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現在看歷史,文人的名氣總是比將軍大許多?
看陸遊的金錯刀行有感的。金錯刀行/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踢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崎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平心而論,個人感覺陸遊作為詩人的成就和名氣要遠遠大於他領兵作戰的功績。這樣的文人很多,他們總是一副慷慨激昂的報國志,留給後人的印象也很深刻,卻沒有幾個真正在沙場上有所功績。而那些真正作戰有功的熱血將軍們,後人時常傳唱弔唁的又有幾個?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槍杆子里出爭權,筆杆子里出閑談。
我覺得是你的錯覺。
首先:只要是真正戰功赫赫的將軍,在史書和很多文學作品上都很有名氣。
名氣又沒有標準所以無法排名,比如你不能說衛青,霍去病比司馬遷更沒名氣!因此其實只要是成名的武將和成名的文人都在「名人」這個範疇,何來文人名氣比將軍大的說法呢?
其次:數量上的差距給你造成了錯覺。
軍事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它不可能無限的「開發」。意思就是軍隊在某個時期它只能供數量有限的人「成名」,而文化卻不一樣,它幾乎無窮無盡,只要你去學習並且有所成就,你就可以成名。所以在數量上文人的「名人」是要遠高於武將的!而且文人成名也更容易而武將則需要通過戰爭來奪名,這樣種種限制導致有名的武將數量上比較少。
但是數量少,和你問的文人名氣高於武將是完全不一樣的!再強調一下,就從單一個體而言文人和武將都是「名人」,無法直接比較也沒有必要直接比較「名氣」!
最後一點錯覺,來源於你的身份。
因為你本身是讀書人,所以潛意識裡還是讀書人的思維!大多數讀書人(當然不包括一些偉人,比如一些偉大的客觀的歷史學家)往往有個毛病就是主觀性要強於客觀性,在潛意識裡看待問題更依賴「文化」所帶給他的所見所感而不是根據客觀事實和實踐帶給他的所見所感。
其實你看一些客觀的史料,先不去分辨好人壞人,在名人這個「範疇」里很少有什麼故意「遺漏」武將這種行為!只要是名人,你的生平事迹都會被詳細記錄下來的!比如你說的陸遊他的生平即包括了文化成就也同樣包括了他的軍事上的成就,事實其實沒有改變或者遺落,只是主觀上你自己進行了選擇而已!
讀書人是感性的,所以主觀的錯覺往往在讀書人身上「司空見慣」吧!
因為你讀的是書,參與的是文學上的事情,當然聽說文人比較多,你又不打仗,又不研究戰爭史,當然是覺得文人名氣大了。
項羽名氣大不大,韓信吳起白起司馬穰苴孫武南宮長萬田單樂毅騎劫龍且鍾離昧英布彭越關羽趙雲張飛馬援何進董卓孫堅孫策慕容沖桓溫伍子胥田忌王翦趙勝蒙恬樊噲劉敬叔孫通周亞夫李廣李牧趙奢龐涓王賁李信趙佗廉頗項燕申不害公子呂孟明視公孫枝等等等等你不認識?他們的名氣沒有文人的大?韓信封王,天下聞名,文人中蕭何陳平之輩有他牛逼?
●因為文人的數量是將軍的至少100倍。
包括現在:娛樂圈是文人,體育圈,文學界,影視界,社科界,商界,政界,自然科學界,法律界,藝術界,音樂界,戲曲界………………都是文人。
但是只有軍隊里的將軍才是將軍。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古人有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後兩者往往靠立言去記錄下來。
玩政治的肯定比帶兵打仗強
歷史是文人書寫的
軍事為政治服務,政治為經濟服務。
據老師說:
古代文官比武官的地位要稍微高點,所以如果一個人從武官轉到文官,那就算是升職了。
哦,對了。最近鬼怪里好像也提到了這個
為啥不點贊?
我好悲哀啊!
好不容易懂點東西的。
話語權問題,歷史書和當時輿論都是佔少數人口比例的士大夫把控,你覺得文人容易接受文人,還是將軍?當然如果是儒將那就可能更容易記錄下來了。其實,文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死的說成活的,同樣一件事不同敘述可能給人不一樣的看法,對於過去的歷史來說,你都不需要造假,選取不利於一個人的記載,對於功績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樣給人感覺是很奇妙的。雖然說正史可能沒有那麼誇張,但是編纂歷史的畢竟是文人,難免收到文人觀念思想影響。
喬治·奧威爾有一句話:誰控制了過去,就等於控制了未來;誰控制著現在,就等於控制了過去。
歷史是後人文人寫的,將軍不擅長這個,而且最重要一點。科舉制度決定這個,所以大多人佩服文人,
歷史總是文人寫的
推薦閱讀:
※在古代 青花瓷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如何評價胡喬木?
※讀書有何用?
※何兆武的《上學記》裡面有一段話,說大陸四大無恥文人:郭沫若、馮友蘭、老舍、臧克家,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如何看待錢文忠一天只吃一頓飯一天只睡三個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