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海軍為什麼非常注重潛艇?

1990年的蘇聯海軍VS同年代的美國海軍,誰會贏?

根據這個資料庫里記載的內容:蘇聯海軍(1990年)

蘇聯海軍水面艦艇的總排水量為:1,774,952公噸
蘇聯海軍潛艇的總排水量為:1,750,496公噸

我認為一支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噸位達成1比1的比例是一個相當罕見的情況,體現出前蘇聯海軍對潛艇的注重是相當極端的。

例如,今天美國海軍的水面艦艇/潛艇噸位比率是:4.2 美國海軍
同時,今天中國海軍的水面艦艇/潛艇噸位比率是:4.0 中國海軍

前蘇聯海軍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這鍋是赫魯曉夫背,他決定了不要航母要導彈。
當然也不能說這個發展方向是錯誤的,只是不符合傳統海軍愛好者的審美罷了。

60年代是軍事科技革命的時代,各種導彈萬能論紛紛出台,從對空導彈淘汰一切飛機到洲際導彈終結一切戰爭都有人信。蘇聯的綜合國力一直是遠不如美國的,海軍也錯過了二戰的航母潮,如果從頭髮展一隻大海軍,造航母跟美國人對著干,絕對超出蘇聯能力之外,時間上更是來不及。

相對來說核潛艇與核導彈雙方都是從頭開始,蘇聯還是有點希望的。而且核導彈航母屬於戰略武器,只要很少的數量就可以形成威脅,比造一隻傳統海軍要省錢。另外蘇聯的出海口很容易被歐洲封死,走北冰洋航路進大西洋方便一些,只有核潛艇才能勝任。

核潛艇噸位都很大,像颱風級兩萬多噸相當於核動力巡洋艦了,在美國當然不顯眼,在缺乏大船的蘇聯就非常占指標。

有人問為什麼中國要發展航母,因為中國的目的和蘇聯完全不同。我們只打常規戰,形成局部優勢就可以了。蘇聯的責任是與美國全球爭霸,因此中國這種「我只要確保你不敢打我」的思路對蘇聯完全沒用。蘇聯當年的「常規戰」戰術,第一步是用幾百枚核彈將半個歐洲夷為平地,然後步兵坐上三防裝甲車突擊


看了一下,沒有一個回答到點子上。
發展什麼力量,首先看任務,其次看環境條件。什麼都不看,答不出所以然。

蘇聯海軍冷戰時期必須優先發展潛艇尤其核潛艇,只能優先發展潛艇尤其核潛艇,根本別無選擇!

首先是任務,蘇聯海軍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根據武裝力量軍事學說和海軍戰略使用原則,戰時只有2大戰略任務,都是圍繞全面核戰爭進行的。一個是參與核突擊和反擊,一個是參與對抗敵方核打擊。也就是投擲戰略核彈,或者阻止敵人投擲戰略核彈。

前者最有效的手段是戰略核潛艇,毋庸置疑。
而後者,則是對抗敵方戰略核潛艇。美國海軍在50年代末,已經確立海基核力量基本原則,即大規模裝備戰略核潛艇作為海基核力量主力。而到1975年,美國海軍修改海軍戰略,航母正式退出一體化核打擊體系。所以打擊海基核力量,也就是壓制、打擊西方戰略核潛艇。打航母之類任務上升不到戰略高度,因為航母就不是戰略平台。由於西方尤其美國,佔據世界主要海洋空間,所以其戰略核潛艇發射陣位多位於其縱深,蘇聯海上力量需要突破重重封鎖才能到達。面對這種情況,使用核潛艇比使用航空或水面反潛力量要有優勢得多。

其次看總體環境條件。蘇聯是位於歐亞大陸深處的大陸國家,其海岸線,除去不適合航行的北方海岸,總體長度相對於其國土幅員比較有限。而這些地方不僅沒有幾個不凍港,航道也多有冰封情況。無論挪威海,巴倫之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乃至日本海北部。而且許多海域氣象條件也很惡劣。針對各種力量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而言,潛艇遠大於航空兵,航空兵大於水面艦艇。所以,蘇聯海軍只要不是失心瘋,在北方和太平洋這兩個大洋艦隊的建設上,就絕不會顛倒這個力量發展順序。蘇聯遠洋導彈核海軍在80年代建設得比較"均衡",只是西方的一個別有居心的荒謬說法而已。相比就那麼聊聊幾艘大型水面艦,但僅北方艦隊就有100艘核潛艇(1985年)。

而黑海和波羅的海艦隊沒有核潛艇,但這兩個艦隊在冷戰時就是輔助。兩個海區是典型的封閉海區,而且出口均被敵方勢力封鎖。在冷戰期間就是被西德挪威丹麥和土耳其希臘5個北約國家封鎖(後邊至少還要突破挪威海西邊的英國,和地中海中間的義大利,才能進入大西洋)。突破封鎖需要進行專門的濱海方向方面軍甚至方面軍群級戰役,要協同使用陸軍,空軍甚至戰略火箭軍力量,光靠個艦隊力量根本妄想。在沙俄時期,這兩個海區的艦隊是配合在西部方向進行陸戰的重要力量,而在冷戰時期蘇聯面對的核戰爭和超級大國全球存在的背景下,這兩個海區的海上力量出去都困難,只能成為輔助。所以,最後只能讓以核潛艇作為第一兵力的兩個大洋艦隊,即北方和太平洋艦隊作為蘇聯海軍的主力。


1.歷史:蘇聯紅海軍草創時期的20年代,主導海軍建設的指導思想是被稱為「小型戰爭理論」的青年學派,其主張發展快速機動的輕型艦艇,結合潛艇、航空兵快速擴充艦隊實力,取得近海制海權。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到二戰前蘇聯海軍潛艇部隊的規模已經世界首屈一指(並不是赫魯曉夫才開始重視潛艇的)

2.現實:對於原本基礎薄弱,又被國內戰爭嚴重削弱的蘇聯工業和國民經濟來說,短期內難以承受建造周期長、技術複雜,成本高昂的大型艦艇的開銷,技術上也面臨缺陷。而潛艇雖然技術相對同噸位水面艦艇來得複雜,成本也更高,但能夠以小博大,是一種非對稱兵器,所以即便相對比驅逐艦更昂貴,但仍然獲得蘇聯海軍重點發展。

3.地理:蘇聯海軍被各自獨立的海岸線分割為四部分,而漫長的北冰洋沿岸又是難以通過,也無法部署水面艦艇的。這就意味著戰時蘇聯四大艦隊被其地理位置相互分割無法互相支援,只有潛艇是例外。

4.發展:戰後核動力技術的運用和潛射戰略導彈的出現,使潛艇由一種戰術兵器一躍成為戰略兵器,無論是構成二次核反擊力量,還是限制對方的二次核反擊力量,核潛艇都是必不可少的兵器,對於國力相對較弱的蘇聯來說,優先確保戰略武庫的地位是必須的,在這一基礎上才能規劃其它水面艦艇的發展。事實上冷戰時期美國海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只是其獲得資源比蘇聯海軍多得多。

5.反面:30年代中期,斯大林提出大艦隊計劃,力求建立一支以戰列、重巡洋艦為主力,並得到航母掩護的均衡艦隊。作為蘇聯發展遠洋海軍的首次嘗試(斯大林認為,蘇聯之所以迫切發展遠洋海軍,是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封鎖,支援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這一計劃得到實施,開工建造了4艘蘇聯級戰列艦(一度計劃建造20艘),2艘克朗斯塔德級大型巡洋艦(後續計劃建造15艘),6艘基洛夫級輕巡洋艦和7艘夏伯陽級輕巡洋艦(計劃建造12艘)。並計劃41-42年度開工2艘71型艦隊航母。但受限於工程經驗的極端缺乏和衛國戰爭的爆發,這個龐大的計劃最後只結出6艘基洛夫級,5艘夏伯陽級的成果。戰後斯大林仍然想要建設一支均衡發展的紅海軍,但在他去世前,蘇聯造船工業只來得級完成14艘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而對之後上台的赫魯曉夫集團來說,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什麼的太遙遠,海軍只需要防禦蘇聯海岸線就足夠了,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建造什麼大型水面艦艇了。

-------------------------------------

說完這些,再從海權的角度分析蘇聯海軍。蘇聯作為世界上少數洲際級別的大國,它的經濟主要依賴於內部市場、資源,以及陸上貿易,是個典型的陸權國家,而其所處的地緣位置又決定其要擴展的方向是歐亞大陸邊緣地帶,也就是西歐,在這個方向上發揮主要作用的仍然是陸權。所以蘇聯海軍與傳統海權國家海軍的戰略有很大差異是必然的。簡單的說,傳統海權國家之所以要發展均衡艦隊更多的在於保護其海上經濟利益,而蘇聯海軍除了掩護陸地側翼外,主要發展遠洋作戰能力的目地是破壞資本主義海權帝國的海上利益(除了斯大林的大艦隊計劃外,斯大林的大艦隊計劃的動機是基於及其特殊的革命國家理念,革命國家是海權和陸權之外的另一種左右國家戰略的因素),這就決定了蘇聯願意發展潛艇這類對海上經濟活動威脅性更強的非對稱性作戰手段。


屠滅了俄羅斯海軍的日本海軍二戰後期在美國漫天的艦載機面前毫無還手之力,有日本的屍體躺在前面,蘇聯從一開始就不覺得造航母和美國海軍剛正面能有絲毫的勝算。和美國全面開戰的時候能趴在海底保存下用於還擊的核力量,能騷擾和近海防衛,蘇聯就很滿足了。

另外航母其實是能蓋在對方臉上的機場,美國的盟國和敵方對峙的區域和美國本土遠隔大洋,對美國來說是必需的。蘇聯和各僕從國之間基本上可以經由陸路抵達,並不需要航母。


最關鍵的原因還是蘇聯的國力以及海軍技術積累無法與美軍相比所以轉而發展潛艇構建不對稱優勢來獲得與美國海軍相抗衡的地位。不過也是一個不斷改變和發展的過程。


二戰結束到古巴導彈危機可以算是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之中,美帝依靠二戰積累下來的海軍力量,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海軍在全面戰爭的情況下都只有被美帝屠宰的份。這時候的蘇聯,海軍水面力量是不可能去和美帝抗衡的,不論是技術積累還是國家所能提供給海軍的資源都不足以去武裝一支可以和美帝爭奪太平洋控制權的艦隊,因此發展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技術,在與美帝爆發全面戰爭的時候,儘可能多的、突然的把核彈扔到美國本土,對紅海軍來說才是最為划算也最為可行的方案。水面艦艇方面美帝在馬漢海權論爆紅,大白艦隊誕生之日開始就開始積累技術,同時作為開航母先河的國家,在航母方面美帝也有著深厚的積累。紅海軍若是希望在短時間內積累足夠多的技術去武裝一支與美帝同級別的水面部隊,幾乎沒有可能性,即使可以實施,也必定要盡舉國之力。而潛艇不同,核潛艇更加不同,戰略核潛艇更更更加不同,潛艇誕生於一戰基本成熟於二戰、核技術誕生於二戰當時正處於成熟過程之中並且美蘇基本齊頭並進、彈道導彈技術誕生於戰後並且蘇聯首開潛射導彈先河,在這些方面上蘇聯和美帝並沒有巨大差距甚至部分方面蘇聯還佔有優勢,若是發展戰略核潛艇,紅海軍就可以短期內擁有一支可以直接攻擊並且是核攻擊美國的海軍力量,不僅划算而且高效。試想,爆發核戰之時,美帝需要讓航母編隊突破到蘇聯近海,然後釋放包括A1天行者在內的飛機突破層層防空網去投放核彈而紅海軍只需要喚醒潛伏的潛艇,然後將核導彈送到美帝本土,誰更加安全而高效呢?

古巴導彈危機之後到美蘇海軍在地中海對峙算是第二個階段。古巴導彈危機爆發之時,蘇聯並沒有足夠航程的水面艦艇去干預美帝對運送導彈的貨輪的種種行動,因此只派出了四艘裝有核魚雷的R級(不確定,忘了)常規潛艇。但結果卻是四艘潛艇一一被美帝發現並逼出水面(美帝二戰反潛基本功放在那裡),並且其中一艘險些發射核魚雷。事後,紅海軍意識到,若是沒有完善的水面艦艇部隊支持,核潛艇並不能夠以一己之力對抗美帝海軍。但是此時彈道導彈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核潛艇並不需要抵近美國本土就可以發起核攻擊,所以,發展一支能夠和蘇聯本土力量配合,可以將美國海軍抵擋在一定範圍之外保證核潛艇安全的艦隊就被提上了紅海軍的日程。在這個階段之中,紅海軍的水面力量基本可以視為潛艇部隊的保姆,艦種搭配,艦船設計目的,基本都是以保證潛艇部隊安全為目標的。其中,基輔級就是最為典型的範例,雖說帶有積累航母技術的使命,但是其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反潛,將突破紅海軍封鎖線的攻擊核潛艇擊沉,保證紅海軍戰略核潛艇的安全。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紅海軍有了長足的進步,力量大增,所以在地中海與美帝對峙的時候,第一次擁有了和美帝對抗的能力。在美國的艦載機重創紅海軍的時候紅海軍也可以用導彈重創美國海軍,相比於古巴導彈危機時的無奈,紅海軍此時擁有了與美國海軍相抗衡的力量與地位。

地中海美蘇對峙之後到現在算是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之中,冷戰漸漸降溫,一支只能夠勝任大決戰的紅海軍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需求,不能很好的解決常規衝突卻體量巨大定然是無法被接受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型航母建造被提上議程,而產物便是庫茲涅佐夫級,以及胎死腹中的烏里揚諾夫級,基洛夫級的常規動力版光榮級。能夠適應更多的作戰環境以及衝突烈度成為了紅海軍新的追求。至於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海軍遲遲沒有大型水面艦艇下水而新的戰略核潛艇卻不受影響的原因嘛,被人脫了褲子的時候有沒有內褲才是丟不丟臉的關鍵,褲子新舊根本就不是重點,對吧。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紅海軍的核心依舊是戰略核潛艇,這一點從未改變。


因為冷戰開始以後蘇聯是圍繞著核武器展開武裝力量建設的。


這要先看地圖

蘇聯面臨的三線現場,西線波羅地海只有聖彼得堡一個不凍港,而且會直接被英法封鎖,剩下的都是直接空軍和陸軍作戰,根本出不去。
東線西伯利亞也類似直接被美日韓合圍,而且還都是凍港,到冬天都不能出海。
南線黑海給土耳其把出海口一封鎖也是出不去。
三線戰場猶豫都是空軍直接作為主力作戰,攻擊美國本土更是可以通過跨越極地直接到達,所以對海軍航空兵的重要程度並不大,而且蘇聯物產極度豐富,不需要大量進口各種物資就能自給自足,因此不需要像美國那樣有強大的航母艦隊來保護各種戰略物資和貿易線路,反而突破美國對自己海域的封鎖成了蘇聯海軍最重要的任務,所以核潛艇這種大家都剛起步,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突破封鎖能力超強的艦艇就成了他優先發展的武器。


因為美國爸爸水面力量壓倒性優勢……


航母起步晚。所以吃虧。水面遠洋蘇聯活不下。而當時核潛艇是無解的。潛艇水下你發現不了。上浮直接發射一梭子核彈。你去反潛也沒意義了。


就一句,科技樹點歪了!~~~~~~~~~~~


因為窮,差錢,你看不差錢的蘇聯紅海軍不是基洛夫光榮烏里揚諾夫都有了嗎?


因為蘇聯與美國的海軍軍事理論走向不同,美國在二戰積累了太多關於航母戰術技術,發展強大的水面艦艇編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當然美國的潛艇也很厲害,俄亥俄級比094強了不只一個靜音指數。反觀蘇聯海軍,從十月革命開始,到古巴導彈危機,除了阿芙樂爾好巡洋艦和賣給中國海軍的四大金剛,幾乎就沒怎麼聽說過,更不要談有什麼光榮歷史,而且蘇聯不是沒想過發展航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蘇軍曾經提出過建造一艘七萬噸級的航母,當然最後就不了了之了,二戰結束以後斯大林也曾經提出過一個包括四艘航母在內的1500艘水面艦艇計劃,最後也不了了之了,後來的莫斯科級四不像航母大家也都知道了。
但是我覺得,蘇聯這麼發展海軍也不錯,起碼在解體之後俄羅斯賣基洛級潛艇的時候沒幾個競爭者,這不也挺好嘛。


第一,美蘇冷戰時候有一個策略叫二次打擊能力,就是在挨了一次核打擊後,能夠反擊。所以蘇聯大規模裝備潛艇,而且蘇聯潛艇潛水都很深,一旦發生核打擊就升出水面發射核武器。
第二,蘇聯也發展了近海航母定位系統,通過多種手段可以實現近海航母定位,從而實施打擊。在重聲一遍航母不是移動棺材,最受不了說拿東風打航母的腦殘言論。
當然蘇聯也吃到弱航母的虧,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因為缺少航母,常規遠洋作戰沒有打贏美軍的勝算。故古巴導彈危機後大力發展航母


因為窮和技術落後,搞不起航母戰鬥群


人家造點水下巡洋艦怎麼了?


選擇了各自認為正確的軍事道路而已,蘇聯就想著我握一手導彈到時候把你頭都打歪,然後古巴危機發現啞巴吃黃連,有彈打不出,然後不就加起來四級蘇聯海軍的航母了么,最後壓箱底的烏艦沒造完就解體了。
就相當於爐石傳說里,拿了一手大火球感覺自己賊厲害,然後最後被滿場的魚人打死了


沒辦法啊,造一百艘潛艇容易還是一百艘航母容易?不是蘇聯不想,是沒那個實力!


蘇聯核心利益在歐洲大陸,次核心利益在中東,這都不需要海軍。蘇聯海軍的存在就是為了核反擊,潛艇當然比水面艦艇更居於核心地位了。


歐洲大陸是蘇聯一切戰略的核心,海軍的使命是進行側翼登陸行動,並且阻斷美國向歐洲進行兵力和物資的輸送。因此,蘇聯海軍的登陸戰艦艇很豐富,最後研發了野牛氣墊登陸船;蘇聯的潛艇兵力也很充足,這樣就可以前往大西洋進行破交作戰。為了阻攔蘇聯的潛艇部隊,北約設置了GIUK攔截體系;為了打破北約的攔截體系,蘇聯研發了逆火轟炸機、熊式轟炸機、航空母艦、基洛夫巡洋艦、現代級驅逐艦、無畏級驅逐艦等一系列水面和航空作戰兵器,並且得到太空偵察和通信衛星系統的支援。


可能有問題,因為美國水面力量壓倒性優勢,足夠吊打其他國家所有海軍的和,所以選擇不對稱優勢,傾嚮導彈核潛艇來抗衡,然而海軍是均衡兵種,核潛艇又過於不經濟,後來已經沒法改了


因為這是某些蘇聯領導人認為可以打敗美國的唯一方法(大規模核攻擊)的一個可行手段。
美國不需要這麼極端的方式就能打敗蘇聯。
中國沒有想要打敗美國。


帶了潛射導彈的核潛艇能保證蘇聯的二次三次四次五次核打擊


蘇聯海軍的發展戰略是對的,值得中國和所有亞歐菲大陸上的大國借鑒,本身就處在這個世界島上,沒有必要像英國美國那樣發展一支太過強大的遠洋進攻攻陸型海軍,發展海軍的唯一動因或用處就是消滅其他海軍,或者是拒絕大陸外海軍靠近這塊大陸,因此最有效最節省的辦法就是發展潛艇,但是現在有誰能看得到這點呢,都覺得海軍是好東西,高大上,明顯被忽悠瘸了,沒認真考慮自己的處境和需要


推薦閱讀:

假設一個月後生化危機將爆發,只有你知道,你也堅信這一事件會發生,你會選擇做什麼?
解放軍有哪些看似很土,實則戰鬥力爆表或異常實用的裝備?
轟六K是戰神,轟六N該怎麼擺位?
火箭炮能夠被攔截嗎?
戰術手套與普通的手套有何不同?

TAG:軍事 | 蘇聯 | 海軍 | 潛艇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