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近五年來的香港流行音樂?
最近幾年的我是歌手,香港歌手比如李克勤、容祖兒、古巨基等,選歌經典感人,但總感覺新意不足,而張敬軒、謝安琪、許廷鏗等人是我非常喜歡的歌手,但總感覺新作品傳唱度太低,平心而論,很喜歡香港歌曲涉及的深度和寬度,有人講講近些年的港樂嗎?
一般人認為港樂現在一潭死水,但我反而認為近年的港樂才是真正"興盛"。
論市場,遠遠比不上外界認為最鼎盛的八十年代。但要知道,大約在九十年代初前,本地的原創流行音樂意識並未真正抬頭,只有少數人在堅持:顧嘉輝、黃霑、許冠傑、陳百強、各種樂隊(如Beyond)等。因為很多音樂公司都有一種想法就是,外國有那麼多好曲子,為何不直接去買就行了,反正大家都沒聽過?而日本尤其多漂亮旋律,所以才有日本歌撐起香港樂壇的說法。
隨著時代發展,資訊越來越發達,港人比以前更容易接觸外國音樂,向外買歌翻唱變得不現實了,有原唱可以聽,誰還聽翻的?此時本地原創流行音樂意識才真正抬頭,各大頒獎典禮不再接受翻唱歌曲,香港流行音樂才真真正正起步。
由於起步緩慢,港樂並沒有清晰的音樂風格(如台灣曲子就有很強的民搖味道,很容易一聽就知道是台灣的),但也不毫無基礎可參考,如有遠古時期的粵曲;許冠傑的純口語入詞;林子祥引入的藍調、Rap、拉丁等歐美曲風,和自創的串燒;有beyond的搖滾批判時事;有達明一派的電子迷幻;有顧嘉輝的武俠風;尹光的粗口歌等。
奇怪的是進入了二千年後,港樂跑歪了......音樂公司發現了型男索女+口水情歌模式,各種偶像橫空出世(Twins、Boyz、cookies等等),我認為這時候才是港樂最低迷的時候,全港都在播口水歌,就算偶有佳作,也會被口水淹沒......什麼"相對濕度"、"好心好報"等都是一些爛大街的k歌(最明顯例子就是李克勤,當年一首"高妹"大紅,使他獲得最受歡迎男歌手),而陳奕迅的"U-87"也要到05年才出,人氣達到巔峰的"富士山下"是06年了;李克勤的跨界古典專輯"李克勤演奏廳III"也是05,06年的,港樂可以說是浪費了至少5.6年時間在口水歌當中。
零二零三的時候香港樂壇還經歷了巨變,黃霑、羅文、張國榮、梅艷芳等巨星相繼離逝,當時樂壇真是一片愁雲慘霧,死氣沉沉。
近年開始不一樣了,音樂公司表現出了一種氛圍就是,反正只賣碟賺不了錢,就從其他地方賺吧(拍戲、商演、綜藝),反而給予歌手更多空間,歌手也覺得,出什麼碟銷量也差不多,不如多唱一些自己想唱的。
到08年是一個拐點,而聽眾的聽歌需求更發散,要求更高,和00s初相仿的k歌已經無法再大紅了,由謝安琪標誌性的"囍帖街"大紅開始,寫時事的也越來越多,甚至給人的印象是比情歌還多,什麼題材都挖掘,連李克勤都唱起"二十四城記"講援交。一個題外話,當年謝安琪的製作人兼老闆周博賢,在香港電台的一個長壽電視節目"頭條新聞"中,擔任了一個改編歌詞,諷刺時弊的一個環節,用當時最近流行的曲子配上歌詞和穿插新聞片段,引起了巨大的迴響,軒起了一陣改編歌詞諷刺時弊的熱潮,有興趣的仍然可以在油管上找到。
同時,港樂也越來越精緻,概念專輯席捲整個香港樂壇,而不是只有個別歌手(之前林夕曾經批評過,因市場萎縮,概念專輯越來越少,專輯歌曲意念分散,甚至只出ep),陳奕迅、謝安琪、何韻詩、mla等各有個性,大家可以聽聽他們08年開始後的粵語專輯,和08年前完全是兩碼子的事,不論歌詞題材,連編曲也有質的飛躍,最慢的古巨基也在10年出"時代"專輯。。還有不錯的新進搖滾樂隊,Kolor、Rubber Band,小清新的C Allstar、Robynn Kendy、盧凱彤等。
還有最重要的新進幕後林若寧、楊淽、澤日生、喬星、小克、陳詠謙等等。
最觸目當然是麥浚龍了,富二代燒錢不求回報,只求佳作地製作音樂,接連推出"天生地夢"、"無念"、"柔弱的角"等逼格高到出宇宙的專輯,加上之前大紅的"羅生門",和即將推出的"Evil is a point of view"講雛妓和劊子手的故事.....只能說麥浚龍早已成為香港流行音樂製作的火車頭了。
所以說如何評價近五年的香港流行音樂?在商業上是委縮,在音樂上是"興盛"。
---------------------------------------------------------------------------------------------------------------------------
感謝 @張精神 提醒謝霆鋒,我約莫說明一下背景,其他非粵區的朋友可能也不太清楚。
謝以搖滾歌手出道,但曲風是偏流行的,最紅是00至01時期,又剛好是四大天王末期,所以有人稱他為終結四大天王的男人......他是星二代、有不錯的唱功、會作曲、有外貌、還很年輕.....真是帥到掉渣,當時力壓基友陳、阻擋周杰倫,第一次拍電視劇就擔正主角,代言的廣告一直播著他的"活著viva",身邊的女同學無一不是他的粉絲,真是紅得發紫。
但我為什麼沒有提起他?
因為他像風一樣,來得快走得快,次年初就因頂包案坐了14天花廳,從此形象插水,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音樂事業還沒真正站穩就完全終止北上拍戲去了。最紅的歌手變了一曲"爛泥"的許志安。
他留下的作品其實不少,還挺好聽,但大多像流水k歌,真正有價值的我認為只有兩首01年的"玉蝴蝶"和"潛龍勿用",算二千年初比較出色的粵語歌了,但和上文提到08年後粵語歌還是有一點距離的。不請自來,我認為,有悲有喜。
喜的是,其實香港流行樂壇百花齊放,很多「四大天王」時代根本不會做的音樂題材、創作方向,現在很多歌手或者音樂人都會做。
例如Kolar的生於憂患,例如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例如廣西山區寄來的一封信。例如謝安琪的浮雲,例如家明。例如關心妍的逆來順受。例如C AllStar的生於斯,容祖兒的垂涎,周筆暢的花樽與花,陳奕迅的主旋律,更不用說麥浚龍這個「叛經離道」的歌手,還有Rubberband、盧凱彤的好些作品,還有很多例子,一下子列舉不完。
另起一行表白我大MLA,小飛機場。ˊ_&>ˋ
也有很多比較有潛力的歌手湧現,例如將軍澳吳尊—許廷鏗。港島區張信哲—胡鴻鈞。小巨肺—林欣彤。還有雷琛瑜、吳若希、AGA、Shiga、GinLee還有我的最愛麥家瑜和勞嘉怡(之前是不是壞碑唇的?)、岑寧兒等等。
填詞人方面,過了霑叔盧國沾向雪懷林振強一代,越過梁偉文黃偉文周耀輝,新一代的人也開始冒起,娶了一個大美女大藝術家老婆定居杭州的靈修類詞人小克。抵死賤格鹹歌詞王堅叔梁柏堅。還有寫詞內容不是戴綠帽就是出軌的有故事的男人陳詠謙,喬靖夫是不是顧著練武功忘了寫詞?當然還有初戀歌詞愛好者林若寧。(音樂人製作人這方面實在短板,不了解,致歉)
悲的是,的的確確,香港流行音樂的影響力在日漸萎縮。
我是個韓綜粉,我整天看劉在石說起當年張國榮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的那種眉飛色舞,一聽到「當年情」就自動跟唱的畫面,我就覺得很感動,可是現在香港樂壇的的確確已經沒有這樣的能力了。
原因出在哪裡?我認為其中有一方面就是藝人的質素已經落後別人太多,總是充斥著「演而優則唱」的莫名其妙的發片歌手,況且演得優不優我還覺得有待商榷。其次,培養藝人的產業化程度不足,藝人太沒有競爭力在亞洲。
另外,有挺多樂壇的紅人在演唱能力方面有硬傷,例如比比鳥周柏豪,還有我的男神陳柏宇,廈門王思聰—林峰,都在演唱能力上面有硬傷。另外很多有實力的歌手例如吳浩康、泳兒、陳詩慧、李蘊、洪卓立等等很多人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在演藝事業上、唱功上沒有能夠更進一步。所以導致了現在大家都認可的局面—青黃不接。陳奕迅容祖兒擔大旗但是總覺得後面跟不上,新一代如坤哥林師傑也似乎缺乏個性化的嗓音和突出的特點而難以成為未來領頭羊,倒是鄭俊弘覺得是個不錯的歌手,希望少點商演,多點錄音棚磨練技藝。
水平良莠不齊、發片門檻低、造星能力匱乏導致、大環境的蕭條導致的老闆投入縮減嚴重,一切一切似乎都在成為壓斷香港流行樂壇脊樑的最後一根稻草。
記得李純恩也仿似傻佬一般人云亦云一句「香港樂壇已死。」的時候,黃偉文即刻寫一首「薄情歌」來回應,雖然黃偉文深深地感到氣憤、不滿,但是歌詞中,其實也不得不自己嘲諷自己一句「看著斜陽,還信有突破?或者這歌應該送給我!」
聽者薄情,聽者薄情,為你寫的歌教聞者不心酸直行直過。感恩我還有很多好的廣東歌可以聽。夕陽無限好,卻是近黃昏。
謝邀。
前面幾位講得都很好,我說一下自己的認識吧。
我先列一些名字——
梁漢文、古巨基、陳奕迅、楊千嬅、盧巧音、謝安琪、何韻詩、周國賢、容祖兒、王菀之、張敬軒、薛凱琪、泳兒、陳柏宇、麥浚龍、周柏豪、鄭融、吳雨霏、李治廷、許廷鏗、連詩雅、林欣彤、吳若希……
大家數數:
1、你聽過名字的歌手有幾個?
2、你聽過作品的歌手有幾個?
3、你覺得算是全國範圍內一線當紅歌手的有幾個?
大家注意我加粗的幾個名字——大部分人的體驗應該是,容祖兒之前的歌手幾乎都比較熟,容祖兒和吳雨霏之間的歌手看名字大約知道一半左右,吳雨霏之後的歌手幾乎不認識。
(上述歌手一個都不認識的就當我什麼都沒說)
這些歌手的順序,我差不多是按年齡排的。容祖兒之前的都是70後,容祖兒到吳雨霏之前都是80後,吳雨霏及之後都是85後。
我為什麼列這一串名字,就是因為,香港樂壇近幾年就是被這幫人撐起來的(我就憑記憶隨便寫了幾個,漏了哪個粉絲別怪我,我只列了70後,70前的歌手大多都過了當打之年,就不列舉了)。
其實大家說的都沒錯。香港本土市場太小(即使加上整個粵語區也不算大),老人不退,新人出頭之日就遙遙無期。各大頒獎禮是個重要指標,很多歌手的「江湖地位」都是通過那幾個比較著名的頒獎禮體現的。
二十幾年前,譚張爭霸最熱的時候,校長宣布不再領取競爭性獎項,哥哥暫別歌壇,這給了後面的人出頭的機會(否則張學友的歌神之路估計要晚幾年了);十幾年前,陳奕迅、容祖兒、古巨基等成為新一代挑大樑的歌手時,年紀也不過三十(那時四十多的學友哥已經壓不住這些後生了)。
天王天后的成長之路,永遠在印證著張愛玲的那句話——出名要趁早。
而現在的狀況是,四十多的依然沒有達到事業最頂峰,依然穩穩碾壓三十多的;三十多的裡面,很多唱了十年以上的歌手依舊被人視為新人;二十多的想出頭,只有三個字:等著吧。
四十多的歌手說,你們也別委屈,還有60後老歌王、老歌神壓著我們呢。
至於90後,除了鄧紫棋,我熟悉的歌就吳若希的一首《越難越愛》,還是被無良缺錢電視劇洗腦三十多集造成的(整部劇就一首BGM,囊括了所有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生死關頭)。
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去,只會把年齡戰線越拖越長。過幾年,三十多的「新人」就會變得一點都不稀奇。
這還僅僅是歌手。像唱作人,十多年了,除了方大同王菀之等老人,近年來真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作詞人,多少年前就是林夕黃偉文陳少琪周耀輝等人,現在還是他們(林若寧倒是最近冒出來了,但前輩們不退休,新一代詞霸也沒辦法上崗啊);作曲的,陳輝陽雷頌德郭偉亮,多少人扛旗扛了二十年。
從個人情感上來講,我真希望張學友能再壓香港歌壇20年;然而對於整個港樂歌壇來講,四十多的都該讓一讓位了。
沒辦法,誰讓香港就這麼小,老一輩歌手不出香港就能吊打整個亞洲華語樂壇的年代,真的一去不復返了。
和國語比較聽就知道港樂的實力了,並未衰弱,相反欣欣向榮。
」非專業,以下個人看法
如今樂壇不興,(比起60到90年代),是個世界性難題,在微分音還沒有取代十二平均律,歌曲時長加長,歌唱技巧革新(發聲技等等)出現前,旋律不可避免越寫越類似,以至於寫旋律一流的霉霉風靡全球。能銷往全世界的首先是旋律,其次是音樂風格和工藝,再次是歌手唱功,最後才是歌詞,港樂倒有點反其道而行之的味道。
歌手來說香港還是人太少,內地音樂人佔總人口的比例更少,但內地有音樂學院(雖然培養了一大波有機能無審美的學院派),香港培養審美較好但機能較弱的歌手,內地將歌手唱功的培養主要交給學校,香港卻主要交給歌手本人和公司,無疑成本大大增加,以至於商業公司更願意把錢投在當時小有名氣的歌手上,比如容祖兒,張敬軒,王苑之,林峰等都是在上升期在唱功有質的飛躍,而眾多新人則處境堪憂,幾乎不存在韜光養晦的情況。
較之內地,在整體水平上,港樂的旋律與歌手唱功都不具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能外銷的就剩下風格和歌詞,其實港樂的風格類型一點都不必內地差,就是太小眾,小眾之餘又缺乏適當營銷,或者說炒作,嚴重影響非粵語區對港樂的觀感。
歌詞確實能影響一首歌能不能成為經典,卻很難影響他的流行度。對非粵語區人士而已,粵語差不多是外語,進一步降低歌詞對歌曲的影響。實話說,歌詞當屬文學範疇。
此時此刻我還是更願意聽港樂,因為他帶給我的驚喜更多。
題外話,為什麼當下扛大旗的港樂歌手好像比較體弱多病??
想到什麼說什麼,可能沒什麼邏輯 ,不喜勿噴,歡迎文明討論。
其實根本不是香港才有的問題。說香港的新人大家都不知道,傳唱度低。
其實對岸的台灣也是一樣。陳奕迅、容祖兒、古巨基、楊千嬅是10幾年前開始紅的。
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蔡健雅不也是10幾年前開始紅的嗎?
內地的李宇春、張靚穎、張傑也是10年前的吧?
不是香港樂壇一潭死水,是香港樂壇以前的所謂繁榮,不過是日本歌曲的再包裝內銷的假象而已。現在網路發達了,人們很快就聽到原唱了,何必聽香港的翻唱。應該說,日本樂壇一直都是亞洲音樂的源泉。
聽了二十年港樂,新近的港樂偶爾也會聽聽,也會關注一點動態,也許是老了,對新歌聽是聽了,但不走心。想說的是:
第一,港樂現在精緻了很多,很多題材也不是以前沒有,但以前不會成為主流,比如譚詠麟會唱《午夜麗人》,但不會拿它做主打。
第二,港樂真的像黃霑所預言的那樣,逐漸收縮成為方言樂種。但如果按譚校長的說法,珠江三角洲也有一億人口,做好了,沒理由活不下去。
第三,但是,港樂現在的題材逐漸本地化,不但不像黃霑、盧國沾那樣家國情懷,也不復90、00年代詞人關注的是普遍情感。現在很多梗,不住在香港根本就不是很懂。比如李克勤的《公主太子》《北京北角》(抱歉,我還是聽老歌手比較多)。
第四,很要命的是,現在的歌手演唱水平真的不如老一輩,而且明顯看得出,從80年代以來,是一代不如一代。老一輩的歌手,比如羅文、林子祥、譚詠麟、鍾鎮濤、梅艷芳、葉麗儀,是組的band,在夜總會、演唱會裡一場一場唱出來的,他們拿到兩岸三地都不遜色。以後的歌手主要通過歌唱比賽(這還是好的)等渠道進入樂壇,先天有不足。
就看這兩年的叱吒頒獎典禮 14年的男歌手金獎給了周柏豪 15年我最喜愛男歌手和我最喜愛的歌曲給了吳業坤和他那首"原來她不夠愛我" 連續兩年把這些大獎給了這種唱口水歌的歌手我還能說什麼 本來很看好麥浚龍今年會拿幾個大獎的 結果就拿了一個至尊唱片大獎 而去年年中火爆的羅生門只拿到了十大裡面的第六位(不過他和謝安琪在現場唱歌簡直車禍現場) 女歌手那邊我不想說了 容祖兒第十次拿女歌手金獎實在太可怕 不是說她沒實力而是感覺她上位上的太順利了根本沒有對手 然後說一說陳奕迅 我記得好幾年前他就已經說以後不拿獎了(老陳表示我老婆要買別墅現在開啟全世界開live吸金模式) 但14年和15年都有獎拿 14年完全沒有音樂作品都能拿男歌手銅獎 15年的新專輯「準備中」只能說是剛好及格的水平都拿了至尊歌和男歌手銀獎 最重點是他這兩年都沒有出席叱吒頒獎典禮啊 一方面說明了叱吒對陳奕迅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示了現在在香港樂壇還找不到能接班男歌手一哥位置的人 而你會發現 90年代後期的歌手很多都因為各種原因不出席這種頒獎典禮了 而新生代又不能及時補位
鄧紫棋會搞粵語歌嗎?不是又被香港人罵?以前不也出了很多粵語歌嗎?
不過現在整個世界音樂都停滯了~相對於2000年前後。或許今年的電子舞曲不同?我覺著有一種新的形式要出來。
中國音樂崛起,反過來衝擊香港市場和粵語市場。
不過首先是粵語在新生代的廣東人使用率下降。而且香港對於音樂的教育嚴重不足。起碼也蓋一個世界性的音樂學院啊~香港可是國際金融中心~
從音樂性講,香港的唱法沒什麼根本性進步還是停留在90年代,偏重於詞的創作,讓曲和唱法研究陷入停止。當然也有唱片公司競爭過於激烈,成本都花在宣傳上。~~原因很多,衰退是肯定的,出路?首先live水平要高吧,演唱水平要高,然後要結合世界潮流,發展電子舞曲等等風格,90年代首先是舞曲也帶動了很多人氣。現在香港反而龜縮在情歌和批判社會上,腦殘神曲反而一首也沒有~天天正經地,總會聽悶的~來點電子和嘻哈元素會很棒~最後,藝人們自己也要多抽時間提升自身素養和注意身體~建立多些音樂學院也好啊~
今天看了看粵語歌的解析,普通聽眾根本無法在短短几分鐘明白如此深奧的歌詞,旋律又不夠洗腦。so,懂的人自然懂。普通人無法領會現在香港歌的意趣。
豈止香港,華語樂壇也一樣幾乎沒啥記得住的作品,你能說出11年以後每年的十大歌曲?
麥浚龍應該是最用心的了,因為他是捨得砸錢的富二代。但是!黃偉文伍樂城倆人偷懶嚴重,一個故事講了十年,從耿耿於懷到念念不忘到羅生門!
原本薛凱琪,衛蘭,謝安琪都相當不錯,可是他們唱現場車禍率太高了!
男歌手方面張敬軒最穩定,但是!好多人說他冒充香港人不愛國。
香港樂壇年輕一代太少了,中堅力量也不足,容祖兒算是最勤力的,其餘的都半隱退了。陳奕迅拚命賺錢吸金給老婆買衣服,好久沒有良心作品了!古巨基的愛與誠都唱了這麼多年了,什麼時候能換點兒新的!楊千嬅鄭秀文陳慧琳這一波基本都在帶孩子或者享受家庭生活,壓根兒不唱了!盧巧音和梁漢文怎麼就那麼一首歌出名呢!
老年組方面,校長跟李克勤最努力,歌神張學友nnnnn年才開一次演唱會還宣告不開了!林子祥接近70歲還能唱足4小時,不得不佩服!至於老年組其他人,引退的,去世的,一聲嘆息!還有個不專心唱歌瞎折騰的黃耀明,自帶電音的男子,能不能消停一會兒跟你的小夕夕創作幾首好歌!
最後,我只能說,作為一名80後,有幸踩上了港樂跟香港電影輝煌的尾巴,真是幸福!
--- 2017年8月11日更新 ---
現在的歐美樂壇也是一潭死水……
--- 原答案 ---
哪裡是香港樂壇一潭死水啊,是整個華語樂壇一潭死水啊!現在的所謂新歌跟十年前那有什麼分別!對比一下歐美樂壇,現在的歌跟十年前的涇渭分明,這才是發展進步的音樂圈啊
俺倒是覺得現在的港樂真心值得一聽,中生代的陳奕迅,張敬軒,麥浚龍還能保持每年一張碟;而新生代的像周柏豪,陳柏宇,洪卓立也是每年都在尋求突破。
作為一個山東大漢,在身邊的人聽著《海闊天空》,《浮誇》的時候,俺就微微一笑,放一首《你瞞我瞞》,瞬間感覺自己逼格滿滿。
說《中國好歌曲》和《中國好聲音》是最近幾年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音樂類選秀節目,不為過吧?
這兩個節目的導師每年都會換幾個,但換來換去,都是遵照同樣都比例:
兩個內地 + 兩個台灣。
香港歌手一次也沒露過臉。
香港沒有大牌嗎?必然是有的,可是別說評委,就連參賽選手都看不到幾個。
音樂是門商業,但歸根結底還是一門藝術。
任何藝術都需要土壤,都需要一部分人認真、專註的對待它。
如果你只把它當作一門生意,不注重創作者,最後整個行業就自行萎縮了。
粵語歌曲陪伴了好幾代人的青春,可是有個很殘酷的現實:
大部分耳熟能詳的歌曲都是翻唱,真正的創作者在香港難以立足,beyond那種已經是特例。
當然,香港很多歌手的唱功都很不錯,現場表現力也很好,
唯獨在創作領域,這十幾二十年來都沒出現過一個在大眾層面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人。其實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傳唱度高
就我現在的圈子來講,聽粵語歌喜歡港樂的人屈指可數,我也懶得跟他們安利,畢竟,你怎麼能指望一個只知道exo和bigbang的人體會到港樂的魅力呢
反而希望是小眾,知道的人少,但他們都是真愛,就足夠了
題主抱怨很多粵語歌傳唱度低,要是有一天你發現最喜歡的一首港樂被像小蘋果那樣整天充斥在街邊商販的劣質音箱里,恐怕絕對高興不起來吧
已經很久沒有關注港樂了,只能憑印象流說幾點
1.之前看到一組數據,10年時間,15年和05年的新歌產量差了足足一倍,銷量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起碼說明做音樂的少了,大環境變差,而好音樂是要用錢堆出來的。05年對於港樂又是特別的一年,是黃昏也是黎明前的黑暗,出了一批曾寄予厚望的新人,可惜的是,各種因素影響下能堅持到現在的寥寥無幾。
2.現在外人談港樂歌手的,除去老一輩知談得最多的就如樓主說的張敬軒謝安琪衛蘭這些,這些歌手就是上面說到05年的新人,斷層帶來的是毀滅性打擊。其他音樂文化衝擊下,香港的偶像歌手也不再有光環,能創作的才華不足以支撐他們的未來
3.現在觀眾越來越注重live表演,很可惜,頒獎禮的live各種大車禍
4.我不知道容祖兒和李克勤去我歌是抱著什麼目的,但至少我認為,他們作為老一輩,眼看自己的本土音樂一潭死水,難得去這麼大的平台,就好好對外宣傳一下近年港樂精華,好讓大陸關注改變對港樂的看法,他們獲得這麼多資源,就應該有這個責任,就如周杰倫說華語音樂最吊。但他們並沒有,看他們的選歌,真的是NMSL
對了,回到主題怎麼看這幾年港樂?
吳業坤能憑藉《原來他不夠愛我》這種口水歌拿叱吒最歌最男,這還能怎麼看
知乎處女回答,為了陪伴長大的港樂
果然喜歡盧凱彤的還是少。
香港樂壇就是一個極度商業化的地方,八九十年代只要靠改編日本歌曲再重新填詞,結果就捧紅了譚梅張和四大天王,只要稍微看一下,八九十年代的主流歌手比較膾炙人口的歌曲幾乎都是日本歌改的,詳情可參觀歌神張學友所有得獎的金曲。
到了2000年以後,四大天王漸漸退出了,一直被打壓的李克勤、許志安也算是小紅了幾年,直到陳奕迅的真正崛起,以及古巨基後來的捲土重來,後面就幾乎沒有其他年輕歌手的事情了,張敬軒也算紅過但始終沒到真正大紅大紫的地步,周柏豪完全是撿了便宜,以他那脆弱的唱功要不是有所謂的創作加成,根本不成氣候,但比起跟他同年出道,唱功更出色的陳柏宇和外形更出色的洪卓立,他確實混得好多了。
女歌手方面,2000年後王菲基本退出香港,陳慧琳只火了四五年,鄭秀文重心轉向電影,容祖兒基本就稱霸了,頭幾年還有個楊千嬅爭一爭,後來何韻詩、謝安琪也冒出來過,但也就沒有然後了,容祖兒依然是獨霸樂壇,其他女歌手也就幾乎沒有出頭的日子了,鄧紫棋倒是個例外,而且她的風格也不是典型的香港流行音樂。
只能說在唱片業越來越不景氣的情況,香港的公司真的不大可能花太多錢讓旗下歌手只唱歌不幹別的,你看陳柏宇連喜愛夜蒲這種戲都拍,就足以證明現在在香港,想純粹當個歌手簡直連做夢都不敢,所有每年頒獎年年是那些老面孔,他們一不去,狗仔又要開始大篇幅報道香港樂壇青黃不接,他們那種抹黑能力真的毀了不少新人上位的機會,太可怕了。
如果不自己去搜,我一首香港的新歌都聽不到,原來這就是你們所說的繁榮?
推薦閱讀:
※為什麼聽漢語唱的rap感覺怪怪的?
※歷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有哪些出色的現場表演?
※是什麼讓你開始聽粵語歌並且愛上粵語歌?
※林俊傑《偉大的渺小》作曲屬於什麼水平?
※《五環之歌》歌詞是否為岳雲鵬原創?王麟有沒有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