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理諮詢師做不到共情,是否有解決問題的希望?
專門去北京諮詢了一位心理諮詢師。這個諮詢師的水平,比之前諮詢過的一個諮詢師水平要高。個別問題能夠一針見血指出癥結所在。
但是我的感覺是,做不到共情。我理解的共情,就是諮詢師能夠體諒你。但是這個諮詢師雖然沒批評你,但是言外之意,都是我的錯。
如果我對諮詢師說,您的意思都是我的錯。他會說,我什麼時候說都是你的錯了?我哪句話表達了(這是我猜想的他的回答)?其實我判斷一個人是否會批評我,不是等別人直接表達出來,如果別人的言外之意,確有這個意思,那麼你何必等人家直接指著你的鼻子罵呢?不過這個諮詢師在某些問題上,卻有一針見血的觀點。比如某些問題,他知道癥結在哪裡。比如上次諮詢過的諮詢師,為什麼找不到我到底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還有其他的,水平的確比上一個諮詢師水平高。
打個比方。一個人殺人了,這個人殺人的確是他的錯。但如果被殺的人,欺負他欺負得太過分了,然後他忍無可忍,沒走法律途徑,自己把事辦了。那麼,這個人在心理諮詢師那裡,是否有被同情的可能性?
難道僅僅因為他殺了人,就說全部都是他的錯?一丑遮百好?
題主提到對於殺人犯的共情,推薦看下美劇「犯罪心理」第六季第一集中JJ做危機干預的部分(大約從30分24秒處開始,視頻鏈接:http://v.pptv.com/show/8wkNiaicNZyQdq6PQ.html?rcc_id=baiduchuisou),不知是否符合題主對心理諮詢師給予共情的設想?
JJ做危機干預的目的是為了讓連環殺人犯釋放被擄走的小女孩,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對方充分的共情,但也明確指出她不認同他的犯罪行為,希望他住手。儘管危機干預與心理諮詢不同,因素的構成和進展的過程有相通之處。
個人認為, @斑馬茶爺 指出的可能是這段咨訪關係上的癥結所在。心理諮詢/治療師能否關注到來訪者的內心(幻想)世界,有沒有做出試圖理解的舉動並讓來訪者感受到,對咨訪關係還是挺重要的。
另一方面,身為來訪者可以在諮詢室內直接了當跟心理諮詢/治療師表達對對方的感受和想法,把「如果我對諮詢師說,您的意思都是我的錯……」這樣的對話落於實際,而不是僅停留在自己想像層面去揣測和推斷心理諮詢/治療師會說些什麼。咨訪關係中呈現的問題,部分是日常人際關係上的,恰好是心理諮詢/治療的工作內容。
交流下來感覺仍不理想,可以考慮換一位心理諮詢/治療師。畢竟鞋穿在腳上合不合適,只有腳清楚。鞋再好,腳覺得穿著不舒服,也沒法穿著這雙鞋走下去。
其他的話題上,
心理諮詢/治療師做不到與來訪者共情,跟對來訪者共情不足還是有差別的。前者還不如心理諮詢/治療師早日轉介,或來訪者替換心理諮詢/治療師為妙。後者就要看心理諮詢/治療師所使用的諮詢技術,像CBT、DBT和EMDR等療法,不用做到充分共情也能發揮解決問題的作用。心理諮詢/治療師面對有些類型的來訪者,共情上做到「一觸到底」只會破壞或難以維繫咨訪關係。這種尺度的拿捏來訪者不一定清楚,受過專業培訓、有經驗的心理諮詢/治療師清楚。
在心理諮詢/治療過程中,心理諮詢/治療師難免對來訪者一些言行產生心理排斥,但以自身的職業身份需要保持中立去推動諮詢的順利進展,不能做出破壞咨訪關係的舉動。既要保持對來訪者的覺察和共情,又要同時覺察得到自己的內心感受,處理好自己的反移情,做好這些並不易。
你好像在說,
"恩,你說的,全對;你說,問題在我這裡,我沒做好,如果我做好了,問題就免於發生,這一點我也贊同;但是你沒明白我為什麼這麼做,你沒理解到我。」
你給我分析現實中的loop是怎麼發生的,我覺得你很有見地;但是你沒有關注我內心的幻想世界;
看完覺得題主不是在問諮詢師的共情問題,而是在問「我到底要怎麼辦?」「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諮詢?」
沒有觀摩諮詢過程,作為答者難以客觀判斷有無「共情」。
不過呢,客觀事實並不重要。
不管諮詢師的反應共不共情、一針能不能見血,來訪者所感受到的體驗就是來訪者的真實。
所以題主覺得他不理解你、他責備你的話,他就是不理解你、責備你的。
且,這個跟他能不能「一針見血」不矛盾。
你的心情有些複雜:你覺他責備你覺得難過憤怒、失去了對他的信賴,又期待他會用「一針見血」幫助你解決問題。
造成這個結果的,有以下幾個可能的原因(不一定是共情的問題):
1)諮詢師力有不逮,最初的任務(建立信賴關係和明確問題提高來訪動機)失敗;
2)你們相性不好(相性這個東西是真存在的!);
3)你對自己的責備通過諮詢師之口折映到自己身上;
4)你還沒有做好接受諮詢的準備。
1)2)的話,再換一個。
3)的話,直面、整理問題和自己的情緒。
4)的話,要麼暫停一下按3)走,要麼打起精神繼續按1/2)走。
這些努力(彎路)不是無用的,有時候比起到達終點(找到一個合適的諮詢師),尋找本身對自己的意義更大。
我不知您的情況是哪一種或是幾種夾雜在一起,看您也才找過2個,沒準第3個正合適呢!找四五個還是遇不見中意的,考慮一下4)的可能性吧。
關於題主困惑的Empathy,它的確是諮詢產生效果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題主在表達的似乎是,不喜歡自己的諮詢師對自己的行為隱約表達出了一種「我覺得這是錯誤「的評價。你覺得這個評價不屬於價值中立的諮詢準則。知覺到的這個評價讓你覺得不舒服,在被評判。但是另一方面,諮詢師的諮詢技術又的確讓你覺得很專業。
這個情景其實有些複雜。
首先對於Empathy,不同的人理解可能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覺得,Empathy代表著要設身處地的理解來訪者,也就是說,假如來訪者說自己感覺做錯了一件事情,那麼諮詢師設身處地進入來訪者的世界後,代入相關事件,表現出的empathy應該是「如果我是你的話,我也覺得自己做錯了一件事情。」
這個empathy其實是不專業的。諮詢師應該以一種客觀中性的態度來進行empathy,在上面的例子中,可能說「我看到,你覺得你做錯了一件事情,這個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個回應中,諮詢師進入了來訪者的世界,理解來訪者在那個情景下會產生「自己做錯事情」的想法,但並不意味著諮詢師需要贊同這個想法。
我很喜歡的一個empathy的比喻是,一隻腳在岸上,一隻腳在水裡。如果諮詢師完全進入來訪者的世界,採取一種帶有明顯立場判斷的共情,那麼這個共情可能是收到諮詢師自己經歷的影響的,並不是客觀的共情。
在一定程度上,我理解題主說的,會覺得諮詢師在一定程度上指責自己做錯了,從而感到不舒服。同時,我覺得作為一個諮詢師,沒有直接回應你的不滿和質疑,而是反問你這種感受的原因,像一面鏡子一樣為你呈現出自己對於某些語言或者行為的反應,是一種專業的客觀中立的表現。
建議題主可以和諮詢師一起工作一下,關於什麼時候會對指責和批評的信號很敏感,以及背後產生的原因。這或許能夠讓你看到自己沒有探索到的區域。
祝好!體諒來訪者不是共情,而是移情;
共情指的是諮詢師了解了來訪者的內心世界,但並不意味著諮詢師要對這個世界產生自己的感受。
例如我知道你的委屈,但我並不一定因為你委屈而心疼你;
我知道你憤怒,但我並不一定因為你的憤怒而害怕你;
同理,最後殺人的例子,諮詢師可以體會到來訪者的惱羞成怒最終失控(有可能)殺人的內心活動,但並不一定要因此同情來訪者。
「看到了」和「看到了有反應」是兩回事兒。
p.s.如果我的來訪者說「您的意思都是我的錯?」,我一般回答:「你擔心我把錯誤歸結給你嗎?」諮詢中共情與否,是來訪者和諮詢師兩個人之間的事。在這裡回答的任何人無法像你們倆那樣了解這個問題。
我所理解的共情是理解,是身臨其境,而不是體諒。體諒,是「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體察其情給予諒解」(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而共情,更像是讓諮詢師去體驗你的體驗,而沒有需要諒解的部分,也就是說,有體無諒。
樓主在這裡所說的這些話,如果能直接對該諮詢師說出來,會更能幫助解決問題。
我想問的是,為何你寧願在這裡提出這個議題,而不在諮詢中提出這個問題呢?
除了講述那些過去的事情,關注一下 此時此地 也很重要。試著去說出你對諮詢師的感覺,這很重要。
最後說一句:一個合格的諮詢師,不會去評判來訪者的對錯,不論是在心裡,還是在言語表現上。
祝好。
首先說說我眼中共情和體諒的區別:
共情是我理解你為什麼這麼做,我關注的是你這麼做的原因、動機、認知、情緒等,而不關注你這麼做到底是對是錯。
體諒是我覺得你做的不對,但我理解你這麼做的原因、動機、認知、情緒等,所以我原諒你。
由此可見,共情是雙方平等,且不做任何價值判斷的,因為我跟你平等,我沒有權利去評價你。
而體諒則不是平等的,因為我先評價了你,但是我原諒你,顯然體諒的一方比「被體諒」的一方高一點。
所以題主最後的問題「那麼,這個人在心理諮詢師那裡,是否有被同情的可能性?難道僅僅因為他殺了人,就說全部都是他的錯?一丑遮百好?」
真正的共情是我們去看他殺人的原因、動機、認知、情緒等,而不去判斷誰對誰錯,也不管這個對錯在雙方是如何分配。
所以可以看到題主給諮詢師設的的陷阱:你已經固有一個用對錯來判斷的框架,所以諮詢師說的話很容易被理解為在判斷對錯,除非他很小心翼翼不說任何有傾向性的話,但顯然這樣的話不會是「一針見血」的,是「水平低的」,相反,一針見血的話水平高了,但又變成了在暗示我是錯的。
所以諮詢師到底怎麼回應才能讓你滿意呢?我想恐怕沒有可以讓你滿意的回應,你在找一個可以一針見血又不會讓你疼的諮詢師,這樣的諮詢師恐怕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怕疼,就找一個溫柔一點,不能一針見血的,甚至看起來「不知道你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的諮詢師,這樣的諮詢師不一定是「水平不夠高」的。然後你可以跟他討論為他不能幫你一針見血地找到癥結給你帶來的失望。
火影忍者里的帶士,是個利用共情操縱人的角色,比起一般敵人糟的是,他共情力很強。
共情強的諮詢師不一定利於你。
有認知行為療法的app,系統組塊設定,偽共情,這偽共情無意志,很純凈,不計劃治好你獲成就感,也沒有害動機,也不怕你否認它挑戰它,對你引導部分不貼切也不內疚慌亂,並穩定做好自己,全心服務你,永不放棄,耐心滿滿,這是人做不到的優點,對人有療效。
諮詢師內在世界&>共情
請回答,你願選以下哪個諮詢:
1、打敗李世石的阿爾法狗ai改裝成認知行為療法ai,並在半年內通過服務全球20萬來訪者中不斷積累心理演算法。
2、毫無共情的冷酷鐵腕微軟CEO
3、共情全球最棒但不幸欠巨款,終生還不清的全球心理大師級。
題主的問題是感覺諮詢師不夠體諒你,對吧?
其實當諮詢師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你的問題時,就說明對方和你建立共情了。只有真的體諒你的問題,才能站在你的角度上說清你的問題,體諒你的原因。
問題在於,體諒不代表贊同。諮詢師可以理解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但不代表諮詢師就要贊同你的所有行為。
比如題主最後殺人的例子,法官會理解犯罪嫌疑人的動機,飽受欺負,不得已反抗,甚至有的法官還會酌情量刑。然而,這不能成為當庭無罪釋放的理由,正當防衛什麼的則是另外一回事。畢竟,一個錯誤不能用另一個錯誤清洗。
我不知道題主因為什麼原因找的諮詢師,但既然諮詢師能指出問題讓題主不舒服,恐怕應該和題主的不恰當思維或行為有關吧。
提問提的蠻有意思的,我很感興趣,特別是最後舉的那個殺人的例子,我覺得很形象。這也正好說明了諮詢中常見的現象:共情而不能移情。
我相信大家做諮詢的都知道,心理諮詢的過程不同於正常的對話,諮詢師的工作,更像是一種「分析」。諮詢師問,求助者說,說著說著,諮詢師就會抬起手,捂著下巴開始思考:「唔,這個說法我覺得有點問題,是個突破口,要進一步的分析才行。」然後,諮詢師就會有個短暫的思考,然後問一些比較深層次的話題,比如:
「剛才你說的是,你和你丈夫有了矛盾,兩個人關係不好,我從你剛才的描述當中,似乎提到了一些關於你丈夫不滿的想法,能否具體展開一下,是哪些方面呢?」
這句話,是個典型的「內容反應」。求助者上面的話,諮詢師有些東西想要分析,但是很多事情的前因後果還不是特別清楚,如果這個時候下結論,那麼就會很武斷,做出錯誤的分析。因為造成一個人心理問題的原因,絕不僅僅只有一兩件事那麼簡單,有社會壓力,有人際關係,也有生理壓力等多個方面。
諮詢師在諮詢中,最重要的就是搜集信息,不斷的對話中,找出問題的關鍵和切入點,然後才能和求助者進一步的討論和解決問題。
這不是很簡單的,這需要諮詢師很強的理論基礎,紮實的專業技能,豐富的社會人文等各方面知識的掌握,有著超強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然後去體驗求助者的情感,才能達到所謂真正意義上的共情。
為什麼現在很多求助者會發現,諮詢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在接觸之後,發現差距這麼大,原因就在這裡。不同的諮詢師有不同的風格,經驗和理論水平也不一樣,半道出家的諮詢師,在各方面學習都不是很系統的情況之下,時間久了就會暴露諮詢經驗不足或者理論欠缺的問題。相應的,就會表現在諮詢的具體細節上。
比如,共情做不到位,給求助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我跟你說這麼多,你都不理解我,我幹嘛要聽你的?比如,諮詢技術掌握不合理,問的問題切入不到重點,求助者就會覺得毫無益處。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如果沒有良好的關係,技術再怎麼好,也很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因此,我覺得諮詢師良好的知識儲備能力以及情感體驗是諮詢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像最後一個話題說的那樣,殺了人,諮詢師絕對不能因為一個人犯了這種錯誤而對他百般指責,有個先入為主的概念。而是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
「他為什麼殺人?他殺人的動機是什麼?造成他這樣的心理原因是如何產生的?究竟是什麼情況導致了他這樣?」
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發現問題,不過分「牽扯太多的個人情感」,諮詢師才能更好地進行心理諮詢。應邀!
"我付錢想買個理想的,滿足我"。 "買個好心情"。
可是。。。。。。
"對方(雖然是專業人卻)不會(按我的理想)說話,態度不好,讓我心情更糟了(破滅了)"
"我更加不開心了"
日常生活糟心事情更被喚起了。
心理諮詢師回答:"不匹配可以換。"
生活有時是很難馬上改變,心理諮詢師這年頭多的是可以換。
"至少保證自己花錢購買的諮詢時間變成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
(!? ?!) (這是deficit比例重的要支持情感,conflict中痛苦耐受不住還是要情理來?支持)
昨晚我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說:"告訴你個秘密,當你覺得困難的時候,就是你在認真努力學習和進步的時候。"
有些人天生比另外些情感豐富的人會直白粗暴,容易激起來訪者不滿;也有的來訪者就是偏好能講情理的心理諮詢師。
每一個諮詢開始都是一個移情過程的開始,是面對還是繼續請和心理諮詢師或者下一位心理諮詢師詳談,特別是要結合本身心理諮詢目標,本身諮詢原因談!
周三昨天上午我們在督導時候有講到,講出來只是開始,潛意識意識化變成回憶的修通,如何理解,覺知(對生活的理解),接納,改善,這些是重疊也會有區分,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而對於講不出來,只能展現出來的來訪者,其實要比講另外那些缺乏深刻直接幫助的要好些。
展現出來又比act out好些。
其實題主,關鍵的問題不是心理諮詢師能不能共情,而是來訪者能不能在對方無法給予的情況下提出,並且有能力獲取自己想要的,在這裡是共情,有條件的話教會對方按你滿意的方式共情你;或者不管對方對你來說多不夠,你學會共情你自己。
我們在缺乏的時候需要共情,但是歸根結底來訪者需要對自身的共情,對自身情緒情感的覺察和在生活中的運用,適應生活,獲取想要的才更關鍵。
(當然,這種缺乏能共情的好媽媽會有很多辛苦,委屈和憤怒;質疑。。。。。)
在幻想層面怎麼干都可以,關鍵是自己認可你自己。
在現實層面,幹了你也有損失,甚至代價更大。
心理諮詢室內有時候確實發生從精神上和心理諮詢師一個幹掉施虐者,而避免現實中見諸行動產生更大危害。
畢竟對於傷害你的人來說,生活的更好是對被傷害的人更重要的,更好的應對。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共情可能不是目標,而是TA說的每一句話出現的每一個動作表情神態你都找不到漏洞,很會接話茬,不會給人留下任何心理上的不舒服的感覺或者芥蒂,可能這是一種人格魅力,有時我覺得諮詢可能就是要尋找這種魅力或者說是能量,藉助這些能量,更好的生活下去。
我有次在做諮詢的時候和諮詢師說我現在感到絕望,想自殺,後來他很激動的跳起來說我,你這是在威脅!威脅諮詢師和諮詢!
後來這幾乎成為我心裡一塊疤
看了很多回答後甚至感覺不寒而慄,你面對的是一個人類,又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而不是一個數據包,一台壞掉的機器。
我當時很想說那位諮詢師太教條了,然而話到口邊又說不出,或者說,你這樣說是為了達到什麼諮詢目的呢?為什麼不說這不是我解決的範圍,可以撥打自殺干預熱線或者提供其它建設性意見?而且你的判斷真的準確嗎?
經驗主義,教條主義,我感覺很失望
題主語境下「共情」的意思我可以這樣理解么(不一定準確),就是能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指,經歷過類似的事,明白個中辛酸、無奈與痛苦(個人認為不經歷相同或類似的事是做不到感同身受的)。基於這樣的理解我的結論是:「共情」不是心理諮詢師必須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種讓治療更高效的手段。
首先要說,人做出某個選擇導致一個不完滿的結果很多時候是出於無奈,忍無可忍何須再忍,而結果之後呢,往往是痛苦,這份痛苦那麼沉重天天壓的人喘不過氣,因為痛苦這種東西之複雜誰也搞不清楚裡面包含了多少種痛苦因子在裡面。
這個時候如果只是希望被理解,那用不著找心理諮詢師,找一個經歷過類似事情的人交流就好了嘛。我覺得心理諮詢師的定位在於「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需要的是理性思考以及大數據,而不僅僅是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取得病人信任的方法,因為這樣能更好地讓病人說出心裡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
題主也說那諮詢師可以「一針見血」,那代表題主已經接受了他的建議是邏輯上說的通的是可行的,問題得以解決,那麼諮詢師可以說是完成任務,接下來題主需要的是找人傾訴被理解被接納,產生安全感重新接受自己,我認為這就變成朋友的任務啦~
與其說是對方共情心不足啥的……
是不是因為你更想要對方告訴你「你什麼錯都沒有,是別人的錯」這樣呢……
共情是一種手段,僅此而已
我更加在意的是,你和諮詢師之間的適合程度與信任程度
以及,你的覺悟與努力
樓主希望你可以看到,你的潛意識在和諮詢師競爭,你要比他還專業,這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是你自己在防禦一些東西。
你好
我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 有看教科書 ——之前一直義務幫朋友進行心理開導
但是我現在已經tm的抑鬱症了
就是共情共多了 移情移多了!對方的作死思維我已經tm電波對上了
我覺得和這個患者朋友很匹配 很多經歷上都有相似之處
開頭對了 唯獨狠不下心
遂後患者對我也產生了依賴 沒錯 依賴
離開了我的群就要死要活 我如果開導別人這貨會吃醋
雖然我成功把患者甩掉了但是他的心結變成了我的心結
他作死的事 不知不覺由我來做了
之後的就不說了 蛋疼
輕視注意事項跟不看化學操作手冊就瞎jb做實驗一樣危險
現在我也在找匹配的心理諮詢 雖然自己也能開導自己但是總想看看專業的是怎麼收尾的
言歸正傳
1 ·一針見血不是誰都能做到 而且也不是一定要馬上一針見血 流派不同的
2 ·找個匹配點的 但是完全和你心意的就是海底撈針 另外這樣你的依賴性也會更強 對自我嘗試沒有好處
3·心理諮詢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引導患者自己治好自己 確保患者精神獨立
但是 這在患者看起來 第一印象通常都會覺得哇靠這醫生好敷衍
第一印象很重要 這個責任在於醫生不在於你(這種老處男一樣的醫生估計都是大醫院的
4·心理醫生其實就是一面鏡子 你覺得人家覺得都是你的錯
而問題可能就出在你的敘述心態 語氣等等 對方會想辦法讓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5.錯了就是錯了 虛心接受指責是你要走的第一步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語言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題主會感覺到對方雖然語言未表達出"都是你的錯",而你能捕捉到這種信息吧!
所以所謂的共情,也一定不是語言上,至少不僅僅是通過語言來表達。
也許題主自己已經有了答案。
他真是會毀了我的希望,
我的負面情緒又多了。
但其實既然選擇了去諮詢,諮詢者和被諮詢者兩方必然是處於一個信息不對稱的狀態。提前做好一個無果而返的心理準備,免得又給自己添堵。
至於殺人這件事,真的要另當別論。欺負再過分和殺人而言,都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慎重對待。非常有趣的問題。在我個人長達一年的心理諮詢的過程之中,我認為,諮詢師對我的幫助從來不在於「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一切幫助都來源於共情。因此,我非常反對有些答案之中所說的諮詢師不能共情而是移情,這是非常不專業,也很搞笑的。但是,我同意這樣的見解,即諮詢師的共情並不是判斷對錯,也不是體諒,甚至不是理解,而是明白那個當下發生了什麼。唯有如此,他才能夠幫助你明白,也許你抓住了自己並沒有犯下的錯誤懲罰自己,也許你並沒有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
最後,還想說一句,從題主的描述來看,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合格的諮詢師,而題主也需要更多的諮詢體驗。
當然,我的諮詢師是精神分析流派,而我做的也是長程治療,在不了解題主的情況下也是妄談了。
正念療法並不是需要達到共情,扭轉你錯誤的觀念,讓你慢慢在其他嘗試中成長發現自己就是達到了治療目的
心理學也分好多流派的,心理師也有好多個性的,共情不是一種指標,是種手段。好不好還要看療效。 逃……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新人與資深從業者的差距通常存在於哪些層面?
※諮詢師行業中,對半路出家的心理諮詢師的普遍評價是怎樣的?
※中央 4 報道心理諮詢師日薪達 9000 元,真的嗎?
※國內有哪些好的心理諮詢師培訓機構?
※為什麼我總能在厭惡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