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伊斯蘭世界,沒有產生工業化的強國?
伊斯蘭世界,有富國,也有具有基本製造業水平的國家,但擁有發達的工業化水平的國家,似乎一個也沒有產生過。什麼程度的工業化算髮達的工業化呢?題主的理解是,至少有幾項高端製造業有世界先進的水平(特別是軍事工業)。比如西歐幾個工業國,日韓,上個世紀末的南非;以色列,新加坡,捷克,瑞士這種體量小但也有很強的高水平製造業的國家;或者中俄這種雖然大部分工業領域水平並不拔尖,但個別領域也有世界一流水平(航天,軍工,鐵路等);至於美國,前蘇聯就更不用說了。
能夠成為發達工業國,科技水平是關鍵的因素。其實這個問題,基本可以等價於,伊斯蘭世界,為什麼沒有產生過至少一個,有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國家?
伊斯蘭世界在現代國際政治博弈中處於劣勢,內部沒有工業化強國是根本原因。直觀的例子,就是幾次中東戰爭,人口,資源都是以色列幾十倍的幾個阿拉伯國家,付出十幾倍的傷亡都無法打贏以色列。
工業化是從歐洲起源的,和歐洲距離近的那些伊斯蘭國家,應該更有條件學習工業化,但反而是遠在東亞的中日韓躍遷為工業化強國。如果說水資源制約了伊斯蘭國家工業化,那以色列就可以作為反例(澳大利亞也部分符合),同時東南亞,南亞,巴爾幹,西非的那些伊斯蘭國家都不缺水,所以這個解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中東幾個石油國很富有,用石油收入發展自己的工業,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走類似過去南非那樣的發展路徑(其實美國,蘇聯也是資源大國,它們也算是用資源開啟工業化的例子)。但事實上中東幾個石油國,都是富而不強,沒有高水平的工業。
所以應該怎樣,才能清楚解釋這個現實背後的成因呢?希望有人能深入解析一下。
附:維基「穆斯林世界」圖(人口超過一半信仰伊斯蘭教,算是伊斯蘭國家)
【寧夏公公務員考試,為啥回族獨佔鰲頭】這是五年前一個寧夏漢族畢業生的帖子。寧夏回族自治區2011年公務員考試結束了,《2011年全區公務員筆試成績(1比5)》也在網上公布,但是我們卻驚訝的發現,筆試成績前50名中有41名是回族考生,不了解情況的人會想到是因為回族考生的學習刻苦,智商高,或者是回族的人口比漢族多。
我是寧夏本地人,我可以告訴你,寧夏回族人口只佔全區總人口的1/3,我們漢族和回族的學生在同樣的環境下接受教育。那為什麼前50名中會有41名是回族考生呢?這是因為我們寧夏不管高考還是公務員考試,只要是回族考生的一律加10分。
本人對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網站上公布的《2011年全區公務員筆試成績(1比5)》進行了分析,分別對綜合成績前50名、前100名、前200名、前500名、前1000名中的漢族和回族考生進行了統計,得出以下數據:
前50名:漢族考生:9人,回族考生41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18%;前100名:漢族考生:23人,回族考生77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23%;前200名:漢族考生:62人,回族考生138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31%;前500名:漢族考生:197人,回族考生303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39.4%;前1000名:漢族考生:473人,回族考生527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47.3%。
如果去掉回族考生加分的話,那麼以上的統計數據則為:
前50名:漢族考生:37人,回族考生13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37%;前100名:漢族考生:74人,回族考生26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74%;前200名:漢族考生:148人,回族考生52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74%;前500名:漢族考生:364人,回族考生136人,漢族考生佔總考生比例為72.8%;前1000名:漢族考生:747人,回族考生74.7人。
也就是說,回族考生經過加分,把前50名、前100名、前200名、前500名、前1000名中漢族考生擠掉的人數分別為:28人、51人、86人、167人、273人。
這樣的數據出來讓人觸目驚心,我們受的是同樣的教育,在同樣的環境下長大,為什麼在每次考試中我們都要承受這樣不公平的待遇?大家都是辛辛苦苦十幾年讀書上學出來的,就因為我們是漢族難道就要在各種考試中比別人少10分,大家知道,公務員考試哪怕是比別人低0.1分都不可能被錄取,而我們在同一起跑線上就比別人少拿10分。為什麼?!!!
這政策比白左還兇殘,白左主導的歐美,也只是給經濟教育相對弱勢的少數族群加分,經濟教育相對強勢的少數族群門檻是高於主體民族的,亞裔在美國錄取分數是高於白人百多分,高於黑人兩三百分的。只要是少民,無論窮富都給補助,無論教育程度是否高於漢族,都給加分。你要搞工業,就得有理科。不然你連鋼都不知道是什麼玩意還怎麼造圓珠筆芯?
好吧。
學了物理,知道地球是圓的了,要麼某經錯了,要麼物理錯了。
學了化學,知道碳基生命,酒精等等是怎麼回事了,要麼某經錯了,要麼化學錯了。
學了生物,諸如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細胞分化和凋亡等等全懂了,要麼某經錯了,要麼這世界全都錯了!
再學點考古學,水文氣象,天文地理,動物解剖...
合格的理工大學,好好學習的話,保證進去一個虔誠信徒,出來一個大毒草。
...
你這個異教徒!砸死你!
工業化GameOver
技術被真主鎖死了。
謝邀。這是個好問題,但很多答案卻過於偏激。伊斯蘭國家非常多,擁有著和西方文明、東方文明並列的巨大體量,然而在如此多的國家中,竟然並未形成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的確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我去年曾經被某伊斯蘭國家的一個項目獵頭招攬過,雖然最後並未成行,但也有一些了解,再結合自己在伊斯蘭國家的親身感受說說。
(再補充一下,伊斯蘭國家之間的差異非常大,比如中東那些富裕的石油國和東南亞一帶的差別就很大,和非洲那些比較落後的國家相差就更大了。因此我會以石油資源最發達的中東國家,比如沙特、阿聯酋、伊朗,加上埃及、土耳其為主要參考。另外我這個答案會盡量保持客觀中立,不會帶一些宗教、民族方面的偏見)
無法工業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起步晚了。(至於為什麼會起步晚了,則是另一個問題,在那個問題中宗教和制度原因佔主要因素,另外還有地理,資源分布等原因。)
從世界歷史的進程來看,自從18世紀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後,整個西方世界就開始進入瘋狂的資源掠奪和瓜分世界資源產地的腳步。這一切看似突然,卻和西方世界早就開始的科技革命息息相關。
以英國為例,18世紀的英國擁有豐富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同時擁有著世界最先進的採煤工業和煉鐵工業體系,他們很早就使用煤作為燃料,並用煤來煉鐵。這種科技上的進步性,才讓英國的工業化進程如此之快。此外再有便是,全世界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讓他們有了支撐工業革命的龐大資本。最後就是人才資源,在一個良性的工業體系循環中,英國擁有不斷產生的科技人才,支撐著最本質的基礎。這些科技人才,不僅僅是那些著名科學家,還有一大批頂尖的工程師比如發明硬質路面的梅特卡夫、麥克亞當,發明機車的斯蒂芬森等。
如果說英國是工業化班級里最出色的佼佼者,那麼緊隨其後的西歐其他國家和潛力大牛美國,也在工業之路上爭先恐後地競爭著,但是伊斯蘭國家呢?
我們看看當時最先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情況。在安納托利亞本土的土耳其人,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對於現代工業毫無興趣,也並未發展出自己的中產階級(商人階級)。整個社會形態里,充滿了對新世界一無所知的底層平民(以農民為主,直到現在這樣的民眾依然充斥著伊斯蘭國家),強烈反感西方的宗教領袖和教會組織成員(很多都是教師或審判官,對西方文明甚至是仇視態度),最後是腐敗的帝國官員,這些人只考慮個人得失,從未將帝國的命運放在首位。
而除了本土的土耳其人之外,更接近西方的巴爾幹人只顧著民族復興,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想著小本經營,整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落後而死氣沉沉,被稱為歐洲的病夫。
從當時一位奧斯曼帝國政府官員的言談,就能映射出這個這個當時最強大的伊斯蘭國家對於工業化的態度。當西方人找到他們修鐵路時,他的反應是:「我們不需要這種體系,你們基督徒試圖用把你們的體系引入我們國家,然後掙我們的錢?當你們在我們的國家建成這樣的體系後,賺錢的是西方人、猶太人、希臘人,但我們穆斯林賺不到一分錢。我們的國家是一鍋湯,我們用古老的方式用勺子喝湯,你們用吸管吸湯,然後你們告訴我們你們的方式更文明?可不好意思,我還是喜歡用勺子喝湯。」
然後就是第二個原因,西方國家的直接打壓。起步慢了的伊斯蘭國家,再企圖追趕就難免遇到西方國家的強力阻撓。
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闢,奧斯曼帝國賴以生存的亞歐商路地位再也不復存在。這個伊斯蘭世界曾經最強大的國家徹底走向了落後。
當奧斯曼帝國衰敗後,埃及汲取了他們的教訓,試圖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他們的領導人穆罕穆德·阿里(額不是打拳那個。。)意識到西方技術的優越性,組建現代軍隊,引入了大量西方的專家,試圖在埃及建立伊斯蘭國家中的第一個現代工業結構,甚至在開羅和亞歷山大建立了一批工廠。但是這種嘗試最終失敗了,原因是國內底子太薄,加上西方國家嚴重干預埃及做大,他們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崛起,阻擋他們控制世界的進程。
甚至可以想像得到,對埃及崛起最為抵制的,就是日不落帝國(嗯,就像現在對中國崛起最抵制的是美帝一樣)1839年時埃及在土埃戰爭中大獲全勝,引起了英國的恐慌,他們對埃及進行了軍事干預,並最終逼迫他們簽下了一批不平等條約《倫敦條約》和《英埃協定》,強迫將埃及部隊從13萬裁減到18000人,關閉造船廠。
簽訂這些條約之後,埃及脆弱的初生工業體系立刻失去了市場,英國商品大量湧入埃及,使得埃及的民族工業面對強大的西方工業直接遭受重創,大量工廠倒閉。1856年時,英國又取得了修建亞歷山大至開羅的鐵路特權,通過修建這條鐵路,以及在沿途架設電報線,英國控制了埃及的鐵路和電信業。
再到後來,19世紀70年代英國基本控制了埃及財權,1882年直接進行軍事佔領。從此一個崛起的現代化埃及被西方成功扼殺在搖籃中,走向了半殖民地化,成為了西方列強的附庸。對比下當時的中國,簡直如出一轍。
二戰之後,西方國家不能再這樣赤裸裸地直接打壓伊斯蘭國家了,但是人家自然有別的辦法,這就是第三個原因,西方國家的間接阻撓。
戰後的埃及又出了一個牛逼領導納賽爾,作為現代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納賽爾倡導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曾經也帶領著他們看到工業化的曙光。他在一次演講中,遭遇反對派穆兄會近距離直接射擊,雖然子彈沒有射中,但是他居然臨危不懼,繼續發表演講。值得一提的是,和剛剛發生的土耳其政變類似,納賽爾也是通過軍事政變,推翻了西方扶持的法魯克國王上台的。納賽爾一直堅定地反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致力於世俗化,他主張進口替代戰略,試圖發展本國工業,擺脫對西方的經濟依附。
但是,一方面他的野心過大,步子邁得太大,另一方面西方國家不會坐視一個伊斯蘭國家如此做大,於是他們特意培養了一根楔子,深深地插在了諸多伊斯蘭國家中間。嗯不說你也知道,這跟楔子就是以色列。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在西方的扶持下,以色列和埃及發生了第二和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被虐成了狗。。在此之後的薩達特和穆巴拉克主張經濟更加開放化,但是在對外貿易中,埃及已經淪為一個資源輸出國,本土工業被徹底打垮,國家也一直經歷著各種動蕩和暴亂。
在此之後,其他伊斯蘭國家也試圖發展自己的工業化,比如發展最好的伊朗就遭遇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壓。再比如OPEC組織的一些國家,曾經提出過「購買工業化」的方針,企圖用石油美元來引進西方技術和人才,建設本國的工業體系。
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西方國家並不在自己的毗鄰多出這些競爭對手,更何況一旦這些石油輸出國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就不會安於甘心輸出資源了。所以,一個追求奢侈極致,貧富差異巨大的石油奶牛阿拉伯才是西方人最想看到的,除了建立那些極盡奢華然而並沒什麼卵用的巨大建築外,OPEC國家的石油美元只能投資美國國債,嗯,羊毛出在羊身上你懂的。
也許有些人會說,你說的這些中國不也都遇到了?為啥咱中國就崛起了?你這不是赤裸裸地幫穆斯林國家的落後找借口嗎?
(額還真有沒看完全文就急不可耐這麼說的。。)
是的沒錯,我們能崛起是因為我們一來確實牛逼,二來運氣好,離西方又相對比較遠。對比起來,伊斯蘭國家也的確有他們自己的種種弊端。這就是第四個原因,屬於穆斯林國家自己的落後因素。
首先自然是宗教因素,產生於中世紀的伊斯蘭教,和現代社會已經有太多不相匹配的地方,卻一直無法宗教改革。這直接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加大,體現在受到西方教育的進步人士和落後愚昧的普通民眾之間,也體現在一次次鬧政變的軍事寡頭和堅決走原教旨路線的宗教領袖之間。
宗教因素還導致了現代化教育很難展開,反智反科學嚴重(諷刺的是伊斯蘭文明曾是世界上科學最發達的)缺乏足夠的技術人才,是工業化始終無法健全的關鍵性弊病。這一點對比一下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的工業體系崛起就顯而易見了。我當時面試的那個企業,整個高級科技人才團隊全部是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的,本國人似乎不以為然,覺得反正我們出得起錢請你們就行了。(當然了,他們的開價的確高,不然誰也不會去那種地方幹活。。
再有就是制度的弊端。伊斯蘭國家的財富往往過於集中在頂尖的家族中,於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一幕幕在那裡喜聞樂見。財富的流動太低,導致社會階層分化嚴重。此外伊斯蘭國家對女性的歧視,導致女性無法正常參與工作,這就損失了非常多的勞動力。而那些接受不了文化教育的女性,自然也很難撫養出成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來,畢竟家庭環境的影響在那裡。
最後就是地理氣候因素。伊斯蘭國家大部分氣候環境都比較惡劣,很難吸引發達國家人才在那裡定居。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水力、電力資源,缺水就相當於缺電,沒有這些就很難吸引投資建廠。因此西亞和北非的工業起步就自然困難重重。除了工業不行之外,乾燥的氣候也太不適宜農業發展。
地理因素還表現在,他們的國家地理環境處於東西方之間,各大國為了競爭角力,就必須控制這些國家,最終導致戰亂紛爭不斷,恐怖主義盛行,也就沒有了發展的優渥土壤。更何況他們彼此之間還有著深仇大恨,國內也宗教矛盾不斷。寫在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論是工業化進程也好,經濟貿易發展也好,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崛起,都難免遭遇阻力重重甚至是腥風血雨;而每個已經崛起的國家,想要維持自己的地位也都是如履薄冰。看看今天的土耳其,看看昨天的法國,再想想還在南海困局中的我們,無不如是。嗯,喜歡就點個贊吧~
我之前負責過某家電企業在阿爾及利亞市場的空調業務。
近距離的接觸了這個穆斯林國家的工業發展,這裡我談一點我的看法,可能是一些穆斯林國家難以成為工業強國的主要阻礙。
阿爾及利亞是一個北非大國,算是比較典型的穆斯林國家,官方語言法語和阿拉伯語,石油與天然氣是經濟的支柱,目前是非洲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238萬平方公里,大概是四分之一個中國,北部地區地中海氣候,人口密集。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撒哈拉),人口稀少,佔全國面積的4/5。
在石油危機前,世界銀行對阿爾及利亞的GDP估計較為樂觀,2015年後都是預計在3.5%左右的增長率。
當地人口年齡分布年輕,見下圖,整個國家的平均年齡是28歲左右,很適合人力成本佔大頭的製造業。
阿爾及利亞牌面挺好,但是一直難以成為一個工業強國,可能是由於以下的原因。
1.石油病
石油是把雙刃劍,雖然能帶來大筆的外匯,能讓政府有錢提供免費的教育和醫療。
但在另一方面,石油對製造業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石化產業的強大使得政府政策向石化產業傾斜,難以形成製造業的產業鏈集群。這次的石油危機將是阿爾及利亞的一次大考驗。
石油天然氣佔到阿爾及利亞GDP的40%,占出口98%,卻只提供了2%的工作,石化產業的強大和製造業的薄弱使得阿爾及利亞失業率較高,目前官方數據在10%以上,而青年人的失業率,更是在25%以上。
2.本土製造成本和供應鏈
而為了改善就業率,政府勢必需要加強工業化建設,這樣才能提供更多工作崗位,政府這兩年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製造業短期難以看到效果。
這裡我要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家電業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一個工業強國的必經之路,我認為工業的層級如下:
農產品加工&<&<礦產加工&<&<紡織業&<&<家電業&<&<汽車業&<& 越靠後的難度和社會效益越大,社會效益意味著對就業率和教育等的促進作用。而家電業那麼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家電難度中等,附加值高,利於出口,又不像汽車的安全要求和認證要求那麼高,可以有效的調動起整個國家的產業鏈,如鋼鐵,銅鋁,化工,塑料,電力等,需求穩定,還能提供穩定的工作,同時還能培養企業家。家電這條路也是德國,日本,韓國和中國成為工業強國所走過的路。 阿爾及利亞現在雖然剛剛摸到家電和汽車的門。但是沒有能掌握核心的部件生產,如發動機,壓縮機,電機,磁控管,晶元等。
這樣只能在政府的協助下走CKD組裝的老路。
所謂的CKD就是在進口家電的時候,不能以整機的進口,只能進口零部件。組裝這一步留在阿爾及利亞完成,這樣就可以促進當地的就業。中國也在走的這條路。後來學到技術後才慢慢轉為自主研發。
近兩年阿爾及利亞政府加強了監管,還要求當地的工廠生產一部分零部件,但大多也是鈑金件,塑料件等比較簡單的部件。都沒有涉及到壓縮機,電機這些核心零部件的生產。因為壓縮機這些部件生產難度大,要求精度高,投資也比組裝廠大,而技術主要掌握在中日韓等企業手中。
主要供應鏈在國外,那麼他們的供應鏈管控成本和難度可想而知,成為工業強國更是難上加難。
另外就是製造成本,只是組裝的話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雖然當地人口成本便宜,人均月工資25000第納爾(約1515人民幣)。但是效率和管理遠遠比不上中國工人和中國工廠,那麼生產成本對比中國就高的多。
3.國際競爭
世界是平的,先不說中國了,對比同為穆斯林國家的埃及和土耳其,阿爾及利亞都差了好幾個檔次。目前只能滿足阿爾及利亞本國的消費,同時少量出口或走私到周邊國家。
目前阿爾及利亞人口在4千萬左右,對比埃及和土耳其各8千萬人口也是捉襟見肘。
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低廉的用工成本和巨大的市場。如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每年的市場容量有4500萬左右。而阿爾及利亞空調市場容量大概是80萬台套左右。
4.缺乏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
工業在初級階段,很多高端人才移民了歐洲,家電的主要技術還是依靠國外,基本沒有研發能力。
5.金融體系與國外投資
這一點比較同意 @王昕覃 的回答為什麼伊斯蘭世界,沒有產生工業化的強國? - 王昕覃的回答
工業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是長期的資金投入,這就需要現代的金融制度和融資渠道的支持,如貸款,融資,上市等。但是這些渠道在伊斯蘭金融制度SHARIAH下舉步維艱。
家電業尤其是空調是需要大量的現金流,因為空調是季節性產品,靠天吃飯。供應商和銷售商的還要有長賬期。如果沒有現代的金融制度,那麼很難做大做強。
這種情況下,做到一個城市,一個省的大製造企業還行。但是很難做到國家級別的大企業,更不用說和有完善融資渠道的其他國家競爭了。
另外阿爾及利亞對國外投資限制比較多,比如本國企業股權佔比必須在51%以上,利潤在幾年內不能轉出阿爾及利亞。也使得國外投資者望而卻步。
6.宗教和文化
不得不說穆斯林和阿拉伯的文化更適合做貿易,而不是做製造。農耕文化基礎下的東亞文明更適合需要重複勞動的製造業。
而一天五次祈禱確實影響生產效率,另外每年都會提前十天的齋月對生產的影響也很大。
這些阿爾及利亞的問題可能是穆斯林國家難以成為工業強國的普遍問題。不管如何,祝福阿爾及利亞有朝一日能成為工業強國。
謝邀。
工業化既代表生產力,也代表生產關係,一個國家能否實現工業化,或者說工業化能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所依賴的條件是非常多的。以當今世界來看,能稱為具有工業化水平的國家,高水平和大規模特徵至少擁有一個的,除去澳洲,其實也不過歐美和東亞。如果以水平論,還要除去發展中的中國,那麼真正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大規模並能夠稱之為實現工業化的,也只有八個國家。沒錯,就是八國集團。可以看出,世界上能走上工業化軌道的是少數,大部分地區都難以具備工業化水平。
這些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本質上就是擁有了其他國家沒有的技術(也包括配合技術實施的管理手段和金融體系)。而一旦一個國家擁有了某項技術,它就出現兩個傾向。一個傾向是把這個技術(產品)推廣到世界各地(個別如核武器除外),甚至常規武器也有推廣的傾向。因為技術就意味著產品的增值,意味著豐厚的收益,無論政治家企業家還是發明家都在推動。這個傾向促使該國把別國作為自身工業化的附庸,作為原料的提供商和消費市場,也就是通過技術使他國稱為僱員,而自己成為僱主。而另一個傾向就是對技術的保護,希望自身永遠擁有該項技術優勢,不想讓別國掌握。這兩個傾向相互作用,並不矛盾。
這樣作用的結果就是,除非一個國家具有實現工業化的普遍願望(注意是普遍)和落實工業化的切實行動(注意是切實),否則,工業化是不會自己落到某國頭上的。換而言之,工業化是實打實幹出來,而且是在排除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的基礎上干出來的。因為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受前述兩種傾向,不會坐視一國實現工業。他們會一方面將你納入世界市場,根據你的特點獲得一個角色,讓你不至於活不下去;一方面又會封鎖技術,控制資金,阻擋你實現真正的工業化。換而言之,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克服干擾自主搞工業化,那麼他想置身事外不被納入剝削體系也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可以拒敵於外又能剝削於內,這是很少見的)。
美國人不獨立不廢奴,實現不了工業化;蘇聯(包括沙俄和俄羅斯)不擺脫別人的操縱,實現不了工業化;日本不維新,實現不了工業化。也就是說,「主動追求」工業化並切實而獨立的行動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再看穆斯林國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產油大國,而石油是世界工業的血液。也就是說,他們早早就是世界市場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是世界工業巨頭需要爭相控制的一部分。從這一點講,這些國家難以主動地自主地追求工業化。
產油國想要實現工業化,首先需要的就是放棄部分石油帶來的真金白銀,放棄自己輕而易舉可以獲得的小康或土豪生活,轉向工業建設。從躺著數錢,轉向站著掙辛苦錢。這一步是,極為困難的。有人叫做「資源陷阱」。
然而,他們沒有解釋,「資源陷阱」不是因為資源造成的陷阱,而是因為你有資源,其他國家和國內既得利益者不願你跳出這個陷阱。比如說,假如中東崛起一位有為的政治家,利用石油獲得的利益,發展軍事和工業,不想再乖乖提供石油換錢,而且要走自己的道路,這對各個強國就是威脅。如果這個不願服從世界秩序安排的人上台並開始行動了,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毫不猶豫地消滅他,趁他羽翼未豐的時候。如果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那就支持他國內其它團體,與之對抗,顛覆或阻礙,至少讓他不能實現目標。如果還不放心,那就在他們中間用他們的土地建立一個國家,這樣他們就永遠不得安寧。
能保證一個地方永遠聽話,永遠不脫離控制的辦法,就是製造分裂。土地的分裂,宗教的分裂,民族的分裂。兩極格局下超級大國都是這樣做的,沒有兩極的時候,五大流氓和八大宗師也是這樣做的。
同時這個地方還是連接東西方的通道,恰好這個地方還教派林立,民族複雜,部落紛爭,這樣就連帶著把一些資源並不豐富的國家比如埃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也卷了進來。海灣諸王國的封建集團就是靠著石油資源續命,工業化帶來生產關係的變化,他們自然會被淘汰。阿拉伯社會復興黨堅持走民族主義和世俗化,結果屢受打壓,近乎滅亡。土耳其有凱末爾這樣的偉人,帶來了革命遺產,到今天也算消耗殆盡了。
真的,能主動走中東特色工業化道路的,看來也就伊朗了。謝邀。
首先,世界上工業強國本來就是少數,基本上只包括西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國家。不但伊斯蘭國家沒有工業強國,非洲也沒有,拉美也沒有,南亞也沒有(真的沒在黑三哥……),東南亞也沒有。可見成為工業強國是十分困難的事,成不了是正常的,成了才需要特別解釋。
參見我的文章袁嵐峰:中等收入陷阱對中國是偽問題 - 風雲之聲 - 知乎專欄。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是科技不能持續進步,中國的科技肯定會持續進步。那為什麼有些國家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因為他們客觀上經濟命脈被外國控制,主觀上自己不夠努力去做研發。
從根子上說,科技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生產力的上限。發達國家的支柱人員是那些領先行業的科學家、工程師、管理者、勞動者,他們賺取的超額利潤通過市場和政府調節擴散到全國,養活了大部分一般素質的人。發達國家的餐飲業者、理髮師收入比發展中國家的同行高很多,並不是因為他們做的飯特別好吃,理髮的質量特別高(實際往往是反的),而是因為身在一個發達的社會裡,沾了那些造晶元、機床、飛機的人的光。拉美、東南亞國家為什麼搞不上去?從這個角度看,就一目了然了。它們曾經在外國的投資或國家的保護下高速發展過,但技術都控制在外國手裡,並沒有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科技力,甚至連這條路都沒試著走過。它們的發展是單純的量的增長,技術進步落後於GDP的增長,基礎是不牢的。等到人力成本漲上來了,世界其它地方有更好的投資對象了,或者要跟跨國巨頭正面PK了,外資就像潮水一樣退去,留下他們被發現在裸泳。技術力量不夠,賣香蕉的就只能賺賣香蕉的錢,不可能達到賣飛機的水平。光靠對外抗議全球化,對內向政府要福利,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
拉美、東南亞、南非為什麼發展不好科技?外部原因可以說是經濟命脈被外國巨頭控制,難怪格瓦拉寧死也要跟帝國主義戰鬥到底。內部原因可以提到「資源的詛咒」,即資源太豐富,不需要辛苦勞動就能溫飽,反而讓人民失去上進的動力。還有人可能會說是人種的問題,這些國家的人在歷史上就沒有什麼特別傑出的表現,沒有發展過高科技,沒有對強敵打過勝仗,總是在大國的陰影下生存。《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詞中說:「雖然如此,面對壓迫、掠奪和歧視,我們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獸、瘟疫、飢餓、動亂,甚至數百年的戰爭,都不能削弱生命戰勝死亡的優勢。」看到這個讓人很泄氣。搞什麼啊!整個民族最著名的精英、在世界舞台上的代表,說的居然只是「好死不如賴活著」這麼淺薄的道理!你還能指望什麼進步!
各行各業科技大爆發才是中國的新常態。中等收入陷阱對於其它國家是真問題,對於中國是偽問題。
其次,關於伊斯蘭國家的特殊性,參見冷哲的回答ISIS 實力到底如何?為什麼打擊力度那麼大,卻拿它沒辦法?未來該如何解決? - 冷哲的回答。
中東的伊斯蘭教分支,卻從來沒有像西歐的基督教那樣進行過深刻的宗教改革,它仍然秉承著政教合一的舊有屬性,並帶有大量沿承自上古的文化習俗。其原因並不難以理解:中東地區土生土長的資產階級從來都沒有掌握過話語權,因此不存在一個超越古典時代的強力階層能夠推動宗教改革。
然而,(在某種角度而言)不幸的是,中東地區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
本來一個經濟上落後的地區,文化上也就落後,同時也沒有力量去推廣自己的落後文化。而一個經濟上發達的地區,其文化也相對先進,同時也就有財力能夠推廣其文化。如此一來,先進文化就會自然而然地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落後地區推廣。
然而,中東的石油創造了這樣一種錯配的局面:中東的宗教文化依然守舊,但卻擁有巨大的財力。
本來伊斯蘭教最先進的分支應該是在中國、在美國或者歐洲,然而這些地方的伊斯蘭分支卻因為傳教的財力遠沒有中東某些極端分支強大,而反過來被中東的分支侵蝕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本來絕大多數中國穆斯林根本沒有穿中東長袍的傳統,為什麼這些年有些穆斯林開始穿中東長袍了呢,原因並不難以猜測。
這種經濟結構落後但經濟發達的地區向經濟結構先進地區的逆向傳教,是伊斯蘭教面臨的最大困局。它導致了伊斯蘭教無法因應當前世界的經濟發展而持續演進,反而走向了守舊對抗的道路。
上面很多同志們說的都沒錯,但是有些沒說到點子上,伊斯蘭世界沒有出現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是因為伊斯蘭世界沒有經過世俗化改造,舊有勢力依舊佔據主導權。
今天的工業化無外乎都是從歐洲傳出來的,逐漸的轉移產能到其他地區,進而蔓延至全球。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地區很小,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開始的。那時候的英國宗教早已經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基督教,與當時西歐大陸的天主教有了本質的不同。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德國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拉開了歐洲基督教改革的序幕,但是英國確實第一個徹底完成宗教改革的國家。
1529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想和老婆離婚(因為不能生育),反對的天主教派否決了他的離婚申請,於是亨利八世就開了個會,依次為原因,宣布英國宗教事務不再手羅馬教廷指揮。自己掌握了英國宗教勢力的最高權力,形成了今天的英國國教。
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至高法案》,在法律上徹底排除了宗教對政治的影響。
英國國教相對於傳統天主教取消了很多限制,簡化了儀式,解散了修道院,提倡因信稱義,弱化了宗教神職人員對國家行政的直接干涉能力。
這位老哥就是亨利八世,結了六次婚,廢了羅馬教廷在英國的影響,重視商業,吞併了威爾士,看是很牛逼……但是其實內政外交一團糟……
這一舉措使得宗教勢力被排除出了世俗事物之外,行政權力被收歸國家機關獨立行使,公共資源被解放,財政收入得到改善,釋放了大量之前用於宗教活動的勞動力等等。
1527年,瑞典國王開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沒收教會財產,限制主教們的政治權力,確定新教傳教自由。
1534年,法國卡爾文宗教改革,因信得救,不再向天主教廷負責。
1536年,丹麥國王(挪威與丹麥那時候是一個國家)實行宗教改革。
1544年正式宣布瑞典是信奉新教的國家。
而同時期的西班牙則是羅馬教廷的堅決擁護者,沙俄則是東正教的天下,這兩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和政治制度上都沒能做好迎接工業化的準備。
中國和美國是兩個例外,美國一開始就是新教國家,從來沒有過舊有宗教勢力。中國的舊有勢力,無論是在封建勢力,地主買辦,還是宗教殘餘,都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一鍋端了。
沙俄的工業化也一直進行的不徹底, 直到蘇聯才完成了工業化進程。
日本的工業化也是在二戰之後接受了美國的改造,才煥發出真正的活力。
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也在此之前就完成了對舊有勢力的改造和清除。
這些國家無論是由於外部壓力主動清除舊有勢力完成改造,還是基於歷史原因一開始就註定清除舊有勢力,都是完成了對舊有勢力的清除工作。要麼對整個社會進行了徹底改造,要麼對宗教進行了改革,世俗化。
事實上,伊斯蘭世界在歷史上也有多次類似的嘗試,但是都以失敗告終。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面對英法兩次大規模入侵,埃及爆發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被新擁立的穆罕默德·阿里作為埃及的最高統治者,初步解除了外部勢力對埃及內政的影響之後,對埃及記性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逐步世俗化,試圖保留現有宗教制度的條件下,對經濟政治和軍事制度進行改革,推行世俗化教育和制度。
這位就是默罕默德阿里,和美國的拳王阿里名字上有點像,但是完全不是一個人。他嘗試在保留伊斯蘭教法和傳統農奴制度下進行近代化革命……最後自然是失敗的。
但是最後在舊有勢力的反撲和外國勢力的干涉下徹底失敗。
奧斯曼土耳其在同一時期也嘗試過對宗教和社會進行改革,但是問題出現在複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以及無法通過戰爭確立改革的政治資本等多重問題上。(今天的莫迪和當年的尼赫魯一樣,都是想通過對外強硬和軍事勝利來確立自己的改革政治資本)
近現代有伊朗,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全盤西化等。都被打斷了進程。
但是即便是這些被打斷的國家也留下了不少工業化的種子,其中以西化最早的埃及和西化相對徹底的土耳其和伊朗為工業化相對最好。
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成功的民族獨立。1922年11月大國民議會宣布廢除蘇丹制。1923年10月宣告土耳其為共和國。1924年3月廢除哈里發制。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被稱為「土耳其之父」。
1928年,土耳其從憲法中刪除了「伊斯蘭教為土耳其國教」的條文。同時強令民眾學習拉丁語字母,男女同裝,女性不得戴面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廢止哈里發法制,改行歐洲法律系統。學校一概不得教授伊斯蘭教法內容,全盤世俗化。
而伊朗在1920年被俄國二月革命所影響,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紅軍和當地部分武裝短時間內成立了一個「波斯蘇維埃共和國」,摧毀了不少宗教根基。雖然最後失敗,但是給伊朗傳統勢力狠狠的敲了一下。
在經歷二戰中的混亂之後,由巴列維引導開始全盤西化的過程,主動靠近西方,引入西方法律,服飾,廢止伊斯蘭教法部分內容,法律上規定女性的權利,並出現了女律師,女議員,女性高級官員等等。白色革命更是在經濟土地上為工業化做好了鋪墊。
上世紀70年代的伊朗全盤西化速度過於迅速以至於遭到了傳統勢力的強烈反彈……想想今天的又有人跑出來談什麼「女德」,「三綱五常」,「儒家教法」估計也是不適應現代生活吧?
但是伊朗在1972年爆發了伊斯蘭革命,而土耳其近年來也出現了伊斯蘭化的趨勢。但是即便如此,土耳其仍然是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國家中,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國家。
===============分割一下===============
那麼為什麼沒有完成宗教和社會改革就不能工業化?
工業化需要市場,勞動力,資本,原料和穩定的生存環境等種種因素。傳統宗教通常都有極強的經濟束縛作用,比如在商品種類上的限制(酒精,豬,貝類等),在商業行為上(貨幣,借貸等),資本積累上(贖罪券,建教堂,什一稅等),佔用勞動力(禮拜日,齋月,出家禮佛等),歧視(性別,種姓,種族,膚色等)。
這些都使得工業化進程在宗教環境下要麼被扼殺在萌芽之中,要麼進展緩慢而脆弱,隨便一點外來影響,就足以徹底消滅剛剛萌芽的工業化進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這個國家就十個人,五個男人,五個女人,如果未經改革的宗教,五個女人只能回家帶孩子伺候老公,沒有任何經濟貢獻。
五個男人還有一個得跑去當牧師,又缺了一個勞動力。剩下四個人種了一年地,一般的時候要去教堂參加活動,給教堂服務。每個人本來得到2000,結果只能得到1000塊錢,什一稅繳了100,買贖罪券繳了100,做宗教禮拜捐了100。結果湊一湊四個人就湊了2800,想做個買賣吧,不能借貸,還不能出遠門去別的地方做買賣。不能買賣酒精,豬肉,貝類等多種商品。
沒事兒鄰居信一個宗教的上門來你還得給300,賣東西還要免費……
這麼進行資本積累?
如果進行過宗教改革,五個女人就倆自願回家,一個必須回家,兩個參加工作。五個男人就一個兼職一下牧師主持一下儀式即可,那麼勞動力就是六個半。
全年賺了每個人2000,每個人捐個一百之後,總共湊了12300塊錢,又借了5000,什麼商品賺錢買賣什麼,那裡賺錢就去哪裡做買賣。哪怕自己兄弟上來也要明算賬……(怎麼聽著像是中國人?)
這工業化資本積累多爽啊!
===========最後分割一下============
今天的伊斯蘭世界不是不想進行改革,也不是不明白伊斯蘭教法限制了世俗化進程,限制了國家民族的前進腳步,但是奈何西方世界的坦克大炮(或者軟刀子)已經架在了家門口,外部重壓之下根本沒有逐步改革的機會和窗口。就像中國最近一次大躍進是在美國注意力被恐怖主義吸走之後形成的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下才產生。
而整個顛覆現有社會與宗教,從頭捋順,沒有強硬的手段,穩定的基本盤是做不到。但是現在的中東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有這個基本盤。基本上都淪落為西方大國的附庸國。
但越是這樣,內部矛盾就越大,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就會裹挾著民族主義的外衣,大行其道,改革的可能就越低,工業化也就越不可能。
所以一個穩定而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給自己一個改革的時間窗口才是他們現在最需要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土耳其,在之前中美俄三國中間左右逢源的時候是土耳其經濟發展最快,工業化崛起最強的時候。現在的土耳其家電產業,汽車產業,軍火產業已經在歐洲堪稱獨成一派了。
但是近幾年隨著周邊國家的不斷動亂,土耳其的外部環境愈加複雜,不得不轉向保守。
轉回我們自己,就是要謀求穩定的同時堅持改革開放。
這個問題格局太大,我在這裡提供幾個角度供大家參考。
伊斯蘭世界裡土耳其的工業水平算是不錯的。
我們可以先用伊斯蘭世界裡工業化不錯的土耳其做例子來看看伊斯蘭世界發展工業到底需要什麼。
土耳其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硼、鉻、銅、鐵、鋁礬土及煤等,三氧化二硼和鉻儲量均列世界前茅,森林面積2000萬公頃。在經濟發展上,土耳其的農業發展較好,糧食自給,略有出口。工業也有一定基礎,主要工業部門有紡織、食品加工、能源、化工、鋼鐵、水泥、汽車等,主要出口紡織品、加工食品、棉紗、皮革製品 、化工和礦產品。90年代鋼鐵、汽車、家用電器及機械等產品開始打入國際市場;土耳其石油資源有限,只能滿足1/6的需求,因此該國不得不花費大量外匯進口石油,其它的進口產品包括電子產品、機械、輪胎、有色金屬等。
20世紀末,土耳其的電子工業最終從機械製造工業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
儘管面臨巨大的困難,但土耳其仍通過吸引外國大型公司投資、組建聯合企業、廣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等方式,使本國的電子工業保持了繼續發展的趨勢。
土耳其電子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生產民用電子產品及通信設備。目前,土耳其有250家公司從事電子工業事務。其中多數企業在最初階段是取得西方國家大型公司的授權後進行生產。目前,土耳其的電子工業企業已經可以在本地生產的新一代處理器的基礎上,利用進口成套設備組裝筆記本電腦等,並標以當地品牌。
在對外出口的電子產品中還有民用電子設備,包括彩色電視機和通信設備,出口總價值已經達到15億美元。以上是土耳其工業發展概況,下面分析土耳其能取得今天成績的原因。
- 土耳其的國家有一定的規模,有工業化所需的充足的人口。土耳其 總人口7878萬 ,與我國江蘇省相當。
- 土耳其的教育水平和世俗化程度在中東國家裡比較高,大量的受教育人口是工業化的土壤。 1928 年11 月1 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正式通過《字母改革法》,宣布將土耳其語改用拉丁字母拼寫。從新的一年開始,禁止用阿拉伯字母印刷書刊,中學停止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學。要求40 歲以下的土耳其人都必須學習新文字,目標是用15 年時間在全國人民中普及新文字。1931年成立土耳其語言學會,開始剔除土耳其文中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辭彙,簡化和純潔土耳其語,新造土耳其辭彙。採用新字母后,土耳其語日益變得富有活力起來。到1930 年代後期,文盲率已從建國初期的80%多下降到50%。
-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局一直比較穩定。這也是土耳其區別於阿富汗和敘利亞等國的地方。
- 土耳其雖然資源豐富,但是遠遠達不到能夠靠賣資源就能讓7000w人口豐衣足食的地步,因此土耳其有發展工業的需求與決心。這一點可以和波斯灣諸國相區別
- 土耳其前身是奧斯曼帝國,具有輝煌的歷史,國民有認同感、國家有凝聚力。
- 自1923年獨立以來,土耳其一直比較重視國防建設,截止目前已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國防工業基礎。這一點主要是第3點的保障。 土耳其火炮與射擊武器工業主要的目的就是用自行生產的火炮及射擊武器保障本國軍隊的需要,其生產主要集中於該國「機器製造與化學工業協會」(MKEK)所屬的企業中。大多數該類企業位於克勒克卡萊、昌克勒以及沿黑海地區。土耳其火炮與射擊武器工業的生產企業主要包括:位於克勒克卡萊的「阿切爾桑」火炮武器生產企業;位於克勒克卡萊的「希里亞赫桑」武器工廠,該工廠的主要任務為生產射擊武器、改進槍支生產線及生產新型槍支等。
- 土耳其有較好的國際環境,加入了北約組織,一定程度上受西方的保護。相較於土耳其,伊拉克就比較慘了,一直被西方禁運制裁,經濟凋敝。
- 國父凱末爾的大力推動。
其實土耳其是目前伊斯蘭國家的上限,土耳其想要進一步崛起也是困難重重。如果要脫離伊斯蘭世界來看,我覺得中東伊斯蘭世界應當參考中國的工業化之路,整個伊斯蘭世界和中國體量相近。相較於中國,伊斯蘭世界又缺乏哪些條件呢?
- 統一。一個軍閥割據的中國決不可能成為如今的世界工廠,充其量僅僅是一個大號印度。近代以來中東一直深陷於分裂與戰火,如果能統一或者出現一個團結伊斯蘭各勢力的代表,戰亂的問題應該能夠解決。但遺憾的是希望渺茫。
- 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在冷戰結束後,順從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獲得了和平發展的時間。首先整個伊斯蘭世界並不具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國際輿論對伊斯蘭世界的譴責也越來越多。說白了,一個統一強大的伊斯蘭世界並不符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主要是幾個大國)的利益。
- 深化的思想改革。中國的思想改革從19世紀末期開始,經歷了無數的動蕩、流血、戰爭甚至亡國滅種,直到20世紀後期才徹底完成。現在的伊斯蘭世界的世俗化改革遠遠不足以支撐整個中東地區實現工業化,而且近年來極端主義思潮崛起,世俗化改革開始倒退。伊斯蘭世界的思想改革任重而道遠。
說句不好聽的,工業化是世界上到目前為止最大規模、最極端、最徹底的社會革命。
想要實現工業化,歷史機遇、民族奮鬥、領袖人物和中堅力量一個都不能少。就這樣很多基礎薄弱的國家要麼工業化不完全要麼付出了很大代價。
英國工業化勝在第一個吃螃蟹又趕上了殖民浪潮。
蘇聯工業化死了多少人。
德國工業化的背景是普法戰爭,帝國的隕落。
法國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化是馬歇爾計劃加受多年工業化教育的國民加領袖。
美國更是佔了天大的便宜吃了兩次大戰紅利。
大家最熟悉的中國經歷了你們絕對不想再來一遍的三十年才有了現代化基礎,尤其是從頭到腳底褲都給你洗一次的思想革命才有了今日成果。
日本也是吃了那麼多年苦發了那麼多年戰爭財。
世界主要國家的工業化莫不是久經考驗、艱苦卓絕的。
就憑你落後的伊斯蘭教法你憑什麼能有現代化的組織性?
土耳其僅僅是造成世俗化已經筋疲力盡,其成功今日還有所倒退。伊朗多年來病態的依靠石油試圖完成原始積累,然而一飲一啄,國際制裁加內部鬥爭一分苦都不讓你少吃。
中東沒有石油伊斯蘭世界還不如非洲。就醬。
反過來說,伊斯蘭世界要麼走基督教的路子來一次或者兩次宗教革命,兩次或者三次大規模宗教戰爭,要麼走中俄的道路,從頭到腳改頭換面來一遍。
其實伊斯蘭阿拉伯世界幾乎差一點就出現了一個,有可能比義大利,日本更早,和沙俄同時,比普魯士稍晚一點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阿里家族統治下的埃及(與奧斯曼的關係可以類比北魏六鎮或者唐玄宗手下的安祿山。只是沒有徹底撕破臉罷了)只是功虧一簣,在幾個地方犯了錯,尤其是作為一個創業公司資金流斷裂。本來是幾乎要成為另一個日本,但很無奈因為資金流斷裂,被巨無霸(英國)控股淪為一個地區小霸王和英國人的打手。
埃及的崛起一度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極其相似。只是幾招錯位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見國家崛起,是好比武林比拼一般危險的。
其實日本在創業過程中也遇上了這個大坑。只是日本運氣比較好,搞到了清朝的賠款罷了。埃及雖說幾乎打垮了老宗主國奧斯曼,但由於奧斯曼背後勢力重重,沒有狠狠的訛自己的老東家一筆,(因為英國人和俄羅斯人都不允許其他人獨吞奧斯曼,當然阿里家族在那個時候也有判斷失誤)最後又進了英國人下的局,導致資金流斷裂又沒騙到投資。
穆罕穆德阿里王朝的建立者,穆罕穆德阿里出身是阿爾巴尼亞。和許許多多做出一番巨大成就的人一樣,他的早年生活十分平淡。和那個年代的巴爾幹人一樣,文盲,沒有受過清真寺教育外任何的文化與道德教育;靠販賣煙草為生。直到40歲被奧斯曼征入軍隊:這改變了他的一生。
抱歉,找不到1801年左右的奧斯曼領土。只有一幅全盛時期的奧斯曼地圖。在這個時候奧斯曼帝國多瑙河,匈牙利和北巴爾幹地區已經被哈布斯堡家族奪取;而烏克蘭,克里米亞和北高加索地區則被俄國人奪取。而且此時奧斯曼對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也幾乎失去了控制力(法國人是從1824年開始統治阿爾及利亞的)。而奧斯曼帝國也對相當一部分東非與阿拉伯領土失去了控制力。
穆罕穆德阿里在他30歲的時候加入了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軍隊,並且擔任一支300人左右大小的小部隊的領袖(這也說明他在家鄉可能是有一定資產,影響力,組織能力的人,並非真正的純屌絲,純流氓無產者出身)。時間大概是1801年左右。這個時候奧斯曼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拿破崙帶領軍隊入侵了埃及(關於拿破崙為什麼去攻打埃及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事,但比較得到公認的原因是拿破崙原計劃佔領埃及之後以埃及為跳板去東方進攻印度,徹底摧毀英國人的實力)。
當時埃及雖說名義上是奧斯曼的一個行省,但實際上當地的真實統治者是「馬穆魯克,」起源於中世紀的阿拉伯奴隸兵;但最後演化成了一個軍事貴族地主階層。也就是說奧斯曼在埃及行使的是類似古代中國羈縻州那樣的代理人統治。奧斯曼的管理方法非常有意思。並不像同時代的法國或中國那樣搞非常典型的中央集權;而是有一點類似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地方貴族的權力和影響力很大。這一方面的確大幅降低了奧斯曼的統治成本(因為當時的奧斯曼是一個巨大,但虛弱,而內部有許多不同民族,宗教,部落團體的社會);另一方面,也為後來穆罕穆德阿里成功拿下了埃及,以及同時代的希臘人在英國和俄國的支持下獨立創造了可能。
當時的奧斯曼勢力已經非常衰弱了。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兼備。所面臨的情況與危機中的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幾乎如出一轍。外部俄羅斯帝國和哈布斯堡家族兩大強敵不斷進攻;東部世仇什葉派波斯人和波斯人支持下的什葉派宣教團也頻頻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帶挑起事端(什葉派其實一度在安納托利亞東部影響力極大)。而內部有各種宗教和民族團體在各種外國勢力的支持下造反。比如英國人背後支持下的希臘社團;乃至拿了俄國人黑錢的阿拉伯土邦暴君也頻頻在敘利亞,黎巴嫩等地作亂。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實力一落千丈:早就不是那個可以1681年可以圍困維也納,威脅羅馬的軍隊了。幾次陸軍改革都以失敗告終。而海軍更是與大航海時代歷練出來的西方國家沒得比。
與此同時奧斯曼也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貨幣貶值和商業凋敝。奧斯曼帝國此時商業幾乎完全被猶太人,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財團控制;經濟形勢也是十分兇險。更可怕的是19世紀的奧斯曼蘇丹幾乎個個都是「無能,」「懦弱」的傢伙。難怪在後來克里木戰爭時代(1853-1855年)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斷言老對手奧斯曼「遲早藥丸,」「就好比一座在風中搖搖欲墜的茅草屋,只要在大門上踹一腳整個屋子就會塌下來」那樣。(倒是奧斯曼在英法的直接插手下竟然奇蹟般地打贏了克里米亞戰爭。其實這也從某種意義上說明,奧斯曼帝國能繼續存在,也是各路列強妥協,和協商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 拿破崙全面戰爭
地上的人和馬的屍體就是馬穆魯克。而法國陸軍基本保持著完整的隊列。
連馬穆魯克的奧斯曼宗主都是這樣一幅德行,埃及馬穆魯克會是怎樣一種情況我想大概也都十分清楚。於是有了一幅十分著名的戰爭場面:金字塔下,在法國人的大炮之下,穿著無比華麗的馬穆魯克騎兵向法國軍隊發起大無畏的衝鋒;但在炮兵和法國步兵的火力壓制下成排的被打倒。後來的故事就是法國人瘋狂的掠奪富有的馬穆魯克的戰利品了。
這一幕在幾十年後的東方還要再次上演。
穆罕穆德阿里的起家其實也來源於這次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他帶領他的那支300人的小部隊夜襲法國人,獲得了一次「大捷,」並且不長的時間內,做到了奧斯曼駐埃及軍團的高級將領,甚至最後坐到了奧斯曼帝國埃及軍區開羅城防司令。其實反面也可以看出奧斯曼的軍隊到底多麼不經打;奧斯曼的軍隊到底可以輸的怎樣慘;奧斯曼的軍隊高級將領陣亡率到底有多高。我忽然想起這好比是魔獸爭霸里被天災軍團打的滿地找牙的洛丹倫王國;最後精英凋零,到頭來只能找出類似加里瑟斯這樣,其實才幹只能做騎兵隊長的人統領軍隊。只是此處的穆罕穆德阿里明顯要比加里瑟斯聰明太多;我認為他在某種意義上是相當於西爾瓦娜絲那樣的人。
而這個時候「燃燒軍團「(法國人)也奇蹟般的被擊敗了。因為當時法國政壇風雲變幻,拿破崙丟下了駐埃及的法國遠征軍,跑回法國去搞法國內部搞政治鬥爭做皇帝去了。這個時候的埃及恰好是一個權力真空(法國人逃跑,奧斯曼帝國和馬穆魯克的勢力同時虎視眈眈,當然其實在這個時候還有英國人在暗中觀察;只是英國人並沒有採取任何實際的行動)
穆罕穆德阿里從戰場的實踐中得到了幾個道理,並且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首先,看似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只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其次,看似威風凜凜的馬穆魯克連紙老虎都算不上。再次,法國人,歐洲人,真厲害,軍隊和科技與奧斯曼帝國的差距,是代際的。唯有學習西方,向法國人學習,向歐洲人學習,才是正路。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早年穆罕穆德阿里的發跡路線:阿爾巴尼亞煙草小販--&>奧斯曼帝國埃及軍區下層軍官--&>奧斯曼帝國埃及軍區將領--&>奧斯曼帝國開羅城防司令。
一個真正出身平民卻能在幾年內在軍界平步青雲的人,可想其能力與天資到底多麼可怕。而且恰好這樣的一個亂世闖王,野心家面臨這樣的權力真空,自然就是大幹一場的時機了。
穆罕穆德阿里從首都城防司令到最高統治者其實也是有路線圖的。其中第一條就是清理國內的反對力量。國內反對力量最為典型的其實就是馬穆魯克(我們說過實際上奧斯曼帝國中央政府對埃及行省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很弱)。馬穆魯克雖然被法國人打的一敗塗地,但是並沒有被消滅完。怎麼辦呢?是拉攏還是打壓?這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啊。
穆罕穆德阿里決心解決這一政治問題。他邀請埃及的所有馬穆魯克們(大概有1000多人)來一個城堡開會。理由是他的兒子要去敘利亞打仗。邀請各位」兄弟伙「來吃個飯,給他兒子踐行。結果沒想到到了城堡才發現裡面埋伏著大群全副武裝的阿里派的士兵。接著就是一場鴻門宴。據說當時在城堡的1000多個馬穆魯克領袖只有一人成功逃脫。接著穆罕穆德阿里一不做二不休,立刻指揮自己的嫡系部隊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恐怖的大清洗。指揮自己的士兵掠奪馬穆魯克的家產,強姦他們的妻女。之後穆罕穆德阿里自然也順利的在埃及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專制統治。事實證明這一體制比封建制度要高效和優越很多。
這種中央集權的體制,自然十分適合經濟的發展。穆罕穆德阿里也正是如此。他一開始搞的就是常見的那些套路。發展農業,獎勵商業,建立好的稅收和國民經濟體制。。。埃及靠著尼羅河,尼羅河兩邊是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的。同時儘管當時的亞歷山大里亞港口已經衰敗,但也算地中海上一個十分重要的貿易節點。而且在當時的歐洲,剛剛經歷拿破崙戰爭;百廢待興;在這個時候,國家政治越穩定自然越適合恢復,和發展經濟。穆罕穆德阿里的開局的確不錯。
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事情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埃及其實在棉紡織業方面有極其優越的先天條件。那便是:著名的埃及長絨棉。埃及長絨棉,直到現在,都是世界上著名的良種。其實棉花的原產地是南亞。但是埃及的氣候,和供水條件,卻恰恰非常適合良種棉花的生長。假如這種棉花能夠被合理利用成資源,埃及其實從一開始,是非常有可能和歐洲列強一道實現工業化的。
其實許多地區的工業化過程,伴隨的第一步,就是棉紡織業的高速發展。比如近代英國的曼徹斯特(全世界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城市),就是典型案例。當然其實曼徹斯特的工業化某種意義上是靠恆河平原印度農民的累累白骨完成的(關於為什麼埃及會在此處失敗我們也會引用這一案例,我們後面來講)。包括在近代的東亞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其實第一波工業企業大多數都是靠便宜的勞動力成本製造紡織品出口的企業。
其實還有一個我們往往意識不到的案例:香港。其實香港在60-80年代崛起,就是靠成衣加工產業。後來這部分工廠也隨著香港人力價格的飆升轉移到了內地,尤其是廣東。我本人最開始在香港理大讀交換的時候也非常奇怪為什麼理大工科里,紡織,高分子系是最出名的。我後來專門還調查過,後來恍然大悟,哦這就是香港老產業結構的一個必然結果。因為大學的學科建設不會輕易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遷,所以儘管香港如今早已沒什麼成衣加工產業,但是理大紡織的學科積累還是保留了下來。
雖然埃及是棉花的主產區,但從整個產業鏈上控制棉花定價,並且能從全流程棉花貿易中拿走最多的錢的,實際上還是歐洲的資本家。其實這與曾經的中國,是非常相似的。屌絲逆襲,錢並不好掙。所以從一開始,開源節流這件事無比的重要(類似的是日本人當年為了供養海軍艦隊不惜用很多女孩子在南洋,上海等地賣淫掙錢)。錢不好掙,所以不能胡亂糟蹋。胡亂糟蹋一方面是貪污,尤其是社會風氣的貪污。另一方面是捲入大量的戰爭。尤其是後者。因為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長期的戰爭和軍事冒險更能損害國力的。
錢不好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錢要更多的努力去藏富於民。
穆罕穆德阿里(及其家族後裔)本身是巴爾幹人。他們更多的也是把埃及作為實現自己理想,或者說野心的工具。他們並不會真正把埃及人當成自己的國民,尤其是穆罕穆德阿里本人。所以穆罕穆德阿里對埃及人民自然也不會有太多「藏富於民」的理念。這一點和近代,由本國本族人掌管的,美國,德國,英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是完全不相同的。英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倫敦和愛丁堡中產階級家裡下午加糖的茶葉,也帶來了諾森伯蘭郡農夫因為營養充足喜氣洋洋的臉;但穆罕穆德阿里雖說是一位極其偉大優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實際上是不會把自己子民當成真正的「asset,」相反,他更會把子民當成一種「resource.」我後面會說當時的埃及農民為了逃避工廠勞役和兵役不惜逃跑到敘利亞,或者乾脆弄斷自己的手指。
除了依靠發展經濟,貿易賺錢以外,穆罕穆德阿里在那個時代也依靠對外殖民和掠奪收集金錢(當然,在那個現代政治學,人權理念並不完備的時代這一條對於他們無可非議。比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就是以對剛果人十分殘暴出名的)。阿里掠奪的最主要的地區,是蘇丹。從蘇丹主要掠奪的東西是黃金和奴隸。所以直到今天蘇丹的人民依然視阿里為暴君。
現在回來,我們繼續更新。
穆罕穆德阿里自己在40多歲以前是個文盲(他是從40多歲開始才學習阿拉伯語和古蘭經的)。相比於同時代所謂的受過教育的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和大清王朝的儒教官吏,他可以說並不會受很多傳統的舊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束縛。比如同時代大清王朝許多對程朱理學,儒家經典十分精通的官員,卻毫無睜眼看世界的意識。這一點我們都在高中課本和各類影視劇里知道的通透。反倒是幾乎沒有怎麼受過教育的穆罕穆德阿里,靠這卓絕的天資認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西方的技術和文化是可以為己所用的。
他從當上埃及的實際統治者之後,雖然他的稱號還是「帕夏(奧斯曼帝國行政系統里的高級官員)」做了一件最偉大的事情,就是開始向西方,尤其是法國學習。雖然這一條與我們在改革開放時代是不能比的,但是在那個時候也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穆罕穆德阿里用了數年時間組織力量從歐洲引入了數千本書籍。當然大多數是關於軍事和工程的圖書。之後,他也運用埃及的國家財政向歐洲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大多就讀於工程,軍事專業。日後也為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有了資金和技術,穆罕穆德阿里畢竟也是軍人出身。之後他所進行的事情就是軍隊的改革。現代意義上的公民軍隊(區別於古代的封建軍隊)的建立應該追溯到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在三十年戰爭期間的血腥殺戮之後,人們終於意識到效忠於封建領主和主教的,由地痞流氓和破產者組成的軍隊可以對城市,國家和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壞。因此人們也意識到了組件現代軍隊(忠於國家而非封建領主的公民軍隊的重要)。這一條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終於實現了公民軍隊徹底替代封建軍隊。在革命熱情武裝之下,在拿破崙和一大批優秀將領領導下的法國陸軍先後打垮了強悍的普魯士,奧地利,荷蘭王國和西班牙;並且先後重創了沙俄以及英國。穆罕穆德阿里所做的事情就是一方面廢除馬穆魯克的勢力,另一方面從埃及農民中徵兵;並且引入西方(尤其是法國陸軍)的訓練體系和組織架構。其實這一點在日本倒幕維新的時候也曾經干過。以法國陸軍為師的長洲藩和以英國海軍為師的薩摩藩破除百年世仇聯手,打的德川幕府那叫一個滿地找牙。
有了資金(雖然只是暫時有,後面還要講阿里如何因為金融騙局幾乎作為創業者把公司輸給了投資人),技術和軍隊,阿里就開始了向外擴張的腳步。除了派遣遠征隊征服尼羅河上游的蘇丹來掠奪黃金和奴隸(所以在今天的蘇丹穆罕穆德阿里也被認為是殘暴的獨裁者),他還幾乎征服了包括今天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和大半個阿拉伯半島在內的許多地區。在阿拉伯半島他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就是如今沙特家族的祖先,當時的沙特部落和與沙特部落結盟的瓦哈比派。可憐的一幫駱駝騎士怎能是阿里用西方理論訓練出來的近代陸軍比得了的。沙特家族第一代家主就是被穆罕穆德阿里的手下俘虜之後用大刀砍頭的。
我在這個答案下的評論居然被舉報了,被刪的評論在這更新一下。
這條評論只是表達觀點,沒有同任何人爭論,根本不存在「辱罵、歧視、挑釁」的內容,管理員應該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對這種惡意舉報不應該縱容。
發生動亂各方面都沒有贏家,但是文明的手段解決不了野蠻的對手。
整個社會中最強大的力量是政府,既有能力又有義務治理引導社會向文明的方向發展,如果它放任甚至變相鼓勵反智、反文明的勢力擴張,這種失職將是未來造成混亂的主要原因。
看周圍的亂相,某教不可能適應現代社會,不能和其他文明共容,最終是你死我活的結局,從情感上我相信中華文明不會就此毀滅,而最後倖存的人難免經歷巨大的痛苦。
種族滅絕、文化滅絕已經為大部分人所摒棄,但野蠻邪惡的敵人做起這些毫不手軟,為了戰勝惡魔,我們自身也只能化為惡魔。
動蕩結束之後,廢墟上是什麼景象?是普天同慶聖戰成功之後諸派一邊放羊一邊各稱正統再開宗教戰爭?還是全球重新洗牌爭相上位做大流氓,種族文化歧視更甚,幾十年之後才能重提和平與發展?文明的創傷恐怕要幾代人去反思、消解。
巴不得某教以溫和的方式改良,退出世俗社會,但從根本上就不可能。畢竟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了,人就是記吃不記打。
**********更新分割************
原答案:
沒錯,我就是來匿名黑回回教的~
老神棍穆聖可是千年前的游牧民族出身,這樣的教主留下的東西,指導一下畜牧業、原始商貿流通業勉強夠用,主要功能還是給信徒洗腦,為統治服務,忽悠人上戰場賣命,享受72處女。
這種所謂宗教的信徒,完全不具備參與現代化社會生產的能力,你讓他們玩兒個啥工業?
*************************************
再補充兩句,穆罕穆德這麼一個放羊的苦孩子,雖然傍上富婆走上人生巔峰,但眼界見識畢竟太low。
當年的人普遍沒文化,容易迷信權威,老神棍自立門戶開宗立派,當然怎麼牛B怎麼吹,對自己怎麼有好處怎麼吹,滿嘴胡B勒勒跑火車,自己說一不二,不讓別人說三道四,堵死了宗教改革的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說的就是這種人。
現代文明還沒有萌芽的時代,各個宗教野蠻程度都差不多,他們的教義只進不出,殺咖啡樂沒有心理負擔,是巨大的競爭優勢。到了現代社會,各種宗教早該玩兒蛋去了,他們還按野蠻的思想教條行事,就是不考慮歷史進程的愚蠢行為了。
2017年7月18日更新
果然拋磚引玉,倉促成文,不想能得到 @謝振天 等幾位的耐心指教,大長見識,在此謝過。原文中對於宗教改革的粗糙類比,多少模糊了焦點。思來想去,還是把想多啰嗦幾句,把真正想說的作為修改放進來。
我的觀點始終是要立足於人,而不是教義,教義是極為靈活的東西,可以重新闡釋的,甚至揚棄的,它又是死的東西,不會自己發生一絲一毫的變動或作用,它的力量一定具體歸結到具體的人身上。
這一點上,可能因為宗教離大多數國人較遠,理解不夠直接,那我們就說法律好了,法律是不是很有力量?是很有力量,但是這個力量不是法律文本本身的力量,而是與法律相配套的一整套體系的力量,法律在這其中不可或缺,但是如果認為把法律寫好,無數的人就不得不照著執行哪怕不滿也毫無辦法,那就高估了。
說個台灣最近剛剛發生的事情好了,一群台獨分子當眾燒毀他們的『國旗』宣傳台獨理念,污辱國旗,證據確鑿,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禁止,然而法官說他們有言論自由,宣判他們無罪。這就是現實,當缺少力量支持的時候,法律立刻退化回成乾枯的文本,無人理睬。
教義也是如此,伊斯蘭教太遠,仍然舉中國本身的例子,儒家傳統在中國根深蒂固,被稱為吃人的禮教,當然是很有力量的,但是到了甲午戰爭之後,忽然間就失了力道,不過二十幾年之後,甚至開始有人公然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再過幾十年,孔子就成了孔老二要批倒批臭,再過十來年,忽然又峰迴路轉,被奉為整個民族的圭臬,傳承千年的儒家思想本身在這一個世紀里自然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變動的是人。
文人論道,喜歡探究道的本身,精巧設計,理論自恰等等,但政治家、宣傳家和投機者們從來不這樣思考問題,他們的眼中首先是需要達到的目標,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哪些障礙需要排除,然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量體裁衣有取有舍有歪曲,從來不會被意識形態捆住手腳。糾結於教義,到處都是牆不可逾越,立足於現實,則生命會自動尋找出路。四十年前改革伊始,有人會想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可以共存?直到今天都有人糾結於這一點惡毒地詛咒其中有一方必敗,而老鄧一句摸著石頭過河就把這個問題擱置了。而對我們這些看客來說,重要的是分析各方的動機和力量對比,三十年戰爭中,宗教專家們喜歡說是新教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但如果以人為核心來理解,則恰恰相反,是因為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的人逐漸在新教的大旗下聚集,使得新教陣營日漸強盛,最終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天主教-哈布斯堡體系完成了歐洲的自新。
那麼,反過來看伊斯蘭世界的情況,就不應該說他們沒有宗教改革,沒有現代化的衝動, 謝謝@謝振天 等幾位的提醒,作為歐洲的近鄰,奧斯曼帝國最早受到歐洲現代化的衝擊,也很早就開始了改革,只是由於帝國內部積弊重重,外部不斷受到打擊,導致改革成果不彰舉步為艱,這是老大帝國的命,清、哈布斯堡、莫卧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相映成趣,伊斯蘭並無特殊。後來凱末爾逆天改命扶大廈於將傾,再以軍功為憑強推世俗化,力道不可謂不強,影響不可謂不深遠,直至今日土耳其都是伊斯蘭世界中最現代化、世俗化、民主化的國家之一。其他國家也並未甘於現狀,二戰後阿拉伯復興運動興起,中東建立起了一大批世俗化政權,推進政教分離和社會變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果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誰會認為伊斯蘭國家不可能實現政教分離?
但到中國崛起之後,伊斯蘭世界的現代化嘎然而止宗教勢力反彈,納尼?大概有人會說,這有我們什麼事?你看下ISIS的崛起時間,與中國崛起的年表作個對照,好像真有關聯?俺不是裝神弄鬼,還是從人說起。世俗化的支持者通常都是工商業者,而以阿拉伯國家們的現實生產力,他們的目標市場大概也是中低端市場,對,就是中國人最擅長的那個市場,中國強勢崛起,中國製造忽然間遍布天下,這批穆斯林工商業者勢必受到衝擊,那麼反映在政治力量對比上就會看到,支持世俗政權的力量日頹,而反對的力量,也就是以石油美元為支撐的宗教保守勢力,反而由於市場擴大而越發強大,此消彼長,反映出來的整體趨勢就是整體穆斯林世界保守化。
世界競爭就是這樣,勝者通吃,輸家吃屎,日本拿著馬關條約兩億一千萬兩的白銀蒸蒸日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而失敗的清帝國深陷泥沼十餘年後崩潰滅亡,現在歷史正在以和平的方式重演。在我們的民族最黑暗的那段日子裡,同樣的,我們的先輩革命家們認為中華文明完全是累贅,要廢漢字、休國學、打倒孔家店,那時候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評價,並不比今天對伊斯蘭教的評價高。但是現在想想,或許我們真的找錯了對象,問題不在於一紙經文,而在於人本身。失敗的文明自然不會有什麼令人賞心悅目的文明成果和制度建設,就算是曾經輝煌過的文明也會被演繹的醜陋不堪。那是果而不是因。
對於整個穆斯林世界而言,現在最不利的情況是,歐美-日本-四小龍-中國相繼崛起,已經佔據了世界相當大的比重,現在眼瞅著印度也欣欣向榮,你不用跑的比熊快,但你得跑的比同伴快,問題是現在一個個同道都躥出去了,你的機會自然會變小。而或許更嚴重的事情是,情況已經如此糟糕,但由於有石油美元的滋養,一堆保留著中世紀風貌的國家仍然可以打扮出光鮮的外表混跡於強國之列,導致任何變革都異常艱難。他們的希望,或許反而是有一天新能源崛起,石油不再強勢,保守勢力們就終於可以消停了。到那一天,也就不會再有人把一紙經文看作萬惡之源了。
========= 我是原回答的分割線 ==========
好回答已經很多,本來沒有必要再加一條。但是這個問題我正好也想了很久,就借這個由頭記錄一下我的一點淺見,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開門見山,我以為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演繹重於本質,與其糾結教義好壞,不如退而觀教眾——是人而不是宗教在鬥爭,人是問題的核心。伊斯蘭教無法像基督教那樣實現宗教改革突破自我實現鳳凰涅槃,是因為伊斯蘭世界整體遇到了發展瓶頸被邊緣化了,不應該倒果為因。
從一個IT史上的經典案例說起,話說上個世紀末的時候Windows世界裡最耀眼的編程語言,Borland Delphi肯定算一個,它……(此處略於技術細節一千字),總之,比起同期微軟的當家花旦Visual Basic,從各方面看都明顯要帥。但是,微軟畢竟是老大,它憑藉雄厚的實力繼續砸錢,Visual Basic實在扶不起來就上C#,人不夠強就直接從Borland公司把首席工程師Anders Hejlsberg給挖過來,最後的事情程序猿們都很清楚,Delphi家道中落不知所終,而C#風生水起成江湖一霸。
就像普通人喜歡討論教義的短長一樣,程序猿的世界裡程序語言的優劣也是個永無止境的熱門話題。然而就像Delphi的案例像我們展示的那樣,語言『本身』其實很難談得上好壞,重要的是後續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誰在推動它後續發展。Delphi的對手如果是一個普通公司,到上世紀末的時候可能早就崩潰了,但是很不幸的是,微軟不是普通公司而是一個帝國,編程語言不是它們家的全部而只是一個方向,當帝國從別處調集資本配備資源來戰,甚至連微軟方面的主帥都直接是來自Borland陣營的時候,Borland就不可匹敵。語言本身的好壞,在這裡面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好,回過來說宗教改革。在說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基督教本身的宗教改革。說到基督教改革一定會提到兩個人,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這兩個人在中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是一併提到的,所以可能很多人印象中他們好像是一伙人,但歷史上,路德派與加爾文派之水火不容,不比與天主教的矛盾小,他們的區別以我的淺見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加爾文派更極端一些,但二者共通的地方都是否認教廷,要求回歸本原。或者用一個新詞來概括就是,原教旨。
原教旨主義現在幾乎被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所獨霸,成了世人眼中伊斯蘭教不行的證據之一,然而回看歷史,每一種重要宗教在發展歷程中都一定會出現 原教旨主義的主張,其中的原因,你只要看一下宗教的推廣過程就會明白。
宗教的推廣,在很多方面與商品的推銷類似,一種新的宗教創立,向外推廣的時候,在開始階段都會採用類似於分銷制的辦法,在每個方向上找一個大的分銷商,然後分銷商再去層層分包直至基層,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非常複雜的分銷體系和大量的中間商(神職人員),這個做法好處當然是簡單快速,如果分銷商得力,很快就會把革命的火種撒遍全國甚至全世界,但是它當然也存在著與分銷一樣的弊病,就是中間層級過多,不但大量地消耗資源,還經常會導致信息傳遞不靈甚至走樣,所以,每個大的公司,或遲或早,一定會開始銷售體制調整,合併大區,減少層級,甚至是開展直銷。而在宗教這邊也一樣,會出現踢開神職人員,直接與上帝/神/聖人對話的主張。
從這個意義上說,伊斯蘭教現在的原教旨主義,與基督教歷史上的加爾文派,甚至是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等,雖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區別,但似乎可以歸為一類。說到底,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伊斯蘭教現在遇到的問題,基督教也遇到過,甚至眼界放寬一點,我們的儒家、佛教,也遇到過。每一個世界級的宗教/學派,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出現龐大的教士集團,他們的利益必然在於保守,而其他人,如果不想任人宰割,就必然要尋找出路,一種出路是叛教;另一種就是變得更極端,高舉回歸本原的名義打擊現有的領導集團(某種意義上,中國的清君側動機也類似)。
叛教是大罪,意味著與舊體制完全決裂,也意味著放棄在舊體制中的一切所得,中產階級往上很少能下的了這個決心,所以走這一步的通常都是下層百姓,如印度的賤民、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是無產階級革命;而原教旨主張就不同,它是用本教教義來反擊本教的現任統治者,道德上不但不虧還佔據著制高點,有利於搶奪話語權(至於如果搶奪成功是不是真要把極端的主張付諸實踐就不一定了),所以對於在原體系中被排擠的中上層精英是很有吸引力的。
才疏學淺,上面的論述肯定有不少細節上的出入,還請輕拍。但是,如果您認為這個類比不無道理,那麼有趣的地方來了,被認為基督教世界偉大的宗教改革,與被認為伊斯蘭教『不行』證據的原教旨主義不謀而合?合著一堆人指責的,伊斯蘭教『缺失』的宗教改革,並不是沒有,而是它就在那兒,我們卻認為它不是,而且正在極力嘲笑與反對?
回到我最初的觀點:就教義論教義討論它無法變革的原因,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教義是可變的,在不同的人手裡,出於不同的需要,會演繹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真正使教義擁有力量的是人。宗教改革是人在反對人,而不是表面上看的教義之爭。
如果以人的觀點來回顧基督教的改革歷程,我們就要問,新教和天主教陣營分別是哪些人?我們會發現,堅決支持天主教的,除了教廷之外,核心力量是超級大國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而支持新教的則是新興工商業國家荷蘭、英國、瑞典以及德國的薩克森等諸侯,最有趣的是其中赫然在列的還有當時的天主教國家法國,作為歐洲一霸,他的倒向成了三十年戰爭決定性力量,這最好地說明利益而不是教義才是關鍵。
從根本上說,西歐從十世紀開始逐漸復興之後,整個區域整體上恢復活力,社會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之後藉由宗教之爭推翻了原有的統治階層,正是發展的表現之一。因此可以說宗教改革正是社會進步的結果,而非原因。
那麼反過來看伊斯蘭世界,就很容易找到他們的宗教革命無法成功的原因,那就是伊斯蘭世界整體上在全球化中失敗,淪為邊緣區,生產活動趨於簡單化、原始化,這種狀況下,難以產生社會變革所需要的動力;另一方面,石油,石油,石油!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天賜神物使他們即使在極度落後的社會體制之下也可以輕鬆獲得可觀的收入,而這種單一的收入結構很容易被少數人(主要是政府和政府背後的王室)掌握,使他們獲得了在本體系內無與倫比的力量,反對者根本無力與之抗衡——實際上,這種情況與三十年戰爭時的歐洲很像,沙特王室可以對標哈布斯堡王朝,後者依靠從新世界獲得的巨額收入同樣可以輕鬆搞定大多數反對者,直到法國跳上前台。
誰會是伊斯蘭世界的法國?也許是伊朗?
除了@yuwenge ,我覺得其他人的回答都不在點子上。對比一下天朝,當年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太祖同志指出是因為有三座大山壓迫我們。同理,中東伊斯蘭世界也被以燈塔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以沙特瓦哈比為代表的封建主義壓迫,怎麼發展?
瀉藥。
伊斯蘭國家我常住過的只有伊朗。
和很多在伊朗的中資國企、私企老總們接觸過,聊起伊朗人都是一臉無奈:政府一開始千方百計、許下各種承諾吸引中資企業來投資、做工程,結果把中資企業騙來之後就是各種關門打狗,最後把中資企業坑的「連褲衩都不剩」灰溜溜的回國了。
中國企業多數還比較聰明,吃過一次虧的,不管伊朗政府再畫什麼餡餅也不再來了。伊朗政府人員好像還很不解:怎麼現在開出這麼好的條件都沒有中國企業願意來投資呢?呵呵。大概是因為我們沒你們那麼壞,但也沒你們那麼蠢。
所以你問為什麼伊斯蘭世界沒有工業化強國,我覺得就是因為又壞又蠢吧。我當然知道資源魔咒,畢竟中國資源豐富的省份,比如山西,其經濟發展也不是很好。不過資源魔咒並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滯後的全部原因,比如《探索經濟繁榮》論文集第一篇就是澳大利亞和美國加州長期經濟增長表現對比,以分析資源魔咒解釋力的局限性:加州和澳大利亞都是資源豐富地區,澳大利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均收入和加州相差無幾,可是隨著60、70年代澳大利亞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其與加州的人均收入差距拉大了,可見其他因素也顯著影響收入增長。
另一方面制度等因素對資源開發具有很大的影響。比如1981年的時候中國以資源為基礎的出口品佔世界貿易份額的1.1%,而2006年達到了4.3%,同時中東與北非從1981年的4.7%,下滑到2006年的3.9%。也就是說,僅僅比拼資源加工開採等貿易,中東和北非地區都被高估了太多,其市場份額甚至不如中國,那麼中國從1981-2006這25年來資源本身又增長了多少?
所以說資源魔咒並不是伊斯蘭地區經濟發展滯後的全部原因,何況伊斯蘭世界裡有許多資源並不豐富的國家。在中國80年代改革時期,《走向未來叢書》的出版和北島的詩、紀錄片《河殤》一起成了那個時代改革開放的符號。介紹國外研究前沿,從來就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方法,是一個國家精神和文化進步的重要源泉。大家猜猜伊斯蘭世界每年翻譯的書是多少種?
全球每年只有330種左右的圖書被翻譯成阿拉伯語,而世界上以阿拉伯語為口語的人有2億多。要知道人口僅僅1200w的希臘,每年翻譯的國外著作就要1500種。中國的人均閱讀量和世界上的頂尖國家比算少的可憐了,國內的文化和出版管制也經常被各位吐槽,可要知道僅僅一個中信出版社2015年的新書就有565種,其中相當大的比例是《從0到1》這樣的國外圖書。諸位現在知道阿拉伯世界外來知識的貧乏了吧。
工業化是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必經的一個階段,即便是香港這樣的地區也經歷過製造業階段。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有大量人口需要從不具備規模經濟的農業部門,轉移到存在規模經濟的工業部門,因此經濟長期增長會和工業化高度相關。在亞非拉國家普遍落後於歐盟國家的情況下,引進國外的先進思想本身就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不過以阿拉伯地區的出版情況,和這方面做得並不是特別好的中國做一個對比,你就知道以阿拉伯國家為帶來的伊斯蘭國家為什麼缺乏工業強國了。
中國是經歷過用《XXX選集》治病的國家,很明白意識形態至上對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負面影響。簡單地說,很難想像一個文化如此禁錮的地區,經濟上會取得很好的成就。這個問題,看以什麼樣的標準衡量工業化。
如果樓主的標準是ysl無一工業化國家。
那就是說,工業化程度不如土耳其伊朗的國家都不是工業化國家了。
那標準就只有五大流氓和德國日本了。
這麼低的樣板。不妨討論這幾個國家的特殊之處。
人口承載有一定基礎。這個是必要條件,相信無異議。
相對齊全的資源稟賦。最關鍵的就是水與能源,以即出海口缺一不可。(日本用地勢落差產生的水電完成了最基礎的能源啟動,英法德是煤)
以及較為強勢的政法體系,以即至少30年的地緣或體系下的絕對封閉隔離。
以上客觀條件全部具備的國家只有這七個了。
沒有第八個。
伊朗如果能再封閉十年,或許有戲。
人口承載是基本根基,工業化說白了就是達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一種資本狀態。價值由勞動產生,沒有足夠基數的勞動,一切妄談。答主以前再貼吧算過帳,完全封閉環境的有效人口億是下限,如果可以用殖民掠奪等方式外部補充五六千萬也是下限了(針對現代社會的有效資本原始積累,英法的先手優勢不算)。
強勢的政法力量,可以有效整合以即積累剩餘價值,三鍋這一項卡死。(日德靠掠奪,中蘇靠剪刀差,美國玩奴隸,英法先手)
資源的問題,水是不可替代的,掠奪都解決不了。啟動能源也很關鍵(中國如果沒有發現大慶就沒有以後),出海口則是補齊短缺資源的關鍵。
絕對隔離的體系也是必須的,否則面對國際遊資無一戰之力(大清洋務運動的失敗與此)英法有先手優勢,日本和美國用的是地形隔離。中國和蘇聯是體系隔離。德國略特殊,不靠隔而是靠賣身國際遊資。以歐洲最優越的地緣資源優勢起手,德國的工業化比較晚,二戰掠奪資本加政府對世界遊資的絕對配合。
這是樓主提問的七個工業化國家的客觀格局。
還有一個就是前南非,南非的問題是有效人口不足,再蘇伊士擴建改變世界地緣格局之後,失去了優勢地緣的他們無法從世界航運中補充有效人口
除去這七哥,世界上有希望的國家有,伊朗(缺隔離時間以即有效人口)三鍋(缺強勢政法體系)土耳其(缺隔離與政法)朝鮮(缺有效人口)其他基本沒戲
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丁不二方舟的文章《伊斯蘭世界艱難的復興之路》:
2008年3月29日至30日,第20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首腦會議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召開。會議通過了《大馬士革宣言》,強調阿拉伯國家的共同利益高於一切,承諾通過對話解決內部分歧,譴責以色列以武力和封鎖對巴勒斯坦實施暴行,決定向巴提供政治和經濟援助……這些文字都是老生常談,年年複製即可。
二戰末期,1945年3月,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葉門七國的代表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宣告聯盟成立,至今成員國已增至二十多個。地區聯盟在組織形式上要高於國家,但現實情況是權力和約束力極弱。阿盟的資歷比歐盟、東盟、非盟都老,如果說別人是低效,那麼阿盟的作用幾乎是無效。
與基督教世界相同,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都可以被納入伊斯蘭世界,主要包括北非、西亞、中亞、南亞的巴基斯坦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基督教世界」一詞現在比較突出宗教概念,而「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意味依然濃厚。伊斯蘭世界的重要地區是阿拉伯國家,矛盾中心是中東地區。儘管伊斯蘭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各不相同,但由於都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其中某地出事,外人經常會以偏概全,「伊斯蘭世界或穆斯林如何如何」。這樣說雖然有失公允,但經過比較不難發現,現在的伊斯蘭世界,除了石油,的確缺少走向世界的內容,而頻頻見諸媒體的內亂和恐怖分子,很容易給人造成臉譜化的整體印象。
如果用經濟數據來評判,伊斯蘭世界也許並不差,最多是內部貧富差距大了一些。但是誰都明白,所謂的富,除了石油,幾乎一無所有。坐擁石油財富的穆斯林感謝真主的恩賜,沒有石油財富的穆斯林大多成為窮人。當用石油似乎能夠換來一切,似乎一切就不用改變,甚至可以無視社會問題的存在。伊斯蘭世界不能為世界提供現代化產品,卻又離不開現代化產品。生活用品另說,高端武器全部依賴進口,而受制於人的武器裝備,在現代戰爭中,可以很快淪為一堆廢品。富得流油掩蓋不了技不如人的慘烈現實,面對以色列,伊斯蘭國家無計可施。
畸形的經濟不僅無助於技術進步,還給政治格局帶來混亂。在一系列失敗面前,伊斯蘭世界的思想、文化遭到差評,伊斯蘭教更是首當其衝。所有宗教本質上無所謂高低優劣,也不必貼上喜愛和平或宣揚暴力的標籤,關鍵要看政治表現。伊斯蘭教因創立時間較晚,算得上是集大成者,再加上先知穆罕默德的政治才能,所以與其他大宗教相比,伊斯蘭教更世俗化一些。穆罕默德及《古蘭經》中肯定了對其他宗教信仰的尊重,此後各種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對異教相對寬容,這也是伊斯蘭教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大航海之前的伊斯蘭世界,尤其是西亞地區的穆斯林,藉助地利、經商等優勢,是最全面了解已知世界的人,視野和知識遠高於同期的中國人和歐洲人。以現在常遭詬病的女性地位為例,在伊斯蘭教出現以前,阿拉伯地區的女性地位極低,被視為男性的附庸或財產。伊斯蘭教興起後,承認女性擁有對自己財產的支配權和對遺產的繼承權。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在很多領域都出現過叱吒風雲的女強人,與中國盛唐時期的女性表現交相輝映。這種情況在農業社會,王朝或國家的擴張期及輝煌期並不鮮見。而從當年的先進開放到後來的落後保守,伊斯蘭世界的經歷與古代中國有相似性,強烈的反差是歐洲率先進入了工業社會。伊斯蘭世界處於歐亞交通要衝,鐵騎、商旅都曾經名滿天下。大航海之後,海洋商路開通,天下大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處處通途,各路豪強藉助海洋輪番登場。全球化時代,橫向對比成為所有國家和地區不能迴避的現實,對比的結果是爭取自身現代化。由於西方國家長期的巨大優勢,所以落後國家初期的現代化進程幾乎等同於西方化,普遍採用囫圇吞棗、生搬硬套的做法。經歷各種成功和失敗後,才開始挑肥揀瘦、因地制宜。如今,現代化已經不等同於西方化,如何尋找適合本國或本地區的現代化道路,是全世界包括西方國家都面臨的巨大挑戰。而伊斯蘭世界整體卻陷入困境,地利衰竭,人口暴增,社會混亂,問題叢生。祖先的金戈鐵馬、絲路駝鈴已成絕響,曾經早已衝破的大海、高山等天然屏障似乎又重新困住了穆斯林對外交往的路徑。
在苦難中前行,是落後國家的必經之路。中國從鴉片戰爭到冷戰,每時每刻都覺得自己處於懸崖邊。伊斯蘭世界是受西方影響最早的地區,遭受的苦難也不少,可是沒能把握先知先覺的優勢,甚至不如中國這樣後知後覺的國家。伊斯蘭世界有所變化始於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解體,加深了突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隔閡。中東地區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沒有受到太大傷害,戰後在民族獨立的大潮中紛紛建國。隨著大型油田的陸續發現和開採,中東地區成為了全球工業命脈的重要血庫,同時陷入了多次對以色列的中東戰爭。1973年,因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漲,產油國收益大增。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倒台,以霍梅尼(1902~1989)為代表的神職人員掌權。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加深了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的仇恨。1990年,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1937~2006)借統一和解放之名,入侵科威特。其他阿拉伯國家出錢請美歐派兵打海灣戰爭,造就了一場美歐直接盈利的現代戰爭。有觀點認為由於以色列的存在,如鈍刀子割肉般影響了伊斯蘭世界的發展。其實以色列只是讓問題暴露得更加充分,即使沒有以色列,狀況也不會好轉。
伊斯蘭地區的割據傳統和歐洲一樣悠久,奧斯曼帝國的瓦解被視為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盤散沙後更顯示出一種無奈,國家衝突、民族衝突、宗教衝突俯拾皆是,各種內鬥不斷。統一走不通,民主更難行。土耳其的先行一步並沒有起到示範作用,而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強制推行更像是民主慘案。爭取安全穩定的外部和內部環境,是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將消滅以色列甚至美國作為目標,並不明智,也不現實。部分伊斯蘭國家,如土耳其、埃及、約旦已經同以色列保持著正常的國家關係,但影響有限,並且飽受爭議,加重了伊斯蘭世界的內部分歧。內亂沒有結束的跡象,還滋生了恐怖主義。恐怖分子各種濫殺無辜的行為是對現實強烈不滿的極端表達,沒有任何前途,是現代文明不能容忍的。
伊斯蘭世界每天都很忙,可是看不出大方向。個別國家即使表面完成了政治制度現代化,榮耀過後,也是步履維艱。歸責於政教合一、傳統思想是浮於表面的解釋,再摻雜一些文明衝突論,就更冠冕堂皇了。然而這樣的輕描淡寫並不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誰能斷言伊斯蘭世界永無出頭之日?那麼是什麼更基礎的因素阻礙了它的現代化進程?難道石油枯竭之日,才是覺醒之時?
當今世界,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但現代化一定是工業化。近現代同樣經歷過苦難的中國、印度等國正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行進,成績不少問題也多,東南亞、拉丁美洲也是如此。反觀伊斯蘭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工業化的進程極為緩慢,個別項目即使有所建樹,也缺乏延伸。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拋開高樓大廈的幻影及石油富豪的奢華,伊斯蘭世界整體的社會狀態,如政教關係、習俗律法、女性地位等各方面,可以說依然處於農業社會。宗教地位極高,所以才會有「聖戰」之說,而曾經也高舉過聖戰大旗的基督教世界早已經走出了中世紀。壓制宗教勢力是政治現代化的必經階段,但是世俗勢力變強,可不是僅靠什麼紙上談兵的思想,而是要靠真槍實幹的技術推動社會進步。所以伊斯蘭世界落到今天的地步,追尋思想的原因,不如順著宗教、政治、商業、軍事、生產的順序,找尋到技術的原因。綜合來說,伊斯蘭世界還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現在的表現,對外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矛盾和對抗,對內不過是割據情況下,農業社會混亂的常態。
要說伊斯蘭世界對工業文明無動於衷、頑固保守、激烈反對,並不全面和準確。為了改變落後的面貌,一百多年來,在部分地區,如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埃及、敘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在所謂的開明專制或軍人強權階段,都極力推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巴格達、德黑蘭、喀布爾、開羅、大馬士革、卡拉奇等城市也曾經西風陣陣。但是,該地區的總體工業化程度都不高,尤其是缺乏重工業。那些利用石油財富建設的現代化城市,更像是一棟棟空中樓閣。能消費工業產品不等於能生產工業產品,生活工業化不等於社會工業化。不論政治上的左與右、宗教與世俗,伊斯蘭世界少有符合標準的工業化國家。局部的工業化只限於一些城市,農村很難受益,城鄉差別不能縮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著人口增長,又將少許的工業化成果慢慢消耗殆盡,推廣技術困難,傳播科學更是奢談。世俗政權無能,民眾的宗教認同高於國家認同,必然導致宗教勢力回潮。
按照其他地區的發展規律,工業化進程只有快慢之分,很難長期停滯或倒退。而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這條鐵律,在伊斯蘭世界似乎失效了,結果各種舊思想被當成了禁錮社會發展的主因。其實新技術向來都是舊思想的掘墓人,在破除了與世隔絕的情況下,如果技術傳播後的長期應用效果表現較差,勵精難以圖治,多難不能興邦,那麼主要因素一定是自然條件不足。對比來看,如果說美國是集工業文明的各種自然優勢於一身,那麼伊斯蘭世界就是集工業文明的各種劣勢於一身,因為它所處的自然環境極不利於工業發展。
歐亞大陸伊斯蘭教的主要傳播地區包括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東南亞。除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地區外,以西亞為核心,形成了三條伊斯蘭地帶:西亞至北非;西亞、中亞至中國新疆、河西走廊地區;西亞、南亞至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
西亞作為伊斯蘭世界的核心區,主要處於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區,水資源的先天不足是造成工業化進程艱難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兩河文明的輝煌已是幾千年前的往事,此後西亞的農業水平很難提高,就是因為缺少更大、更多的河流。隨著增長的人口與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只能通過商業貿易和軍事擴張來維持發展。現在阿拉伯某些地區,甚至水比油貴。缺水還間接導致缺電,但通過大規模燒油發電來發展工業並不可行。工業文明是耗水耗電的大戶,缺水少電會造成工業成本高企,現代製造業缺少競爭優勢,根本無法發展,各種在其他地區可以應用的技術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除了西亞,在其他伊斯蘭地區也能發現阻礙持續發展工業化的自然原因。北非處於地中海氣候和熱帶沙漠地區,同樣缺水。中亞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還是缺水。南亞、東南亞主要處於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氣候區,雖不缺水,但綜合狀況與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熱帶草原氣候地區相似,就是都存在各種不適宜工業發展的自然因素。水資源的因素在中國也引發了類似的情況,缺水地區的工業很難發展。而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整體表現為南強北弱、東強西弱,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由水資源分布決定的。在伊斯蘭世界的包圍中,鮮明的對比是以色列憑藉技術優勢,將約旦河的水資源利用到極致,再加上海水淡化,實現了工業化。但是這種模式,現階段只能在地區局部實現,其他伊斯蘭國家望塵莫及。
伊斯蘭世界值得一提的例外是土耳其。當後人把主要功績歸於凱末爾的時候,容易忽視土耳其擁有的一些自然地理優勢。土耳其全國水資源的總量並不突出,沒有大河,但有一大優勢是憑藉安納托利亞高原擁有的大西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全國水資源分布相對均衡,小河很多。再加上氣候溫和、降雨適量,所以造成土耳其約2/5的土地是可耕地,約1/8的土地適合放牧。這樣的農業條件能夠保障糧食自給自足,農業人口的生活相對穩定,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時,城鄉差別、貧富差距能保持在可容忍的範圍內,進而保證政治體制改革可以全國一盤棋,逐步推進,各項工業化成果得以鞏固。因此也不難理解,其他伊斯蘭國家的強權人物其實很多都想學習凱末爾,但是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城鄉、貧富矛盾開始激化,政府又沒有足夠的資源,如藉助技術紅利,來緩解這些矛盾,只能利用強權保持社會穩定。而強權當道日久,經濟不見起色,改革出現停滯,同樣會引發嚴重的社會混亂。不過土耳其水資源的潛力對於現在技術水平下的深度工業化還是不足,隨著人口增長,能保持目前的狀態已經不錯了。
從短期看,伊斯蘭世界的工業化進程依然困難重重,僅靠出口石油資源是沒有希望的。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提高工業化水平的可能性較大,其次是掌握節水技術的地區。要想加快進程,只有寄希望於未來在新技術的引領下,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電能成本大幅下降,那時才是伊斯蘭世界整體發展啟動的重要機遇。而在目前,所有美好的願望都是奢望。一個倒下,另一個站起,換湯不換藥,在沒有最亂、只有更亂的局面下苦苦等待。總之,誰的工業化程度高,誰將實現社會現代化,只有以此為基礎,討論其他變革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技術進步,無論主動被動、遊行政變、君主教主、總統總理、分權普選,各種政治變革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不獨伊斯蘭世界,所有落後國家都是如此。這種因缺乏技術進步,面對工業文明手足無措的窘境,中國人並不陌生,翻看自己的近現代史,一切都歷歷在目。
世上很多事不怕慢,就怕原地踏步的亂。從歐洲及中國的發展過程來看,不外乎幾項重要內容:技術進步、經濟發展、思想啟蒙、科學傳播、政教分離,最後工業文明替代農業文明。伊斯蘭世界的困難在於同時具有歐洲和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些劣勢,既不能像歐洲那樣在戰爭中擴張崛起,又不能像中國這樣在大一統下和平崛起。不過聞道有先後,即使困難再多,伊斯蘭世界的復興崛起也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橫向觀察,彼此似乎缺乏共同點。等到大家社會發展水平相近了,可能才會理解,原來彼此的差別沒有想像中的大,還是相同點更多。
不是伊斯蘭教世界沒有工業強國,而是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多少工業強國。而其中TOP10佔去了全球工業產值的70%以上。真正體系完整,可以從紐扣做到衛星,從化肥做到核武器的工業強國只有5個而已。馬太效應在「工業」這個領域表現的極其明顯,因為大部分工業產業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潤越高,發展越快。
現在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全都處在產能過剩階段,市場卻已瓜分殆盡。就好像一群飢腸轆轆,手持利器的彪形大漢正盯著鍋,後發的高中生想從鍋里搶肉吃,未免有點作死。但吃不到肉,你又憑什麼也長成彪形大漢呢?
要討論為何伊斯蘭無工業化大國,首先要明確工業化的基本條件,再逐條分析。
當時奧斯曼帝國要實現工業化首先要滿足幾點前提條件:
1.有工業化需求。
2.國家主權完整,領導層不受外國干擾,政權較穩定。
3.具有抵抗外國侵略的能力
4.能夠實現工業化的制度體系,可以壓倒國內保守勢力。
5.具有一定農業基礎,基本解決糧食問題並存在剩餘農產品產出。
6.具有諸多良港,貿易通路。
7.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
8.充足的人口提供勞動力與市場。
9.充足的工業原料。
等等
要分析工業化這個問題,要從近代開始。近代的伊斯蘭世界有這幾個大點的國家:奧斯曼帝國,波斯,摩洛哥等。在這就選里西方最近,實力最強的奧斯曼帝國代入吧。(波斯與摩洛哥人口太少,國家體量不夠,難以成為近代工業強國,所以只討論唯一有可能實現近代工業化的奧斯曼土耳其)。
先看看17.18世紀的奧斯曼帝國
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面積500餘萬平方公里,堪稱伊斯蘭世界的霸主,頭號強國。
但到了19世紀他卻成了令人恥笑的西亞病夫
在1683年維也納之戰敗於基督教聯軍後,土耳其就基本停止了對歐洲的大規模擴張。此後的18,19世紀中,土耳其接連敗於俄羅斯和奧地利。國內的許多進步人士,包括幾位蘇丹都意識到了改革的必要。
所以第一點的工業化需求近代的土耳其是滿足了。
2.是主權問題和政權問題
主權
土耳其的主權並不完整。在1838年英國強迫土耳其簽訂了《巴爾·塔里曼條約》侵犯了土耳其的關稅主權。在條約簽訂前土耳其擁有商品專賣權與商品先買權。外國人不能直接在土耳其開店收貨且土耳其有對自己出產的商品優先購買的權力。但在條約簽訂后土耳其給予了英國最惠國待遇享受最高8%的關稅,取消了專賣權。導致歐貨大量湧入,土耳其的民族工業遭到重創。(同樣,英國向埃及大量傾售棉花,造成了埃及民族工廠大批破產。)
政權
土耳其的政權在19世紀並不穩定。從塞利姆三世到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七位蘇丹中,有5個都是被廢黜的。19世紀早期土耳其禁衛軍的勢力很大,是當時土耳其最為保守反動的勢力。強大時廢掉了兩個蘇丹。在1826年被馬哈茂德二世廢掉,改立新軍。
土耳其禁衛軍
而且土耳其對地方的控制也早在18世紀就開始減弱,北非的省份形同獨立,另外國內的非主體民族也鬥爭不斷。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兩次土埃戰爭。1853克里米亞戰爭。19世紀後期巴爾幹諸國的獨立。阿拉伯人的起義等。整個世紀土耳其都沒有閑著。
第二點,土耳其沒有滿足。
3.能否抵禦外國侵略,這個答案肯定是不能。土耳其在18,19世紀的對外戰爭中敗多勝少。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是列強的重點爭奪對象。英法想要奪取土耳其治下埃及,打開通往東方的要道。俄國想要控制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還有巴爾幹的東正教國家。奧地利和後來興起的義大利也想從土耳其這裡分一杯羹。連小國希臘也想著要恢復拜占庭帝國。可惜羸弱的土耳其完全無法抵禦列強的侵略,只能任由宰割。最後一戰站錯隊,差點亡國。
1878年第十次俄土戰爭後,土耳其承認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門的內哥羅的獨立。
3一樣沒滿足。
4.能夠承載工業化發展的政治體系
土耳其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君主神權國家。蘇丹既是世俗領袖有兼任和伊斯蘭教的哈里發。蘇丹下設有國務會議,由大臣們組成。輔政的大臣大維齊爾負責行政。另外還有伊斯蘭宗教機構烏里瑪,負責宗教,教育,與法律,擁有很大的世俗權利。土耳其實行伊斯蘭教法,其下是蘇丹的敕令,再下是阿德特,為各異教民族所使用的本族法律。
土耳其的政治體系,本質上還是一個封建軍事國家,龐大的神權勢力無疑是改革的一大阻力,土耳其後期的幾次改革的主要阻力就是來自宗教勢力。任何宗教都是反現代化的,反動的。歐洲經過了上百年成功打敗了教權。但土耳其的宗教勢力卻還掌有實權,而且在下層人民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蘇丹雖有意改革,卻無法頂住宗教界的巨大壓力。
蘇丹塞利姆三世,因進行軍事改革觸怒宗教勢力和禁衛軍團,被廢黜,後被殺。
第四點,沒有。
5,具有農業基礎,實現糧食自給,並有所盈餘。
這個土耳其是合格的。雖然農業技術較落後,但是產量依舊足以自給。在1838條約後,土耳其成了英國最大的小麥進口地,英國每年都要從近東的土耳其和埃及進口大量小麥(現在伊斯蘭世界人口激增,埃及有一半的小麥都要靠進口)。
5滿足了。
6.眾多海港 交通便利。
這個自不必說,土耳其海港很多了。海上交通條件好。伊斯坦布爾,士麥那,亞歷山大,貝魯特,巴士拉等等。扼守土耳其海峽,蘇伊士,亞丁灣,波斯灣幾個要地。既是優勢,也是讓列強覬覦之處。
6也滿足了。
7.資本原始積累
國家要工業化,大量資本是必要條件。西方國家靠著殖民掠奪,剝削工人,強佔土地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但土耳其顯然已經無法通過殖民掠奪積累。而剝削國內則更無法實現,由於惡劣的國際環境,尖銳的民族宗教矛盾,地方管理體系的腐朽與難以控制等。這個條件,土耳其也達不到了。(在奧斯曼帝國的傳統里,土耳其人大多從事農民,官員,士兵等職業。而商人和工匠等大都由阿拉伯人,猶太人,希臘人等少數族群搞。)
8.人口
中東人口自中世紀到19世紀初變化很小,落後的醫療衛生,脆弱的環境承載力制約著人口的發展。但奧斯曼帝國畢竟是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比波斯的600w,北非國家的200w到300w,還有阿曼的十來萬,還是多得多。1900時他的人口大概是2000餘萬。對比同時期的歐洲國家:
英國:本土大約4000w
法國:本土約3800w
德國:本土約5600w
俄國:約13000w
奧匈帝國:約4300w
義大利約3200w
可見土耳其人口數量跟這些大國比少得多。而且還有一點除了俄奧,其他的都是單一民族國家,還都擁有殖民地。而俄國雖是多民族國家,但主體民族數量卻很多。土耳其在此時的主體民族大概是1000w余完全無法與其他工業大國相比。2000w人口在幾世紀前是強國,但此時已經不是了。1000w余的土耳其人是難以支撐起一個工業強國的。
9.工業原料
這個土耳其不虛。土耳其本土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天然石,大理石,硼礦,鉻,煤等儲量豐富。19世紀末在治下的伊拉克還發現了石油。再加上農產品產出多。工業原料合格。
綜合起來看土耳其有強烈的工業化需求,幾位蘇丹都嘗試過近代化改革,可惜要麼被反動勢力廢黜,要麼被後代荒廢。強大的保守勢力,軟弱的蘇丹,所處的列強時代,失去先發的機會,還有稀少的人口和民族主義興起後觸發的尖銳的民族宗教矛盾使他沒能邁上工業化的道路。等到凱末爾將軍上台時,土耳其已經成了一個只能下小亞細亞的二三流國家了。而土耳其解體後後伊斯蘭世界已無中心大國,剩下較大的埃及,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尼也只能做個地區性大國,要出一個工業強國,要走的路還很長。
沒能出工業化強國的不是伊斯蘭世界一家。在西方之後開啟工業化的國家。只有東亞文明(唯一宗教沒有凌駕於政治之上的文明,地緣環境好,人口數量龐大)成功了。南亞文明,東南亞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都和伊斯蘭文明一樣。我們也沒必要過分強調伊斯蘭文明中伊斯蘭教對工業化起的消極作用。畢竟以前的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包括我們的老佛爺不都是這樣的嗎?
答主只是個剛高中畢業的學生,這麼大的命題駕馭不好,只是試著答答。輕噴。推薦閱讀:
※蒙古人為什麼選擇了藏傳佛教而不是伊斯蘭教?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穆斯林不能吃豬肉,卻不知道猶太教徒也不吃?
※朱元璋與伊斯蘭教,佛教,明教各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馬來西亞會如此種族主義?
※穆斯林為何對美國如此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