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變得絕對理性,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人類成為類似《寄生獸》小右那種絕對理性的生物,沒有那些愚蠢的自我欺騙和偽善,甚至去掉感情,情緒之類左右人類正確判斷的東西,世界會成為什麼樣?會更好嗎?


不請自來,不過我的答案可能樓主會不太喜歡。
因為樓主的提問實際上很業餘,是的,因為樓主自己對「理性」完全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什麼是理性呢?粗淺地分人的理性能力分兩種,分別是「know what」和「know how」兩類(約等於康德的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區別)。而在「know how」里,理性又可以有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以及其他可能的刻畫方式,這些在理論界也都是討論的熱點問題。
樓主在對這些限定不做區分地情況下問「人如果是絕對理性的那會怎麼樣」根本就無從回答起。因為嚴格來說我們也不清楚,樓主所說的理性到底是哪一種。而定義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討的點。


一、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因為我們深知自己多多少少是感性之人,假設完全剔除感性,人類變得絕對理性,我們也許會有下面這些疑問——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會不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人類日常的交流、交往會被怎樣的方式取代?
人類還有沒有娛樂方式可言(或者新的娛樂方式)?
這時人類慣常的心理活動會是怎麼樣的?
人類會如何看待世界?
人類的三觀會發生怎麼樣的革新?
甚至,這時的人還能否稱為人類?

可以引申出極多不同視角下的世界和新問題…………

可惜的是,這個假設不成立,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人類永遠無法變得「絕對理性」。

大約300年前,十八世紀的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他說:

理性是情感的奴隸。

這句話里的「情感」涵蓋了諸如恐懼、厭惡、嫉妒、喜好、慾望、情慾等與理性相對應的感性因素。

這句話不難理解,舉2個例子。

1.當某人問你對另一個人的印象、評價如何時?

我們的思維流程大致是,先在心裡有一個整體的感性傾向(或好或差,喜歡或厭惡),而後再組織語言用一個看似「理性的很」方式去論證之所以有這個評價的原因給對方聽。
這裡的整體傾向就是一種非理性起始。
無論你是喜歡這個人還是厭惡這個人,總是難以避免這個天然的思維流程。
在其他問題上也是如此。

2.你幫助他人。

表面上是你覺得你應當幫助別人,而本質上是幫別人做這件事情滿足了你的慾望(比如讓你高興)。
很多人說二戰中那些德國納粹喪失了理性,實際上他們理性一直都在,只是為不同的情感在服務。

上個結論——

我們做任何看似理性的決策、評判、分析時,只要你不斷回溯的追究下去,總有一個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已然的立在那裡。情感傾向總是先行的,它捆綁著理性,理性像是作為情感的工具,像是它的奴隸一樣為其服務。


就算當我們在說服一個人時,是否有效最終也是看你能否以一種情感的力量去跟對方共振。在我們用大量的事實曉之以理的時候,如果對方不能把諸些「事實之理」上升到一種情感的認同上,那麼就算看上去你「在理」,你也不能說服對方。

人的態度總是始於感性,通過理性又止於感性。

真的,情感,它是理解的起點和終點。


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情感的力量了。其實我們常人很多困惑和問題,幾百年前的哲學家們早就做了系統的思考。

受休謨的啟發,德國哲學家康德驚天的《純粹理性批判》就問世了。

康德在書中用嚴密邏輯的方式論證了人類理性的弊端,讓幾千年形而上學的哲學夢最終破滅了。

康德之後,叔本華便開宗明義的將非理性的力量上升到新的高度。受叔本華啟發,尼採的唯意志哲學就來了,尼采一出現,後現代主義就席捲而來,接著就是整個西方文化……

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類的認知是多麼的一脈相承。事到如今,「非理性」這個感性因素已經上升到一個空前的高度。


二、

再扯了這些題外話後,我們再來看看常人對「理性」這個概念的認識。

我們總是有這麼一個刻板的印象,認為理性的人一般性情都比較乾澀,因為看待事物過於邏輯顯得Ta沒有感情,也沒什麼情緒波動、不懂變通,好像這樣的人眼中只有實打實的邏輯鏈。

其實恰恰相反。

因為「理性」這個詞泛濫得人所共知,搞得我們對它的定義被眾人十分淺顯的引導。好像一個刻板、重邏輯、不苟言笑之人就能給Ta貼上一個「理性」的標籤一樣。我們所說的這類「偏理性的人」根本不夠資格稱得上理性之人,他們其實感性的一塌糊塗。

理性,它向來是指:按照事物本來的運作規律去思考問題的一種態度。

這句話至少傳遞了兩層意思:

  1. 他不再按照自己心理的規律去捉摸事物,而是事物本身的規律。這意味著理性之人是最懂的「變通」之道的,因為他們認識世界不再通過私己的方式,而是有一個不動的穩固標準,也即「事物本身的規律」。那類一根筋的老學究根本不是理性之人。他們實質上感性的無以復加。
  2. 理性要求我們盡量帶著上帝視角去看待問題。如何能做到「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要有一個全信息的方式去看待世界。感性本身一旦被理性認識到,它也將成為預設條件之一被納入其中。所以,理性之人同樣也可以可愛的讓人不要不要的,而不是我們常認為的理性之人就是如何如何乾澀的。

如果猿猴之於人是一個痛苦的羞辱或者譏笑,那麼感性的人之於理性的人也是如是。一個人從小到大,就是我們不斷變得理性的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如此。

理性,就應當是我們公允的追求。

當然,你懂這裡的理性是什麼意思。

---------------------------------------------------------------------

大概就是這些了。後續內容更多,歡迎關注我——Big聖。
更多消息也可以訂閱我做的公眾號,微信添加好友里搜 「彩牛城」 就好了,也是這個頭像。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絕對理性意味著沒有任何情緒和感性。
動漫,電影都是科幻的。
沒有感性和理性,人類會直接滅絕。

有的人說情緒會干擾人做正確決策。其實這句話不對。
我不是讀心理學的,如果有心理學的朋友認為我理解有錯,歡迎指出。
我是讀計算機科學的學生。人工智慧需要研究心理學,包括人的情緒與感情,以及如何用數學給情緒建模,從而讓機器擁有感情。我們希望計算機智能去幫我們做最優的決策,但為什麼科學家依然嘗試讓機器擁有感情?有理論認為,感性和情緒與人的決策有極大的關聯。

引用一下我之前AI課里提到的兩篇論文

  • Simon (1967) argues that affect and emotion are important
    in controlling cognitive attention.
  • Damasio (1994) describes brain-damaged humans with
    little emotion who cannot make decisions.

翻譯:

  • 心理學家 Herbert A. Simon 認為, 感情與情緒對於認知人的認知注意力十分重要。
  • 神經科學家 Antonio Damasio 提到,有一個大腦受損導致喪失大部分情緒功能的人,基本沒有辦法做任何的決策。

沒有情緒和感性,人基本沒有任何決策能力和認知能力。絕對理性的人,可能生活都不能自理。我認為強人工智慧,以及《超體》和《超驗駭客》那種超智能,是不可能脫離感性而存在的。

Decision Theory(決策理論)研究人如何做決策,其中有兩個分類。第一種研究:人應該如何做決策。第二種研究:人到底如何做的決策?

第一種分類研究人應該如何做決策,也就是找到最優解。其中包括功效理論(Utility Theory)。這個理論也就是現在很多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採用的理論。通過量化不同的選擇,從而用數學去找到一個最優的選擇。比如你要選一個姑娘結婚,你給不同的姑娘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比如家裡有錢占幾分,長得好看占幾分什麼的,然後最後選最高分的那姑娘結婚。這也是一種「理性」的表現形式。

第二種分類研究人到底怎麼做的決策。其中包括heuristic decision(啟發式決策),也是就我們平時很多隨感性的決策,這些感性決策不一定是錯誤的,感性可以來源與你長期積累的知識(比如你缺乏安全感,見過什麼樣的姑娘能給你安全感等等),這套知識體系以一種感性的方式「干擾」了你的決策。喜歡一個姑娘,就結婚,管那麼多功效分數幹啥。人們做這種決策的時候憑感覺,但不一定是瞎決策。
一些專精人士,比如商業領袖,在做決策的時候不一定純靠數據和理性決策,而是摻雜了不少的直覺和感性。當然,這種直覺也是建立在他們豐富的知識儲備之上
另外,人在決策的時候,不會考慮最優決策。之前提到的功效理論可以給出一個最優決策,但對計算量要求很大,人腦也不適合搞那些計算。如果一個人只靠理性決策,只找最優決策,那一個人估計早就餓死了。因為他需要大量能源去計算「今天應該吃什麼」這個問題,在沒有找到最優決策之前,已經餓跪了。
當然這一套理論也有不少人嘗試用數學建模,然後讓機器去模擬。再深的知識,我也就沒有學過了。我也相信,創造強人工智慧,一定與感性與情緒脫離不了關係。

情緒和感性,可能也是進化的產物。是人類這個物種得以更好的生存而獲得的一種恩賜,而不是累贅。


感性是最終目的,理性是方法和途徑。如果沒有感性,人做任何事都沒有方向,更無法理性執行。因為目標的確定,在於人喜歡怎樣的感覺。


結論先行:人類一直在沿著理性之路狂奔,這個問題的本質不如修改成,「人類的未來會怎樣?」我的回答只能是,不知道。

然後破題。題目問的是:

如果人類變得絕對理性,世界會變成什麼樣?修改
如果人類成為類似《寄生獸》小右那種絕對理性的生物,沒有那些愚蠢的自我欺騙和偽善,甚至去掉感情,情緒之類左右人類正確判斷的東西,世界會成為什麼樣?會更好嗎?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絕對理性」。並且,用「感情、情緒」來作為絕對理性的反面。

但是到底什麼是絕對理性?題目並未給出定義,只舉了個例子。這說明題主對理性的認識並未達到足夠的深度。因為要討論理性,我個人認為,至少也要從定義開始,否則討論的對象是個啥都不知道,雞同鴨講,太浪費時間。

先說理性是什麼。結論先行:理性是意識對物質認識的結果,也是思考的模式。只要思考,就是理性思考,至少是在向理性努力的思考。

哲學可以說研究理性最多了,幾千年來都在探索什麼是理性。最初,所謂的理性就是指智慧。哲學本身也就是愛智慧,智慧女神引領著人類尋找真理。因此,真理的本質就是理性。

後來,與以休謨為代表的不列顛經驗主義相對的,以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代表的歐洲理性主義認為,人類可以通過理性來獲取知識(甚至有些人認為可以單純通過理性來獲取),與之相對的,休謨認為人類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經驗。

休謨對理性主義最著名的攻擊就是「實然無法證明應然」。因為所謂的理性是意識用歸納法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而歸納法是從真實的前提推理出未必真實的結論。例如假性因果,這是最典型的歸納法會產生的邏輯謬誤。

休謨的魔咒籠罩在歐洲哲學家的頭頂,然而偉大的德意志孕育了兩位極其重要的哲學家,一個是康德,另一個是黑格爾。他們倆一前一後,重新定義了理性。

康德的方式是反思了認識,他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受限於人類的認識手段,因此人類是永遠無法認識真理的。康德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世界,是因為我們先天的擁有認識範疇的能力;同時,對於那些超越了範疇的內容,我們也就先天的無法認識。例如,我們無法認識超越了時空的存在,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認識時空。這就是《純粹理性批判》,我能力有限,只能大概說說意思。

黑格爾在康德的基礎上,把康德的那一套歸為知性。而黑格爾認為,知性之所以無法認識世界,是因為知性是孤立靜止片面的。例如知性對蘋果這個概念的歸納,是通過一個個蘋果的感性材料進行歸納的。而感性材料是對客觀世界事物的一個個快照,是通過割裂的方式來認識的。因此,一個蘋果核,會長成蘋果苗,長成蘋果樹,結出蘋果,再落地腐爛變成種子。這個過程是被知性所割裂的。黑格爾認為,所謂理性,就是重建這種割裂的層次,理性層次的概念,應當包含事物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形態。

聊到這裡,再往下就更扯了,與題目關係不大。總而言之,對於哲學來說,理性代表著意識對物質的認識結果,同時,理性也代表著意識自身的思維模式。

我認為,意識在認識物質的過程中總結出了因果律,意識的主動思考,就是依照因果律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只要你主動的「想」了,這個「想」本身就是理性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有非理性的決策

英文里,理性這個詞是Reason,你可以直接的看到,就是因果律中的「原因」。而理性的狀態叫Rationality,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決策依賴於某個原因。這個原因是認識的結果,屬於知識。

一個人認識的結果是這個人的Sense。大家根據各自專長的認識結果匯總,形成共識(Common Sense)。認識的結果千差萬別,每個人頭腦中的理性也千差萬別,每個人的思考方式也就千差萬別。因此,雖然每個人都努力的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一個人得到的思考結果就是這個人認為最理性的結果,但是在另一個人眼裡,這個結果可能就是非理性的。

例如,知乎上曾經有個人提過一個問題,本質上是在抱怨她的同事用各種邏輯論證她其實就是個淺薄的人,覺得iPhone逼格高,所以才買的iPhone。而這位題主則給出了一系列的理由來論證,買iPhone是她最理性的選擇。實際上,他倆都沒有錯。

這種爭論幫助兩個人一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有問題,是否如同自己認為的那樣完美的契合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或者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是否與世界所表現出來的一致。

然而還有另一種情況也被大家認為是非理性,很多答主都在這裡犯了迷糊。一個人的決策被自己的情感還是情緒所左右,並不代表這個人是非理性的。因為這個決策的決策是理性的,無論他認為情感或者情緒非常重要不需要控制,還是說情感或者情緒太過強烈無法控制,都經過了理性的思考。

唯有一種情況,就是一個人並不思考。這才是非理性的典型案例。比如說,一個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應當控制情緒,他在情緒來的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情緒所控制,他完全沒有思考過自己情緒的問題。

然而,光從他的表現來看,是無法判斷到底是上面哪一個的。通過決策的結果幾乎無法判斷一個人的決策到底是否遵循了理性或者非理性的過程。

進一步的,自我欺騙和偽善也可以是理性的結果,只要這個人對此進行過反思。甚至可以說,由於人類社會性的存在,幾乎每個人都被逼迫著思考過自己。只不過出於自己的認識,他們都選擇了現在這條路。

對於大眾來說,感性是與理性相對的。一般來說,說一個人「感性」,等於說一個人「不理性」。然而,在我們理清楚理性的定義之後,我們可以知道,「不理性」,也即無法按照公共意識中的「理性」來思考,或者更淺顯的,決策的結果與「理性」的結果不同。

因此如果感性=「不理性」,代表了一個人無法正確的思考。這其實等於說這是個「傻逼」。而事實上,當我們說一個人感性的時候,往往是為了強調這個人對情感的感受非常強烈,容易受情緒的左右。

相對的,大眾也同樣認為,一個「過於理性」的人,對情感的感受相對較差,對情緒的控制則過分的好。這等於說,這是個「冷血動物」。

理性既然是思維的基本模式,那麼與感性事實上是完全兩個維度的內容。與其說感性理性,不如說,一個人是否能夠在情緒的影響下思考的能力。

因此如果真的要嚴肅的討論「理性是什麼」這個問題,還是應當討論理性與非理性,感性這個詞兒還是不要攙和進來吧。


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絕對理性不存在,即使在很小的範圍內,很多時候絕對理性也達不到。

不具體解釋,因為我認為在現在的知乎環境下,針對本問題化幾小時寫長答案,這個行為不理性


1)你們說藥丸的人都假設了『生存本能』和『繁殖本能』的消失,這是不理性的
2)理性和科學一樣,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過程
3)我覺得在正確的定義和假設下,世界會變得很美好
利益:感情豐富的死理性派~


可能不會變得更好,哪怕只從問題中所期望的理性與效率的角度講。

我們知道,理性是人的思維通過嚴謹的邏輯推導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基礎之上找出事情的最優解從而解決問題。所以,前提條件是對所有相關事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然而,人類社會完全做不到這一點。由於時間成本的存在,任何人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無法確認和核實每一處細節,得到最完整的信息,從而無法做出絕對理性的決策。而又有些事項幾乎完全無法掌握必要的信息,很大程度上甚至需要概率,比如混沌理論、模糊數學等等,這就完全不可能做到絕對理性了。假如有所謂絕對理性的人真的這麼做,那麼即使成功了也往往以為付出了過高的時間成本而收穫較低的成本效益比,於是絕對理性就走向了絕對的不理性。

而如果每個人類個體都能做到絕對理性,對於社會整體來說也是絕對的不理性。這就是邏輯學上的一大概念「合成謬誤」,因為如果每個人類個體都絕對理性地處理事務,做出了達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的決策,而對於人類集體來說,往往並不滿足集體利益的最大化。每個人會儘可能多地使用公共產品,造成「公地的悲劇」。在集體合作中也可能因「搭便車現象」而分配不均,造成「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後果。在相互之間的博弈中,也可能會陷入雙方雙輸的囚徒困境。總之,會造成社會上資源的極大浪費和極低的社會運行效率,自然也是絕對的不理性了。而只依賴於研究設計相關的機制,往往難以奏效,並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源於個體理性的弊端。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情感的重要作用了。在情感影響下,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往往帶有感情色彩,對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偏好,在看待不同的問題時有著不同的態度。如此也有助於人們形成相對固定的規範和穩定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與融入社會。因此,在情感方面的心理較為成熟的人們,就可以低成本地維繫人類社會的運作,以較低的成本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無形之中達到理性的結果。

經驗論認為,人類的各種生活經驗與感性體驗,形成了人們的認識。他們貶低理性的作用,指出理性的種種局限。人們在基於實踐活動中的認識和情感體驗之上形成的直覺思維而非刻意的理性設計,往往會使這個世界變得最好(也就是達到最理性的效果)。在漫長的進化史中,人類進化出了發達的情感體驗,這就是其存在的緣由之一。


絕對追求終極,在不知不覺中毀滅自己。唯科技工具效用至上,奉之為上帝,用極致的生物技術代替世界的母性,毀滅母性;用極致的機器智能代替父性,毀滅父性。忽略恐懼憐憫,泯滅冒險與創造,人類會成為極端保守的生物,最終因為無法繼續進化而被自然淘汰。


經濟學變得簡單又有用


會更加殘酷,更加血腥,更加……不確定。

二十世紀發展出來一門偉大的學科,叫做博弈論。這門學科用無可爭議的數學推演告訴我們,在相當多的條件下,合作共贏什麼的,退讓求全什麼的,根本不可能存在。只要每個成員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奮鬥,那麼衝突、背叛、內耗什麼的都將無可避免。歸根結底,烏托邦不存在

人類如果是絕對理性的,那麼囚徒困境就得換個名字,成為囚徒公理。只要願意承擔後果,搶先背叛將成為社會道德接納的行為。


謝邀

歷史終結了


理性和感性,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從來都不是對立的!
理性是方法,是手段。對於現代人類來講,理性是一個預測未來的能力。簡單講,認為1+1=2是理性的,因為兩個1放在一起的合理預期就是2。我出遠門坐車而不是走路,因為我可以預計走路會遲到而且會累死,所以坐車是理性的決定。

但是事情越複雜,判斷就越難以準確。比如美帝支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是理性的決定,但是誰知道他們支持下出了個ISIS?

所以說絕對的理性,代表正確預期未來所有事情的發展,代表我從理性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從此時到我死,我可能做的所有事情給我和世界帶來的所有影響。

但是,理性可以決定我最終的目的嗎?

電影《超體》,也就是《Lucy》中的女主和題主說的很像,沒有多餘的情感,理性處理一切。但是,她不知道她要做什麼,這才是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精髓所在。她不知道在她有限的生命內,她做什麼才是有意義的,於是她選擇了聯繫那個教授,也導致了後面故事的發生。

理性是對不同手段的合理「計算」,以達到目的,但你的目的是什麼,理性是不能決定的。ISIS一步一步做大,包括它的殘忍手段等,都是及其理性的,因為這些都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但他們的目的是建立伊斯蘭帝國,毀滅西方文明,宗教味十足。他們一方面理性,一方面又十分感性,所以這之間不是矛盾的。

再打個比方,一個理性的人選擇去過錦衣玉食的生活,他可以將公司運營的十分成功,但是理性不能告訴他為什麼錦衣玉食的生活是好的,不能告訴他他最終目標的價值是什麼。

和理性對立的叫做非理性。非理性分「不夠理性」和「不理性」兩種:1. 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預期,例如美帝伸手敘利亞內政。這叫「不夠理性」 2. 明知這種手段會帶來不想要的後果,但一意孤行,就是想做。例如一個女孩明知自己對男友生氣兩人可能分手,但就是要生氣。這叫「不理性」。這兩點我統稱為「非理性」,而不是感性。

感性在我看來,就是對自己目標的認可。一個感性的人為了達到目標是不會回頭的,是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應該有價值的。這些價值是他自己認可的。打個比方,革命烈士是感性的,他們認為犧牲自己無所謂,因為自己活著的意義是為國家付出,死了也值。但同時,他可以很理性,採取非常好的戰略戰術,最有效的打擊了敵人。

所以說,理性的同時是可以感性的,這二者不矛盾。

回到問題上,若所有人都絕對理性,世界會是什麼樣?打個比方,兩個絕對理性的人在下棋,假設這個棋是絕對公平的,那麼既然兩人第一時間就在腦中計算好了所有的可能性,這盤棋怎麼下?

我覺得這個問題超出了現階段人類的思維極限,是沒法回答的


人類相比禽獸,最大的進步是有情緒、情感,題主想問的我猜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大家越來越功利,越來越「現實」,「理性」。如果只剩下這種所謂的「理性」,那絕對是退化,不是進化。共產主義實現後,大家就都感性了,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是由不理性的人進化來的,如果人全是都理性人,那麼我們現在的世界是完全不可能出現的,那個世界也和現在的完全不一樣。

首先說說為啥是不理性的人進化來的,道理也很簡單,我們所生活的國家,社會恰恰都是人類想像出來,共同相信,達成妥協的結果。

比方說宗教,我先不說到底有沒有神,但你總得相信吧,這個理性嗎?為什麼要把希望寄托在這麼虛無縹緲的想像里,就是因為大家都相信了這麼個現象。

人類是有了宗教才形成了大型的社會,一大群人聚居在一起,通過通婚繁衍彼此融合,形成了地區國家的概念,這些概念如果在純理性的人眼裡就是很可笑的,也恰恰是人們相信了自己所生所長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國家,才會有近代的民族主義相信一些虛妄的口號和想法,去奴役,去屠殺,發動戰爭。

更別提文化這玩意更是人類集體的想像,自己便相信了,特別是現代社會的金融信貸公司制度甚至貨幣,都是建立在人們相信了對方有能力保證自己的利益的基礎上。

而且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情感啊,欺騙啊,情緒啊什麼的,這些其實是理性的潛在體現,我給你比方一下,兩個陌生人相愛結婚生子終老,這絕對是感性的表達,但其實更深的層次是我們人類生存策略的外在體現,如果不相愛就無法建立穩定的夥伴關係,結婚是人類社會本能的保障伴侶生存的手段,婚姻本身其實是雙方財產的結合,在漫長的歷史中起到了提高穩定生活質量的作用同時也穩定了整個社會結構,在此基礎上生下孩子,如果沒有穩定的婚姻伴侶關係,近現代社會前的人類是難以獨自養育一個孩子到成年,之後孩子與父母產生了強有力的親情關係,也讓父母可以在喪失勞動能力以後能夠相對穩定的走完暮年。

情緒也一樣,你所有的憤怒,喜悅,悲傷,恐懼都是長期進化中對於當下發生的事的一種應激反應,它預設了很多種方案,都是最經濟最快捷的解決方案,就好比是一個理性判斷的快捷鍵,也許情緒並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它恰好保證了人類能夠在社交和遇險時採取最快的反應,能夠用理性去壓制情緒的人只是在PLAN A的基礎上找到PLAN B的路徑,歸根結底都是通過了理性計算的結果,只不過PLAN A是幾百萬年前就計算過的。

如果是一個純粹的理性人社會,很難想像到底會是什麼樣,它違反偏離了我們所有的既定法則和文化習慣,可能絕對不會像現在的世界格局,各個國家嚴守國土,國民視他國如敵人彼此競爭合作想殺相愛。

可能出現的結局就是國家是不會存在的,人類都由一個一個臨時的合作體連接在一起,如果能夠合作就合作,不能就解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人對他人有依賴關係,也沒有親情友情愛情,彼此就是赤裸裸的互相利用,沒用的人就會被淘汰,只有有用的人才有資格活下來,這樣的人類社會是無法想像的,它是如何運轉,如何生存,進化。


然後你的理性告訴你你特么沒有感性你還活個琴梨
所以你有兩條路.
找回感性
變成植物人.如果有幸還有人給你喂飯你還能苟活幾年..


1、不會有戰爭,世界實現了絕對和平。
2、不會有強烈和甜蜜的愛情,愛情是感性的產物。
3、道德成為統治人類的工具,法律退出歷史舞台。
4、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不僅僅可能實現,幾乎可以毫無疑問的實現並且維持一段時間。
5、根據盛衰轉換規律,當人類已經活在自由盛世之中時,離終結點也不遠了。
6、下一個物種類社會將取代人類社會,人類繼恐龍成為地球的化石給新物種現身說法。


這個答案不容樂觀。
如果保持現在所有其他條件不變,人類突然變成絕對理性人了,那麼以前那些愚昧的人,那些低情商直男癌,那些喜歡壓制自己親生閨女的父母,那些盲目相信傳銷組織的受害者們依然會做出那些不可理喻的選擇。因為,在知識不對稱的條件下,這些選擇在他們看來始終是唯一理性的。世界只可能變得更加無趣了,因為人類失去了感性。人類的苦難依然會繼續。
小右的智慧來源於她看了許多書。
無知的意思,不就是信息不對稱嗎?


馬雲會破產。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理性,每一縷思考都帶著情感的溫度。


推薦閱讀:

心理學上有依存關係或者依存型人格這一說法嗎?
遭遇重創後性格大變,認知方式改變,似乎換了個人一樣,是什麼原因和內驅力?
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是什麼?
「科學無法解釋」的終點在哪裡?
大學生應該破除哪些認知局限?

TAG:哲學 | 思維 | 邏輯 | 理性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