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的考慮 即使是為了肌肥大 是否也應先用力量舉的練法提高力量?
我的黑哥教練說 卧推一倍 深蹲1。5 硬拉1。75倍體重 達不到的都是力量舉新手 我想問一下 就算目的是健美 是否也應該先提高力量 之後再換成健美練法 這樣效率最高? 因為如果沒力量 很難對目標肌群做有效刺激?
謝邀。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93041/answer/70591884 里我已經提到過:肌肉在訓練後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兩個部分——肌原纖維(產生力)和肌質(不直接產生力,但可以讓肌肉收縮更持久)的適應性增生。要實現肌肉肥大的最佳效果,就必須使「肌原纖維增生」和「肌質增生」的加和最大化。為此,在訓練中要著重兩個方面:
一、增加訓練使用的重量——這主要是為了實現「肌原纖維增生最大化」,舉重和力量舉的訓練重點在此。
二、增加同一負重在一次訓練中舉起的總次數——這主要是為了實現「肌質增生最大化」,與大多數人認為的不同,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中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中國運動員生理、心理常熟和營養狀況調查》中提到:在來自於國家隊、部分省市隊、行業體協和解放軍隊的508名一級以上男運動員中,大腿最粗的個例出現在自行車項目中,而不是舉重項目。就是因為中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需要持續輸出高功率,從而刺激了肌質大量增生(當然也包括相當可觀的肌原纖維增生)。
而傳統的「8~12次力竭」健美訓練法,其實是「兼顧肌原纖維和肌質增生」的策略選擇。能做8~12次力竭的重量大約是70~80%的強度,這個強度較大,足以有效刺激肌原纖維增生;另一方面,較高的重複次數也能有效地刺激肌質的增生。所以許多健美運動員都使用這個強度和次數進行訓練。但反過來看,「兩者兼顧」往往意味著「兩者都不是最佳」,所以在以肌肥大為目標的訓練中,仍然要定期安排提高最大力量的訓練周期,從而實現:
(一)最大力量的提高意味著肌原纖維體積得到了進一步增加(當然神經系統適應的貢獻也不可忽略),彌補了傳統健美訓練法主要強調做更多次數,肌原纖維發展不夠的缺陷。
(二)我在第二次Live中提到過,關於肌肉體積在訓練後增長的原理,目前有肌纖維撕裂、運動單位衰竭和能量缺口三種理論。而力量的增加意味著訓練者可以通過更大的阻力製造更多的肌纖維撕裂或能量缺口,從而促進肌肉體積進一步增加。
所以,即使是在以增加肌肉體積為目的的訓練中,定期安排提高最大力量的訓練周期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不存在脫離肌肉增長的力量增長
肌肉的肥大有兩種肌肉纖維構成,其中只有一種和最大力量有關,這意味著你的肌肉維度增長,不代表力量增長,但是力量增長,卻一定有肌肉增長
但實踐中也出現過原來不會發力,經過訓練力量表現突飛猛進的情況
對於肌肉無增長的力量提高,我認為屬於力量釋放。就是能高效募集神經,會發力了
用力量訓練,作為健美的基礎,是很好的
很多老派健美都是這樣的,施瓦辛格就參加過大力士比賽,羅尼也有不錯的力量數據
但現在很多人都是欠練罷了,我以前健美體系的時候,天天想著練透,延時疼痛越劇烈越開心
現在力量舉體系為主了,生怕自己訓練過度……
恕我直言,包括我在內大部分人在競技體育看,別說小學生,連苗子都算不上,天天糾結體系並不是一個很好方法,有周期地變更訓練計劃,是訓練中最大的政治正確,當一個計劃10周還不能給你帶來進步或者改變的話,毫不猶豫地變計劃,並且拉黑那個給你計劃的人。如果是自己訂的計劃,那就吃個啞巴虧吧,畢竟誰都有失手的時候(微笑)
但是,這個題目有個很大的缺陷,健美練法也有增肌的大重量組,我認為做這部分其實是足夠的,只用健美練法也可以輕鬆愉快地達到1.5倍體重,1倍卧推這種數據,而你在這時候就開始卯足勁上力量舉技術,大概會產生一種什麼效果呢?
「我深蹲用lowbar技術,蹲40kg的時候,感覺手腕不舒服,大家幫我看看動作」
「硬拉pr107.5kg,我在力量問題上還是有話語權的」
「高中時候我就會背越式了,當時跳了一米三,全年級第六呢。」
「謝邀,雖然我1.8m,70kg,但是練成這個樣子,我的朋友都告訴我別增肌了,太大了不好買衣服」
……
總而言之,力量舉和健美都是上層建築,他們的共同基礎都是肌肉,力量舉技術是釋放肌肉力量潛力的,健美技術是雕刻肌肉形態的。
我以前也天真的有類似看法。就是光練力量舉,每組用5次以內的力量練習動作(五次以內動作練習對增肌的效果並不好)…
但,我悄悄告訴你。我跟一些力量舉國際大牛聊過之後…
現在最高效的練法是先增肌,後衝力量……(而且他們衝力量的訓練時間比增肌訓練的時間要少,多集中於備賽期)
實測有效。
然後我查了相關的一些研究。表明肌肥大是力量增加的基礎,就算你神經募集能力再吊,肌肉不夠,然並卵。
理解嗎?
一個小瘦子50公斤,神經募集能力特別吊,跟一個90公斤的大叔比,誰能扛起50公斤重的大米。不要深究細節,就是這麼粗淺的比喻一下。
還有,小級別的力量舉選手,更多的看神經募集能力,而神經募集能力多看天賦,後天訓練的越晚年紀越大越難練。
而肌肉,相對來說後天努力的可能性大一些。
如果你不參賽,還是增肌練法安全又有效。參賽,雖然有訓練方法,飲食補劑,技術動作等各方面複雜因素,但天賦還是很重要。
但如果大家都乾淨,你嗑藥,前面的條件都不成立。
即使是職業選手,在備賽加比賽後(ipf之類的才叫職業賽事)。也會充分休息一個月。
何況普通人,你絕對是扛不住的。不然你試試…所以那些不信的就不要評論了。沒必要。你試試嘛,冷暖自知。
很有必要。
硬拉深蹲2倍體重,卧推1倍體重時候才擁有了入門的力量。這種狀態意味著你身體素質非常紮實,核心力量優秀,新陳代謝高。
與肌肥大訓練相關的兩個好處:訓練負荷合成代謝。
訓練負荷,訓練收益取決於訓練量,而訓練量中動作負荷又佔了大頭。別人和你比就是自行車和摩托車的區別。合成代謝,這這樣優秀的身體素質下,合成代謝的效率無疑比常人高出很多。同樣的2.0g/體重kg蛋白攝入量,普通人可能過剩,尿沫。而你卻可以完全吸收利用。也就是說在這樣的狀態下攝取營養增補劑才是十成十的如虎添翼。
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健美練法是什麼?力量舉練法是什麼?你指的力量舉練法應該是用大重量(80%1RM以上)為主做組、以提高神經系統適應能力的訓練方法,但是要了解的是力量舉也分周期,分不同的訓練方塊(block)。
在我看來,只要你是舉鐵的人,無論你是健美、健力、舉重、大力士,後兩者分別對於技巧和耐力都有要求,但是最終而言追求的還是一點。
肌肉的大小。
拿最基本的一個公式來說吧:質量=密度X體積 帶入力量訓練中,質量=力量,密度=神經系統適應能力(neural adaption),體積=肌肉量,那麼一看就明白:提高力量有兩點,一是你的身體對於大重量的適應能力/熟悉度/「感覺」,一是你的肌肉量。兩個不同的人,可能肌肉大小不一樣,你午飯判斷肌肉量大的那個人是否更有力氣,因為萬一那個瘦小的人是56公斤奧運會舉重冠軍呢?可是如果兩個人都是同一個人,但是第二個因為服用了新科技藥物一夜之間漲了25公斤的肌肉,那麼就算第二個人的神經適應能力沒有提高,相對而言他能舉的重量還是會比沒服藥的那貨高。
既然明白了最終而言,無論你怎麼訓練,目的還是提高肌肉量,那麼還是沒回答你的問題:力量大和肌肉量有關係嗎?漲肌肉、漲力量都要求兩點:訓練強度、訓練量。訓練強度簡單而言是指你使用的重量,越重強度越高;訓練量是指你做的整體的組數、次數之積:做的組數、次數越高,訓練量越高。很明顯,訓練強度越高,訓練量就越低;訓練量越低,訓練強度就越高。這也很簡單吧?你如果100%1RM能做10X10、80%1RM只能做3X3那你估計大麻吸多了。
一般而言,訓練量越高,增肌的效果就越好;訓練強度越高,就越偏神經系統的適應了。假設一個人的深蹲1RM是100公斤。一次「增肌」訓練里他深蹲了60公斤5組10下,一次「力量」訓練里他深蹲了85公斤5組5下,那麼很明顯做的「總量」他在增肌訓練里是做的更多的,把50下的重量都加起來,也比蹲25下85公斤要多。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增肌只需要小重量鍛煉就夠了。
可是我們還要考慮一點:最基本力量訓練的適應原則。你如果沒有培養讓你的身體有必要做出適應(提高),力量、肌肉就都不會漲。這叫做逐漸性提高(progressive overload)。拿日常生活舉個例子: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如果每天做四年級的奧數題,那麼他的數學分數不出意外會有提高;問題在於,如果他過了八年高考前夕還在做四年級的奧數題,這會對他有用嗎?比如今天你深蹲60公斤5組10下,感覺很困難,那麼恭喜你,為了適應這個「困難」,你的身體在被疲勞之後會做出調整,也就是神經系統上和肌肉上的提高;問題在於這個提高只是對於你是否能夠深蹲60公斤5組10下而言,如果你長時間只深蹲60公斤5組10下,那麼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必要做出提高,增肌效果在練的前幾次之後就基本停止了。
你說:我可以每次訓練減少休息時間,或者做更多的次數、組數。這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還是一樣的道理:過了前幾次之後效果就基本降低為零了。當你降低休息時間、增加訓練量的同時,你只是在一直壓低訓練強度,最後你的鍛煉跟練跑步一樣沒啥區別成了一個有氧為主的耐力訓練。你覺得那樣會有任何增肌效果嗎?
所以說,最簡單的逐漸性提高就是增加重量。力量上去後,你的肌肉量自然也會上去。只不過很多時候,大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把順序弄錯了:他肌肉大,因此他力量肯定大。問題在於,有沒有考慮過:他力量大、肌肉肯定也會大呢?
嗨,
首先我們得記住力量訓練當中最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個叫做「SAID 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 principle」或「特定適應強制需求的原理」(自己翻譯的)。
這個原理很簡單,如果想要一種特定的成果,必須要特定地練習。
接著,我們得了解一下力量和肌肉增長的關係:
科學研究表明(Training principles: evaluation of modes and methods of resistance training--a coaching perspective.),影響到力量的主要因素有3個:
- 肌肉質量(這裡的質量不是通常的「質量」而是物理學當中的「質量」,可以理解為肌肉量)。如果一個人的肌肉質量(肌肉量)越多,肌肉截面越大,那說明他有更多的肌纖維來收縮,因此可以承擔更大的重量。換句話說,一塊更大的肌肉也是一塊更強的肌肉。
- 肌肉神經系統的適應。肌肉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所控制的,因此如果我們的肌肉神經系統越適應,越可以有效率地控制、收縮肌肉,來舉起更大的重量。也就是說,肌肉神經系統越適應,越可以發掘並且利用現有肌肉纖維的收縮潛力。
- 動作模式/技巧。力量不僅僅是人體的一種性質,也是一種技巧,換句話說,想要一個訓練動作變得更強,得多練習、熟悉那個訓練動作。如果以前從沒做過挺舉或抓舉,不管你深蹲和硬拉的力量有多強,第一次肯定舉不起大重量。
如果想要最大化地增力量,必須在訓練計劃當中充分地運用到這3個因素。
所以力量的特殊性很強,它歸於一個特定的動作、重量、訓練次數。
如果你花越多的時間去做一個特定的動作,並且用一個特定的訓練次數和訓練重量去練習那個特定動作,你的力量就能得到提升。
不過這個力量的提升只屬於那個特定動作+特定訓練次數+特定重量。
相反,一塊肌肉可以用不同的訓練動作或器械來變大,也可以用不同的訓練次數和重量來變大,所以肌肉增長不需要這麼多的特殊性,也不需要特定的訓練動作、次數或重量。
在2014年一項研究里(Effects of different volume-equated resistance training loading strategies on muscular adaptations in well-trained men.),科學家們找來了一群有過一定訓練經驗的試驗者並將其分成了2組。
第1組只用3RM的低次數、高重量方式完成了所有的訓練動作。
第2組則只用10RM中次數、中重量的方式完成了所有的訓練動作。
2組的總訓練量都相同。
研究結果:兩組的肌肉增長相同,沒有太大的區別;而根據特定適應強制需求的原理,3RM組變得更強。
這項研究證明,增肌不需要這麼多的特殊性,反而影響肌肉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是總訓練量。
什麼是訓練量?
訓練量=訓練重量x訓練組數x訓練次數
訓練量通常用kg或lbs來表示。
拿深蹲來說,假設今天我用100kg蹲了5組,每組5個,那今天深蹲的訓練量就是:
100x5x5=2500kg
訓練量也可以只用訓練組數x訓練次數來表示:
5x5=25個
此外,科學研究發現(Dose-response of 1, 3, and 5 sets of resistance exercise on strength, local muscular endurance, and hypertrophy..),肌肉增長和訓練量之間存在著一種有封頂的線性關係。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訓練量範圍內,越高的訓練量代表越高的肌肉增長,可如果超出了這個訓練量範圍(我們不知道這個訓練量範圍在哪,它由很多很多的因素而定),越高的訓練量會開始有副作用(訓練過度)。
現在來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健美(也就是肌肉增長),是否應該先練力量,然後再轉回健美訓練?
首先,每個人的健美訓練和力量訓練的定義都不同,所以我假設你說得健美訓練是純健美訓練,也就是所有的訓練動作的訓練次數控制在8-20RM之間,而純力量訓練指1-8RM,不然不好回答。
我個人認為,如果你的目標只是肌肉增長,先從一個純力量訓練法開始然後再轉回純健美訓練法不是最佳的增肌訓練方法。
我覺得你應該將兩者都融入在自己的訓練計劃里,但還是得注重健美訓練。
為什麼先做純力量訓練再轉回純健美訓練不佳?
在相同的2014年那項3RMvs10RM研究里,雖然兩組之間的肌肉增長區別不大,但3RM組的訓練時間更久、更累、受傷機率更高、恢復速度更慢,而雖然10RM組沒有變得更強,但卻不會有這些副作用。
所以如果只做純力量訓練也有很多缺點:
訓練時間更久,訓練更累,受傷機率更高,恢復速度更慢,訓練量不能很高,很多小肌肉群不能照顧到等等。
相反如果只做純健美訓練也不是最佳增肌方法。
為什麼健美運動員也得練力量?
因為肌肉增長利用到了漸性超負荷的原理(Mechanism of work-induced hypertrophy of skeletal muscle.)。
漸性超負荷就是指慢慢地增加給肌肉施壓的拉力,而拉力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重量,換句話說,想要增肌,要慢慢地加重量。
如果想要加重量,那就得變得更強,所以力量訓練對純健美運動員來說也非常非常重要。
還有,如果你的力量大,你的增肌潛力也更大,肌肉增長最重要的因素是訓練量。
我來舉個例子:
兩個男同志,一個叫小白,一個叫小黑;
兩個人基因都差不多,同樣年齡,同等訓練經驗,同等肌肉量;
兩個人都可以深蹲100kgx1rm;
現在假設小白只用健美方法去練深蹲,而小黑用力量方法;
一年之後,小白從100kgx1rm提升到了140kgx1rm,而小黑可以做180kgx1rm;
此時,小黑的深蹲增肌潛力就比小白大很多,因為他的力量更強。
此外,力量訓練可以練到不同的肌肉纖維。
肌肉是由肌纖維所組成的,而肌肉纖維可以分為兩種:I型肌纖維和II型肌纖維。
I型纖維的特徵是收縮速度慢、力度小,但持續時間長,不易疲勞,所以被稱為慢縮肌纖維。
II型纖維收縮速度快、力度大,但持續時間短,容易疲勞,所以被稱為快縮肌纖維。
力量訓練(1-6rm)更練到快縮肌纖維,健美訓練則更多練到慢縮肌纖維(其實兩種都有練到,只不過I型更多一些)。
所以如果只做純健美訓練,你可能練不到這些只有在大重量、低次數情況下才會參與的肌纖維。
因此就算你的目的是純健美,力量訓練也可以幫助到你增肌。
不過特定適應強制需求的原理(SAID)的原理還是得遵守,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目的是純健美,那就得像健美選手一樣練習,也就是中重量、中次數,甚至低重量、高次數。
所以如果目的是健美為主,建議將1/3的訓練量分配給力量型訓練(1-6rm),將剩下的訓練量則分配給健美型訓練(&>6RM)。
深蹲、硬拉、卧推、推舉等基礎動作用力量型訓練來練,而其它的輔助動作就用&>6RM的訓練來練。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關於健身的信息,可以關注我的博客或微信公眾號。
博客:心理學與健身
微信公共號:黃嘯的博客
http://weixin.qq.com/r/Bjpje6vEhfb6re8Y928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只敢匿名反對 何教練的回答了。
何教練水平確實非常高,但是,有些答案確實有點不靠譜
以這篇回答學生的例子,「大幾率」是用藥的(為避免噴子,改了字眼),和你鍛煉方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種明顯忽悠新人的,就少發吧。來點乾貨,大家還是依然支持你。
而且對於99%的健身愛好者來說,只要堅持,細水長流,循序漸進,以進為退,只要動作正確,科學規範,都能把肌肉練得越來越大的,不用瞎JB想了。
千萬別用職業選手的方法要求自己!
PS:評論里有噴的,我也做了科普了,有一樣東西叫FFMI,人類極限就是24-25的樣子,看清楚是極限,非常人能達!自己計算吧,世界上不是沒有天賦牛逼的人,但是也是萬中無一,你覺得可能就在你身邊嗎?還有什麼我的哥們,我的朋友的,人家背後怎麼做,會告訴你嗎,你有驗血嗎?可以反駁,但是大家都有眼睛,有腦子,行內一看就知道了,玩職業玩比賽的,都知道什麼回事。
還有你覺得自己有生之年,不用藥能達到這種水平嗎?發夢吧!
同時,別瞎扯淡,說是妒忌什麼的,文章只說了是否用藥,而沒有不承認對方練得不好,對方確實練得好!
以上,希望大家有腦子,不再回復了,之所以匿名,就是怕各種無腦。
健美和力量舉這兩種模式在日常訓練中並不應該完全分開的。
只按照力量舉的模式,可能會變成體脂很高的壯漢。
只按照健美的模式,可能肌肉塊有了,但是身體會很遲鈍,運動不協調,神經控制能力不夠
我個人認為,主練力量舉應該花80%的訓練時間和精力採用力量舉模式訓練,20%採用健美式訓練
主要練健美模式則採用的策略想反
作為愛好者,健力健美應該互相借鑒,互相穿插融合,不能光練一種,這樣才能做到力型兼備。
力量才是基礎,即肌纖維才是基礎
肌肉塊,即肌質只應是力量的副產物
只按照健美模式,不練極限力量,只會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力量舉強調的更多的雞群參與到運動中,不強調某一雞群的更多發力;關於多少重量脫離新手大概是自重體重的深蹲硬拉,0.8倍體重的卧推就算是達到了初學階段,也有另外一種說法,當你逐漸加重直到你無法完成指定組數的時候你就脫離了新手階段;關於先提高力量歪進進行雞肉肥大訓練,這個沒毛病,不管是健美式還是力量舉的訓練都會引起肌纖維的撕裂,只是兩者的側重點不一樣。
我以為得到卧推1.5 深蹲2倍 硬拉2.5倍才能出新手區吖,我硬拉還躲在新手區。小級別出新手區之前我覺得談自己練健美還是力量舉都為時過早。
之前我列舉了一個我浙江嘉興的學生的例子,引起了一些懷疑和爭議,為免去不必要的解釋,我刪除之前的回答,我回答這個問題只想說明力量舉訓練對增肌減脂的意義,我個人堅決抵制用藥!下面幾個都是我手把手帶的,他們的改變會說明一些問題!
這是我一個徒弟,在南昌,跟我練力量舉,一年後,體重漲了,力量素質進步更快,這是現在的他!
下面是我另一個徒弟,南昌大學學生,之前健身房健美訓練,是這樣的
後來跟我訓練力量舉,半年以後,他變成了這樣
還有個學生,之前是個胖子,從沒進過健身房,和我一個單位,山東小伙,我帶他去健身房訓練了兩個月,他的變化是這樣
之後,我覺得他適合力量,給他的訓練計劃增肌部分少,目的是在力量舉比賽中奪冠,就在去年9月的全國力量舉比賽,他取得了74公斤級公開組全國冠軍,和我們斌辰力量舉又一位猛將相聚南昌
還有
我很多學員都是力型兼備,練力量舉絕對不會成大胖子,下面這個在浙江開館,他可以縱跳抓籃筐,蹲拉各200公斤以上
是,力量素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對神經控制肌肉募集能力的訓練
其實我覺得都一樣來回切換突破瓶頸也未嘗不可
因人而異?
說起來這個有點詭異,傳統的訓練方法肌肉肥大跟力量增長的訓練不是完全不一樣,但是側重點很不相同,肌肥大是中等重量多次數間歇短留足夠的肌肉休息時間,力量舉是大重量少次數間歇長肌肉休息時間少
但是這有幾個不一樣的例子
北區健身房肌肉最吊的是個練奧林匹克(高翻挺舉推舉抓舉)的大哥,65kg,抓舉80,蹲160(全蹲),硬拉180,他的訓練基本是蹲拉循環,穿插推肩,偶爾腹肌,很少推胸,然而其他肌肉除了手臂都很漂亮,他帶的其他跟他一個方法練的人就不行,完全沒有線條,空有力量,肌肉維度也不大
南區健身房肌肉最吊的大哥訓練用的是傳統的健美訓練方法,幾個動作每個幾組的做,我很少去南區,力量數據不知道
我也是傳統的方法,體重63 蹲120(深蹲非全蹲) 拉150,用正常8-12個一組4個動作4組的訓練方法增肌沒啥效果,反而加大到6rm時增肌效果顯著
so。。。。
這個不好說,但是力量舉只有深蹲硬拉卧推,而且技術動作不一樣,這個力量跟健美總覺得挨不上啊,雖說會募集到足夠多的肌群,也會提高對肌肉的控制,但是總覺得有點扯淡
就這麼說,你練腿的時候,先別說力量舉發力跟硬拉一樣的低杠深蹲,你正常想要練好股四頭肌肯定要高杠,而且要盡量挺直身體,也就是伸髖肌群盡量不要發力,孤立伸膝肌群,然而以提高重量為目的訓練,你肯定會屁股後翹把伸髖肌群加進來,不信你可以看看健身房裡做深蹲的,99%都是這麼做,甚至大部分的健身教程也是這麼教,這對腿部增肌有吊用,你要是練了力量舉,肯定會習慣性的這樣,然後重則傷腰傷膝蓋,輕則腿維度一直那樣
說的有點亂,關於腿的這塊不信可以找個史密斯機,把腳盡量前伸,身體直上直下,或者找個腿舉機,如果你發現重量上不去了。。。那肯定是平常深蹲練成力量舉了這題其實有一點點的誤解因素:
為了肌肥大,是不是要進行力量舉練習,合理的說法是不是進行(大重量練習
肌肥大是一個單純的目的,而力量舉是項目標非常明確的競技運動, 所謂的力量舉練法 是指以 蹲推拉三項成績為核心目標的專項訓練(SPP)以及輔助訓練(GPP)
在這當中有專項針對訓練,比如完全的競技模式蹲法訓練,還有專項素質訓練,比如深蹲的變種,坐蹲,ATG,底端啟動,間歇蹲等等,還有發現環節弱項的補充訓練,比如練三頭肌力量,臀肌力量等等。此外 還要跑跑步,推推雪撬之類的做GPP。
如果目標僅是肌肥大,只要不是力量舉目標在前期階段的肌肥大,那是不用考慮這種練法的。
大重量在這裡的意義是:刺激全身內環境(激素分泌),更多的肌原纖維肥大,提高訓練負荷的容量上限等等。
謝邀,這個觀點完全錯誤,就我的了解,從練健美轉型練力量舉的多。反過來從練力量舉轉型練健美的少。
健身的訓練法沒有什麼「必須」,主要是根據目的設置訓練計劃。
很多人都覺得力量舉是體脂很高的壯漢…這個就比較誇張了…你力量舉只看120+級以上的?…
新手糾結這個也是比較奇怪的,小學還分專業了?……
達到了。才是力量舉新手。達不到連沒讓門都沒摸到
據說是很多力量舉選手都會採用健美增肌的方法先增加肌肉,後提高力量。但也有那種舉重隊式的力量舉增肌方法,避免力竭低次數的那種。我已經邀請了兩個大神。看他們如何回答。
《力量訓練的基礎與實踐》指出,舉重運動員的大部分輔助訓練在4-8次區間,最常規的是5-6次,國內流出的視頻中某舉重選手用大負重的雙杠曲臂伸做了5次,如果你實在無法達到你想要的參賽級別,我才認為你需要用健美增肌法,事實上你會發現,力量舉中用健美增肌法增肌的大多都是中大體重級別,因為他們的自然體重根本達不到,而追求極致肌節肥大的舉重選手,幾乎是所有重競技項目力量最強的。廖輝168cm,69kg.呂小軍174,77kg你仔細計算一下他們的ffmi,你會發現他們甚至還不如很多不用藥的健美愛好者。
個人認為對於小級別的人:卧推1.5倍,深蹲2倍,硬拉2.5倍體重才能算力量舉入門。開始從硬懟向技術邁進。
肌肉的維度和力量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大體正相關,具體看書(science and practice of strength training);
力量舉的練法是,先把現有的肌肉盡量募集到(神經系統適應),然後就會遇到瓶頸——募集效率接近極大值了,協調度也夠了,技術也差不多成熟了,就差維度了;這個時候可以在周訓練計劃中插入健美的方法練幾周。
健美大概也是如此,練到瓶頸了穿插力量舉的方法提高最大力量。
從目前相關研究的結果看,這個辦法是可行的。負荷越大對肌肥大和提高神經募集的效果越好。健美運動員一般不採用極限重量增肌的原因是單位時間內總的負荷量不夠,而且容易受傷。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當上健身教練的,有哪些經驗分享?
※如何布置一個家庭健身房?
※要鍛鍊出腹肌,除了練習腹部肌肉,更重要的是減脂?
※減肥不想跑步,騎動感單車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