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芙对张无忌有性启蒙吗?

这听上去或令人排斥。题主剖析内心,应该也是疑惑,不是为了八卦。

源说法(无利益相关):纪晓芙和张无忌:一场若有若无的暧昧和启蒙

目前答案都认为不是,不过就顺带说原作者垃圾了……我谈谈我的认同点吧。

评论有句很对,认同与否,是观者的共情,或排斥。因为原著不会给答案。

但这类感情并不可笑,也不少见。《霍乱时期的爱情》,《童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红楼梦》等,都有男孩受成熟女子的性启蒙的范例。

我想,讨论的问题只在于,《倚天屠龙记》里有这种关系吗?

觉得是与不是,有道理就好。这篇文章我觉得举了例,有见地有角度。若问有什么意义,一来这的确是少年人可能有的独特体验。二来,这也对人物性格有塑成。而这,或许又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

张无忌的性格,是更应该倾向于三联版新修版的敦厚,还是旧版的“腹黑”?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里隐忍伪装的张无忌,为学九阳神功不择手段,当上教主后大笑。

《飞狐外传(94)》中胡斐用计舔食袁紫衣的手指,两人的心心相悦和“奸情”。

这些改动或许粗暴,但也不算垃圾。

不乐意的表达反对的声音就行了,不用扯到帮大雪天帮我们寝室除雪的大妈。


泻药

被邀请很久了,今天终于看了一下六神的文章,打算正儿八经地说一下。

首先,我们要端正对张教主的态度。不是敏敏叫他一声小淫贼,张教主就真的变成一个精虫上脑的小淫贼了。看事情要客观呐。

虽然张教主有招桃花的体质和把桃花放烂的心态,让他一再招黑,但并不代表他是个喜欢玩弄女性,分分钟想在自己医术开发房中术的坏人。没有,《倚天屠龙记》通篇没有这样描写,反而这本书是金庸最纯净的小说之一。

就像小说里假史火龙幻想明教教主如何玩弄女人,张教主在心里为自己辩解的那样,他是个实打实的处男,跟女子相处的时候以礼相待,跟小淫贼没什么关系。《倚》这本书也跟性没有半点关系,幻想练九阳神功的仁兄可以歇了。

甚至,这本书跟情爱的关系也不大,它主要讲的是我们的张教主所遇到的善意与恶意,以及他对这些善意与恶意的回馈。对恶报之以善,对善报之以至善,所以张教主是个圣人。

张教主其实是不懂爱的,在他眼里,遇到的人只有两种,恶人,善人。

他遇到的恶人实在是够多,所谓的正派人士当着面逼死他父母,朱长岭父女用感情诱骗他只为屠龙刀,连他救过命的人也反过来要把他煮了吃。相比之下,冰火岛太安全了,简直是世外桃源。

恶多了,善就弥足珍贵。

自父母双亡后,除去亲属,张无忌接收到的第一份善意,还真就是纪晓芙。在张翠山和殷素素的自杀现场,纪晓芙试图安慰小无忌,给他自己的黄金项圈,结果被张无忌顶了回去。

等到张教主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再次见到纪晓芙,就能理解她的善意,并进行报答了,而且是生死相托的那种,用自己微薄之力,把杨不悔送到千里之外的昆仑山。他对这仅有的善意十分珍视,而且毫不吝啬自己的回报。

张教主遇到的第二个善意是周芷若给的,结果怎样我们也清楚。他甚至愿意把这份善意当成爱情。当周芷若屡次伤害他,他也不愿意用恶来对待。至于其他的恶人更不必说了,绝对可杀的不杀,可杀可不杀的还要拉一把。这样的滥好人在爱情上能断得清才怪。

在张教主悲苦的少年时期,有无数的恶意缠绕,他本可以变成一个恶人而不被指责,但他最终成为一个滥好人,纪晓芙的出场功不可没。

蝶谷治伤那一段,通篇没有什么出格的描写。纪晓芙母女出现在一帮粗鲁汉子中,对张教主就是善的引导。纪晓芙为人又是极为善良,再加上杨不悔的娇憨,在张教主一生中描下温情而重要的一笔,奠定了他此生的基调。

真要说启蒙,纪晓芙对张无忌是善的启蒙,仅此而已。


恰恰相反,在无忌有性观念之前,纪晓芙即出现,给了他关于情爱的启蒙,而且非常正面。

作为主角,在“天将降大任”之前的磨难方面,当然是整个小说前半部分极重要的情节。
无忌先离开谢逊,然后失去父母,再由汉水中交换周芷若,让他离开天神般的张三丰,否则后面就是一代宗师闯江湖记。
这样的安排便是推动他独立,独自面对整个世界。有了这个催熟的过程,后面的少年英雄才不会出现得太突兀。

独自面对整个江湖时,有自己珍视的人需要保护,当然比自保更具高度。后者便是韦小宝,走江湖集钱集宝集官位集女人,显得没心没肺。
常遇春、胡青牛、纪晓芙、杨不悔四人,既是他最早的朋友,也分别对应了义兄、师长、亲人和孩子(妹妹)的位置,如果两父一母两爷爷是无忌亲人的第一梯队,这些就是第二。而且在交往中,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无忌的保护和帮助。
作者塑造这几人的形象非常丰满,为他们付之生死是有理有据的。

常遇春让无忌明白,陌生人可交。这对冲了在武当寿宴上看到全世界与父母对立的悲愤感。
胡青牛让无忌明白,乖张人可交。无忌发现,明教教众的怪,不等同于坏,邪教不一定是恶教。后面遇上五散人和韦一笑,参加了他们与杨逍的会议,也证明了这一点。
纪晓芙,首先,她身在当年逼死父母的“恶人”之列,其次,她背叛了殷六叔,后来,无忌还将看到她背叛师门。

以前我一直对张无忌这个角色持怀疑态度:为五行旗受三掌,为明教众挡六大派,为六大派闯大都,原谅了逼死父母的正派人士,原谅了穿胸一剑周芷若,原谅了打得张三丰半死的赵敏,便是玄冥二老、朱武一系和成昆,他都没有死死咬住。凭什么?小小年纪能达到这种高度。

有人说三部曲的郭靖、杨过、张无忌,是儒侠、道侠、佛侠,那么凭什么让无忌成佛?

近几年再看《倚天》,渐渐体会出那段异于常人的童年的重要。
那些他珍视的人,要么死去,要么决意赴死的,展现的都是真正的“牺牲”精神。他们愿以自己生命,付诸于信念。
父母、武当七侠、常遇春、彭和尚与白龟寿、纪晓芙、胡青牛与王难姑,无一不是这样。
江湖险恶,如刀口舐血,朝不保夕,这样的高危行业,为什么人人趋之若鹜?
因为他们并不把死当作终极失败,有时,死可以用来交换更重要的东西。

我曾写过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少林武当及各小门派,都是少年入门,边习武边洗脑,形成统一的三观,以确保门派内的精神统一。而明教则是让江湖成名人物入会,所以明教内必有一套高级的精神理论,让他们有”找到精神归宿“和”得以升华“之感。

明教是相对其他门派更高级的信仰,它以完整的信念体系,让能独立思考的成年人加人,甘愿付之生死。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唯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那么,无忌何以打破江湖禁忌,抛开张三丰的谆谆教诲,在意识上接受明教呢?
一方面,他遇见了常遇春、彭白二人组和胡青牛,这些人并无魔性,反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另一方面,在结识纪晓芙的过程中,无忌学会了独立思考。

前面说过,纪晓芙有寿宴逼宫的身份,有对殷六叔毁婚的失信,有背叛师门的大逆。
然而无忌在心理上接受了她,也就是说,无忌认同了这个看似一身黑点的人。
无忌的认同,并非只是因为纪晓芙给他的温柔。他开始明白,情爱的根本在于自己认为值得,或者说,自己认为那人可敬可爱。也因为这种理智动态的价值观,之后再见朱九真时,他很快释然了。
无忌对纪晓芙的认同,源于理解。他渐渐明白,纪晓芙所有的错,只是源于爱上杨逍。
或许,纪晓芙并没有错。

纪晓芙死前唯一的话,便是托送不悔到昆仑。

如果说,见证了这些生死故事,如同饱读了佛经中的割肉饲鹰,那么接下来的昆仑之旅,便是无忌自己的《西游记》。
他得带着杨不悔走出湖南,那成年人逃荒且成了路边饿殍的凄凉之地,穿过食人魔的领地,走进磅礴的葱岭。
不悔的作用仅相当于八戒,无忌一人身兼了悟空、唐僧与沙僧的作用。
一个小孩,照顾着一个更小的小孩,走在秃鹫盘旋的荒野。
只是因为纪晓芙是一位可敬之人。

只有绝对的信念,才能支撑这样苦难的旅程,所以在见到杨逍后,他说:

张无忌绑扎完毕,说道:“杨伯伯,我没负纪姑姑所托,不悔妹妹已找到了爸爸。咱们就此别过。”杨逍道:“你万里迢迢,将我女儿送来,我岂能无所报答?你要甚么,尽管开口便是,我杨逍做不到的事、拿不到的东西,天下只怕不多。”张无忌哈哈一笑,说道:“杨伯伯,你忒也把纪姑姑瞧得低了,枉自叫她为你送了性命。”杨逍脸色大变,喝道:“你说甚么?”张无忌道:“纪姑姑没将我瞧低,才托我送她女儿来给你。若是我有所求而来,我这人还值得托付么?”他心中在想:“一路上不悔妹妹遭遇了多少危难,我多少次以身相代?倘若我是贪利无义的不肖之徒,今日你父女焉得团圆?”只是他不喜自伐功劳,一句也没提途中的诸般困厄,说了那几句话,躬身一揖,转身便走。

综上,纪晓芙对无忌的作用有三点:
一、她是最早对无忌温言相向的外人,无忌后来当她是姑姑,一个亲人;
二、同一时段,纪晓芙、胡青牛与王难姑、金花婆婆给无忌讲了三段成年人的恋情,让无忌学着更成熟地思考与判断;
三、以上述亲人、知己的身份,纪晓芙给了无忌一个妹妹,或说一个孩子,迫他像成年人一样,完成一段西行。

也说说无忌的性。
男孩会在某一年,突然对异性有了别样的兴趣,抱有幻想,渴望得到。而在此之前,异性与同性都只是人而已。
朱九真无疑是出现在恰到好处的时机,此时的无忌已经不是和杨不悔互亲脸蛋的小无忌。而且朱九真利用了这一点,造了些虚情假意,放大了这份情爱。
所以我一直担心这段孽恋会对无忌造成阴影。其实几乎每个人在性方面都有较特异的执念。

雪地遇阿蛛的时候,无忌以死尸的身份,又见了朱九真一面。看了他轻轻松松放下了,我反而觉得奇怪,这种正常显得太不正常。

从此到光明顶六大派之战,短短几天,阿蛛、芷若和小昭轮番出现。所以我理解无忌的举棋不定,三女轮着刷进度条,的确为难。

所以当赵敏抢婚,把无忌抓出来,独自,狠狠地刷了自己的进度条,在少室山脚开房包月,我同意那是无忌最终选她的一半理由。(另一半理由是赵敏由邪转正双倍积分,芷若由正转邪双倍罚分)

于我而言,我希望他最终能和赵敏、芷若、小昭生活在一起。当然这在知乎是不正确的,所以只能在这里偷偷说一句。

芷若很让我怜惜,汉水一别,至今,她其实独行已久。若能早一点守护她,或可免她走那条绝人之路。

至于阿蛛,她所爱的,前有咬手小恶人,后有毛胡子曾阿牛,真正的无忌是表哥,局面太复杂,算了吧。


我觉得无论如何对一个问题有新观点是好事情,可以基于原文自由讨论。
不过六神磊磊那篇文章提出的论据不能说服我,个人认为是过度解读了。
文章论据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断章取义,作者只摘取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文字,而刻意忽略前因后果。
我怕记忆不准,又专门重读了倚天纪晓芙出场的那几章。我个人认为六神磊磊在玩文字游戏。按他的方法,张无忌咬殷离,周芷若喂饭,杨不悔亲张无忌都可以论证成张无忌的启蒙者。比如杨不悔:
【杨不悔灵活的大眼睛转了几转,突然走上前去,抱住张无忌,在他面颊上吻了一下……张无忌笑道:“我喜欢的,我也对你好。”在她柔嫩的面颊上轻轻吻了一下。】

单看这两句我非要说杨不悔是张无忌的启蒙者似乎也不易反驳,但实际上把上下文连起来是这样的:
【杨不悔灵活的大眼睛转了几转,突然走上前去,抱住张无忌,在他面颊上吻了一下。她除了母亲之外,从来不见外人,这次母亲身受重伤,急难之中,竟蒙张无忌替她减轻痛苦,心中自是大为感激。她对母亲表示欢喜和感谢,向来是扑在她怀里,在她脸上亲吻,这时对张无忌便也如此。纪晓芙含笑斥道:“不儿,别这样,无忌哥哥不喜欢的。”杨不悔睁着大大的眼睛,不明其理,问张无忌道:“你不喜欢么?为甚么不要我对你好?”张无忌笑道:“我喜欢的,我也对你好。”在她柔嫩的面颊上轻轻吻了一下。杨不悔拍手道:“小医生,你快替妈妈的伤全都治好了,我就再亲你一下。”张无忌见这个小妹妹天真活泼,甚是可爱。他十多年来,相识的都是年纪大过他很多的伯伯叔叔,常遇春虽和他兄弟相称,也大了他八岁。那日舟中和周芷若匆匆一面,相聚不到一天,便即分手,此外从未交过一个小朋友,这时不禁心道:“要是我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亲妹子,便可常常带着她玩耍了。”他还只十四岁,童心犹是极盛…】

我相信看完完整段落跟看断章取义的一句话结论差别是很大的。那篇文章通篇都有这个问题。
我对张无忌启蒙者没什么讨论的兴趣,所以简单说一下对那篇文章的看法,就不做具体辩驳了。

至于张无忌的性格,旧版小说是金庸舍弃不要,不再出版的版本,中国大陆更是从来没有出版过旧版金庸小说。所以任何金庸小说的讨论理所当然要以新修版以及三联版为依据,旧版简单参考一下就好了,价值有,但不是特别大


同学你是不是
武侠古典 区
看多了?

——————
有人说CL没有这个区
讲道理,CL又不是一切
某亚洲天团同名网站以及某著名医疗类网站同名网站听了会伤心的。


用一个比较常见的词语来讲,这篇文章“过度解读”了。

说到“过度解读”,其实我自己在知乎上的回答就经常被这样评论。这些评论有很多很生动的说法,比如金庸一拍大腿我怎么没想到呢,比如语文老师评鲁迅文中的阴天或枣树,再比如韩寒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不及格等等。可以看到,所谓“过度解读”,指的就是对文章的理解超出了作者的原意。

然而作者原意很多时候是很难把握的,因为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有些问题的答案在原文里就能翻到,这时候不太可能产生解读过度的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仅仅根据原文是找不到答案,或者说无法直接找到答案,作者自己后来也没有给出解释。这种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根据文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来进行推理,推出一种可能的结论。

这里要强调一下,这种结论只是“可能”的,换言之,一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有很多种,它不是确定性,只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来源有一般社会常识,有文中其他情节,有角色性格等等,但都缺乏作者的明确支持。即便一些争议非常大的解读,比如说一度很火的那个耶律齐叛变,小龙女早死,杨过最后和郭芙在一起的文章,也是有一定的材料支持,它的结论是具有“可能性”的。

但是我们仍然会说,有一些解读是合理的,而有一些解读是不合理,或者说过度的。那么这里区分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必须回到问题的最初:对于一篇解读来讲,它的价值是什么,它到底要回答什么问题。

有一种文章,它要回答的,是如何在故事的框架内来解释某个特定情节,常见的“圆bug”型文章基本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根据书中已有的信息,还原一段故事的全貌,最终收敛到一个确定的结果上,是这类文章的基本做法。

这种文章由于是在故事的框架之内,最重要的是在提供解释的同时,与文章情节的贴合性,对文中线索的每一步解释需要有足够的合理性支撑,而不能仅凭一种可能性而随意发展剧情,最后只要圆上书中的结果就算成功,这叫番外或者同人,不叫解读。而那篇杨过爱郭芙的文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黄衫女的身世在书中已经有了框架内相对合理的解释,如果要反对这个解释,就需要说明它的问题所在,并且说明新的解释方式比原有的解释更加合理,更加贴合原书中的剧情。而杨过爱郭芙一文并没有做到这些,它的解释更多建立在脱离原文的想象之上,读者可以把它当做一篇独立的故事,但作为解读,其合理性远不及传统解读。

而个人认为比较好的,且具有典型性的解读,举几个例子:

1、郭襄最后为何要出家,为何最终还是寻不到杨过,为何最终不回到家人身边一同抗敌保家卫国,同生共死? - 叶莺莺的回答 - 知乎
这篇回答说明了细节线索的重要性。襄阳城破,郭靖、黄蓉、郭破虏,甚至可能郭芙耶律齐夫妇均殉难,同为晚辈的郭襄杨过却离开了襄阳,这一点被很多人作为质疑郭襄杨过的品行的依据。 @叶莺莺这篇回答从郭襄的角度作出了很好的回应(我有一篇写杨过的也涉及到这一点,不过比较了一下觉得还是叶莺莺这篇写的更加明确。)这篇回答抓住了《倚天屠龙记》中关于郭襄行踪的诸多线索,关于郭襄在襄阳城破前最后几年中究竟在做什么,作出了非常精彩的整理。

从灭绝的遗言里,我们可以知道,当襄阳城破的时候,郭襄在哪里呢?

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与郭公破虏同时殉难,屠龙刀不知下落。郭祖师当时身在西川,待赶去想要相救父母亲人,却已为时不及。

西川是古地名,我百度了一下,百度上说“唐宋的“西川”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如有不对请指正)

四川是什么地方?是郭襄创立峨嵋派的地方。襄阳城破之际郭襄三十岁左右,十年后在四川创立了峨嵋派,这是否是纯粹的巧合?郭襄当时为何在四川,只是为了寻找杨过的话,三十岁的时候去过四川,四十岁又再去一次,有意义吗?

有两种解释,第一,郭襄痛悔自己当年为何在四川,以至于来不及救父母,所以四十岁时重回峨嵋山,出家为尼。这似乎说明,郭襄出家的原因是多重的,并非只是因为杨过,还包括了自己的悔恨。

第二种解释,郭襄当年出现在四川,是和郭靖黄蓉商量后的结果,她去那里并非是传说中的游玩或找杨过,而是办正事,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她前往四川,是为了寻找隐藏倚天剑的地方,并且寻找建立抗元基地的地方。最后她找到了峨嵋山,在这里建立了峨嵋派。

建立一个门派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么?是不是郭襄大彻大悟后,马上就开创了门派?个人并不认同。峨嵋派立派不久,又是个女子开创的门派,但在百年内就成为江湖六大派之一,这其中郭襄所费的心血和筹谋,估计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最后一段个人认为尤其重要,郭襄、杨过在神雕一书后的所作所为,书中描写很少,从而很容易成为一个盲点。但这里其实金庸的手法相当隐蔽,郭襄、杨过二人努力运营峨眉和古墓,使其到百年之后还能够延续并发展壮大,并保持预期的作用,是一件非常艰难和了不起的功绩。叶莺莺答主通过对书中细节的解释,还原了这个过程的基本样貌,很好地说明了金书中线索的作用。

2、周芷若如何说或者做,才能在婚礼上稳住局面,让张无忌不被赵敏抢走? - 小钱的回答 - 知乎
厚着脸皮上一篇自己的回答。前一篇说明了细节线索在解读中的作用,这一篇主要想说一下学科方法在解读中的运用。角色的行为可以用常识来解释,自不待言,而在特定场合,一些社会学科的分析方法同样有适用空间。

我的这个回答针对的是关于倚天一书常见的一个疑问,张无忌和周芷若的婚礼为什么没能挽回。这里运用的其实是经济学中的博弈方法,在假设了赵敏和周芷若都足够聪明的情况下,每一环节所掌握信息的不同决定了二人的每一步行动。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析有非常严格的适用条件,我在做推理的时候,是一直推到了张无忌重回大陆之时,确定了二人每一步行动都能对得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当然,这种分析是显然超出作者原意的,金老著书时不可能有这样的考虑,可正是在没有进行这么多考虑的情况下,笔下情节居然完全与理性分析相一致,更加说明了金老对人物、情节把控能力之强,以及情节的合理性之高。

3、金庸小说里哪些地方初读不以为意却又「细思妙极」的? - 清风中的刀光的回答 - 知乎
举这一篇为例,想说明的是历史表述在解读中的运用。将金书解读以写史方式写出的例子有很多,典型的就是新垣平博士的《剑桥倚天屠龙史》,当然我们都知道该书戏谑成分更大。但 @清风中的刀光这篇对《鹿鼎记》书中天地会情况的分析不同。这篇回答紧紧扣住原文,对鹿鼎记书中天地会的总况,各堂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江湖的宏观形势作出了十分详尽的叙述,纪实感极强,读起来有读史的感觉,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4、转换角度,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解读方法。当我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主角身上时,配角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样,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配角视角的解读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补充作用,当然,贴合原文仍是关键。推荐两篇:
林平之为什么深恨令狐冲? - 叶莺莺的回答 - 知乎
曾柔在鹿鼎记里出现的意义? - 小钱的回答 - 知乎

5、前面一直在强调贴合原文。但是在与原文已经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我们仍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那就是在“主旨”上和原著的一致性。这里要提的是 @张佳玮张公子的一个回答:金庸小说里哪些最后没有在一起的情侣或者单相思最让你感慨唏嘘? - 张佳玮的回答 - 知乎

张公子在金庸话题下的优秀回答很多,但我想拿这一篇来举个例。这篇回答初看上去有点抖机灵的感觉,问情侣,答的却是完颜阿骨打和乔峰,而且引的是原书之外的真实历史,将其形成了一种对原书的解释。但是这个回答个人认为非常精妙,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核心,也就是阿骨打与乔峰之间的友情,是确定无疑的,以这种友情为基础,后续阿骨打的一系列仇辽亲宋行为完全是顺理成章之事,只能令人感叹世事之巧,而不会有任何“过度”之感。

还有一种文章,它要回答的,是原著之外的因素,一本书或某个情节可能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思考。对这种问题的解读,更关注不是“书里角色为什么这样做”,而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意在发掘作者潜在的意图,从而使读者对原书形成更深的理解。举例如下:

1、《鹿鼎记》里,韦小宝算不算一个悲剧人物? - 唐棣的回答 - 知乎
许多时候,作品需要结合作者的创作环境来理解。 @唐棣的这篇对于鹿鼎记的分析,对比的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处境,和鹿鼎记写作之时香港人的处境。

金庸在动乱年代侨居香港,韦小宝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特定年代下,香港人的自画像。这个故事包含着对被殖民地百姓身份认同的探讨。
……
而在普通香港人身上,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就体现为复杂的身份认知:他们一方面有血脉之中的民族认同感,耻于殖民地居民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又因亲友在大陆的遭遇而悚然。美国与英国联手,要遏制苏中的扩张,更不用说香港本身意识形态之争——当时的香港成为多种政治势力的角斗场,惊涛骇浪中,仿佛随时会被撕裂,让他们终日惶惶,而游离于中西势力之间,也确实有不少人像韦小宝一样,既得益于大陆的广大市场和快速发展,又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广大世界。
康熙质问小宝,「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始终这样脚踏两头船吗?」
这其实是盘旋在当时的香港人心里,最深的迷惘与困惑。即便今天,这种困惑仍然存在影响。

无论鹿鼎记的写作手法多么富有喜剧成分,无论韦小宝多么左右逢源,他始终无法逃避身份上的冲突。这是鹿鼎记的悲剧根源,也是那个时代香港人的悲剧根源。通过两者的对比,来揭示鹿鼎记的悲剧内核,再恰当不过。

而作为反例的,则是“夏梦论”。客观来讲,夏梦论对于金庸笔下一些爱情故事的分析,是有解释力的,但问题在于这种解释被过分地泛化,以致于变成了一个近乎万能的解释路径。而且在此过程中,具体的分析被忽视,仅仅剩下了几个标签,例如“青衣”、“青梅竹马”,导致了其被无限地滥用,什么事都可以往上套。 @言少的这篇回答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何看待在解读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时经常提到的「夏梦论」? - 言少的回答 - 知乎。在运用作者背景进行解读时,避免背景的滥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赵敏向张无忌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借屠龙刀一观,有什么用意? - 九日的回答 - 知乎
举这篇 @九日的回答,是为了说明作者在写作时的“用典”。换言之,也就是民间传说、典故等与作品的联系。这篇回答里举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白蛇传中“借伞”之例,来引发对倚天中“借刀”行为的讨论,对比非常直观。类似地,清末民国时期的早期武侠小说,以及古龙梁羽生等其他作者作品与金庸的作品的联系,也非常有助于对金庸作品的理解,比如 @苏沉船 的这一篇回答金庸与梁羽生在小说中有哪些互相揶揄的细节? - 苏沉船的回答 - 知乎。

3、作者在创造特定情节时的创作意图也可以成为解读的对象。知乎上有一种回答很常见,就是发掘金庸作品中的一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比如郭襄说自己又不要去做尼姑等等,这些细节往往令人扼腕叹息,但其实际上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果,所谓“伏笔”是也。除了这些相对直观的伏笔,还可以做更深一步的挖掘,比如我在这篇回答里神雕侠侣中杨过为什么不帮助蛇而帮助雕? - 小钱的回答 - 知乎,提到的大黄马和雕在杨过思想转换中的隐喻作用,就属于这一类。大黄马和雕都在某种程度上是杨过自身的映射,而其转换的过程恰好对应了杨过在书中最重要的一次思想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对金庸作品的解读方式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难以一一穷尽,但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主旨上对于金庸某部作品或某些情节具有揭示作用,从而有助于对原著的理解,而在具体方法上要做到有理有据,以既定的文本和方法论出发,避免无端的猜测。

而有一些所谓“解读”,比如杨过爱郭芙等等,或者一些网上常见的“完败乔峰,天龙第一高手竟然是它”,“原来XX才是张无忌最爱的人”,以及本问题中提到的文章,往往会提出一个看似新奇的标题或结论来吸引读者眼球,但其内容只是从原著中的只言片语出发,牵强附会。这种解读满足的,不过是人们的猎奇心理罢了,不会对作品理解有实质上的帮助。对于这种文章,看过一笑即可,真把它当真就是中毒了。


谢邀。

张无忌的情爱启蒙无疑是朱九真。

纪晓芙是棋子人物,她给了张无忌西去昆仑的理由。这个配角塑造得特别成功,美丽温柔,侠义慈爱……张无忌对她敬慕和亲厚都顺理成章,一声声“纪姑姑”纯出自然。

少年对待年长的同性和异性的感觉当然会不同,女人柔美细腻而神秘的特质他当然会注意到,但这并不等于要想入非非。

在一些人眼里是不是只要男女在一起就定是有私情?他自己对年长女子的某些情结是否可以克制些,照这样下去恐怕连灭绝师太也难逃意淫。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暧昧……回家自己暧昧去吧。(不赞同这篇文章,并不针对题主)


谢谢邀请。私以为情爱启蒙和性启蒙还是分开比较好,拿秦可卿对贾宝玉的性引导来类比张无忌和纪晓芙,显然有些牵强附会,好像是提出一个标题来引人注意,再去原文中撷取蛛丝马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未免有过度解读之嫌。换个问题问,黄蓉对杨过有性启蒙吗?宁中则对令狐冲有性启蒙吗?丽春院的妓女们对韦小宝有性启蒙吗?(嗯这个好像可以再商榷商榷……)似乎都有些不合适。


性启蒙这种说法比较可怕,但我比较倾向认为,成熟女性对少年的确能够产生一些情爱上的影响,况且对张无忌而言,纪晓芙长自己十岁,美貌温柔,待自己亲和,既是峨眉高徒,又是自己六叔未过门的妻子,一声纪姑姑自然而然,后来又亲眼目睹灭绝师太因为纪晓芙违抗师命亲手毙掉她,内心触动可以想象。灭绝师太为什么非杀纪晓芙不可,归根结底是因为她和魔教杨逍的爱不可能容于名门正派之中,而纪姑姑宁愿违抗师命,宁愿死,也没有对不起杨逍。从这个意义来说,纪晓芙给当时少年张无忌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纪晓芙,也许真的是张无忌最初的情爱启蒙。当然张无忌的情爱启蒙包括但不限于纪晓芙。


金庸很少直接描写色情的部分,即使涉及到,也是着重描写心理,比如很有名的那句心中一荡,常常令人觉得委婉含蓄,不言而喻。新修版《射雕英雄传》,黄药师和女徒梅超风师徒之间的情愫,从黄药师不停书写据说欧阳修喜欢他外甥女所作的“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可窥见一斑。宋人重礼法,师徒就如父子一样,相恋如同乱伦,杨过和小龙女的师徒恋已经足够惊世骇俗,更何况是看似放荡不羁,实则骨子里极重礼法的黄药师,他怕死了乱伦这顶帽子安在自己头上。我们可以说黄药师和梅超风的暧昧是合情合理的,但要说纪晓芙和张无忌,至少我是觉得殊无可能,不能同意。


一点浅见,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正。


谢邀。

其实我是不讨厌脑洞文的,因为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脑洞。只要脑洞文一不要颠覆原作的人物基本设定(比如说黄蓉是因为郭靖请她吃土豪饭送她贵重礼物才爱上郭靖的,很明显颠覆了黄蓉白富美的设定,这种脑洞笑一笑就好了),二不要过于自信开口就是你们都没我懂金庸就好(这种我们每个写金庸分析的人都要戒之慎之,包括我,在没有原文论据,带有猜测成分的地方要注意声明)。

然后再说六神磊磊的这篇文章。他的态度是不错的,虽然结论我并不同意。关于“纪晓芙对张无忌有性启蒙”这个论点,既然要反驳,只需要找出顺着这个论点得到的矛盾的地方就行了。

这个论点下,第一个矛盾的地方是,初见纪晓芙后再次相遇,张无忌对纪晓芙虽有好感,但他始终没懂纪晓芙-杨逍-殷梨亭之间的关系。显然张无忌没被启蒙到,最多只能说张无忌多知道了个事,但他其实还是不懂的(没懂就不能叫启蒙了)就好像小孩看到女人裸体,也会有印象,但只是简单的图像记忆而已。

这几句石破天惊的话问了出来,听在耳中的人都禁不住心头一震。张无忌心中一片迷惘:“这位纪姑姑是好人啊,怎能对殷六叔不住?”他对这些男女之事自是不大了然,但即是常遇春、彭和尚、昆仑派长须道人这些人,听了也均大为诧异。

张无忌道:“常大哥,纪姑姑是我殷六叔的未过门的妻子,那姓丁的女子说她……说她跟人生了个娃娃,你说是真是假?”常遇春道:“这姓丁的女子胡说八道,别信她的。”张无忌道:“对,下次我跟殷六叔说,叫他好好地教训教训这丁敏君,也好代纪姑姑出一口气。”常遇春忙道:“不,不!千万不能跟你殷六叔提这件事,知道么?你一提那可糟了。”无忌奇道:“为什么?”常遇春道:“这种不好听的话,你跟谁也别说。”

第二个矛盾点是,金庸后文强调了,朱九真才是张无忌的真-启蒙者。如果纪晓芙同样对张无忌有情爱方面的启蒙,那似乎不必如此强调朱九真对张无忌的初恋影响作用。

 张无忌听得朱九真的娇笑之声远远传来,心下只感恼怒,五年多前对她敬若天神,只要她小指头儿指一指,就是要自己上刀山、下油锅,也毫无犹豫,但今晚重见,不知如何,她对自己的魅力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张无忌只道是修习九阳真经之功,又或因发觉了她性子的阴险奸恶,以致对她观感大异,却不知世间少年男女,大都有过如此糊里糊涂的一段初恋,当时为了一个异性废寝忘食,生死以之,可是这段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日后头脑清醒,对自己旧日的沉迷,往往不禁为之哑然失笑。

第三个矛盾点,不是那么明确,但却是最能说服我的。是张无忌对杨不悔始终没有的男女之情。按设定来看,杨不悔和纪晓芙是长得很像的,因此殷梨亭一看之下,竟然认错。但是小说里面,张无忌对杨不悔始终只有兄妹之情,不存男女之想。如果纪晓芙真的是张无忌的情爱启蒙者,似乎在和她长得如此相似的杨不悔身上,张无忌应该也会多少有些感应吧。但是并没有。(一个类比的对象是玉像-段誉-王语嫣,虽然我并不认同说段誉爱的是玉像,但是王语嫣和玉像相似却是是个加分项)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纪晓芙在张无忌心中,应该只是个温柔可亲又坚毅的姐姐和母亲的形象。



正经回答,没有。证据很简单,倚天从张无忌上武当山开始到与不悔分离描述的女性中,纪晓芙的外貌描述几乎是倒数第二多的,仅仅比王荆姑多点有限,其他的蛛儿,不悔,芷若,年长的五姑,丁敏君,更老一辈的金花,灭绝,班淑娴等女性,金庸对其形象的描述至少不比纪晓芙少多少。如果金庸对纪晓芙这个形象的性暗示涵义“有想法”,即使是自己写作时都没有体会到的潜意识“想法”,那么这个形象至少应该多描绘两笔才是。

不正经回答:

张无忌第一次见到纪晓芙当天,以及之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都是赤身裸体在五个血气方刚的男人的怀里渡过。那些说性启蒙的怎么不谈谈这个?

扯淡:

把话摊开来说吧,拿这种奇葩话题展开洋洋洒洒凑一大堆字的,要么是凿壁偷光借大师的人气打自己的牌子,要么就是借题发挥找个热门话题兜售私货。知乎那么多大V,真材实料拿自己经验给外行科普(顺便当故事听)的,也有那么一两个,可绝大部分就是我说的两种,要么给自己打广告,要么给自己的私货打广告。

我既不指着在网上码字儿吸引点击率养家糊口(当然我很想这么做,只不过人懒),又没人找我攻击或者声援LGBT,所以我虽然有很多比“纪晓芙给张无忌性启蒙”更奇葩的点子一闪而过,也懒得费心把想到的写出来骗骗心理扭曲者的点击率换口狗粮。

这里给自己打广告,如果有人想招募业余写手写这种胡说八道的歪评的话不妨联系我,从基督山伯爵是妇女平权运动支持者到黄药师反对堕胎的歪理我都能给你扯出点名堂来,价钱可以随便开,因为反正我最后也不一定写。


又是这个作者。

先前读过他一篇文章,因为实在忍不了这肆意曲解金庸原著的路子还写过一篇文反驳。看来他打着金庸旗号强行涂抹扭曲金庸原著用来支持自己观点已是惯例了。

为什么六神磊磊解读金庸小说这么火?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十岁,那个年代,说小也不小了。”

“其实她和殷六叔并没有结婚啊”

那我能不能也说“那个年代,定亲后算是内家长辈也没什么不妥的。”

世上有一欠费的行为,就是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随便解释各种现象,
区别只是有的是真的ZZ到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干啥,有的ZZ到以为没人能看出来。

不好意思,不是针对这位作者的这篇文章,我是说这位写的所有文章……


作者你看的真的不是报摊里三块半一本的那个嘛,纪晓芙是不是张无忌的性启蒙老师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是我的老师之一,实不相瞒我初中时一个朋友那借到的三块半的书里,确实有过蝴蝶谷中一些美妙故事.微笑


首先,纠正一个技术错误,张无忌上武当时,不是此文描述的10岁,而是八到九岁之间。有书为证——张三丰身形一晃,已到了长窗之外,只见一个穿着蒙古军装的汉子手中抱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那男孩嘴巴被按,却兀自用力挣扎。

当时场景是,

一个九岁小孩,被强敌掳走后受尽折磨(。”殷素素道:“对!他一定不会说的。”突然之间,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张翠山忙问:“怎么啦?”殷素素哽咽道:“无忌不说,那恶贼……那恶贼定会逼他打他,说不定还会用……用毒刑。”),还中了天下奇恶的玄冥神掌

然后目睹父亲拔剑自杀,母亲在自己面前自杀。

正常人反应,应该是方寸大乱,心如刀绞吧。

但根据此文描述,在九岁小童张无忌正对双亲之亡心伤不已的那个时刻,不知怎么的,就和在场的偷瞄的偷瞄,流口水的流口水的男士们一起产生了心灵感应,注意到了在场一位“大概是最美、最出挑的”的美女了

然后呢?,他就开始了神奇的反应,感觉自己“不小”了,虽然“懵懂”,却明白了相差十岁的女人成熟的诱惑力........

这就是传说中的性启蒙乎?

所以,身遭毒手、双亲惨死真是一种神奇的诱导剂啊,能让九岁小孩提前开发了自己的性启蒙...

我还能说什么呢?


对张无忌有没有性启蒙不好说,对不少知乎用户性启蒙是肯定有。


武侠古典区不应该是黄蓉独占鳌头吗。再有就是小龙女排名第二,王语嫣第三。

题主你能看到纪晓芙,沉迷太深啊



没有。好好的金庸小说非要被他们这群人瞎解读,在贴吧水水就算了,还有黄衫女子是杨过郭芙后人,扫地僧真实身份是……等等诸多精彩内容可供选择!
不针对题主。


看了六神那篇文才看到这个题目。真是问出了一种独特。
我看的时候本就不是很赞同的。无恶意,只是针对这个问题。看了很多人的答案,我赞同 @果果心的说法,这个问题的正主无疑是朱九真。
朱九真出场时的年纪是十七八吧好像,和张无忌的年纪差距刚好就是小骚年和大姐姐的完美比例,再加上纪晓芙浑身散发的费洛蒙明显是属于张无忌父亲辈的,一直和杨逍六侠的费洛蒙近似。关于她的描述里,能感受到一种年代感,就想现在去听九十年代的某首不熟知的歌曲,你也觉得好听,但是莫名其妙能知道那是很久以前的风格,这个很难举实例,只能意会,感受不到的就感受不到了。而朱九真的描述很明显就是同辈小骚年,一个除了情爱和父母,没有太多其他的关注点的女孩子,性格好坏先不说,就说那种感觉,就是一个什么都不在意,只在意表哥卫壁和屠龙刀的女子。这种青春期近尾声的女子才会对一个青春期萌芽的男子产生性别诱惑。而纪晓芙整天想的除了情爱,还有责任感啦,门规啦,社会道德啦,再有就是下一餐生计怎么解决之类的……这种就是完全成熟的女人了,带有明显的“厨房气味”,对于小骚年,应该更多的会联想到妈妈。


纪晓芙谁来着。。。


推薦閱讀:

感情潔癖是心理病么?如何克服?
怎麼說服父母同意自己變性做女孩子?
我喜歡看柯南,也喜歡少年偵探團的孩子們,覺得他們作為七歲孩子真的很了不起。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他們?
最近在寢室特別呆不下去,完全不想說話。同時心情特別不好,很壓抑,覺得看到室友就特別煩?求給意見
中醫院全國到處都是,每天都會診治無數病人,說明確實有臨床效果,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認為中醫不能治病?

TAG:心理 | 武侠 | 金庸 | 倚天屠龙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