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傳》真的是漢族首部史詩嗎?


史詩是沒有文字時,人們唱誦歷史故事的歌謠。比如《荷馬史詩》《摩羅衍那》,是先有了遊方歌手的傳唱,後有了文學家的文字整理。
印度一直都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諸多歷史仍然以史詩的形式存在。

《黑暗傳》是現代整理出來的,神農架附近村民在喪葬祭祀等場合吟唱的史詩——史詩與普通詠史詩不同的地方在於,史詩是系統地從開天闢地到英雄人物的一系列吟唱,而詠史詩只不過是針對某個典故的抒情,本質核心是不同的。
中原族群從一開始,就是詩、文分離的。《詩經》專門記詩,《尚書》專門記史。所以漢族一開始就沒史詩這種東西。
所以《黑暗傳》從史詩定義來看,確實是漢族第一部史詩——但由於沒幾個人知道,所以又不能把它和其他民族那些人人傳唱的史詩放到同等地位,於是就這麼半吊著。

所以,漢族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史詩的,因為漢族歷史早早地就被用通用語對應的文字記載了。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個民族像漢族這樣細緻地記載歷史,而且,依靠如此數量龐大的、從民間選拔來的、高學術水平的文官集團~來治理國家的,也只有中國了,所以不需要以詩歌這種半文盲的方式傳達歷史教訓。
漢族民間的歷史傳播,多以獨立的故事、傳說、說書、戲曲等方式展開,因為官方修史已經足夠系統全面,民間就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長篇大段地編歌謠輔助記憶。


每個民族在文字出現前,總有史詩傳唱下來。但能夠文字化的,更多見於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因為文字出現少,居所不定,講究冒險勇氣,所以歌唱多於記錄。

我國是標準的農業文明,自從炎黃時期,就進入了農業文明社會。而農業文明社會,講究樸實勤勞。主政者更關註記錄歷史。所以,詩歌與歷史很早就分開了。以往的史詩,也因民間缺乏土壤,逐漸失傳。官方也難以形成史詩。


《黑暗傳》無疑屬於創世史詩。「黑暗傳」這一篇名,來自胡崇峻1984年發現的中國神話民歌的手抄本,這是一種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於湖北神農架地區的喪鼓歌。螻冢在「後記」中認為:   《黑暗傳》中將「混沌」「玄黃」並置,有時候又分出先後,顯然概念很混亂。本人認為來源於明教——即摩尼教,其一是明教在明代受寵;其次是摩尼教的二元宇宙論「黑暗」與「光明」也就是「天地玄黃」的本土說法,也是流於喪鼓歌體系的非正統性的關於「陰陽」哲學體系的神話學表述。   由於中土明教將中國的陰陽哲學與摩尼教的二元論混合在一起,作為民歌的《黑暗傳》就具有了雜揉中國創世論與西亞創世論的曖昧性質。不過,螻冢對「黑暗傳」這一名稱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借用而已。「我的『黑暗傳』和民歌版『黑暗傳』在內容上絲毫沒有共通之處」——這就意味著,螻冢版本的《黑暗傳》並非對民歌的整理或改寫,而是他自己個體化的創造。   「一種個體書寫的史詩」如何可能,或者說在何種意義上可能?螻冢將西方個體史詩的傳統上溯至但丁(荷馬史詩仍然是集體史詩),在我看來,這一上溯是成問題的。這裡的原因在於,但丁意義上的「史詩」或「詩劇」仍然是以情節和人物為其核心,它是對行動的摹仿;而螻冢在這裡擴展或不如說改寫了「史詩」概念的用法,將一種基本沒有情節的、純思辨性質的創世論冥想也歸入到「史詩」的行列中。用螻冢的話來講,他所寫的《黑暗傳》是一部「體系史詩」。如果這種史詩成立,那麼,這一意義上的個體史詩在西方就根本不應從但丁開始,而應從巴門尼德或赫拉克利特開始。那麼,究竟《黑暗傳》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被稱為「史詩」呢?我們不妨引用謝林的《世界時代》這一體系殘篇說明這一點。


推薦閱讀:

《許三觀賣血記》中那句「眉毛長得比吊毛早 吊毛倒比眉毛長怎麼理解?
蘇軾的才華曾受到誰的鄙薄?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妙玉?
民國四大才子才女的水平如何?
中國文學史編寫歷程?

TAG:文學 | 中國文學 | 漢語言文學 | 史詩 | 文學史 |