等的成人之間的關係,有一部分是我像父親一樣多給你的(也暗指她不值300元錢),小的方面你不關注,大的方面沒有進展,那請你是幹嘛的呢?工作不認真,自己記錄過的東西還要二次詢問並記錄,自己記了兩次的東西自己不知道?我對她共情的能力嚴重不滿,22次了很陌生的感覺,你像一架沒有情感的機器人,太中立,太自我保護不敢裹挾進去。她提醒我探討離別,我說以後見不上了,要多攻擊一會,後來我也安慰了她幾句,現在想來,離別要處理的就是對她的憤怒,這股憤怒還有好多在我心中,她傷害了我對她的期待,不作為,互動少,對治療沒有安排,每次就是在一張紙上記,偶爾回應:你的感覺是什麼呢?……她坦言自己是初級選手,現在想來,我應該查一下她的執業資格,已經到了投訴的邊緣,顯然她是受過訓練的,但是語言能力很差,她總是一句話就完了,最後幾分鐘,我讓她總結我和女人的關係,也是一句話,讓我感覺這就是她全部的工作成果,訓練的痕迹很重,同時又訓練嚴重不足……現在想起她滿是憤怒,為了必免攻擊她,我刪掉了她所有的聯繫方式,我會忍不住在微信上攻擊她:垃圾諮詢師,儘管我沒有這麼做


我先說明一下,我也是一位完全的外行。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
對於你提出的三個諮詢師的不足點,我可以認為這是他對你的治療方式。可以看出你的思維很有深度,平時想法較多,而他在嘗試理解你,通過重複你的話來表達自己對你的認可,以及讓你通過他人的口來重新審視自己。他的講話磕磕絆絆,如你所說,可能真的是專業水平不過關,也可能是引導你進行發散思考。至於你覺得他引導的方向是好的還是壞的一面,這可以作為你評判他是否夠格的一個標準。他的用詞概念化,也是幫你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人格標籤,在別人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就是依賴於此類表象的辭彙,希望你不要太介意這類言論。


推薦閱讀:

如果活的太真實的話是不是會沒有朋友?
「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瓶頸可能有哪些?
我的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我的心理醫生,這樣可以嗎?
諮詢師出現了心理問題,督導對其處理的方式,與處理普通來訪者的方式相同嗎?
網路心理諮詢存在哪些潛在風險,如何規避?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